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天高科工資有多少錢
A. 學旋挖鑽機好嗎 一般一個月多少
學校更多的只能學到理論上的東西外加一個駕駛證,而對於實際操作完全沒有多大的經驗,學校實際操作太少,如果去應聘技術上面可能不會得到認可!建議先跟這別人學,其次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在
去學校直接考試獲取畢業證,這樣既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又有所謂的駕駛證……這樣去應聘應該很容易通過!
還行,比進廠好點,不過看你適應工地不,我就是開旋挖機的,工資16000,中型旋挖機工資15000左右,大型18000左右,更大更多,小型最低12000,學徒不好說,蠻好學的,又不是高科技東西,好評哦
我認為模擬機訓練是有用的,而且很管用!~因為首先你沒接觸過旋挖機,首先需要熟悉動作,和它的連貫性聯系,如果讓你用模擬機一天肯定會受益匪淺,但是動作練會了還需要用真實的旋挖機來實踐
,當你用真旋挖機練習的時候,很快就會學會,把你用模擬機的潛能挖掘出來。 模擬機培訓學校,如果只用模擬機來培訓是不行的。兩者都要實踐才能學的更快。
學多久這個要看你學習的速度和技術的掌握程度了~旋挖鑽機對學歷要求好像不是很嚴~
B. 支付寶相互保一個月多少錢,不願意換算,哪怕知道上個月多少錢也行
每個月的錢數可以在界面上查看。
1、相互保的具體收費攔寬問題我們可以在相互保中查詢,打開手機中的支付寶。
/iknow-pic.cdn.bcebos.com/fcfaaf51f3deb48fa3e5c191fe1f3a292cf578f4"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fcfaaf51f3deb48fa3e5c191fe1f3a292cf578f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fcfaaf51f3deb48fa3e5c191fe1f3a292cf578f4"/>
2、打開支付寶後禪衡大,在首頁中點擊打開【更多】選項。
/iknow-pic.cdn.bcebos.com/0df3d7ca7bcb0a4612e7eb766563f6246a60afbc"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0df3d7ca7bcb0a4612e7eb766563f6246a60afb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0df3d7ca7bcb0a4612e7eb766563f6246a60afbc"/>
3、接著在支付寶的應用界面中找到【螞蟻保險】應用並點擊打開該應用。
/iknow-pic.cdn.bcebos.com/8718367adab44aed8571ddabbd1c8701a18bfb46"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718367adab44aed8571ddabbd1c8701a18bfb4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8718367adab44aed8571ddabbd1c8701a18bfb46"/>
4、進入到螞蟻保險後就可以在頂部的右側看到相互保了,點擊【去查看】按鈕。
/iknow-pic.cdn.bcebos.com/4bed2e738bd4b31c2910f7f489d6277f9e2ff855"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4bed2e738bd4b31c2910f7f489d6277f9e2ff85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4bed2e738bd4b31c2910f7f489d6277f9e2ff855"/>
5、打開相互保的界面後,在賀豎下方就是常見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要找的答案,點擊【相互保怎麼收費,每個與大概多少錢】問題。
/iknow-pic.cdn.bcebos.com/3b292df5e0fe9925896a0a1f3aa85edf8db1711e"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b292df5e0fe9925896a0a1f3aa85edf8db1711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3b292df5e0fe9925896a0a1f3aa85edf8db1711e"/>
