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鵝育雛用多少瓦燈泡合適
Ⅰ 多少瓦的燈泡可以孵小雞
溫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條件,但我不知道單用用白熾燈能不能保證准確的溫度,這個應該實際測一測再去確定適當的距離,燈泡應有防護罩,以免不慎燙傷剛出殼的幼雛(一寸啊...看不好會很危險)
雞胚胎發育對環境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溫度在36.5~40.5度間,都有一些種蛋能出雛,在環境溫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最適孵化溫度是37.8℃.出雛期間為37~37.5℃.但絕對不要超過42度,也絕對不要低於35.6度,一定要確定是受精過的蛋,沒受精的蛋在這個溫度下極易腐爛,是潛在的威脅.
參考
製作電燈泡平面孵化箱需要15瓦和25瓦電燈泡各1隻,大小紙箱各1個(大套小後周圍空4~6厘米),木屑(或谷殼)數千克,紗布、麻袋、薄被各1塊,干濕球溫度計1支,直徑6厘米左右小口盅或小碗1隻等材料.每天要檢查調整溫度4~6次,由於沒有控溫設備,故溫度調節較困難(註:如加1支水銀導電表控溫或用熱敏電阻控溫儀均可),可憑經驗通過加蓋麻袋或薄被(視室外氣溫高低而定),或增大或減少燈泡瓦數來調整溫度.每天要檢查調整溫度4~6次,深夜電壓略高,要注意避免孵化箱內超溫.
在孵化過程中,禽胚是位於蛋黃的表面,而蛋黃含脂肪多,比重較輕,總是浮在上面.因此,如果長時間不翻蛋,禽胚就易與殼膜粘連,造成死胚.經常翻蛋可以保證胚胎受熱均勻,可防止其與殼膜粘連,也有助於胚胎運動,有利於胚胎正常發育.
一般從入孵第一天開始翻蛋,每2小時翻蛋1次,一晝夜12次.雞蛋翻蛋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俯後仰各45度為宜,翻蛋時動作要輕、穩、慢.相對而言,第一周到第二周翻蛋更為重要,尤其是第一周.機器孵化時,雞胚到14日齡即可停止翻蛋,進行移盤(即種蛋由孵化盤轉到出雛盤〉.或者只停止翻蛋,不移盤.移盤在孵化滿19天或者在啄殼率佔5%時較合適.最好不要在18天移盤,因為18天胚胎生理發生很大的變化,移盤時環境條件又發生變化,所以容易造成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
Ⅱ 小鵝上邊能放50瓦的燈泡嗎
小額上面最好不要能放50瓦的燈泡,這樣會造的,它造成不好的影響。
Ⅲ 剛孵出來的小鵝用多少瓦的電燈泡
應該是100瓦 40瓦有點小
Ⅳ 養鵝方法 養鵝技術
1、育雛密度及濕度。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最好用高為35cm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濕度控制在60%~65%,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濕,降低濕度。
2、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松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有彈性。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鍾,促進卵黃吸收。
3、鵝的飲水和開食。水盤中備好2%的葡萄糖水,0.03%高錳酸鉀水溶液和復合維生素水溶液,為緩解運輸過程中帶來的應激,可在水中加入抗菌素、恩諾沙星等。鵝苗進舍後,1~2小時內應先飲水,身體弱不會飲水的,應人工馴飲。
4、飼喂方法。雛鵝的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體積較小,雛鵝從食入到排出經過消化道的時間為2小時左右。因此飼喂雛鵝要做到少食多餐。1周齡前,每天可喂8~10次,其中2~3次在晚上喂,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2周齡時每天可喂6~8次,其中晚上一定要喂1~2次。
