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膽瓶高度多少合適
『壹』 看看那些拍出上千萬的哥窯,你的又值多少錢呢
近幾年古玩收藏大熱,瓷器收藏更是大熱門,市場行情一路走高,2014年劉益謙以2.81億驚人價格拍下一隻成化雞缸杯,直接將瓷器拍賣行情推到高潮,2017年一隻拍出2.94億天價的汝窯天青釉圓洗再次為瓷器拍賣市場添了一把火。
瓷器市場火熱,絕對有哥窯的一份功勞,縱觀這幾年拍出的哥窯瓷器,都在千萬元上下浮動,貴的近億,略有瑕疵及殘缺的也能拍到上百萬。
這里就簡單梳理一下哥窯瓷器的特徵,給您一點參照,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鑒定的話,一定要咨詢專業的鑒定老師。
宋代傳世哥窯特徵如下:
其一釉面光澤似“酥油”,色調豐富,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有“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
其三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瓷器通常釉層厚,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
其四“紫口鐵足”,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
『貳』 膽瓶的各種膽瓶介紹
哥窯膽瓶 宋
高14.2厘米 口徑2.2厘米 足徑5.4厘米
清宮舊藏
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腹下微垂,底為圈足,圈足上端寬而下端窄,稍作斜形,有一種手捏不起的感覺。造型端莊,秀麗。通體施有米色釉,足底一周無釉呈黑色。器身開有黑色、米色紋片,即金絲鐵線紋。爐 清乾隆,尺寸:高22.9厘米 口徑3厘米 底徑6厘米。
直口長頸,圓腹圈足。藍、綠、月白諸色交融,釉色流淌自然,形成了長短不同、各展其妙的的垂流條紋,怎能不令人折心動容。爐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間創燒的品種之一,由史籍「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而得名。 一隻釉面有紋,一隻耳後配,小縮釉
『叄』 中國古代唐中期到清朝陶瓷業的發展特點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鎮為中心。在明未連年混戰當中,景德鎮也受到嚴重損壞,窯場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順治十一年才恢復生產,景德鎮復為御窯廠。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使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製造的頂峰,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古拙,風格輕巧俊秀,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後來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瓷器製造也開始走下坡路。從道光時起,瓷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但是,也可以顯現出古代人的那種大方,做事果斷。
這一時期的產品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特徵。胎體比較厚重,製作略顯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還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醬黃釉,深淺不一,呈黃褐色,為順治時期的重要特徵。順冶一朝經歷17年。順冶朝的瓷器胎質,釉色,造型,紋飾,彩繪等各方面與崇禎瓷器相似。如胎體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層較肥厚。形制古樸渾厚,彩繪濃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徵,又有康熙瓷常見特點。有相當一部分順冶器口部施深淺不一的醬黃釉。有人將其看作順冶器的重要特徵。 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比前代還略有進步,所以有人認為清代的陶瓷,應從康熙時期開始計算。康熙一朝經歷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鎮瓷器的重點之一。無論從造型,品種,釉色彩繪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較高水平。從造型看,挺撥硬朗,雄奇魁偉者頗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細巧秀麗者也不在小數。康熙官窯瓷的主要特色在於顏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為主。康熙晚期創燒了琺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寶石藍」為最隹。
這一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內務府官員至景德鎮,駐廠督造,並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呼官窯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當時制瓷水平的「臧窯」、「郎窯」等。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器物要重些。較大型作品採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
康熙五彩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緻;另一特徵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等。
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極任江西巡撫,兼管窯務,史稱「郎窯」。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推動瓷器革新,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爭奇斗艷。
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
琺琅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雍正時期被認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
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一朝經歷13年。雍正瓷器造型不同於前代,在於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緻,外形線條柔和圓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官窯瓷器品種十分豐富,產品燒造質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於本朝出現了唐英那樣優秀陶官。與康熙民窯相比,雍正民窯的傳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窯中有許多製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鬥彩」「青花」「顏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與官窯相差無幾。雍正朝最名貴官窯琺琅彩瓷傳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製作也為清瓷之冠。而鬥彩的製作實際上比粉彩更勝一籌。康熙鬥彩的五彩與青花拼逗製作。雍正鬥彩用粉彩與青花結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顯精雅細膩。青花不是本朝官窯的拿手作品,但燒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為藍本,運用「點」「染」「拓」等繪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韻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仿作品亂真率為歷朝之冠。而顏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鈞等釉色開創了清朝官窯仿製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並結合本朝製作特色,書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細潔,最精緻的。仿哥窯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窯(釉色較白)黃哥窯(釉色較黃)比青哥窯(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歡迊。青哥窯較為普通。雍正祭紅釉瓷在清代祭紅釉中質量最好,價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紅釉沒有雍正朝的細潔,乾隆以後的就更粗糙了。祭紅釉中,天球瓶較少,玉壺春瓶,膽瓶等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為大燒造主流。粉彩以白地為主。少量作品上出現色地。青花以暈散的永樂,宣德風格為主,也有康熙風格和仿明晚期風格等。民窯青花也有以上幾種風格。
