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田蛙放多少水合適
A. 請問水煮魚田蛙要怎麼做才好吃
樓主你既然不喜歡吃辣椒,我這里有道菜譜值得一學!.買來青魚,切成魚片。
2.給魚片上漿(鹽,味精,蔥,姜,酒,胡椒,或者你喜歡的話,可以放五香粉或其他各種你比較喜歡的味道)
3.少許水燒開,放入魚片燙熟(8成即可),立即撈出。裝品鍋,水不要。
4.在飯店吃的水煮魚往往在魚片下面墊有好多的黃豆芽。魚片只是鋪在豆芽上面一層而已。而自己在家裡吃的話,豆芽就可以免了。
5.油剛澆上去的時候,因為油溫高,小心不要讓油濺出來燙到你自己,所以盛水煮魚的器具一定要大一點
B. 青蛙養殖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如何養法
蛙類養殖,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料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
(2)養田蛙放多少水合適擴展閱讀
最後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
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C. 我想知道青蛙有幾種
青蛙又名田蛙, 田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林蛙,角蛙,牛蛙,鬍子蛙,峨眉樹蛙,彈琴蛙,飛蛙,斑腿樹蛙,浮蛙,姬蛙,花背蟾蜍,還有雨蛙和湍蛙。蘇帕塔金蛙.赤蛙,狹口蛙,盤古蟾蜍 ,褐樹蛙,面天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莫氏樹蛙,翡翠樹蛙,台北樹蛙,中國樹蟾,貢德赤蛙、斯文豪赤蛙、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小雨蛙.
青蛙是兩棲動物,約有190種。
節蛙科,73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小型至中型的陸棲性蛙類,直接發育。
葦蛙科,225種,分布於非洲,小型至中型樹棲性種類,蝌蚪水棲性。
狹口蛙科,又稱為姬蛙科,體型一般都比較小。廣泛分布在各洲的溫帶及熱帶地區,除了南極及澳洲的大部分地區。共計有61屬280餘種,台灣有一屬四種。狹口蛙科的蝌蚪出水孔單一位於腹部下方中央,沒有喙也沒有角質齒,和其他蛙類不同,是一種特化的型式。
赤蛙科,除了澳洲及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全世界各地都有赤蛙科的蹤跡。約有47屬677種,但屬的分類仍有許多歧見,有些學者將其中的赤蛙屬Rana再細分出許多屬,在此暫不採用,因此台灣有一屬十四種,其中牛蛙是最近才引進的外來種。
樹蛙科,主要分布於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故又稱為舊大陸樹蛙。共有10屬190多種 ,台灣有四屬十種。樹蛙科是樹棲性種類,指(趾)端擴大成吸盤,吸盤內有Y字形軟骨,最末兩節間並有間介軟骨以利在樹上攀爬。
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麵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棱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棱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麵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棱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皮膚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規則的膚棱,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咽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爪蟾 學名:Xenopus laevis ,「金蛙」實際上是它白化變色的商品名稱。由於沒有舌頭只能利用其前肢攪食水中的無脊椎動物。 分布由南非的熱帶草原起,北至肯亞,烏干達西至喀麥隆。 體長100mm。雄性會比雌性小一截,後肢具有3對角質腳爪。 為完全水生種,廣棲於淡水水域中,尤其喜好靜止水域的環境。白天多潛藏於水底深處,夜晚則會爬至淺灘。初春至晚夏間為繁殖期,雌蛙每胎可產下2000顆以上的卵。
非洲巨蛙可能是蛙類家族中個頭最大的,一隻成年雄蛙體重足有3公斤,身長約30厘米,若是將它的兩腿拉開,身長可達1米多。據說,只有蘇利南的「比法馬里尼」蟾蜍可與之相比。然而,這種罕見的蛙類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它的名字已經上了華盛頓條約規定禁止國際交易的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
太多也沒意思,了解一下就行了
D. 田蛙怎麼做法好吃
先用開水燙下 在燒開鍋放油 把田蛙放進去炒一下 切些青椒絲 放進去爆炒 拍碎兩個蒜頭放進去加開水煮 煮熟放點醋 鹽 其它自己喜歡的調料自加
E. 售賣養殖的田蛙需要去哪備案嗎
需要備案既然是養殖場,也是正規經營,證照齊全,無需擔心,備案只是時間問題。沒什麼太大的麻煩當然這是正規網站技術公司或團隊的前提至於你找那些沒能力備案,又沒經驗處理的
F. 青蛙的受精率是多少成活率是多少一年可繁殖幾次
您好!歡迎您的咨詢,現回答您的問題:
青蛙的養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每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
二、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三、飼養管理
(一)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二)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三)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 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按每3平方米約1組種蛙密度進行投種(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種蛙要求個體肥大,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雌雄混合放養比例為3:1,放養密度相對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三年。
