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上多少溫度的釉水好
1. 如何辨別元釉里紅瓷
有人將釉里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麼是釉里紅?
所謂的釉里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裝點或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焰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紋樣的瓷器。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2. 陶瓷的釉彩哪些是無毒的,哪些是有毒的,如何區分
簡單來說瓷器的安全性主要看兩點:瓷器的原料,瓷器的燒成。
陶瓷的原料包括泥料(坯體原料),釉料(釉面原料)和繪料(裝飾原料)。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3. 燒制釉里紅瓷器時火溫過低會產生飛紅嗎
釉里紅溫度過低不會產生飛紅,顏色會發黑。釉里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說它是悶著火燒成的。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它立刻就會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飛了,沒了。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謝謝
4. 盈家薈藝術館:清代各時期的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釉里紅是在元代開始燒造的,明初輝煌了一段時間,在宣德就停止了。差不多二百年之後。康乾盛世再度輝煌,隨著盛世的結束,釉里紅也就結束了。可以說,釉里紅的燒造,都是伴隨著盛世出現的。
釉里紅三果紋碗是宣德朝創燒的一個名貴瓷種,它構圖設汁新穎,果紋刻劃非常生動。三果,分別為蘋果、桃、石榴,代表平安、長壽、多子的吉祥寓意。其標准釉色應該是亮青釉和鮮紅的紅色,但是由於氧化銅在高溫下特別活躍,非常不容易燒成,窯溫稍偏釉色就會發生變化。
1.清雍正釉里紅
明宣德時期原物與雍正時仿品的造型、紋飾、款識均相同,但兩者也有差別。宣德原物口微撇,豐腹,高足,足微外撇。細砂底用手摸有滑潤感,通體白釉,釉面有橘皮狀小棕眼,外口邊及底邊積釉處,釉色濃泛青。
雍正仿宣德三果紋高足碗與真品比,口部撇度小,腹部深,細砂底少光潤。口邊及底邊的積釉處青藍色,釉面的橘皮棕眼非常細小。在款識方面,真假瓷器雖然都寫在碗心,但真品字體大小不一,筆法遒勁有力;仿品款字體過於規整,拘謹無力。
真品的胎薄,釉面呈淺乳白色,細而溫潤;仿品胎較厚,釉面為青白色。三果的畫法也稍有不同,宣德器三果為蘋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蘋果畫成兩只連在一起的形狀。
雍正時期御窯廠燒造的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瓷器質量最好,達到歷史最高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人稱雍正時期的釉里紅為『寶燒紅』,發色呈鮮紅色調,成品率高。
釉里紅瓷器以仿宣德三魚高足碗、盤、碗、三果高足碗、雲龍碗、後三果瓶多見,還有蝙蝠碗等。釉里紅呈色鮮艷十分成功,比康熙釉里紅發色更為鮮艷,器物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這個時期,除了白釉釉里紅之外還有青釉釉里紅團龍、團風紋樣的器物;雍正時期青花釉里紅器也是歷史上燒造最成功時期,常見器物有水盂、小水洗,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杯、盤等。紋樣有纏枝花、串枝花、三果、松竹梅、蓮托八寶、蓮池圖、雲鶴、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
釉里紅顏色大多淺淡,但也有鮮艷製品。其紋飾中用青花繪制的樹葉和用釉里紅繪制的桃子都十分鮮艷,能夠燒出如此鮮艷的兩種不同顏色;說明雍正時期釉里紅瓷器的製作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雍正皇帝對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紅畫得非常精細,主要特徵就是:輕描淡定。畫的筆道非常細,一點也都不暈散。而康熙時期的釉里紅,經常發黑。因為那個時候,對溫度控制不好。一旦溫度高,顏色就飛了。所以工匠們,寧願溫度低一些,至少不會燒成一個白瓶。
2.清康熙釉里紅
而且康熙時期的釉里紅,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都不會寫款。就算要寫,一般也會寫明朝的款。如果一個顏色偏黑的釉里紅,上面還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這樣,反而價值非常高。民國時期,很多收藏愛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紅可是了不得的收藏。
3.清乾隆釉里紅
乾隆則繼承和發揚了雍正和康熙的態度。據《清檔唐英奏摺六十二號》記載: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監胡世傑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給唐英釉里紅掛瓶一件,畫樣一張。並傳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真。並將古瓷樣式好者挑選幾種,亦燒造釉里紅顏色,俱寫乾隆年款,送來呈覽』。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英,但只要是對乾隆時期的瓷器有研究的人,肯定就知道唐英是何許人也。他是乾隆皇帝任命的督陶官,由朝廷親自派到景德鎮坐鎮,專事管理和監督燒瓷。雖然這個督陶官的品級不高。可是權力非常大。
