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火最高溫度是多少
『壹』 有"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特點的文物叫什麼被考古界譽為什麼
黑陶.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貳』 人是怎麼來的啊
人是怎麼來的 人類的起源,有很多說話,有的說是從「外星上來的」,有的說是「猴子變的」,有的說「泥土造的」等等。其實到現在,仍沒有最令人信服的說法。 但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卻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說法,很有趣的。 《埃及神話》說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埃及人認為,全能的神「努(NU)」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她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後,她呼喚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把男人和女人造完後,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人類的祥和繁榮景象。 而日耳曼人卻說人是「植物變的」,它說天神歐丁(ODIN)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它們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於是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也非常多。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這種「動物變人」的神話,可以和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很接近,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 中國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也有數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晚一點的說法則指盤古垂死化為萬物之時,身上的寄生蟲變為人類。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指人類由黃帝所造,然後由其他的神上駢和桑林賦予四肢五官,見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也最為流傳,如紐西蘭神話說人是天神滴奇(TIKI)用紅土和自己的血製成;美拉尼西亞人也這樣說;希臘神話說神從地球內部取出土與火,派普羅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別創造動物與人類,並賦予人類種種個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邁都族印第安人認為當初「大地開創者」創造樹木鳥獸之後,說「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紅色泥土攙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話里,最引人入勝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數我國的女媧和猶太神話(聖經)的上帝。 話說盤古開辟天地之後,不知經過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間出現女媧。女媧在這荒涼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對著水,照見了自己,心裡想要是天地間有幾個像自己的,彼此說說話,該有多好,便不自覺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體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風一吹,便成為活跳跳的東西,於是給他起名為「人」。 原先女媧一個接一個繼續不停的造人,但進度緩慢,終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補遼闊的大地時,她背靠山崖,順手摘下藤條,懶懶地在和了水的泥漿里攪著,然後一甩藤條,灑落許多泥點,這些泥點落在地上,經風一吹,都變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揮動藤條,大地上的人也不斷的增多了。 聖經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記載在舊約的創世紀之中。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他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空氣吹進人的鼻孔後,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 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 於是男人和女人就這樣被神話給造出來了!但是後來出來了一個達爾文,他對這些神話都有意見,自己研究並提出了自己的進化論學說,你相信哪個呢?其實沒什麼,反正我們現在都是人了。
『叄』 人類的起源
歸結:從生物學分類上:不同種的分類最主要的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能產生穩定的後代(即能產生生孕後代,且後代能繼續生孕),則分為同一類.看這樣的逆否命題,既然人和猿在分類上不一樣,我覺得就不會產生穩定的後代吧!但是產生後代與否可以驗證一下但是不知道誰願意做實驗了!
1. 進化論僅僅是一種理論。它既非事實,也不是科學定律。
許多人在小學時就學過,按等級劃分的話,理論居於中等—它比純粹的假說有把握,但與定律相比又略遜一籌。然而,科學家並不是以此劃分這些術語的。按照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解釋,科學理論是「對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據的闡釋,它可以包括事實、定律、推論以及經過檢驗的假說等。」定律是有關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種理論無論得到多少證實,都不會使它變成定律。因此當科學家們談到進化論時(或者就這個問題而言,談到原子理論或相對論時),他們並沒有表示對這一理論的真實性有任何異議。
除了進化的理論之外(所謂進化指的是遺傳上的一代勝過一代的概念),人們也可能舉出進化的實例來。美國科學院把「事實」定義為「已經獲得反覆證明的、實際上已被大家公認為『真實』的觀測結果」。化石記錄和不計其數的其他證據證明了有機物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進化的。雖然沒有人直接看到這些變化,但間接的證據既清楚又明確,足以令人信服。
無論哪一門科學,依靠間接證據來說明問題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例如,物理學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亞原子粒子,因此他們通過觀測粒子在雲室中留下的特有軌跡來證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學家並沒有因為無法直接觀測而使所得的結論欠缺說服力。
2. 自然選擇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怪圈:適者生存,存者即為適者。
「適者生存」是一種有爭論的自然選擇表述方式,實際上更專業的表述方式應採用「生存和繁殖分異率」(differential rate of survival and reproction)這一術語。這種描述法不是給各個物種貼上適應或不適應的標簽,而是描述各物種在既定條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後代。將一對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鳴鳥和一對繁殖較慢的大嘴雀科鳴鳥放到一個食物豐富的島上。在幾代之內,繁殖迅速的鳴鳥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鳴鳥更容易嗑開種子,那麼優勢就可能轉向這些繁殖較慢的鳴鳥一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Peter R. Grant 在對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雀科鳴鳥所做的一項開創性研究中,觀察到了野生條件下種群此消彼長的變化情況。[參看本刊 1992年 2月號上 Grant所撰的「自然選擇與達爾文的鳴鳥」一文。]
關鍵在於,給物種的適應性下定義可以不參照其生存能力的強弱:鳥的大嘴更適合嗑開種子,不論這一特性是否在給定條件下具有增強生存能力的價值。
3. 進化是不科學的,因為它既不能驗證,也無法推翻。它的種種論斷所涉及的物種變化都無法觀察到,也永遠不可能重現。
這種全盤否定進化論的說法忽視了把進化劃分為至少兩大類—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的若乾重要特點。微觀進化考察的是物種內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這類變化可能是新物種形成的前兆。宏觀進化則研究物種這一層次以上的分類學族群是如何演變的。它的證據通常來自化石資料以及重構各種有機物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 DNA比較。
如今連大多數創世說者都承認,實驗室中的試驗(如對細胞、植物和果蠅所作的研究)以及實地進行的考察(如 Grant對加拉帕戈斯鳴鳥嘴部形狀演變所進行的考察)都證實了微觀進化的存在。自然選擇及其它機制(包括染色體改變、共生和雜交等)都可以促使生物群體發生深刻的變化。
宏觀進化的歷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據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觀測作出的推論。但是,對於歷史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和考古學和進化生物學),科學家仍然可以對假說進行檢驗,看這些假說是否與物理證據相符,是否能對未來的科學發現作出具有檢驗性的預測。例如,進化意味著在人類最早的祖先(距今大約 500萬年)以及解剖結構上最早的現代人類(距今約 10萬年)之間,應該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們身上猿的特點越來越少,而人的特點越來越多,這恰好與化石資料完全吻合。但是我們不會(也的確沒有)在侏羅紀(距今約 6500萬年)的地層中找到現代人類的化石。進化生物學的常規研究作出的預測比這精細得多、准確得多,而且研究人員也不斷對這些預測進行檢驗。
創世說者也可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反駁進化論。如果能夠找到資料證明哪怕僅僅一種復雜的生命形式是從無生命物質中自發產生的,那麼我們至少在化石中看到的幾種生物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化而來的。如果曾有超級智能外星人出現並創造了地球上的生命(甚至創造了特定的物種),那麼純粹進化論的解釋將遭受懷疑。但是迄今沒人提出這類證據。
應該指出,把可偽證性當作界定科學的特性這一觀點是哲學家 Karl Popper在 20世紀 30年代提出來的。因為他的思想准則中狹隘的解釋將很多貨真價實的科學研究分支排除在外,直到最近一些年來,他的思想觀點才逐漸被廣義化了。
4. 科學家越來越懷疑進化的真實性。
沒有證據表明進化論的支持者在逐漸減少。隨便翻開任何一期生物學的專業雜志,你都會找到支持並發展進化論研究或者贊同進化是一種根本的科學概念的文章。
與創世說的觀點相反,嚴肅的科學雜志更沒有否定進化的報導。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George W. Gilchrist 調查了列入原始文獻的數千種期刊,想要找到關於「神力設計」或創世說的文章。他查遍了數十萬個的科學報告,也沒有發現一篇關於創世說的報告。過去兩年中,由東南路易斯大學的 Barbara Forrest和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別獨立進行了同樣的調查,結果也是無功而返。
創世說者則反唇相譏,聲稱思想封閉、頑固排外的科學界拒不接受他們的證據。然而,據《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雜志的編輯們講,他們幾乎沒有見過有關反對進化論的投稿。有些反對進化論的作者曾在嚴肅的科學雜志上發表過論文。但這些論文極少直接攻擊進化論,也從不旗幟鮮明地舉出創世說的論點。它們最多不過是指出進化論存在某些未解決的問題(這一點並沒有人反對)。簡而言之,創世說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學界能夠認真地對待他們的說法。
5. 連進化生物學家彼此間都存在各種分歧,這說明進化論所依據的科學基礎根本不牢靠。
進化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焦點是各種各樣的。例如,物種是如何形成的、進化的快慢、鳥類和恐龍的祖先是否有血緣關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不同於現代人的獨立物種等各種問題。任何一門學科都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進化論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一致接受進化論,把進化作為生物界中存在的真實事情和一項指導原則。
遺憾的是,虛偽的創世說者總是斷章取義地引用科學家的話以誇大並曲解他們之間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Jay Gould著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間斷平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的創立人之一外,還是進化論最積極的捍衛者和宣傳者。(間斷平衡模型認為,大多數進化都是在地質史上相對短暫的時期內發生的,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在化石記錄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不過,地質史上的短暫時期可能也有數百代之久。)然而,創世說者卻總是不遺餘力地從 Gould豐富的著作中斷章取義,使人們以為 Gould曾對進化論表示過懷疑。更有甚者將間斷平衡的理論歪曲理解,彷彿間斷平衡會使新物種在一夜之間就脫穎而出,或者使鳥類從爬行動物的卵中產生出來。
如果讀者碰到引用科學權威人士的話語對進化論提出質疑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看看這段話究竟是甚麼意思。可以肯定,所謂科學家對進化論的攻擊最終被證明是憑空捏造的。
6. 如果人類從猴子演變而來的,那麼為何現在還有猴子?
