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發燒的溫度是多少
❶ 大熊貓適合多少度
大熊貓最適宜溫度是10-22℃,零下五度也可以忍受,最高不超過28℃為宜,濕度35--50%最好,高溫高濕都不適合。當然大熊貓如果是飼養的話,成本肯定是相當高的,比如吃的住的還有環境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❷ 大熊貓在怎樣溫度下生活
大熊貓一般都在20攝氏度以上的地方生活,那是那裡竹子的生長,速度很快,所以大熊貓一般都會在那裡生活。
❸ 熊貓資料
名稱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熊 華熊 竹熊 花頭熊 銀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執夷 貊 猛豹 猛氏獸 貘 食鐵獸 貓熊 大貓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類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貓亞科(Ailurinae)
瀕危等級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外形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分布范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隻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隻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隻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隻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餘只,圈養的數量約為100隻。大熊貓的凈生殖率為1.067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隻,圈養數量161隻。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里。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隻。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於4月發情。一般於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產仔,每胎多產1仔,偶爾也產2仔。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個月的幼仔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謀生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已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才開始獨自生活。
野外大熊貓雌雄性比約為1:1。
至危因素
1、森林採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採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採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裡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只,平武60餘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物種歷史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它究竟是屬於熊科,或象小熊貓一樣接近浣熊科,還是自成一種?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貓屬於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圈養及社會行為
"繁殖困難"被作為新聞標題來描述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雖然大熊貓在圈養狀態下壽命更長,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貓不論雄雌都參與繁殖。雌性可以和幾只爭偶的雄性交配,同時一隻雄性會尋找處於發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為5個月。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只喂養一隻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分娩之前,雌性個體尋找空樹的根部和洞穴生產。它在這種庇護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個月,用它寬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貓幼仔出生幾天到一個月之後,母熊貓會把幼仔獨自留在洞中或樹洞里外出覓食。母獸有時會離開2天或者更長時間。這並不意味它丟棄幼仔,而是養育幼仔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個月左右開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完全依賴於母親。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養要低,約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編印)。
在秦嶺地區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與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種群類似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成體的巢域明確,雄性個體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個雌性個體的巢域重疊。當雄性大熊貓在同一巢域相遇時,如發情期在雌性熊貓周圍,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為爭偶會導致爭斗。占優勢的雄性個體有和雌性交配的優先權,但其它雄性也還有機會。雌性個體在3-4歲時性成熟,雄性個體5歲左右。年輕的雄性個體在等級中位置較低,到7-8歲時才有機會交配。雌性個體從4歲到20歲,通常每2-3年產仔一次。雖然大熊貓唯一的家庭結構只存在母獸和不到一歲半的幼仔之間,大熊貓之間也會通過聲音和氣味經常交流,即使不是在發情期。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並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如果母獸未懷孕,幼仔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半,這時母親將它趕走。獨立之後,大多數的幼仔在母親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會遠離出生地生活。大熊貓的行為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圈養大熊貓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長,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分類爭議
大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較大爭議,大熊貓的祖先是擬熊類演變而來的始熊貓。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
危險時期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飢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家林業部的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著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發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為驚心動魄的是,不斷發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著,長眠雪谷里。還有一隻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於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飢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著熱淚一齊咽下——138隻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家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隻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飢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餓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隻。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向了熊山,擠向猩猩館,甚至擠向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隻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
沒有一隻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隻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與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和邛崍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隻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挨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為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隻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為「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系生命。後來,它終於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為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著人類的恩情。
但是,由於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復,康復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於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於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盪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的胡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
有兩盞燈在大家心中亮著: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於「成都市園林局」,更屬於中國。最後,大家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貓的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里,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里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從大熊貓生育、成長來看,大熊貓屬於逐步走向衰敗、十分脆弱的種群,外界條件的惡變會十分敏感得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最終導致滅絕。
人工繁殖大熊貓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動物園某專家曾斷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大熊貓難!難!難!三個難字,指的是:授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1990年,是基地解決「育幼難」的突破之年。
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隻大熊貓康復後,分別送往它們原生地放歸,部分調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動物園,成都動物園留下了6隻,成為「基地」熊貓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漢說,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只養一隻,要丟棄一隻。還有個別熊貓媽媽缺乏經驗,不會帶娃娃。讓熊貓媽媽養好雙胞胎,讓有經驗的媽媽能當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媽」,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難」的關鍵。
當時,比較流行的權威說法是,熊貓幼育要絕對安靜,人決不能去驚動它。動物園的黑熊、棕熊媽媽生下幼仔後,護仔性特別強。熟悉它們的飼養員送食物也離得遠遠的,哪怕糞便堆積如山,臭氣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驚,哪怕聞到一點異味,就會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類似的悲劇在小熊貓媽媽分娩後也發生過。
大熊貓會不會像黑熊和小熊貓那樣,一有動靜就咬死幼仔?這是大熊貓行為學研究上的盲區。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
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
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麼奶?