種蛙管理:加強蛋白飼料的飼喂,以蚯蚓為主,誘蛾蟲為輔。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即作好產卵孵化的准備( 此時雄蛙鳴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產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對於水草上產卵。蛙卵呈淺黃色,圓形,成片附於膠質卵膜浮在水草上,極易識別。
(一)產卵: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採用籠式產卵法,即將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里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產卵也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厘米,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後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採用塑料薄膜覆蓋孵化法和無水孵化法。一般經過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賴於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隨便攪動池水,待所有青蛙產卵後,即將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擾孵化及蝌蚪生存環境。卵孵化5天後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後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
青蛙的種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麵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棱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棱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麵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棱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皮膚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規則的膚棱,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咽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二、青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皮膚呼吸初助。蛙類的皮膚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皮膚保持濕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絲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里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里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捲入口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蘇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濕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乾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青蛙的繁殖技術
1、種蛙的選擇 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種蛙受精率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產卵數量雖然多,但受精率較差,第一年蛙產卵孵化率也較低,不適作種蛙。為了便於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經過選擇後的種蛙按1隻雄蛙2-3隻雌蛙的比例放入產卵池待產,一般2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1400-2000隻。產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種水蓮花,其數量約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須種絲瓜或葡萄之類搭架遮蔭。池的周圍盡量避免強烈的聲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產卵池,產卵池內設產卵筐,產卵筐上口直徑30厘米,下口直徑70厘米,高40厘米。每個產卵筐放20-30組的種蛙。經常觀察,如發現有卵塊就撈出放到孵化池裡,然後放走已產卵的雌蛙,使雄蛙繼續抱對。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產卵,北方產卵遲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開始產卵,4月份是產卵盛期。但種蛙的抱對、交配、產卵的早晚與氣溫、飼養池的水溫及水的深度有很大關系。當水溫15°C以上時雌雄蛙開始拒對。18-28°C是最適的產卵溫度。在產卵季節將到時雄蛙不斷地鳴叫吸引著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發情。雌蛙未發情時拒絕抱對,已發情則常徘徊於淺水中或岸上依戀在雄蛙的周圍,肚皮比平時膨脹,性沖動,食量忽減。青蛙沒有交尾器,不能進行體內受精,而是通過雄性擁抱著雌蛙完成受精過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肉墊,稱婚墊。婚墊上富有腺體和角質刺,其分泌物和角質刺將加固擁抱的作用。當雌蛙成熟發情時,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將前肢摟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擠壓雌蛙腹部,同時擺動兩後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將卵排出體外,雄蛙即射精於卵上。產卵後,雄蛙自行離去。雌蛙處於半休克狀態,1-2分鍾後,才慢慢地離開,到陰涼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對產卵的時間一般1-2天,有時也長達3天。產卵一般在夜進行,黎明前為最高峰,一隻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產卵在一萬粒左右。
