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資水平 » 青茶的採摘標準是多少葉采

青茶的採摘標準是多少葉采

發布時間: 2023-01-09 19:32:08

⑴ 青茶基本知識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青茶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青茶的採摘

季節

閩南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周期長,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採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採摘期,春茶在穀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採摘間隔期為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適當早,中間網剛好,後期不粗老”。

標准

烏龍茶的採摘標准,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採摘標准為: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采”。所謂“開面采”,小開面為新梢頂部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d面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采;夏暑茶適當嫩采,即採取“小開面”采;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采,採摘一芽三四葉。

茶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採摘法”即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采葉標準是:長三葉采二葉,長四葉采三葉,採下對夾葉,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採摘時,應做至“五分開”,即不同品種分開,早午晚青分開,粗葉嫩葉分開,干濕茶青分開,不同地片分開,以利於提高毛茶品質。

選擇晴天午青鮮葉

春季烏龍茶採制季節,常遇陰雨連綿的大氣,這對優質烏龍茶品質形成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連續的陰雨天氣,鮮葉水分多,又無法曬青,致使做青“走水消青”困難,內含物質不能正常轉化,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優質烏龍茶。在一日中,由於鮮葉採摘的時間不同。對烏龍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青:上午10時以前採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制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中午12時以前所采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陽光照射,露水已消失,制茶品質優於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2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採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制茶品質優異。

晚青:下午4~5時以後所采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陽光曬青萎凋,制茶品質也欠佳,但優於早青。總之,制優質烏龍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製作。[2]

製作

烏龍茶製作工藝。製作程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焙。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青茶的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系。

