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野驢速度多少合適
『壹』 亞洲野驢至今有多少只
亞洲野驢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馬科(Equidae)
學名:Equus hemionus
英文名:Asiatic Wild Ass(onager)
保護類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產在亞洲與近東,有5個亞種。產在我國的有西藏野驢(E.h.kiang)和蒙古野驢(E.h.hemionus)。
野驢一般為沙黃色至棕色,耳長、蹄小、前額無額毛。體長2-2.2米,尾長42-49厘米,肩高0.9-1.5米,體重約260公斤。野驢的視覺、聽覺、嗅覺均敏銳,尤其是視覺和聽覺更發達。
棲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帶。它們單獨或結成小群5-9隻一起,偶有數十隻大群。它們營遷移生活,清晨到有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水源附近覓食和休息,傍晚回到宿地。行走時排成一行,一般公驢領先,母驢在後面。野驢遷移性很大,每天走很多路。有時與藏羚羊及盤羊同棲。它們善於奔跑和游水,還喜歡在溪流中洗浴。棲居在沙漠地區的野驢可以數日不飲水。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45公里。
繁殖期8—9月,孕期11個月,每產1仔,3—4歲性成熟,壽命25 —30年。
『貳』 野驢有什麼特性
歷史上曾有過秦相趙高「指鹿為馬」的事,那是因為秦相趙高想試試自己的同行們對自己的畏懼程度,這是一種故意混淆是非的行為。但我們的先人並非由於篡權的野心,而由於粗心大意犯過「指驢為馬」的錯誤。在我國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馬野驢現在是珍稀物種」的地方,如野馬山、野馬渡、野馬灘、野馬大泉等等,據說都是由於分布著野馬的緣故。其實先人們看到的都不是野馬,而是野驢。因為野驢在形體上比較近似野馬,他們就「誤驢為馬」了。
野驢可分為兩大類:亞洲野驢、非洲野驢。亞洲野驢有五個亞種,分布在我國的有西藏野驢、蒙古野驢這兩個亞種。
野驢在我國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西藏、四川西北部。主要棲息在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地帶。
野驢的體毛為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部為淺黃色,四肢內側為白色。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深褐色的背脊毛;頭頂至背脊中部長著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則長著近乎黑色的毛。野驢肩高90至150公分,體長2至2.4米,尾長50至90公分。體重在150至250公斤。從總體上看,蒙古野驢毛色略淺些,形體略小些。
野驢喜歡結群生活,一般五六隻七八隻不等,也有上百頭結群在一起的,大約五六十年前,我國野外考察隊員還發現過上千頭野驢結群遷移的壯觀場面。在結群走動時,大多為雄性成年野驢居首,幼年的野驢居中,雌性成年野驢居後。如果停駐下來或進食時,總要派出成年野驢當「觀察哨」,一旦發現險情,「哨兵」即刻向群體發出警報,帶頭驢就領頭奔逃,直至安全地帶。野驢很善於奔跑,其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們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棲息在沙漠地帶的野驢在缺水條件下常可數日不飲水,極能耐渴。
野驢的食性較單一,主要吃野草、野蔥、豬毛菜。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遊走二三十公里,它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終日大都為生活奔忙。野驢大約在夏秋之間發情、交配。為了選擇理想的伴侶,雄性野驢之間免不了要有激烈的爭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認輸為止,輸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體鱗傷,勝的一方也會留下些光榮的標記。受孕的雌野驢的孕期為一年左右,幼仔生下後就能跟隨父母活動。野驢有時還與放牧在野外的家馬自動交配,生下的後代體壯力大,運物載人都極受牧民的歡迎。野驢的壽命約為30年。
野驢有一種似乎矛盾的性格。它的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因而極其容易發現險情。遇到野狼,它們就拚命奔跑,使野狼望塵莫及,但是對獵人卻極少提防。在野外,它們只要發現汽車,就喜歡追過去,與汽車並駕齊驅,並努力爭取跑在汽車前面。這樣一來,就等於把自己「送」到獵手的槍口前面,走向死亡。當獵手們駐營在帳篷里的時候,它們又常到帳篷前後張望,自動「送貨上門」。野驢與野馬的主要不同之處有:
首先從毛色上看,野驢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淺至近乎白色,對比度很鮮明,而野馬則由深至淺較自然地過渡,色差不那麼顯明。
其次,野驢的背脊上有一條很清楚的背紋,而野馬夏季背紋不明顯,冬季沒有背紋。
第三、野驢的鬃毛較短,而野馬的鬃毛較長。
第四、野驢頭部較小,而耳朵相對較長;野馬的頭部明顯大於野驢,而耳朵又較野驢的耳朵短。
第五、野驢的蹄部窄小,野馬的蹄部要寬大得多。
第六、野驢的四肢與驅體顏色一致,而野馬的四肢比驅體的顏色明顯地深得多,顏色近乎於黑色。
注意了以上幾點,就比較容易把野驢和野馬辨別開來。但是在茫茫野外的荒原上,遠遠地觀察,也仍然難以分辨清楚,只有當野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近人們的時候,我們才能識別它的廬山真貌。
野驢在解放前數量還不算太少,但是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開發范圍越來越大,再加上少數人的狂捕濫獵,野驢的數量日見減少,那種成百頭群集的現象尤其少見。近些年來,國家很強調對野生動物、瀕危動物的保護,有的地方還劃定了保護區,野驢的數量略有增長,偶爾也能見到上百頭野驢群集的情況了。現在野驢已被定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共同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的認識基礎上,野驢家族繁榮起來的前景,終究會出現的。
『叄』 毛驢和自行車哪個快
當然是毛驢快了。自行車又不會自己動。毛驢生下來就會自己跑。自行車放在那裡,過100年沒人動它還會在那裡。而毛驢都進火鍋店變成火燒了。
『肆』 馬分什麼種類,時速是多少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布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家馬(Equ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非洲野驢Equus (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 onager)。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 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布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准噶爾盆地發現並報道,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著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准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准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伍』 非洲野驢的科屬詳解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布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家馬(Equ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非洲野驢Equus (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 onager)。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 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布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准噶爾盆地發現並報道,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著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准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准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陸』 野驢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野驢的體毛為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部為淺黃色,四肢內側為白色。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深褐色的背脊毛;頭頂至背脊中部長著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側長著近乎黑色的毛。野驢高90至150公分,體長2至2.4米,尾長50至90公分。體重在150至250公斤。從總體上看,蒙古野驢毛色略淺些,形體略小些。