青蛙產卵時要求安靜的環境,輕微的振動可使產卵暫時停止,強烈的振動或長時間的干擾,會使它遷移產卵地點。產卵的進行取決於雄蛙的腿與足的活動,雄蛙腿足停止活動,雌蛙即停止產卵。如遇強烈的冷風侵襲,水溫突然下降到15°C以下,產卵也就停止。此時可設法增溫,使它正常產卵。在產卵期間,如果池內的雄蛙多於雌蛙,有同性相抱或兩只雄蛙抱一隻雌蛙的現象,第三者將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於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產卵甚至死亡。所以產卵池的種蛙必須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養。
3、人工催產技術 性成熟的種蛙並非每隻都能產卵。如環境不適合,發育不良,體質較差,氣候惡劣等影響其產卵。為了使青蛙產卵及孵化整齊一致,必須進行人工催產。通常用腦下垂體注射法:將一隻青蛙的頭上頂殼打開,將大腦除去,在在腦之下有約半個粒粒大小的白色物體,即是腦下垂體。將腦下垂體放入沉澱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鹽水溶解後,用經過消毒的注射筒,給雌蛙進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兩次即可使雌蛙產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並互相吸附成片浮於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須設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鍾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於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盡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錯,對孵化率有很大的影響。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塊,孵出來的大小蝌蚪生長速度不一,弱小的就會逐漸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溫必須保持在20-25°C之間。在換水、換盤時,如水溫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溫低於4°C,高於28°C或強的驚動均可導致蛙死亡。因此,觀察蛙卵孵化時動作要輕,不能隨意攪動池水,以免蝌蚪幼體漂離卵膜,影響成活率。經過兩天孵化,蛙卵略能搖動,3-4天即成蝌蚪形態,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青蛙的飼養管理
1、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游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歷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2、幼蛙的飼養管理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曬,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隻左右為宜。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盡量減少烈火日曝曬。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復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里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拚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面團,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喂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3、成蛙的飼養管理 成蛙的管理與幼蛙大體相同,只是其體形較大,放養的密度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隻左右為宜,成蛙餌料較為廣泛,如蚯蚓、蛆、蝸牛、紅蟲、甚至死雞、 死鴨及動物五臟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動物餌料不足,還可以暇些混合飼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裝黑光燈或者兩盞100瓦電燈誘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蟲200-500隻。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節而定。一般冬眠出蟄後,4月份開始吃食,但食量並不大,對食物的反應還遲鈍,10天不投食還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後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體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對食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必須按體重30%投餌。如果餌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兩天不給食就有死亡的危險。5天不給食就會大量死亡。
青蛙病蟲害及其防治
青蛙常見的病蟲害有:
l、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脹,常游於水面,精神不振,胃內充滿氣體。防治的方法是將病蝌蚪移於清水中,暫時不投食, l一2天後再恢復授喂,但數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車輪蟲病 因寄生車輪蟲所引起。發病的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尾鰭膜發白,常浮於水面。防治的方法是減少蝌蚪池的飼養密度,並且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濃度為百萬分之一點四。