這種論據司空見慣,反映出提問者對進化論不同程度的無知。第一個錯誤是進化論並沒有告訴我們人是猴子變來的;它只是說人和猴子的祖先相同。
此論據所犯的更深層次錯誤與下面這種問法如出一轍:「如果小孩是成年人生的,那為什麼還有成年人?」新物種是通過從現有物種中分化出來而實現進化的;當某些生物種群與其家族的主要分支隔離開來,並得到充分的變異而使其永遠成為一個與原來物種明顯不同的新物種時,這種分化就產生了。作為母體的物種此後可能無限期地生存下去,當然也可能走向滅絕。
7. 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但是生物化學家已經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構成生命的其他各種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並實現自我復制的,從而奠定了細胞生化過程的基礎。天體化學分析表明,這類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後隨彗星來到地球上。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在地球年輕時的各種條件下,這些生命組成要素是如何出現的。
創世說者有時抓住科學家當前暫時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這一點大作文章,試圖以此全盤否定進化。其實,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過進化以外的途徑誕生的(如外星人在數十億年前將首批細胞帶到了地球上),不計其數的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研究有力地證明了生命的進化是一個確鑿的事實。
8. 數學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質這樣復雜的東西隨機產生是不可思議的,更不用說活細胞乃至人類。
機遇在進化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例如通過隨機突變而使物種獲得新的特性),但進化過程並不是靠運氣來產生有機物、蛋白質或其他生命實體的。恰恰相反,自由選擇(應為人知的主要進化機制)通過保留「有益的」(適應性)特徵並淘汰「無益的」(非適應性)特徵而實現非隨機的變化。只要選擇的力度保持穩定,自然選擇就可以推動進化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內產生出復雜的結構。
我們用這樣的類比打個比方,將「TOBEORNOTTOBE」這 13個字母組成的序列拿來考慮。假定有 100萬只猴子在鍵盤上胡敲亂按,每隻猴子每秒鍾打出一個像上述序列那樣長的字母序,那麼它們需要敲擊 7.88萬年才可能從 2613 種長度一樣的序列中敲出上面那個字母序列。然而,到了 80年代,美國格倫代爾學院的 Richard Hardison編寫了一個能隨機生成短語的計算機程序,此程序的特點是,如果單個字母恰好位於在短語的既定位置上,那麼該字母就在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實際上也就是選擇更接近於哈姆雷特所說的那句話的短語)。該程序平均只需重復 336次,就能再次產生那句短語,所花時間不到 90秒。更令人稱奇的是,該程序甚至可在 4天半的時間里就將莎士比亞的整部劇作重組一遍。
9. 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必定朝著越來越無序的方向發展。因此,活細胞不可能從無生命的化學物質中進化出來,而多細胞生物也不可能從原生動物進化而來。
這種說法錯在誤解了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如果這種說法站得住腳的話,那麼礦物晶體和雪花應該也屬於不可能成形的物質,因為它們同樣是從無序的組分中形成的復雜結構。
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是說,一個封閉系統(即不與外界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系統)的總熵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常常被說成是「無序」。然而這個術語與慣用的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更重要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允許一個系統的某部分的熵減少,只要該系統其他部分的熵有相應的增加。因此,我們的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可能會變得愈加復雜,因為太陽不斷把熱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陽內部熱核反應所導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簡單的有機體可以通過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質而朝著越來越復雜的方向發展。
10. 突變對於進化理論來說必不可少。但是突變只能消除特性,而不能產生新的特性。
恰恰相反,生物學資料已經證明,許多特性是通過點突變(point mutation)產生的(所謂點突變就是在一種有機體的 DNA中確切的位置上出現的變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動物體內調節發育的同源盒結構基因(homeobox)的突變也可以產生復雜的效應。Hox基因決定腿、翼、觸角以及軀體的各部分應該在何處長出來。例如,果蠅的觸角足突變(Antennapedia)使在本該長觸角的地方長出了腿。這些異常的肢體不起甚麼作用,但是它們的存在證明了遺傳基因出現了錯誤,可以產生復雜的結構,而自然選擇可以藉此對這些結構進行試驗,看其是否有用。
此外,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發現了一些比點突變更高級的遺傳變化機制,這些機制擴大了物種新特性出現的途徑。基因內的功能分子可以通過各種新穎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整個的基因也可能意外地在一種有機物的 DNA內被復制,而復制的基因則可以突變成新的具有復雜特性的基因。對多種有機物的 DNA所作的比較表明,血液中的珠蛋白就是以這種方式在數百萬年中進化的。
11. 自然選擇或許能解釋微觀進化,但它無法解釋新物種的起源和生命的高級運轉規則。
進化生物學家對於自然選擇如何產生新物種已經作過廣泛的論述。例如,哈佛大學的 Ernst Mayr建立了一個名為「不重疊分布區」(allopatry)的模型。該模型認為,如果通過地理邊界把某一群體的有機物同其餘群體隔絕開來,那麼它就可能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被隔絕的群體內將逐漸積累起變異的因素。等到這些變異因素積累到相當顯著的地步,以致這個分化出來的群體不可能(或者通常情況下不會)同原始的種群交配而繁殖後代時,該群體就會獨立地進行繁殖,並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直至最終變成一個新物種。
自然選擇是研究得最為詳盡的一種進化機制,但是生物學家也同時考慮了其他各種可能的進化機制。生物學家一直在評估引起物種形成或產生有機物復雜特性的若干不尋常遺傳機制的潛力。美國阿默斯特馬薩諸塞大學的 Lynn Margulis及其他研究人員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某些細胞器(如產生能源的線粒體)是通過古代有機體的共生融合而進化來的。因此,關於進化可能是由自然選擇以外的其他力量所引起的研究,科學界表示歡迎。但是這些力量必須源於自然界,而不能歸功於神秘莫測的創世天使的神力作用,因為這類作用的存在根據沒有得到科學的證明。
12. 沒有任何人看到過新物種的進化過程。
物種形成可能是相當罕見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要花費若干世紀的時間。此外,識別一個處於形成階段的新物種可能比較困難,因為生物學家對於如何界定新物種的概念有時持不同看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定義是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種概念」(Biological Special Concept)。該定律認為,某一物種是由若干獨立繁殖的群體構成的一個確定種群,也就是通常不會或不能在其種群以外進行繁殖的若干種有機體。實際上,這一定義可能很難用於因相距遙遠或地域不同而彼此隔離的有機體,也很難用於植物(更不用說無法繁殖的化石)。因此生物學家通常將有機物的實體和行為特性作為其物種歸屬的線索。
但是,科學文獻中的確存在有關植物、昆蟲及蠕蟲的物種形成報告。在多數這類試驗中,研究人員把有機體置於各種各樣的選擇條件下(以解剖差異、交配行為、棲居地喜好以及其他物種特性為選擇對象),並發現由此而生成了一些不與外界異族物種進行繁殖的有機體種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學的 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 George W. Salt證明,如果他們根據果蠅對某種環境的喜好特性來選擇一組果蠅,並將其單獨隔離開來繁殖 35代以上,最終所得的結果是,被隔離的果蠅將拒絕與來自環境完全不同的果蠅交配。
13. 進化論者拿不出任何化石證據證明有過渡動物(如半是爬蟲半是鳥的動物)出現過。
其實,古生物學家早就知曉有關中間化石(即外形介於各種不同的分類群體之間物種的化石)的許多詳盡實例。最有名的化石之一是始祖鳥化石(Archaeopteryx),它既具有鳥類特有的羽毛特徵,又具有類似恐龍的骨骼結構特徵。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其他有羽毛的動物化石,它們與鳥化石相似的程度,參差不齊。一系列屆的化石完整地描述了現代馬從小型始祖馬(Eohippus)開始的進化過程。鯨的祖先是在陸地上爬行的四肢動物,而在它們之間的過渡動物則是名為 Ambulocetus和 Rodhocetus的兩種兩棲動物[參看本刊 2002年第 8期 Kata Wong所著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動物」一文]。海洋貝殼的化石重現了各種軟體動物在千百萬年間的進化歷程。大約二十多種人科動物(它們並非都是人類的祖先)填補了南方古猿露西(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和現代人之間的空白。
但創世說者卻對這些化石研究成果視而不見。他們聲稱,始祖鳥並不是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只不過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具有某些爬行動物的特徵罷了。創世說者希望進化論者拿出一種匪夷所思、異想天開的怪物,它不能歸入到已知的任何一類種群中。即使創世說者承認某一化石是兩類物種之間的過渡生物,他們可能還堅持非要看到該化石與後兩類物種之間的其他中間化石不可。這類令人惱火的要求可以一個接一個無休止地提出來,而化石記錄始終是不完整的,根本不可能滿足這樣的無理要求。
