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
❶ 平均多少度是夏天,平均多少度是冬天,春秋是多少度
一般是平均氣溫10度以下是冬天,20度以上是夏天,不過說准確點是8度以下是冬天,22度以上是夏天,所以我國冬夏長,春秋短。
❷ 氣溫在多少度算是夏天
氣候學意義上講:連續五天平均溫度超過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溫度低於22度算作秋季。
(2)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擴展閱讀:
一、夏季簡介: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個季節,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數地區夏季是氣候炎熱、有可能缺水的季節,此外,由於夏季時北半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
在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5月21日(小滿)~8月22日(處暑);在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11月21日(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8日(北半球的雨水)。
二、時間劃分:
在中國夏季從立夏(每年5月5日至7日之間)開始,到立秋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為夏季。
❸ 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超過多少攝氏度時才算真正進入夏季
氣候學意義上講:連續五天平均溫度超過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溫度低於22度算作秋季。
❹ 在氣象學上怎樣定義四季:春夏秋冬
1、春季:
春天由冬轉春,天氣漸暖,溫度上升較快。2月份平均0 ℃等溫線已由淮河推過黃河,3月份到達內蒙方南部,4月份除大興安嶺北段、阿爾泰山、天山西部及青藏高原等山地地區外,其它地區都回升到 0℃以上。
東北和准噶爾盆地 0℃至6℃,黃、淮流域和塔里木盆地達12℃至16℃,長江以南達16℃至26℃。春季降水很少,除江南地區產生一個范圍相當廣闊的春雨區外,其它地區仍是乾旱少雨。
2、夏季:
夏天夏季的主要特徵是高溫多雨。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 廣大地區7月氣溫在20 ℃至28℃。淮河流域以南,一般在28℃至30℃。吐魯番盆地極端最高氣溫達48.9℃。青藏高原在10℃以下。夏季風來自熱帶海洋, 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最多的季節。
在長江以南到南嶺以北的地區以及新疆西北部山地,佔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下,華北、東北大於60%,青藏高原大部分在70%以上。在宜昌以東、北緯26℃至34℃之間是梅雨區,一般 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期, 前後持續近一個月。
3、秋季
秋天秋季是天高雲淡,風和日麗的「秋高氣爽」天氣。氣溫與春季成相反方向變化,由暖變冷,10 月份的等溫線分布基本上與4月份相似。大興安嶺、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地區,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華北地區月平均氣溫在6℃至16℃之間。
淮河、秦嶺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在16℃至22℃之間。華南在22℃至24℃之間。降水量較少,除東南沿海、青藏高原東側、秦嶺以南及川黔地區佔全年降水量的 30%以上外,全國其餘大部分地區在15~20%之間。
4、冬季
冬天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節,1月又是冬季最冷的月份,全國有三分之二以上國土,平均氣溫在0℃以下。l 月等溫線中的0℃等溫線,大致通過淮河、秦嶺一直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然後穿過橫斷山脈到達西藏的林芝、德讓宗。這條線以北地區,江河一般都冰凍。
東北、西北以及大部分青藏高原,一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其中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阿爾泰山及藏北高原還在一20℃以下,大興安嶺以北在一30℃以下。我國的「北極村」漠河鎮極端最低氣溫達一52.3℃。在0℃等溫線以南地區,江河無冰凍期,只有飄雪現象。
南嶺以南地區都在10 ℃以上。台灣、海南島南端及南海諸島都在20℃以上。總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規律是自南向北,隨著緯度的增高逐漸降低,南北氣溫相差極大,達50℃以上。平均每向北增加一個緯度,氣溫遞降1.5℃。
(4)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擴展閱讀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1、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2、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3、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4、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
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
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
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
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❺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別是幾月到幾月
在中國,春季是3月到5月,夏季是6月到8月,秋季是9月到11月,冬季是12月到2月。
一、四季的劃分
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二、春季
中國習慣冬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十、十一(冬)、十二(臘)月」一共三個月。在南北半球所處的時間不同。按氣象意義劃分,在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標准說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溫帶及寒帶,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標准說是11月21日~2月18日)。
按節氣意義劃分,冬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從氣候學上講,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算作冬季。
冬季在很多地區都意味著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選擇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為溫暖的地方越冬。
(5)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擴展閱讀
四季養生注意點:
1、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要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穿著冬衣捂了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如果衣著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2、夏季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3、秋季,是養生的最佳時節,宜吃蔬菜。蔬菜不僅養生,還輔助治療一些疾病。入秋季後,天氣乾燥。容易出現陰虛肺燥的情況,胃腸蠕動緩慢的人很易發生便秘。因此,大家平時應多吃滋陰潤燥、補脾健胃的食品。
4、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各項生理功能和食慾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❻ 夏天氣溫一般多少度
文上以立夏為標准。氣候上以該年第一次出現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都在22度以上(含22度)(注意不是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更不是任意5天的),則這5天的第一天作為該地夏天的開始。
在中國夏季從立夏(公歷5月5日至7日之間)開始,到立秋結束(公歷8月7日至9日之間);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到秋分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為夏季。在北溫帶,氣象意義上的夏季為公歷5月21日(小滿)~8月23日(處暑)。
在南溫帶,氣象意義上的夏季為公歷11月22日(對應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9日(對應北半球的雨水)。根據地球公轉特點,北溫帶的夏季時長理論上要長於南溫帶。
夏天氣候特徵
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從北半球寒極西伯利亞頻頻南下的冬季風冷空氣,使我國冬季同緯度最冷。而在夏季,夏季風從南方海洋吹來,又因陸地比熱小易於升溫,又使我國局部地區夏季同緯度上較熱。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夏季的氣候也並非一樣。
總體來說,我國東南部季風區夏季高溫多雨,西北地區夏季炎熱乾燥、西南高海拔地區夏季涼爽降水少。由於西伯利亞冷空氣使我國北方地區的天空多呈現萬里無雲的狀態,地面接收到大量的太陽輻射,加上降雨稀少蒸騰作用很弱,所以夏季有時會出現北方比南方更熱的現象。
❼ 夏季氣溫是多少
夏季氣溫高於22度。
以氣候要素的分布狀況為依據劃分的季節。中國以五天平均氣溫低於10C為冬季,高於22C為夏季,10~22C之間為春秋過渡季,並劃出各地四季的長短。
❽ 從氣象學上,一年四季是怎麼區分的
在氣象學上,根據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溫變化情況,我國劃分四季常採用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分類法,即「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通常劃分結果為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
(8)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擴展閱讀
四季劃分的其他方法有:
1、傳統四立法
該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規律。
2、西方分類法
即西方分類法劃分四季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❾ 夏天一般多少度
30多度。氣候學意義上講:連續五天平均溫度超過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溫度低於22度算作秋季。
總體來說,我國東南部季風區夏季高溫多雨,西南高海拔地區夏季涼爽降水少,西北地區夏季炎熱乾燥。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許多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表現為高溫潮濕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在夏季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夏季簡介: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個季節,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數地區夏季是氣候炎熱、有可能缺水的季節,此外,由於夏季時北半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
在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5月21日(小滿)~8月22日(處暑);在南溫帶,氣象意義的夏季為11月21日(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8日(北半球的雨水)。
在中國夏季從立夏(每年5月5日至7日之間)開始,到立秋結束;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為夏季。
❿ 春夏秋冬月份的劃分
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2月。
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10)平均溫度大於等於多少度是夏季擴展閱讀:
一、地理現象: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二、劃分依據: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