5、飼料和牧草。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應選用優質小鵝專用飼料(特殊情況下可用小雞料代替),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雛鵝的生長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育雛成活率,從而增加養鵝的經濟效益。牧草可選用嫩黑麥草、苦蕒菜等多汁青綠飼料,切碎後與精料拌和飼喂,供雛鵝自由採食。
6、光照和溫度。觀察雛鵝的叫聲和在舍內分布情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溫度和光照。1周齡前要保持全天光照,舍溫28~30℃;2周齡保持晚間光照,舍溫24~28℃,以後逐步調低舍溫;4周齡前舍溫保持在20℃以上,晚上喂料時使用燈光照明。
7、定期消毒育雛舍。每天打掃鵝舍,經常清洗飼料槽、水槽,每隔5~7天用0.2%的百毒殺噴灑1次。
(4)小鵝育雛用多少瓦燈泡合適擴展閱讀:
鵝的習性
1、鵝是雜食性家禽,對青草粗纖維消化率可達40%~50%,所以有"青草換肥鵝"之稱。從鵝的生物學角度看,鵝的肌胃壓力比鴨大0.5倍,比雞大1倍,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細胞壁,易於消化。
2、喜水性。鵝是水禽,自然喜愛在水中浮游,覓食和求偶交配,放牧鵝群最好選擇在寬闊水域,水質良好的地帶放牧,舍飼養鵝,特別是養種鵝時,要設置水池或水上運動場,供鵝群洗浴,交配之用。
3、合群性。天性喜群居生活,鵝群在放牧時前呼後應,互相聯絡。出牧、歸牧有序不亂,這種合群性有利於群鵝的管理。
Ⅳ 小雞育雛用多少瓦燈泡
回答小雞育雛用15W左右的白熾燈泡即可。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左右,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且稀,不能禦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才能正常生長發育,注意不能使用瓦數太大的燈泡,否則燈泡溫度太高,不利於小雞的發育。
Ⅵ 夏天孵化小雞用多少瓦的電燈泡
孵小雞可以用15瓦和25瓦電燈泡各1隻或兩只15瓦燈泡,放個溫度計,保持37℃就差不多了。
Ⅶ 雛鵝晚上需要燈光嗎
需要。
雛鵝要特別注意加強保溫、保濕等方面的管理。育雛室的窗門不宜密閉,要注意通風透光,室內相對濕度以維持在60%-65%為宜。室內不宜放置濕物,水槽中的水切勿外溢,以保持地面乾燥。
一般出殼後要保溫2-3周。農村多用自體供溫與人工供溫相結合的方法。不同日齡的雛鵝所需的溫度不同,1-5日齡時要求維持在27℃-28℃;6-10日齡時為23℃-24℃;11-17日齡時為19℃-20℃;18-24日齡時為15℃-16℃。
(7)小鵝育雛用多少瓦燈泡合適擴展閱讀
雛鵝育雛所需溫度,可按日齡、季節及雛鵝的體質情況進行調整。注意觀察雛鵝對溫度的反應。溫度適宜時,雛鵝無扎堆現象,安靜無聲,睡眠時間長;溫度過低,雛鵝聚集扎堆,互相擠壓,發出尖叫聲;溫度過高,雛鵝向四周散開,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大量飲水,有口渴現象。
當觀察到雛鵝表現出溫度過高或過低的行為活動時,應立即調整溫度。在夜間,尤其是凌晨2~3點時,氣溫較低時,應注意適時加溫,以免受冷打堆。根據氣溫情況把握好脫溫時間,一般雛鵝達20~30日齡時,就可以逐漸脫溫。
Ⅷ 」小鵝怎麼養的好」
雛鵝初次放牧與放水時間視外界氣溫而定。天氣暖和時間在7~11日齡開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齡。必須選擇風和日暖的天氣。待飼喂完後,將其趕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採食青草,放牧0.5~1小時左右,趕到清潔的淺水塘中嬉水幾分鍾,再趕到岸上讓其梳理絨毛。切忌在日光暴曬的中午放牧,暴風雨來臨時,立即將雛鵝趕回舍內或避風遮雨的場所。初次放牧後,只要天氣好,要堅持天天放,隨雛鵝日齡增加逐步延長放牧時間,加大放牧距離,相應減少喂青次數,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間補飼1次。每天爭取放5~6個飽,所謂吃飽,即鵝的嗉囊發鼓發脹到喉部下方處,即為一個飽的標志,收牧時清點數,毛干後再趕回育雛室。
