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溫度調節 » 戰列艦長寬多少最合適

戰列艦長寬多少最合適

發布時間: 2022-04-26 17:22:09

⑴ 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是

這些戰列艦一艘也沒造出來,瘋狂的興登堡級最後的計劃排水量最高。

德國H(興登堡)級戰列艦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的大規模造艦計劃,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就是俾斯麥級,另一級就H級戰列艦.計劃中的H級戰列艦設計始於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制艦H39開工,當時預計共建造6艘,因此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B應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更強大的火炮布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H39排水量(滿載)62496噸,全長277.8米,最大寬度37.2米,最大吃水10.2米,員編制:2100人/2400人(戰時),主炮為406mm聯裝4座共8門,副炮為155mm2聯裝6座共12門,105MM雙聯8座共16門,3mm2聯裝8座共16門,20MM4聯裝6座共24門,魚雷533mm3聯裝2座共6具,阿拉道Ar196偵察機4架(兩具彈射器),航速30節,續航力9000海里/16節.但後來的諸多改進方案卻使H級嚴重脫離了現實。一味的對裝甲防護和火力系統的加強使該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和尺寸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最終的H44的排水量高達141500噸,長度345.1米,裝備508毫米火炮8門。這樣大的尺寸對德國海軍的運河系統和港口設施無疑將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安裝沉重的508火炮將犧牲巨大的裝甲防護性能,508火炮雖然在打擊效果方面毋庸置疑,但在射速和命中精度上恐怕無法與406或381火炮相比。最終H級一艘也沒造出來!

美國蒙大拿級戰列艦
計劃建造BB67蒙大拿,BB68俄亥俄,BB69緬因,BB70新罕布希爾,BB71路易斯安納.原本是美國海軍為對抗日本的大和級而建造,預定排水量達到70000噸,裝備406mm/50倍口徑主炮三連裝4座(前2後2配置),406mm/50倍口徑主炮是美國海軍為了對抗日本大和級460mm主炮所設計的,擁有39公里的射程(大和的主炮射程41公里),在縮小射程的差距下,蒙大拿級可以以較為堅固的艦身及較快的發射速度取得炮戰的優勢,加上沿用新型的雷達火控系統,蒙大拿級有擊敗大和級的本錢。然而超大的設計卻帶來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巨大的艦身對巴拿馬運河來說,實在是太寬了,這使得蒙大拿級要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或從太平洋轉移到大西洋,必須繞南美的合恩角,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加上海戰的主力已變成了航空母艦,美軍需要建造更多的愛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為了節省資源和人力,因此蒙大拿級的建造在1943年畫上了句號,全部停止建造。蒙大拿級的基本數據排水量 標/滿 60500/73500(噸),長/寬/吃水282/37/12(M),動力172000kw,最高航速28節,15節巡航時航程15000公里,主炮 4*3 406mm,副炮10*2 127mm,10*4 40mm,56*1 20mm.

日本紀伊/三笠級戰列艦
紀伊級是在大和的基礎上,強化了裝甲,設計採用510MM口徑的主炮,加裝了大量的防空火炮,以增強對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抵抗。由於設計停留在圖紙階段,所以具體數據不詳。推測標准排水量達70000餘噸,化了防空火力和電子設備。但因日本的工業和技術能力有限,以及20英寸火炮研製的困難(僅製成一門樣炮),最終僅停留在圖紙階段,隨後設計人員在這份圖紙上加以發揮,使其最終變成了排水量90000噸,3座3聯主炮,航速31節的超級巨艦,這就是紀依級的改進型--三笠級戰列艦.

英國「獅」級戰列艦
英國認識到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是同時代戰列艦中噸位最小、火力最弱的。決定在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放大,建造新的「獅」級戰列艦方案,採用8門406MM主炮,航速29節,因為戰爭爆發並且建造計劃龐大財力有限而取消。但英國海軍部還是重新設計了新的戰列艦計劃,是以英王喬治五世級艦型為基礎,主炮採用了4座雙聯裝381mm火炮。這就是「前衛」號。

蘇聯「蘇聯」(23型)級戰列艦/24型戰列艦
斯大林出於對大型戰列艦的瘋狂偏愛,在紅海軍的艦隊計劃里就出現了「蘇聯」級戰列艦的設想,計劃4艘,「蘇聯」,「蘇維埃烏克蘭」 「蘇維埃白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蘇聯」級設計標准排水量59150噸、滿載排水量65150噸。全長269.4米,水線長260米,最大寬度38.9米,水線寬36.4米,滿載吃水10.4米,型深16.7米,主炮塔前二後一布局,艦員編制1664人,其中包括112名軍官、226名海軍准尉和1281名水兵,蘇聯級裝備了3座三聯裝МК-1型406毫米主炮塔,Б-37型406毫米火炮預定生產38門,但直到「蘇聯」級計劃取消,總產量也不過4門。曾經在設計階段討論的456、460、500和533毫米主炮均因技術難度太大全部取消。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406毫米火炮曾經參加了對德軍遠程炮兵的炮戰。23型裝備有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另有4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8座帶穩定器的46-К四聯裝37毫米機關炮。1945年8月蘇聯新制訂的造船計劃里最初包括不少於10艘的75000噸超級戰列艦,就是24型戰列艦.1945年12月17日,庫茲涅佐夫提出了設計任務目標。他要求24型必須能夠消滅一切敵方已有和可能建造的任何大型軍艦,可以摧毀最堅固的海岸防禦工事和港口設施,同時能夠為己方重要運輸隊進行全程護航。24型排水量70000-75000噸,裝備3座三聯裝406主炮塔,12座雙聯裝130毫米平高炮,12座四聯45毫米機關炮,15座四聯25毫米機關炮,裝甲艙能夠在80-180鏈距離內抵禦406毫米穿甲彈,水平裝甲可以防禦3000米高空投擲的1000公斤穿甲炸彈,水下防禦系統防護水平900公斤TNT, 航速30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搭載6架水上飛機!這是一種超級戰列艦,可是戰後是航母一統天下,所以結局可想而知!不過蘇聯人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身上終於找回多年的巨艦情結.