其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紅的製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艷。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鎮御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銹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總結了景德鎮御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五十七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窯署字較為草率,喜用吉語。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 乾隆一朝經歷61年。乾隆朝是瓷器燒造的集大成時期,也是清代景德鎮達到極盛的時代。這一朝的官窯瓷以豐富,多彩的品種和製作精美而著稱於世。由於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與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窯瓷的燒造與雍正朝官窯的燒造水平幾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難區分前後。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歿病,官窯質日益下降。從此官窯的燒造開始滑坡。乾隆民窯瓷的燒造與官窯瓷的燒造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盡管在質量上不能與嚴格監燒的官窯瓷相提並論,但有特色的作品時有涌現。不少作品不加細辯,難分是官窯還是民窯。從品種看,除了琺琅彩是官窯在宮廷加工燒制外,其佘品種也有仿製。當時有所謂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種。實即是民窯所燒的上等瓷器,這類作品不斷在當地燒制。從整體看,他們的製作水平在官,民窯之間。是乾隆民窯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鎮瓷器最大的特點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種,本朝均有仿燒,而且質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窯瓷器中有些品種有時代早晚的區別。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點染暈散的作品為主。中晚期燒造的作品,色澤穩定,表現基調明快的風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製作多於白地粉彩器。
這一時期的產品從技術上講雖精工細作,不惜工本,但從藝術格調上講卻顯繁瑣華縟,堆砌羅列,較前朝有衰退之跡象,成為清代制瓷業的一個轉折點。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准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乾隆時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成。 青花瓷器是我國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品種之一。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元代,成熟於明、清,並成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雲集景德鎮,形成該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體制上承襲明代,繼續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燒制宮廷御用瓷,並實行官搭民燒的辦法。
清代青花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最能代表景德鎮制瓷工藝水平的仍然是官窯產品,品質精良,主要擔負著朝廷陳設和生活用器及對內外賞賜和交換的需要。而民窯青花風格上則表現出自然、淳樸、流利,富於藝術氣質。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古銅器考》一書稱贊當時的制瓷業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制瓷業集我國歷朝名窯之大成,製做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形容當時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當時瓷器生產的主流,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出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
通過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青花瓷器整理和研究,綜合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
胎體潔白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勻凈,多數是青白釉,少量為粉白釉,光澤瑩潤。
二、青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上等浙料燒制。乾隆早期青花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許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繪上加重點染紋飾,有橘皮紋、暈散和黑色斑點,主要是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渤青」的藝術效果。乾隆中晚期青花發色同樣濃重艷麗,但暈散現象逐漸減少。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純藍色的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
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還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鬥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釉青花等。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這三個品種傳世較多。
三、造型
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四、紋飾
景德鎮御窯廠多是按照朝廷送來的圖樣描繪,裝飾風格以細致、繁縟、華麗為特色,反映民眾生活內容的已少見。
乾隆青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纏枝蓮、雲龍、八寶紋大量出現。另外還有:荷蓮紋、三果圖、勾蓮、折技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採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中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是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五、款識
乾隆青花多數是在器物底足內書寫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極少見四字篆書款和楷書款。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乾隆本朝官款字體緊湊工整,橫平豎直,青花色調濃艷而又深沉,鑒別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時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制」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樣,即出頭,這種寫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仿明代款識有:「 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寧晉齋」、「澹寧齋」、「彩秀堂制」、「養和堂」、「彩華堂」、「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乾隆青花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產生的影響都值得我們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嘉慶時期,國家太平,各行承襲舊制,不思進取。景德鎮御窯廠已無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員兼管,嘉慶後期開始,工藝日趨衰落,產品多顯粗糙笨拙之象。 嘉慶一朝經歷24年。景德鎮制瓷已明顯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來的嘉慶官窯傳世品數量相對減少,而且製作質量不十分高。嘉慶朝早期官窯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慶四年,乾隆「駕崩」。一切才從頭開始。這是一種傳說,嘉慶朝品種比前朝大大減少,各種品種風格基本與乾隆朝瓷器相似,創新之作極少.