3、體外寄生蟲 青蛙體外寄生蟲較為嚴重的是寄生在蛙體上的蛭類,常見於春夏兩季,發病的青蛙體表面出現3毫米大小的灰綠色小蟲,一頭口了吸在蛙體上、中頭游離狀於水中。此種蛭類為水陸兩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陸蛭,其大小形狀如白瓜籽,長2-2.5厘米,兩頭尖呈綠色,邊發黃,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橫環節,頭部腹面有一吸盤吸於蛙體上,口在吸盤中央,尾部呈游離狀。秋季陸蛭隨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時產卵。產完卵後成蛭即死亡,從蛙體上脫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蟲,咬破青蛙表皮,鑽入皮內,夏季鑽出表皮,用吸盤吸於青蛙體表,危害青蛙。此蟲可用葯劑防治。當發現蛙體上長有毛狀的附著物或外表皮腐爛的情況時可將該患蛙用萬分之
一的孔雀石綠稀釋液(即50公斤水加葯物5克)浸幾天即可
這上面的資料很詳細。好好看看,挺有用的哦。
G. 重慶地區,養殖青蛙
重慶市開縣有青蛙養殖。
一、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每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
二、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三、飼養管理
(一)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二)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三)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 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按每3平方米約1組種蛙密度進行投種(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種蛙要求個體肥大,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雌雄混合放養比例為3:1,放養密度相對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三年。
H. 油炸田蛙能放多久
一般情況下,油炸食品的保質期有三到五天。
這是因為細菌要增殖需要水分,油炸食品恰好水分較少,而且油炸之後在食物表面形成了屏障,所以通常比未經油炸的同樣食物更容易保存。
油炸食品是我國傳統的食品之一,油炸食品煎炸過焦後產生多環芳香烴。無論是逢年過節的炸麻花、炸春卷、炸丸子,還是每天早餐所食用的油條、油餅、面窩,兒童喜歡食用的洋快餐中的炸薯條、炸麵包、炸雞翅以及零食里的炸薯片、油炸餅乾等,無一不是油炸食品。
I. 青蛙養殖需要什麼條件
兄弟,首先你要有蝌蚪,不過對你不是啥子難事。。。。。。。。。。
J. 哪位大俠知道養青蛙的資料
青蛙又名田蛙、田雞等,歷來被稱為「莊稼衛士」,是螟蛾、稻苞蟲、稻蝗蟲、螻蛄、蟋蟀、葉蟬等30多種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統計,一隻黑斑蛙,一年能吃掉一萬只害蟲;一隻澤蛙,一天的食蟲量多達260餘只,平均最少也有50-70隻。 青蛙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比牛肉高25%,是有名的美味佳餚。雌蛙輸卵管及卵膜具有補虛退熱、益肝腎、養肺陽等功效,是良好的滋補強壯劑,尤適於休弱多病者食用。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干青蛙可換外匯相當於人民幣150元。 近年來,青蛙的養殖業逐漸興起,並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人工養青蛙技術容易掌握,設備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每年每畝收入可達5000元左右。 一、青蛙的種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一般養殖的大都是黑斑蛙和虎玟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麵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棱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棱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麵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棱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皮膚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規則的膚棱,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咽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二、青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皮膚呼吸初助。蛙類的皮膚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皮膚保持濕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絲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里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里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捲入口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蘇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濕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乾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三、青蛙養殖池的設計 青蛙養殖池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條件而定,常見的有兩種類型: 1、稻田養蛙 稻田養蛙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肥力偏差的稻田。四周要設圍牆,牆內壁抹光滑,防止青蛙逃逸。水深10-20厘米,稻田的進出水口設置閘網,以攔阻蝌蚪外逸。在田中另設孵化池,池上設網,以防來自空中的敵害。 2、大型養殖場的設計 養殖池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清潔、水溫適宜、沒有污染的地方修建。養殖池的圍牆以網類、水泥板、塑膠板或磚砌均可。外圍牆的基部埋入地下約15-20厘米,牆裡面需再用尼龍網圍一層,以防青蛙撞傷,同時對外來蛇、鼠也有防禦作用。養殖聲的上方應用網圍起,以防鳥類的侵害。池底一般以泥土為宜,以利青蛙入土越冬。根據青蛙不同發育期的需要,在大養殖池裡要建有產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及成蛙池。 