⑵ 大和號戰列艦的船型是怎樣的

為了盡可能的縮短裝甲帶並為主炮射擊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噸的大和艦艦體長寬比設計成6.76:1,為了憑借15萬軸馬力的動力獲得27節的航速,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從1935年開始,經過長期水池試驗,前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船模,從中最終確定了艦型。

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3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

在球鼻艏內裝有零式水下聽音器,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這種艦艏和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艦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個球形,而「依阿華」的則與水線以下艦艏保持平齊,兩相比較之下,大和艦的球鼻艏外觀更接近於現代,而效能更明顯。

大和艦艦艏內側的細腰部卻呈內凹的弧形,其減阻性能更為優良。這種外形和「依阿華」級同樣非常相似,但「依阿華」級艦艏的內側曲線延伸到艦體中部以後就變得平直了,而大和艦的內側曲線則呈弧線一直延伸到了艦艉,實際效能也更為優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是「依阿華」級由於巴拿馬運河33米寬度的限制只好採用平直的舯部舷牆。

大和艦艦艉水線以上高6.4米,與高達8.6米的舯部舷牆相比,其艦艉低陷下去一塊。由這個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艦的艦載機機庫,艦載機在吊裝之前就暫時停放在這里。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斗機、水上觀察機各3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艦載機的發射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另外在艦艉兩舷側還有安放艦載小艇的隧道狀艇庫。

在大和艦的艦艉處安裝有前後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積為46平方米,副舵面積為16.5平方米,兩舵之間距離15米,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一般來說,兩舵並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魚雷命中,容易同時損壞。大和艦的舵效非常明顯,其戰術迴旋直徑僅為640米(航速26節狀態),而這一優勢對在戰列艦炮戰中佔領有利陣位有著很大的作用。

⑶ 現代軍艦的長寬比是多少

現代軍艦由於種類不同,作用不同,長寬比往往有著比較大的差異。

比如航空母艦,需要考慮到飛機起降、轉運的問題,所以寬度相對較寬。艦長304.5米,吃水線長270米,艦寬75米,吃水線寬:38米,分別是4.05:1和7.01:1
再比如驅逐艦和護衛艦,為了追求較高的航速,在航行穩定性可以保證的情況下,一般長寬比為8左右。比如我國052D型驅逐艦,長約157米,寬約19米,長寬比8.26。054A型護衛艦,長135米,寬16米,長寬比8.43.
近海作戰的小型軍艦長寬比可能差異較大,有些採用新技術的軍艦長寬比可能較小,比如022導彈艇,長42.6米,寬12.2米,長寬比3.5。
長寬比最大的軍艦可能是潛艇了,比如元級常規潛艇的長77.6米,寬8.4米,長寬比為9.7。092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長120米,寬10米,長寬比為12。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潛艇採用圓形的耐壓殼,大直徑的圓形耐壓殼製造加工比較復雜,所以增加長寬比可以增加噸位,並提高潛艇的戰鬥力。

⑷ 戰艦世界日系戰列艦和美系戰列艦哪個好好

美系的戰列艦,想想蒙大拿和衣阿華,我試過,在戰斗位置太平洋里密蘇里(衣阿華級)能把榛名及附近的驅逐艦都擊沉!給你看個數據。(聽說戰艦世界按歷史來的)

蒙大拿級的設計人員最初希望將它的標准排水量限制在45000噸。但是,美
蒙大拿級前部的主炮
國海軍決定不再限制排水量,對於艦體寬度不得超過33米的限制(為了能通過「巴拿馬」運河)也被取消。到1940年夏,美國海軍決定建造五艘蒙大拿級戰列艦,經過反復的修改,實際上直到1941年3月才最終確定了技術性能。此時,蒙大拿級已經被設計成標准排水量60500噸,滿載排水量70500噸,艦長281.9米,寬37m的超級巨艦。大和級的設計標准排水量為62315噸,滿載排水量為68200噸,艦長263米,寬39米。蒙大拿級如果建成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蒙大拿級的設計重點是強化火力。出於射速、火力密度、後勤等方面的考慮,該艦繼續裝備MK7艦炮(406mm)。

為了讓蒙大拿級戰列艦有較高的命中率和強大的夜戰能力,它上面安裝了新型雷達火控系統。與大和級的雷達相比,蒙大拿級的雷達在各方面都要比前者相比都要好得多。再加上它強勁的火力,就可以在戰時發揮出較高的實戰效能。

除了這些裝備,蒙大拿級有著完善的防空能力。它安裝了十座四聯裝40mm高炮和五十六座單聯裝20mm高射機關炮。

蒙大拿級的防護能力也是美國的戰列艦中最強的。蒙大拿級的舷側裝甲帶在水線處的厚度為409毫米,帶19度傾斜角,這比南達科他級和依阿華級厚100多毫米。蒙大拿級對於魚雷與火炮的防護也大幅度增強,比依阿華級減少了40000馬力,航速降為28節,續航力也降為15000海里/15節。

由於蒙大拿級的最大排水量被設計為73500噸,所以該級將會取代當時服役的依阿華級成為美國海軍最大的軍艦,只有戰後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才能開始取代它。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海軍需要建造大量的航空母艦、兩棲登陸艦和反潛艦,從1943年7月開始,美國海軍轉向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從而戰列艦的地位由航空母艦所取代,於是蒙大拿級戰列艦也隨即取消建造。於是,依阿華級四艦成為了美國海軍實際建造的最後一個級別的戰列艦。

值得一提的是,蒙大拿級由於太寬,不能像依阿華級那樣通過巴拿馬運河。但是當蒙大拿級設計計劃被通過時,美國政府已經打算開始在運河上建造一個更寬的閘門。這個新閘門比起舊的來講更寬並能夠讓蒙大拿級通過,從而使得蒙大拿級能夠順利的來往大西洋與太平洋。但運河改進計劃也隨著蒙大拿級建造計劃的取消而取消了。

與大和級的對比

雖然蒙大拿級僅可算作一個紙面戰艦,但以美國當時的技術條件完全具備建造的實力水平(可惜航母時代的降臨而被剝奪了出生資格)。單純的對比兩艘戰艦主要從機動、火力、防禦以及火控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機動方面

大和級理論航速是27節,但在試航中曾達到了28.5節的高速,在26節航速下的迴旋直徑為624米,90度轉舵時
為589米,迴旋系數(迴旋直徑與水線長度對比)為2.44。蒙大拿級理論航速是28節,但因其並未建成所以缺乏試航數據,但根據經驗蒙大拿級應具備比理
論航速更高的沖刺航速,再參考北卡羅來納級的相關數據(27.5節迴旋直徑625米、迴旋系數2.87、水線長寬比例6.59),水線長寬比例更大的蒙大
拿級(7.35)其迴旋系數也理應更大。綜合來看蒙大拿級在航速上擁有略微的優勢,但由於迴旋系數的增大在穩定性方面則劣勢於大和級。

