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極限速度多少合適
Ⅰ 看下F1賽車最高時速可以跑多少,看了才知道
F1賽車時速無法超過400公里(理論),迄今為止F1賽車賽道達到最高速度為375公里/小時,2004年義大利蒙扎賽道紀錄。
F1賽車可以在2.5秒內從0加速到100公里/小時,在5秒鍾內達到200公里/小時;2005年本田賽車搭載V10引擎的馬力達到了接近1000匹,同年蒙托亞在義大利蒙扎賽道跑出了372.6km/h的賽道極速記錄,
同年本田車隊先在莫哈韋沙漠機場跑出了415KM/h,接著在美國巴納維亞鹽灘跑出超過400km/h的極速,並且得到官方認證,2005年考斯沃斯引擎突破20000轉,後來由於國際汽聯對賽車規則改革,現今F1賽車的極速受到了限制。2006年開始用V8自然吸氣引擎,在2014年換用V6渦輪增壓引擎。
(1)f1極限速度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F1賽車性能參數:
一輛賽車從概念設計到製作完成需要2.5萬小時的工作;
頂級F1車隊製造賽車過程中,需要生產數目驚人的零件,比如寶馬-威廉姆斯車隊
在12個月中生產了大約20萬個零件;
F1賽車可以在2.5秒內從0加速到100公里/小時,在5秒鍾內達到200公里/小時;
F1賽車有很強的制動特性,可以在1.9秒鍾內從200公里/小時減速到0,剎車距離為55米;
使一輛賽車從315公里/小時減到185公里/小時所需要的能量,相當於讓一頭大象往上跳10米的能量;
F1車手在比賽期間大約要換檔2600次,寶馬車隊曾經統計過在大獎賽期間一台引擎大約要點火8百萬次;
比賽中,F1排氣管處的溫度可以達到800℃;
每次比賽結束後,F1賽車底盤需要拆開,並進行200多項內容的檢查;
一台3升10缸的引擎,重量低於100公斤;2008年開始用8缸的引擎,正常比賽階段,百公里耗油量約在60升左右。
在F1比賽期間,一名車手失去大約600卡路里的熱量。
Ⅱ f1賽車最高時速是多少
F1在理論上來講最高時速可以達到960km/h。可是有不同的阻力。這是不可能達到的。至今為止F1嘗試過各種減少阻力來測試他能跑出的速度極限。本田車隊巴納維亞555挑戰計劃項目小組於2006年7月17日至7月20日之間成功登陸美國猶他州巴納維亞鹽灘創造了一級方程式歷史上首個官方速度紀錄;同時,項目小組亦創造了555米內一級方程式賽車的速度紀錄,並籍此兩項成績一舉成為整個速度運動界最快的F1車隊。
但是,整個項目小組卻都對這一令人可喜的結果表示出不滿:盡管挑戰的最終速度令人信服,但是挑戰地點無疑卻是錯誤的。本田車隊整個巴納維亞555挑戰計劃的最初目標就是要在巴納維亞鹽灘利用F1賽車向世界陸路速度官方記錄發起挑戰本田車隊亦憑借399.9公里/小時的終極沖刺速度,僅用4.996秒便完成了555米精確行程。由於挑戰規則的限制,本田車隊挑戰小組最終所創造的F1官方速度紀錄定格於397.360公里/小時,距離400公里/小時僅有咫尺之遙。
本田車隊巴納維亞555挑戰計劃項目小組在美國的速度聖地猶他州巴納維亞鹽灘上沖破400公里/小時速度大關---在一標准英里內成功達到了平均速度400公里/小時的速度目標:當地時間7點21分,挑戰用車經過一次沖擊即達到了400.459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然而,挑戰用車在折返行駛過程中卻無法達到400公里/小時的速度,因此兩次速度沖擊的平均速度比400公里/小時稍低一點:但393.613公里/小時(244.580英里/小時)的數值仍打破了本項目在周一創造的紀錄。
Ⅲ F1極限速度是多少
F1賽車的最高時速在理論上可達
960公里/小時
但事實上,還沒有任何一輛車能在賽道上跑出這個成績來
英美車隊成為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F1車隊。英美車隊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的莫哈韋機場展開了最後一天的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南非車手范·德·莫維有幸成為F1歷史上第一個打破時速400公里的車手。
在當天的測試中,范·德·莫維曾經有三次時速超過400公里,而其最好的成績則是最後一次創造的,即415公里/小時(即257.88英里/小時