防疫滅病在1~2日齡注射小鵝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1毫升/只,也可在雛鵝3日齡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齡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鴨瘟常發生地區雛鵝在5~10日齡取鴨瘟弱毒疫苗2~3隻份,用0.5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後肌肉注射;30日齡左右用0.1%的敵殺死對鵝體噴灑,殺滅體外寄生蟲。 雛鵝初次放牧與放水時間視外界氣溫而定。天氣暖和時間在7~11日齡開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齡。必須選擇風和日暖的天氣。待飼喂完後,將其趕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採食青草,放牧0.5~1小時左右,趕到清潔的淺水塘中嬉水幾分鍾,再趕到岸上讓其梳理絨毛。切忌在日光暴曬的中午放牧,暴風雨來臨時,立即將雛鵝趕回舍內或避風遮雨的場所。初次放牧後,只要天氣好,要堅持天天放,隨雛鵝日齡增加逐步延長放牧時間,加大放牧距離,相應減少喂青次數,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間補飼1次。每天爭取放5~6個飽,所謂吃飽,即鵝的嗉囊發鼓發脹到喉部下方處,即為一個飽的標志,收牧時清點數,毛干後再趕回育雛室。
防疫滅病在1~2日齡注射小鵝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1毫升/只,也可在雛鵝3日齡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齡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鴨瘟常發生地區雛鵝在5~10日齡取鴨瘟弱毒疫苗2~3隻份,用0.5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後肌肉注射;30日齡左右用0.1%的敵殺死對鵝體噴灑,殺滅體外寄生蟲。
預防性投葯一般出殼羽毛干後運到育雛室,稍加休息就可以飲水,1日齡飲5%多維葡萄糖水或5%~8%蔗糖水,以增加雛鵝能量,促進胎糞排除;2日齡飲0.02%高錳酸鉀水,以清洗和消毒胃腸道,並補充錳元素;3日齡飲0.1%穿心蓮和板藍根(大青葉)水,以清胃解毒,健胃殺菌;4~7日齡投喂0.02%土黴素和強力黴素10~20毫克/只,以及沙星類等葯物,以防止雛鵝胃腸道疾病。一旦發現雛鵝食慾不振、打蔫、糞便異常,立即投喂0.03%土黴素或卡那黴素,與水混合內服,每升水加入30~120毫克,每天2次,連用2~3天。
飲水與開食頭3天最好飲溫開水,每晝夜飲水不少於6~8次。經過長途運輸或飲水不足容易出現脫水現象,表現為粘膜乾燥,眼凹陷、腳蹼皮膚干癟、皺縮、羽毛逆立、體重減輕,應立即採取相應措施:提高育雛室溫到30℃~32℃,用0.9%的食鹽水浸泡細菜葉,令其充分採食,然後喂精料,最後再飲水,發現雛鵝脫水或極度口渴時,第1次飲水必須限制飲水量,逐漸增加飲水量,切忌暴飲,以防水中毒。飲水後1小時就可以開食,開始以細小的谷實類飼料為好,如小米、碎米等,經水浸泡2小時左右,喂前瀝干水分,或喂半生不熟的米飯,不粘不爛,或蒸六七分熟的玉米面窩頭,用麩皮或玉米面將窩頭搓成小顆粒喂給。開食時可把精料撒在草席或暗色塑料布上,任其啄食。然後再喂青綠飼料。每晝夜喂6~8次,其中夜間2~3次。每天喂的次數宜多不宜少,每次喂量宜少不宜多。喂的方法是「先飲後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飲暴食」。2~3天後按定時、定量、定質飼喂。4日齡開始喂不溶性河砂,以幫助消化,喂量占精料的1%,大小1~1.5毫米,喂前砂礫用清水沖洗干凈或砂鍋消毒,每周喂量一次性喂完,切勿天天喂和敞開喂,否則招致「食砂癖」,影響對其他飼料採食。