野驢喜歡結群生活,一般五六隻、七八隻不等,也有上百頭結群在一起的,大約五六十年前,我國野外考察隊員還發現過上千頭野驢結群遷移的壯觀場面。在結群走動時,大多為雄性成年野驢居首,幼年的野驢居中,雌性成年野驢居後。如果停駐下來或進食時,總要派出成年野驢當「觀察哨」,一旦發現險情,「哨兵」即刻向群體發出警報,帶頭驢就領頭奔逃,直至安全地帶。野驢很善於奔跑,其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們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棲息在沙漠地帶的野驢在缺水條件下常可數日不飲水,極能耐渴。
野驢的食性
野驢的食性較單一,主要吃野草、野蔥、豬毛菜。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遊走二三十公里,它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終日大都為生活奔忙。野驢大約在夏秋之間發情、交配。為了選擇理想的伴侶,雄性野驢之間免不了要有激烈的爭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認輸為止,輸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體鱗傷,勝的一方也會留下些光榮的標記。受孕的雌野驢的孕期為一年左右,幼年生下後就能跟隨父母活動。野驢有時還與放牧在野外的家馬自動交配,生下的後代體壯力大,運物載人都接受牧民的歡迎。野驢的壽命約為30年。
『柒』 動物的奔跑速度是多少
灰熊奔跑的速度每小時48公里,是我們人類奔跑速度的2倍,獵豹以115公里的時速而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陸生動物,由於尚未找到霸王龍的足跡化石以提供計算它的速度,霸王龍的行走速度可能大約是每小時15英里左右,而跑起來大約是每小時20英里,刺尾雨燕可達每小時170千米,旗魚是每小時120千米。
部分動物的最快速度:
獵豹125公里/小時
跳羚88公里/小時
老虎80公里/小時
野驢70公里/小時
狗64公里/小時
馬60公里/小時
長頸鹿60公里/小時
斑馬60公里/小時
雄獅58公里/小時
兔子56公里/小時
黑熊50公里/小時
鬃熊48公里/小時
鬣狗45公里/小時
大象40公里/小時
河馬40公里/小時
人36公里/小時
『捌』 野驢皇帝說的是波斯帝國的哪位皇帝
薩珊皇帝巴赫蘭五世即位後與東羅打了兩年仗,基本不分勝負。戰爭期間和之後,巴赫蘭將內政大權交給前朝老臣米赫爾-泥涅師,做出沿襲伊嗣俟朝晚期統治方略的姿態。至於巴赫蘭自己,則把全部精力放在享樂方面,全然不顧越來越熾盛的嚈噠入侵。一方面,巴赫蘭特別熱衷音樂和詩歌,他從能歌善舞的印度招來數千樂師、歌手和詩人,到薩珊帝國娛樂自己和人民,搞得泰西封等大城市整日歌舞昇平、花團錦簇。
另一方面,王中王非常熱衷於打獵。在薩珊朝,打獵是幾乎每個皇帝都很熱衷的娛樂或體育項目,獅子(伊朗獅)、野豬、各種鹿和野驢都是常見獵物。巴赫蘭最喜歡的獵物是中亞野驢(Onager),這種動物廣泛分布於從地中海到大興安嶺之間的廣大乾旱草原和戈壁之中。野驢有兩大特點,非常善於長跑和集群活動,雖然它們的絕對速度並不出眾,但追捕野驢絕對是個需要耐心、組織、智慧和力量的活計,所以為了打野驢,巴赫蘭經常帶上全部禁衛軍,集體出行。巴赫蘭的箭法非常好,一次他與萊赫米國王孟迪爾一同打獵,看見一頭獅子撲向一頭野驢,他馬上一箭過去,同時射死了獅子和野驢。
隨著圍獵規模的擴大,巴赫蘭擴編了他的禁衛軍,每次出獵所用時間也越來越長。對這位熱衷享樂和打獵卻不理朝政的皇帝,臣民們很快就感到厭倦,由於皇帝特殊的愛好,臣民送給他一個非常難聽的綽號—古爾(Gur, Gor),這個詞就是波斯語中的野驢,所以巴赫蘭五世也叫巴赫蘭-古爾(Bahram Gor)或野驢巴赫蘭。
『玖』 野驢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野驢的體毛為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部為淺黃色,四肢內側為白色。從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條深褐色的背脊毛;頭頂至背脊中部長著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側長著近乎黑色的毛。野驢高90至150公分,體長2至2.4米,尾長50至90公分。體重在150至250公斤。從總體上看,蒙古野驢毛色略淺些,形體略小些。
野驢喜歡結群生活,一般五六隻、七八隻不等,也有上百頭結群在一起的,大約五六十年前,我國野外考察隊員還發現過上千頭野驢結群遷移的壯觀場面。在結群走動時,大多為雄性成年野驢居首,幼年的野驢居中,雌性成年野驢居後。如果停駐下來或進食時,總要派出成年野驢當「觀察哨」,一旦發現險情,「哨兵」即刻向群體發出警報,帶頭驢就領頭奔逃,直至安全地帶。野驢很善於奔跑,其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們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棲息在沙漠地帶的野驢在缺水條件下常可數日不飲水,極能耐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