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璧尺寸多少合適
⑴ 玉圭,玉璧,玉環,玉瑗有什麼區別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http://www.china-gallery.com/gb/kucun/qingt/yq_mcsy.htm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防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范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http://ke..com/view/487681.htm
一些初對我國古玉有興趣的朋友,可能仍未能分清什麼是玉瑗、什麼是玉環和什麼是玉璧,因為三者的形制十分相似。
像附圖的真古青玉器,乃戰國時代所琢制者,其紋飾與琢法皆顯著具有時代特色。此一形制屬「瑗」。通常大孔為瑗;孔的直徑大約等於整件玉器直徑的三分之二。小孔者為玉璧;中孔者屬「環」,亦即是其孔的直徑等於整件器物直徑的一半。《爾雅》清楚地指出:「好倍肉謂之瑗。」「好」就是中孔的直徑;「肉」是由內廓到外廓的尺寸。荀子說:「召人以瑗。」古代延請人來時,便叫使者持一個瑗去。《說文》述及君王上台階時,為免失墜,故手執玉瑗的一邊,引導者則執另一邊。後來更演變為佩飾,由內廓凸起的「唇瑗」漸變成玉鐲子。古人稱作「圳」或「釧」者,其實也屬瑗。
玉璧同樣是中間有圓孔的圓形板狀體。《爾雅》謂:「肉倍好謂之璧。」亦即玉的部分,尺寸倍於中間孔的尺寸。古人用璧與琮合作禮器。《爾雅》指「肉好若一謂之環」;亦即玉的部分與中間孔之尺寸相若(近乎一樣)。玉環應仿自更早年代的陶環和石環。三者在最早期皆多為素麵無紋;在周時始多谷紋和蒲紋;戰國時期更多卷雲紋與重王丕.
http://blog.163.com/sir_huang0628/blog/static/113984902008213121289/
⑵ 「和氏璧」,到底是一塊玉石,還是一件玉璧
據《玉璽譜》、《文獻通考》和《二十四史》中記載,由和氏璧改制的玉璽的材料應為藍田玉,這與後來對和氏璧顏色的描寫是一致的。據宋《錄異記》及現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中分析,它應是一種珍稀的具有碧綠、潔白閃光的拉長石。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把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改制的作為前提,從而依照歷代對傳國玉璽的描述,來推斷和認定和氏璧的材質。因為它不是對和氏璧的直接描述,這樣的推斷太間接,不能說明就是和氏璧的材料。
那麼真正的和氏璧是什麼顏色、什麼材料?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卞和得到的是一塊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白玉,非常稀少。荊山是否有軟玉的礦苗尚不清楚,古時候由昆侖山向中原(特別是楚國)馱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白玉,沒有藍田玉和拉長石。
春秋戰國時期王者用玉均為和田玉,楚國也應該不會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據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點,斷定得到的是一塊少見的上等好玉,這才獻給楚王。反之,看看文獻上對玉璽所描述的顏色:「藍田之色」、「色正青」、「色綠如藍」,這樣的顏色不應該是上等和田玉的顏色,也就是說玉璽不是用和氏璧改制的,必定是別的什麼玉。
二、別忘了藺相如完璧歸趙,是靠了誆為秦王指出玉璧上的一處疵瑕,才將和氏璧取回到手的。可見和氏璧是那麼潔白無瑕光彩照人,一點不勻和雜色都沒有,這樣直接的描述,足可證明它一定是上好的軟玉或和田白玉,而不是別的什麼玉。
再說和氏璧的紋飾。當時楚國玉璧的紋飾與春秋時期玉璧的紋飾沒有什麼不同,翻開《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十六冊和《中國玉器全集》六冊,可以知道,那時的紋飾比較簡單,以雲紋為主。可以想像和氏璧的紋飾是雲紋的可能性很大,應該八九不離十。
三、說一說和氏璧的內徑、外徑和形制是多少。《周禮》上說九寸璧為諸侯王用,當時的九寸摺合到現在的尺寸是21-22厘米,楚國是七雄之一,和氏璧的直徑應該不小於這個尺寸,又根據璧的形制比例,它的厚度不會大於1厘米。從秦王高興地將和氏璧給他的王妾和大臣傳觀這一情景來分析,和氏璧的重量不會太重。筆者有一塊外徑23.7厘米、內徑5厘米、厚0.48厘米的玉璧,稱其重量是500克,那麼和氏璧不應該超過1000克。
另一方面,從支持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改制而成這一情況來考慮,改璽時必定能夠在璧上挖出9.24厘米見方的玉璽面積來,由此推斷和氏璧的直徑應該在28厘米左右。由於和氏璧是一塊好玉,玉工一定不捨得開一個大大的洞,所以和氏璧的內徑是4-5厘米,厚應在1厘米以內,重量在1000克以內。
至此,我們可以大約知道,和氏璧是用一塊上好的和田白玉琢成,它的內徑約5厘米,外徑約28厘米,厚0.65厘米,正背兩面琢滿了雲紋。它玉質均勻,潔白無瑕,溫潤細膩,寶光奪目,是一件曠世珍寶!
