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釣嘎魚水深多少合適
① 秋季夜間嘎魚釣深水還是淺水
摘要 除了北方一些地方,步入秋天,氣溫,水溫還是很高的,只體現在早晚的一絲涼意,正因為這樣,也有「秋老虎」的稱呼。
② 如何釣黃顙魚
一、生活習性
黃顙魚嘴大有胡須身扁平,脊背和兩側有三根毒刺無磷。它為底層肉食性小型魚類,野生的大部分在100克以下,多生活在靜水或江河湖泊緩流中,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羞光性,所以,覓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喜歡棲息於水底光線較暗的地方,活動量小,耐低氧,適宜溫度為5~30℃。
二、天氣的選擇
由於黃顙魚有怕光的習性,所以,夏季垂釣黃顙魚,出行的天氣最好選擇在陰天、大雨過後的細雨靡靡的天氣。如果遇到漲水時節水色混濁的時候晴天也可以垂釣,但在水質較清、陽光強烈的晴天垂釣黃顙魚效果較差。
三、時間的選擇
在早晨、傍晚或夜晚均可,但尤以傍晚之後至上半夜效果更佳。
四、餌料的選擇
黃顙魚是肉食性魚類食源范圍較廣,喜食小魚、小蝦、綠蚯蚓、蚌肉、紅蚯蚓、紅蟲等。
五、釣組及用具的配置
釣組的配置要根據垂釣的方法決定。
1.手桿傳統釣時,可以根據水面和釣點的大小、遠近配置釣竿,但一般魚桿選擇5-7米較輕便軟桿即可,以增強上魚的手感,釣線可以用0.6-1.0號線。由於黃顙魚嘴大,所以魚鉤可以用的偏大一些,用5-7號帶倒刺長柄鉤為好。
2.在明水區用台釣也可以,但由於餌料基本上用的都是葷腥餌料活食,所以,鉤要換上帶倒刺的,以防止餌料在拋桿時脫落。
3.在用拋桿垂釣時,一般用串鉤配10-30米釣線配磯釣桿為好,遠近皆宜。
4.在用延繩釣法時,主線可根據水面的大小配置,一般用100-200米長即可,太長操作不便也防止亂線。子線、魚鉤一般配100-150左右個都可以,但這種釣法一般適宜有船或皮劃工具。
不論用什麼釣法,摘鉤器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黃顙魚吞鉤猛,常常把魚鉤吞到喉嚨里造成摘鉤困難,有摘鉤器可以很方便的將魚鉤取出來。另外,由於黃顙魚出水後,身上的刺常是張開的,用一般的魚護裝魚容易掛魚護不方便,最好帶上如:塑料桶、盆、折疊的帆布包裝魚較好。
六、釣點的選擇
釣黃顙魚的釣點選擇很重要,因為黃顙魚怕光游速慢喜戀群,很少做遠距離覓食,所以,你一旦選對釣點可連續釣取很多條。通過多年垂釣黃顙魚,我感覺在以下地方選釣點較好:
1.漲水時近岸水質較渾濁、有緩流的洄水灣處;
2.水下有漩渦的邊緣處;
3.出水口、進水口兩側有水草、亂樹枝的邊緣;
4.水面有水草、水下有障礙物或亂石堆附近;
5.橋墩、涵洞、近岸有陡坎邊;
七、釣法
1. 釣黃顙魚選用手竿釣時,近似於底釣鯽魚、鯉魚,但垂釣的技術沒有要求那麼高,黃顙魚吃鉤都是吞鉤,它吃鉤的漂相基本上是送漂或黑漂,不存在什麼涮餌、輕口、滑口什麼的。釣黃顙魚也要打窩,但窩料要以腥為主。漂的調與釣要追求適度靈敏,因為黃顙魚吃鉤猛,在提鉤時機的把握上以早為好,當發現漂有開始送漂、黑漂時就要提桿,提桿太遲它常把鉤吞到肚子里,或無法摘鉤或造成其過早死亡,特別是高溫時不利於魚的保鮮。黃顙魚喜歡吞食活餌,所以,在垂釣的過程中餌料盡量保持新鮮,用蚯蚓或紅蟲時候要保持蠕動、搖擺狀態,以增強誘魚效果,要勤採取提、拉、拖、逗的方式,以引魚追食。
2.在用拋桿釣的時候,釣線要略為粗一點,因為深水區碰到其他肉食性大魚機會較多,以防線過細損壞釣組。在拋鉤後,如長時間沒動靜,也要間隔一會向岸邊拖、逗一下,但拖的距離不要太遠,一般不要超過0.5米,既讓餌料「活」起來,又讓魚能追的上餌,如一個人照看多把拋桿,桿稍上最好配小鈴鐺,以便及時發現魚訊。
3.延繩釣時,當串上餌料後,在船或皮劃上要沿近岸約一米深的水域依次下鉤,邊下鉤船要邊後退,這樣,在水底布出一道鉤陣,以增加釣取的范圍。這種釣法一般適宜晚間應用,傍晚下鉤早晨收鉤,這種方法釣獲量大,魚的密度大的情況下,一次就能釣獲幾十條黃顙魚,我常看到職業漁民使用此方法但休閑釣用的很少。
八、注意事項
1.黃顙魚身上的三根刺都有毒,這是它用來自衛的武器,所以,在用摘鉤器摘鉤時應當特別小心,一旦被它的刺刺中會馬上發生痛、麻、出血、局部腫脹症狀。但被黃顙魚刺傷也不必要慌張,可用手指盡快擠出或用嘴吸出傷口的血,再在傷口附近吐一些自己的唾液做幾次按摩,一般過一個小時左右就可消腫。如果意外被嚴重扎傷,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防感染。
2.在應用延繩釣方法時,釣者要注意安全,不會游泳者不宜參與或操作。
③ 嘎魚的養殖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ncb/sc/200501240459.asp
餌料入手高效養殖黃顙
黃顙,又名黃臘丁、嘎魚,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屬於雜食性,具有較強適應性,對水質要求不高,易於引種馴化,因其營養價值高而愈來愈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同時是改善養殖品種結構的一種適合食用、垂釣的優良品種。我們近年來連續進行了小池塘主養試驗,都取得了良好結果,現將小池塘高效養殖黃顙的關鍵環節餌料技術介紹如下:
1、餌料配製