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里吊上個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雙胞胎。飼養員左紅、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來,緊貼胸脯,輪流用人體溫暖小寶寶,效果不錯。後來,獸醫鍾順隆設法測得熊貓媽媽懷抱的溫度——攝氏36至37度。以後,有了自動育嬰箱,這就成了「經典溫度」。
至於給熊貓幼仔喂什麼奶,更是煞費苦心!牛奶、羊奶全試過了,最後嘗試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醫院產房去討人奶。女工陳秀清剛分娩,奶水足,在熊貓產房隔壁安了一張床,自願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養熊貓小寶寶。
此舉,曾讓中外專家們感動不已:這是人類向大熊貓幼仔敞開了胸懷,展示出偉大的母愛!
但是,人奶也無法延續熊貓幼仔的生命。經分析,初生幼仔必須吃上媽媽的初乳。那初乳,像綠色的菜汁水,卻包涵了人工無法合成的豐富的抗體。只有吃上初乳的熊貓寶寶才有存活的希望。
這意味著,要設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讓熊貓媽媽先給懷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設法偷甲換乙,讓雙胞胎能輪流吃上初乳。
太冒險了!1989年,飼養員和獸醫鍾順隆曾嘗試過,將塗過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懷中時,美美突然發怒,分別踩死一隻咬死一隻幼仔。這,是不是又觸犯了「權威」定下的鐵律?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餘,讓何光昕、李光漢二位主任為難,讓技術負責人宋雲芳、葉志勇犯愁——該怎麼辦?去年,付出了兩只幼仔夭折的慘痛代價,今年還敢試嗎?討論來研究去,只有一條路,不冒險,永遠無法前進。在外出差的張安居局長表示支持,再試一試。
真是緊張得讓人屏住了呼吸。
飼養員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遞到慶慶面前,遮住了它的視線,就在它注視著奶盆時,把一隻新生仔給偷出來。慶慶絲毫沒有察覺。
新生仔被送進了溫暖的育嬰箱。
等慶慶把懷中的新生仔喂飽了,再趁送食物之時施「調包計」。也許是飼養員太緊張了,也許是慶慶突然有所察覺,飼養員不敢太接近慶慶,把塗了慶慶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
新生仔像一隻沒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嘰嘰叫著,蠕動著,引起慶慶的注意。它不明白,剛才還在懷中的娃娃,怎麼會爬在地上了。
這時,在外觀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
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紅的舌頭舔了舔,然後輕輕把它叼起來。
成功了!兩只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們被反復對調,輪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長得非常健壯。
第一次只有兩毫升(只有兩滴!)的珍貴初乳,成就了一隻熊貓的生命。
熊貓並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貓那樣護仔。這一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推動了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貓雙胞胎培育的成果,通過了四川省科委組織的重大成果鑒定,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公布於世,得到廣泛的應用。基地還派員去上海、福州、重慶等地的動物園,幫助其解決「育幼難」的問題。
如今,熊貓雙胞胎的養育已不成問題。「英雄媽媽」慶慶不僅能養自己生下的雙胞胎,還可以幫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當好三個、四個幼仔的奶媽。最能乾的當數婭婭,除了給自己生的雙胞胎餵奶,還幫助不太會當媽媽的蜀蘭、奇緣和嬌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斧頭山上鬱郁蔥蔥的竹海與森林,形成了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
在熊貓基地,已形成了適宜人才成長的「小氣候」。進入21世紀,一批批高學歷的拔尖人才,不斷充實熊貓基地的科技隊伍。
張安居說,我們這一批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年過花甲,知識老化,應當讓位給年青一代,把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最讓我高興的是,以張志和為代表的一幫年輕人,成為基地的頂樑柱。他們基礎扎實,信息靈通,勇於實踐,銳意進取,比我們強得多!