不過,進化說者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獲得進一步的有力證據。所有有機體都擁有絕大部分的相同基因,但進化論者預見,這些基因的結構及其產物將根據各物種之間的進化關系而分異。遺傳學家所說的「分子時鍾」將記錄這一時間進程。這些分子數據也顯示了各種不同的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關系。
14. 生物在解剖層次、細胞層次和分子層次上均有令人驚異的復雜結構特徵;其復雜性哪怕是只差一點點,它們也將無法正常發揮其功能,對此唯一可能的結論就是,生物是神力設計而非進化的產物。
這種所謂的「設計論據」構成了最近抨擊進化論的核心說法,而且也是創世說者最早使用的論據之一。1802年,神學家 William Paley撰文說,如果某人在地里撿到一塊表,那麼最合乎情理的推論應該是這塊表是有人掉在地里的,而不是靠自然力量形成的。Paley聲稱,由此推知,生物的復雜結構必定也是直接的神力所為。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來反駁 Paley。該書闡述了作用於遺傳特徵的自然選擇力量如何逐步地完善復雜的有機體結構的進化過程。
一化又一代的創世說者以眼睛是一種可能靠進化而形成的結構來試圖駁倒達爾文的觀點。他們認為,眼睛之所以能產生視覺,全憑其各組成部分之間天衣無縫的組合。因此自然選擇不可能傾向於眼睛進化過程中所需要的過渡結構(試問半隻眼睛有甚麼用呢?)。達爾文似乎對創世說者的這種詰難有先見之明,他指出,即使是「不完整」的眼睛也可能有它的好處(如幫助動物轉向有光的方向),因此可以被遺傳下來以待進化過程對其作出進一步的改良。生物學證實了達爾文的分析:研究人員在整個動物王國中都可鑒定出原始的眼睛和感光器官,甚至還通過比較遺傳學研究勾畫出了眼的進化史。(現在看來,在不同的有機體家族中,眼睛是獨立進化的。)
如今鼓吹神力設計的人比其老前輩更加老練,但其論據和目標仍是萬變不離其宗。為了駁倒進化論,他們企圖證明進化論不可能解釋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進而堅持認為,唯一站得住腳的替代理論就是,生命是靠一種高深莫測的神力創造出來的。
15. 新近的發現證明,即使在微觀層次上,生命也具有某種不可能通過進化產生的復雜性。
「不可簡化的復雜性」是《達爾文的黑盒子:進化論面臨的生化挑戰》一書的作者,列哈依大學的 Michael J. Behe提出的口號。Behe以捕鼠夾作為「不可簡化的復雜性」的一個通俗例子。捕鼠夾這種器具的特點是,只要有任何零件丟失,它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它的各個零件只有作為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才有價值。Behe宣稱,如果說捕鼠夾如此,那麼細菌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種起推進作用的鞭狀細胞器,其功能猶如船舶的舷外發動機)。構成鞭毛的蛋白質如鬼斧神工般巧妙地排列成發動機的部件、方向舵以及工程師可能要求採用的其他種種結構。Behe聲稱,這樣復雜巧妙的布局通過進化上的改良而設計出來的可能性實際上等於零,因此證明了它只能是神力表演的絕技。他對於凝血機制以及其他分子系統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
然而進化生物學家已經反駁了這類看法。首先,有些鞭毛的構形比 Behe所提到的鞭毛簡單,因此一種鞭毛並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組成部分均齊備才能發揮作用。Behe所提到的鞭毛其較高級的組成部分全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其他地方找到先例,布朗大學的 Kenneth R. Miller及其他研究人員對此已有論述。實際上,整個鞭毛系統與一種名為 Yersinia pestis的細胞器極其相似(鼠疫細菌利用這種細胞器將毒素注射進細胞中)。
關鍵在於,盡管 Behe聲稱鞭毛的各組成系統除了用於推進作用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價值,但實際上這些系統可能具有多種功能,從而有利於鞭毛的進化。因此鞭毛的最終進化過程可能僅僅是通過某種新穎的方式把原先為其他用途進化出來的復雜組成部分重新組合起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 Russell F. Doolittle所做的研究表明,凝血系統看來是通過改良並完善了最初用於消化的蛋白質而進化的,這與鞭毛的進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Behe用來作為神力設計證據的「不可簡化的復雜性」並非真的不可簡化。
另一類復雜性—所謂「特定復雜性」(specified complexity)—是貝樂大學的 William A. Dembski在其著作《設計推理》和《沒有免費的午餐》中提出的神力設計論據的核心。他的論據實質上是說,生物的復雜性是任何盲目的、隨機的過程永遠無法產生的。Dembski聲稱,唯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某位超人的神靈創造了生命並左右其發展,這一說法與 Paley 200年前的論斷如出一轍。
Dembski的論據有若干漏洞。他暗示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只是隨機產生或神靈設計,這是不正確的。在聖菲研究所和其他地方研究非線性系統與元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簡單的無向過程能夠產生極其復雜的模式。因此,有機體中所呈現的某些復雜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可能是通過我們幾乎還不了解的自然現象產生的。然而這完全不等於說生物的復雜性不可能自然地產生。
結論—不科學的創世說
「創世科學」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現代科學的核心原則就是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即力求通過觀測到的或可檢驗的自然機制來解釋宇宙。物理學用支配物質與能量的特定概念來描述原子核,並通過實驗對這些描述進行檢驗。只有當實驗數據顯示先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釋觀測到的現象時,物理學家才會引入新的粒子(如誇克)來豐富其理論。而且,這些新粒子的特性並不能隨便定義(新粒子的界定受到嚴格的約束,因為它們必須能納入到現有的物理學框架中)。
相反,鼓吹神力設計的理論家則搬出各種虛幻莫測的東西,並隨意賦予它們以不受約束的各種能力—總之是,怎樣能解答當前的問題就怎樣說。這樣的答案非但不能促進科學探索,反而會阻擋科學探索的道路(如,如何否定萬能神靈的存在?)。
神力設計說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具有設計能力的神靈是何時介入生命史的?又是怎樣介入的?是通過創造第一個 DNA,第一個細胞,還是第一個人?每一物種都是神力設計的嗎?抑或只有少數早期物種是神力設計的?鼓吹神力設計說的人常常迴避這些問題。他們關於神力設計的說法常常是五花八門,迥然不同,他們也甚至懶得去互相溝通一下以自圓其說。他們採用排除法來進行論證,也就是極力貶低進化論的解釋,將其斥為牽強附會或不完整的理論,從而間示只有以神力設計為基礎的替代理論者是站得住腳的。
從邏輯上講,設計說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誤導人:即使某種自然主義的解釋有問題,也並不意味著所有這類解釋都應該一棍子打死。此外,他們的論述也沒有使任意一種神力設計說顯得比另一種更合理,實際上就是讓聽眾們自己去作判斷,而某些聽眾在進行這類判斷時無疑會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學概念。
科學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可以克服無知,為那些一度看來深不可測的難解之謎找到越來越詳盡、合理的答案。有關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腦的機理等問題均是如此。現在進化論正在為破解生命如何形成和發展之謎做著同樣的工作。創世說無論以何種名義作掩飾,都不會為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增添絲毫有價值的東西。
『肆』 如果挑選建盞,怎麼辨別質量
1、盞的器型和規格
選盞首先是看器型,每個人對器型的喜愛不一樣,有人喜歡束口有人喜歡斂口,有人喜歡個高的竹節杯,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器型!然後再選擇盞的大小,根據自己飲茶習慣挑選適合的規格大小!
④鼓包
⑤跳釉
⑥變形
由於建盞是1300百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坯體溫度各方面的原因決定,建盞不可能非常的圓!有小變形是正常的可以接受,這點不作為瑕疵點來判斷!
如果是,非常明顯一眼看上去就是變形嚴重的才算是瑕疵!
另外介紹五點,新手常常誤認為這也是建盞的瑕疵,然而不是,恰恰相反,有的還是建盞的加分點!
①建盞的釉珠: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②建盞的開片
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而建盞的收縮率應該有百分之20%左右,原因在於胎和釉的收縮率還有膨脹率不一樣。
建盞的釉面是析晶釉,釉層的玻化面相對較薄,作為茶器的使用頻率較高,隨之的熱脹冷縮頻繁,開片屬於正常現象。
③建盞胎底有些白色
那是因為防止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粘足,需在粘板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所以盞底有些白色粉是沒有關系的,用布擦拭,或者直接不用處理,用著自然而然就沒有了
④建盞的氣孔
在高溫中胚體的鐵吸出,在加入油柴讓窯爐內產生一氧化碳,然後吸出的鐵開始轉換,變成小斑,慢慢的小斑凝聚在一起最終形成大斑,氣孔就是吸出的鐵留下的,簡單點說就是皮膚呼吸時產生的,多少都難避免,所以,建盞氣孔屬於正常現象。
⑤干口
釉水在高溫下向下流動,口沿釉會很薄。導致建盞多少都會有干口。如果幹口並未佔有太多面積,就不屬於瑕疵。如干口太過,已經破壞釉面完整性,則不宜購入。
5、盞的價格
盞的價格是綜合考慮的,它跟建盞原材料情況,建盞的斑紋,是否為精品(細看第四點),還有燒盞師傅的級別(是否為傳承人)……都息息相關。挑盞不一定最貴的才是最好的,合適自己的才是正確選擇,器型斑紋要第一眼喜歡,價格要經濟能力可以接受,根據自己不同的用盞需求去挑選合適自己的口徑大小,然後選擇誠信可靠的商家就可以放心挑選屬於自己的建盞了。
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的結合,要以包容的心態來挑選建盞!以上即為米小盞為大家分析的挑盞大致步驟與原則希望大家都能挑選到一隻心儀的建盞!