6、點擊後下方會出現支付寶給出的答案,原來這個扣款是在每個月的14號和28號兩天,大家可以仔細看看,相互保本身並不會收取我們的費用。
/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84f419bddb628535e4dd6fe7"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84f419bddb628535e4dd6fe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55e736d12f2eb93884f419bddb628535e4dd6fe7"/>
7、其實可以看到相互保本身並不收費,只是把每個月別人患有大病的費用平攤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但每個人的支出並不貴。
/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0d4d4c335f0fd9f9d62aa0f1"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0d4d4c335f0fd9f9d62aa0f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smilingsouls.net/img_f7246b600c3387440d4d4c335f0fd9f9d62aa0f1"/>
C. 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想生孩子嗎
盡管各時各地的女性都承受過生孩子的壓力,但是過去幾十年裡出現了一個新發明:這理論聲稱,女性隨著年紀增長,她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孩子——也就是所謂的「生命鍾」。
註:the biological clock,是美國社會的一種流行觀念,不同於生物節律意義上的生物鍾,指的是女人有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想要孩子和家庭的傾向,跟我國「女大愁嫁」的思想有些類似。
它最早現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978年3月16日,華盛頓郵報在其市政版首頁宣稱:「職業女性的生命鍾正在嘀嗒作響。」該社論的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當時恐怕還無法意識到他這論調的影響會變得多麼深遠。
女性年齡一大,就會想要孩子,還會後悔沒有早生?這種觀點其實由來並不久遠。圖片來源:Nathalie Lees
他的文章以一次午餐約會作為開頭,約會對象是一位「復合女子」,據稱她能代表所有27到35歲之間的女性。「她來了,走進餐廳內。」他在文章開頭寫道,「她是個美人兒,深色頭發,不高不矮,打扮得也挺考究。她現在正脫去外衣,顯露出曼妙的身材。」這位復合女子的心態也很好,「工作棒極了,她的自我感覺也挺好。」但接著,她的眼神卻逐漸黯淡了下來。
「怎麼了?」她的約會對象問道。
「我想要個孩子。」她回答說。
科恩堅稱他所認識的幾乎每一個女人都想要孩子,無論她們正處於何種戀愛關系。
「我像個勤勞的小蜜蜂一樣四處奔走,采訪了一個又一個女人。」他寫道,「其中大部分都聲稱能聽到生命鍾的嘀嗒聲……這位復合女子可以是個已婚婦女,也可能未婚,最慘的甚至都還沒有男人進入她的生活。但生命鍾總在耳邊嘀嗒作響,令你無處可逃。」
在幾個月內,生命鍾就開始籠罩各地職業女性的生活,波士頓全球報的職業撰稿人安·基希海默(Ann Kirchheimer)報道說:「婦女運動的受益人,這些決定全職工作、旅行和獨立自主而非相夫教子的第一代自由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她們耳畔生命鍾的嘀嗒之聲突然變得越來越響。」 基希海默采訪的一位女精神病醫師曾把她和她單身閨蜜們的困境戲稱為「子宮凋零綜合征」。
那時候,美國人正開始關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模舉,在那之前的二十年裡,出生率出乎意料的驟然降低。1957年平均每個美國女性會生3.5個孩子,而到1976年,這個數字跌到了1.5。在女權主義運動之後,有效的避孕葯和宮內節育裝置迅猛發展,加之墮胎合法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推遲結婚生子,轉而追求教育和事業。
即便是有生育意願的女性也大大延後了她們的生育計劃,到1977年,36%的母親是30歲以後才有的孩子,看起來,許多女人似乎都可能會無限期地拖延生育。難道這才是世界終結的方式嗎?不是毀於炸彈而是毀於葯片?
