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多少破壞酶
① 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酶的活性
1、酶濃度
酶促反應速度與酶分子的濃度成正比。當底物分子濃度足夠時,酶分子越多,底物轉化的速度越快。但事實上,當酶濃度很高時,並不保持這種關系,曲線逐漸趨向平緩。根據分析,這可能是高濃度的底物夾帶有許多的抑制劑所致。
2、底物濃度
在生化反應中,若酶的濃度為定值,底物的起始濃度較低時,酶促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成正比,即隨底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所有的酶與底物結合生成中間產物後,即使在增加底物濃度,中間產物濃度也不會增加,酶促反應速度也不增加。
3、溫度
各種酶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酶活性最強,酶促反應速度最大。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0℃,酶促反應速度可以相應提高1~2倍。不同生物體內酶的最適溫度不同。
最適溫度在60℃以下的酶,當溫度達到60~80℃時,大部分酶被破壞,發生不可逆變性;當溫度接近100℃時,酶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這也就是為何人在發燒時,不想吃東西的原因。
4、pH
酶在最適pH范圍內表現出活性,大於或小於最適pH,都會降低酶活性。一方面會改變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帶電狀態,從而影響酶和底物的結合;另一方面過高或過低的pH都會影響酶的穩定性,進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壞。
5、激活劑
能激活酶的物質稱為酶的激活劑。許多酶只有當某一種適當的激活劑存在時,才表現出催化活性或強化其催化活性,這稱為對酶的激活作用。而有些酶被合成後呈現無活性狀態,這種酶稱為酶原。它必須經過適當的激活劑激活後才具活性。
6、抑制劑
能減弱、抑制甚至破壞酶活性的物質稱為酶的抑制劑。它可降低酶促反應速度。有的物質既可作為一種酶的抑制劑,又可作為另一種酶的激活劑。
② 溫度對酶的活性的影響
調整二者的本身溫度到所需溫度保證兩者接觸時的溫度是實驗的指定溫度,即保證兩者接觸時的溫度是實驗的指定溫度,如果二者接觸時溫度不同 則無法保證試驗溫度。
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實驗步驟:
1、 取6支潔凈的試管,編上1、1′、2、2′、3、3′號,向1、2、3號試管分別注入 1mL新鮮的唾液澱粉酶,向1′、2′、3′號試管加入1mL可溶性澱粉溶液;
2、將1和1′號試管放置在100度左右的熱水、2和2′號試管放置於37度左右的的溫水、3和3′號試管放置於冰塊中,維持各自溫度5分鍾;
3、分別將同溫度下的澱粉溶液注入澱粉酶溶液中(既是1′號試管注入到1號試管中)搖勻後,維持各自的溫度5分鍾;
4、在3支試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搖勻;
5、觀察並記錄顏色變化。
預期實驗現象:1號試管加碘後出現藍色(原因:高溫破壞酶的活性,澱粉酶無法分解澱粉);2號試管加碘後不出現藍色(原因:37℃為唾液澱粉酶最適合溫度,此時酶的活性最高,澱粉被水解);3號試管加碘後出現藍色(原因:低溫抑制酶的活性,澱粉水解受阻)
實驗結論:酶活性的發揮需要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影響酶的活性。唾液澱粉酶的最適溫度為37℃。
③ 一般溫度多低時,酶才會永久失活
一般不會一次永久失活的 反復凍融會使酶很快失活
④ 酶和溫度有什麼關系
各種酶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酶活性最強,酶促反應速度最大。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0℃,酶促反應速度可以相應提高1~2倍。不同生物體內酶的最適溫度不同。
如,動物組織中各種酶的最適溫度為37~40℃;微生物體內各種酶的最適溫度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適溫度為62~64℃。
巨大芽孢桿菌、短乳酸桿菌、產氣桿菌等體內的葡萄糖異構酶的最適溫度為80℃;枯草桿菌的液化型澱粉酶的最適溫度為85~94℃。
可見,一些芽孢桿菌的酶的熱穩定性較高。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應速度。
最適溫度在60℃以下的酶,當溫度達到60~80℃時,大部分酶被破壞,發生不可逆變性;當溫度接近100℃時,酶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
凡能影響蛋白質的理化因素都能影響酶的活性。因此溫度、酸鹼度、重金屬離子都能影響酶的活性。高溫、強酸、強鹼等因素均可引起酶喪失催化能力。
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因此,一切對蛋白質活性有影響的因素都影響酶的活性。酶與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溫度、pH值、酶液濃度、底物濃度、酶的激活劑或抑制劑等許多因素的影響。
(4)溫度多少破壞酶擴展閱讀:
影響酶活力的因素: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從米門公式和酶濃度與酶促反應速度的關系圖解可以看出:酶促反應速度與酶分子的濃度成正比。當底物分子濃度足夠時,酶分子越多,底物轉化的速度越快。
但事實上,當酶濃度很高時,並不保持這種關系,曲線逐漸趨向平緩。根據分析,這可能是高濃度的底物夾帶有許多的抑制劑所致。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在生化反應中,若酶的濃度為定值,底物的起始濃度較低時,酶促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成正比,即隨底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當所有的酶與底物結合生成中間產物後,即使在增加底物濃度,中間產物濃度也不會增加,酶促反應速度也不增加。
還可以得出,在底物濃度相同條件下,酶促反應速度與酶的初始濃度成正比。酶的初始濃度大,其酶促反應速度就大。
在實際測定中,即使酶濃度足夠高,隨底物濃度的升高,酶促反應速度並沒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其原因是:高濃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濃度,降低了分子擴散性。
從而降低了酶促反應速度。過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無活性的中間產物,不能釋放出酶分子,從而也會降低反應速度。
3、pH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酶在最適pH范圍內表現出活性,大於或小於最適pH,都會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帶電狀態,從而影響酶和底物的結合。
二是過高或過低的pH都會影響酶的穩定性,進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壞。人體中的大部分酶所處環境的pH值越接近7,催化效果越好。但人體中的胃蛋白酶卻適宜在pH值為1~2的環境中,胰蛋白酶的最適pH在8左右。
4、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能減弱、抑制甚至破壞酶活性的物質稱為酶的抑制劑。它可降低酶促反應速度。酶的抑制劑有重金屬離子、一氧化碳、硫化氫、氫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鹼、染料、對-氯汞苯甲酸、二異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面活性劑等。
對酶促反應的抑制可分為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性抑制。與底物結構類似的物質爭先與酶的活性中心結合,從而降低酶促反應速度,這種作用稱為競爭性抑制。
競爭性抑制是可逆性抑制,通過增加底物濃度最終可解除抑制,恢復酶的活性。與底物結構類似的物質稱為競爭性抑制劑。
抑制劑與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點結合後,底物仍可與酶活性中心結合,但酶不顯示活性,這種作用稱為非競爭性抑制。
非競爭性抑制是不可逆的,增加底物濃度並不能解除對酶活性的抑制。與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點結合的抑制劑,稱為非競爭性抑制劑。
⑤ 當身體溫度上升到多高時才會導致體內酶完全失活
人體內酶的最適溫度接近體溫,一般為37℃~40℃之間,若將酶加熱到60℃即開始變性,超過80℃,酶的變性不可逆。
溫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在臨床實踐中具有指導意義。低溫條件下,酶的活性下降,但低溫一般不破壞酶,溫度回升後,酶又恢復活性。所以在護理技術操作中對酶制劑和酶檢測標本(如血清等)應放在冰箱中低溫保存,需要時從冰箱取出,在室溫條件下等溫度回升後再使用或檢測。臨床上低溫麻醉就是利用酶的這一性質以減慢組織細胞代謝速度,提高機體對氧和營養物質缺乏的耐受力,有利於進行手術治療。溫度超過80℃後,多數酶變性失活,臨床應用這一原理進行高溫滅菌。
⑥ 溫度變化對酶活性的影響
我認為選擇相等,理由如下:
在這個實驗中只有溫度能影響酶的活性,其他的ph神馬的不用考慮。
那麼重點在於這個酶到底有沒有被破壞,至於怎麼判斷,我認為括弧里的字能夠說明,這道題目括弧不是白打的,有了括弧里的字,可以給我們參考依據。
溫差不大,什麼是溫差不大?就是和25攝氏度差不多,既然差不多也就是對酶的影響不大,也就是不會破壞結構,只會影響活性。
希望採納
⑦ 在溫度很低的情況下,酶會不會變性,也就是完全失去活性
在這個溫度下酶是不會失去活性的。生物體之所以被凍死是因為酶在這個溫度下的活性不夠高,導致能量不能滿足生物體所需,生物體才會死亡。
我當時實習的時候是在科研所里,天天就要從-20℃冰箱把酶拿出來,讓它恢復活性再用。
高溫下,酶完全失去活性。因為高溫會讓蛋白變異,打亂了它的結構,這是一個不可逆反應。
註:生物體凍死的原因是因為細胞內水變成了冰,把細胞撐破了。
但是也有沒凍死的,那是因為出現了極冰現象。(零攝氏度以下以液態存在的水)
⑧ 高溫可破壞酶的分子結構,從而使酶失去活性嗎
能,高溫能使酶失去活性,因為酶大多為蛋白質,少數為RNA。蛋白質在高溫下發生不可逆變性,從而失活
⑨ 關於溫度對酶的活性的影響
1,不一樣;
2.每一種酶的活性是不一樣的,不一定是1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