Ⅳ F1方程式賽車最高時速是多少
F1 如果只測試直道速度的話
可以跑400.459kph 用的V10引擎
上面說的本田的499是不對的
應該是本田車隊的南非試車手阿蘭·范德梅維在美國鹽湖城跑出了400.495公里/小時的極速
如果是 現在正規的比賽賽道上尾速最快也就320左右
(用現在的V8引擎)
以前的話尾速在370km/h左右 V10
3.0L的V10比2.4的v8要多了200匹的馬力
好像說理論上現在的F1可以跑到960km/h 不過只是理論
在地球上有太多的限制
Ⅳ F1方程式賽車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多少
最高速度可達320千米/時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30千米/時。
賽車發動機程式依不同時期的比賽規則而變化,自1995年開始,規定使用氣缸容量為3.0升、V型10缸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汽油發動機;最高轉速可達19 000轉/分以上,最大輸出功率超過622千瓦(900馬力)。
最高速度可達320千米/時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30千米/時,由靜止加速到100千米/時僅需2.3秒,由0加速到200千米/時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只要7秒。變速器設有六至七個檔位,並採用半自動變速系統,車手利用方向盤上的控制桿來操作換檔。
(5)f1極限速度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賽車運動起源於1894年,當時的比賽對參賽車輛沒有任何限制,直到1904年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成立後,出於公平性與安全性,開始嘗試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
早期的分類從各種角度進行過嘗試,先後包括最大車重、耗油率、氣缸半徑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引入了氣缸容量的概念才有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方程式」的意思:一個對所有參賽車輛的限制標准。
第一場一級方程式(F1)比賽誕生於1950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國際汽聯對賽車的規定早已超出了簡單的對汽車排氣量的要求。
賽車必須依照FIA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設計和製造,其中包括車身尺寸、重量,發動機排氣量、最大功率,是否使用增壓器以及輪胎花紋、尺寸等賽車的所有技術參數。簡單來說,就是以一條方程式(並非數學上的方程式)去生產,所以稱為方程式賽車。
Ⅵ F1車的時速最高可達多少碼和如何欣賞F1有什麼術語
由於受賽道條件所限,F1賽車的時速無法超過400千米(雖然理論上可以),迄今為止F1賽車在賽道上所達到的最高速度為375km/h,是2004年在義大利蒙扎賽道的紀錄。從起步加速到100km/h僅需2秒多的時間。
一般觀眾都是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車手、車隊才看F1,想學習欣賞可以看看CCTV5的F1賽場,解說得還可以。我們可以看車隊內部的團隊協作,戰術的制定到執行,起跑線上各支車隊的爭奪,高超的技術,完美的入彎和漂亮的超車,賽場外的針鋒相對,同時還能加深對賽車知識(輪胎、引擎、空氣動力學)的了解。這都是一個時間的過程。
F1年度錦標積分制(Championship points)
車身底盤 (Chassis)
駕駛艙(Cockpit)
製造商/車隊 (Constructor)
減速彎道 (Chicane)
發夾彎道(Hairpin)
賽車駕駛艙 (Cockpit)
亂流 (Dirty air)
下壓力 (Downforce)
風洞 (Wind Tunnel)
排位 (Grid)
起跑排位 (Starting Grid)
桿位 (Pole Position):又稱為P.P.