『伍』 如何辨別建盞的好壞
注意五點:器型,斑紋,胎質,釉料,幻彩
1、器型
對於一件不錯的建盞來說,一定要滿足器型規整,無大的變形和凸起,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這些必要條件。
而判定器型是否圓潤可以從盞口用肉眼觀察,判定是否畸形的方法是,可以將建盞倒扣的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和桌面是否貼合的很好,如果左右晃動沒毛病,說明變形嚴重。針眼開裂也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出來的。
2、斑紋
建盞的美感完全取決於表面的斑紋,每一位匠人做出來的斑紋都有明顯差別,就算同一位大師,同一個窯口出來的建盞斑紋也可能有很大差別,所以哪種斑紋好看還是屬於個人主觀問題。
拿兔毫盞斑紋為例,它的底色應該是青黑色,即黑中帶青,紋理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較強的三維立體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夠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而如果要購買油滴盞的話,最好是那些斑點大小不一,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的建盞。
3、胎質
建盞的胎土是鐵含量很高的鐵胎,這是能燒出各種不同斑紋的主要原因。建盞底胎特點是胎質厚重粗糙,顏色一般為深灰或者深褐色,輕輕敲打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
4、釉料
在看到斑紋粗大且顏色十分炫目的「建盞」,就要特別注意了,它可能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學原料在裡面,很可能不是用建陽當地產的原礦土和原礦釉燒制的,這種最好就不要拿來喝茶。
由於每一位工藝師都不會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來,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礦物原料也是件比較難的事情。一定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建盞,詳細了解所要購買的建盞是出自哪位工藝師之手,盞上有沒有工藝師的落款,有沒有提供證書。
5、幻彩
建盞的精品一定離不開幻彩效果,好的建盞會泛發出藍色,銀色,金色等效果,而且在陽光下燈光下或者裝進茶水後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
(5)土與火最高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建盞的分類:
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
1、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常見中、小型碗,偶見大型器。
2、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類碗大型器比例相對其他類碗較高,但成品率低,尤顯名貴;中、小型器較常見。
3、斂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淺;造型較豐滿。常見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較高,有的為圓餅狀實足。
4、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約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於鬥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該凹槽俗稱「注水線」。
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較飽滿,手感重;常見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較高,為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也是產量最大的建盞之一,出土或傳世品最多。
『陸』 人類的起源到底是怎麼回事
生命--人類的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起源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神話傳說和宗教理論使人們一直認為是神造了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不斷認識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識,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被人們了解和接受,並已成為主流學說。但是,長期以來關於生命以及人的起源問題從未停止過爭論。
下面摘錄了幾篇關於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丹麥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麥哥本哈根地質博物館米尼.羅森在格陵蘭西部發現了37億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跡。這一發現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於37億年以前,從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羅森研究了37億年前岩石中碳的兩種同位素,他們發現,遠古岩石中兩種碳的同位素的含量與現代岩石相似。這說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廢物和它本身的遺骸。《北京經濟報》99.2.4
科學家分析格陵蘭岩石發現 38.5億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礬11月4日電 在格陵蘭發現的岩石表明,至少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這比以前人們認為的早4億年。
l1月號《自然》雜志說,在格陵蘭西南的阿基利亞島發現的岩石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了上述結論。
參加分析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球和太空系、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說:「我們的證據雄辯地證明,至少在38.5億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這還不是最後的結論.我們很可能發現生命存在的時間還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用離子微探針進行了分析,這種儀器使科學家能知道樣品確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說.發現的生命的形式也許是一種簡單的微組織,但是,由於高溫和壓力的破壞,它實際的形狀和性質不能確定。
在此以前有關生命存在的證據是洛杉礬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種像細菌一樣的化石表明在34.6億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參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來自外星瑞典的科學家前天公布,宇航員從地球帶到火星去的兩種細菌,在回到地球後仍然生存,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來到地球。
斯德哥爾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學家在美國亞特蘭大的一個會議上解釋,由於這兩種頑強的細菌能抵受高速、輻射及高溫,因此經歷「全程」後仍能生存。
一些科學家還表示,由於火星先於地球冷卻,可能會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當火星受到沖擊後,依附在脫落的火星表層上的微生物,便能避開火星的引力,運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輻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發展。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中國新聞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據在貴州甕安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動物胚胎和成體化石,我國科學家提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四千萬年——5. 8億年前動物就已分化,出現了許多「長不大的動物」,從而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
專家指出,這一發現使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起源和動物多樣性歷史前推到5.8億年前,當時的甕安動物群猶如寒武紀大爆發的一支序曲,奏響了動物多樣性之歌。
距今5.4到5.3億年的寒武紀,由於許多動物爆發式地出現,地球驟然熱鬧起來,這就是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前的動物化石則少之又少。由於化石記錄缺乏,生命大爆發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大爆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一系列疑惑牽動著無數古生物學家的心。
據新華社報道,1998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等人在貴州甕安發現了5. 8億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細胞海綿及其胚胎化石,震驚了世界。
除海綿化石外,科學家還首次發現大量兩胚層動物胚胎化石。兩側對稱是生命進化史上的一次跳躍。從原始的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動物才有頭尾和神經,也因此向復雜化方向發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級動物。這些甕安兩側對稱動物,成為迄今世界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完)
溫泉里噴出了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它是一下子從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淺潮中產生的還是由沸騰的深海火山噴泉帶來的?這個大問題一直使科學家們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為「朱的斯的抉擇」的鑽探船上進行考察的來自9個國家的25位科學家已經偶然發現了能夠揭開這一大謎團的重要線索。這次活動對加拿大溫哥華島以西240公里處的海底進行了探測,他們在海底通過鑽探取出岩心,對礦物和生物資源的貯藏進行了分析。但這次鑽探重新碰開了地下熱液的裂口。高達290攝氏度的熱水一下於就從裡面噴了出來。
海底的天然溫泉引趙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因為通過這個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層發現的鐵、銅、鋅、錳等金屬礦藏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礦藏似乎與地質構造的形成甚至可能與生命本身的起源有關。在地質構造形成的過程中,大陸扳塊在極長的時期內漂移碰撞。
這些板塊的運動使地殼產生了裂縫。如果這些裂縫出現在海底,海水就會滲透進去。當海水遇到炙熱的火山岩石後,它會變得非常熱、然後再攜帶—些礦物質通過熱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經過億萬年的地質構造和沉積的過程,這些礦藏最終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這樣的話,新發現的裂口就可以為揭開那一古老的謎團提供一些線索。由於熱液存在的時間有限,那麼生物有機體如何能有足夠的時間在這種熱量中進行演變呢?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它們會從一個裂口換到另一個裂口嗎?