唐英也不負聖恩,他從四十七歲到景德鎮,幹了二十八年,一直到七十五歲。實在干不動了。才請旨退休。唐英在退休之後,才幾個月的時間,就去世了。可見,他確實是干到了油枯燈滅。
當時唐英是直接可以跟乾隆對話的。可見乾隆對燒瓷的重視。現在很多博物館里,都有落款「沈陽唐英」的國寶級瓷器。甚至唐英在景德鎮時期所燒造的瓷器,行內人都稱之為「唐窯」。可見唐英在瓷器史上的地位。
唐英當時把掛瓶看了許久,把樣子和顏色仔細記在腦子里,拿著紙樣回去,親自督促窯工。一定要把釉里紅的顏色充分表現出來,釉水要肥潤、顏色要鮮明。這件事發生在乾隆初年,說明當時對釉里紅的重視程序非常高,釉里紅的地位也顯得很高。
所謂的掛瓶,就是掛在牆壁上的瓶子。瓶子一般都是圓的或是方的,那怎麼掛呢?其實掛並只是半個瓷器的狀態,前面有個弧度,後面是平的,可以掛在牆上裝飾。當時的乾隆皇帝,很喜歡掛瓶。
當然,論價值的話,雍正時期或者乾隆時期的釉里紅三果紋高足碗,還是不如宣德時期的。雖然雍正期的釉里紅質量好,技術水平高。可是保有量也大啊,什麼東西都是這樣,物以稀為貴,越是稀少的東西,價格自然就越貴。雍正和乾隆時期,由於已經掌握了全面的技術,不管燒多少,都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釉里紅的衰敗
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
釉里紅到了乾隆後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自然就談不上突破,只是陷於一種程式化。隨著乾隆盛世的結束,釉里紅的黃金時代也跟著結束了。晚清的時候,咸豐一朝曾經燒過一些,咸豐的特點是,畫的很細弱,軟弱無力,以後就再也沒有燒造過了。
釉里紅的衰敗,有很多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覺得是清代其他彩瓷品種的出現。清代有大量體貌瓷在生產,尤其粉彩中的礬紅彩的出現,對釉里紅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釉里紅瓷器,從清雅角度上講,不及青花。它是暖調子,青花是冷調子。從熱烈角度上講,它不及其他彩瓷。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都顯得比它熱烈。所以從這兩個角度要求,它都顯不出優勢。雖然釉里紅很珍貴,可是當有替代品,或者更好的產品出來之後,自然而然就會被淘汰。
比如說從建國以來,我國很多行業,原本都是手工製造。可慢慢的,都被機械化代替。因為機械化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質量好,不容易出次品。當然,也有些行業,因為機械化,反而失去了傳統文化。
第二個原因,康熙時期不僅僅只有釉里紅,還有其他品種。比如說朗窯紅、豇豆紅,雍正時期的祭紅,乾隆時期的珊瑚紅、礬紅等等。各種紅釉的出現,導致對釉里紅逐漸喪失興趣。第三,盡管當時釉里紅的工藝比較成熟,但燒造的難度和成本依然很大,導致它在市場上缺乏相應的競爭力。
清代有一個很喜歡寫陶瓷詩歌的詩人叫龔鉽。他在《景德鎮陶歌》中寫道:『市上今傳釉里紅,唐窯獨著百年中。暗然淡簡溫而理,都識先生尚古風。』龔鉽提到了『唐窯』,就是唐英時期的瓷器。詩里說:乾隆時期,市面上還很流行釉里紅,唐英時期釉里紅的生產,能夠獨領一百年。但這種瓷器還是顯得比較暗淡溫和,也許只有唐英先生才能夠理解,古代的這種風尚。
5. 明代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怎麼鑒定真假
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洪武釉里紅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鑒定
6. 釉是液體的還是固體的,多高溫度才能融化。常溫下有沒有液態釉
【釋義】釉子,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的物質,塗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燒製成有玻璃光澤。
釉〈名〉
(形聲。從采,由聲。采象獸指爪分別之形。義為分辨。本義:是覆蓋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質薄層) 同本義
釉yòu塗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顯出光彩並起保護作用的物質,且可增加陶瓷的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用石英、硼砂、長石、粘土等混合研碎,加水製成。
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製成熔塊)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而成。能增加製品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釉的種類很多,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於唐,系素燒胎體塗白,綠,褐,藍色釉,1100度窯溫烘烤.當時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因彩附於釉面上,故名.最早見於宋代.
3、釉下彩,於生坯上彩繪,後施釉高溫燒成,彩紋在釉下,永不脫落.最早見於唐代.
4、釉里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上彩繪,施釉後高溫燒造出白底紅花,始於元代景德鎮.
5、鬥彩,在坯體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燒成陶瓷後,於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再經底溫度爐火二次燒成,畫面呈現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比美相鬥,故名.始於明成化年間.