產卵池:有中央池和溝畦池兩種。中央產卵池的牆壁以水泥板、網類或磚砌均可。高90厘米,設在大池在中央,面積按需要而定。陸地面積佔三分之一,其上放掩蔽物,如木板或稻草,並種花草或設葡萄架,以遮蔭。5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35-40公斤。 溝畦池是以寬8.4米、長10米、高1.1米為一間接的產卵池。池裡挖平行溝畦,相間120厘米,溝里放水,水深10-15厘米。畦上每隔30厘米放置一塊掩蔽木板,木板高9厘米,長、寬各70厘米,板上覆蓋稻草,使之陰暗涼爽。板緣下方的地面,挖一淺溝,使種蛙進入棲息。中央產卵池及溝畦產卵池均先鋪下細目網,產卵後,將網連卵塊一起提起,移至孵化池孵化。 孵化池:為便於觀察蝌蚪,用磚砌的水泥池最好,高40厘米、寬120厘米、長300厘米左右,並設注排水口,以便注排水,控制水溫和水位。池上架設涼棚,以防午間陽光直接曝曬。孵化池的水要清潔干凈,進行消毒,以提高孵化率及減少病害。 蝌蚪池:可用磚砌或挖泥池。磚砌的蝌蚪池一般高60厘米,寬120厘米,長400厘米,水深20-25厘米即可。泥土地邊用黑色塑料布鋪上,以便清洗池底,並能吸收陽光增設水溫,促進蝌蚪生長。蝌蚪池也可為長方形水泥地,其池壁抹水泥,池底留泥土,以4×6平方米為一單地,池壁有一定斜度,設排水孔,水深50厘米。內養水葫蘆,外圍竹箔防敵。蝌蚪將變態時,放入布代或集蛙盒,供變態的幼蛙蔭涼掩蔽及棲息。捕捉時利用手網,慢慢地自水中向上連盒一起撈起。集蛙盒高5厘米,長、寬各20厘米,用兩塊薄木板,在它們四個角間釘上支柱即可,其餘四邊均留空。 成蛙池:為便於大小分養、投餌和捕獲,防止疾病傳染及控制密度,成蛙池不宜太大。青蛙雖然喜棲於水旁,但並不常棲於水中,所以池裡的水域不宜太多,應多留陸地以供棲息。池以長方形為好,池裡設3-4條注排溝。例如以長16米、寬8米,高90厘米的場地。池內做成畦溝狀,畦寬150厘米,溝寬70厘米,水深10-15厘米,靠牆兩旁陸地,每隔10-20厘米,放置一個掩蔽用的木板或三夾板,其長、寬各1米左右。板下面墊高3.5厘米,以利青蛙棲息。放置木板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蛙類的生態環境,並避免外界人畜騷擾,保持蔭涼及防止風吹雨打。木板可以根據青蛙的成長調節高低。這樣躲於板下的蛙只數目及大小相近似。便於控制投餌的位置和調節投餌量。場內的陸地要踏實,保持良好的注排功能。注排水孔要加設紗網,以防適敵害侵入及青蛙逃出。 青蛙池的面積與放養的數量應根據各期全形大小和水源供應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每平方米蛙卵5000-7000粒,蝌蚪1000-2000隻,幼蛙70-100(40天以內100隻,40天以上70隻),成蛙,種蛙20-30隻。 四、青蛙的繁殖技術 1、種蛙的選擇 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種蛙受精率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產卵數量雖然多,但受精率較差,第一年蛙產卵孵化率也較低,不適作種蛙。為了便於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經過選擇後的種蛙按1隻雄蛙2-3隻雌蛙的比例放入產卵池待產,一般2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1400-2000隻。產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種水蓮花,其數量約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須種絲瓜或葡萄之類搭架遮蔭。池的周圍盡量避免強烈的聲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產卵池,產卵池內設產卵筐,產卵筐上口直徑30厘米,下口直徑70厘米,高40厘米。每個產卵筐放20-30組的種蛙。經常觀察,如發現有卵塊就撈出放到孵化池裡,然後放走已產卵的雌蛙,使雄蛙繼續抱對。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產卵,北方產卵遲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開始產卵,4月份是產卵盛期。但種蛙的抱對、交配、產卵的早晚與氣溫、飼養池的水溫及水的深度有很大關系。當水溫15°C以上時雌雄蛙開始拒對。18-28°C是最適的產卵溫度。在產卵季節將到時雄蛙不斷地鳴叫吸引著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發情。雌蛙未發情時拒絕抱對,已發情則常徘徊於淺水中或岸上依戀在雄蛙的周圍,肚皮比平時膨脹,性沖動,食量忽減。青蛙沒有交尾器,不能進行體內受精,而是通過雄性擁抱著雌蛙完成受精過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肉墊,稱婚墊。婚墊上富有腺體和角質刺,其分泌物和角質刺將加固擁抱的作用。當雌蛙成熟發情時,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將前肢摟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擠壓雌蛙腹部,同時擺動兩後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將卵排出體外,雄蛙即射精於卵上。產卵後,雄蛙自行離去。雌蛙處於半休克狀態,1-2分鍾後,才慢慢地離開,到陰涼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對產卵的時間一般1-2天,有時也長達3天。產卵一般在夜進行,黎明前為最高峰,一隻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產卵在一萬粒左右。 青蛙產卵時要求安靜的環境,輕微的振動可使產卵暫時停止,強烈的振動或長時間的干擾,會使它遷移產卵地點。產卵的進行取決於雄蛙的腿與足的活動,雄蛙腿足停止活動,雌蛙即停止產卵。如遇強烈的冷風侵襲,水溫突然下降到15°C以下,產卵也就停止。此時可設法增溫,使它正常產卵。在產卵期間,如果池內的雄蛙多於雌蛙,有同性相抱或兩只雄蛙抱一隻雌蛙的現象,第三者將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於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產卵甚至死亡。所以產卵池的種蛙必須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養。 3、人工催產技術 性成熟的種蛙並非每隻都能產卵。如環境不適合,發育不良,體質較差,氣候惡劣等影響其產卵。為了使青蛙產卵及孵化整齊一致,必須進行人工催產。通常用腦下垂體注射法:將一隻青蛙的頭上頂殼打開,將大腦除去,在在腦之下有約半個粒粒大小的白色物體,即是腦下垂體。