除傳統器型外,奇巧華麗的觀賞品也逐漸減少,缺乏創新。帽筒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器型,鼻煙壺及文具在士大夫階層廣為流行。
此時琺琅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統治,至十八世紀末葉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道光時期的陶瓷業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規模也大大下降,產品質量亦不如從前。道光一朝經歷30年。在清代景德鎮瓷業歷史上,道光朝經歷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發「鴉片戰爭」。使景德鎮瓷器業面臨著潛在的戰爭威肋。御窯廠雖未停燒,但明顯受到時局影響。道光二十年前後所燒的瓷器有明顯的質量差別。無論是瓷器造型還是釉彩方面和製作方面,都有一種不盡人意的草率作風。不過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道光官窯依然有著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慶和以後幾朝的作品綜合比較,仍相當出色。不少作品甚至遠勝過嘉慶朝瓷器。道光官窯分兩種類型,一種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種是「慎德堂制」款器。從製作品看,彩瓷質量高於顏色釉瓷器。這是因為顏色釉在嘉慶朝已趨衰落,此時已回天無力。而彩瓷則如終是乾,嘉以來主流產品。從工藝看彩瓷屬於低溫繪彩,相對易製作。因而理當然地優於顏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繪畫等方面依然保存著前朝風格。有些作品可與乾隆瓷並駕齊驅。從整體看,「慎德堂制」款器製作質量普通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窯款似乎更值得後人珍視。本朝燒造了許多「嶰竹主人」款。少量為「嶰竹」款的瓷器,絕大多數的彩瓷製作質量上乘,是道光民窯中較高檔的瓷器。從傳世品種看,品種多於嘉慶朝品種。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窯瓷器的主流。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外型比較笨拙,缺乏靈性;二是線型不夠圓潤,板滯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裝飾圖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無神,構圖零亂,線條纖弱。
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產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鎮所產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為稀少,款多為抹紅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為裝飾。
咸豐時期,國力衰敗之極,連年兵變,百業俱廢。咸豐末年,又遭八國聯軍入侵,國家受到巨大損失,陶瓷業也難逃厄運,所以咸豐時期的傳世精品很少。咸豐一朝經歷10年。景德鎮陷入戰亂。咸豐初年,太平軍在長江江西的廣泛活動,使御窯場燒造的部分瓷器無法運出江西。咸豐五年,太平軍石達開等在江西與清軍作戰。景德鎮御窯廠在戰亂中被迫停燒。傳世的為咸豐景德鎮官窯瓷應為咸豐五年前燒造。據清代有關檔案記載,咸豐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為單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窯廠恢復傳統產品燒造。所以品種有青花,祭紅,仿官,仿哥,天青釉等。傳世的咸豐官窯瓷十分稀少。咸豐朝民窯傳世品有款識的也十分少見。太平軍曾一度佔領景德鎮,在瓷器寫過「太平天國」年號。傳世品中有過這樣的瓷器。但製作粗俗,質量低下。從總體看,咸豐五年前所燒的瓷器有著清代中期瓷器特徵。與嘉慶,道光瓷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咸豐五年後作品。則多帶有一點同冶,光緒瓷器的味道。這一階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與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這一時期的產品更加粗糙輕率,胎體厚重且疏鬆,表面施釉厚薄不一,還常出現桔皮狀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數玉壺春瓶,腰腹粗大,頸部粗短,咸豐官窯瓷器款識為「大清咸豐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字體工整,字外無圈欄。
咸豐末年,景德鎮官窯廠被損毀,陶瓷業被破壞無余,清代瓷業之敗落,莫過於此。