⑶ 問:龍紋玉璧的歷史
西漢龍紋玉璧,為西漢時期的玉器,代表了漢代石器工藝的水平,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品簡介
直徑:26.3厘米
所處時期:西漢
歷史淵源
先秦時,壁、琮、璋、璜等物被稱為祭玉和瑞玉,用於祭祖和朝覲等禮儀。到漢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漸趨衰落。不過璧在燎(燒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這樣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於隨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中間,還有的鑲嵌在棺外作為裝飾。這件碧玉谷紋壁,谷紋細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顆粒組成,外緣飾以一圈圖案化的夔龍紋,質地堅硬,晶瑩悅目,代表了漢代石器工藝的水平。
同名藏品
基本信息
名稱:西漢龍紋玉璧
類別:玉器
年代:西漢
尺寸:外徑33.4厘米,厚1.1厘米
收藏: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出土時間及地址:1983年廣東廣州南越王趙墓出土
文物鑒賞
西漢龍紋玉璧呈深綠色,有白斑。體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周緣起棱,內圈飾三組一首雙身夔龍紋,並
有刻紋相隔。中圈飾谷紋,外圈飾七組夔龍紋。由三周繩索相隔。此器徑大體厚,圖案復雜。出土時,置於墓主的背部,並留有十字形絹帶痕。
⑷ 漢朝的古玉能賣多少錢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朝代。不僅在其學術文藝上承先秦,啟後世,更是在不同地區做到了文化兼收與發展,使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玉器的發展不僅是繼承了戰國時期玉器的傳統形制,更是將自己本時代的文化融入其中,使之形成了所特有的玉器文化。
漢朝時期的玉器主要分為禮儀用玉、裝飾用玉、喪葬用玉以及辟邪用玉這四類。其中禮儀用玉一般可作為人情饋贈、朝賀送禮、後宮納妃等用途,其形制多以玉璧為主,但也有時會使用玉琮、玉璋等形制。在各種形制的禮儀用玉中,唯屬玉琮的形制最為奇特且規范,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造型為中空方柱,這一造型有著內圓外方之意。但是在眾多禮儀用玉中最具有收藏價值的形式還屬玉璧,早在四年前佳士得古玩藝術品拍賣公司,就以七百八十六萬元的高價成交了一件長為十一厘米左右的玉龍鳳壁,由此讓更多的收藏者們看到了漢古玉的收藏價值。
2:漢玉雕劍飾(一套),尺寸:最長處7.2厘米,估價:HKD 700,000 ~ 900,000,成交價: HKD 1,829,000 ,成交時間: 2019-10-07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賣會。
漢代風格。漢代玉飾劍開始變得非常流行,當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均有佩劍的習慣,尤其對於貴族來說,佩帶玉具劍則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徵。漢代發展成熟的玉劍具分別由四部分組成,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本組4件為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分別飾谷紋及雲矩紋,制式規整,為典型的漢代玉劍飾。
⑸ 請問大師,這是高古玉璧嗎謝謝
岫玉,不是高古玉,現代工藝。
⑹ 小時候課本里的和氏璧為圓盤形狀,那它怎麼雕刻成方形的傳國玉璽呢
和氏璧的來歷就不說了,“卞和泣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那麼根據有限的記載,和氏璧最後沒有爭議的出現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所以秦漢時期的玉璽也有比較小的,而且秦漢時期的皇帝有專門處理政事用的“六璽”,而傳國玉璽不屬於六璽,只是一種皇權的象徵,這種象徵極有可能只是作為一種隨身攜帶的物品或者是專門收藏的物品,就像傳家寶一樣。
所以傳國玉璽也許不是很大,和氏璧又不是很小,那麼和氏璧做成一種可以佩戴的小尺寸玉璽也不是不可能。
但真實的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只能去猜測了。
⑺ 古代有正方形玉璧嗎
當然有,只不過比較少,具體如下:
清代玉璧小型較多,璧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壁。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時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沒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藝水品大大下降。
而當代玉璧又迎來了一個新高峰,如平安扣就是數千年玉璧的延伸,人們在祈盼平安美好的同時加入了現代的元素和新的材質,出現了翡翠、瑪瑙等多種玉料製作的各種玉璧,從而更加豐富了玉璧的內容,也使高貴的祭天禮器走下了神壇,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玉璧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流傳到現在,歷經了神秘高端的禮儀用器到簡單普通的生活用品的轉換,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情趣。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蘊涵了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⑻ 漢晉玉璧的幾種漢晉玉璧介紹
漢
25×0.7厘米
估價:RMB 180000
璧面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蒲格谷紋,外區飾蟠螭紋。這種璧面刻出內,外區紋飾的玉壁,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玉璧新裝飾紋樣,並流行於整個漢代。漢時紋飾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只是偶爾可見到帶有了一周紋飾樣帶狀的玉璧:即在內孔周圍再加刻一周紋飾,但這種玉璧尺寸較大。 漢
直徑14.3厘米
估價:RMB 45000—55000
青玉,多黑褐色沁,雙面雕飾卧蠶紋,卧蠶紋亦即谷紋。排列緊密規則,琢磨精緻,瑩如露珠,為典型漢璧形式。 漢
直徑20.5厘米
估價:RMB 30000-50000
青灰色,多墨色斑。以絲束紋為界,內層淺浮雕規則飽滿的蒲紋,外層以減地陽突法刻獸面紋。刀法熟煉,體大精美。
