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多少溫度發酸
① 酸處理澱粉是什麼
不同植物來源的澱粉具有不同的結晶度,一般為15%~45%。天然澱粉在低於其凝膠化溫度(40~60℃)下用無機酸處理一定濃度(36(wt) %~40 (wt) % )澱粉漿一段時間,即得酸處理澱粉。《不同澱粉的酸解歷程及性質研究》作者:孫秀萍,於九皋,劉延奇
② 麵粉發酵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
一般來說,酵母粉在三十度左右的活性是最好的,溫度太高或者是太低對於酵母的活性來說都是會產生影響的,所以大家在使用酵母粉發酵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境溫度。面團溫度溫度太高,在麵筋尚未形成之前,酵母菌提前發酵,麵包組織不佳。若溫度超過60℃,酵母菌就已經被殺死,無法發揮作用。麵包最佳發酵溫度在25-35℃之間,一發最佳溫度25-27℃,二發最佳溫度為32-35℃。因此,麵包揉和完成後,一般把面溫控制在25-27℃之間最佳。
一般30一35度,需要加一點白糖進去,攪拌後放30分鍾再拌入麵粉。
用35°C左右的溫水溶解酵母加入麵粉置於溫暖處(溫度35°C左右,空氣濕度為80%左右)發酵;饅頭需發酵40-60分鍾,麵包需發酵90-120分鍾,面坯內出現蜂窩狀即可上籠屜蒸或烤箱烤制。
酵母粉多少度發的最好 酵母粉的最佳發酵溫度
酵母粉可以用開水發嗎
不能。
用酵母發面的原理是酵母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面團發泡,要酵母大量繁殖你用的酵母就必須是活的酵母,你用開水,酵母被你燙死了,面當然就發不起來了。市場上售的不論是乾酵母還是鮮酵母(塊狀)都是活的酵母,而活酵母含量越多質量越好,發面越快。所以不管你用乾酵母還是用鮮酵母都不能用開水,用溫水(不燙手)效果最好。
③ 澱粉在多少度開始分解,到多少度完全分解
澱粉具有不溶於水、水中分散、60~70攝氏度溶脹的特點
澱粉在180℃至200℃的高溫下,它的分子鏈會斷裂成「碎片」,即變成糊精.
④ 澱粉水解溫度
澱粉水解需要適宜的溫度,如用酶水解需要的溫度要低一些,60度一下就可以,如用酸水解,可以放火上直接煮沸,這樣到水解完全所需要的時間就要短些.提高溫度可加快水解的速度.
⑤ 澱粉加熱到不同溫度下的產物
澱粉自身含有大約13%的水分,加熱到不同溫度,就有一定的變化:
1:加熱到70~90度,水分大概可以到5%~6%左右,澱粉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水分變少了。
2:加熱到120~130度時,看你加熱多長時間,這個溫度已經達到測定澱粉中水分含量的溫度了。如果加熱時間有90min了,則基本上澱粉就不含有水分了,再繼續加熱澱粉可能會破壞。如果此時在澱粉裡面加入一定量的鹽酸或硝酸,則在這個溫度下,加熱一段時間後,可以製得白糊精(一種變性澱粉)。
3:在130~170度,有鹽酸或硝酸存在的條件下,澱粉會變成黃色,稱為黃糊精。
4:在170~210度時,不用加任何東西,澱粉就會變成褐色,稱為英國膠(最早的一種變性澱粉)。
5:210度以上的話,澱粉就基本炭化了,(測定澱粉的灰分含量就是這樣操作)。
供參考,自己的經驗,希望有用。
⑥ 澱粉的溶解溫度是多少