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梅拉妮•薩米特認為,溫哥華的那些裂口可能會提供一些答案。她說:「我們現在可以從頭開始,看看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佔領的,這是第一次能有機會觀察—個新的熱液裂口和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生長的動物群落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
一些科學小組將利用一部水下機器人對裂口處的地質、化學和生物情況進行研究,他們還在附近安裝了一些設備對溫度和壓力的變化進行監測。這些數據將存在水下計算機里,等幾年之後進行下一次探索時再把它打開。 《中國海洋報》97.1.1O文/英杉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英國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兩性,是因為大約20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遭受到細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無數種生命形式,為什麼多數物種只有雄雌兩性?多少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
蘑菇育多達36OOO種性別,—種被稱做粘菌的奇異生物大約有13種性別,但是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為雄雌兩性這個幾乎普遍適用的規律罕見的例外。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進化方面的神秘的問題,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種性別,並且可以與其中任何一種物種交配,那麼地球生物在其周圍的環境中找到伴侶的幾率將達到99%。
如果說看起來生物只有兩性使物種的生存變得困難而不是更容易的話,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只有兩性呢?赫斯特認為,這完全要歸因於地球生物是如何通過遺傳獲得—組特定的,被稱為線粒體的基因。
與細胞核或細胞中心部分攜帶的基因(不同,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進行自我復制。
看起來以前好像有過某種細菌,線粒體就源於這些細菌。線粒體進行自由復制的能力是它們的細菌祖先遺留下來的。
因為線粒體DNA可以快速復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與任何同種生物交配的話,線粒體出現的任何突變都可能迅速擴散開來。如果這種突變是有害的,那麼突變引起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對於地球上其他的物種來說。尋找一個配偶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生殖也有益處,可以減少突變。《大眾科技報》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極冰湖底尋找生命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正准備對南極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東湖」進行聯合探測。科學家計劃用兩年時間鑿透「東湖」表面原達4000米的冰層,以研究冰封數百萬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據報道,探測「東湖」所用的冰層鑽探機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研製,類似的裝置將來很可能用於在木星衛星上尋找生命。
科學家們已經在木衛二上發現下厚厚的冰層,並猜測冰層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東湖」探測計劃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測試未來木衛二冰層鑽探考察設備的機會。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東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級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組在覆蓋「東湖」表面的巨大冰層上進行了幾十米的試鑽探,結果發現了一些未曾見過的微生物。科學家們指出,「東湖」湖底是地球上最為封閉的水生環境,形成時間至少在200萬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這將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線索。
另外,如果能夠在「東湖」中找到生物,就證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閉的環境中歷經數百萬年而不滅,這也將成為科學家們判斷木衛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層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據. 《中國科協報》98.4.26
進化論不值得相信呂應鍾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發表過〈為何要相信進化論?〉一文,堅決相信進化論是錯的。廿多年來仍然如此觀點,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學與生命哲學》一書中,也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極科學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報》編譯賴慧芸報導法國生物學家雷米夏文最近發表了〈達爾文主義:一個神話的破滅〉,提出達爾文的進化論發表已經 100 多年了,科學家非但無法繼續發揚這個理論,還開始懷疑這個理論的真實性。讓我這位長久以來反對進化論的人大為振奮。夏文說〈創世紀〉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從此不再創造,我們也無從得知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達爾文理論最大的功勞是啟動了科學對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來,我們對生命、對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卻無法證實達爾文理論的真偽。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魚和烏賊。其生活環境中一片漆黑,這里大部份的魚類也都盲目,卻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魚和烏賊的眼部構造,為何又和人類的眼睛雷同?啟人疑竇的是,在漆黑的環境里,擁有一雙亮眼有什麼作用?而且生活環境相同,為什麼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適應法呢?可見為了順應環境所強調的「適者生存」理論,並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蟲,母蟲每次產 1500 萬個卵左右,卵會隨著糞便排出,這時必須有一種蝸牛爬過,卵附著上蝸牛,經由蝸牛移生於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過程中,1500 萬個卵大約有十多個卵能存活,這種繁殖過程簡直太荒謬,早該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蟲幾百萬年來.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樹上的樹獺,行動非常緩慢,排泄時必須爬到地上來,這個舉動非常可笑,雖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於增加樹木的養份,但是由於它行動緩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為了排泄,冒生命危險,也太不合理了。還有很多動、植物的繁殖、生存過程,很類似這樣不合理的情況,按照物競天擇的說法,早就滅跡了,但是它們比人類在世間的時間還久遠,而且許多動、植物的結構在百萬年間都沒有重大改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樣,也只是一個我們無法證明的神話。
此外,依據達爾文的演化理論,生物由簡單演化到復雜的過程中,中間應還有許多階段,但是根據化石的研究,這一演變過程的脈絡至今仍無法建立起來。現在有很多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開始認為,宇宙有一個目的、有一個方向。他並沒有提出上帝的說法,他說的是電腦中使用的「程式」,一個簡單的程式,常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尤其是當電腦有了內部的邏輯之後,常會出現設計人意想之外的反應,我們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這樣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個世紀,就會證明進化論的謬誤的,不過目前我說此話,會有不少自認為科學的學界人士會反對我,但我要說「時間會證明我是對的」!
生命科學新發現地球誕生時己有生命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了地球在27億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證據,研究人員說,他們這次研究所發現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這一發現把生命證據前推到地球剛誕生之時。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革等中國科學家最近在遼寧北票地區發現1.45億年前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證據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類群,人類吃的米麥,穿的棉麻,賞的梅蘭都屬此類。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科研小組研究認為,所有陸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億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種針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這種植物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約50萬種的綠色植物。研究還指出,蘑菇從植物演化角度看與其是植物,還不如說更接近動物。
疲勞是一種病毒 莫斯科兒科醫學研究所生物學博士瓦蓮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疲勞綜合症是一種類似信息病毒所導致的疾病,這種病毒載有破壞人體組織的負面信息,對人體具有侵略性,能破壞體內的化學反應,損害細胞壁。
好膽固醇基因 經過40年的研究,科學家終於發現了控制人體里「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膽固醇的基因ABC1。沒有「好膽固醇」,攻擊人體心臟和阻塞血管的「膽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會無限制地增加。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治療一些最常見心臟病的方法。
四種人類新基因 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王紅陽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克隆鑒定了四種人類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還初步闡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號傳導途徑及基本生物學功能,確定了上述基因與腫瘤、特別是肝癌的相關性。(摘自《上海科技報》)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第三類生物
(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聯社華盛頓8月23日電] 解開了生活在洋底近沸點水中的微生物密碼的科學家說, 這種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員——這類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批研究人員說, 他們解開了一種被稱之為揚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個基因密碼,並確定,它是被稱之為原始生物類的一員。
基因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爾說, 「這是一種與我們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這種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學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爾是撰寫這份報告的高級科學家。他說,報告表明, 這種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兩個基本分支——細菌和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真核細胞類——不同的一類中的一員。
細胞結構是這些生物形式之間的主要區別。真核細胞類的細胞有核結構,而細菌沒有。
文特而說,原始生物有另外兩種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徵,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區別。
作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設在厄巴納的伊利諾伊大學的卡爾. 沃伊斯和拉爾夫.S.沃爾夫於1977年提出的。
他們的結論受到了人們的懷疑,只是到最近隨著人們在任何一類生命都無法生存的地方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奇異的新生命的形式,他們的結論才為人們所接受。
有些科學家曾認為,這種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們還說,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爾說,它在進化樹上的確切位置現在仍無法肯定。
揚氏產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邊沿上, 它要求的溫度為85攝氏度——稍底於沸點。而且要求的壓力必須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這種微生物和大多數細菌及全部植物、動物和人類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陽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不以有機碳作為食物源。這種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氫為生,釋放甲烷(天然氣)。
為了研究這種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學的同事建造了一個鋼瓮, 給這種微生物保持高壓和高溫,並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爾說,「單單是使這種微生物在實驗室中活著就是相當大的難題。」伊利偌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脫氧核糖核酸(DNA), 接著文特爾小組解開了1700個基因結構的密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參加了這些研究工作。
約有五百種原始生物現在已被確認,文特爾說,另外還可能有一百萬種。 這種生命形式被認為在地球上產生大約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極。(參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處有活細菌美科學家新發現 新華社今日上午專電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弗吉尼亞州和科羅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處發現活的細菌,這些活的細菌被命名為「地獄桿菌」。
據美科研人員提供的消息,這些活的生物體是在90攝氏度高溫、巨大的壓力和缺氧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的.它們以鐵為食,生命活動的廢物是極微小的磁體。它們大約是從恐龍滅絕時就生活在地球深處,幾乎從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過程非常緩慢。
新的活的生物體的發現將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尋找地外文明,這是因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處的極端條件下有生物存在,那麼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極端條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種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楊子晚報97.9.8)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耐熱的蠕蟲新華社倫敦2月8日電科學家在太平洋底最新發現的一種龐培蟲,終日生活在溫度高達80攝氏度的環境中而無恙。它因此成為迄今發現的蠕蟲中新的耐熱「冠軍」。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介紹說,龐培蟲通常長6、7厘米,生活在與洋底泉口相連的管形通道中。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響一直處於高溫狀態。
