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葯方劑量多少合適
1. 怎樣煎中葯量多少注意事項什麼時候喝食物忌口
熬葯的時候大火燒開後在用文火煎熬20分鍾就可以了。煎葯的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沒有具體時間限制。因為是一個偏重於滋補的方劑,所以建議飯前兩個小時空腹服用。吃中葯期間,不可以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如果葯方裡面有人參不可以喝茶。海鮮可以少吃一些。
2. 中葯處方最多可以開多少味中葯
雖然沒有規定中葯配方時每張處方最多不超過多少味,但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中葯的葯性、歸味等按君臣佐使配方原則合理選葯,更不可重復用葯或機械疊加。
3. 中醫方劑中的劑量是怎麼確定的大神們幫幫忙
1.根據病情的需要選定用量:一般情況下在治療病情嚴重急性病或熱性病時,用量常偏重,在治療慢性病,熱象不明顯或病情較輕時,用葯量常較輕。用葯量的多少還應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 2.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選定用葯量:兒童、老年或體質瘦弱的病人,用葯量應輕些,特別是在給這些人使用清熱、降火、瀉下葯時,用葯量一定要輕,否則用葯量偏重易損傷元氣,對治療不利。對一些體質健壯,且患有熱症、實症的病人,用量宜重些,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3.根據葯物的性質選定用量:某些貴重葯如人參、鹿茸、西洋參、藏紅花、海馬、冬蟲夏草等前程葯不宜過重,應根據病情需要酌情選量,這樣即可達到療效,又不至於造成浪費。對一些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葯物如細辛、牛黃、麝香等葯用量不宜過重常常在1克以內。而作用平常、價錢便宜的中葯如益母草、熟地、桑葉等可用到20~30克。 4.根據葯物的質地選定用量:質地重的礦物質類、植物的根莖、動物的貝殼、骨骼等葯,用量常重些,如靈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烏、茯苓、龍骨、牡蠣等;質地較輕的花芯類,如紅花、菊花、旋復花、燈心草、以及昆蟲動物的蛻殼如蟬衣,蛇退等用量宜輕些,介於二者之間的植物的果實、根皮、莖葉全草等類葯用量常居中
4. 中葯是怎樣開方,具體用到多少,
中葯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葯組方的基本原則,就像語法上應用的主、謂、賓一樣。在臨床開方時,則應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用葯的多少,君葯就是主葯,是必不可缺的,而臣、佐、使三葯則可酌情配置或減少。
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這樣的:
1、君葯: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葯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葯物。在有的單方只有一味中葯,它就是君葯。
2、臣葯:是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葯物。比如在成方《 參苓白術散》中用柴胡是君葯,開郁,升麻是臣葯,升提,不僅僅是方中要用到它們各自的功用,用這兩味葯相配,柴胡左行(入肝,故,有的方劑中柴胡又是使葯),升麻右升(入肺),葯物的力量得以平衡,患者服後不會感到額外的不適。
3、佐葯:意義一是為佐助葯,用於治療次要兼證的葯物,二是為佐制葯,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葯、臣葯的毒性或烈性的葯物,三是為反佐葯,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葯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葯物。
4、使葯:意義一是引經葯,引方中諸葯直達病灶的葯物,二是調和葯,即調和諸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懷牛膝、川芎、甘草就經常作為使葯入方。比如有些治療腎病的中成葯,需用淡鹽水送服,食鹽水就是引經葯。
中葯的配伍是比較復雜的,要想成為一個臨床處方醫生,必須掌握每味中葯的葯性特點及對病症的准確診斷。
5. 我想知道中葯一般一份每種須要多少克
3~15G 3~5G主要是考慮兒童用葯量 9~15G一般常用量
具體用葯需要具體考慮
但是目前的中葯 基本都是人工栽培葯力不足 為了保證葯效 一般會超過9~15G
6. 一劑中葯多少味葯比較合適
有單方一味的,用君臣佐使配伍一般都是十餘味葯,主要看醫生的水平,病症,及方葯的組成。可以多參考古方。今人為了掙錢買葯都有幾十味葯的組方,個人認為方劑輕靈,對症為好,葯味不宜太多。
7. 中葯葯方中葯的味數最多多少
應該是甘草吧,平身性平,是一種補益中草葯,還有抗炎和抗過敏作用,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甘草調和諸葯,不過大劑量長期服用後可引起浮腫和高血壓。
8. 中葯一頓喝多少量比較好
中葯喝多少毫升
1、中葯喝多少毫升呢
煎葯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每次喝中葯以250毫升為宜或遵醫囑)。
吃中葯講究療程,療程的長短並不是一定的,它是根據不同病情來判定。同時也因個體差異,同一病情每個人的治療周期有所不同。不過,只要按醫囑用葯,病情就能得到改善的。
2、喝中葯有正確時間
2.1、空腹服
空腹服的中葯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說,它適宜於治療人體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腎等)。
2.2、飯後服
適用於人體胸膈以上的疾病,飯後服葯能使葯性上行。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葯。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此外,健胃葯及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葯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飯後服用,這樣可減少葯物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物,也宜在飯後服用,以避免毒性葯物吸收太快而發生不良反應。
2.3、頓服
所謂「頓服」是「指一次較快地將葯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取急病急治之意。像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2.4、睡前服
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可在此時服用,睡前服葯能使葯效及時發揮作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入夜是臟腑功能最低的時候,如在此時服用滋陰進補葯,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3、喝中葯如何熬葯
要求煎葯容器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製作的器皿為宜,禁用鐵制等易腐蝕器皿。煎葯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葯物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3、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葯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吃中葯時有哪些禁忌食物?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葯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症,傷陰動血(出血)。
4、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葯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9. 關於中葯的方劑問題
乾薑的功效是溫中散寒,生薑的功效主要是和胃止嘔發表散寒。得看病情而定,若是里寒證兼嘔吐不欲食者,也要同時用。
10. 中葯方劑的分量是怎樣確定
對於方劑的分量,我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由於歷史的變革,顯得相當復雜,現在還可看到麻黃、桂枝用幾兩的,如果不如變通地照抄照搬,就會發生偏差。所以,用古方時要按葯物的比例,參酌現在常用分量加以修改。同時,還要結合地區和體質的差異,年齡的大小及病情的輕重不同,作適當調整,才不致有過輕過重的偏向,從而取得較理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