6、開片,既冰裂紋,釉面裂紋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過早出窯遇冷空氣產生,宋代哥窯以此為主要特徵.
7、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鈷為色劑,在坯胎上作畫,罩以透明釉,經1280--1320度高溫燒成,藍白相映,明清兩代主打瓷器.
1. 我們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著一身光潤、平滑的衣裳,特別是日用陶瓷,對「衣裳」更為講究,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十分美觀。陶瓷的這種衣裳,名叫「釉」。
漢字中的釉,其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所以用「油」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但又因為「油」字代表食物,經後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釉」字。
釉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釉的產生可能是古代壘石烹食時所用含鈣石頭與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貝殼表面美觀質感的啟發,有意識地用貝殼粉作為原料製成。其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用岩石和泥巴製成釉來裝飾陶瓷了。後來陶瓷藝人利用窯灰自然降落在坯體上能化合成釉的現象,進而用草木灰作為制釉的一種原料。現代日用陶瓷生產所用的釉分為石灰釉和長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類似瓷石的一種天然礦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鈣)配製而成,長石釉主要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組成。在石灰釉和長石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或滲進其它化學成份,就會成為各種各樣的釉色。
一般坯體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經過窯火焙燒後,就緊緊附著在瓷胎上,使瓷器緻密化、光澤柔和,又不透水和氣,給人明亮如鏡的感覺。同時可以提高使用強度,起到防止污染,便於清洗等作用。
釉的種類很多,按性質類分,有瓷釉、陶釉及 火石 器釉;按燒成溫度分,800--1100°C燒成的釉稱為低溫釉,1100°C-1250°C之間燒成的釉為中溫釉,1250°C以上燒成的釉為高溫釉;按釉面特徵分類,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歡,顏色釉是以其五彩繽紛受到人們的歡迎,結晶釉的紋樣變幻美麗動人,窯變紋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裂紋釉清晰古樸、高雅別致。除上述外,現代的還有無光釉、乳濁釉、食鹽釉等。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千姿百態的流動釉、神奇莫測的變色釉、霞光閃爍的彩虹釉、貴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種。
2. 彩陶又稱「彩釉陶」。彩陶釉色豐富,既有20餘種單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點紅」等變色藝術釉,用其裝飾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藝陳設品,使人賞心悅目,被稱為「穿著華麗衣裳的陶器」。
3. 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7. 釉里紅瓷器怎麼鑒定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7)釉里紅上多少溫度的釉水好擴展閱讀:
釉里紅瓷器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8. 原礦釉里紅燒出來為什麼顏色偏深紅
原礦釉里紅燒出來顏色偏深紅因為釉里紅是銅為著色劑的。釉里紅在窯里氧化會變成綠色,這就需要在燒窯的時候小心的控制。把瓷器悶在窯中,溫度稍微有一點波動,裡面的銅離子就開始遊走,紅色就可能會燒飛了,溫度低了顏色就會發黑。所以釉里紅的燒制對於燒窯師傅的要求高。這也是為什麼在古時候釉里紅的珍貴原因。
原礦釉里紅相關介紹
自古以來,中國人均視紅色為吉祥喜慶的象徵,以紅為貴,被視為中國人的文化符號。而在中國瓷器史上,也有著一種存在。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它就是和青花媲美的釉里紅,原礦青花釉里紅工藝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材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胚胎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1350度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中國古時候的釉里紅,沒有我們現在的紅這么的明亮艷麗,所以中國人古時候對於釉里紅有一個理解,就是嬌而不艷。
釉里紅是高溫釉下銅紅發色,高溫燒到1280度至1300度,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那種鮮艷的那種釉里紅,那基本都不是原礦的釉里紅,是經過著色劑的添加處理的。原礦釉里紅燒出來的顏色沉著,穩重。
9. 清代各時期的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1.清雍正釉里紅
明宣德時期原物與雍正時仿品的造型、紋飾、款識均相同,但兩者也有差別。宣德原物口微撇,豐腹,高足,足微外撇。細砂底用手摸有滑潤感,通體白釉,釉面有橘皮狀小棕眼,外口邊及底邊積釉處,釉色濃泛青。
