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的溫度和濕度是多少
⑴ 鵪鶉蛋要在多少度孵化需要多少天
問題一:鵪鶉蛋的孵化溫度保持在前期(1~6天)38℃,中期(7~14天)37.8℃,後期(15~17天)37.7℃。
溫度對孵化率和健雛率起著決定性作用。胚胎發育初期需要較高且穩定的溫度,發育後期需稍低的溫度。
問題二:鵪鶉的孵化期一般為16~17天。
現如今主流的孵化方法主要有三種,包括自然孵化、水缸孵化、電熱毯孵化。
一. 自然孵化法
選擇體型小、抱窩性強的母雞代孵,一次可孵種蛋30-40枚。孵化前期,當母雞離巢吃食時,如果氣溫較低,應在窩上加蓋棉毯等保溫。
孵化過程中要防止母雞踏破種蛋。用鴿子代孵,每次可放入孵種蛋6-8枚。方法:在鴿子下蛋後准備孵化時將鴿蛋取出,放入鵪鶉蛋即可。雛鶉出殼後,要及時將其取出放入育雛器內。
二、水缸孵化法
用口徑一致的水缸、鋁盤各1隻和保溫用的棉被等進行孵化。將種蛋每30-40枚放入一小網袋,然後放入鋁盤內。水缸外用棉絮等包緊保溫,內放入50℃-70℃的溫水,水量以不會接觸放入的鋁盤底為准。將鋁盤放在水缸上,再蓋上棉被。
開始入孵時缸內溫度可略高些,同時盤內邊上蛋與中間蛋溫差較大,要多進行幾次翻蛋,使蛋溫基本一致後,每4小時-6小時翻蛋1次。缸內的水一般每天換1次-2次,每次只換一部分水。孵化時可在鋁盤內放一支溫度計,以便掌握溫度變化。
三、電熱毯孵化
在電熱毯的下面先鋪一層棉絮,毯上再蓋一層棉毯,上面再平放數根3厘米-5厘米見方的方木棍,將蛋盤放在方木上,可疊放2-3層,上蓋棉被,然後通電加溫。入孵後10小時-12小時,每隔30分鍾檢查1次溫度,以後可通過電熱毯的開關、翻蛋、晾蛋、蓋被的厚薄等控制溫度。每天翻蛋5次-6次。
(1)鵪鶉的溫度和濕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鵪鶉孵化濕度:
孵化過程中,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5%~70%;前期和中期(1~12天)相對濕度在56%~57%;到13~14天,鵪鶉蛋需要排出羊水和尿囊液,相對濕度應在54%~55%;15~17天提高到65%~70%,可用溫水噴在蛋殼上,防止胚胎和蛋殼粘連。
⑵ 鵪鶉適合什麼環境生長
鵪鶉為茶褐色,是一種小型野生候鳥。野生鵪鶉一年產蛋7-12枚。鵪鶉孵化期為16-17天。鵪鶉性喜溫暖,飼養室內溫度宜在200C左右,設備簡單,管理容易。飼養40-50天開始產蛋。
一、幼鵪鶉的培育:
40日齡前為幼鶉。小鵪鶉出殼雛毛干後,就可放入小型木製育雛箱內飼養,一個60厘米×80厘米木箱可容納10-20隻小鵪鶉。育雛工作注意保溫工作,保溫熱源可用電燈、煤油爐、木炭火盆或峰窩煤灶等。用電燈從育雛器的上方給溫,同時在下方或旁邊用煤油爐、木炭或蜂窩煤供溫,則效果更好。大規模育雛可用保溫傘,每傘可育雛鵪鶉200-300隻。
鵪鶉育雛溫度初期可用350-370C,以後每天可降1-20C ,溫度逐漸降到240-260C左右。保溫20天可脫溫。育雛鵪鶉3-4天齡可用24小時光照,使小鵪鶉熟悉生活環境,充分採食,吃飽睡暖,以後可逐漸改為自然光照和早晚補充光照。
二、小鵪鶉飼養:
出殼後5-6小時的鵪鶉就會跑,開食宜早不宜遲。開食可用玉米、碎米、麥粉等混合料,能加拌熟蛋黃更好。二、三天後逐漸轉喂全價混合飼料。幼鵪鶉配料可用玉米52%,豆餅27%,魚粉10%,麩皮5%,草粉5%,骨粉1%,粗蛋白含量為24-25%;鈣磷比為2:1。另外可加15%打漿青料,或每100斤飼料加喂10克多種維生素和適量微量元素。飼料內加喂少量抗菌素則效果更好,既可防止疾病,又能促進生長。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污染,夏季易變質。喂干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周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育成一隻小鵪鶉,約需精料0.5公斤。
三、母鵪鶉飼養:
40日齡後母鵪鶉即轉為產蛋期。母鵪鶉從喉至胸有斑點,公鵪鶉胸部毛色深無斑點。母鵪鶉可用4-6層籠養。鵪鶉籠可用木製,高160-180厘米,長90-100厘米,深40厘米,每層籠高15厘米,承糞板空間10厘米,每層可養鵪鶉60-80隻。中間可隔成2-4個小籠,籠底用粗鐵線,間距0.5厘米,以便漏糞。籠底後高前低,向前稍有傾斜,產蛋後可自動流出到前面檔板,以便飼養員在籠外撿蛋。籠子四周用細鐵線制,間距2.2-2.4厘米,外掛料槽和飲水槽,便於鵪鶉頭頸伸出吃料飲水。
母鵪鶉全價混合飲料配料百分比:玉米42、豆餅33、魚粉10、麩皮3、草粉5、貝殼粉6、骨粉1,粗蛋白為27-28%,鈣磷比4:1,再加適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日喂乾料3-4次。每隻母鵪鶉喂粗料20多克,蛋料比約1:2,產蛋鵪鶉亦喜吃半干濕糊狀飼料,喂濕料比乾料的產蛋率高,但喂濕料費工麻煩,夏季飼料易變質,因此喂乾料另給飲水,比較方便。
加強光照管理,可提高產蛋率。通常每20-25平方米面積,在2米高處懸掛一隻60瓦的電燈,或在每層籠內吊電燈,每晝夜要求保持16小時光照,其餘時間可改為弱光燈泡,以防黑暗驚擾鵪鶉,影響產蛋。
產蛋的母鵪鶉食慾旺盛,每隻鵪鶉每天需要採食20克精飼料。精飼料配方為:玉米面53%、豆餅22%、麩皮3.5%、魚粉12%、微量元素1%、骨粉2%、貝殼粉3.8%、細沙1.2%、多種維生素1.5%。青飼料要切碎打成漿,與精飼料按1∶1的比例加水混合飼喂,濕度以不糊嘴為准。每天喂5次(其中午後喂3次),飼喂時要注意做到定時、定量,不要隨意改變飼料品種。
幼鵪鶉養40天後便可上籠,應讓其盡快適應新環境以利於其早產蛋。產蛋開始頭60天為旺盛期,要加強飼養管理。
鵪鶉一般很少發病,流行性傳染病也不多見,但一旦發病,往往造成全窩死亡,因此精心防病很重要。鵪鶉籠舍要保持通風、乾燥、清潔,並定期用3%~5%來蘇兒消毒。每周對鵪鶉進行一次腸道消毒(可在飼料中拌入土黴素鈣鹽、金黴素添加劑),以防傳染病的發生。大量飼養鵪鶉時要對鵪鶉進行預防接種,接種方法與雞的接種方法相同。
⑶ 養鵪鶉 苗,前一周的溫度是多少
38~40℃。
溫度對產蛋量、蛋重、蛋殼品質、種蛋受精率和飼料轉化率都有較大的影響,保持鶉舍適宜的環境溫度是保證產蛋率和飼料效率的必備條件。鵪鶉喜溫暖,怕寒冷。舍內的適宜溫度為17—28℃,最佳產蛋溫度為24-26℃。