生物教師吳先智,擅長製作標本,又擅長科普宣傳,被「挖」來做博物館長,蝴蝶專家趙力,連人帶蝴蝶,一起調進基地,辦起了蝴蝶展覽館。
基地籌建伊始,領導人就明確:一個實驗室,一個博物館,決不能少。沒有高水平的實驗室,基地就只是個喂熊貓的圈養場,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沒有博物館,基地就只是個看熱鬧的地方,很多觀眾永遠不知其所以然。
於是,攻關,科普,成為基地騰飛的一雙翅膀。
走進實驗室,走進產房,走進博物館,處處都能見到青春逼人的一代正挑大樑。侯蓉、沈富軍、黃祥明、藍景超、王成東、王基山等,是各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基地的光榮榜上,也出現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
連續熬夜,精力旺盛,對付難題,功夫扎實。大熊貓超小幼仔51克的繁育成功;越洋幫助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倫倫」產仔成功——青春,不斷創造著奇跡。
與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的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既是光榮任務也是巨大壓力——青春,把重任扛在肩上。
最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正在啟動。國家把大熊貓科學研究的重點定在斧頭山,無非是看上了熊貓基地這一柄「利斧」——只有青春的臂力,才能揮動「利斧」,披荊斬棘。
年輕人渴望為一項事業建功立業,這事業就一定會蒸蒸日上!
成都熊貓基地,不僅出熊貓,出人才,還出經驗,出理論。二十年來,基地取得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300多篇,發表學術專著19部。
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是兩部專著,為大熊貓生物科學樹起了里程碑。
一部是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安居和英國動物學家戴衛領銜編著的《大熊貓:生物學、獸醫學與管理學》,本書從1997年簽約,歷時10年,匯萃了中外專家90篇論文,其中有16篇出自成都大熊貓基地的作者。
一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由張志和、魏輔文編著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著名生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高度評價這本書:「系統地反映了大熊貓遷地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兼具了實踐指導意義」。
由於近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四川省,成都熊貓基地的成功,對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其它的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當我們盤點二十年取得的成果時,更嚮往著基地的未來。
在《漢語大詞典》中,是如此解釋「基地」一詞:基地,作為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
二十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經為大熊貓遷地保護事業奠定了基礎。基礎,只是高樓的地基,飛機的跑道,長詩的開篇,交響樂的序曲。而更輝煌更壯美的畫卷正徐徐鋪開——
基地,將擴大到三千畝,在北郊的廣闊土地上將建設一座森林小城「熊貓鎮」······
當人工培育的種群擴大到一定數量後,將啟動野化與放歸計劃,為大熊貓種群復壯注入強大的活力,最終讓大熊貓家族走向興旺······
看起來,我們在拯救大熊貓,其實也在拯救自己。當整個成都市被森林竹海包圍著,被花香鳥語充溢著,被潺潺流水滋養著,被明媚陽光愛撫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好呵,這是人與熊貓共同的家園。
❹ 四川遍地大熊貓實錘了,大熊貓適合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存
大熊貓適合生存在溫度18~22℃,濕度30%~50%之間,竹木高大挺拔,安詳寂靜的環境中生存。生存的環境要有足夠的水資源和豐富的食物,森林的樹木茂盛,可以遮蔽大熊貓的身影,以免受到野生動物的傷害。四川成都的山勢挺拔,氣候濕潤,為竹子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大熊貓生活在其中,為大熊貓提供了一個食物豐沛,安全的環境。成都成為國家的大熊貓生育繁殖之基地,國家配備了相關的獸醫,科學家和飼養員保護熊貓健康成長。而且還設置了專門供遊客參觀旅遊的熊貓野生動物園,使人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憨憨又萌萌噠的動物。大熊貓主要是以竹子為主食,每天需要花費將近一半的時間啃竹子,竹子是大熊貓不可缺少的一種食物,而四川成都則為大熊貓提供了豐富的竹資源,飼養員還會為大熊貓食用一些肉類,幫助大熊貓長身體。
大熊貓是一種超級會賣萌的動物,你有沒有見過大熊貓賣萌呢?