⑵ 青茶的品質特點是怎樣形成的青茶鮮葉採摘標準是什麼

烏龍茶屬青茶類,主產於福建、廣東、台灣等產區。其採制原料特點:以葉稍伸長較完整的標准鮮葉(對夾三葉),有以春茶期、秋茶期的鮮葉原料,製成的烏龍茶,其品質更為優良。近幾年來,為開發多種茶類,浙江省部分茶區也開始試產,如臨安、德清等產區初獲成功。烏龍茶特有的優良香味,主要是通過做青作業形成的。做青包括曬青、涼青、搖青及堆青四個工序。現就在浙江加工烏龍茶的工藝與品質的關系,作一探討。 一、傳統做青工藝與品質風格 依曬青程度的不同,做青可分如下幾種: 1、重曬青搖:以務夷岩茶為代表,廣東鳳凰水仙、閩北水仙亦同。曬青減重在15%~18%之間,由於葉子失水多,酶活性強,葉內主要內含物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較重,故稱茶香氣幽長,滋味甘醇。 2、輕曬重搖: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色種茶亦同,曬青減重在10%~15%之間,貝爾工藝所制的成品,茶多酚的酶性氧化程度較輕,故成茶香氣清高,滋味濃厚。 3、中曬中搖;以永春佛手、台灣烏龍及福建等研究的做青新工藝為代表,品質風格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4、中篩輕搖:以台灣包種茶為代表在。由於原料較細嫩(一芽二、三葉)並充分吸取閩南烏龍茶與名優綠茶的技術精華而製成。成茶外形緊細呈蜻蜓頭,干色碧綠,香氣清純具花香,滋味甘醇有活性,茶湯自蜜綠至蜜黃,葉底嫩黃亮或略帶紅邊。茶多酚僅氧化8%~18%,實是介於綠茶與烏龍茶質監的高香茶。 二、做青作業的新工藝技術關鍵 目前傳統烏龍茶區均採用「看青做青」,工藝復雜,技術難度較大。為在探索適於浙江地區烏龍茶加工的新工藝,筆者在浙江臨安對烏龍茶製作工藝作了一番探討,並提出了一種通過控制烏龍茶製作過程的曬青程度和涼青時間來搖青,簡化工藝,使其品質較為穩定,技術易於掌握的「看青曬青」的工藝。 1、曬青方式:採用有孔「水篩」,置於離地1m的曬青架上曬青,力求通過「開青」、薄攤、勤翻、輕翻,並通過拼篩,逐次增厚葉層,促成葉內的理化變化得以均衡進展。 2、曬青程度:一般是茶樹品種而異,以頂、二葉下垂,葉色轉淺綠,青氣退,青香起,掌握減重率10%±2%為宜。一般通過曬青程度試驗,即可得出適予如下搖青方式的曬青減重率。 3、搖青方法:分四次搖青,每次搖青轉數可參照茶樹品種的特性和實際曬青程度及成茶的不同要求進行掌握。 以毛蟹品種為例:可採用50→150→200轉/分(手篩總轉數為500轉,若採用搖青機,轉數可酌情減半),水仙、梅占、佛手品種則應適應曬青,青氣消失的基礎上進行,再搖青,搖青的轉數與毛蟹品種相同,黃旦、奇蘭等高香品種適當輕曬即可,搖青轉數可採用30→60→90→120轉,各次攤葉厚度為3.0→4.5→6.0→7.5cm為宜;每次搖後隔時為1→2→3→1小時為宜,待第五次搖完畢,涼青2小時後,需勤嗅茶香,待青氣消盡後可堆青。 4、堆青作用:主要是調節葉子的酶性氧化程度,使紅邊適度,形成優良茶香。在搖青葉堆厚40~50cm,室溫20~30℃,加蓋保溫的情況下,歷時約為2~3小時。夏暑茶曬青要輕,室溫高於27℃,則不必堆青。其作業要點是勤看葉色,嗅茶香,直至清香顯現。 5、做青程度:以葉色轉為黃亮,葉溫比室溫約升高3~5℃,青香起時,即為適度。其搖青要結合場地的溫濕度,選擇最適的溫度和溫度是搖青技術關鍵。試制室內環境溫度為26℃,溫度為80%左右。 三、新工藝炒揉與火攻 1、炒揉的技術要點: a、炒青:與綠茶殺青相似,採用高溫、阻止酶活性、固定做青過程所形成的品質特徵。根據烏龍茶葉質粗、含水量少、茶湯要求橙黃的特點,炒青宜高溫、少量、短時、多悶,直至茶香顯現為止。 b、初揉:均採用熱揉,並與重壓、快速、短時相配合,新工藝一般揉時僅3min。 c、烏龍茶的復炒、復揉:除緊結特有外形外,對形成烏龍茶特有茶香具有一定的作用。 d、烏龍茶的初烘、包揉:初烘的作用與紅茶打毛火相同,以進一步破壞殘余酶活性,蒸發水分,為其通過包揉,完成特有外形創造條件。包揉(包括2~3次復烘、復包揉)過程,葉質先脆後韌,所以用力要「先輕後重」。 e、攤涼:每次包揉後,足火前均需充分攤晾,結合揀除梗、朴片,以增醇茶味。 2、足火火攻:臨安烏龍茶足火均需低溫慢烤。閩南製法後期的「墩火」;閩北岩茶後期的「吃火」與趁熱後堆,形成特有的香味。 a、烏龍差一般採用焙籠,火溫70~75℃,每籠約2~3kg,焙時約為1~2小時,中間翻葉2~3次,直至香氣青純時為止。主要為條形烏龍。 b、採用新工藝的溫度70~100℃炒制足干後,其主要作用是提香。烘炒時15~20min,俗稱「吃火」,焙炒後趁熱厚堆,密閉收藏。 參考資料:綠茗香名茶

⑶ 廣東大葉青屬於什麼茶 大葉青茶相關介紹

1、廣東大葉青屬於黃茶,是黃大茶的代表品種之一。

2、大葉青茶是廣東的特產,主要產區位於廣東境內韶關、肇慶、湛江等縣市、屬於黃茶,是黃大茶的代表品種之一。其製法與一般黃茶不同,先萎凋後殺青,在揉捻悶堆。大葉青以雲南大葉種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採摘標准為一芽二三葉。製成的成品茶條索肥壯緊結,色澤青潤顯黃,香氣純正。

