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有多厚溫度有多少度
『壹』 地球大氣層有多厚
大氣層的厚度大概在1000km以上,沒有明顯的界限。大氣層是氣象學的一個專業術語,它是由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構成,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陸地,海洋,對地球的生態系統有著影響關系。
一、大氣層大氣層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大氣圈。通俗得講,就是包圍在地球最外層的氣體圈。它沒有明確的上限,在離地表2000到16000km的高空,仍然有稀薄的氣體存在。一般來說,大氣層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往上就是星際空間了。
一般來說,離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溫度也越來越低。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現在明白了嗎?如果有什麼對大氣層不懂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補充,我們一起討論。
『貳』 大氣層層頂氣溫是幾度
錯!氣溫很高!
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
①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對一定地區而言暖季大於冷季。對流層集中了整個大氣3/4的質量。
對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米,氣溫下降0.65℃,低緯度地區對流層頂的氣溫約-83℃,高緯度地區對流層頂的氣溫約-53℃。由於近地層的空氣接受地面的熱輻射後溫度升高與高空冷空氣發生垂直方向的對流,構成了對流層空氣的強烈對流運動,雲、降水等天氣現象都在這一層里發生。對流層是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最大的一個層次,大氣污染現象也主要發生在這一層里,特別在靠近地面的1~2公里范圍內。
②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後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平流層的溫度先是隨高度增加不改變,或變化很小,到30~35公里高度均保持在-55℃左右,再向上溫度則隨高度而增加,到平流層頂溫度升至-3℃以上。平流層溫度的升高主要是由於臭氧層的臭氧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同時以熱的形式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由於平流層內垂直對流運動很小,多為平流運動,沒有對流層中那種雲、雨等天氣現象,塵埃也很少,大氣透明度好,因此是現代超音速飛機飛行的理想場所。
③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范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由於中層內沒有臭氧這一類可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能量的組分,因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中間層頂部溫度可低於-83℃,這種溫度下高上低的特點,使得中層的空氣再次出現強烈的垂直對流運動;
④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范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於電離狀態。由於電離後的氧能強烈地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使空氣迅速升溫,氣溫分布是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其頂部可達480℃至1230℃。電離層能將電磁波反射回地球,對全球的無線電通訊具有重大意義。
⑤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參考資料:http://www.sxepb.gov.cn/hbbk/detail.asp?Newsid=81
『叄』 大氣層有多厚
地球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厚呢?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推想;地球由四個層次構成,它們是土層、水層、空氣(即大氣層)和 火(這只能在閃電時偶然見到)。"火層"以下還有一層虛無縹緲的"以太層"。但他並未指 出各層的厚度。
��1644年,托里徹利和維瓦尼通過實驗證明大氣是有重量的,因而也秘然存在有限的高度。他們推算出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是8公里。到了1662年,波義耳又通過實驗得知,氣體受到壓力時體積會收縮,所以在大氣層的垂直方向上。海平面上大氣最稠密,越向上越稀薄。這樣,人們開始意識到大氣層厚度絕對不止8公里。如果再考慮到氣溫的變化,那麼大氣層的上界在何處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很多科學家為了探索這一課題,作了不懈的努力。到了20世紀40年代,火箭技術獲得了成功,人們用火箭探測大氣上界的限度已超過400-500公里。後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極光大約出現在800-11200公里上空,因此有的科學家把1200公里作為大氣的物理上界。隨著對大氣層的不斷認識,美國科學家施皮策又把500-1600公里的高度稱之為"外大氣圈",並認為大氣由這一高度逐漸消融到星際特質之中去了。目前,天體物理學研究表明,星際物質的中性氣體質密度為1個/cm3,電子濃度為10 2~10 3,/cm 3,根據這個極限和衛星提供的資料表明,大氣層上界大約是2000~3000公里。
��還有一些科學家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如比利時的尼克萊發現320~1000公里高度范圍存在一個"氦層",在"氦層"以外,還有一層更稀薄的"氫層",它可能延伸到64000公里左右的高空。
��地球上大氣上界的高度,常常因科學家們根據和目的不同而結果相差很大,因此要精確劃定 大氣層上界的高度並為眾人公認,可能始終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難題。
地球——大氣層
我們的大氣層就像一床有數百千米厚的空氣毯子。
大多數天氣變化發生在對流層——緊挨地球約13千米(8英里)的地方。
大氣層
英里高度
熱層
中間層
同溫層
對流層
地球
『肆』 大氣層到底多厚
地球大氣層,又稱大氣圈,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分布和運動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地球大氣層 散逸層
(>800km)
熱成層
(80km-800km)
中間層
(50km-80km)
平流層
(11km-50km)
對流層
(0km-11km)
[編輯] 對流層
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於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雲、雨、……最經常出現的區域。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編輯] 平流層
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表免於陽光中強烈紫外線的侵襲,又叫:臭氧層,同溫層。因為臭氧吸收太陽輻射,大氣溫度不再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溫度上升約0.65℃,所以又稱:溫暖層。
[編輯] 中間層
此層主要成份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份是由光化學作用引起之產物,故又稱:光化層。
[編輯] 游離層
又稱:增溫層、電離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高,且隨高度升高而升高溫度。
[編輯] 外氣層
外太空的起點,含元素中最輕的二種氣體:氦(He)及氫(H2)。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e/Top_of_Atmosphere.jpg
相對其他顏色的光而言,大氣中的氣體散射藍色光較多。所以從外層空間來看,地球就有一層藍色光暈。正是因為如此,天空大多數時候也是藍色的
『伍』 大氣層有多厚
地球表面附著的大氣層隨著高度的增加,越往上空氣密度越稀薄,逐漸向星際空間過渡。整個大氣層又可分為幾個層。
從地面到10至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就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平流層。這一層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叫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叫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其中從離地面80至500千米這些區域里,電離密度比較高。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就叫外大氣層。它是大氣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它沒有什麼明顯的界限。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大家知道,聲音是靠空氣來傳播的。在外大氣層里,由於空氣非常稀薄,即使在你耳朵旁邊開大炮,也難聽到什麼聲音。
『陸』 地球外面大氣層溫度是多少
熱層:從中層大氣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圍.之所以叫熱層,是因為這層中的空氣分子和離子直接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能量,因而運動速度很快,和高溫氣體一樣.這里空氣極其稀薄,盡管熱層頂的氣溫可達1000℃(太陽比較寧靜時)~2000℃(太陽活動劇烈時),但實際上卻根本不會感到熱,因為沒有傳遞熱的介質.