火力方面

大和級九四式45倍徑460毫米艦炮,為有史以來威力最為強大的艦炮,其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彈重達1460公斤,最大
射程高達42000米,在20000米距離可以擊穿566毫米垂直裝甲。蒙大拿級裝備與衣阿華級相同的MK7型50倍徑406毫米艦炮,發射的穿甲彈重為
1224公斤,最大射程38700米,在1830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509毫米的垂直裝甲。綜合而言由於蒙大拿級的主炮數量為十二門(一次齊射可投擲彈葯
總量14.7噸),所以在傾瀉彈葯方面並不遜色於只有九門主炮(一次齊射可投擲彈葯總量13.14噸)的大和級,還享有三分之一的數量優勢。雖然九一式穿
甲彈在數據上不錯,但自服役便存在彈體強度不足的缺陷,當主炮以25度以上的入射角射擊時只能擊穿414毫米的裝甲,不過蒙大拿級的主裝甲帶厚度也不過
409毫米和25.4毫米的鋼內襯,所以說即便是打出縮水數據的九一式穿甲彈仍存在擊穿蒙大拿級裝甲的可能。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海軍就已經著
重改進穿甲彈,經過改裝後的一式穿甲彈就有效解決了彈體強度不足的缺陷,之所以大和級沒有參考一式穿甲彈數據,主要還是因為一式穿甲彈至今無法確定是否配
備過大和級,目前關於一切一式穿甲彈的記錄都來自於金剛級,所以秉著公正的原則大和級依舊採用九一式穿甲彈作為參考,倘若大和級真的配備過一式穿甲彈,那
么蒙大拿級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承受大和級的打擊,順帶一提,按照41年的換彈計劃,大和、武藏極有可能根本沒裝過九一彈,而只裝過一式彈。反觀美製彈體由於
其一流的金屬冶煉和加工工藝,彈體強度出類拔萃,甚少出現日方炮彈那種彈體強度不足或者引信延遲而導致的「無害通過」(所謂的無害通過就是命中目標觸發引
信,但彈丸往往會在爆炸之前橫貫目標飛出艦外)。所以在火力方面大和級占優,炮彈可靠性上蒙大拿級占優,就實戰效果來看,日本的彈體強度不足的問題可能被
誇大了,在1942年8月的第一次所羅門海戰期間,日本海軍第八艦隊重巡艦群向美軍重巡發射了1020枚穿甲彈,在命中率高達10%的前提下並未出現穿甲
彈效果不良的報告。

防禦方面

大和級在水平裝甲防禦上有著明顯優勢,垂直防護方面則雙方差距不大(大和級410毫米帶20度傾斜角,蒙大拿級
409毫米帶19度傾斜角)。美製滲碳A型裝甲鋼的滲碳深度由於過大,導致韌性不足很容易在巨大的沖擊下發生崩裂,而日制無滲碳VH型裝甲鋼在與滲碳裝甲
鋼相當的前提下韌性更好。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大和級可以在23000至25000米的距離上擊穿蒙大拿級的裝甲,而後者必須逼近20000米左右才能擊穿
大和級的裝甲(出現和衣阿華級一樣的尷尬)。不過考慮到二戰期間戰列艦主炮的最遠命中記錄也不過24000米,因此大和級想要利用這一優勢也不是那麼容
易。並且美方戰後估算也認為,大和級至少在22000米的距離才可以擊穿蒙大拿級,這樣一看22000米對比20000米,大和級想充分的利用這2000
米的優勢確實也不太容易。

火控方面

日本海軍始終以射術精準而著稱於世,長期保持者主力艦打靶命中率及散布精度的世界領先記錄,1936年扶桑號戰列艦
曾在超過25000米的距離上取得命中率14.5%的佳績,1940年榛名號戰列艦也在20000米的距離創造了24.1%的高命中率,而長門號更是在
1936年的27200米、1938年的30400米、40年的30900米分別創造了21.5%、17.2%、9%的命中率。而同時期美國海軍戰列艦在
25000米的距離上罕有超過5%的成績,即便20000米以內的射程,通常命中率也在15%以下,從這方面來看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差了一大截。但從實戰
角度的情形考慮,日本戰列艦卻表現的差強人意,以薩馬島海戰的大和號為例,第一輪和第二輪主炮齊射的確表現出較高的射擊水準,但在持續的降雨、美艦釋放煙
霧、戰機和驅逐艦干擾之後卻把之後的104發460毫米彈全部打空。還有1942年11月12日霧島號、1944年10月24日扶桑號和山城號,他們都在
實戰中沒有將訓練時的命中率展現出來,特別是霧島號還打出了1.7%的可憐命中率。而美方戰列艦的最大優勢則來自於火控雷達及觀瞄設備的運用,美製MK8
型雷達的測距誤差不足300米,而日制22型雷達測距誤差高達700米上下,美製MK38型火控系統可以從航向、航速、風力、風向、大氣密度、氣溫、炮膛
磨損等諸多因素進行解算,所得射擊諸元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主炮伺服系統,控制主炮的旋轉和仰俯進行齊射,日制的火控系統依舊為傳統的九八式方位盤測量目標
的狀態,解讀的數據也需要以人工的操縱方式進行調整,所以面對美軍接近半自動化的火控模式,日軍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日軍戰列艦在
實戰中的頻頻令人大跌眼鏡了。但話說回來,即便是技術最為完善的美軍也不可能完全依賴這些設備,比較有代表性的戰例就是1944年2月17日美軍艦隊圍攻
日軍特魯克基地,衣阿華和新澤西兩艘巨艦追擊日本野分號驅逐艦(日本三大祥瑞艦之一),兩艦在首輪均做到了跨射打擊,野分號似乎命中已定在劫難逃,但野分
號艦長採取了一個聰明的做法:每當看到美艦炮口閃焰就下令轉向45度,直至炮彈落水後再轉回原航向,這樣一來美艦炮彈的飛行時間超過1分鍾,給了日艦足以
避開炮彈的時間,直到34500米衣阿華和新澤西號對日艦進行了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艦炮射擊之後停止射擊,野分號也逃脫了美艦的追擊悻悻而逃。