雍正仿宣德三果紋高足碗與真品比,口部撇度小,腹部深,細砂底少光潤。口邊及底邊的積釉處青藍色,釉面的橘皮棕眼非常細小。在款識方面,真假瓷器雖然都寫在碗心,但真品字體大小不一,筆法遒勁有力;仿品款字體過於規整,拘謹無力。
真品的胎薄,釉面呈淺乳白色,細而溫潤;仿品胎較厚,釉面為青白色。三果的畫法也稍有不同,宣德器三果為蘋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蘋果畫成兩只連在一起的形狀。
雍正時期御窯廠燒造的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瓷器質量最好,達到歷史最高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人稱雍正時期的釉里紅為『寶燒紅』,發色呈鮮紅色調,成品率高。
釉里紅瓷器以仿宣德三魚高足碗、盤、碗、三果高足碗、雲龍碗、後三果瓶多見,還有蝙蝠碗等。釉里紅呈色鮮艷十分成功,比康熙釉里紅發色更為鮮艷,器物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這個時期,除了白釉釉里紅之外還有青釉釉里紅團龍、團風紋樣的器物;雍正時期青花釉里紅器也是歷史上燒造最成功時期,常見器物有水盂、小水洗,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杯、盤等。紋樣有纏枝花、串枝花、三果、松竹梅、蓮托八寶、蓮池圖、雲鶴、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
釉里紅顏色大多淺淡,但也有鮮艷製品。其紋飾中用青花繪制的樹葉和用釉里紅繪制的桃子都十分鮮艷,能夠燒出如此鮮艷的兩種不同顏色;說明雍正時期釉里紅瓷器的製作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雍正皇帝對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紅畫得非常精細,主要特徵就是:輕描淡定。畫的筆道非常細,一點也都不暈散。而康熙時期的釉里紅,經常發黑。因為那個時候,對溫度控制不好。一旦溫度高,顏色就飛了。所以工匠們,寧願溫度低一些,至少不會燒成一個白瓶。
2.清康熙釉里紅
而且康熙時期的釉里紅,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都不會寫款。就算要寫,一般也會寫明朝的款。如果一個顏色偏黑的釉里紅,上面還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這樣,反而價值非常高。民國時期,很多收藏愛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紅可是了不得的收藏。
3.清乾隆釉里紅
乾隆則繼承和發揚了雍正和康熙的態度。據《清檔唐英奏摺六十二號》記載: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監胡世傑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給唐英釉里紅掛瓶一件,畫樣一張。並傳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真。並將古瓷樣式好者挑選幾種,亦燒造釉里紅顏色,俱寫乾隆年款,送來呈覽』。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英,但只要是對乾隆時期的瓷器有研究的人,肯定就知道唐英是何許人也。他是乾隆皇帝任命的督陶官,由朝廷親自派到景德鎮坐鎮,專事管理和監督燒瓷。雖然這個督陶官的品級不高。可是權力非常大。
唐英也不負聖恩,他從四十七歲到景德鎮,幹了二十八年,一直到七十五歲。實在干不動了。才請旨退休。唐英在退休之後,才幾個月的時間,就去世了。可見,他確實是干到了油枯燈滅。
當時唐英是直接可以跟乾隆對話的。可見乾隆對燒瓷的重視。現在很多博物館里,都有落款「沈陽唐英」的國寶級瓷器。甚至唐英在景德鎮時期所燒造的瓷器,行內人都稱之為「唐窯」。可見唐英在瓷器史上的地位。
唐英當時把掛瓶看了許久,把樣子和顏色仔細記在腦子里,拿著紙樣回去,親自督促窯工。一定要把釉里紅的顏色充分表現出來,釉水要肥潤、顏色要鮮明。這件事發生在乾隆初年,說明當時對釉里紅的重視程序非常高,釉里紅的地位也顯得很高。
所謂的掛瓶,就是掛在牆壁上的瓶子。瓶子一般都是圓的或是方的,那怎麼掛呢?其實掛並只是半個瓷器的狀態,前面有個弧度,後面是平的,可以掛在牆上裝飾。當時的乾隆皇帝,很喜歡掛瓶。
當然,論價值的話,雍正時期或者乾隆時期的釉里紅三果紋高足碗,還是不如宣德時期的。雖然雍正期的釉里紅質量好,技術水平高。可是保有量也大啊,什麼東西都是這樣,物以稀為貴,越是稀少的東西,價格自然就越貴。雍正和乾隆時期,由於已經掌握了全面的技術,不管燒多少,都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釉里紅的衰敗
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明宣德
釉里紅到了乾隆後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自然就談不上突破,只是陷於一種程式化。隨著乾隆盛世的結束,釉里紅的黃金時代也跟著結束了。晚清的時候,咸豐一朝曾經燒過一些,咸豐的特點是,畫的很細弱,軟弱無力,以後就再也沒有燒造過了。
10. 青花釉里紅瓷的工藝
,即青花與釉里紅兩種釉下彩合二為一 。
青花,其製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繪各種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
釉里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一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還原焰氣氛,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沉著的紅色花紋。
釉里紅的成色由氧化銅繪制煅燒而成,氧化銅在攝氏800度以上即會蒸發,但鈷藍成色的溫度卻高達攝氏1300度;要同時保持青花和釉里紅成色,其難度非常之大。所以燒制釉里紅,從顏料配製和自始至終的製作工序都要十分嚴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窯報廢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