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品的溫度不能超過多少度
Ⅰ 「進食太熱的東西會導致癌症」,這種說法正確嗎多少度下咽的時候最合適
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正確性,因為我們長時間食用過熱的食物確實會對自身身體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如果超過65℃危害更大,可能造成損傷、潰爛等問題。雖然黏膜皮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復刺激會讓黏膜產生長期損傷,進而可能誘發癌症。所以在平時一定要注意這一情況,一定要少吃過熱的東西。那麼,吃多少度的食物對身體沒有傷害呢?以下,我來為大家普及一下食物的進食溫度是多少以及吃多少度的食物比較好的建議,僅供參考:
三:食物最適宜的溫度是37℃
一般的食物盡量在30-37℃之間進食,這個時候,食物的溫度最接近人體的溫度。此時進食對人體好。
Ⅱ 人吃食物熱度高於多少會傷胃
「趁熱吃」一向是中國人待客的一句客套話,但是人的口腔、食道對溫度的耐受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常時候,口腔和食管的溫度多在36.5℃~37.2℃,,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60℃。如果溫度太高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充血,黏膜損傷造成潰瘍,破壞黏膜保護口腔的功能。同時,如果食物太燙,經過口腔時間縮短,細細咀嚼、刺激唾液及與之混合過程都不充分,這樣對消化吸收也存在不利。
而且,過燙的食物溫度在70~80℃左右,像剛沏好的茶水,溫度可達80~90℃,很容易燙傷食道壁。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可形成淺表潰瘍。反復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成腫瘤。
食物食用最合適的溫度10℃-40℃。
Ⅲ 食物的危險溫度區間是
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飯菜儲存的問題,比如在室溫存放的時間,不要多次加熱-冷藏,此外,建議用「淺」的容器來盛放需要冷藏的剩菜。
很多讀者問這些建議的原因,如何理解「室溫」是多少。其實這些都和一個在食物存儲上很關鍵的概念有關,那就是:
食物存儲的危險溫度區間 / Danger Zone。
Danger Zone是指的在食物保存過程中的一個比較危險的溫度區間,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細菌生長繁殖的速度比較快,很容易造成食物腐壞,或者引發食源性疾病。
在世衛組織食品安全處的食品安全宣傳中,將Danger Zone定義為攝氏5度到60度這個范圍。
關於原因,WHO的說明是:如果以室溫儲存食物,微生物可迅速繁殖。把溫度保持在5°C以下或者60°C以上,可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減慢或停止。有些危險的微生物在5°C以下仍能生長。(關於比較耐低溫李斯特菌的預防,可以看我們前面提到的文章)
關於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WHO還給出了一些比較具體的溫度:
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冷藏(最好在5°C以下);
熟食在食用前應該保持60°C以上的溫度;
即便在冰箱中也不能過久儲存食物;
冷凍食物不要在室溫下化凍。
其中有一些可能和我們日常的習慣有出入。比如熟食在食用前保持60度,這個是針對的如果我們做好了飯菜,但是還需要一定時間才開餐,那麼最好是保持在60度的溫度下(比如鍋里),而不是早早的裝盤擺在餐桌上,這樣可以減少細菌生長。