❺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和特點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1、食性: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2、環境: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3、行為: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4、繁殖: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5、撫育:大熊貓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母親體重的0.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❻ 大熊貓在怎樣溫度下生活
大熊貓是喜濕性動物,氣候溫潤潮濕,通常濕度在80%以上,他們活動多在一些河谷窪地等緩坡地形,溫度在20°左右。這些地方的土質肥沃,森林繁茂,最愛吃的當然是竹子。
02
大熊貓不害怕寒冷,也不會冬眠,哪怕氣溫只有幾度或者零下幾度,他們也愛在被積雪壓住的竹林中生活,他們喜歡潮濕的地方,所以愛在陰濕天地里生活。
03
其實大熊貓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覺,但是他們的食量相當大,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吃,剩下的時間就是在休息。而他們休息的姿勢也是很多很可愛,這也是這么多人喜愛的原因。
04
大熊貓因為身體胖嘟嘟和走路慢吞吞的樣子是其可愛的特點,也是因為在大熊貓的生活環境里有足夠的食物,沒有天敵,他們是沒有必要行動那麼快,又愛吃又不運動當然會胖嘟嘟啊。
❼ 如何保護大熊貓
大熊貓
開放分類: 活化石、瀕危物種、國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動物
目錄• 【名稱】
• 【分類】
• 【瀕危等級】
• 【外形特徵】
• 【分布范圍】
• 【生活環境】
• 【生活習性】
• 【至危因素】
• 【物種歷史】
• 【食物特性】
• 【圈養及社會行為】
• 【危險時期】
• 【大熊貓的天敵】
• 【人工繁殖大熊貓】
•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
• 【關於大熊貓的一些問題】
• 【物種歷史】
• 【食物特性】
• 【圈養及社會行為】
• 【危險時期】
• 【大熊貓的天敵】
• 【人工繁殖大熊貓】
•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
• 【關於大熊貓的一些問題】
【名稱】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貘,食鐵獸,貓熊,大貓熊,熊貓,貔貅,白熊,黑白貓
英文名:Giant Panda
拼音:dà xióng māo
法語名:panda géant
【分類】
雜食類 (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貓亞科(Ailurinae)
大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較大爭議,大熊貓的祖先是擬熊類演變而來的始熊貓。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
【瀕危等級】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外形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分布范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隻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隻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隻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隻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餘只,圈養的數量約為100隻。大熊貓的凈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隻,圈養數量161隻。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里。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隻。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在4月發情。一般於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產仔,每胎多產1仔,偶爾也產2仔。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只有25克,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個月的幼仔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生存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已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才開始獨自生活。
野外大熊貓雌雄性比約為1:1。
【至危因素】
1、森林採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採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採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隻(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裡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隻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隻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只,平武60餘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餘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隻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隻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隻,共計141隻;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7、大熊貓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會生兩只小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
【物種歷史】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它究竟是屬於熊科,或象小熊貓一樣接近浣熊科,還是自成一種?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貓屬於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是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圈養及社會行為】
"繁殖困難"被作為新聞標題來描述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雖然大熊貓在圈養狀態下壽命更長,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貓不論雄雌都參與繁殖。雌性可以和幾只爭偶的雄性交配,同時一隻雄性會尋找處於發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為5個月。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只喂養一隻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分娩之前,雌性個體尋找空樹的根部和洞穴生產。它在這種庇護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個月,用它寬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貓幼仔出生幾天到一個月之後,母熊貓會把幼仔獨自留在洞中或樹洞里外出覓食。母獸有時會離開2天或者更長時間。這並不意味它丟棄幼仔,而是養育幼仔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個月左右開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完全依賴於母親。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養要低,約40%左右。