其他方面

當時的主力戰艦普遍都裝載有為觀察校射的航空艦載機,其目的是為艦炮的射程延伸增加,蒙大拿級和大和級也同樣不例
外,但蒙大拿級由於在設計構想中通常都會伴隨有航空母艦協同,所以自身航空能力非常有限,僅攜帶3架沃特OS2U-3型翠鳥雙座水上偵察機,而大和級為了
配合射程高達42000米的九四式艦炮,配備了6至8架愛知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或者三菱零式雙座水上偵察機),無論是數量和質量上都為日方占優,同樣引
用書中原話「如果在兩艦交火之前彼此都放出偵察機,那麼很有可能會爆發出一場小規模空戰,但面對可以作為水上戰斗機使用的零式水上偵察機,翠鳥水上偵察機
沒有任何的勝算,但零式水上偵察機依舊不敢過分靠近蒙大拿級,因為蒙大拿級的防空系統十分的強大,特別是發射VT無線電近炸引信的127毫米高射炮完全可
以將日機拒之於防空武器射程之外」,不管怎麼說,這樣一來蒙大拿級將缺乏航空觀察校射的優勢,但大和級的航空觀察校射優勢又能佔多少呢?很遺憾,日本海軍
只是在訓練中號稱創造過佳績,並且九一式機載觀測儀性能有限故障頻頻,實戰中鮮有出彩的表現,所以這航空校射的優勢大和級依舊占不了多少。

最後的結論

本人搞了一個虛擬對決,就是在戰場環境為氣候良好的白晝兩艦遭遇,作戰條件為一對一的交鋒排除其他艦艇和飛機的參
與,誰能贏呢?看我的意思是有些傾向大和級的,直接這么說好了:由於最大射程炮彈散布高達千米,不僅命中率低更會浪費彈葯和炮管壽命,所以雙方都不會在剛
一進入極限射程就大打出手,所以在戰斗開始階段雙方艦長都會選擇加速接敵以便盡快進入有效交戰距離,至於誰先開火很難確定,蒙大拿級可以憑借火控系統盡早
完成射擊諸元解算並直接開始效力射擊,而日本海軍向來強調先敵開火的作戰理念也可能搶先射擊,雙方的射擊距離理應在30000米左右轉入小夾角近平行的航
線狀態之時,假設30000米距離開始對射雙方炮彈都難以有效穿透對方主裝甲帶,只能對非裝甲區造成一定的破壞,考慮到蒙大拿級的彈葯投射數量和火控效
能,在這一階段命中大和級的機會較多,但距離實在很遠,想做到決定性命中效果都不太可能,到了25000米的距離之後大和級的主炮開始能夠擊穿蒙大拿級的
主裝甲帶,而後者依舊不能穿透大和級主裝甲帶,所以說這一距離對蒙大拿級而言將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此時大和級像泗水海戰及科曼多海戰那樣刻意保持距離進行
炮戰,那麼對於蒙大拿級來說將是極為痛苦和不幸的。如果說進入了20000米以內的決定性交戰距離,那麼就真的不好說誰輸誰贏了,蒙大拿級主炮較多投送炮
彈數量占優可以有效提高命中率,而大和級雖然在單次齊射投送炮彈數量上不如蒙大拿級,但在這個距離上以九一式穿甲所擁有的裝葯量和破壞力,即便單次命中蒙
大拿級也足以使其致命,所以說到了這個時候就必然要考慮到運氣因素的存在,比如說炮彈的落點位置(直接命中指揮塔、彈葯庫之類的)足以像丹麥海峽的胡德號
大戰俾斯麥號一樣。

雖然蒙大拿級是為了對抗大和級而建造的,但美國更多考慮的是以數量取勝而不是質量,而且日本打算以單艦的戰鬥力來抵消美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因此蒙大拿級想要單挑大和級是需要冒極大的風險的。

大和號是:

標准排水量
65,000噸

滿載排水量
72,808噸

全長
263米(水線256米)

全寬
38.9米

吃水
10.4米

動力
蒸氣渦輪引擎(4座4軸),153000馬力

最高速度
27節

續航距離
16節10,000浬(測試)

乘員
約2,300人

偵搜系統
22號對海雷達
13級對空雷達
21級對空雷達
E-27偵測雷達
零號水下聽音器(僅在改裝大和號時安裝)

武器裝備
竣工時:
3連裝45口徑46厘米炮3座
3連裝60口徑15.5厘米炮4座
連裝40口徑12.7厘米高射炮6座
25毫米3連裝機槍8座
13毫米連裝機槍2座
彈射器2座

裝甲
裝甲最厚部分:
舷側410毫米
甲板230毫米
主炮防盾650毫米

艦載機
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水上觀測機
其他、最多7架

衣阿華是:

標准排水量
45,000噸

滿載排水量
58,000噸

全長
270.4米 (水線262.5米)

全寬
32.92米

吃水
11米(最大)

動力
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鍋爐
4座Westinghouse蒸氣鍋輪機
4軸推進
最大功率212,000匹馬力

最高速度
31節[1]

續航距離
16,600海里(15節)
9,600海里(25節)

乘員
2,700人(二戰至越戰時期)
1,800人(冷戰及海灣戰爭時期)

武器裝備
二戰至越戰時期
3座三連裝Mk. 7 16英寸50倍口徑主炮
10座雙連裝Mk. 12 5英寸38倍口徑艦炮
15座四連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60門厄利孔20毫米機炮
冷戰及海灣戰爭時期
3座三連裝Mk.7 16英寸50倍口徑主炮
6座雙連裝Mk.12 5英寸38倍口徑艦炮
32枚BGM-109戰斧巡航導彈
16枚RGM-84魚叉反艦導彈
4台20毫米方陣近防系統

裝甲
側舷裝甲帶307毫米(傾斜角19度)
水密隔艙287毫米
甲板裝甲190毫米
炮塔正面裝甲500毫米
炮座295至439毫米

艦載機
3架水上飛機(二戰時期)

超大和級戰列艦:基準排水量:64,000噸 全長:263.0米 全幅:38.9米 速度 27節 續航距離:16

節7,200浬 武裝 45倍徑(或50倍徑)46厘米炮:3連裝3座 60倍徑15.5厘米炮:3連裝2座 65倍徑10厘米高射炮:連裝10座 25毫米機槍:3連裝復數 水上偵察機:7機

再給你看個數據:
主炮類型 穿甲彈重量 炮口初速(穿甲彈)
大和 45倍徑460毫米艦炮 1,460公斤 785米/秒
衣阿華 50倍徑406毫米艦炮 1,225公斤 762米/秒
俾斯麥 52倍徑380毫米艦炮 800公斤 820米/秒
喬治五世 45倍徑356毫米艦炮 721公斤 732米/秒
知道為什麼要選美國船了吧!求採納。

⑸ 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航空母艦護衛艦最大能達到排水量 最大高度 最大長度是多少

巡洋和戰列艦差不多,最長不超過兩百米,噸位在兩萬噸,航母最大三百多米,噸位十萬噸,驅逐和護衛艦,不超過二百米,噸位小於一萬噸~以上由『瑞雪軍事』提供,歡迎關注本人微博~