排位賽 (Qualifying)
裝備區 (Paddock)
維修區 (Pits)
維修道 (Pit Lane)
停站 (Pit Stop)
光頭胎 (Slicks)
後勤維修人員 (Pit Crew)
賽車號碼 (Race Number)
安全車 (Safety Car)
Aerodynamics(空氣動力學): 研究空氣流經物體上方和四周特性的學科,在F1設計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Apex(彎心): 賽車過彎線路的中點,車手在入彎時使賽車指向的位置。
Appeal(上訴): 車隊認為車手受到了不公正的判罰,向比賽官員採取的行動。
Ballast(配重,壓艙物): 賽車中固定的重物,用來最大限度地達到賽車的平衡性並且讓賽車符合最小重量規定。
Bargeboard(側板): 車體的一部分,被垂直安置在前輪和側箱之間,用來平緩流經車兩側的氣流。
Blistering(起泡): 輪胎或者輪胎一部分由於過熱產生的結果。過熱使得橡膠變軟,並在輪胎表面結成塊。起泡可能由輪胎配方選擇不當(比如使用過軟的配方),胎壓過高或者調教不當引起。
Bodywork(車體): 一體式車架上的碳纖部分,比如引擎蓋,駕駛艙頂部,鼻椎等。
Bottoming(拖底): 車身受到猛烈壓縮,車底盤碰到賽道表面,達到懸掛行程的最底部。
Brake balance(剎車平衡): 駕駛艙中的一個開關,用來根據車手的意願調節前後輪的剎車力的分配。
Chassis(底盤): 賽車的主要部件,引擎和懸掛系統都附加在底盤之上。
Chicane(加速彎): 交替方向的一組緊的彎角,通常在賽道中用於讓車輛減速,經常是由先前的高速彎角改造而成。
Clean air(穩定氣流): 空氣狀況穩定,不是亂流,提供一個最佳的空氣動力學環境,通常頭車能夠有這種條件。
Cockpit(駕駛艙): 底盤上容納駕駛員的區域。
Compound(配方): 決定輪胎表現的一個主要因素。理想的輪胎配方應即能最大可能提供抓地力,又能保持耐久性。一個典型的F1輪胎配方有超過10種成分,比如橡膠,聚合物,硫,碳黑,油及其他化學物質。而其中每一個成分又包括大量的衍生物,用來加大或減少某一方面的程度。一個很小的配方改變就能影響整個性能。
Diffuser(擴散器): 車底尾部的部件,車底的氣流從此離開。擴散器的設計很關鍵,因為它控制空氣流出的速度。流出速度越快,車底的空氣壓力就越小,因此車輛就能獲得更多的下壓力。
Downforce(下壓力): 當車向前行駛時,空氣動力產生的向下的力。這會有助於改進車輛的牽引力,以及在過彎中的操控性。
Drag(拖拽力): 當車輛向前行駛時,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
Drive-through penalty(處罰通過維修區): 比賽還在進行時,賽會仲裁的一種處罰。車手必須進入維修區,在維修區限定速度下通過,再重新回到比賽,中間不需要停。
Flat spot(過度停頓): 輪胎中的某個區域因為急剎車或者側滑,某一處被嚴重磨損。這會破壞車輛的操控性,經常會引起嚴重的車身震動,可能會迫使車手就維修站更換輪胎。
Formation lap(熱身圈): 比賽開始前的一圈,賽車從發車位起步,繞賽道一圈再重新在各自發車位上排列好,准備比賽正式開始。
G-force(G力): 一種物理力,由於方向或者速度的快速改變,相當於一個重力單位被增加了數倍。車手在過彎,加速或減速的過程中會承受很強烈的G力。
Gravel trap(沙礫緩沖區): 在彎角外側設計的由沙礫組成的區域,目標是使沖出賽道的賽車能停下來。
Grip(抓地力): 車輛牽引力的度量,影響著在過彎控制上的難易。
Installation lap(賽前測試圈): 到達一個賽道後跑的一圈,用來測試一些基本功能如油門,剎車和轉向。車輛直接開進維修區,不經過終點線。
Intermediate tyre(中性胎): 比干胎有更多的溝槽和花紋,但是比全雨胎要少,用於在混合的條件下。
Jump start(搶跑): 在5盞紅燈沒有熄滅前就從發車位移動。感測器會檢測到移動,搶跑會被處罰。
Left-foot braking(左腳剎車): 90年代很流行的一種剎車風格。得益於手控離合器的出現,車手能夠讓右腳只管油門,左腳只管剎車。