在秦嶺地區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與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種群類似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成體的巢域明確,雄性個體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個雌性個體的巢域重疊。當雄性大熊貓在同一巢域相遇時,如發情期在雌性熊貓周圍,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為爭偶會導致爭斗。占優勢的雄性個體有和雌性交配的優先權,但其它雄性也還有機會。雌性個體在3-4歲時性成熟,雄性個體5歲左右。年輕的雄性個體在等級中位置較低,到7-8歲時才有機會交配。雌性個體從4歲到20歲,通常每2-3年產仔一次。雖然大熊貓唯一的家庭結構只存在母獸和不到一歲半的幼仔之間,大熊貓之間也會通過聲音和氣味經常交流,即使不是在發情期。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並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如果母獸未懷孕,幼仔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半,這時母親將它趕走。獨立之後,大多數的幼仔在母親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會遠離出生地生活。大熊貓的行為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圈養大熊貓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長,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危險時期】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飢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家林業部的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著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發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為驚心動魄的是,不斷發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著,長眠雪谷里。還有一隻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於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飢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著熱淚一齊咽下——138隻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家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隻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飢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餓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隻。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向了熊山,擠向猩猩館,甚至擠向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隻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一隻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隻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與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和邛崍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隻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挨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為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隻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為「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系生命。後來,它終於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為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著人類的恩情。但是,由於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復,康復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於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於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盪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的胡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有兩盞燈在大家心中亮著: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於「成都市園林局」,更屬於中國。最後,大家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貓的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里,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里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 :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 :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從大熊貓生育、成長來看,大熊貓屬於逐步走向衰敗、十分脆弱的種群,外界條件的惡變會十分敏感得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最終導致滅絕。
【人工繁殖大熊貓】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動物園某專家曾斷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大熊貓難!難!難!三個難字,指的是:授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1990年,是基地解決「育幼難」的突破之年。
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隻大熊貓康復後,分別送往它們原生地放歸,部分調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動物園,成都動物園留下了6隻,成為「基地」熊貓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漢說,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只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只養一隻,要丟棄一隻。還有個別熊貓媽媽缺乏經驗,不會帶娃娃。讓熊貓媽媽養好雙胞胎,讓有經驗的媽媽能當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媽」,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難」的關鍵。
當時,比較流行的權威說法是,熊貓幼育要絕對安靜,人決不能去驚動它。動物園的黑熊、棕熊媽媽生下幼仔後,護仔性特別強。熟悉它們的飼養員送食物也離得遠遠的,哪怕糞便堆積如山,臭氣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驚,哪怕聞到一點異味,就會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類似的悲劇在小熊貓媽媽分娩後也發生過。
大熊貓會不會像黑熊和小熊貓那樣,一有動靜就咬死幼仔?這是大熊貓行為學研究上的盲區。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絕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麼奶?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里吊上個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雙胞胎。飼養員左紅、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來,緊貼胸脯,輪流用人體溫暖小寶寶,效果不錯。後來,獸醫鍾順隆設法測得熊貓媽媽懷抱的溫度——攝氏36至37度。以後,有了自動育嬰箱,這就成了「經典溫度」。