⑷ 茶葉應該怎樣採摘

茶樹採摘的對象是新梢,它是茶樹的主要營養器官,是茶樹製造養分的「工廠」,要解決好這一矛盾,關健是實行合理採摘。合理採摘就是根據茶樹的生長特點,正確解決好茶樹采葉與留葉的關系。通過採摘,做到提高產量與改進品質相結合,當年,當季增產與延長茶樹經濟年齡相結合。茶葉採摘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按照標准及時採摘
一般隨著新梢的生長,葉重量是增加的,但對茶葉品質有利的一些化學物質,如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等都是減少的,也就是說品質是下降的,因此,必須按照所制茶類對鮮葉的要求及時採摘。
(二)合理留葉
茶樹什麼時候留葉好,應與茶樹生長情況、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收益綜合考慮。一般可在春茶後期留葉採摘。並根據春茶留葉情況,再在夏茶適當留葉,有些高山茶園或低山生長不良的茶園,也可採用不採或少採秋茶,實行提早封園辦法來留葉。留葉數量,過多過少都不好,留葉過多,分枝少,發芽稀,花果多,產量不高;留葉過少,雖然短期內有早發芽,多發芽,近期內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但由於留葉少,光合作用面積減少,養分積累不足,茶樹容易未老先衰,茶區群眾經驗是:留葉數一般以「不露骨」為宜,即以樹冠的葉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幹為適宜。
(三)掌握好開采期
採摘周期與封園開采期是指一年中各季茶採摘第一批鮮葉的日期。各地的經驗是開采期宜早不宜遲,以略早為好。一般名優綠茶區,在採用手工分批採摘的情況下,春茶當蓬面有5%—10%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時,就可開采。夏、秋茶由於新梢萌發不很整齊,茶季較長,所以,一般當新梢有10%左右達到採摘標准時就要開采了,對於採摘細嫩的名茶原料,開采期更應提前。採摘周期是指採摘批次之間的間隔期。採摘周期應根據新梢生育狀況,結合採摘標准而定。一般綠茶都是用手工採的,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7天采一次。如果用機器採茶,因現有採茶機都沒有選擇性,很難分批採摘,一般每季茶只採1-2批。封園期指停止採摘日期。封園期遲早,主要關繫到茶葉產量與茶樹生長,具體應視環境條件與茶樹生長情況而定。冬季氣候溫和,培肥水平高,茶樹生長好,當年已留適量葉片的,原則上可採到最後一批新梢止,反之,應提早封園。
(四)鮮葉集運
鮮葉採下後,首先必須從鮮葉的嫩度,勻凈度,鮮度等三方面進行驗收,而後參照代表性樣品,評定等級,稱重過磅,登記入冊。但葉一定要做到按級歸堆。即使是同一等級的鮮葉,也應做到不同品種的鮮葉分開,晴天葉與雨天分開,正常葉與劣變葉分開,成年茶樹與衰老茶樹葉分開,上午採的葉與下午採的葉分開,這些鮮葉如果混在一起,由於老嫩不一,不但給茶葉加工帶來麻煩,而且會降低成品茶品質。為了保持鮮葉的鮮度,防止發熱紅變,採下的鮮葉要按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快裝快運給茶廠加工。裝運鮮葉的器具,要保持清潔干凈,通氣良好。這樣,既可防止細菌繁殖而產生異味,又能流通空氣,防止茶葉發熱變紅,實踐表明,目前廣泛採用的竹編網眼簍筐是一種比較好的盛茶器具。盛裝時切忌緊壓,及時運送加工廠,按要求分類分級攤放,防止腐爛變質,這是鮮葉管理中的重要環節。
(五)採茶技巧
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有手采和機采等。
1、應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按照標准,適時採摘。
2、手工採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與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3、手採茶方法有三種,一是掐采,又稱折采,不提倡這一采法,二是提手采這是適中標准採摘的手法。這是有機綠茶的主要采法。三是雙手采;這是提高採茶工效的先進手采方法,比單手采親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達35-40 kg,但茶樹必須具有理想的樹冠,採摘面平整,發芽整齊。

⑸ 茶葉鮮葉如何做到按標准採摘

名優茶類,採制精細,對鮮葉的嫩度和勻度要求大多較高,只採初萌的壯芽或初展的一芽一二葉。

大宗紅、綠茶類,鮮葉原料的嫩度要求適中,待新梢展葉到一芽二三葉或一芽四五葉時,採摘一芽二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

烏龍茶類採摘標准須待新梢生育將成熟,頂葉開展度約八成左右時,採下帶駐芽的二三片嫩葉。

黑茶、老青茶等邊銷茶,等到新梢快成熟或已成熟形成駐茶時,採摘一芽四五葉或對夾三、四葉;老青茶則需等到新梢基部呈紅棕紅色已木質化時,才刈割下新梢基部一二片新葉以上的全部新梢。

採用手工採摘的,春季當茶篷上有10%左右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時,夏秋茶有5%~10%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時,就要開采。採用機械採摘的,春季有70%~80%的新梢達到採摘標准,夏秋季有60%左右新梢達到採摘標准時,為適宜開采期。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5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2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1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91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52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80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18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6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4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