將腦下垂體放入沉澱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鹽水溶解後,用經過消毒的注射筒,給雌蛙進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兩次即可使雌蛙產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並互相吸附成片浮於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須設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鍾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於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盡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錯,對孵化率有很大的影響。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塊,孵出來的大小蝌蚪生長速度不一,弱小的就會逐漸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溫必須保持在20-25°C之間。在換水、換盤時,如水溫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溫低於4°C,高於28°C或強的驚動均可導致蛙死亡。因此,觀察蛙卵孵化時動作要輕,不能隨意攪動池水,以免蝌蚪幼體漂離卵膜,影響成活率。經過兩天孵化,蛙卵略能搖動,3-4天即成蝌蚪形態,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五、青蛙的飼養管理 1、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游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歷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2、幼蛙的飼養管理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曬,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隻左右為宜。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盡量減少烈火日曝曬。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復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里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拚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面團,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喂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3、成蛙的飼養管理 成蛙的管理與幼蛙大體相同,只是其體形較大,放養的密度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隻左右為宜,成蛙餌料較為廣泛,如蚯蚓、蛆、蝸牛、紅蟲、甚至死雞、 死鴨及動物五臟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動物餌料不足,還可以暇些混合飼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裝黑光燈或者兩盞100瓦電燈誘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蟲200—500隻。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節而定。一般冬眠出蟄後,4月份開始吃食,但食量並不大,對食物的反應還遲鈍,10天不投食還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後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體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對食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必須按體重30%投餌。如果餌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兩天不給食就有死亡的危險。5天不給食就會大量死亡。 六、青蛙病蟲害及其防治 青蛙常見的病蟲害有: l、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脹,常游於水面,精神不振,胃內充滿氣體。防治的方法是將病蝌蚪移於清水中,暫時不投食, l一2天後再恢復授喂,但數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車輪蟲病 因寄生車輪蟲所引起。發病的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尾鰭膜發白,常浮於水面。防治的方法是減少蝌蚪池的飼養密度,並且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濃度為百萬分之一點四。 3、體外寄生蟲 青蛙體外寄生蟲較為嚴重的是寄生在蛙體上的蛭類,常見於春夏兩季,發病的青蛙體表面出現3毫米大小的灰綠色小蟲,一頭口了吸在蛙體上、中頭游離狀於水中。此種蛭類為水陸兩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陸蛭,其大小形狀如白瓜籽,長2-2.5厘米,兩頭尖呈綠色,邊發黃,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橫環節,頭部腹面有一吸盤吸於蛙體上,口在吸盤中央,尾部呈游離狀。秋季陸蛭隨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時產卵。產完卵後成蛭即死亡,從蛙體上脫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蟲,咬破青蛙表皮,鑽入皮內,夏季鑽出表皮,用吸盤吸於青蛙體表,危害青蛙。此蟲可用葯劑防治。當發現蛙體上長有毛狀的附著物或外表皮腐爛的情況時可將該患蛙用萬分之一的孔雀石綠稀釋液(即50公斤水加葯物5克)浸幾天即可 七、青蛙的捕撈及加工 對雌蛙進行人工催產,使它的早期產卵,或者選擇早期孵出的蝌蚪來進行加速飼養管理,提高調料中活餌的比例,當年長達50一100克即可上市。一般立冬前後捕撈。可以鮮售,也可以加工。加工辦法是:先用50—60℃的溫水將青蛙燙一下,然後用細麻繩穿在兩眼之間,兩腿順直晾乾。不要擠壓,以免霉爛。干後剝油時,用沸水燙5一6分鍾,待水浸入皮膚內撈出,用箱悶7一8小時後,摘出腹內兩塊黃白色脂肪。摘時不要帶卵和皮膜,然後放在通風處乾燥,待水分蒸發掉,成為干貨便可出售,中般2.75公斤剝出0.5公斤油,也可用全蛙乾燥後上市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