至於給熊貓幼仔喂什麼奶,更是煞費苦心!牛奶、羊奶全試過了,最後嘗試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醫院產房去討人奶。女工陳秀清剛分娩,奶水足,在熊貓產房隔壁安了一張床,自願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養熊貓小寶寶。
此舉,曾讓中外專家們感動不已:這是人類向大熊貓幼仔敞開了胸懷,展示出偉大的母愛!
但是,人奶也無法延續熊貓幼仔的生命。經分析,初生幼仔必須吃上媽媽的初乳。那初乳,像綠色的菜汁水,卻包涵了人工無法合成的豐富的抗體。只有吃上初乳的熊貓寶寶才有存活的希望。
這意味著,要設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讓熊貓媽媽先給懷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設法偷甲換乙,讓雙胞胎能輪流吃上初乳。太冒險了!1989年,飼養員和獸醫鍾順隆曾嘗試過,將塗過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懷中時,美美突然發怒,分別踩死一隻咬死一隻幼仔。這,是不是又觸犯了「權威」定下的鐵律?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餘,讓何光昕、李光漢二位主任為難,讓技術負責人宋雲芳、葉志勇犯愁——該怎麼辦?去年,付出了兩只幼仔夭折的慘痛代價,今年還敢試嗎?討論來研究去,只有一條路,不冒險,永遠無法前進。在外出差的張安居局長表示支持,再試一試。
飼養員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遞到慶慶面前,遮住了它的視線,就在它注視著奶盆時,把一隻新生仔給偷出來。慶慶絲毫沒有察覺。
新生仔被送進了溫暖的育嬰箱。等慶慶把懷中的新生仔喂飽了,再趁送食物之時施「調包計」。也許是飼養員太緊張了,也許是慶慶突然有所察覺,飼養員不敢太接近慶慶,把塗了慶慶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新生仔像一隻沒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嘰嘰叫著,蠕動著,引起慶慶的注意。它不明白,剛才還在懷中的娃娃,怎麼會爬在地上了。
這時,在外觀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紅的舌頭舔了舔,然後輕輕把它叼起來。成功了!兩只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們被反復對調,輪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長得非常健壯。第一次只有兩毫升(只有兩滴!)的珍貴初乳,成就了一隻熊貓的生命。熊貓並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貓那樣護仔。這一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推動了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貓雙胞胎培育的成果,通過了四川省科委組織的重大成果鑒定,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公布於世,得到廣泛的應用。基地還派員去上海、福州、重慶等地的動物園,幫助其解決「育幼難」的問題。
如今,熊貓雙胞胎的養育已不成問題。「英雄媽媽」慶慶不僅能養自己生下的雙胞胎,還可以幫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當好三個、四個幼仔的奶媽。最能乾的當數婭婭,除了給自己生的雙胞胎餵奶,還幫助不太會當媽媽的蜀蘭、奇緣和嬌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
大家一起幫助大熊貓斧頭山上鬱郁蔥蔥的竹海與森林,形成了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
在熊貓基地,已形成了適宜人才成長的「小氣候」。進入21世紀,一批批高學歷的拔尖人才,不斷充實熊貓基地的科技隊伍。
張安居說,我們這一批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年過花甲,知識老化,應當讓位給年青一代,把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最讓我高興的是,以張志和為代表的一幫年輕人,成為基地的頂樑柱。他們基礎扎實,信息靈通,勇於實踐,銳意進取,比我們強得多!
生物教師吳先智,擅長製作標本,又擅長科普宣傳,被「挖」來做博物館長,蝴蝶專家趙力,連人帶蝴蝶,一起調進基地,辦起了蝴蝶展覽館。
基地籌建伊始,領導人就明確:一個實驗室,一個博物館,決不能少。沒有高水平的實驗室,基地就只是個喂熊貓的圈養場,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沒有博物館,基地就只是個看熱鬧的地方,很多觀眾永遠不知其所以然。於是,攻關,科普,成為基地騰飛的一雙翅膀。
走進實驗室,走進產房,走進博物館,處處都能見到青春逼人的一代正挑大樑。侯蓉、沈富軍、黃祥明、藍景超、王成東、王基山等,是各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基地的光榮榜上,也出現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
連續熬夜,精力旺盛,對付難題,功夫扎實。大熊貓超小幼仔51克的繁育成功;越洋幫助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倫倫」產仔成功——青春,不斷創造著奇跡。與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的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既是光榮任務也是巨大壓力——青春,把重任扛在肩上。
最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正在啟動。國家把大熊貓科學研究的重點定在斧頭山,無非是看上了熊貓基地這一柄「利斧」——只有青春的臂力,才能揮動「利斧」,披荊斬棘。
成都熊貓基地,不僅出熊貓,出人才,還出經驗,出理論。二十年來,基地取得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300多篇,發表學術專著19部。
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是兩部專著,為大熊貓生物科學樹起了里程碑。一部是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安居和英國動物學家戴衛領銜編著的《大熊貓:生物學、獸醫學與管理學》,本書從1997年簽約,歷時10年,匯萃了中外專家90篇論文,其中有16篇出自成都大熊貓基地的作者。一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由張志和、魏輔文編著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著名生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高度評價這本書:「系統地反映了大熊貓遷地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兼具了實踐指導意義」。
由於近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四川省,成都熊貓基地的成功,對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其它的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成功的範例。當我們盤點二十年取得的成果時,更嚮往著基地的未來。
在《漢語大詞典》中,是如此解釋「基地」一詞:基地,作為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
二十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經為大熊貓遷地保護事業奠定了基礎。基礎,只是高樓的地基,飛機的跑道,長詩的開篇,交響樂的序曲。而更輝煌更壯美的畫卷正徐徐鋪開——基地,將擴大到三千畝,在北郊的廣闊土地上將建設一座森林小城「熊貓鎮」……當人工培育的種群擴大到一定數量後,將啟動野化與放歸計劃,為大熊貓種群復壯注入強大的活力,最終讓大熊貓家族走向興旺……
看起來,我們在拯救大熊貓,其實也在拯救自己。當整個成都市被森林竹海包圍著,被花香鳥語充溢著,被潺潺流水滋養著,被明媚陽光愛撫著,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好呵,這是人與熊貓共同的家園。
❽ 熊貓的生長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 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推薦於 2017-12-16
查看全部3個回答
辦公-京東文具耗材,品質學習,優質辦公,歡樂無限
關注分數計算器的人也在看
辦公,「京東文具耗材」精緻耐用,簡約時尚,專注細節,舒適耐用,實用之選!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2020年大熊貓基地地址_我剛從四川回來
達人分享剛從四川回來,整理了大熊貓基地地址,分享下我的旅程,這樣安排比較合理
中山市明華旅行社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大熊貓基地_自由行景點大全附圖-攻略
大熊貓基地,剛從四川旅遊回來,新鮮出爐的四川旅遊攻略,大熊貓基地?哪些地方好玩?遊玩路線怎麼安排?旅遊需要注意什麼,報價詳情表介紹...
