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春紅包多少合適
❶ 廣東人過生日怎麼樣包紅包
廣東過生日和過年包的紅包相對其他省份都是比較少的,廣東的紅包俗稱「利是」,只是為了討個好意頭,如果包給小孩的話50到500,如果是給長輩的話,應該比包給小孩的要多一些。如果是自家人給多少都無所謂啦,給其他親戚朋友的,就結合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決定。
廣東人習俗
1、行花街和廟會。在廣東行花街和廟會代表著如意吉祥的意思,在春季希望可以討得一個好兆頭,讓自己和家人都可以擁有更好的運氣。
2、舞獅子及英歌表演和劃龍舟。在廣東重大節日期間都會有不同的舞獅隊在走街串巷的進行表演,很多人家也會將紅包掛在自己的門頭上,讓舞獅隊去取,寓意者安好吉祥的意思。英歌也可謂是英姿颯爽啊,劃龍舟也是至今還存在的,不過在廣東出現的地方越來越少了,這些都稱得上算是非遺了。
❷ 陽春新年紅包
春節發的紅包叫壓歲錢吧,壓歲錢的起源,目前較難考究。維基網路提供了3個說法
壓歲錢的起源有以下三種說法[1]:
1.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都嚇到大哭起來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2. 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害人、吃東西。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歲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3. 最早出現於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零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雲: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初五稱為「春節」,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
-------
其他民族相似的習俗[2]
1. 越南:派「利市」(Lì xì)。
2. 日本:
❸ 好朋友喜得千金,按照我們廣東的習俗給紅包多少合適講究不講究吉利的數字的紅包給誰要說些什麼祝福
沒講究的吧,一般二三百,按你經濟能力咯,說些快高長大,聰明伶俐之類的話咯
❹ 廣東的喬遷新居的紅包要給多少
你剛入職2個月,上司搬新家,請全公司去喝喜酒,你問老同事紅包放多少錢比較合適,他們不願意告知,只是說略表心意即可。你准備了200作為喬遷新居的紅包就是比較好的啊!
❺ 女朋友是廣東女孩,第一次去他們家需要給對方所有親戚紅包嗎多少合適,求解!
我也是廣東人,最好就是給小孩子,少的話可以包11塊廣東人都講好意頭紅包大多都是5塊10塊11,多的話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