同樣的,冷凍的食物化凍,最好不要直接拿到室溫下來,這樣緩慢化凍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危險溫度區間中的,建議放在冷藏室中緩慢化凍,就當給冰箱節電環保了。
美國農業部USDA的網站上,關於危險區域的解讀和建議更加詳細,其中有幾點,我們覺得是值得大家拿小本本記錄一下的:
1,比如在90華氏度(32攝氏度)以下,可以室溫存放2小時,但超過這個溫度(32攝氏度),細菌生長速度更快,所以只能存放1小時。
2,食源性疾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熟食冷卻不當,即便烹調中充分加熱殺菌,但冷卻不適當的話,細菌又要進入。所以需要注意的是,盡量放入淺容器中,這樣可以更快的冷卻,並且在2小時內放入冰箱冷藏。
3,很多讀者關心的再加熱,USDA建議將冷藏食物重新加熱到內部溫度達到165華氏度(74攝氏度),或者充分加熱到冒熱氣為止。而我們如果用微波爐加熱的話,建議蓋上蓋並充分旋轉加熱。
USDA還提供了一個最低的食物加熱溫度要求,對於「數據型烹調愛好者」,或者餐飲從業人員來說,可以用測溫來保證加熱的溫度達到安全標准。但對於大部分家庭大廚來說,加熱到更高溫度可以更簡單安心。
食材最低內部溫度:
牛豬羊肉:145°F(62.8°C)保持至少3分鍾。
碎肉:160°F(71.1°C)
火腿,新鮮或熏制(未煮過):145°F(62.8°C)保持至少3分鍾。
家禽:165°F(73.9°C)
雞蛋:160°F(71.1°C)
魚與貝類:145°F(62.8°C)
加熱剩菜:165°F(73.9°C)
嗯,差不多關於食物安全儲存的話題,我們就聊到這里為止了,其實記住四點,就能減少絕大部分相關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洗手清潔、生熟分開、充分做熟、及時冷藏。
Ⅳ 飲食的最佳食用溫度是多少
食品的溫度不同,吃起來味道也大不一樣。每種食物都有一個相對安全的「體溫」,在這個溫度下,食物的保存期長,同時保有最佳的營養與口感。
1、速凍食品(-20℃左右保質期長)
速凍食品的品質在-25℃~-18℃之間會比較穩定,如果高於這個溫度,保質期就會相應縮短,口感也會發生變化。如果家裡的冰箱達不到-18℃的話,速凍食品開封後,最好盡快吃完,否則容易變質。
2、鮮魚(-3℃不易變質)
在此溫度下魚不易變質,可保證其鮮味,但要盡快食用,不應在冰箱中存放太久。
3、肉類(-18℃最適宜)
豬肉、牛肉,應冷凍在-18℃的環境中保存,能保持細胞壁的完整性,有利於水分的保持。如果在-2℃~5℃條件下冷藏,肉類最多可保存一個星期。
4、蔬菜 (不要低於0℃)
白菜、芹菜、洋蔥、胡蘿卜等的適宜存放溫度為0℃左右;存放馬鈴薯的最佳溫度是2℃~4℃,溫度過高馬鈴薯就會發芽;黃瓜、茄子、西紅柿等的適宜存放溫度為7.2℃~10℃之間;南瓜適宜在10℃以上存放;存放地瓜(紅薯)的最佳溫度為15℃以上,溫度低了,就會僵心而不能食用。
5、菜餚(冷盤4℃,熱菜60℃)
冷盤的溫度在4℃以下時,能呈現最佳風味;而熱菜則需保持在60℃左右。可以將盤子放入冰箱冷藏3分鍾再用來盛冷盤,或將盤子放入烤箱加熱4分鍾再用來盛熱菜,這樣菜餚的口感最佳。酒店大廚一般都是這樣做的。
6、水果(種類不同,所需溫度各異)
香蕉保存溫度在13℃左右最適宜;橙子為4℃~5℃;蘋果為-1℃~4℃;芒果為10℃~13℃;木瓜為7℃;荔枝為7℃~10℃,所以荔枝不適宜放入冰箱保存。
7、果汁(8℃~10℃最營養)
各種果汁在8℃~10℃左右時飲用為宜。一旦打開,果汁就開始喪失營養,所以,不要在冰箱里儲存得太久。用柑橘、柚子、菠蘿等製作的無菌果汁的營養可保存7~10天。
8、冰激凌(-13℃~-15℃口感好)
-13℃~-15℃時的冰激凌吃起來讓人感覺最痛快。在這個溫度下,將冰激凌放入口中,口感最好,而且不會強烈刺激胃部。
9、汽水(4℃~5℃最解渴)
汽水的飲用最佳溫度是4℃~5℃,這個溫度的汽水喝起來最解渴,且不會對腸胃造成刺激。
10、西瓜(8℃左右味最正)
在8℃左右風味最純正。很多人習慣把西瓜切開後冷藏食用。其實,西瓜經較長時間冷藏後,瓜瓤表面會形成一層膜,從而喪失口感,其中的水分也容易結成冰晶,食用後可刺激咽喉或引起牙痛等不良反應。