572020-06-06
大熊貓的外形特徵、生長環境、生活習性
外形特徵: 1、大熊貓的手掌: 大熊貓的前掌有五隻手指及一隻由腕骨演化而成的偽拇指,這有助於靈巧而緊緊地抓住竹子。 2、大熊貓的牙齒: 當大熊貓慢慢長到7月齡時就開始換牙齒,它的臼齒大小約是我們的七倍,具有寬闊表面,強而有力的頜骨及堅固的牙齒,有助壓碎磨碾竹子 生活習性: 竹子是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約占食物總量的99%,每天約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僅17%。目前大熊貓棲息地內,大熊貓主食竹類達9屬40餘種。在圈養條件下,為保證大熊貓的營養需求,還會為其提供適量的精飼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貓偶爾還會捕食竹鼠一類的小動物。 生長環境: 大熊貓生存於高山峽谷地帶,每年的二三月,由於氣候寒冷,積雪深厚,食物短缺,大熊貓需要下至低海拔地區覓食,導致年老體弱大熊貓發病率增高,所以二三月是大熊貓生病死亡率最高的季節。 (8)大熊貓發燒的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野生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貓平時孤居,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熊貓是屬於多雄爭配製。 它們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 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4歲左右,雄性大熊貓6歲左右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大熊貓除發情配種季節外,其他時候一般是單獨生活,各有其活動的區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熊貓的日常生活習性
134 瀏覽25052020-05-21
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是什麼?
大熊貓是喜濕性動物,氣候溫潤潮濕,通常濕度在80%以上,他們活動多在一些河谷窪地等緩坡地形,溫度在20°左右。這些地方的土質肥沃,森林繁茂,最愛吃的當然是竹子。 02 大熊貓不害怕寒冷,也不會冬眠,哪怕氣溫只有幾度或者零下幾度,他們也愛在被積雪壓住的竹林中生活,他們喜歡潮濕的地方,所以愛在陰濕天地里生活。 03 其實大熊貓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覺,但是他們的食量相當大,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吃,剩下的時間就是在休息。而他們休息的姿勢也是很多很可愛,這也是這么多人喜愛的原因。 04 大熊貓因為身體胖嘟嘟和走路慢吞吞的樣子是其可愛的特點,也是因為在大熊貓的生活環境里有足夠的食物,沒有天敵,他們是沒有必要行動那麼快,又愛吃又不運動當然會胖嘟嘟啊。
250 瀏覽13182020-05-23
大熊貓生活環境的特點
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 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行為特點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習性 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貓相互間主要通過氣味嗅覺的通訊方式逐漸聚集在一個地方並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發情高潮時相互間通過連續不斷的咩叫和鳥叫聲以及待配姿勢等聽覺、視覺通訊方式表達愛意並達成配對交配。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產仔當媽媽的大熊貓,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過去的溫順脾氣,戒備心很重,不允許任何動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寶貝。 (8)大熊貓發燒的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領導的團隊與西華師范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保山博物館、廣西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採用穩定同位素方法,系統分析比較了歷史上和現生大熊貓的食性及其生活環境特徵。 通過測定現生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動物骨骼中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確定了現生大熊貓在其目前棲息地中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 結果表明,食肉、食草動物和大熊貓明顯處於不同的三個生態位,大熊貓的最低(δ15N=-0.3‰),這極有可能是由於現生大熊貓專食竹子造成的。 在雲南的兩個全新世中期遺址(塘子溝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動物及大熊貓的哺乳動物骨骼,這給測定歷史時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提供了機會。 通過分析比較這些出土骨骼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得到兩個明顯分開的生態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大熊貓。生活在雲南(5000-8000BP)的大熊貓與當時的食草動物處於同一個營養生態位,其氮穩定同位素值(δ15N=4.2‰)與現生大熊貓(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穩定同位素值的變化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食物的變化;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線變化。 