Lollipop(停車信號板): 在賽車停站時,車前面棒子上的標志,用來告訴車手應該剎車,當車從千斤頂上放下時提醒車手准備進1檔。
Marshal(賽道工作人員): 賽道上的工作人員,檢視比賽的安全進行。馬修通常要扮演幾個角色,包括留心觀眾以保證他們不會有危險或者對正在比賽的車手產生危險,救火隊員,移走停在賽道上的賽車以及揮動各種旗子信號向車手通報賽道條件等。
Monocoque(一體式車架): 單一車架,駕駛艙被放置其中,引擎固定在後面,前面的兩側有前懸掛。
Oversteer(轉向過度): 當車手向著彎心入彎時,車輛出現「甩尾」的情況。這通常需要反向鎖定去糾正。
Paddles(換檔推桿): 轉向輪尾部兩邊的控制桿,車手用它來升降檔。
Paddock(圍場): 維修區後面的一塊有限區域,車隊用來放置他們的運輸設備和臨時基地,不對公眾開放。
Parc ferme(檢錄區): 一個隔開的區域,在排位賽和正式比賽之後,車輛都會被開到這里。車隊的人員不允許接觸賽車,除非在比賽官員的嚴格監督下。
Pit board(維修區提示板): 維修區外牆舉出的板,用來告訴車手所處的比賽位次和距離前後車手的時間。
Pit wall(維修區控制牆): 車隊老闆,管理人員,工程師在比賽進行時呆的地方,通常在頂棚底下,以防監控儀器雨淋或暴曬.
Pits(維修區): 賽道上的一塊區域,由護牆和發車直路隔開。車輛在比賽中到此更換輪胎,加油,或者在練習中更改調教。每個車隊的賽車停在他們各自的區域里。
Plank(底板): 安放在每輛賽車底部中間位置(從前到後)的硬木板(也叫Skid block),用以檢查車輛底盤是否過低。如果木板被過度磨損,可以很明顯從外觀上看出來。
Pole position(桿位/首發): 發車的第一位,授予排位賽中成績最快的車手。
Practice(練習): 大獎賽周的星期五和星期六上午,車手上賽道去為賽車尋找合適的設定,以准備排位賽和正式比賽。
Pre-Qualifying(排位預賽): 星期六,車手被允許每人單獨做一個盡可能快的時間。這個結果決定正式排位賽的出發順序。在排位預賽中最快的車手將在正式排位賽中最後出發。
Protest(抗議): 車隊認為其他車隊或競爭者有違規行為時採取的行動。
Qualifying(排位賽): 周六和周日,車手被允許每人單獨做一個盡可能快的時間。排位預賽最快的車手最後出發。排位賽中最快的車手獲得桿位。
Reconnaissance lap(勘查圈): 車手離開維修區到停入發車位的一圈。車手可以多跑幾圈,不過必須從維修區裡面通過,因為此時賽道上都是車隊工作人員,很擁擠。
Retirement(退出): 一輛賽車由於事故或者機械故障而不得不離開比賽。
Ride height(離地高度): 賽道表面和車底板之間的高度。
Safety Car(安全車): 引導車,比賽中如果遇到情況需要車輛慢行,安全車從維修區使出,在所有賽車的前面引導前進。
Scrutineering(檢查): 官方對賽車的技術檢查,保證沒有違反規則之處。
Shakedown(零件測試): 在車隊首次使用一個不同部件時的一個簡要測試,不需要車手盡100%努力去做一個最快圈速。
Sidepod(側箱): 位於車身單體的兩側,在車手旁邊一直延伸到尾翼,裡面有散熱器。
Slipstreaming(尾流/彈弓效應): 一種駕駛策略,車手緊跟在前面車的後面,此時拖拽力會減小,在下一個彎角前抽出車身,很有希望能達到一個更高的極速,從而像彈弓一樣完成超越。
Spare car(備用車): 每個車隊為比賽准備的額外的賽車,有時候是兩輛。當車損壞無法及時修復時使用,也叫T-Car。
Splash and dash: 比賽最後階段車手進維修站,僅僅補充一些油料以保證能夠跑完比賽。
Steward(大會仲裁): 每個大獎賽指定的三位高級官員中的一位,用來作出各種決定。
Stop-go penalty(罰停10秒): 一種處罰,車手要進維修區停10秒鍾,其間不能加油也不能更換輪胎。
Tear-off strips(可撕的保護膜): 車手頭盔上的透明的塑料膜。比賽開始前貼好,當變臟之後可以撕去一層。
Telemetry(遙測儀): 傳送引擎,底盤相關數據到車隊電腦的系統,車隊的工程師可以據此監測車輛的狀況。
Traction(牽引力): 車輛把動力轉移到賽道表面推動車前進的度量。
Traction control(牽引力控制): 一個計算機控制系統,檢測是否車輛的驅動輪損失了牽引力,即打滑。並且盡可能的讓車輪獲得更多的牽引力,以有效地獲得更多動力。