當澱粉籽粒與足夠的水加熱,達到一定溫度時,澱粉成為膠狀,失去雙折射現象,並部分溶解, 稱為澱粉糊化。 一般小麥在60℃左右糊化,不可逆,體積膨脹很大,晶體結構失去。
澱粉的溶解是連續性的,在顆粒結構完全溶解之前,澱粉的溶解是不完全的。在過量的水中,要使溫度超過120℃才能做到。因此,在任何食品中,都不可能使澱粉完全糊化或完全溶解。
澱粉溶解只受溫度的影響而不是受溫度和時間相互作用的控制。將澱粉在一個特定的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其粘度不會增加,必須使溫度升高,粘度才能增加。
我找到了:玉米澱粉和馬鈴薯澱粉分別在35C條件下用濃度為2.4mol/L的HCI處理不同時間,採用X射線衍射分析、差熱分析和掃描電鏡等測試方法對酸解後的澱粉顆粒進行結構和性能分析。結果表明,澱粉的酸解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澱粉無定形區進行水解,顆粒結晶度、結晶熱穩定性和酶解速率增加;隨著酸解時間的延長,結晶結構受到破壞,熱穩定性降低,達到酶解平衡的時間減少。酸解4d時,玉米澱粉和馬鈴薯澱粉顆粒的結晶均最完整,結晶轉變溫度最高,分別為87.0C和93.5C。
http://www.hudong.com/wiki/%E6%B7%80%E7%B2%89
不知道有沒有用
還有說不定是澱粉時間放長了,結構發生了變化,變質了。你可以再換一種澱粉試試看。
⑦ 澱粉在多少攝氏度會分解
澱粉具有不溶於水、水中分散、60~70攝氏度溶脹的特點
澱粉在180℃至200℃的高溫下,它的分子鏈會斷裂成「碎片」,即變成糊精。
⑧ 澱粉多高溫度會變質
乾粉狀態下,加熱到200度,維持10分鍾,就會發黃,30分鍾後變咖啡色,1小時後變黑色。當變黃時,就已經開始變質了。
如果水分超過40%時,加熱到80度,維持10分鍾,就會變質,變成凝膠顆粒;
如果溶解在水中形成懸浮液,那麼加熱到75度,維持5分鍾,就會變質,形成糊液。
⑨ 澱粉的老化
澱粉的老化:澱粉溶液經緩慢冷卻或澱粉凝膠經長期放置,會變為不透明甚至產生沉澱的現象,被稱為澱粉的老化,實質是糊化後的分子又自動排列成序,形成高度緻密的,結晶化的,不溶解性分子微束。
影響澱粉老化的因素
(1)澱粉的種類。直鏈澱粉比支鏈澱粉容易老化;分子量小的直鏈澱粉易於老化;聚合度在100~200的直鏈澱粉最易老化。
(2)澱粉的濃度。溶液濃度大,分子碰撞機會多,易於老化,但水分在10%以下時,澱粉難以老化,水分含量在30%~60%,尤其是在40%左右,澱粉最易老化。
(3)無機鹽的種類。無機鹽離子有阻礙澱粉分子定向取向的作用。
(4)食品的pH值。pH在5~7時,老化速度快,而在偏酸或偏鹼性時,因帶有同種電荷,老化減緩。
(5)冷凍的速度。糊化的澱粉緩慢冷卻時,會加重老化,而速凍可降低老化程度。
(6)溫度的高低。澱粉老化的最適溫度是2~4℃,60℃以上或-20℃以下就不易老化,但溫度恢復至常溫,老化仍會發生。
(7)共存物的影響。脂類和乳化劑可抗老化;多糖(果膠例外)、表面活性劑或具有表面活性的極性脂添加到麵包和其他食品中,可延長貨架期。經完全糊化的澱粉,在較低溫度下自然冷卻或慢慢脫水乾燥,會使澱粉分子間發生氫鍵再度結合,使澱粉乳膠體內水分子逐漸脫出,發生析水作用。這時,澱粉分子則重新排列成有序的結晶而凝沉,澱粉乳老化回生成凝膠體。這種糊化後再生成結晶的澱粉稱為老化澱粉。老化的澱粉難於復水並變硬,因此蒸煮烤熟放冷卻後的米飯等難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