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麴乾燥溫度可達到多少
Ⅰ 製作酒麴,酒麴在發酵的時候品溫是自行產生的嗎能有多高
是的,製作酒麴時,酒麴在發酵的時候的品溫是自行產生的。
在酒麴成型,並排放在曲房中後,隨著其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酒麴的溫度會自然升高,最高能超過70℃。但在此溫度下,由於溫度過高,酒麴中的微生物會大量死亡。所以,在酒麴生產中,都會有翻曲的工序。
當曲坯中層的溫度達到60-62℃時,就要翻曲。就是內外、上中下等各層掉換位置。翻曲後,隨著水分蒸發和熱量散發,曲坯的品溫會降到50℃以下,但在幾天後又會上升。然後進行第二次翻曲。一般第二次翻曲後,雖然幾天後溫度還會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和程度均有所降低。
60℃左右翻曲是生產溫度曲時的溫度。如果是生產中溫曲或低溫曲,翻曲溫度就要適當降低。具體在什麼溫度下翻曲,一是有具體的工藝流程,二是根據經驗來進行。
Ⅱ 請問釀制米酒時,發酵溫度應該控制在多少度
溫度應該控制在三十度左右。
釀制米酒的方法步驟如下:
所需原材料:
1、主料:糯米1000g。
2、輔料:甜酒麴7g。
第一步:先將糯米洗凈泡20小時左右,糯米用手一搓即碎的程度即可。
Ⅲ 45度的溫度能把酒麴殺掉嗎
45度的溫度不能把酒麴殺掉,因為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45℃只是不適合酒麴的培養,是殺不掉酒麴的。
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浹背。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以下。
酒麴的培養和酒麴的關系: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
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酒麴
Ⅳ 如何制酒麴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水米粉辣蓼草末→拌料→打實→切塊→滾角→接種→入缸保溫培養→入匾培養,換匾,並匾→裝籮,出籮→曬干。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 「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 。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中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浹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
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製作的大麴。為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Ⅳ 一般酒麴的溫度是多少
要看什麼酒麴了,有生料發酵的和熟料發酵的、夏天發酵要散熱,冬天要保溫。最適合糯米酒發酵的溫度是15度到28度之間。
Ⅵ 酒麴的製作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水米粉辣蓼草末→拌料→打實→切塊→滾角→接種→入缸保溫培養→入匾培養,換匾,並匾→裝籮,出籮→曬干。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 「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 。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中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浹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
Ⅶ 45度的溫度能把酒麴殺死嗎
45度的溫度不能把酒麴殺掉,因為酒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45℃只是不適合酒麴的培養,是殺不掉酒麴的。酒粬,一般寫作酒麴。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然後保溫,米粒上便會茂盛地生長出菌絲,此即酒麴。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制劑。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現代,由於酶制劑工業的發展,在酒的生產過程中,適當加入一部分酶制劑以代替部分傳統酒麴。迄今所使用的酶制劑主要是液化酶和糖化酶兩大類。酶制劑的使用可降低酒的生產成本,但所產生的問題是酒的香味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一些名酒廠,傳統的酒麴仍是必不可少的。
Ⅷ 釀酒發酵的溫度應該控制在多少度
溫度應該控制在三十度左右。
釀制米酒的方法步驟如下:
所需原材料:
1、主料:糯米1000g。
2、輔料:甜酒麴7g。
第一步:先將糯米洗凈泡20小時左右,糯米用手一搓即碎的程度即可。
Ⅸ 酒麴在多少溫度下死亡
酒麴在50度及以上的情況下,大量微生物會死亡。
中高溫酒麴是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然後保溫,米粒上便會茂盛地生長出菌絲。麴黴產生的澱粉酶會糖化米裡面的澱粉,因此就有把它和麥芽同時作為原料糖,用來製造酒、甜酒和豆醬等。酒麴在50度及以上的情況下,大量微生物會死亡。
在中高溫酒麴成型,並排放在曲房中後,隨著其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酒麴的溫度會自然升高,中高溫酒麴的溫度能超過70℃。但在此溫度下,酒麴中的微生物會大量死亡。所以在酒麴生產中,為了避免酒麴中的微生物出現死亡,都會有翻曲的工序。
酒麴的作用
酒麴有糖化和發酵兩大作用,所以被稱之為酒之骨。有了酒麴的加入,釀造出來的酒才更為濃郁香純可口。酒麴中含大量的微生物成分,它以幫助穀物中的澱粉含量糖化,發酵。能讓酒變得香純,而且可以持續的發酵,讓香濃味持續很久很久。
酒麴有三類,大麴、小曲和麩曲,大麴又可分為中溫曲、偏高溫曲和高溫曲三類,醬香型大麴用來製作醬香型酒,濃香型大麴用來製做濃香型酒。小曲分為甜曲和白酒麴兩種,白酒的麩曲有糖化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酒麴
Ⅹ 白酒發酵溫度范圍是什麼
當氣溫在15-25度時,是發酵的最佳溫度,此時發酵周期短。4-5月份的氣溫大概在20-30度左右,是最適合釀酒發酵的。其實從3月下旬開始氣溫就很適合釀酒。
發酵時溫度應控制在15~25℃之間,避免高於30℃;由於葡萄原料表皮微生物種類比較多,建議發酵前添加適量釀酒活性乾酵母,達到抑制雜菌繁殖目的。發酵期間嚴禁向發酵容器內加水。如果在發酵或貯存過程中出現白毛、霉斑等異物,說明已感染雜菌,請不要再飲用。
受殺菌條件的限制,自釀葡萄酒發酵後酒液中可能會有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容易導致葡萄酒變質。因此,建議自釀葡萄酒貯存在陰暗、涼爽的環境下,貯存溫度穩定在10-15℃之間。釀造好的葡萄酒不要使用非食品級塑料瓶貯存,建議短期內飲完,不要長期存放。
(10)酒麴乾燥溫度可達到多少擴展閱讀:
1、白酒俗稱燒酒,是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一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麴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
2、原料配方 凡含有澱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
3、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澱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
4、酒麴、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麴,以澱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澱粉需要經過多種澱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麴、糖化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酒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