天然水域的黃顙食物主要是小蝦、魚及魚卵和部分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因此進行人工養殖可採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近幾年我們多採用了自製配合餌料進行馴化喂養,餌料採用進口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魚蟲等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後期可用小雜魚粉替代部分進口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投喂餌料必須新鮮無霉變、酸敗。
2、馴化
野生黃顙喜晝伏夜出攝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5-7天馴化,完全可以上餌料台白天攝食。在苗種入池2天後採用人工投餌馴化,馴化時配以固定的投餌信號,進行定點、定時投飼訓練。經耐心馴化5-7天後即可正常投喂飼料;如此投放的馴化苗種,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喂方法可採用人工與機械投餌兩種形式。
3、投餌量
整個投飼過程應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5、6月份每日投餌4次,日投餌率在3%-5%;第二階段7、8、9月份日投餌3次,投餌率2%-3%;第三階段10月份以後日投餌2次,投餌率2%。在這一基礎上還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對投餌量進行調整,在第一、第三兩個階段建議採用飽食法,即上餌料台魚90%離台後停食;第二階段由於天氣炎熱,水質易波動,建議喂「九成飽」,即上餌料台魚80%離台後停止投喂。
此外由於黃顙魚口裂較大,因此餌料粒徑要相應加大,以粒徑2.0毫米的顆粒料作為開口飼料,成魚料粒徑可達到5毫米以上。採用沉性硬顆粒餌料要求顆粒在水中要有15分鍾的穩定性;使用浮性餌料會更好地提高餌料利用率。
--------------------------------------------------------------------------------------------------
http://www.agri.gov.cn/kjtg/syjs/t20030103_42676.htm
黃顙魚池塘精養技術
黃顙魚屬鯰形目、?科、黃顙魚屬。有些地方也叫作黃臘丁、黃呀姑、黃鰭魚、嗄魚等。其體色艷麗,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刺,可食率高,生命力強,適溫范圍廣,是一種可開發的新型養殖品種。現將其生物學特性及池塘精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體長,頭闊而平,背部隆起,腹部平坦,體後段稍側扁,尾柄粗短,口裂大,下頜短於上頜,上有細齒,有須4對,眼小側位,背鰭和胸鰭有硬刺,上有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尾鰭深叉形,脂鰭較臀鰭短,肛門位於腹鰭與臀鰭之間,全身裸露無鱗,體背部為黑褐色至青黃色,腹部淡黃色,體色隨棲息環境而有所差異。
2.食性:屬廣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各種水生昆蟲、小魚蝦、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無脊椎動物。
3.生長與繁殖:自然條件下,1齡魚體長可達8cm,2齡可達16~20cm,最大個體可達500g以上:一般2齡可達性成熟,性成熟個體一般雄性大於雌性,產卵期5~7月,為一年多次產卵型,生殖期雄魚有築巢、保護卵和仔魚的習性。適宜繁殖水溫23~30℃,每尾懷卵量為2000~3600粒,一般於夜間產卵。受精卵略呈黃色,粘性,卵徑2mm左右。水溫23~28℃,孵化50~60小時即可出苗。
二、池塘養殖技術
1.池塘准備:養殖黃顙魚的池塘大小一般以2000~3500m2為宜,池底要平坦,但排水口一端應稍低於進水口一端(坡度不宜過大),挖50~60m2的集魚坑,深度為20~40cm,以備干塘捕魚之用;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水深可保持在1.5~2m。計劃產量在150kg/667m2以上,應配備1台2kw增氧機;消除過多淤泥,保留10cm左右即可;每667m2水面用150kg生石灰干法清塘,盡量使底泥與石灰混勻,暴曬1周注水80cm;每667m2施發酵的有機肥100~200kg,當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後即可投放魚種。
2.魚種放養:放養時間一般在3~4月,放養密度視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及預計出塘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魚種應選擇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傷、體質健壯的個體放養,一般667m2放養5cm體長的黃顙苗2000~4000尾,若為30g左右魚種,則每667m2放養1500~3000尾。魚種放養前用5%食鹽水浸洗10~15分鍾,盡量避免使用高錳酸鉀等氧化性較強的葯物。於放養黃顙魚15~20天後,每667m2水面再放養體長10~15cm花白鰱200~400尾。