11、蜂蜜(用溫開水沖)
用50℃~60℃的溫水沖蜂蜜,能最多地保留住蜂蜜中的營養。過熱的開水不僅改變了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變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類物質變性,產生過量羥基甲糖醛,使營養成分被破壞。
Ⅳ 烹調時食物溫度達到多少安全
食物的健康與否,其實,和食物製成的溫度大有關系!來看看下面: 生活中幾類食物健康烹飪的安全溫度
1、牛奶 不宜高溫久煮,一般60-70攝氏度時,就能達到殺茵消毒的目的,且味道鮮美。如果溫度再高、時間延長,牛奶中富含的蛋白質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蔬菜 從保留營養素的角度來看,生食、快炒、蒸、燉、微波等烹調法較佳,相對的煎、煮、炭烤、油炸等均不適宜。蔬菜在60-80攝氏度時易引起部分維生素破壞。煲燙時,湯中蔬菜不宜燙太久,只等湯沸時放入蔬菜,立即關火即可,這樣燙熟蔬菜的維生素C可以得到最好的保護。食用蔬菜以50-60攝氏度,口感最好。
3、肉類 肉類食品在70-75攝氏度時最為香美鮮嫩。整隻家禽加熱要達到82攝氏度,最厚的肉才會熟透。而像牛肉、鹿肉等鹵過放冷再食用的味道也相當不錯,溫度的下降令肉質更加緊實,也沒有了冒熱氣時帶出的腥氣,只不過鹵制熟食不宜擱放過長時間,避免發生變質。碎肉在處理的過程中細菌最容易散布,所以,至少要到71攝氏度才安全。 4、羊肉 羊肉是個特例,因為羊油的沸點較高,不易融化,所以端上桌的羊肉要燙燙的才能聞到羊油的香味,大概80攝氏度、快炒、蒸、燉、微波等烹調法較佳,相對的煎、煮、炭烤、油炸等均不適宜。蔬菜在60-85攝氏度,注意別燙到了嘴巴。
5、海鮮 炸海鮮的出鍋溫度應在90攝氏度左右,食用溫度應為70攝氏度,這樣既不太燙,味道又最為鮮美。煎炸海鮮的油溫過低時,未熟的海鮮不衛生,嘌呤含量高,易引起腹瀉;但溫度過高時,會凝固海鮮類所含的蛋白質,又變得不易消化。
6.蜂蜜 沖蜂蜜時的最佳溫度為50-60攝氏度,如用沸水來沖蜂蜜,不僅改變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變酸,還會使蜂蜜中的酶變性。
7、果汁 喝果汁的最佳口感溫度為8-10攝氏度,尤其是夏日最常見的西瓜汁在8攝氏度最好喝,低於這一溫度就嘗不出又甜又沙的味感了。如果飲用時溫度太低,果汁中的果糖將對口腔造成一定刺激,造成牙痛、牙酸、牙齦敏感,甚至長蛀牙。另有研究表明,低溫狀態下的果糖對腸胃的刺激很大。果汁最佳營養溫度是在12攝氏度,維生素在這個溫度下可以發揮到最高極限,而且口感最為溫和,也有適於牙齒的正常代謝,延長牙齒的壽命。
8、西瓜 西瓜是水果中最解暑的,也是冰食最多的,吃西瓜以8-10攝氏度為宜。低於此溫度,就嘗不出真正的又甜又沙的味道和口感,還容易引起腹瀉;高於這個溫度,不僅易變質,還不能解渴。
9、一杯溫水 水溫的確對人體很重要,研究發現,煮沸後涼至25-35攝氏度的白開水,具有特異的生物活性,它比較容易透過細胞膜,並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每日清晨一杯溫水應該是一每位都要養成的好習慣。
食物的溫度決定健康 食物的溫度是大家不常探討的話題,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溫度細節都被我們所忽視,在身體中留下了隱患。 想要健康,就要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安全溫度。吃五穀雜糧的亞洲人,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身體熱量不是很高,適合攝入與我們的體溫接近或稍低的30-35攝氏度左右的溫熱食物和水;而歐洲人是以肉食為主,身體儲備熱量高,因此喝冰水、吃冷食,甚至生食,胃腸可以很快把「寒」化解,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影響。所以,盲目去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喝冰水、吃冷食、生食是會傷害自己身體的。