同冶一朝經歷了13年。經歷了咸豐朝激烈的戰亂之後,至同冶五年。景德鎮御窯廠終於恢復了燒造。由於連年戰事。當地窯業元氣大傷。景德鎮御窯廠官窯瓷器的燒造僅僅為勉強應付朝廷的一種公務。至於同冶民窯瓷,更是粗製濫造.僅僅維持著商品瓷的燒造質量.由於本朝官窯恢復於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斷,傳世同冶官窯瓷均為五年後產品.從咸豐五年至同冶五年,共歷十年,經過這十年停燒,景德鎮官窯瓷的製作風格起了較明顯的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同冶官窯瓷與以後的光緒,宣統瓷有許多相似之處,與道光,咸豐瓷共同越來越少.有明顯的近代瓷特徵.無論是青花,顏色釉,彩瓷看均與光緒,宣統瓷器接近.許多作品如不施款,難區分¨同¨,¨光¨.同冶朝民窯瓷器中,無款器佔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幾乎都為圖章款.許多款識上未書¨大清¨二字.有的寫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寫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為這類缺朝號者是同光間作品,同治朝品種藍本與前朝相同.但質量繼續下降.近代瓷特徵明顯。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
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採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雲鶴等,格調不高。
所謂「同光中興」以後,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時期了。光緒一朝經歷34年。光緒朝距今僅100年多,光緒末年距今不足百年。這一時期燒造的瓷器數量很大,傳世品也極為豐富,品種也十分豐富。其間有許多書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寢宮「儲秀宮」和「大雅齋」款的作品。由於光緒朝距今較近,傳世瓷器的品種,數量均十分豐富,可以認為與傳世的歷朝歷代官窯瓷相比。傳世光緒官窯瓷器的數量可能最多。從製作的質量看,比同冶官窯瓷器略勝一籌。光緒朝景德鎮民窯業是異常活躍。在一種崇古,仿古之風影響下,當地民窯中大量出現了仿明永樂,宣德,成化及後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後至嘉慶,道光等朝官窯瓷。許多仿品的亂真程度相當高。光緒朝瓷器與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為主流。
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亦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梁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艷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
為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製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綉球之類。
宣統是清代最後一朝。 宣統一朝經歷了4年。宣統朝距現代僅一步之遙。本朝燒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種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顏色釉器等。從傳世品看。宣統官窯瓷燒造質量均較高,不管品種,樣式,釉彩皆仿前朝。與光緒器基本相似,但同類作品製作比光緒器精細。宣統民窯瓷器在傳世中出現較小,這並不是燒造少,本朝燒造僅3年。但距今時間近,損毀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許多器物存世,由於許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鑒定中可能被劃歸光緒或民國.宣統朝瓷器無特別創新,但彩瓷新品種淺絳粉彩在光緒流行後,此時仍繼續發展。還燒造了停燒已久的琺琅彩瓷器.光緒末年至宣統時期,景德鎮按西方體制設立了陶瓷公司並設立分廠,研究新法,技術上有所提高,質量樣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終因時局混亂、經費不足、支撐不了而歸失敗。
所以這一時期所留下的產品數量不多,至今而為稀品。
宣統瓷器量少,但比光緒要規整精細許多。其胎體選料上乘,胎壁輕薄均勻,坯釉結合好,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聲音清脆。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徵。
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籌措資金,成立中國陶業學校,內設本科及藝徒二班,有目的有計劃較為系統地培養專業陶瓷人材。此外,山東淄博、江蘇宜興、福建建陽、廣東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窯廠也都有產品面市,至民國時期繼續燒造。
清朝出現了專門論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較有名的如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程哲《窯器說》、唐英《窯器肆考》、寂園《陶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等等。
『肆』 圍牆高度一般多少合適
通常圍牆高度一般以1.5-1.9公尺為宜.