3.飼料投喂:人工飼養條件下可用小魚蝦、動物下腳料喂養,也可用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飼料添加劑等製成顆料投喂。蛋白質含量30%~40%,脂肪含量4%~6%。在高溫季節可添加適量桿菌肽鋅,能有效地防治多種疾病,緩解多種應激現象,並有促長和降低飼料系數的作用。但應注意不能與硫酸粘桿菌素、呋喃唑酮同用。野生黃顙魚喜在夜間覓食,經5~7天的馴化即可正常群集攝食。如投放的魚種為人工繁殖苗,則入池後第2天即可正常喂餌。正常吃食後,4月份以前投餌率1%~3%,生長旺季為4%~6%。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飼料投喂宜做到"四定"。
4.日常管理:在黃顙魚養殖過程中,水質管理是關鍵,5~6月份每月加註水1次,深30cm,6~9月份每半月注水1次,深20cm。高溫季節每月用15g/m3生石灰潑灑一次,並適時開動增氧機。平時注意勤巡塘、勤觀察、勤撈雜草污物、勤作記錄。黃顙魚為無鱗魚,對常用葯物的忍受力低,防治魚病時要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葯物,該魚種對孔雀綠、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葯物較敏感,要慎用。
--------------------------------------------------------------------------------------------------
http://www.yc638.com/index_3.asp?xxpxddd=150827&xxpxccc=217168
黃顙魚(黃臘丁)的生物學及人工養殖技術
一、黃顙魚養殖的發展前景
黃顙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的黃顙魚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6.1g、脂肪2.1g、碳水化合物2.3g,鈣154mg,磷504mg.含有人體中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據醫學史書記載,黃顙魚具有消炎、鎮痛等療效。
二、黃顙魚的生物學特性
(一)分類屬地位
黃顙魚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 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淡水經濟魚類,俗稱:俗稱嘎牙子、黃臘丁、黃鰭魚等,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在魚類分類上隸屬於鯰形目,鮠科,黃顙魚屬。本屬有4個種: 分別為黃顙魚、江黃顙魚(瓦氏黃顙魚)、光澤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目前養殖的主要對象是黃顙魚,其次為江黃顙魚(本場兩種均有苗種,後兩種因個體較小而無多大養殖價值)。
(二)生活習性
黃顙魚屬的魚類屬於底棲性魚類,白天喜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則游到水體上層覓食,對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力較強。據有關資料報道:在水溫28—29℃時其平均耗氧率為0.141mg/小時,室息點為0.314mg/L,在低氧環境中有較強的適應力。在冬季低溫條件即使離開水體後數小時(只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還可以生存。有時在秋末冬初人們在短途運輸黃顙魚至市場出售時,採用竹簍底部墊上一層水生植物再放上黃顙魚後放水草保持濕度運輸,幾個小時後,放入到市場上的暫養池充氣魚可以全部存活。黃顙魚常於江河水流緩慢、多亂石或卵石的環境中,秋冬季低溫多在水深的河流、湖穴、岩洞、石縫中越冬,活動范圍較小.不易捕撈。仲春開始離開越冬場所,到附近的亂石淺灘、近岩活動攝食,白天主要在水較深的亂石或卵石間棲息活動、夜間游至淺水域的亂石間捕食,黎明時常可見慌忙找尋石洞、縫穴陷蔽的黃顙魚。在江河、湖泊、水庫夏季漲水時,水變渾濁,此間黃顙魚大都游至寬闊的倒角攝食水體帶來的或生長的蚊類幼蟲,秋冬隨著江河、湖泊水體清澈,水溫下降等條件的變化逐漸游到水較深的亂石河流、湖泊深穴等處活動攝食。黃顙魚喜歡集群和在弱光條件下攝食和活動。
(三)食性
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隨著個體大小的不同,黃顙魚的食性有著顯著差異,從魚卵孵化出膜第4至第5天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以及人工投喂蛋黃之類的飼料。體長在5—8cm,主要的食物是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及人工配製混合飼料(魚漿與植物性飼料混合劑)等。在體長10cm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螄、小蝦、小魚、搖蚊幼蟲、蜉蝣目稚蟲、鞘翅目幼蟲、昆蟲卵、綠色水蜘蛛、苦菜葉、馬來眼子菜葉、聚草葉、植物須根和腐屑、魚鱗、泥沙及其它魚類產在水生植物和石塊上的魚卵等。在池塘人工飼養條件下除攝食池塘中天然餌料生物外,一般必須投喂人工配製軟性配合餌料,也可喂硬顆粒飼料和浮性飼料,尤其是在集約化網箱流水飼養的條件下,投喂的配合餌料蛋白質的含量必須達到35—40%。