「三度」的控制「三度」系指溫度、濕度和密度。一般雛鵝的保溫期為3~4周。舍內溫度要平穩。穩中有降,切勿忽高忽低,忽冷忽熱,否則影響雛鵝健康與整齊度。溫度計應懸掛在鵝群中央,高度距墊料8厘米左右,應盡量保持雛舍乾燥,有利於減少胃腸疾病和球蟲病的發生。1~5日齡:溫度27℃~28℃,相對濕度65%~75%,飼養密度:中、小型鵝種每平方米15~20隻,大型鵝種12~15隻;6~10日齡:溫度25℃~26℃,相對濕度60%~65%,飼養密度:中、小型鵝種10~15隻,大型鵝種8~10隻;11~15日齡:溫度22℃~24℃,相對濕度60%~65%,飼養密度:中、小型鵝種6~10隻,大型鵝種5~8隻;16~20日齡:溫度20℃~22℃,相對濕度65%~70%,飼養密度:中、小型鵝種5~6隻,大型鵝種4~5隻。
通風與光照育雛室空氣越新鮮,雛鵝長的越快,成活率越高。若發現育雛室二氧化碳、氨、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多,有刺鼻、眼感覺,應先把雛鵝趕起來活動一會,再逐漸打開門窗通風換氣,不要有過堂風吹到鵝身體上。一般以人進入鵝舍時不覺得悶氣,沒有刺鼻眼的臭味為宜。
育雛期間,一般要保持較長的光照時間,有利於雛鵝熟悉環境,增加運動,便於採食、飲水。1~3日齡24~23小時光照,4~15日齡18小時光照,16日齡逐漸減為自然光照,晚上需開燈喂料。光照強度0~7日齡每15平方米用1個40瓦燈泡,8日齡後換用25瓦燈泡,高度距鵝背部2米左右。
放牧與放水雛鵝放牧地應「就近、平坦、草嫩、水潔、僻靜」。鵝群大小以300~500隻為宜,將日齡、大小、強弱接近的組成一群,最好採用全進全出制的管理方式。
雛鵝初次放牧與放水時間視外界氣溫而定。天氣暖和時間在7~11日齡開始放牧,冷天在15~20日齡。必須選擇風和日暖的天氣。待飼喂完後,將其趕到附近平坦草地上放牧,任其自由採食青草,放牧0.5~1小時左右,趕到清潔的淺水塘中嬉水幾分鍾,再趕到岸上讓其梳理絨毛。切忌在日光暴曬的中午放牧,暴風雨來臨時,立即將雛鵝趕回舍內或避風遮雨的場所。初次放牧後,只要天氣好,要堅持天天放,隨雛鵝日齡增加逐步延長放牧時間,加大放牧距離,相應減少喂青次數,白天甚至不喂,只需夜間補飼1次。每天爭取放5~6個飽,所謂吃飽,即鵝的嗉囊發鼓發脹到喉部下方處,即為一個飽的標志,收牧時清點數,毛干後再趕回育雛室。
防疫滅病在1~2日齡注射小鵝瘟抗血清0.5~1毫升/只或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1毫升/只,也可在雛鵝3日齡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毫升/只;5~7日齡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0.3毫升/只;在鴨瘟常發生地區雛鵝在5~10日齡取鴨瘟弱毒疫苗2~3隻份,用0.5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後肌肉注射;30日齡左右用0.1%的敵殺死對鵝體噴灑,殺滅體外寄生蟲。
Ⅸ 我想用燈泡孵小雞用幾瓦的燈泡
15w。用電燈泡孵化小雞開始開三十九至四十度,等溫度升起來,保溫有時三十六,有時三十七度,把蛋貼眼皮上,不燙為宜。
一般從入孵第一天開始翻蛋,每2小時翻蛋1次,一晝夜12次。雞蛋翻蛋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俯後仰各45度為宜,翻蛋時動作要輕、穩、慢。相對而言,第一周到第二周翻蛋更為重要,尤其是第一周。機器孵化時,雞胚到14日齡即可停止翻蛋,進行移盤(即種蛋由孵化盤轉到出雛盤。或者只停止翻蛋,不移盤。
移盤在孵化滿19天或者在啄殼率佔5%時較合適。最好不要在18天移盤,因為18天胚胎生理發生很大的變化,移盤時環境條件又發生變化,所以容易造成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
(9)小鵝育雛用多少瓦燈泡合適擴展閱讀:
將雞的21天孵化期的孵化溫度分為:1~19天,37.8℃;19~21天,37~37.5℃(或根據孵化器製造廠推薦的孵化溫度)。在一般情況下,兩個階段均採用恆溫孵比,必須將孵化室溫度保持在22~26℃。低於此溫度,應當用廢氣、熱風或火爐等供暖;
如果無條件提高室溫,則應提高孵化溫度0.5~0.7℃;高於此溫度則開窗或機械排風(乃至採用人工送入冷風的辦法)降溫,如果降溫效果不理想,考慮適當降低孵化溫度(降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