⑹ 戰列艦的長寬比多少合適 有利於防禦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主炮是460毫米/45倍口徑,射程是41公里美國蒙大拿級戰列艦,主炮406mm/50倍口徑,射程是39公里德國興登堡級戰列艦,主炮406mm聯裝4座,射程大概40公里。後來主炮改508毫米火炮,射速和精度上無法與406或381火炮相比。英國「獅」級戰列艦 ,主炮406mm,射程大概40公里。蘇聯「蘇聯」(23型)級戰列艦/24型戰列艦,主炮3座三聯裝МК-1型406毫米,射程大概40公里,精度差。也就是說,日本這個瘋子用460毫米炮(其實射程跟406的差不多),其他基本都是406毫米,某些國家(如蘇聯)曾經考慮用456、460、500甚至533,但都因為難度大而取消。所以戰列艦的最大射程應該在40公里左右。

⑺ 求助,戰列艦的全高是多少米

衣阿華級戰列艦主炮採用的是輕量化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由於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成功地將身管結構從MK2型的7層減少到2層,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噸,減至108噸。MK7型主炮內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每25倍口徑距離旋轉一圈。該炮可發射MK8型穿甲彈,MK13、14型榴彈,MK19型人員殺傷彈。其中MK8型穿甲彈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葯18公斤,初速762米/秒,射程(30度仰角)33.55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發/分鍾,俯仰范圍為負2度到正45度。穿甲能力(對垂直均質鋼裝甲),炮口處為828毫米,18288米處為508毫米,27432米處為381毫米,在14.5海里的距離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裝甲。發射葯包為6個絹制葯包,通常裝葯349公斤,火炮內身管壽命為300發。由於其彈重較重,威力可與大和級戰列艦裝備的94式460mm主炮媲美。

⑻ 求大和戰列艦的資料等

20世紀3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日趨動盪,日本國內政治形勢也在不斷惡化,其右翼勢力為了轉嫁國內矛盾,極力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日本與美國由此在太平洋地區產生激烈利益沖突。1934年1月,日本在新的《帝國國防方針》中,正式將美國視為假想敵,並判定日美兩國海軍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以太平洋為戰場展開決戰。


就在日本提出《方針》的同時,1922年於華盛頓簽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將於1936年12月31日到期。按該條約規定,美、英、日、意、法五國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排水量之比為5:5:3:1.75:1.75,單艦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而一旦條約失效,上述限制即不復存在。面對這樣的形勢,日本一方面在談判桌上與美、英等國為制定新的軍備條約討價還價,一方面暗自籌備建造新型戰列艦。


作為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西方列強薄弱、資源又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無法與實力雄厚的美國競爭。對此,日本也早有覺悟,但是為了與對手爭奪亞太利益,實現軍國主義野心,仍然依照明治時代以來奉行的「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海軍發展思路,寄望依靠單艦的質量優勢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開始為建造搭載460毫米口徑主炮的超級戰列艦未雨綢繆。


按照他們的估計,美國海軍當時只有建造406毫米口徑艦炮的經驗,且由於巴拿馬運河的限制,其艦艇寬度不能超過33米,因而即使造出更大的重炮,也沒有合適的平台搭載。相形之下,日本早在1916年已經試制過1 門460毫米口徑艦炮,1920年又製造過480毫米口徑火炮,積累了此類超級火炮的生產經驗。日軍相信,一旦建造出搭載46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其海軍將足以獲得壓倒對手的絕對優勢,從而將美國海軍逐出西太平洋。

設計定型


1934年10月,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海軍艦政本部正式下達新型戰列艦的設計任務,要求新艦裝備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副炮12門(4座三聯裝)或200毫米副炮8門(4座雙聯裝),最高航速30節以上,艦體防禦能夠承受自身主炮在 20,000~35,000米距離的打擊。艦政本部接到命令後,以其第4部基本計劃主任福田啟二大佐負責整體設計,日本艦艇設計權威平賀讓造船中將在技術上加以指導,從1935年3月10日~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了23個設計方案,分別編號為A-140~A-140F5。


按照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標准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寬42.4米、吃水10.4米、主機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裝備460毫米主炮9門。照此方案,新艦的3座三聯裝主炮將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於前甲板。其優點在於戰斗中便於集中火力射擊,缺點是一旦單座炮塔被擊中,極有可能殃及另外2座炮塔,造成整體戰鬥力的喪失。對此,日本海軍考慮再三,在前後否定了其他6種主炮布局後,最終採用2座三聯裝炮塔配置於前甲板,1座三聯裝炮塔居於後甲板的設計。這種方案在集中火力,節省重量,以及防護效果上取得了均衡,相同設計也出現在同期建造的美國海軍最後一代戰列艦(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它級和衣阿華級)和義大利海軍的維內托級戰列艦上,被公認為戰列艦主炮最佳布局。新艦的460毫米口徑主炮有兩種身管設計方案,一種採用45倍徑身管,另一種採用50倍徑身管。盡管在射程、炮口初速和彈丸重量等方面,50倍徑艦炮的性能均高於45倍徑艦炮,但由於其尺寸過大,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在設計中,另一個讓日本人很費心思的地方便是動力裝置。按A-140方案,新戰列艦將採用傳統的蒸汽輪機,但受到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以柴油機動力獲得18,000海里/15節的驚人續航力刺激,日本計劃在A-140A到A-140F4方案中,都採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並用的混合動力方式。不過,後來由於安裝柴油機的日本海軍「大鯨」號潛艇母艦的故障率頗高,日方不得不放棄了這一構思,依然回到蒸汽輪機的動力模式中。

就在日本秘密設計超級戰列艦的同時,其與英、美在倫敦海軍會議上的談判正在逐漸趨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絕在《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同年,日本海軍提出了對美截擊戰略,設想先以潛艇和航空兵對遠道而來的美國艦隊進行消耗戰,然後於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依靠以新型超級戰列艦為核心的打擊艦隊,通過艦炮決戰殲滅美國艦隊。在該戰略的指導下,日本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所謂「03造船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號方案艦(當時稱為1號艦和2號艦)。1937年11月4日,1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技術變通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通過向西方不斷學習,積累了相當的造船經驗和技術,到昭和時代,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技術水平與西方不分伯仲。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國土面積狹小且常年處於戰爭條件下的島國,建造排水量超過條約型戰列艦近一倍的巨型戰列艦,無疑是國家整體實力難以承受的舉動,其中的技術難度也不易克服。然而,在急劇膨脹的擴張慾望驅動下,日本決心不惜代價完成此級空前強大的戰列艦,為此動用了包括十餘萬噸優質鋼材在內的大量戰略物資,耗巨資為造船工業增添大量設備,並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在「大和」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前後花費 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排水量需要200萬日元——這是傾舉國之力來建造的2艘巨艦。