卡里及其同事們乘坐潛水裝置深入洋底,將溫度計放人龐培蟲居住的通道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龐培蟲身體所處的管形通道內溫度為80攝氏度,而其頭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圍溫度為20攝氏度。
研究人員對龐培蟲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溫而感到迷惑不解。他們發現,龐培蟲身體被一種活的細菌包圍,他們猜測這種細菌可能發揮了某種隔熱作用。細菌中存在很多耐熱品種,一些細菌可忍受 l13鑷氏度的高溫。 淮陰日報 98.2.10
發現地層深處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實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著生命現象?湖北省留美學者劉文博士剛剛取得的一項新發現,對這個科學問題作出了肯定回答。他與研究小組的夥伴們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從來自地層深處幾千米的岩石樣本中發現了一種不為人知的「嗜高溫鐵還原菌」。劉實認為,這種細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現。
美國專家認為劉的這一發現將為人類探測火星生命現象提供幫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報》)
科學家解釋深海底部細菌生存之謎按傳統的論斷,深海底部熱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現象,但近十幾年科學家卻在那裡發現了大量微生物。英國和挪威科學家最近作出解釋,認為它們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海洋生物死亡後會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機物的沉積物,這些有機物會分解形成乙酸鹽,而乙酸鹽能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細菌維持生存。
科學家解釋說,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質和維持其生存的能量。對於深海微生物來說,其物質基礎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殘骸提供的,其能量來源則是熱泉等提供的熱量和蘊含在海洋生物殘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員說.這種生存形式與通常的生命現象迥異,生命現象遠比人們原先想像的頑強,生存方式也豐富得多,因而他們推測火星等星球上的環境可能會產生命命現象。
淮海日報 97.8.10
美科學家發現新的海底生物美國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發現一種寄生在海底固體天然氣上的海洋蠕蟲類生物。據認為,這一發現對研究如何開發海底天然氣資源很有幫助。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查理斯.菲舍爾等4人7月份駕駛潛艇對墨西哥灣海底進行探測,他們在離新奧爾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處發現了這種生物。由於這種生物寄生在凍結的天然氣積冰丘上,他們稱之為「冰蟲」。「冰蟲」呈扁平狀,粉紅色,長2.5厘米到5厘米,身體兩邊有12條長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長滿了細須。
天然氣積冰丘表面與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氣在海底高壓和低溫的環境下形成的透明固體,主要由甲烷組成。這種透明固體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學家們旱就認為積冰丘上可能有人類尚未發現的微生物,但並沒有想到,這種劇毒的環境中竟然還生存著「冰蟲」這種動物。
「冰蟲」的發現對於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開發利用將產生一定影響。《中國專利報》97.9.15
地球上新發現的生命1980年,探險科學家在大海深處的熱泉噴口發現了大量的微生物,其顯著的特點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斷上升的熱液攜帶的化學能維持生命。以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的分布還較為廣泛。因此,科學家把它們定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們又驚異地發現,離陸地的數百米至千米深處也存在著生命,且數量巨大,從而構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尋找深部油氣時,於3900一4200米地下深處的流體樣品中,發現並培養出好幾種厭氧、喜溫的發酵型細菌。之後,又在世界不同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證實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專家們證實,這些微生物具有豐富多樣和新陳代謝的特徵,其中有些是無法在地表培養出來的。這類生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活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據實際觀測,其最高溫度高達110C,它們厭氧,不依賴於太陽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體攜帶的化學能生活。
美國一些宇宙學專家認為,此種生命形態可能在宇宙中許多星體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這些中命形態只不過是整個生命形態的一個分支。因此,人們可以想像在其它星球中尋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的。 《湖北科技報》99.1.1文/侯儉
『柒』 瓷器不吸水說法對嗎
原始瓷器有人稱之為原始青瓷,是相對於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它是"商周時期所出現的,以瓷石為制胎原料所製作的具有較低吸水性的帶釉陶瓷產品"。原始瓷器和白陶器與印紋硬陶器相比,有堅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觀等優點。
原始瓷器的由來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河南鄭州等地商代遺址,發現很多帶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屬聲。1980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屬距今4000餘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斷定我國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發明了瓷器。當時的青釉瓷生產以長江中下游較為發達,釉色多呈青黃,在氧化焰中燒成。中原地區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綠,在還原焰中燒成。這些原始瓷以高嶺土作胎,燒制溫度高達1100~1200度,表層在高溫下燒成與胎體結合很牢的玻璃釉質,胎質堅硬細膩,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屬聲。因工藝原始,故被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器形有尊、豆、罐、瓮、缽等。
瓷器與陶器的分別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器的定義
目前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第四,瓷器燒成之後,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三、原始瓷器的起始年代
製作流程
商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備了構成瓷器的基本要求。第一,已經採用高嶺土作胎。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層玻璃質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調成懸浮液狀塗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窯燒焙時熔化,形成玻璃狀物質。第三,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230℃左右。迄今為止,陶器的燒成溫度只需要800℃~900℃,極少數達到1000℃,而瓷器燒成溫度須在1230℃左右。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沒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極微。商代的原始青瓷的吸水性已經僅為1%,或更低。由於胎體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時各名窯瓷器一樣,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鋁(Al2O3)在17%以上,經過1200℃左右的高溫焙燒,燒結良好,使吸水性很弱,達到了瓷器的標准。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來石(也叫"富鋁紅柱石")結晶的發育程度都和以後瓷器一樣。敲擊起來也有清脆的金屬聲。這些都證明中國瓷器在商代已經被發明。
『捌』 陶瓷是如何燒制的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 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丑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十、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玖』 建盞在燒制中是如何形成花紋的,這個難度有多大
建盞的花紋都是建盞大師通過燒制技藝實現的,而不是畫筆勾畫出來的,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要燒制一隻不錯的建盞,非常的難,往往燒制一件完整或者近乎完美的建盞,需要大量的材料才可完成,因此也就非常難得一隻好建盞,很多都是有市無價。
(1)坯的制約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採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製,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乾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實際上這種坯泥只適宜制陶。由於建盞斑紋須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形成,坯體在這種條件下,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盞坯中含有粗顆粒石英,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如果採用氧化鐵含量較低的粘土,或採用瓷土加氧化鐵制坯,雖可提高耐火度,但燒出的釉面斑紋效果不佳。這表明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重大影響。南宋時期福建其它窯口兔毫效果不好,與坯鐵含量低有直接關系。
(2)釉的制約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再則,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油滴(即鷓鴣斑)斑點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條件。但是,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一是釉厚乾燥收縮大,易使釉層開裂,與坯粘不緊,燒時易縮釉或脫釉。二是建盞在1300℃高溫燒成,此時釉粘度降低,流動性增大,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釉層厚度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3)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范圍窄。
如上所述,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而燒華北油滴因溫度低(約1240℃),用黑坯就不成問題,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現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為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制的。
(4)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但建盞釉屬於鐵系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氧化鐵中有二價鐵和三價鐵,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建盞釉與其它結晶釉(包括鐵紅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構成斑紋的物質不穩定。普通結晶釉晶體物質在析晶時穩定存在。即使是華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點,斑點的大小和分布與氣氛無關。
通過上述四個制瓷因素的討論,可以知道各種不同斑紋的建盞的燒制難度。這是由建盞的坯釉性質(內因)和火的變化條件(外因)決定的。在陶瓷燒制時,哪怕能減少一個因素制約,難度就減少很多。在土與火交融的過程中,使建盞毀壞的因素很多,也就是變數很多。越難燒的釉色變數越多,任何一個變數沒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這是建盞在燒制方面一個鮮為人知的特點。
『拾』 追尋人類的起源
一
人類從哪裡來似乎是我們永恆的謎。現在有的基因學家宣稱,我們所有的現代人在15萬年前有一對共同的祖先。而尋根之旅所能依據的線索就是我們的身體,透過血液,我們嘗試穿越時空去尋找15萬年前的共同祖先。
發現古猿人
2004年,人們在印尼小島上發現奇特的人類頭蓋骨。專家認定他腦量只有380毫升,身高1.08米。這個距今18000年前的小矮人,被稱為50年來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1992年,在義大利阿爾塔穆拉,古人類學家在地下河沖蝕形成的迷宮般的岩洞深處,在距地面80米深的地方發現一個原始人頭蓋骨鑲嵌在岩壁上,有50萬年之久。專家們確定,這是一具保存最完整的海德堡人化石。
1924年在南非湯恩採石場,工人們在爆破時發現一個小孩頭骨化石,專家認為他生活在距今120萬到400萬年之間,是人猿與人之間的過渡,並把他定名為南方古猿。從頭骨爪痕看,這個年僅3歲的孩子死於老鷹之手。他是人類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祖先。研究發現,南方古猿起源於一個發生基因突變的古猿家族。這一突變基因導致他們能直立行走,同時使生存更容易。
南方古猿並不是惟一被發現的古猿。早在1891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瓦就在爪哇島發現了距今120萬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猿人化石。
首次大遷徙
1984年,科學家理查德理基率領研究小組頂著攝氏60度的高溫,在肯亞圖爾卡納乾涸的河床邊進行發掘。接近中午時,一塊不尋常的人類骨骼化石露出地表,隨後他們發現了更多化石。化石都屬於一個人,這個距今150萬年前、成年後身高近2米的界乎於人與猿之間的16歲男孩,毫無疑問是現代人最早的直系祖先。
直立人的出現是人與猿之間的分水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直立人是最早達到1.8米身高的直立動物,也是最早可以被稱作人的動物。他既是捕獵者又是食腐者,高蛋白食物直接滋養了大腦。直立人的大腦是已知靈長動物中最大的,智力的進化讓直立人有了一種生存的選擇,這就是征服世界。
100萬年前,持續9萬年的冰河期使非洲徹底乾涸,形成非洲大草原,直立人必須選擇新的動植物作為食物。這時他們的群體已經能夠組織起來,隨季節變化而遷徙,他們是最早的游獵民族。幾萬年過去,一些直立人在飢餓和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出非洲,來到亞洲,這是人類第一次遷徙,但絕不是最後一次。
人類的進化
在歐洲和亞洲都發現了同一祖先的人類,證明歐亞人類有著親緣關系。從時間上看,歐洲直立人早於亞洲直立人,是非洲直立人的後代。
在距今120萬年到80萬年前,來自非洲的直立人遍布在非歐亞。有專家認為,在80萬年前,直立人成為最早來到歐洲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人類。與此同時,在亞洲以北京人為代表的東亞直立人開始了獨立進化的道路。他們的大腦體積開始增加,終於在20萬年前,一種被稱為穴居人的直立人擁有了與現代人幾乎相同的大腦。穴居人是冰河時期的王者,他們互相協作,共同生活,完美地適應著這個嚴酷的世界。
按照多中心起源理論,歐洲穴居人進化出高級人種,亞洲直立人種也擴大腦容量,與非洲原始人共同進化成現代人。但按照這種理論,現代人應當進化出3種形態迥異的物種來。但從基因角度看,現代人之間膚色、頭發等差異都屬於非常微小的變化,從生物特性來看,我們都屬於同一物種,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有專家認為,在進化過程當中,各地區人的基因通過50萬年的交流,變得越來越近。如果這種理論成立,就意味著這些彼此獨立的人群經過流動而相互見面、交配,從而交換基因。這種理論能通過基因科學加以證實嗎?