三、成魚飼養
黃顙魚的商品魚飼養即稱為成魚飼養,是指採用2cm以上的魚種飼養成商品魚的生產過程。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商品魚大部分來源於天然水體,部分由成魚池套養所得。近幾年來,許多專家(包括本場的)已開始積極開展人工池塘主養及混養黃顙魚的研究工作,已獲得一系列較為成熟的技術資料,尤其在大規模人工繁殖魚苗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從而緩解了苗種供應緊張的矛盾。經試驗研究表明:黃顙適合於池塘、網箱、大小型湖泊、稻田等多種水體中飼養,既能主養,又能與鰱、鱅、鯿、草魚等混養。但不宜與鯉、鯽魚等混養,因其食性基本相同易產生不利影響。
(一)池塘主養黃顙魚
池塘主養是近二年才興起的新型養殖方式,池塘養殖具有投資小,不受面積大小的限制,收益大,生產性穩定等特點。
1.池塘條件
①水源和水質 池塘主養黃顙魚,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水質標准,不含對魚類有害的物質,最好選擇靠近水庫、湖泊、河道、溝渠的魚池,或配有增氧機和抽水機等機械設備的魚塘進行主養黃顙魚。池塘主養密度較高,常因池塘水體溶氧量偏低,水質較易惡化,引起魚浮頭和大量死亡等現象。有條件地方能經常加註含氧量高的新水既能改善池塘水質,又利於魚類天然餌料的繁殖和魚類生長。
②魚池面積、水深和底質 黃顙魚對成魚飼養塘要求不太嚴格,大小魚池都可用於養殖成魚。最好選擇池塘出水口處底部比其它地方深10%一20%的池塘為宜,主要便於商品魚干塘捕撈和每個池塘都須有可控制的進、排水口。一般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0m較為理想,池塘較淺、光照度較強,不利於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要求。實踐證明,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最好,粘土及少泥硬池塘亦可,底部淤泥不能太厚,10cm左右即可,並要求保水及保肥力較強,有機物質分解較快,池水容易培肥等。
2.放養密度
池塘主養黃顥魚放養密度與魚池條件、環境因素、魚種規格、飼養水平、水源及消費習慣等因素有關。在長江以南地區每畝放養量為2cm體全長苗種為8000—10000尾,全長3cm的放養量每畝為6000—9000尾,4—5cm體全長放養量每畝為4000—6000尾。待放養的黃顙魚生長到體長約7—8cm長時,水質已開始變肥,此時每畝投入鰱、鱅魚200尾左右。其規格為2—3寸,以控制黃顙魚池塘中水質。當年的苗種可養成規格為100—150g的商品魚。畝產量可達300—400kg,或800kg以上(池塘條件及餌料理想)。
池塘條件、水源及增氧設備較好的,可增大放養量50%-100%。
3.飼料與投喂
主養黃顙魚成魚的飼料,有純動物性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類,依據各地的資源情況而定。
(1)純動物性飼料:包括小雜魚、蝦、水陸生蚯蚓等等,這些飼料是黃顙魚喜食的,但來源各地有所差異,有的地方資源較豐富,有的地方則比較有限。一般多數飼養者將小魚蝦通過加工絞碎成魚漿直接投喂,有些地方小雜魚蝦絞碎成漿後用植物性粉狀飼料混合後投喂。其方法,首先將乾粉狀的飼料混合好備用,標准為:魚粉10%、黃豆粉30%、玉米粉10%、三等麵粉25%、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合劑各佔1%。投喂時在魚漿中添加粉狀的飼料,攪拌成團狀即可使用。
(2)人工配合飼料:黃顙魚商品魚配合飼料營養需要標准為,粗蛋白質為38—40%、脂肪7—9%、碳水化合物為20—23%、纖維素5—6%。黃顙魚商品魚飼料的動物原料有:魚粉、蠶蛹、肉骨粉、羽毛粉、血粉、菌體蛋白粉、酵母等,植物性原料有:黃豆餅、棉籽餅、玉米和小麥粉等等。飼料經粉碎後按配方加工成直徑為1.5—2mm顆粒,加工後干貯備用。其成魚飼料配方:魚粉28%、羽毛粉5%、肉骨粉5%、血粉8%、飼料酵母5%、黃豆粉14%、玉米粉3%、植物油2%、小麥粉20%、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添加劑2%。
(3)投喂飼料:投飼是飼養中關鍵技術.所謂科學投飼法,就是要根據飼養魚類品種的不同和環境因素的變化.適時調節投喂量、投喂時間以及投飼的種類,既要均衡地滿足魚類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又要恰到好處地充分發揮飼料最大的利用率。最好採用馴化方式象鯉、草、鯽魚一樣在水面成群攝食。
4.飼養日常管理
池塘日常管理工作必須精心細致,經常持久。管理范圍主要包括投喂飼料管理、水質管理、日常管理及其魚病防治等技術措施。
(二)流水飼養
黃顙魚是一種適合於集約化飼養的魚類。我國近幾年在有些地方混養在其它魚類中進行流水飼養,也有少部分地方初步利用水庫水體落差,工廠余熱水進行飼養,尤其在小型池塘中進行微流水飼養,其它產量已達到每立方米本體30-50kg,還可更高。