戰列艦需要大量的優質特種鋼板,特別是裝甲鋼,此前,日本的裝甲鋼無論在材質還是加工工藝上均不如西方,因此,在新艦的建造過程中,如何開發新型裝甲鋼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日本海軍舊有的戰艦舷側裝甲鋼主要採用滲碳表面硬化的鎳鉻合金鋼(戰列艦舷側裝甲一般都採用表面硬化鋼,而甲板裝甲則採用均質鋼),即所謂VC鋼(維氏滲碳鋼)。這種鋼材有兩個缺點,一是表面硬化工藝使鋼材失去韌性而變脆,容易被對方穿甲彈擊碎;另一方面,進行滲碳處理需要花費4~5個晝夜的時間,再加上煅燒時間,製造一塊鋼板需要一個月——對需要約2萬噸舷側裝甲鋼的2條在建新艦來說,如此速度不能接受。考慮到上述情況,日本開發出另外一套加工技術,即不再對材料表面進行滲碳處理,而是直接運用鍛燒以及熱處理方法對鋼材進行硬化,生產出一種被稱為VH鋼(維氏硬化鋼)的新裝甲鋼。這種鋼材在增強硬度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相當的韌性,根據實驗測算,VH鋼與 VC鋼相比,抗沖擊值有很大提高,其餘性能則基本一致。此外,製造一塊VH鋼的時間只需要10天,是VC鋼的1/3。由於具有上述兩大優點,新鋼材被1號艦用作舷側及主炮炮塔正面裝甲用材。


為了能夠保質保量的製造出合適的鋼材以供新艦建造之用,日本還耗費巨資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據資料,這些設備一共花費1,000萬美元),從而保障了製造包括650毫米厚VH鋼板(「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壓件。


戰後,美國根據弗吉尼亞海軍測試中心對繳獲的大和級3號艦「信濃」(該艦後來改為航空母艦,因此部分裝甲鋼沒有安裝)的剩餘VH鋼板進行測試,宣稱日本戰列艦的裝甲鋼抗彈性只相當於美國產品的83.9%。但客觀分析,作為日本海軍「04造船計劃」組成部分的「信濃」號,由於在建期間戰爭形勢開始惡化,原材料缺乏(特別是製造優質裝甲鋼所必需的鎳和鉻),對裝甲鋼進行表面熱處理的熟練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很多有經驗的技工被徵兵),導致其建造質量極為低劣,以至命中4條魚雷便告沉沒(「大和」號被擊中10條魚雷、炸彈24顆,「武藏」號被擊中19條魚雷、炸彈 17顆,當然,「信濃」的沉沒與沒有關閉水密門、艦上人員素質低下等因素也有很大關系,而且潛射魚雷的威力也比航空魚雷大)。以這樣的裝甲鋼與戰前不惜工本、充分保證原材料供應和工藝質量造出來的「大和」號裝甲相比,顯然是不妥的。後來,美國人測試過另外一塊183毫米厚VH鋼,結論則是品質與美國裝甲鋼同樣優良。


在主炮製造上,日本遇到一個重大難題是如何保證高膛壓條件下主炮炮身具備足夠強度?過去他們試制的 480毫米艦炮便是由於強度不足而在試射中報廢。為此,吳海軍工廠艦炮部採用了新的火炮自緊技術。以往戰列艦的主炮炮身製造均採用套筒的方法,將2個或多個管子套在一起,經加熱和冷處理後,使管子壓縮在一起。而自緊工藝則是使用一根內徑比所需口徑小一些的鋼管,在高壓下擴展其內膛,使製成後的身管可以通過自身金屬的內壓消除炮管內層表面的小裂縫,藉以增強炮身強度。採用此法製造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成功,身管壽命達200~250發。

生不逢時


1號艦的建造雖然遇到了不少困難,但總體上比較順利。1939年5月~10月,該艦鍋爐安裝完畢,9~11月,主機上艦。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號——這個名字來自日本古代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以此命名該艦,可見對其寄予的厚望。但在當年8月8日舉行的下水儀式上,由於負責宣讀艦名的吳鎮守府長官的嗓音太低,在場的很多人根本不能聽清艦名,而在事後猜測該艦艦名為「亞細亞」,有人甚至還進一步推測說2號艦將被命名為「東亞」。下水後的「大和」號開始了緊張的舾裝工程,到1941年7月,該艦主炮已經安裝完畢。從10月16日起,「大和」號開始試航,10月22日,這艘7萬噸的巨艦在宿毛灣以153,553軸馬力達到了27.46節的高速,試航獲得成功。11月1日,「大和」 號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12月7日,這艘巨型戰列艦在試航中進行首次主炮射擊,9門460毫米艦炮指向一舷,伴隨震耳欲聾的巨響(聲音連海邊城市裡的居民都聽到了)9枚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彈打向2萬米外,9門主炮齊射產生的後坐力高達8000餘噸。


就在「大和」號顯示威力的同時,一支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向夏威夷進發,其核心是聯合艦隊最強大的6艘航空母艦。1941年12月8日凌晨(當地時間為12月7日),從6艘航母上起飛的上百架艦載機偷襲了珍珠港基地,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群。這一行動在宣告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同時,也確立了海上新霸主——航空母艦的地位,巨炮厚甲的戰列艦在它面前顯得黯然失色,一個全新的海空時代到來了。


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在珍珠港偷襲成功的消息傳來後,「大和」號建造設計者們的心情,只知道在這一天,該艦結束了試航。8天後,即1941年12月16日,「大和」號正式竣工,入吳鎮守府船籍,並被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從此開始了它的海軍服役生涯。

特色艦體


為盡可能縮短裝甲帶並為主炮射擊提供穩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噸的「大和」號艦體設計得十分粗短,長寬比為6.76:1。若想以這樣的艦形憑借15萬軸馬力(只相當於一艘日本重型巡洋艦的最大輸出功率)的動力獲得27節的高速,其難度可想而知。為此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從1935年開始,經過長期水池試驗,先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線型,最終確定了「大和」號極富特色的艦體特徵。


「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當時極為新穎的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形艦艏相比,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減少約3米的水線長度,節省了 30噸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內裝有「零」式水下聽音器,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有人認為這種艦艏和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艦艏很相似,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從側面看,「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個球形,而衣阿華級則與水線以下艦艏保持平齊。相比之下,「大和」的球鼻艏外觀更接近於現代形式,而效能也更為明顯。