逃逸層: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氣層,這一層頂也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頂.在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氣又特別稀薄,氣體分子互相碰撞的機會很小,因此空氣分子就像一顆顆微小的導彈一樣高速地飛來飛去,一旦向上飛去,就會進入碰撞機會極小的區域,最後它將告別地球進入星際空間,所以外大氣層被稱為逃逸層.這一層溫度極高,但近於等溫.這里的空氣也處於高度電離狀態.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逃逸層之內(或之外)進行的.
『柒』 大氣熱層有多厚呢溫度有多高
大氣層的溫度就是咱們平常所在地方的溫度,不過隨著高度升級1000米.溫度下降6度,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捌』 大氣層外的溫度是多少
一般恆星分類都以表面溫度為標准衡量,為什麼這樣?是因為恆星表面的溫度對恆星光譜(可以說是顏色)影響最大。著名哈佛恆星光譜分類法就是依照恆星光譜顏色和亮度來分類,前面提到顏色通常和表面(大氣)溫度有關,而亮度往往和恆星質量有關。
一、太陽分為內部和大氣層兩部分,內部分為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wd大氣分為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和日冕層和太陽風.
二、太陽內部核心區是核聚變反應場所,核聚變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能量主要以光子的形式發出,光子發出後進入輻射區,這一過程能量以輻射的形式傳輸,因為這一區域溫度,密度較高,之後光子進入對流區,因為這一區域溫度,密度下降,輻射無法有效傳輸能量,所以能量以對流的方式傳輸,即太陽大氣上下翻滾,對流完成後光子才離開太陽內部。(這一過程相當漫長。)
三、太陽大氣最內層為光球層,太陽黑子發生在這一圈層,往外是色球層,日珥和耀斑發生在這里(黑子,日珥,耀斑均有太陽磁場變化造成,且相互聯系),之後有個過渡區,接下來是日冕層(日全食時可以看到)和太陽風(一些高速粒子流).
『玖』 大氣層的溫度是如何
按溫度變化科學家將大氣層分為5層:
對流層:從地面到大約10~16千米處(極地大約8~9千米,赤道15~18千米),是大氣層的最底層。這一層集中了約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三的質量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量。大氣的對流在這一層十分發達,氣溫隨高度的下升而均勻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溫度下降到-55℃。在這層里,大氣的活動異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還會翻滾。正是由於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大氣運動,形成了多種多樣復雜的天氣變化,風、雲、雨、雪、霧、露、雷、雹也多發生在這個層次里,因而也有人稱這層為氣象層。
這層的頂部叫對流層頂,這里氣溫不再隨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變,是一個很穩定的層次,對流層里的天氣影響不到這兒來。這里經常晴空萬里,能見度極高,空氣平穩,非常適宜噴氣客氣的飛行。
平流層:從對流層頂向上到55千米高空附近。。這一層是地球大氣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濃度最大,因而這一層又稱臭氧層。由於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熱而使空氣溫度大大升高,所以這一層的最大特點是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到頂部溫度增大到最大值。
平流層雖然水汽極少,天氣現象比較少見,但隨著氣象火箭和衛星的發射,發現這一層的氣流等的變化與對流層中天氣變化有著密切聯系,相互影響。
中間層:從平流層頂向上,也就是從55千米到80千米這個范圍被命名為中層大氣,簡稱中層。在這里,溫度隨高度而下降,大約在80千米左右達到最低點,約為-90℃。人們一般把飛行高度達到80—100千米的飛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氣飛行的航天器。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規定: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的飛行員即可稱為宇航員。
熱層:從中層大氣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圍。之所以叫熱層,是因為這層中的空氣分子和離子直接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能量,因而運動速度很快,和高溫氣體一樣。這里空氣極其稀薄,盡管熱層頂的氣溫可達1000℃(太陽比較寧靜時)~2000℃(太陽活動劇烈時),但實際上卻根本不會感到熱。
逃逸層: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氣層,這一層頂也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頂。在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氣又特別稀薄,氣體分子互相碰撞的機會很小,因此空氣分子就像一顆顆微小的導彈一樣高速地飛來飛去,一旦向上飛去,就會進入碰撞機會極小的區域,最後它將告別地球進入星際空間,所以外大氣層被稱為逃逸層。這一層溫度極高,但近於等溫。這里的空氣也處於高度電離狀態。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逃逸層之內(或之外)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