『伍』 汝窯及哥窯瓷器的區別
汝窯: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又稱青龍寺),燒造時間約是北宋神宗到徽宗(公元1068-1125年)時期,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
汝窯器物胎較薄,但細膩、堅致,色如香灰,迎光可見微微紅色,坯修得相當精細、規整。釉以天青色為主,還有天藍、粉青、豆青、蔥綠等色,釉面勻凈較薄,開片可分牛毛紋、柳葉紋、魚籽紋、蟹爪紋等。器型有盤、碟、洗、瓶、尊、碗、盞托、水仙盆等,盤、碟、洗、碗多為圈足外卷,多採用滿釉裹足支燒,足底心有三至五個細小的支燒痕。盤和洗的數量最多,盤有花口、敞口、圓口、斂口等。汝窯盤敞口,斜壁,圈足,淡青色釉,釉面有細碎開片,採用滿釉支燒(圖1-54)。瓶有棒槌瓶、長頸瓶、長頸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還有六瓣花口的盞托和橢圓形的水仙盆。汝窯器以素麵為主,個別有紋飾的有銘文「奉華」、「蔡」兩種。
汝窯的仿偽品自宋元起各朝皆有,特點是:胎多為注漿模製,胎壁較厚,胎色偏白,迎光看並無真品能見的微紅色。釉色清澈透明,有賊光,無真品那樣的肥厚釉和釉面的珍珠 狀開片,而呈現直線網狀開片,造型不夠大方,有過大或過小器皿。汝器中常有五代耀窯素麵器、鈞窯器等混入,需要嚴加鑒定。另外,汝窯與官窯器有的也難以區分。汝窯仿製地區曾集中於景德鎮,近年河南、陝西、江蘇、浙江等地都有仿燒。
哥窯:哥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滿碎片紋,又稱「百圾碎」。
「哥窯」器以其高貴的器類,新民的造型,變廢為奇的創制,從宋代起即引起人們激賞,由此還衍生出一些神話傳說。然而,哥窯燒制的確切時代、地點、哥窯的性質,它與官窯的關系等等,都成為古瓷研究中誘人的謎團。至於龍泉地區哥窯瓷器的特徵是:灰白色胎,胎質粗糙,胎壁較薄;施淺灰色青釉,釉層較厚,釉較透明而有玻璃光澤;釉面的開片大小相錯,深淺有致,形成所謂「文武片」;又因為窯內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絲鐵線」,及品類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鐵足」。用匣缽裝燒,內置墊餅或墊圈,墊燒工具的質地很細膩。傳世哥窯器中,還有鐵骨胎、深灰胎、土黃色胎,胎壁較厚;釉色有炒米黃色,淺炒米黃色,不透明 ,其光澤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魚耳爐、三足爐、乳丁爐、貫耳瓶、直頸瓶、穿帶瓶、膽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觶等。南宋哥窯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開片,呈「金絲鐵線」。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個小支釘。
仿偽哥瓷從明代起大量出現,以明代優秀產品以及清前三朝產品為代表,其新異、逼真程度往往使鑒定家十分為難。一般來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賊光,有的釉層過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氣。仿品的釉面開片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於識別。真品的開片呈現一種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勢,而仿品的開片,紊亂而無規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寬下狹,恰與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塗黑褐色釉做出假「鐵足」。手感偏重或偏輕。真品多為小件器,而防偽者有大器。有的用著油污來作舊。
『陸』 有誰知道龍泉青瓷吳海平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
吳海平,1967年9月17日出生於浙江省龍泉市上垟鎮青瓷世家。現為龍泉吳氏哥窯釉水配方第16代唯一祖傳繼承人,浙江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古陶瓷研究協會會員,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憑著對龍泉青瓷傳統文化的執著和追求,20多年來,吳海平先後收藏唐、宋、元、清部分精品及當代龍泉上垟瓷部分精品。
吳海平認為,當代龍泉青瓷融合了現代高科技手段,將自然典雅的青瓷藝術推向了更高境界。釉層豐厚,晶瑩剔透,如冰美玉,色調可與翡翠相媲美。這也是他一生特別鍾情龍泉窯藝術精品的內涵所在。
2003年6月的一天,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的《哥窯迷案》節日說,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產地。考古界至今仍沒定論。 歷經6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及祖傳釉水配製作用和上千次試燒。功夫不負有心人,吳海平終於成功燒制出具備微生燒特徵的哥窯作品。
2009年9月26日,作品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時,得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的高度稱贊。評價說:「做工十分精緻,是真正的微生燒,可與故宮傳世哥窯真品媲美。」同年作品在法國拍賣一件10萬法郎。