因此冬季應注意保溫。如果溫度低於15℃時,產蛋率下降,溫度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有時出現脫毛甚至死亡。鵪鶉對高溫(35—36℃)耐受力強,高溫對產蛋影響不大。
(3)鵪鶉的溫度和濕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育雛期管理,出殼雛鶉應在24小時內吃到溫水,補充體內所耗水分,長途運輸的小苗可在飲水中加入葡萄糖供其引用。飲水後即可開食,前一周飼料顆粒要細小。做到勤喂少添。飲水器具要控制好水面高度,防止小苗溺水死亡。
2、前一周舍里溫度保持在38度。溫度不能忽高忽低。在產蛋前做好防疫工作。進入產蛋期要保持鶉舍的安靜,環境衛生要搞好。定期做好疾病預防。
3、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污染,夏季易變質。喂干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周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育成一隻小鵪鶉,約需精料0.5公斤。
⑷ 鵪鶉小時候第五天溫度需要多少度
保持在37—36℃。
雛鶉培育鵪鶉的育雛期為30天。初生鶉毛干後就可放入育雛器中飼養,育雛溫度第1—6日齡溫度保持在37—36℃,第7—14日齡36—35℃,第15—20日齡34℃,20日齡以後每天降1℃,降至27℃時不再用保溫設備,移至22—27℃的常溫下飼養。
育雛保溫設備可用育雛傘,也可用普通燈泡、電褥子、暖水袋等做熱源。
小鵪鶉飼養:
出殼後5-6小時的鵪鶉就會跑,開食宜早不宜遲。開食可用玉米、碎米、麥粉等混合料,能加拌熟蛋黃更好。二、三天後逐漸轉喂全價混合飼料。幼鵪鶉配料可用玉米52%,豆餅27%,魚粉10%,麩皮5%,草粉5%,骨粉1%,粗蛋白含量為24-25%;鈣磷比為2:1。
另外可加15%打漿青料,或每100斤飼料加喂10克多種維生素和適量微量元素。飼料內加喂少量抗菌素則效果更好,既可防止疾病,又能促進生長。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污染,夏季易變質。
喂干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周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育成一隻小鵪鶉,約需精料0.5公斤。
⑸ 剛剛買回來的鵪鶉溫度需要多少度
冬季(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
夏季溫度在30℃以上時注意通風
最好放室內,光照1個小時差不多了,熱久了中暑就糟糕了
另外鸚鵡雖是耐寒鳥但如果你在北方還是移居室內吧
⑹ 鵪鶉的孵化溫度是
鵪鶉孵化期約21天,18天落盤,7天照蛋,一般到室溫影響,可能出現提早或推遲孵化。自然孵化,有母鵪鶉孵蛋,可以省卻人工,並且提供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但是不適合大規模孵化鵪鶉蛋。而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可直接影響到鵪鶉蛋的孵化率。因此選擇恰當的孵化技術,通過人工控制孵化環境可以提高種蛋的孵化率。
1.落盤時用手工將種蛋從孵化蛋盤移到出雛盤內,操作中室溫要保持25℃左右,動作要快,在30~40分鍾內完成每台孵化機的蛋,時間太長不利胚胎發育。
2.適當降低溫度,溫度控制在37.1~37.2℃。
3.適當提高濕度,濕度控制在70~80%。
⑺ 怎樣養好鵪鶉,要說詳細點
養殖鵪鶉的准備工作
(一)鶉舍建築 1、建設地點: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好、背風向陽、遠離污染和水、電、交通便利的地方。鶉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於採光和通風。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鶉舍,又不能離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來車輛及其他噪音的干擾。 2、屋頂:要求屋頂材料保溫性能好、隔熱,並易於排雨。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掛瓦,屋頂要有頂棚,有利於冬季保溫,夏季隔熱。頂棚距地面2.2-2.4米高。 3、牆壁和地面:牆壁以磚牆為好,磚牆保溫性能好,堅固耐用,便於清掃消毒,但造價較高。如採用造價低廉的石牆,保溫性能差,水氣凝結在牆上不易散發。因此,使用石牆時要在牆上抹一層麥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強防潮保溫。
(二)籠具准備: 1、雛鶉籠:主要供1-15日齡的雛鶉使用,籠壁和籠頂可用木板和鐵絲製作,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小型育雛籠的規格一般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設一個活動門,可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熱源可採用煤爐加熱,管道取暖。 2、仔鶉籠:主要供商品鶉使用,規格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3、成鶉籠:一般 4~5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57厘米、高22厘米。
(三)消毒:鶉舍內的地面、牆壁和各種設備都應先進行消毒,場地消毒可用石灰,辦公室、宿舍用百毒殺1:200消毒,籠具用1:300配製的菌毒殺消毒液消毒,發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殺消毒液噴霧器噴灑。糞便暫放要用火鹼消毒。進鶉前,還應進行熏蒸消毒。消毒時要將鶉舍的門窗關閉,所有進出氣孔都應堵嚴。根據鶉舍的容積,按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的比例進行熏蒸消毒。(有熱源時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熱蒸發,無熱源時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與28ml溫水混合後加入14g高錳酸鉀)。