世界上大多數戰列艦的艦體內側曲線呈外張的弧形,而「大和」號艏內側的細腰部卻呈內凹的弧形——減阻性能更為優良。這種外形和衣阿華級非常相似,不同點在於,美艦艦艏的內側曲線延伸到艦體中部以後就變平直了,而「大和」號的內側曲線則呈弧線一直延伸到艦艉,看上去非常流暢,實際減阻效能也更為優越。之所以出現以上差異,並不是因為美國人在艦體設計上比日本差,實在是受限於巴拿馬運河的寬度限制,只好用舯部平直舷牆彌補其艦寬的不足。

「大和」號另一個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其作戰指揮中心所在的艦橋。該艦橋從龍骨處算起高達45米,相當於15層樓房,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內置98式指揮儀,可以旋迴)和15米大型測距儀,向下依次為防空指揮所、晝戰艦橋、作戰室、艦長休息室、羅經艦橋(夜戰艦橋)、第二海圖室和司令塔等,艦橋內部裝有直通式電梯。從外形看,「大和」號艦橋側面積310平方米,正面面積卻只有159平方米,僅相當於側面積的一半,其迎風阻力自然也就比較小。

「大和」號艦艉同樣與眾不同。與高達8.6米的舯部舷牆相比(水線以上),其艦艉僅有6.4米高,低陷下去一塊,由此可以通往艦載機機庫,艦載機在吊裝之前也暫時停放在這里。在「大和」號的艦艉處安裝有前後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積為46平方米,副舵面積為 16.5平方米,兩舵之間距離15米,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一般來說,戰列艦大多採用的是兩舵並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魚雷命中,容易同時損壞,為此「大和」號才採用了上述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大和」號的舵效非常明顯,在航速26節狀態下,戰術迴旋直徑僅為640米,幾乎可以算為世界上轉彎性能最好的戰列艦——這一優勢對在戰列艦炮戰中對佔領有利陣位有著很大作用,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戰術迴旋直徑比航速更為重要。

火力優勢


「大和」號的主炮為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注2],出於保密考慮,日本海軍將其稱為400毫米艦炮。該炮由吳海軍工廠艦炮部研製,火炮炮身長21.3米,單具炮管重165噸,1座炮塔內3門火炮全系統總重為1,720噸,加上790 噸炮塔裝甲和彈葯,總重達2,774噸(有些資料稱「大和」炮塔重2,510噸,系指不計算彈葯時的重量)。該炮俯仰角為+45°~ -5°,裝彈時固定在+3°位置。主炮炮身的俯仰和炮塔的轉動均採用液壓驅動,俯仰速度8°/秒,炮塔旋迴一周需3分鍾。炮彈採用機械裝填,其揚彈速度為 10發/分。主炮塔後部裝有世界最大的93式15米基線測距儀(帶電羅經,可在航行時保持穩定),另附有98式射擊儀和98式方位瞄準儀。通過這些裝置,保證了94式艦炮在遠程炮戰中的射擊精度。94式主炮的射速較低,為1.8發/分。「大和」號的460毫米火炮配有3種炮彈,分別為91式460毫米穿甲彈、三式對空彈和高爆彈。91式穿甲彈彈重1,460公斤,內置炸葯33.85公斤,彈長1,953毫米,發射葯重330公斤(分別由6個各重55公斤葯筒組成),發射時膛壓32公斤/ 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45°仰角最大射程42,050米,仰角40°時射程為40,700米,30°時為35,826米,20°時為 27,916米,10°時為16,843米。3式對空彈和高爆彈重量均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相同,為805米/秒,前者用於對空射擊,最大射高 11,900米。後者裝填有63.5公斤炸葯,用於打擊無裝甲的目標和執行岸轟任務。「大和」號每門主炮配有120發炮彈,其中100發為穿甲彈。


一般來說,三聯裝艦炮齊射時發射出去的彈丸在飛行中往往互相干擾而影響射擊精度,以往解決之道便讓中間的火炮與兩側的2門火炮交替發射。「大和」號則在主炮上安裝有火炮發射延遲裝置,使中炮的發射時間比2門側炮延遲3/1,000~5/1,000秒,從而保證3門主炮能夠齊射,提高了瞬時火力強度。


「大和」裝備的這種94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與處於第二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配備的Mk7型406毫米口徑50倍徑艦炮相比,94式在口徑、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和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眾所周知,戰列艦主炮是一種遠程拋射型火炮,其炮彈穿甲威力取決於彈丸的重量、下落前的彈道頂點(這兩點保證了炮彈的勢能和著艦動能)以及著艦角度,而射程遠的火炮其彈道頂點通常較高。彈丸越重、射程越遠的火炮穿甲威力就越大(額外還應考慮彈丸的外形、彈體材料和工藝等次要因素),同時具備這兩個優勢的「大和」號主炮無疑比衣阿華級主炮擁有更強的穿甲力。戰後美國發表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參見附表)


單純從數據來看,這種優勢似乎並不明顯,但如果同時考慮雙方的裝甲防護水平,我們便會發現,「大和」號在20000~30000米距離(這是戰列艦一般採用的遠程炮戰距離)已經可以貫穿衣阿華級的主裝甲帶(也可以擊穿世界上其他任何戰列艦的主裝甲帶),而後者的主炮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有人認為「大和」主炮的射擊精度較差,射速也較Mk7低,因而懷疑94式艦炮的實戰效能,關於此精度問題,筆者並未找到證明其很差的可靠證據。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來說,其身管壽命200~250發,而火炮膛壓小得多的衣阿華級的Mk7型主炮身管壽命也只有 290~350發,這說明94式的身管強度並不差。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戰列艦火炮射擊的問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波濤洶涌的海上,戰列艦艦體的穩定性實際對主炮射擊精度影響非常大,而艦體粗短的「大和」無疑比艦體細長的衣阿華級擁有著更好的縱向穩定性。

「大和」的副炮採用從「最上」級巡洋艦上拆卸下來的3年式60倍徑155毫米艦炮12門(4座三聯裝),其炮身長9,615毫米,單炮重12.7噸,整座炮塔重150噸,設有25毫米裝甲板。該炮使用55.87公斤重穿甲彈(其它類型炮彈重量相同),火炮俯仰角+55°~-10°,炮口初速980米/秒,45°仰角時的最大射程為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和460毫米主炮一樣,該副炮也可以用於對空射擊),射速5~7發/分。每門3年式副炮備彈150發,採用基線8米的測距儀。