2010年3月初,與王運龍先生在大梅口創辦了金絲鐵線瓷窯坊。
2010年10月,哥窯作品在龍泉展出時,引起眾多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美國陶藝奠基人傑姆雷德看了海平的哥窯作品展後評價說:「做工十分精緻,可與古瓷媲美。」
2010年10月24日哥窯作品在何浩天博物館展示,來自十來個國家的專家到這里參觀,其中有一名來自美國陶藝奠基、陶瓷界泰斗、著名的抽象派油畫家傑姆.雷德。他今年有80歲了,他不怕艱辛,跋山涉水來到中國龍泉,而且今天還是他的80大壽,他對陶瓷的喜愛,無人能擋,還有來自江西景德鎮的藝術大師李見深、世界著名的陶藝大師等等,參觀完哥窯的作品後,贊不絕口,有的大師更是愛不釋手。他們都對作品做出了很好的點評,「做工十分精緻,可於古瓷相媲美」,哥窯作品中《膽瓶》被美國泰斗傑姆.雷德選中作為自己的收藏。中華大典、藝術典、陶瓷藝術分典、常務副主編、清華大學藝術史博士周思中,北京國博文物鑒定中心周新發董事長所收藏。作品《牡丹洗》被中國蒼南官窯邀請專櫃展。受景德鎮陶瓷界泰斗王錫良的好評,台北首任故宮博物館館長何浩天及他的兒子何平南老師的好評,並收藏了作品;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周功鑫收藏了旋紋花瓶,國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多次來龍泉視察指教並帶回作品招故宮博物院內的成員研討,最後得出結論說本作品發生奇跡已回到古代哥窯的傳統燒制技藝..龍泉青瓷吳海平國際工藝美術大師。
『柒』 宋代哥窯瓷器特徵
1、黑胎宋哥窯
宋元哥窯的基本特徵是(1)黑胎;(2)紫口鐵足;(3)金絲鐵線;(4)宋代器型;(5)氣泡之密似攢珠;(6)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黃多種。
2、宋龍泉哥窯
宋元哥窯的基本特徵是(1)黑胎;(2)紫口鐵足;(3)金絲鐵線;(4)宋代器型;(5)氣泡之密似攢珠;(6)釉色帶有龍泉青瓷特徵。
3、非黑胎宋哥窯
多數是明清朝廷從民間的徵集品,基本特徵是:(1)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色;(2)紫口鐵足;(3)金絲鐵線;(4)宋代器型;(5)氣泡之密似攢珠;(6)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黃多種。
4、元哥窯
元代瓷器普遍比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鬆。仿哥窯製品胎體粗厚拙重,其胎體泛松且色灰黃,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飾多呈淺灰白色(月白),釉質較薄,混濁無光,視之似覺火候不夠,並且含有一定雜質,釉面不太均勻干凈。開裂細小紋片,開片較為零亂,色調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種開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較少,主要有鼎爐、魚耳爐、盤和膽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遺存挖掘發現,老虎洞的遺存可分為南宋時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後期三個時期。其中南宋時期的遺存是修內司官窯,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後期的主要遺存仍為與官窯瓷器面貌很相似的產品,表明元代時老虎洞窯址繼續生產仿官窯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遺存中有一類器物與某些傳世哥窯十分相似,經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科學測定,表明其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相同。所以胎色還有淺灰、深灰和黑色,釉色還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窯
明初仿哥窯瓷與元代雷同,見南京明洪武年間沐英墓出土的哥窯雙貫耳長頸瓶,胎色灰黃,質不堅細,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潤,開細小片,口部塗茄紫色的黃褐釉為飾,器型傾斜欠規整。揚州市博物館也藏有明墓出土的與之相同的成對器物,其釉面同上,頗具南京明故宮、鳳陽明皇陵等處遺存的明初青白瓷磚瓦之風貌。
6、明永樂仿哥窯
永樂時期的仿哥窯,胎白輕薄,釉肥潔白光潤,片紋開裂較大,為景德鎮御窯廠的新作品。實物參見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永樂青花蓮瓣紋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窯風格。
7、宣德仿哥窯
明代仿宋名窯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兩朝。
宣德仿哥窯釉色通常呈現淡黃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帶油膩感,釉表雖有同於白釉的桔皮皺紋,但與宋代哥窯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皺絕非相同。胎質酥鬆,色灰黃,沒有「紫口鐵足」特徵,口沿不呈現「紫口」現象,足底呈醬紫色,不過不是胎體本色所致,而是塗抹了一層醬紫鈾。多數器物開片只能呈現一種顏色的片紋,也有些器物呈現金絲鐵線,顏色通常黑中閃紅,鐵線較多,金絲較少,紋路僵直,紋片大小分布不均勻,紋路微微閃黑或者閃黃,顏色淺淡。氣泡特徵具有宣德時期瓷器的特徵。