一些保守勢力甚至認為服用避孕葯就是在殺死嬰兒。圖片來源:
盡管氾濫的生命鍾論時不時也會提及這些宏觀的人口趨勢和擔憂,不過一般而言,這類說法主要針對的是個人。媒體對決定在追求高要求的職業生涯同時生孩子的婦女高唱贊歌,並警告那些推遲要孩子的女性,她們今後將追悔莫及。(卻絕少提到有些女人也許根本就不想要臘蠢孩子。)
1982年二月,出演電視劇《霹靂嬌娃》的明星女演員賈克琳·史密斯登上了時代雜志封面,她穿著一件寬松的藍色連衣裙,但堅定地抓著她那 *** 的肚子。封面上寫著「新的嬰兒潮」,「職業女性正在選擇懷孕旦局碧,而且這正在成為時尚。」在雜志內,約翰·李德(John Reed)重申了那日漸耳熟的警告:
「對許多女性而言,養兒育女的生命鍾即將奔向終點。」李德寫道,「那來自月亮,深入骨血,來自在層層文化和反文化觀念之下、深埋染色體內的基因編碼,從更新世一脈相承的古老召喚啊,它正在令成功的商界女性、職場女強人,乃至成年子女的母親駐足沉思。」
生命鍾的比喻也許不如後面這一大串那麼辭藻華麗,但它表現出了同樣的決定論,李德把「生命鍾」的存在作為論據,認定女性不能離開自己的「傳統角色」太遠。在他的定義下,女性要麼就是母親,要麼就是沒有當上母親的失敗者。
盡管現在女性可以在高薪行業中和男性競爭,也可以到處發生婚外性關系,但是這些文章暗示,自由戀愛和女權運動並沒有改變她們的本質,女人可以穿上職業裝,但她們的身體終究還是渴望孩子的。
這也許聽起來像是事實陳述,但這其實是個命令。
生命鍾:是個比喻,但不是科學事實「生命鍾」的傳說是個關於科學和性別歧視的故事。這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影響科學研究的優先關注,而科學研究也可以被人用作性別歧視的目的。我們太習慣於把「生命鍾」視作一個既定事實而非某種比喻,如果我們仔細追溯一下這種論調的源流,就不難發現生命鍾的說法與文化的關系至少和自然一樣大,而在文化上,這種言論就是為了對抗婦女解放而存在的。
首先,關於「生命鍾」的討論是在逼迫女性成為人母,是在暗示即便某些關於性別的雙重標准正逐漸銷蝕,但這一個差別總會存在:女性在規劃情感生活時,不得不考慮「生育不能太晚」。其次,這種比喻也暗示,試圖與男性在職場上競爭的女性由於同時要考慮生育,因此居於下風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社會經濟變革天翻地覆的年代,生命鍾的說法被用於強化男女有別的舊有觀念。事實上,生命鍾論將性別差異誇大到了連五十年代的傳統主義者都難以想像的地步。於是,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性闖入了曾被男性一統天下的高薪行業,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在談論著生命鍾論,覺得生育是一件只有女性才應該關注的事情。
像科恩和基希海默這樣的評論員警告女讀者,她們推遲育齡愈久就會愈發覺得恐慌,而與此同時,他們又為男性炮製了一套 「真理」,號稱經歷過時間考驗但實際是新造的。他們說男人的身體使他們天生不想要長久關系和後代;男性沒有統治著女性戀愛生活的時間壓力,已經進化出了對「無牽無掛的性」的偏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大學里新生的演化心理學正在論述,異性戀人羣的婚姻形式是需要性的男性和需要保護的女性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而且男女還要靠他們的「適婚性」來取得所需。)
註:初期的演化心理學曾有過這種誤區。但今天演化心理學早已確認,男性並非只要性,女性也並非只要保護,兩性都同時擁有短期擇偶和長期擇偶的需求,只是在程度和表現上有所不同而已,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盡管調查顯示近至五十年代,大部分美國人還把婚姻和家庭視為追求幸福的基石。但八十年代的專家們一致認為男性和女性在約會時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和特權。永恆的單身漢不會變老,但職業女性如果想找個如意郎君的話,那她就得把生活規劃得無懈可擊。
時間被描繪成了女性的敵人——要想事業家庭兩全,女性就必須步步為營、分毫不差。圖片來源:Nathalie Lees
到了八十年代中葉,嬰兒潮時代(美國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一代人)的女性已經形成一支「生命鍾守望者」大軍,至少記者莫莉·麥凱恩(Molly McKaughan)是這么稱呼她們的,她在1987年的暢銷書《生命鍾》里報道,那些原本持有截然不同態度的女性全部「屈服於生孩子的本質需求」,一些人悔不當初等那麼久才開始尋找孩子他爹,不過大部分人早就意識到,自己應該戰略性地約會。「要是女人等得太久,」麥凱恩反思道,「時間就會拋棄她。」沒有文獻聲稱這些女性的男朋友們也有相應的問題。