1、流水池條件
根據黃顙魚集群攝食的特點及活動習性,適宜在長方形水泥(必須池底是硬泥或砂質底部)和小型池塘中進行飼養。水從一端連續微流入,另一端流出。其規格根據各她的條件而定,其大小均能適宜。水的流量一般保持流水池中溶氧在5mg/L的流量為最佳。
2、魚種放養
流水池一般放養魚種規格為5cm左右,每立方水體放養300—400尾。投放時要用3%的食鹽將魚體嚴格消毒後,再將魚種放入流水池中。
3、餌料及投喂
流水飼養的關鍵是投喂全價配合餌料,餌料的蛋白質含量40—48%,投喂的方法在流水池兩邊設置一定數量的餌料台,每10㎡必須要1.5㎡的餌料台,餌料台要搭在池底約5—10cm高處。投喂量根據水溫不同有所差異,一般水溫為12—18℃時,投喂量占體重的2.5%。當水溫為18—25℃時.投喂量占總體重的3—3.5%。當水溫為25—30℃時.投喂量占總重的4—5%,每天投喂次數早晚多投,中午及光較強時少投。
4、飼養管理
流水所用水源不能帶污染物質,溶氧含量在5mg/L以上.pH值7.0—8.5。投喂的飼料不能過剩,以免影響水質。必須定期進行魚病防治。每立方米水體魚的載重量,一般保持在30kg左右。
(三)池塘套養
黃顙魚在飼養其它品種的池塘中進行混養,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將2—3cm長的苗種直接套養在池塘中,增加池塘中優質魚類產量及經濟效益。其方式有二種:其一是在常規的飼養方法的池塘中每畝套養300尾左右2cm長以上的苗種.不進行投喂飼料;其二是在常規的飼養方法的池塘中不投放鯉、鯽魚.改為投放黃顙魚500—600尾。
1、套養魚池條件
在池塘中套養黃顙魚的池塘必須無污染物質水體,有生活污水等環境不能套養。池塘有防逃設備,pH值在7—8.5.溶氧在4mg/L,天然餌料資源較豐富(如池塘中浮游動物、水蚯蚓、小魚蝦、水生及陸生昆蟲等)。
2、套養密度
混養密度應根據餌料情況而定,一般商品魚池塘投喂人工餌料的池塘,每畝套養300尾.其產量為30—40kg,在沒有套養鯉魚、鯽魚的池塘,每畝套養500—600尾.其產量為60—80kg,套養的苗種規格一般要求在2cm長以上。
3、套養管理
黃顙魚的套養管理,飼養水體溶氧要保持在4mg/L以上,要做好池塘中的防逃工作,以免黃顙魚外逃,要注意防治其它魚類病害時的葯物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的生長及死亡。黃須魚未長到100g左右重時,最好不要進行鉤魚,因為游鉤時黃顙魚較易上鉤。
四、病害防治
在飼養過程中,黃顙魚的疾病防治工作較為重要。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增加放養密度爭擴大飼養面積的同時,可能產生一系列流行的疾病。在苗種及成魚飼養中已發現魚病的危害,因此,加強疾病防治是提高成活率及產量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
(一)發病原因
1、魚池未經消毒,或消毒處理不嚴,或消毒葯物失效。
2、苗種的放養密度過大,水質變壞,降低了魚的抗病能力。
3、投喂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餌料未經消毒處理,帶進了病原體;或者是因這些餌料對重金屬離子等有富集作用,魚吃了大量這類活餌料而致病;或因飼料腐敗變質、或因投飼不勻、或是施肥不當引發魚病。
4、魚的體質差,或在運輸途過程中受傷,病原體侵入,或者苗種本身已患病。
5、苗種和工具未經消毒處理,帶進了病原體。
6、水源不良,或者是病死魚的交叉重復感染。
(二)預防措施
1、徹底清理魚池,嚴格清塘消毒。
2、苗種放養時,先用呋喃西林溶液和2—3%食鹽溶液等葯浴消毒。
3、放養體質健壯、規格大的無病害苗種。
4、最好不喂來自城市污水涵、排水溝里撈來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餌料,採用人工培養活餌料的辦法。
5、不喂變質飼料,貫徹「四定」、「四看」投飼法則,肥料經充分發酵腐熟後才下塘。
6、調查並總結本地區的魚病種類和發病規律,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定期潑灑生石灰、敵百蟲、強氯精、硫酸銅等結合內服葯餌,堅特對活餌料、食台、食場消毒。網箱飼養黃顙魚防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將網箱設置在有一定風浪或流水條件下的敞水區,放置網箱密度不宜太大,枯水期最好經常移動網箱。
(三)黃顙魚苗種對幾種常用葯物的忍受力
黃顙魚對常用水產葯物24小時半致死濃度為:硫酸銅0.69mg/L:90%晶體敵百蟲2.8mg/L;食鹽2.5%;孔雀石綠0.15mg/L;福爾馬林68mg/L;氨胺-T 8.4mg/L:黃顙魚對常用水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魚,這可能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葯物較容易直接從皮膚浸入體內等因素。所以對黃顙魚用葯,一定要嚴格控制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導致死亡。它對孔雀石綠、硫酸銅、硝酸亞汞和高錳酸鉀、敵百蟲等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四)幾種常見、多發病的防治方法