Turbulence(亂流): 流經路線上受到阻礙,氣流被分裂破壞。比如當氣流遇到尾翼時,水平氣流就被擾亂了。
Tyre compound(輪胎配方): 輪胎製造中,各種橡膠的混合。范圍從軟,中到硬。每種都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表現以及磨損特性。
Tyre warmer(輪胎加熱器): 一種電子毯子,在輪胎被裝上車之前,包裹著輪胎使得在起步時輪胎能接近理想工作溫度。
Understeer(轉向不足): 車的前輪轉彎受限,車手試圖指向彎心卻遠離。
Undertray(車身底板): 獨立的地板通過螺栓與承載式車身下側相連接。
Ⅶ F1比賽車速最高能達到多少
F1比賽即世界一級方程式比賽,是由國家汽車運動聯合會(FIA)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年度系列場地賽車比賽,也是現在世界上最高級別的賽車比賽,甚至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世界三大體育賽事」,年收視率達到了驚人的600億次。F1的賽車是單座的特製賽車,其座艙也是直接敞露在外的,同時還有著巨大的輪胎,根本沒有翼子板的遮擋。也正以因為如此,F1賽車只能在賽道上行駛,而不能在普通的公路上行駛,同時,各大汽車廠的流水線也不生產F1賽車,F1賽車是由各大賽車公司或者賽車運動部直接設計並製造的。
總而言之,出於安全原因,其實F1比賽並不刻意追求最高時速。
Ⅷ f1賽車最高時速是多少
F1賽車的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
但由於賽道、載油和輪胎的原因,F1賽車並不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汽車。
2005年本田賽車搭載V10引擎的馬力達到了接近1000匹,同年蒙托亞在義大利蒙扎賽道跑出了372.6km/h的賽道極速記錄,同年本田車隊先在莫哈韋沙漠機場跑出了415KM/h,接著在美國巴納維亞鹽灘跑出超過400km/h的極速,並且得到官方認證。
2005年考斯沃斯引擎突破20000轉,後來由於國際汽聯對賽車規則改革,現今F1賽車的極速受到了限制。2006年開始用V8自然吸氣引擎,在2014年換用V6渦輪增壓引擎。
賽車運動起源:
賽車運動起源於1894年,當時的比賽對參賽車輛沒有任何限制,直到1904年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成立後,出於公平性與安全性,開始嘗試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
早期的分類從各種角度進行過嘗試,先後包括最大車重、耗油率、氣缸半徑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引入了氣缸容量的概念才有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方程式」的意思:一個對所有參賽車輛的限制標准。
第一場一級方程式(F1)比賽誕生於1950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國際汽聯對賽車的規定早已超出了簡單的對汽車排氣量的要求。
Ⅸ F1賽車的極限速度是多少
F1賽車的最高時速在理論上可達 960公里/小時 但事實上,還沒有任何一輛車能在賽道上跑出這個成績來
英美車隊成為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F1車隊。英美車隊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的莫哈韋機場展開了最後一天的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南非車手范·德·莫維有幸成為F1歷史上第一個打破時速400公里的車手。在當天的測試中,范·德·莫維曾經有三次時速超過400公里,而其最好的成績則是最後一次創造的,即415公里/小時(即257.88英里/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