三、鵪鶉的孵化
1、溫度。 溫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條件之一。溫度決定胚胎的生長發育,影響雛鶉的成活。溫度過高過低不僅對孵化率有直接影響,嚴重時會導致胚胎死亡。立體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溫度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孵化室的溫度也會影響孵化機的溫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乾燥,以20—25℃為宜。
2、濕度。濕度對胚胎發育也有很大影響。濕度過低,蛋內水分蒸發過多,胚胎與胎膜粘連,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和出殼,孵出的雛鶉身體乾瘦、毛短;如果濕度過高,蛋內水分不能正常蒸發,阻礙胚胎發育,孵出的雛鶉大肚臍,無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內的相對濕度,前期為55%-60%,後期為70%。可用水盤的數量及其內的盛水量來對濕度進行調節。孵化室內的濕度對孵化器內的濕度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孵化室的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60—70%。濕度過低,可在地面灑水,濕度過高,應加強通風,促使水分散發。
3. 通風。隨著胚胎的生長發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應做好孵化器內的通風,以補足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特別是孵化的中、後期尤應注意,否則會發生死胚多、畸形鶉多的現象。孵化器內的通風可通過孵化器上的進出氣孔來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關閉進、出氣孔,中、後期則應經常打開進出氣孔,經常進行換氣。但要注意不能有過堂風或風量太大。
4、翻蛋。禽類在自然孵化過程中會不斷進行翻蛋,並能將窩邊的蛋與中央的蛋調換,這樣就可使孵化蛋均勻受熱,有利於胚胎發育,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因而當以機器代替禽類進行人工孵化時,翻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術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質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數及時間,因孵化器類型及胚齡的不同而有別。
從種蛋入孵當天開始翻蛋,直至出雛前2—3天落盤時止,一般每晝夜翻蛋3—12次。實際生產中,常採用白天每小時翻蛋1次,黑夜每三小時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轉90度。
5、涼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到中、後期會產生大量的熱,當孵化溫度偏高時,應先行涼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溫度趨於正常後方可翻蛋,以減少死胚率。涼蛋可以更換孵化器內的空氣,降低機溫,排除機內污濁氣體。而較低的氣溫可以刺激胚胎發育,並增強雛鶉將來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一般每天需要涼蛋2次。涼蛋的時間因不同的孵化時期、不同的季節而異。孵化初期及冬天,涼蛋時間不宜長;孵化後期及夏天,涼蛋時間稍長。一般涼蛋時間為10—20分鍾,涼蛋至蛋溫下降到30—35℃即應停止。
6、照蛋。為了了解胚胎是否發育以及發育情況,孵化過程中一般要進行2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頭照)在種蛋入孵5天後進行,目的是檢查種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無精蛋。發育正常的胚蛋,氣室透明,其餘部分呈淡紅色,用照蛋器透視,可看到將來要形成心臟的紅色斑點,以及以紅色斑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擴散的有如樹枝狀的血絲。無精蛋的蛋黃懸浮在蛋的中央,蛋體透明。死精蛋蛋內混濁,也可見到血環、血弧、血點或斷了的血管,這是胚胎發育中止的蛋,應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後10天左右進行,目的是檢出死胚蛋。此時胚胎發育正常的種蛋氣室變大且邊界明顯,其餘部分呈暗色。死胚蛋則蛋內顯出黑影,兩頭發亮。易於鑒別。
由於照蛋時間稍長,易使蛋溫驟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時增加室溫,以免孵化率受影響。如果種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時,可不必照蛋。或頭照時證實種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進行二照。這樣做既可以減少種蛋的破損率,又可節約勞動力,孵化質量也不受影響。
一般用鶉蛋專用照蛋器進行照蛋,亦可使用雞蛋用照蛋器。
7、落盤。種蛋孵化至14—15天時,將蛋由蛋盤移至出雛盤內,叫做落盤。
落盤的蛋要平放在出雛盤上,落盤的蛋,蛋數不可太少,太少溫度不夠;但也不能過多,過多容易造成熱量難以散發及新鮮空氣供應不足,導致胚胎熱死或悶死。
落盤的種蛋平放後停止反動,溫度保持在35-36℃左右,等待出雛。如果溫度不夠高,可在種蛋上加蓋棉氈或棉胎,可以提高溫度。一般夏天在35℃,冬天在36℃。