1、出血性水腫病
(1)、病源:據初步研究,病原體系細菌性。
(2)症狀主要症狀: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膠液,肝臟土黃色,脾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
(3)危害及流行該病在苗種和成魚飼養期問危害最大,有時可見部分病魚在水體中不停地旋轉,不久即死亡。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在高溫季節暴發,來勢猛,蔓延快。當水溫在25—30℃時則出現明顯病魚大批死亡現象。
(4)防治方法
①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條件,池水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換池塘水體為二分之一。
②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
③強氯精0.25—O.3g/m³水體消毒,每天一次.連續三天。
④在投喂的飼料中每kg干飼料加0.6—0.7g四環素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
⑤在投喂魚肉漿時每天定點加1%的食鹽到飼料中。
2、腸炎病
(1)病原:點狀產氣單抱桿菌
(2)症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病魚離群獨游。剖開魚腹,病情較輕者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濃充塞腸管,魚種和成魚都可能發生。
(3)危害及流行: 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及咸魚。這種病可能是由魚類直接傳播的.因而病魚與健康魚混養,可傳播該病。由於病菌可在池塘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來源於淤泥。另外該魚攝食的浮游動物和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漿內等也可能攜帶該病菌。
(4)防治方法:
①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魚種下池前用2~3%的食鹽溶液洗浴消毒。
②堅持不投喂霉變、腐敗的飼料,活性動物要用2~3%食鹽溶液消毒,定期在混合飼料中添加1%食鹽投喂;或添加O.1%的鮮大蒜汁。
③在池塘全池潑灑1ppm漂白粉,投喂磺胺胍葯餌,每100kg魚第一天用葯10g,第二天減半。連續用6天為一個療程;或在飼料中每kg飼料中混拌痢特靈0.3—O.4g,連續2~3天;或在每100kg飼料中加土黴素飼料粉40—100g,連續5—7天。
3、水霉病
(1)病原:水黴菌
(2)症狀: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向內、外生長。蔓延擴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魚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魚卵上布滿菌絲,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也就成了死魚卵。
(3)危害及流行 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表的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早春、冬季最易發生。
(4)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減少此病的發生。
②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
③用1%孔雀石綠軟膏或適量的碘胺葯物軟膏塗抹受傷魚體。
④用孔雀石綠浸洗病魚,大魚用4—5mg/L浸洗,小魚用2mg/L浸洗,注意掌握浸洗的時間。
⑤對孵化中的魚卵,可用7mg/L的孔雀石綠浸洗消毒8—10分鍾,連續2天,以後每天早、晚在魚卵孵化架附近的水面潑灑1次,用葯量以使池水呈淡綠色為度,直至魚苗孵出為止。脫粘流水孵化時,每隔6—8小時加孔雀綠石1次,使達到0.5mg/L,可有效抑制水黴菌的感染。
4、小瓜蟲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蟲
(2)症狀在病魚的皮膚、鰭條、鰓上,肉眼可看見白色小點狀胞囊.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病魚反應遲鈍或漂浮水面。因病灶處細菌的感染,使魚體表發炎.或有局部壞死、鱗片脫落、鰭條爛裂,鰓上皮增生,鰓小片破壞。蟲體如侵入眼角膜,能發炎變瞎。最終因運動失調、呼吸困難而死亡。黃顙魚對小瓜蟲病有易感性,發病後常出現暴發性死亡。多子小瓜蟲適宜繁殖水溫為15—25℃,pH 6.5—8.0夏季少見發病。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尤易被小瓜蟲感染。
(3)防治方法
