中葯多少度熬多久合適
1. 中葯怎麼煮要好。一般是要煮多長時間
中葯湯劑因為變化靈活、效果明顯、製作簡單,成為使用中葯的最常見的服用方法。用以下方法煎中葯,才能發揮中葯的最大效果:首先,煎葯器具的選擇首選砂鍋,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傳熱均勻、緩和,是自古以來煎中葯的首選器具。可選用搪瓷鍋和玻璃容器,最好不要使用金屬容器煎煮,因為煎煮過程中可能和金屬容器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中葯療效。其次,加水量也有講究,加水量大概是中葯量的5-10倍,常見的中葯方加1000-1500ml水就夠了,如果方子較大,需要根據葯量計算加水量。煎葯前先把中葯泡半個小時,多數中葯需要煎煮兩遍,以充分把葯物有效成分煎煮出來。中葯煎煮火候也有講究,先大火煎開,再改小火煎。治療感冒的葯物比較容易揮發,煎15分鍾左右即可,常見的中葯煎30-40分鍾左右即可。對於某些特殊的葯物有特殊的煎煮方法,比如比較名貴和質地堅硬的葯物,需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常見的有石膏、龍骨、牡蠣、磁石等。對於含有揮發成分的中葯需要後下,比如藿香、砂仁、薄荷等。有的葯因為會刺激咽喉,需要紗布包著煎。對於膠類葯物,比如阿膠、龜膠、鹿角膠,需要蒸化之後再和其他混合服用。對於名貴的葯物粉末,可以在中葯煎好後直接沖服,比如三七粉、羚羊角粉等。
2.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中葯是很常見的一種寬舉伏湯葯,它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中葯會有不同的葯用效果。一般情況下,熬中葯是很有講究的,尤其是火候和時間的控制,那麼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呢?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煎煮時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煎煮20~30分鍾,濾渣取出第一煎葯汁,然後加水煎煮第二煎,第三煎,第二煎,第三煎也需要先武火煮沸後改文火加熱,時間依次遞減5分鍾,加水量也相應減少,將兩次或三次所煎取葯汁,混合均勻後分2~3次服用即可。另外如果補益葯,煎煮時可熬的時間長些,礦物類,果實種子類也應適當延長熬取時間,清熱解毒類葯物及含揮發油的花葉類葯物熬制時間可以縮短5~10分鍾。
熬中葯的注意事項
1.煎葯用具的選擇
煎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歷史記載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不主張用錫、鐵之類的鍋煎煮。因為有些葯物遇到錫、鐵等金屬後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鐵鍋、銅鍋,最好也不用鋁鍋及不銹鋼、搪瓷容器來煎葯,以確保中葯的療效。
2.不要清洗葯材
很多沒有經驗的朋友,在煎煮中葯慎攜之答州前,都會選擇將葯材進行清洗一番,認為這樣更加的干凈,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清洗會導致細小的中葯材被沖走,不利於葯效的發揮,而且大部分中葯材在炮製之前,都已經清洗過了,可以直接煎煮。
3.煎葯前的浸泡
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樣做能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4.煎葯的火候
煎煮中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葯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滋補葯煎煮時間宜長。
5.煎葯時間和次數
煎中葯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兩次,第一次是頭煎,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後早晚各服一次,這樣葯效也才會發揮到最好。
3. 熬中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
熬中葯正常情況下中葯一般是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就可以。目前一副中葯一般熬三次,第一次需要水燒開後熬10到15分鍾左右,第二次和第三次,一般水開後熬十分鍾就可以。
但是臨床上像一些有毒的葯物,如附子等需要先煎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從而達到去除附子的毒性。像一些解表的葯物如防風、荊芥、雙花等葯物,熬時間稍微要短一些,具體情況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對於發汗解表、理氣、質地輕清和芳香揮發的葯,水沸後文火煎煮10~15分鍾即可;質地黏膩滋補類的葯物,水沸後文火煎煮1小時左右。
不同質地的葯物,煎煮方法也有所差別:①對於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金石、礦物、介殼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鍾,再下其他葯物同煎。②毒性較強的中葯,如附子、烏頭等,宜先煎45~60分鍾,降低毒性。
氣味芳香的葯物,須在其他葯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如薄荷、砂仁等,因為久煎會降低葯效。
某些貴重葯材,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為了更好的出有效成分,應單獨另煎2~3小時,煎液可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4. 煎中葯要煎多少時間
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
治療感冒類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
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5. 中葯熬多長時間最好
中葯熬葯臨床上有多種的葯材,熬制時間如下:
1、補益葯,如補中益氣湯、四物湯或八珍湯,要熬時間長,武火煮開以後用文火慢慢的熬,要熬1小時左右,味道出來再飲用。尤其是現在的膏方,膏方補葯要熬24-48小時,熬幾天幾夜也有,才提煉出膏汁,才提煉出營養,成分才濃縮出來,才能提煉出膏方,熬的時間就比較長,療效、作用才好,葯性才達到效果;
2、解表葯,如麻黃湯、桂枝湯,還有小柴胡湯,治療感冒解表的葯,熬的時間比較短,用大火煮開,用文火煮半個小時左右即可;
3、溫補葯就是滋補的葯,熬的時間就相對久,像膏方要熬兩天兩夜都熬不出來,甚至熬龜苓膏、阿膠膏、八珍膏、十補湯膏,都是要長期煎熬。