8、出雛。如果孵化條件恰當,種蛋孵至第16天開始啄殼出雛,第17天為出雛高峰。以立體孵化機孵化的,常需20小時左右才能出齊。 雛鶉剛出殼時全身濕透,且很疲勞。但幾小時後,羽毛乾燥,體力恢復。雛鶉即會亂蹦亂跳,異常活躍。當出雛超過50%時,應將已出殼的雛鶉檢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雛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擾。出殼後的雛鶉(蛋鶉)應分別雄,分開飼養。 孵化器內的溫度為35-36℃,因而取出的雛鶉不能突然放於冷的地方,而應將其放在預先准備好的保溫育雛箱內或籠內,讓其充分休息和恢復體力。如果鶉苗要外運的,將雛鶉裝入運輸專用箱內,及時運出。無論是育雛箱內或運輸專用箱內,不能鋪墊光滑的紙類。因為雛鶉在光滑表面上難以站穩,兩腳極易打滑叉開,日久鵪鶉的腳就會變成畸形。因而應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類東西作墊料。 9、清盤。出雛後的蛋殼、「毛蛋」、墊紙等要及時清除干凈,然後將孵化室、孵化器、蛋盤等沖刷干凈、晾乾。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進行消毒。
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一標准。根據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後為成鶉。
(一) 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發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後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後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濕度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乾燥為宜。稍後(2周齡)由於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濕,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濕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發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濕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後每周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採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採用晝夜自由採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採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密度。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每平方米面積第一周齡250-300隻左右,第二周齡100隻左右,第三周齡75-100隻(蛋鶉100隻,肉鶉75隻),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周採用24小時光照,8-9天後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採用粗布片。由於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致、耐心,加強衛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採食、飲水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並立即採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後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乾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喂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現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准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為快。其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准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使光線保持在規定時間內。
2、濕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乾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濕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後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 ,為確保仔鵪鶉日後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性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