①採用生石灰清塘、魚種消毒、合理放養等生產措施.可防止小瓜蟲病的傳播。
②用福爾馬林60—80mg/L浸泡病魚10—18分鍾(視水溫的高低靈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轉池飼養。原池用福爾馬林徹底消毒。此法只在發病初期的療效顯著,如果發現晚了,病魚身上布滿小白點,即使連續用葯,苗種的損失也很大。這里要特別指出,黃顙魚對硝酸亞汞非常敏感,故用葯量必須精確。浸泡病魚盼時間也要嚴格掌握,否則易造成葯害。
5、斜管蟲病和車輪蟲病
(1)病原 鯉斜管蟲與車輪蟲,常見的是並發症。
(2)症狀 魚體的l鰓和皮膚被大量蟲體寄生而致病,黃顙魚苗種常患此病,成魚和親魚有時也會被感染。斜管蟲喜寄生於黃顙魚的邊緣或縫隙里,也侵襲體表皮膚,剌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蒼白色或淡藍色的粘、液層,病魚離群。頭朝下、尾朝上倒裁於水面或側卧於水下,呼吸困難,不久即死亡。寄生在體表的車輪蟲個體較大,而寄生在鰓上的車輪蟲一般個體較小。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體表有時出現一層白線:車輪蟲病多在面積小、水較淺、水質不良、放養密度大、飼料又不足以及連續綿雨、水溫18—28℃的情況下最易發生。
(3)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②用1—2mg/L的硫酸銅溶液浸洗魚體,要注意根據水溫把握浸洗時間。
③用0.4~0.5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遍灑,療效較好。
另外.黃顙魚屬底層魚類,殘渣剩餌及魚類糞便很容易在池底積存,引起魚類皮膚粘液增多,導致魚病及影響魚類呼吸,從而死亡。養殖喂養盛期,每半月25kg/畝,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或排底層水,沖注新水以改善底質和水質也相當必要。
--------------------------------------------------------------------------------------------------
http://www.168fn.com/show_news.asp?id=3281
④ 湖庫釣嘎魚方法
如何垂釣嘎魚 嘎魚也稱黃骨魚是底層小型魚類。多生活在江湖河泊和水庫靜水或緩流水域中,多在旁傍皖和夜間 覓食、為肉食性魚類。因其煮食後有:消水腫、利小便、燒成灰治瘰傷久潰不收斂及惡瘡作用。 並發小兒痘疹,過去常被人們垂釣,也是比較容易垂釣魚種。最大也只在1--2斤,以兩為多。 釣具選用:p1.可使用手竿、以軟調竿或中硬竿竿長約5米。線徑在0.25--0.3毫米,鉤選用中號長 柄。主線與子線粗細應相同或子線稍粗。在靜水域盡量採取齊竿線釣法,可用單鉤或雙鉤垂釣。 其組和方式如同釣鯽魚。 如在緩流水域大都不裝浮漂,用20--25克通芯墜、一隻鉤連接在墜上方8--10厘米主線上,而另一鉤 則在墜的下方。 p2.投竿釣法:選用1.8--2.1米投竿配小型輪,線徑0.25--0.3毫米。墜重30--40克,組合方式應以 水底狀況而定,如水底不凈釣鉤要連接在墜的上方主線上。用2--3隻組合成串鉤[死墜] 如水底較凈可選用通芯墜雙鉤垂釣,雙鉤在墜的下方並分開雙鉤。 釣點選擇:嘎魚怕強光,白天大都在坑內或洞穴中。夜間在近岸淺水區和靜水區,釣點應選在岸邊有 樹或水草遮光、水底較堅硬坑窪、陡坎、礁石區域。有流水地域可選在堤壩、攔河壩、橋墩水被阻擋 一側。 釣鉺選用:嘎魚是食肉性魚類,蚯蚓、紅蟲、地蠶、蚌肉、田螺、小蝦等皆可。但要根椐季節、不 同地域選取釣餌。以北京而論在5--9月份,選用蚯蚓、小蝦、蚌肉、小活魚為好。 垂釣方法:應主要在靜水域採用底釣法。手竿垂釣時浮漂的反映:先跳動幾次隋即漂沉沒、有時漂邊 抖動邊移位,此時即可提竿。 投竿釣法如同串鉤主釣鯽魚雷同。 在北京周邊地區,每年自6月中旬到8月下旬為最佳垂釣期。在陰雨天氣或在當日悶熱的夜晚, 上鉤率最高。
⑤ 黃顙魚 晚上釣時,該釣底還是釣淺
晚上釣。
釣黃顙魚一般釣深水區較好。黃顙魚是底層雜食性魚類,通常在水域的底層棲息,在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白天通常潛伏在水底或石縫中,夜間出來活動、覓食。但由於各種水域的水質都會有所差異,建議根據垂釣水域的環境去考慮是否應該釣深或者釣淺。
釣黃顙魚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被鉤子鉤住的黃顙魚,往往會發出一些叫聲,與此同時,帶毒的魚鰭也會不停的擺動。若是用戶不小心碰到了魚鰭,是很危險的,所以摘鉤子的時候最好不要用手直接去觸碰魚鰭。必要的應當在出釣之前,准備好摘鉤工具。
在流水中釣黃顙魚的時候,水流會不斷的沖擊魚餌,要想讓窩子發揮出更大的效果,就得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打窩時所用的窩料,最好能稍微重一些,並且要符合黃顙魚的口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顙魚
⑥ 如何野釣嘎魚
其實釣嘎魚也是需要用窩子的,如果光用釣餌傻等必定收獲不如用窩子的多,釣嘎魚的窩子其實很簡單,大家一看便會。