亞當與夏娃
夏娃理論或非洲單一起源說假設的提出,最早的證據就是來自於遺傳學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爾遜教授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群當中的遺傳變異性。
威爾遜等人相信,基因變異能解釋所有動物的進化史。比如黑猩猩,看似長得一樣的黑猩猩,就基因種類來講可能差異非常大,因為在它300萬年的發展史中,會產生大量的基因變化。而各人種之間的基因也應有100萬年以上的差異。1987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瑞貝卡·卡恩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婦女的DNA樣本進行提純,尋找一種叫線粒體的獨特物質。線粒體存在於細胞質中,被稱為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它自己有DNA,而且能夠獨立復制。下一代線粒體DNA一般僅來自母親,代代相傳,因此是一個很好的遺傳標記。
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結果顯示現代女性的基因都來自一位婦女,她大約生活在148000年前,而非洲人和亞洲人之間的差異距今也只有10萬年左右,這樣的話多地區起源就變成不可能了。
隨後,基因學家再次成功破譯了男性遺傳基因的密碼Y染色體。通過研究他們得到結論,現代男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父親,他生活的年代也應該在15萬年前。
這對人類共同的祖先是當之無愧的亞當和夏娃。
共同的祖先
假如把人類的進化比做一棵樹,基因學家尋找亞當和夏娃的過程就像通過果實尋找根部一樣,而根部由於時間久遠,基因變異最大。因此基因學家判斷,非洲人是現代人進化的源頭。
印尼小矮人的發現證明了亞洲人與歐洲人都是一個人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他們來自於非洲大陸。
世界各地曾存在著直立人,但為什麼非洲直立人最終一枝獨秀?1997年,古人類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了3個16萬年前的古人類頭蓋骨,與現代人毫無二致,他們被定名為老智人。他們生活在與夏娃相近的年代,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直系祖先。當時地球正處於冰河期,非洲面臨嚴重乾旱。不斷擴張的沙漠使人類被分割成彼此孤立的小群落,獨立生活在海岸線周圍的小森林裡。一場新的基因突變改變了這一切,新的人類在地球上出現,那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擁有全新的思維。
假如把人類進化的500萬年比作一天,就在這一天的最後幾分鍾,最早的智慧型人類穴居人從猿人中脫穎而出。智人並不孤獨,在歐洲穴居人仍在與冰河期做著生死之戰,在亞洲直立人慢慢走向強盛。人類並非只有一種,不久他們就將彼此靠攏,這將是決定我們物種命運的會面。
征服的路程
上世紀80年代,在南非布隆博斯岩洞,人類學家發現了距今12萬年的早期人類遺址。在洞穴中,專家們除發現大量石器外,還發現了大量貝殼和大型魚骨,這說明智人是以海洋動物為食,甚至分工協作獵殺大魚。
木製長矛和石刀使他們獲得了穩定的日常飲食,主要有海豹、企鵝和魚類。紅色赭石被智人當作珍寶來收藏,這應該是一種塗料,智人用它在慶典上裝飾自己,這表明他們已有抽象思維能力。發達的大腦結合高超的捕獵技巧,很快讓原始人走上了他們祖先直立人走過的道路:遷徙。距今10萬年以前甚至更晚的時候,其中很小一部分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居住環境,他們離開了非洲,人類的征服開始了。
對於在海濱生活的祖先來說,世界就是一條長長的海岸線,他們一代又一代沿著它遷徙。為勾畫他們遷徙的路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科學家開始了一次從遺傳學角度進行的穿越6萬年時空的追尋。但現在人群絕大部分是混合人群,是多次起源的結果,追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漫漫追尋路
人的基因由30萬個鹼基對組成,60億現代人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在這些基因中尋找獨特的一組標志就像大海撈針。
經過慎重抉擇,專家選定了男性的主要基因Y染色體作為主攻方向。專家介紹說,Y染色體的優勢是它的大小要比線粒體的DNA大很多,線粒體的DNA只有16000個核苷酸,而對Y染色體來說,可以用非重組區段的那部分的話,大概是60000萬個核苷酸,這樣它的信息量就大很多,理論上得到的結果也要可靠得多。另一方面,線粒體DNA只反映了母系的遺傳或者母系的遷移。Y染色體正好相反,它反映了父系的起源和遷移,所以遺傳學家從1993年、1994年時開始對Y染色體進行系統研究。
線粒體DNA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Y染色體得到的研究更加精確。通過對比兩組基因的變化,基因學家將為我們勾勒出人類遷徙的路線。人們終於可以開始了解夏娃的子孫將如何橫跨萬里、最終統一世界並形成了我們的現代人。
二
無論我們是什麼膚色,我們的祖先都來自非洲。20000年前,人類登陸美洲大陸,經過約80代人,他們又從阿拉斯加來到了南美洲,為人類的大遷徙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從此人類統治了整個世界……
□2003年從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傳出一個轟動性的新聞——人們試圖去尋找東亞獨立起源的人的蹤跡,結論讓人非常吃驚:被研究的所有1200個人都是非洲的後裔。
這個結論為亞當、夏娃學說作了最充分的註解——無論我們是什麼膚色,我們的祖先都來自非洲。
從上世紀80年代,基因學家通過分析世界各地人們的DNA,製作出了一種進化鍾,通過對比基因的差異,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都是15萬年前一對父母的後代,他們是名副其實的亞當與夏娃。
然而,有古人類學家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吳新智認為,問題在於現在能夠檢測到的基因變異,能不能夠等於共同祖先傳下來的所有基因變異?他認為不能,因為共同祖先的後代里有很多個體,很多小的群體都得不到傳代的機會,所以祖先的那些支子的基因變異全丟失掉了。
基因學家認為,基因的喪失恰恰驗證了祖先演化的足跡。金力舉例說,如果說源頭的人群是群體A,假設該群體的遺傳組成主要是綠球和紅球,後來其中一小部分人離開了群體A,到了一個新地方建立了他們的居住地,而他們碰巧是一個家庭或者是有親戚關系的,那很有可能他們所代表的遺傳組成跟原來群體的遺傳組成是有一定差別的,比如他們都是帶有紅球或者極少部分綠球,因為這個人群體相對來說比較小,綠球的頻率在相對群體當中比較少,過了一段綠球可能消失了。另外,一個機制突變了,在新的群體當中尤其在這個群體的生存掙扎中會產生,於是在群體B當中,除了紅球以外又有了藍球這樣新的遺傳變異,如果說群體B當中又有一部分人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按照同樣的原理,碰巧僅僅是或者遷移出去的人大部分是帶有藍球的,只有一少部分是紅球,那麼在群體C當中就可以看到藍球作為一個主要的遺傳變異,紅球則相對來說比較少。
基因學家們相信大約10萬年前,夏娃的子孫開始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當地的直立人,最後進化成我們現代人。相對於現代人而言,他們只是很小的一個群體,在短短的幾萬年時間里,無法發生更為復雜的基因變異。從某種意義上講,夏娃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在其他人的基因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消失後,只有她的子孫頑強地生存下來,把基因流傳到現代。
當時在世界各地,生存著各種直立人。在歐洲穴居人是雪地中的王者,在亞洲直立人慢慢走向強盛,在非洲智人用赭石塗抹著身體,依靠漁獵為生。三個人種,一個世界,智人是憑借什麼來征服世界的呢?專家們試圖用基因來尋找我們祖先的足跡。金力他們推測,人類祖先遷徙的路線總是沿著物產比較豐富的路線走,而且還是沿著比較適合他們生存方式的那種環境去走。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海岸線就是他們的生命線。大約在6萬年前,大部分智人順著海岸線一路北上來到了中東這一帶,比如像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那一帶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中東富饒的物產,讓智人的人口再次擴張,這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決定再度遷徙。大概距今有五六萬年左右的時間,在中東有一部分人遷出,沿著東南亞、印度洋這條線到了東亞,他們過了印度到了東南亞,然後從南方進入了現在的東亞腹地比如中國,他們就是我們現在東亞人和中國人的祖先。
□通過對東亞古人類的化石進行排序後,金力他們有了一個發現:距今10萬年到距今4萬年之間這一段,在東亞地區是沒有人類化石的。
金力他們認為,與黃種人相比,原始東南亞人基因更為古老,他們是最早來到東亞的現代人,這一觀點受到了語言學家的歡迎。
長期以來,語言學上習慣把東亞的語言分成漢藏、苗瑤、侗台、南部4個語系,這是建立在古人類學家多地區起源說的理論上的。但語言學家潘悟雲研究發現,這4個語系其實都來自同一種語言。通過語言的比較,潘悟雲得出了與金力相同的結論,東亞的語系來自同一人種,他們最早來到東南亞,成為了早期棕色人種的祖先。他們由南向北進行擴展,隨後更多的智人尾隨到來。東亞人種的種擴展並不是一次遷徙完成的。
基因學家認為,在早期棕色人種來到東亞之後,現代黃種人的祖先也進入東亞。在他們中間,既有生存的戰爭也有基因間的交流,我們是他們之間血與火的後代。那麼更早來到東亞大陸,又曾經興盛一時的東亞直立人到哪裡去了呢?