副炮的配置頗有特色,其4座炮塔中的2座被安裝在艦體中心線上,分別位於2、3號主炮塔後部,另外2座安裝於上層建築的兩側(這2座炮塔後來被拆除,以騰出空間安裝高射炮)。這種設計可以保證「大和」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同時指向一舷,而大多數戰列艦只能保證一半副炮同時指向一舷。如前文所述,「大和」的主、副炮都能對空射擊,但它們畢竟不是專門設計的高射炮,移動緩慢而跟隨精度較差,對空射擊只能起到干擾來襲飛機的恐嚇作用。該艦的防空任務主要由127毫米和25毫米高射炮承擔。


「大和」建成時裝備有12門89式40倍徑127毫米口徑高射炮(6座雙聯裝,均帶有防盾),後來在改裝中增至24門(12座雙聯裝,一半帶有防盾)。該炮俯仰角為+90°~-8°,所用炮彈重23.5公斤。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 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發/分,身管壽命800~1500發。


「大和」建成時另裝備24門96式60倍徑25毫米口徑高射炮(8座三聯裝,均帶有防盾),後來陸續加裝,最終總數達到152門(三聯裝50座,單裝2座)。該炮俯仰角+90°~-10°,彈重250克,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發/分。


「大和」號的這兩型高炮於太平洋戰爭中被廣泛用於艦艇防空。在戰爭初期算得上兩種性能優秀的高炮,但到了戰爭後期,隨著美國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員水平的大幅提高,日方的25毫米高炮與美國配備近炸引信的40毫米高炮相比,顯得威力不足。加上高炮射擊指揮系統的落後,使得「大和」上高炮數量不斷增加,但防空能力卻沒有顯著提高。

防護特徵


「大和」號是一艘極為重視防護的巨型戰列艦,按照設計要求,該艦的裝甲應該能夠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的打擊(炮彈著艦速度500米/秒左右),中甲板還能抵禦從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型航空炸彈。為實現上述要求,「大和」一共安裝了22,895噸裝甲和防禦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33%。該艦彈葯艙,主機和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艦體中部,有厚重的裝甲帶加以重點防禦(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達410毫米,採用VH裝甲鋼,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厚度為200~75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為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鉻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在「大和」號的主防禦區劃以外的舵機艙也敷設了厚甲,其主、副舵機艙頂部裝甲均為200毫米,主舵機艙艙壁裝甲厚350~360毫米,副舵機艙裝甲厚 250~300毫米。

作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樞紐,位於艦橋處的司令塔也是一個重點防護區域。其側壁及頂部裝甲厚達500毫米,而從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禦區的通信線路則被300毫米厚的重裝甲保護起來。


「大和」號主炮炮塔是全艦防護最為堅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裝甲厚達650毫米,帶有45°傾角,側面 250毫米,後部190毫米,頂部270毫米。必須指出的是,當時歐美在設計戰列艦主炮炮塔時,側、後部的裝甲一般比頂部厚很多,而「大和」號卻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日本海軍對遠程炮戰中垂直落下的炮彈更加警惕外,恐怕也與其海軍內部航空制勝論者在該艦建造過程中施加的壓力不無關系。


「大和」號主炮底座的前部和側部裝甲厚度均為560毫米,後部裝甲則為380~440毫米。為了加強主炮彈葯庫的防護,日本人還在主炮前的主甲板處敷設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銅護板,可抵禦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50公斤炸彈。為減輕重量,以保證炮塔的轉動速度,該艦副炮的防禦較為薄弱,其炮塔裝甲僅為25毫米,只能抵禦彈片和近失彈殺傷,但其炮塔底座卻採用75毫米厚的合金銅裝甲以保護通向彈葯庫的通道。


「大和」號煙囪的下部設有50毫米裝甲,而位於中甲板煙囪開口處則裝有一塊非常獨特的「蜂窩」裝甲板,厚度達380毫米,板面上布滿直徑180毫米的小孔。這樣既可以保證排煙順暢,又使這一區域獲得了有效保護。


「大和」號是最後一代戰列艦中裝甲最厚重的一艘,事實上也是整個戰列艦發展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僅如此,該艦的裝甲帶還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其舷側410毫米裝甲向內傾斜20°,是最後一代戰列艦中傾角最大的舷側裝甲(其次為美國的衣阿華級和南達科它級,舷側傾角19°)。而「大和」號中甲板邊緣處的230毫米裝甲也帶有7°的傾角,在最後一代戰列艦中,只有該型艦採用這種傾斜式裝甲甲板。在水下防護方面,設計要求「大和」的防雷隔艙能夠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當量(美國最後一代戰列艦要求能抗擊320公斤TNT打擊,德國的「俾麥斯」級要求抗擊250公斤TNT),在被擊中2~3發魚雷的情況下,戰鬥力不受影響。為防水雷,艦底採用3層底,同時為了提高抗沉性,全艦被劃分出1,147個水密隔艙。但作為一艘以炮戰為主要任務、強調集中防禦的戰列艦,「大和」號的水下防護系統總長只佔全艦長度的40%,這顯然不利於防禦魚雷攻擊。

⑼ 戰列艦最大噸位多少

標准排水量:64000噸, 常備排水量:67123噸,公試排水量:69100噸,滿載排水量:71659噸

尺寸:全艦長263米/水線長256米/艦寬38.9米/吃水10.4米/水線寬36.90米/垂直線間距243.96米

動力:ロ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4軸,主機輸出功率153553馬力

航速:27節,儲油量6400噸,續航力:7200海里/16節。

武備:三聯裝460毫米/45倍口徑九四式主炮3座(前2後1),三聯裝三年式155毫米/60倍口徑副炮4座(改
裝拆除2座),雙聯裝八九式127毫米口徑高射炮6座(大和號改裝增加6座),三聯裝九六式25毫米口徑高射炮8座(武藏號改裝時增加到130門、大和號
改裝增加到162門),聯裝九三式13mm機槍2座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頂板)200-230毫米,炮座560毫米,彈葯艙頂板270毫米,上層甲板55毫米,主甲板200-230毫米,指揮塔(最大)500毫米。裝甲重量21266噸

彈射器:兩座一式二號11型彈射器

艦載飛機:7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2415人

建造船廠:吳海軍工廠 大和

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 武藏

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 信濃(後改為航空母艦)

⑽ 大和號戰列艦長度寬度吃水深度多少

標准排水量 64000噸

試航排水量 69100噸

滿載排水量72810噸

艦長 263米

水線長 256米

垂線長 244米

水線寬 36.9米

艦寬 38.9米

型深 18.915米

平均吃水(滿載) 10.86米

平均吃水(試航) 10.4米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