8、正統至天順年間
仿哥窯器多為白釉,常有自然開裂紋片。見江蘇省溧水縣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風格。
9、明成化仿哥窯
御窯廠的仿哥窯產品比較獨特,少有大件。胎質白細而堅,釉質肥厚晶瑩,光澤較強。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黃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與塗深淺醬黃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極為光亮,有的則無光澤。器物呈現金絲鐵線,開有大小兩種片紋,大片呈現黑色,小片呈現黃褐色,有的開片略微稀疏,紋路僵直,有的開片細密,但是分布不均勻。
10、明嘉靖仿哥窯
水平極高,有些仿器曾經被當作真品。這一時期的仿哥窯,與宋哥窯相比,胎體略顯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體渾厚欠規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潤現象,釉色有黃、油灰、灰白及淡青。黃釉一般多開大片,灰白釉多開小片,片紋色黑。器口施黃釉或不加色釉,光澤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蘆瓶、梅瓶、香爐、桶爐、象耳爐、盆、洗等,多為傳世品,爐、瓶也見於墓葬出土物中。工藝裝飾採用露胎黑鐵色印花獸面、蕉葉紋、耳飾及剔、雕花卉,比較新穎。
11、明萬曆仿哥窯
萬曆時期的仿哥窯器,一般造型碩大圓渾,器體多呈歪斜狀,工藝粗糙不規范,白胎,胎體較厚或厚薄不一,釉質肥厚、稀薄兼有,開裂片紋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紋者多淡紅。常見器有梅瓶、撇口瓶、膽瓶、壁瓶、薰、爐、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諸葛碗(溫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飾醬黃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並派生出哥窯青花,或加赭、白色為圖案紋飾。款識有「萬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傳世品較多,亦出土於萬曆、天啟、崇禎時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窯仿哥窯
多數為歐窯作品。清朱琰《陶說》中說:「明時江南常州府宜興縣歐姓者,造瓷器曰歐窯。有仿哥窯紋片者,有仿官、鈞窯色者」。
其特徵是釉飾呈暗黃色,釉面平滑光潤,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種油膩感。開片紋路稀疏,紋線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邊施釉、中心點釉,足底沒有露胎處。器型粗大,修胎不規整。鈾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黃。
13、康熙仿哥窯
景德鎮御窯廠繼承前朝工藝傳統,也燒造仿哥窯器,而且工藝水平大為提高。此時的仿哥窯器造型莊重,胎質堅細而白。釉面堅致,玻璃質光澤性強,有黃、米白、藍、綠、紅、蘋果青等色。器型有長頸扁瓶、膽瓶、橄欖瓶、爐、洗、盤、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為郎窯作品。
14、雍正仿哥窯
水平極高,可以亂真。大多數胎質較厚。雍正官窯的哥窯瓷胎為鐵灰色,經火燒結後,外表鐵黑或泛油亮光澤,釉質光潤,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於胎體含鐵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現「紫口鐵足」。民窯為白胎。釉面有宋哥窯那種玉質感,發油酥光澤。器型很多,有瓶、爐、尊等的擺設器,也有筆架、水盂、鎮紙等文房用品,還有盤、碗的日常用瓷。「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麼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
清代仿宋釉,不是單純追求宋代釉飾的工藝效果,而是著重體現宋代釉飾的基本特徵和獨特神韻,所以比較少注意到細部特徵:例如釉飾肥厚、釉中氣泡小、片紋曲折婉轉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採用本朝器型。這給鑒定帶來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窯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續。仿哥窯除部分官窯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窯作品。除了帶有雍正仿哥窯的特徵外,還常見用堆花鐵砂青銅器紋飾進行裝飾。器型更多,除擺設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窯中還有達摩像、香爐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藝、造型、胎質、釉色等基本與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調由灰青發展到灰白、米黃、黃、藍、綠色。「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麼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