接下來,研究人員以同樣的方法測定了來自雲南兩個遺址附近區域的現生哺乳動物樣品,結果表明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其穩定同位素值與全新世中期的樣品都沒有差異,這表明了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的基線並無變化。 因此,大熊貓在當時的食性很可能並不是專食竹子。此後,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全國七個不同化石點的大熊貓骨骼樣品,結果發現它們的穩定同位素值與現生大熊貓的差異顯著,且變異系數較大,這預示著大熊貓食性的復雜。 通過SIBER模型模擬歷史時期和現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寬度大小,發現大熊貓在歷史時期的營養生態位寬度是現生的接近3倍,並有部分重合。這充分說明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除了以竹子為食以外,還食用大量其它種類的植物,其專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還未形成。 由於埋藏條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長時期的樣品無法得到有效數據。 研究人員選擇了具有強抗降解能力的牙齒樣品,測定其中牙釉質部分的碳、氧穩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結果表明,無論何種大熊貓(包括小種大熊貓、巴氏大熊貓等)生活在什麼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現在),都是以C3植物為食。 不同的是歷史上大熊貓的碳同位素值變異系數更大,表明其食性較現生更為多樣,而不僅僅是現生所食用的這些竹子。 同時,氧同位素的結果通常作為反映古氣候環境的指標,其值越大表明環境越冷干,越小則表明越濕熱。 該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在歷史上的棲息地比現今的生活環境復雜得多,其既能適應相對較乾旱寒冷的氣候,也能在溫暖濕潤多水的環境中生存,比如雲南全新世中期的兩個化石點據文獻說明其當時應是亞熱帶森林地帶。 通過模型計算比較歷史時期與現生大熊貓同位素生境生態位寬度大小,兩者相差懸殊,歷史時期的是現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現生大熊貓的橢圓完全被歷史時期的覆蓋。 這與考古研究中,大熊貓化石出土地點的分布區特點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島。 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不僅生活在包含當前所棲息的高山森林地帶,也棲息在一些亞熱帶森林、森林邊緣,即森林與開闊地的結合處、甚至森林的開闊地,只是在演化歷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才逐漸退縮到四川、陝西和甘肅的現生分布區。 由以上結果,該研究作者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距今兩百萬年左右大熊貓就已經特化為專食竹子了。然而,該文章的發現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穩定同位素證據顯示大熊貓從植食到專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還未發生。同樣地,大熊貓歷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棲息於各類環境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網-大熊貓食性演化及棲息地退縮研究取得進展
399 瀏覽86802019-03-07
熊貓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里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大熊貓(25張)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爾食用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要到泉水或溪流去飲水。
1224 瀏覽131332017-12-16
熊貓對生活環境有哪些要求?
大熊貓只棲息在我國的四川西北和秦嶺南坡。因為那裡是一片深山峽谷,氣候濕潤、溫暖。冬夏平均氣溫差別不大,夏季平均氣溫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氣溫不低於-6℃,年降雨量可達1700~1800毫米。隨著地勢由低向高生長著亞熱帶、溫帶、寒帶的許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腳到山顛幾乎四季並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蔭蔽日的濃密森林外,還夾雜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華桔竹等比比皆是,這就為大熊貓提供了充足的食糧和適宜的活動、棲息的場所。
❾ 四川遍地大熊貓實錘了,大熊貓對生存環境有什麼要求
大熊貓喜歡在氣候濕潤的環境下生存,不能太暖和,也不能太涼,而且只吃新鮮的竹筍,是非常難養的一種動物。
大熊貓是哺乳動物大熊貓必須生活在一個食物充足、沒有天敵的環境中,這使得它們行動非常緩慢。所以它們也喜歡爬樹進行偵查周邊或午睡。它們很少主動攻擊其他動物或人類。雖然它們也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它們很少捕食動物,這使得它們成為一種依賴竹子的動物。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等植物,這是熊科家族中最稀有的一種,也是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
對於大熊貓來說,充足的水資源也有利於它們的生長。可以潮濕,但一定不能乾燥。大熊貓一般在中國的川西北和秦嶺飼養。因為那裡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氣候差異不是特別大,年降水量也比較大,非常適合大熊貓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