⑼ 如何鑒定古代不同時期的玉璧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外周不圓,或厚薄不均勻,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兩面寬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邊有斜坡。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這一時期的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特徵大多是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為貴族專用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均為圓形,壁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麵無紋;西周大壁無紋,小壁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題材主要是龍、鳳、鳥紋。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紋飾,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陽玉、岫岩玉。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多採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帶的壁直徑一般在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壁壁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戰國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傳統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創新製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谷紋乳突飽滿勻稱,谷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但壁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壁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穀粒上部渾圓。玉璧邊緣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於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到了東漢,壁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隨之出現。玉璧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谷釘稠密模糊,谷紋旋轉力度不夠,谷尾呈圓脊形,與戰國谷紋用細陰線不同。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徵。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壁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壁面雕動物的,動物具有元代工藝的風格特徵。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鏤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數量較前三代為多。多選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不少谷紋和雲紋。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鑽套鑽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戴之用。刻工比較隨便、粗獷。
清代玉璧小型較多,壁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壁。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時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沒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藝水品大大下降。
⑽ 怎麼判斷漢玉壁
史前玉壁
新石器時代玉璧一般為厚大型,圓孔,內孔壁及外緣多呈傾斜狀,是使用管狀鑽具製成的。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良渚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及龍山文化都出土有大量玉璧。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玉璧的器形、形制,都很相似,可能因其製作工藝基本相同。
商周玉璧
商周玉璧發生了很大變化,璧體漸薄,製作也日漸精細,大多在壁面上琢有紋飾。史前玉璧已出現少量單調紋飾或符號,如大汶口、良渚出土品等,但極罕見。商至西周,玉璧紋飾由簡至繁,紋飾種類也越來越多,至戰國已出現復合紋飾。商代玉璧紋飾以陰線紋、雙陰線紋及剔地陽起紋、龍紋、罟面紋和饕紋為主,這也是商代玉器的鑒定要點。此期玉璧成為奴隸主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玉璧的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同,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孔,一般都很規整。西周、春秋玉璧西周春秋玉璧,出現了幾種新紋飾,其中以卧蠶紋最多見。這種紋飾有稱卷雲紋的,也有稱谷紋的。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中國古玉的專家維爾教授,在長期研究周代玉器上的卧蠶紋飾時,認為它是獸頭或龍頭紋,而這種紋飾到戰國、漢代演化成排列規整的谷紋。實則谷紋是由商周時代的鳥、獸、魚等紋飾逐漸演化形成的。人類製造玉器紋飾最初的構思是將鳥、獸、魚等象形琢刻到玉器上,後逐漸由陰文至陽文,再逐漸衍生雲頭紋、卧蠶紋、谷紋、乳釘紋等。這種演化從商至戰、漢玉器中可找到痕跡。
戰國玉璧
戰國玉璧百花齊放、沉香眾彩紛呈,從外觀、形制。品種等各方面來看,都是我國古玉璧發展史上的高峰產物。最突出的是玉璧形制變化很大,出現了在廓外琢制紋飾的新型玉璧,風格迥異前代。很大一部分玉璧功能發生了根本變化,佩飾璧越發精美,」工藝越發精湛,品種花樣繁多,紋飾主要有谷紋、蒲紋、卷雲紋、細如毫發的細絲線紋,並新出現了勾連谷紋。雙身合首夔龍紋,鏤空和內外龍鳳紋飾也非常盛行,這些紋飾一直流行至兩漢。這些璧大的應是作陳列觀賞之用,小的多為佩飾所用,有的作為玉組佩上部飾件。玉璧有超過40厘米的大璧,有的內外飾兩層龍紋,內隔蒲紋或谷紋。戰國玉璧拋光工藝日益精湛,達到了俗稱」玻璃光」的程度。玉璧及雕飾的邊角特別尖利,用手撫摸有刮手感,這是戰國。漢代玉器的一個顯著特點,此特點也是戰國玉。漢代玉獨有的時代特點。戰國玉璧形制美觀且獨具特色,是古玉收藏家投資收藏極為搶手的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