16、嘉慶仿哥窯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準。晚期,制瓷工藝低下,產品顯露粗率之風,接近道光仿哥窯。釉質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夠均勻干凈。胎厚,質白,釉質多鬆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寬厚,往往加塗黑色釉表示「紫口鐵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窯器寫款,民窯則多書刻「成化年制」,塗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窯
人才匱乏,所產瓷器沿襲嘉慶後期風格。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胎質略顯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於施釉不均勻,釉面明顯泛起水波紋,業內俗稱「浪盪釉」或者「波浪釉」。幾乎所有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徵嘉慶晚期、道光和咸豐的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徵。有的器物口沿塗抹醬黃釉,有的器物底足塗抹黑釉。
釉面仍舊比較肥厚,但是不夠細潤,開片也不夠顯著。
18、咸豐仿哥窯
咸豐在位十一年,瓷器生產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後,因為戰爭原因,景德鎮御窯廠停燒。瓷器的工藝水平與道光時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點。釉色變成單純的粉青色,與同治、光緒、宣統仿哥窯類似。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
19、同治、光緒、宣統仿哥窯
都有生產,與道光仿哥窯差別不大。官窯、民窯中有少量精品,特別是光緒朝有不少宮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這些精品不再出現「波浪釉」。但是,「紫口鐵足」特徵還是要靠塗抹醬黃釉或者黑釉。釉面疏鬆,開片或者呈現黑色,或者透明。
從咸豐以來,釉色逐步演變成單純的粉青色,名為仿官、仿哥,卻有名無實。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紋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當「鐵足」。
20、民國仿哥窯
清末民初,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大肆收羅中國瓷器,由於傳世品和出土品較少,致使專門生產和銷售假古董的行業應運而生。從1912年到1930年間,仿古能手相繼涌現。其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大量仿品流到國外,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國外出版的陶瓷圖錄中,幾乎每本書中都有這個時期生產的被當作古瓷的瓷器。這個時期的瓷器鑒定很難,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斷定為古瓷,又不能斷定為現代瓷的瓷器,劃歸到這個時期。其實,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辦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這正像不能確定病因就歸結為「上火」的郎中的診斷一樣。故宮博物館已經收了大量這個時期的仿古瓷器,試圖研究出其中的規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出來。
這個時期的仿哥窯,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沒有「紫口鐵足」特徵,需要塗抹醬紫釉、醬黃釉冒充。
『捌』 實木沙發的合適高度是多少
一,沙發的座面高度
沙發的座面高度也有人理解為沙發的坐墊高度。一般來說,沙發的座高應該與膝蓋彎曲後的高度相符,才能讓人感到舒適。
一般單人沙發的座面高度應保持在42厘米左右(這個高度包括座面加了重物壓力後的尺度)。如果沙發高度過高,人就像坐在椅子上,感覺不舒服;過低,人站起來的時候會很吃力。另外,單人沙發坐面寬不應小於48厘米,座面深度應在48—60厘米之間較為適宜。
雙人或三人沙發的座面高度與單人沙發的座面高度標准一致,座面寬度則有相應變化。一般三人沙發每個人的座面間距以45—48厘米為宜,雙人沙發的座面間距可以更大,為50厘米,視使用者體型而定。
二,沙發靠背高度
一般沙發靠背高度是根據腰椎曲線來設計,腰部以上1/2處有支撐點才能讓身體感到舒適。從沙發的靠背標准尺度來看,按照高度來分,沙發的靠背可分來高靠、中靠和低靠三種:
1. 高靠提供腰、背和頭頸三處支撐。沙發靠背高度一般為:490mm-550mm
2.低靠背提供腰部支撐,高度不高於坐姿肩胛骨的下角,以保證上肢手臂可以靈活地活動,沙發靠背高度一般為:310mm-350mm。
3.中靠背提供腰部和背部的支撐,高度不高於頸椎點,以保證頭部可以靈活地轉動;沙發靠背高度一般為:400mm-450mm,另外,靠背上腰部、背部、頸和頭部三個支撐區域中心點的高度分別大約為150mm-180mm,380mm-420mm,450mm-48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