和非洲一樣,亞洲同樣是一塊古老的大陸。從早期的猿人到晚期的直立人,在東亞各地區陸續發現各個階段的古人類化石,這顯示了其獨特的進化模式。從早期的北京猿人到晚期的山頂洞人,他們都與現代東亞人有著相似的骨骼特徵,特別是山頂洞人,從現場發現的工具和裝飾品看,已有相當高的文明程度。
通過對東亞古人類的化石進行排序後,金力他們有了一個發現:距今10萬年到距今4萬年之間這一段,在東亞地區是沒有人類化石的。
由於這個斷當正好是東亞的冰河期,基因學家推論,嚴寒極有可能殺死了北京猿人和他的後代,但這個推論受到了古人類學家的質疑。吳新智說,同時期的動物化石表明當時亞洲沒那麼冷,直立人怎麼會凍死呢?
在東亞人起源的問題上,古人類學家用化石說話,而基因學家又找不到東亞直立人流傳下來的證據,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仍將爭論下去。
□經過遺傳學家認定,我們的DNA並沒有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印跡,我們是純種智人的後代,如果我們的祖先跟尼安德特人通婚,他們的子孫也一定從這個地球上滅絕了。
專家們相信在4萬年前的東歐,智人有一次偉大的飛躍,新的環境讓他們的工具製造技術有了極大的提升,骨矛、石刀等新工具紛紛出現,這就是第一次技術革命。
新工具就意味著更成功的狩獵、更大的部落以及在歐洲內陸的擴張。金力介紹說,大概距今30萬年左右,有一部分人進入歐洲,可能成為現在歐洲人的祖先,但是隨著最後一次冰川期到來以後,他們被冰川推向南方,然後在地中海的北岸建立了居住點。
歐洲的移民們很快發現他們處於別人的領地。早在20萬年前,歐洲就有一種原始直立人生存著,上世紀80年代,法國拍攝了一部史前故事片《火之戰》,在影片中一種名叫尼安德特人的穴居人聚集在南歐的岩洞里,他們身強力壯,毛發濃密,守衛著篝火。在他們中間已經形成了部族的概念,部族的成員內部之間互相關愛,共同生存。1997年,在葡萄牙的拉加爾韋勒,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屍骨,從骨骼判斷,這是一名4歲的小孩,由於兒童的骨骼非常脆弱,如果不是有意保存,骨骼是不會保存得如此完整。小孩的頭骨破碎,估計這是他致死的原因。從發掘現場看,他應該是被隆重埋葬的。通過對骨骼進行鑒定,專家們發現在他身上有著尼安德特人的特點。在男孩身上,專家還發現了一個海貝項鏈。裝飾物是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得以區分的標志之一,從埋葬方式來看也十分接近智人的習俗。這個有著尼安德特骨骼特徵的小孩會不會就是一個混血兒呢?他是否有基因流傳到現代社會呢?
人們將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DNA進行了對比,想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驗證的結果是兩者大概相差60萬年,即他們分開距今已60萬年或者更早一些,說明了尼安德特人確實是早期遷出非洲的直立人的後代,但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現代人當中沒有看到。
經過遺傳學家認定,我們的DNA並沒有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印跡,我們是純種智人的後代。如果我們的祖先跟尼安德特人通婚的話,他們的子孫也一定從這個地球上滅絕了。尼安德特人在冰川時代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有所進化,但在和現代人遭遇時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4萬年前的歐洲,是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的第一次遭遇。以梭鏢和其他新工具武裝的現代人與當地人相遇了,尼安德特人個頭雖然小一些,肌肉卻發達得令人難以置信。瘦高的智人在體力上不是他們的對手,但他們在競爭上卻占據很大的優勢。在漫長的時間里,尼安德特人製造出了許多精美的石器,並被廣泛加以使用,然而不知什麼原因,這種石器在達到某種高度後便停滯不前。專家們推測,這可能與尼安德特人的大腦進化有關。和他們相對應的是,智人所做的工具更為多種多樣,他們開始用之前從未用過的骨頭、鹿角和象牙生產工具,這種才智是他們最終生存下來的關鍵。
□37000年前,智人進入寒冷的法國南部,他們所攜帶的是種類繁多的新式工具,當地的尼安德特人設法將這些發明抄襲過去,但當尼安德特人奮力追趕智人時,智人卻完成了另一次飛躍,那就是藝術。
37000年前,冰川期的情況更加惡化,冰雪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冬季比以前更加難熬了。冬季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敵人,孤立就意味著飢餓甚至滅絕。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需要與遙遠的同胞打交道,並由他們提供更多的關於食物的信息。他們開始了交換,除了工具,貝雕、石像等藝術品也深受歡迎。通過交換,智人得到了維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藝術品在最艱難的時刻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
在專家眼中,正是通過一些小飾品,歐洲成了一個大的集貿市場,所有的現代人因此得以建立自己最初的關系網,他們交換所有有用的信息,彼此交流對工具的改進。正是依靠這些他們得以佔領最廣闊、最富饒的領地,利用他們的工具和文化,智人逐步在西歐擴展開來,佔有最好的洞穴和山谷。從溫暖的土耳其到寒冷的法國和德國,我們祖先的石器時代的交際網路可以使他們能在任何想去的地方繁衍生息下去。智人是游牧民族,他們每個季節都在尋找新的獵場,而尼安德特人則生活在一成不變的固定的洞穴里。這些冰川期里技能單一的群體,比被他們精明的異族兄弟打敗了,這是智慧的勝利。
28000年前,智人的數量超過了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少數部落仍在西班牙,但他們已註定難逃厄運。27000年前,尼安德特人永遠消失了蹤跡,他們的家園落到了更富於智慧的智人手裡。20000年前,人類的征服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智人離開了他們熟悉的溫暖獵場,進入了那些他們從未涉足過的地區。食物的誘惑,讓他們跟隨著野生動物群長途跋涉到了西伯利亞寒冷的森林裡,冰川時期的海平面下降,為人類提供了絕佳的良機。如今亞洲和美洲遠隔重洋,但20000年前,有一塊陸橋將兩塊大陸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這座橋將人類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金力介紹說,人類遷徙進入所謂邊緣地區的,一個是美洲,一個是大洋洲,他們都是以亞洲作為跳板的。進入美洲的來自於亞洲,是通過白令海峽那個陸橋進入美洲的。他的來源現在相對來說比較確定,即來自於西伯利亞,西伯利亞的人來自於中亞。
在500萬年的時間里,從來沒有像人這樣高智商的動物踏上美洲的土地。對於第一批踏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的人們來說,這里充滿了神秘和危險。基因學家把美國本土人的DNA與全世界的人作比較,令人吃驚的是,土著人的基因含有一種獨特的變異,這種變異剛開始或許只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但現在卻出現在數百萬人身上。專家們認為,最早登陸美洲大陸的也許只是一個來自西伯利亞的家庭,但他們的能力已經大大超過了他們走出非洲的祖先。在不到2000年的時間里,也就是約80代人的時間,他們從阿拉斯加來到了南美洲,為這次人類的大遷徙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從此人類統治了整個世界。
參考資料:http://news.21cn.com/social/wenhua/2005/02/02/1973969.shtml
人類起源神話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
人類的起源,可以說是學術上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不論是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甚至於哲學家、宗教家,都曾對人類起源做過各種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沒有最令人信服的說法。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各民族都相當豐富,其中有些說法頗為相似,當然不同的也不少,在這些神話里頭,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發現有和進化論不謀而合之處。
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現就分別敘述。
《埃及神話》說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自古以來,埃及一直是個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國家中最自我封閉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難對她發生影響,因此她的人類起源的說法也和別的民眾不同。
埃及人認為遠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創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他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後,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安和繁榮景象。
人類原本就存在著的神話,散見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紐西蘭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話中說到神創造天地,然後從地下帶領人類上來,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
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為日耳曼神話,它說天神歐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相當常見。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我們由這種『動物變人』的神話中,可以發現很接近進化論的說法,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這種巧合,很耐人尋味。
我國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有數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這種說法並未受多大重視。
晚一點的說法則指盤古垂死化為萬物之時,身上的寄生蟲變為人類。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人)。 』此種說法也沒有流傳開來。
另一種說法是指人類由黃帝所造,然後由其他的神上駢和桑林賦予四肢五官,見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這種說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駢和桑林是什麽樣的神,在其他古籍中並無敘述,徒留一個謎。
在所有神話中,『泥土造人』的說法最多,也最為流傳,如紐西蘭神話說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紅土和自己的血製成;美拉尼西亞人也這樣說;希臘神話說神從地球內部取出土與火,派普羅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別創造動物與人類,並賦予人類種種個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邁都族印第安人認為當初『大地開創者』創造樹木鳥獸之後,說『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紅色泥土攙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話里,最引人入勝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數我國的女媧和猶太神話(聖經)的上帝。
話說盤古開辟天地之後,不知經過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間出現女媧。女媧在這荒涼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對著水,照見了自己,心裡想要是天地間有幾個像自己的,彼此說說話,該有多好,便不自覺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體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風一吹,便成為活跳跳的東西,於是給他起名為『人』。
原先女媧一個接一個繼續不停的造人,但進度緩慢,終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補遼闊的大地時,他背靠山崖,順手摘下藤條,懶懶地在和了水的泥漿里攪著,然後一甩藤條,灑落許多泥點,這些泥點落在地上,經風一吹,都變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揮動藤條,大地上的人也不斷的增多了。
聖經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記載在舊約的創世紀之中。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他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後,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
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
在女媧和上帝造人的神話里,可以發現共同之處是都按著他們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見女媧和上帝的長相和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聖經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