Ⅵ 飯菜一般在多少度比較適宜吃
飯菜的溫度以37℃左右為宜。 進餐太燙,可能灼傷食管黏膜。這些物理損傷很容易造成本身就很脆弱的食管黏膜破潰,引發急性炎症。
Ⅶ 吃飯溫度最高不能超過多少
最好不要超過65度,前陣子有研究人員發現吃65度以上的液體容易引發食管癌,所以平時不要吃太燙的食物。
Ⅷ 食物溫度多少最適合食用
科學研究表明,口腔和食道表面黏膜的溫度在36.5~37.2℃。
在日常的飲食中,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至40℃左右,能耐受的最高溫度在50~60℃左右,超過65℃便足以燙傷粘膜,食用以後,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食用過燙的食物對身體有哪些傷害
當進食食物過燙,如果食物的溫度過高,最先傷害的就是口腔黏膜,很容易引起燙傷,然後傷害就是食管黏膜、胃部黏膜以及腸道黏膜,過高的溫度會引起黏膜傷害,進而形成潰瘍面,高溫足以使消化道造成慢性損傷,引發食管粘膜炎症,促進活性氮生成,合成亞硝胺。這是致癌物的一種。
如果長時間的食用過燙的食物,就會導致潰瘍面不能自我修復,還會繼續擴大,或者形成細胞轉變,嚴重時,還會誘發消化道癌症,危害著身體的健康。
食用過涼的食物對身體有哪些傷害
當進食的食用過涼,當食物進入到胃腸道以後,就會刺激胃粘膜,很容易引起胃部黏膜出現痙攣的現象,進而就會出現胃痛的症狀,同時還會影響著腸道的正常代謝,引起腹痛、腹瀉、腸痙攣等症狀,影響著胃腸道的正常代謝運轉,影響身體健康。
Ⅸ 烹飪時一般認為食品中心溫度達到多少度能確保安全。
海鮮炸海鮮的出鍋溫度應在90℃左右,食用溫度應為70℃。蜂蜜沖蜂蜜時的最佳溫度為50-60℃果汁最佳口感溫度為8-10℃,最佳營養溫度是在12℃味精一般應在菜餚快熟或剛出鍋時加入,因為這時菜溫約在70℃。90℃,是味精溶解最好的溫度,鮮味最濃。相反,當溫度超過120℃時,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就會焦化,既沒有鮮味,還具有一定的毒性。紅葡萄酒最適合的飲用溫度是18℃左右,當然依季節的變換,適合飲用的溫度也會改變。但是差別應在2℃左右。啤酒在夏天飲用以6℃—8℃最為清口宜人,冬天10℃。12℃時最醇美。泡茶泡茶的最佳水溫是70℃。80℃,這樣泡出來的茶水色香味俱佳,且茶葉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C、咖啡鹼、鞣酸等不遭破壞。小美精準的控溫,37-120℃之間需要什麼溫度,設置什麼溫度。120℃可以有效的杜絕油煙的產生,120度以下的各種溫度還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烹飪食材,保證鮮美的前提下,確保食用更安全。
Ⅹ 吃過熱食物容易「燙」出食管癌,那適宜進食的食物溫度大概是多少度呢
吃過熱食物容易“燙”出食管癌,適宜進食的食物溫度大概應該保持在五六十度左右。
其實人體的各個部位能夠忍受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在吞食的過程中,食物會從口腔進入到食管。口腔粘膜也是非常容易損傷的,在一般情況下,口腔和食道都會保持在三十七度左右,跟人體的溫度是差不多的,而正常低於六十攝氏度的時候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高於這個溫度的話,就會感覺到非常燙,超過七十度的話就可能會使得口腔粘膜受到損傷。
食道被灼傷以後其實是會出現炎症的,這些受損的細胞會再生,但是如果頻繁的讓食道受損的話,細胞容易出現增生,這樣的刺激就會誘發癌細胞的出現,所以說這是相當危險的行為,並且太燙的食物在吃得時候也不方便,還會有燙傷的痛感。所以在吃食物的時候只要保證不是涼的就可以了。
人體在攝入食物的時候,其實五六十度左右就已經感覺非常的熱了,就沒有必要非要加熱到七八十度,太燙的食物可以放涼以後再吃,這樣也可以避免燙傷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