此外,後下的葯要煮開,倒葯之前的5分鍾左右放下去,像薄荷、木香、香附、砂仁能揮發的後下,整個葯要煮好了,提前5分鍾放即可;先煎的葯像龍骨、牡蠣、穿山甲,還有比較難熬的中葯,要提前熬半個鍾頭,甚至1個鍾頭才能再放其它葯進去熬。所以中醫中葯的熬要講究方法,要注意這方面的操作,否則就會失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熬中葯的相關注意事項
中葯買回來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到菜市場上去買一個燉中紅的葯吊子,一定要用陶瓷的,因為陶瓷的化學成份穩定,不容易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能保證葯效。禁用鋁製品,特別像是高壓鍋一類。
葯吊子買回來後,洗干凈就可以用來燉中葯了。在燉中葯前一定要記得最好要浸泡一會,一般大約20分鍾就行了。如果有骨頭和貝殼類的在中葯一定要先行燉50分鍾左右,然後再加入中草葯類的葯。
燉中葯一般加三碗水(中醫上講碗,在古代講這個便於群眾回家好操作)。燉成功後一般會倒出一碗的葯汁,水太多燉出來的葯汁太多,吃起來太苦,這個親們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
燉中葯一定要記得用小火(要是煤氣灶的話,直接打到最小火就行了)燒開後還要燉30--40分鍾最好。一般煤氣灶打到最小火的時候,慢慢的燒開,是不會溢出來的。這樣在燉中葯時也不用老是在面前看著了。
一包中葯一般燉兩到三次,分早晚服用就行了。第二次燉的時候加一碗半水燉成一碗水就行了,小火燒開後燉20分鍾就差不多了。要是燉三次話,第三次也只要加一碗半水就行了,燒開後再燉20分鍾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碗水了。倒中葯時一定要用一個濾網,這樣可以過濾草葯。
中葯燉好後倒入一碗,等到能一口喝時一次性,大口大口的喝完,這樣可以降低苦味,要不就感覺太苦了。最好是能准備一點零食在旁邊,這樣把葯喝完後能及時吃一點,把嘴裡的苦味改一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葯 (以中國傳統醫葯理論指導臨床應用的葯物)
6. 中葯一般熬多長時間正常;一次性吃多少合適
不同的中葯需要熬得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是30到40分鍾,如果是解表葯那麼煮的時間要短一些,如果葯裡面有別的特殊的葯,比如附子,那麼煮的時間就要加長。一次吃多少呢,沒有特別的定量,一般情況下是一杯就可以了。
7.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時間
有些人看完 中醫 ,手裡拿著中醫開的 中葯 不知如何下手,其實熬中葯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時間,希望能幫到你。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時間一:
第一步、先將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鍾,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葯面3~5cm為宜)
第二步、將葯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後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減慢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後開始計時,解表葯(多為治 感冒 的葯)煎15-20分鍾左右,其他葯一般煎40~50分鍾。
第三步、將第一次煎出的葯液倒出,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葯材2-3cm為宜)進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時間約20-30分鍾左右即可。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時間二:
煎葯的時間從水開後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 疾病 的 清熱 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 性病 ,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 血壓 病、 心血管 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 腎虛 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分鍾。
8. 熬中葯多少時間最好
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葯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葯的濃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中葯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葯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樓步青說,沸騰後再用文火煲葯的時間,一般中葯,頭煎應在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類中葯,頭煎10-15分鍾,二煎10分鍾;滋補類中葯,頭煎應在30-40分鍾,二煎25-30分鍾。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葯,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葯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分別服用,這樣未能將葯效發揮至最佳。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葯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同樣,煎煮三遍的葯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
9. 中葯一般熬多長時間為宜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猛臘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稿渣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枝敬滑醫囑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