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一萬到手多少
① 如果工資稅前1萬。那稅後大概是多少
工資收入1萬元,按現行個稅法規定,屬於第三檔,稅率為20%,速算扣除數為555,起征點是3500
所以計算稅後工資=稅前工資-個稅=10000-【(10000-3500)*20%-555】
=10000-(6500*20%-555)=10000-(1300-555)=10000-745=9255元
② 月工資一萬或9000,到手有多少啊,怎麼扣稅
月工資10000元扣除個人所得稅後,實際到賬工資:10000-(10000-3500)*25%-1005=9380元;
月工資10000元扣除個人所得稅後,實際到賬工資:9000-(9000-3500)*25%-1005=8630元。
計算方式:
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 -「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稅免徵額是3500,使用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如下:
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3500
扣除標准:個稅按3500元/月的起征標准算
如果某人的工資收入為5000元,他應納個人所得稅為:(5000—3500)×3%—0=45(元)。
拓展資料
個人所得稅表是計算個人所得稅的表。
個人所得稅率是個人所得稅稅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比例。個人所得稅率是由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的,根據個人的收入計算。 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收入達到繳納標準的公民應盡的義務。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6月30日表決通過了個稅法修正案,將個稅免徵額由現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為3%至45%,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
③ 工資1萬元,扣除五險一金能拿多少錢
具體數額難以計算。五險一金的扣除比例不是固定的,需要按照公司選擇的繳納基數進行。比如社保的繳納基數,現在下限是60%(3800元),上限可以達到300%。公積金也是如此,基數在5%-12%左右。
1、五險一金扣除比例
以2021年為例,雖然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偏差,但整體是比較平均的。其中養老保險單位繳費20%,個人繳費8%;醫療保險單位繳費10%,個人繳費2%;工傷和生育保險個人不繳費;失業保險單位繳費1%,個人繳費0.5%;住房公積金是相同的,具體要看單位如何選擇,大概在5%-12%中間。假如每個月工資是一萬元,那麼就要扣除養老800元、醫療200元、失業50元、住房公積金500-1200元。整體大概在7500-8500元左右。
2、扣稅
除了五險一金的扣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個人所得稅,這個計算比較復雜,必須扣除各項費用之後,才能進行計算。現在的個稅起征點是5000,哪怕扣除養老、住房、兒童教育等方面,我們也要超過5000元。按照年收入3.6萬-14.4萬(總收入-六萬)來算,個稅扣除比例是10%,最終應該能拿到7000-7800元。這只是理論上的演算法,具體還是看公司的選擇,不同的繳費基數涉及到的費用肯定是不一樣的。
3、直接詢問人事或者相關部門
其實每個月能拿多少錢,我們應該在找工作的時候就問好。可以直接詢問人事,稅後和扣除五險一金工資還剩多少。沒必要看網上所說,問工資不禮貌或者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找工作本身就是為了工資,正常人都會詢問。如果已經入職,也可以詢問公司的會計部門,看看具體扣除的比例是多少。這些都是公司負責操作的,發到我們手裡是最後剩餘的部分,建議直接問公司。
④ 1萬工資扣完個人所得稅到手多少
應交個人所得稅:745元,稅後到手工資就是:9255元。
如這個月累計收到工資:扣除社保*元,公積金*,扣個人的商業保險200元(200元是最高金額)後得到10000元,納稅所得額=10000-3500=6500元;應交個稅=6500*20% =1300元, 速算扣除=555,實交個稅=1300-555=745元,到手工資=10000-745=9255元。
(4)工資一萬到手多少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五險一金)-3500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六金-繳稅
扣除標准:2011年9月份起,個稅按3500元/月的起征標准算。
新稅法實施後,對全年一次性獎金,仍按《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即:1.納稅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2.將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⑤ 那些說月薪一萬的,實際到手多少
公司待遇好的話,五險一金是肯定會交的,每個月按最低的標准也得扣上個六七百。
還有平常的花銷,房租,水電煤氣費之類的也得出去,所以看似月薪一萬,殊不知到手的其實也沒多少。生活都不容易 。
⑥ 月薪一萬五到手的是多少
這個得看公司的具體政策,還有你在哪個省份,哪個地區,不同地區對於社保的扣費標准不一樣,不同公司對於社保的扣費也不一樣,只要是不低於當地最低標准就可以了,如果是找工作你最好問清楚,扣稅的話按照今年的新標准,但是也是在扣除社保以後的金額計算,在不知道你的其他具體金額時無法給你計算。
⑦ 北京工資一萬稅後多少
摘要 一、北京稅前10000稅後多少
⑧ 稅前工資一萬三稅後到手多少
法律分析:工資一萬三扣除五險一金要1625,計算方式主要為個人所得稅:【(13000-3500-1625)-555】乘以20%=1020,實際收入:13000-1625-1020=10355。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 = 工資收入金額 - 各項社會保險費 - 起征點;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⑨ 在北京,稅前工資10000,實際到手多少(扣除稅金和五險一金)
2018年10月1日實施最新起征點和稅率前,實際到手8704.44元。
按最低標准即上一年度的社平工資個人需交五險一金,合計養老246.56+失業6.16+醫療95.48+公積金340=688.20元。
起征點按照3500計算:
個人所得稅=(10000-688.20-3500)*20%-555=607.36元。
實際到手工資=10000-688.20-607.36=8704.44元。
2018年10月1日實施最新起征點和稅率後,實際到手9004.44元。
起征點按照5000計算:
個人所得稅=(10000-688.20-5000)*20%-555=307.36元。
實際到手工資=10000-688.20-307.36=9004.44元。
(9)工資一萬到手多少擴展閱讀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納稅所得額=扣除三險一金後月收入-扣除標准
⑩ 月薪一萬二稅後多少錢
法律分析:應繳稅490元,到手是11510元,前提是沒有繳納社保等費用。
應納稅所得額 = 工資收入金額 - 各項社會保險費 - 起征點(5000元);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即:(12000-5000)*10%-210=490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