限制飼喂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准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並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准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准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採用公母分開飼養,除種用公鶉外,其餘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 成鶉的飼養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後的鵪鶉,其飼養目的是獲得優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格、飼養密度、飼養標准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沖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後再行選擇,可以統計開產後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宏亮,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白色泡沫,此是已發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這種現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采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采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後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布規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後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後3.5-6.5時為產蛋數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喂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隻每天採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喂次數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於15℃時會影響產蛋,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設備。夏天舍內溫度高於35℃時,會出現採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採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後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濕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濕度,如果鶉舍濕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驚群現象,表現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員工作時動作過於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產蛋數、採食量、死亡數、淘汰數、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 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頭卷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後血便嚴重,最後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並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乾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戶的是,如發現這種現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生,保持舍內通風乾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黴素飲水投服,每隻按8000-10000單位給葯,連用5-7天;採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 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慾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泄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黴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黴素每隻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黴素按每隻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後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後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並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症,最後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衛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呼吸羅音、咳嗽、打噴 、流鼻液,繼而出現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為膿性,眶下竇蓄有乾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症,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乾酪樣物,常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
⑻ 濕度過大對成年鵪鶉有影響嗎
相對濕度過低(45%以下),導致胚胎嚴重失水死亡;廂對濕度過高(75%以上),導致缺氧甚至悶死
鵪鶉養殖
一、溫度 鵪鶉喜溫暖,怕寒冷。舍內的適宜溫度為24℃~26℃。冬季,籠架下層比上層溫度低5℃左右,可通過增加下層的密度來調節。短時間高溫(35℃~36℃)對鵪鶉產蛋影響不大,但如持續時間長,產蛋率也會明顯下降。因而,夏季應注意降溫,有條件的可在室內安裝排氣扇。
二、濕度 室內的相對濕度以50%~55%為宜。如果濕度過大,可進行人工通風。如濕度過小,可在地上灑些水。
三、通風 產蛋鵪鶉的新陳代謝旺盛,加之又是密集式多籠飼養,常產生大量的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因而在室內的上、下方都應設通風排氣孔,夏天的通風量應為每小時3~4立方米,冬天為每小時1立方米,層疊式籠架比階梯式籠架通風量還應多些。
四、光照 合理的光照可使母鵪鶉早開產,並能提高其產蛋率。籠養鵪鶉一天需光照14小時,產蛋高峰時,每天光照應達到16小時。據測試,用紅光和紫外線進行光照最好。在紅光下飼養,不論光線強度高低,鵪鶉都能提早性成熟,比藍光、綠光和日光燈下早10~14天開產,並能保持較高的產蛋率。如果用紫外線燈光照,每天光照10分鍾左右,就可以提高產蛋率10%左右。
五、密度 飼養產蛋鵪鶉的密度不能過大,在籠養條件下,每1平方米的面積可養產蛋鵪鶉80隻。
⑼ 鵪鶉用孵化機孵化,孵化溫度是多少
溫度是胚胎發育的首要條件。鵪鶉和其他禽類一徉,可用恆溫孵化或變溫孵化。變溫孵化是根據胚胎發育的不同時期對溫度的需要來控制溫度,以取得更理想的孵化效果。但若孵化器是分批入孵的,只能採用恆溫(37、38℃)孵化,孵化室的溫度一般為20~25℃。
變溫孵化應掌握前高、中平、後低的特點,溫度控制因孵化器種類不同而不同。立體孵化器溫度控制在37.2~38.5℃。
胚胎中發育過程中,必須不斷與外界進行氣體交孵化器使用動力通風,孵化初期通風量可小一些,後期加大通風量,把通風孔全打開。要求孵化室內二氧化碳含量不超過0.3%。機器孵化鵪鶉不用晾蛋。
(9)鵪鶉的溫度和濕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提高鵪鶉孵化率措施:
1、種蛋選擇
種蛋應新鮮,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軟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g或以上,蛋形應一頭稍尖,一頭稍圓,蛋的直徑與橫徑比以1∶1.4為宜。
2、種蛋保存
種蛋貯存室要空氣流通,室內無蚊蠅、無鼠害,室內的有害氣體濃度應在規定的衛生標准以下。種蛋不宜震動,要防止冷風直吹和太陽直射。種蛋保存時間:夏季7~8d,冬季不能超過10d左右。
3、種蛋消毒
種蛋入孵前應進行一次消毒,可將種蛋放入蛋盤內(蛋直立或稍傾斜,大頭朝上)後放在蛋架車上推入孵化機內進行消毒。一般可採用熏蒸法消毒,用葯量為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28mL,熏蒸時間為20min。
4、溫度掌握
孵化溫度相對穩定在37.8~39℃,因鵪鶉胚齡、品種和季節的不同,可適當調節孵化溫度。一般情況下,胚齡愈小,要求孵化溫度相對高些,隨著胚齡的增加,其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蛋用型品種要求孵化溫度偏低,兼用型品種則要求溫度偏高,早春要求孵化溫度稍高,以後隨氣溫逐漸上升,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孵化室內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
5、濕度控制
濕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內的相對濕度。濕度應隨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調節,孵化開始時,濕度應保持在55%~60%,中期為了排尿囊液和羊水,相對濕度應降低到50%~55%,後期為便於鵪鶉出殼,防止絨毛粘在蛋殼上,相對濕度宜提高到65%~70%。濕度主要是通過增減孵化器內水盤的面積和控制孵化室的灑水量進行調節。
6、通風換氣
孵化過程中應隨著鵪鶉胚齡的增長逐漸開大孵化器上的通氣孔。孵化前8d每天換氣1~2次,8d以後適當增加換氣次數。孵化器內有出雛的情況下,通氣孔應當全部打開,以利雛鵪鶉呼吸。
7、翻轉種蛋
翻轉種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活動和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孵化時應每2h自動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60°,在出雛前2~3d停止翻蛋。
8、驗蛋
孵化期間一般應驗蛋2次,通過驗蛋可了解胚胎的發育情況。頭照可在入孵後4~5d用驗蛋燈來照蛋,受精蛋顏色發紅,可見胚胎血管呈蜘蛛狀,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則透光度大,照蛋顏色與蛋殼色澤相似。二照應在入孵後10~13d進行,此時應將胚胎發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其發臭,污染孵化器內的空氣。
9、確保出雛
種蛋入孵後16~17d後便能出雛,如孵化溫度比較均勻,一般可在2~3h內出雛完畢。在立體孵化器內,由於孵化層次不同,溫度不均,出雛時間應延長一晝夜。幼雛出殼羽毛干後即可放進預熱的育雛箱中進行護理。難以出殼的雛鵪鶉可人工破殼助產。
⑽ 鵪鶉舍的溫度最高在多少度
冬季(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在30℃以上時注意通風最好放室內,光照1個小時差不多了,熱久了中暑就糟糕了另外鸚鵡雖是耐寒鳥但如果你在北方還是移居室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