窩子底料採用釣羅非魚的濃腥餌,在用蚯蚓100 條左右,白糖一勺,可能也就20克吧。備好料到垂釣地點後,把蚯蚓放入盆中加入白糖,等幾分鍾蚯蚓與糖融合後便化成水,倒入羅非魚餌料攪拌勻即可,盡量 干,如果用少許凝固劑最好,使其在水中溶解慢些。(記得帶一次性手套,不然你的垂釣心情或盪然無存的。)將窩子揉成合適的球,拋入水中即可,等待10多分 鍾後見效
⑦ 秋季釣黃顙魚的技巧有哪些
秋季想要釣好黃顙魚,天氣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在金秋時節,小雨天、陰天垂釣黃顙魚的效果最好。而多雲天氣和晴天效果很差,尤其陽光很強烈的晴天,垂釣效果最差。最好的出釣時機是下過中、大雨的第二天夜晚,此時黃顙魚開口很猛,只要釣友有所准備,能夠獲得很好的收獲。
⑧ 如何釣嘎牙子魚
1、首先要先選擇好釣組。由於嘎魚是食肉類魚,所以採用海竿串鉤的多竿釣法勝於只用手竿。
2、釣嘎魚餌料。釣嘎魚,最佳的餌料就是蚯蚓和紅蟲了,可以直接用蚯蚓或紅蟲打窩誘魚,也可以用腥味重的麵食餌料和紅蟲混合,再加一些拉絲粉和水來製作「肉夾饃」的窩料,打窩誘魚的效果會更好。釣嘎魚的關鍵就是誘魚,在窩料里添加少量的氣味傳播劑,氣味傳播劑是一種強效淡水魚誘魚劑,加強窩料的氣味在水中的傳播擴散能力,誘魚進窩的速度會更快。釣餌直接使用蚯蚓或者紅蟲掛鉤就可以,網上有專門把紅蟲掛鉤用的紅蟲夾和皮筋,使用工具把鮮活的紅蟲掛鉤,非常方便。要是魚上的太好蚯蚓用完也可以就地取材,撈小趴虎或田螺肉掛鉤,效果也不賴。
3、垂釣時間。當然是在晚上,一般嘎魚都在晚上出動。一個通宵一般能等到兩個上魚高峰,第一是天快黑的時候到晚9點,第二是天凌時3、4點到早上8點,這兩個時間段一定要做好准備,所以出釣和收竿記得趕上這兩個時間,往往比整夜釣的都多。
4、注意事項。釣嘎魚的時候或許會上鯰魚,所以一定要支好抄網;魚護一定要用小網眼的,因為嘎魚鑽護的能力遠比你想像的要大;不小心被扎到就用它身上的黏液拍打傷口,止疼效果很好。
5、嘎魚的個體不大,一般都在半斤以下,超過半斤的嘎魚很少。如果使用手竿垂釣,魚竿長度在3.6米~5.4米之間就可以,主線3.0號,子線2.0號,伊豆5~7號鉤,使用長柄鉤,摘鉤方便。絕對不要使用帶倒刺的伊勢尼魚鉤,因為嘎魚吃餌是吞食,經常會把魚鉤吐到肚子里,如果魚鉤上有倒刺,摘鉤就會非常麻煩。嘎魚的魚鰭有微毒,摘鉤時務必注意,如果不小心被刺中,會非常痛。所以,摘鉤時最好用毛巾將嘎魚包裹好,再用摘鉤器取鉤。釣到的嘎魚盡量不要放到魚護里,嘎魚的魚鰭掛住魚護就很難摘下來,最好是把釣到的嘎魚放到水桶里。
⑨ 怎樣釣黃顙(嘎牙子)
黃顙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黃顙魚又稱黃頰魚、黃刺、盎公魚、黃臘丁和黃骨魚。常見近緣種有岔尾黃顙魚和江黃顙魚等。黃顙魚為底層小型魚類,多生活在靜水或江河湖泊緩流中,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覓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食性廣,主要攝食小魚、浮游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螺螄等,偶爾也食水生植物。 Wb|xEwqd` X53TFRxnT 黃顙魚冬季多居於深水中,釣季自春末至秋,以夏為上。釣黃顙魚以自然水體為主。池塘中的黃顙魚多系注水時隨外水進入。 ] VN4;R #]BpTpRAe< 因水質原因,池塘中的黃顙魚多呈青綠色。釣黃顙魚一般多以蚯蚓為餌,可選皮厚體壯的紫色蚓和紅蚓裝鉤。人工飼養的大平2號蚯蚓體壁薄,不耐黃顙口裡的細齡磨嚼。黃顙魚的咬鉤較鯰針平穩得多,盡管它的攝食方式也是吞,但動作的幅度小。在星漂上的反應常呈現一緊一松的節奏狀,或較緩慢的斜向入水。黃顙魚的流動速度不快,左右搖頭晃尾,即使咬鉤也改變了不搖頭擺尾的習慣。它對餌的鍥而不舍使色魚人表現得異常沉著,可以耐著性子等待漂出現預期的反應。完全用不著注視漂和考慮揚竿的適當時機。 8" x+^ /j{`hi 由於口裂寬大和吞食不顧後果,黃顙魚會將鉤吞至咽部而造成摘鉤困難,這種情況在釣黃顙魚時是難免的。 bc ".R] CQLh;W` Dc 傳統鉤黃顙魚方法一般多使用卧鉤。"朝天鉤"因鉤柄較短不適宜用來掛蚯蚓,而更適用於掛螺螄肉。用高靈敏懸墜釣法來對付黃顙魚的笨拙,既顯得多餘,又不能正確瓜咬鉤狀況,更因雙子線太細和柔軟,極易被黃顙魚呈鋸齒狀的胸鰭棘損壞和纏繞。現在常採用子孓釣和延繩張公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法。所謂子孓釣是用蚊子的子孓拌和谷糠灰,以兩指指尖捏住鉤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攪和,使不斷捲曲的子孓附纏於鉤尖和鉤彎成團,這是釣黃顙魚的絕招。所謂延繩張公釣是將專門用於插竿釣甲魚的鉤尖內折,製成延繩釣組,鉤上掛蚯蚓為餌,順河岸走向置於水深1米處的水底布成鉤陣,常一次能釣獲幾十尾黃顙魚。
⑩ 釣嘎魚(釣黃顙魚)及怎樣打窩技巧全攻略
黃顙魚窩料可以使用動物內臟、碎蚯蚓等摻和在飼料里,用紗網包成雞蛋大的小包,以誘餌包替代墜,打到哪兒都能誘魚。黃顙魚進窩後,只能聞到味而吃不到餌,很快就會咬鉤
打好窩之後,只要黃顙魚一進窩,然後選擇一款好的餌料,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難度,當然餌料可以選粗大肥胖的蚯蚓,當我們把黃顙魚釣上來後,由於它身上有三道毒刺,摘鉤時要小心,最好先用手巾包住魚再摘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