時至今日,女性生育力隨著年齡增長到底會如何下降多少仍然是一團漿糊。正如心理學家簡·溫格(Jean Twenge)所指出的那樣,被頻繁引用的許多關於女性生育率的統計結果是偏頗的。在一篇2013年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中,溫格指出,許多往往被作為真理傳授給女性的「事實」其實壓根沒什麼可靠的證據基礎。在清查醫學研究資料庫之後,溫格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說,有個經常被引用的結論說,35到39歲的女人中有三分之一無法在備孕一年內成功懷孕,這個在2004年得出的結論居然是建立在1670年到1830年的法國出生記錄上的。「換言之,」溫格寫道,「對數以萬計女性的備孕建議依據的居然是在電力、抗生素和生育療法發明之前的統計數據。」
生育數據還有另一個偏差因素,我們會從醫生那裡收集信息,但是一般來說,只有生育力有問題的病人才會求助於醫生,因此我們實際上很難知道人羣的總體狀況。多少夫婦是因為不想要孩子所以才沒孩子?又有多少夫婦是因為採取了避孕措施?要把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幾乎是不可能的。
盡管這些知識空白確實存在,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的確表明女性卵子的質量和數量會隨著時間衰減。無數為各種原因推遲生育的婦女的確陷於無法懷孕的苦楚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鍾」帶來的焦慮確實有理有據。但這些卷帙浩繁的報道卻從未提及另一個關鍵的事實——男性生育力也會隨著年齡下降。
真要說「生命鍾」,只提女性並不公平。圖片來源:
當然,有很多著名的例外可以拿來說事,比如說查理·卓別林和巴勃羅·畢加索都曾在古稀之年老來得子,但「男性生育力絲毫不受時間影響」這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根本就是錯的。自八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 的數量和質量都會隨著時間下降,年邁父親的孩子會比年輕父親的更容易遭受孤獨症以及其它健康問題,「老年 *** 」往往只能在卵子周圍徘徊到死,卻無法使之受精。
這些事實也偶爾會被報道,而且幾乎都被冠以了這樣的新聞標題——「男性生命鍾」。生命鍾前面需要專門加「男性」二字,其實暗示了這些事實被長期忽視的原因所在:社會輿論似乎覺得只有女人才有身體。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的資料,在美國尋求治療生育障礙的夫婦中,40%的問題出在「女性因素」,40%則在於「男性因素」,還有20%原因不明,男女出問題的比例差不多,但你在閱讀大多數有關生育障礙的報道時絕對看不出這一點。我們的假設似乎是,生育首先是女性的責任。出了任何問題都是女人的錯。
和女人一樣,男人的生育力也會隨著年齡下降。那麼,為什麼女人,而且只有女人必須要和時間賽跑的觀念如此逼人?為什麼「生命鍾」不能成為一個全人類的概念,正如其事實上的那樣?
女性沒有時間,是因為她們更忙了答案恐怕比什麼女性獨有的更新世召喚之類的辭藻要乏味的多。生命鍾論崛起的時代恰逢經濟結構轉型,工作與時間的組織方式也正因此發生變革。而女性正是從那時起開始覺得時間緊迫,這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的生物力量,而是因為那時的女性開始廣泛走進職場,與此同時仍然無償承擔著絕大部分家務。換言之,她們更忙了——她們確實就是比以往更沒時間了。
在20世紀,朝九晚五已是常態,這將生活分割成了兩部分:上班和下班。在五六十年代,上班時間的工作被認為主要屬於男人,而女人的工作則在家裡——一個被社會定義屬於「下班」的地方,隔絕於經濟活動之外,在那裡付出的勞動更多被視為愛的奉獻,而非工作。
男人掙來的「養家薪水」本應足夠補貼他妻子的無償勞動,但到了七十年代,工資停滯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難以只靠一份收入為繼,而社會福利的削減更讓這些家庭雪上加霜。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女權主義者為這女人挺進男人職場的契機而歡呼,但中產階層家庭主婦們的大批離去不僅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也是一種經濟上的必須。
工作場所並沒有為幫助女性更易成功而改變其模式,其結果就是女人不得不一直追趕時間,如果她們想要得到男同事們享受的事業家庭兩全的話。她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周旋於家庭生活和公司時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要求中,還要處理在雙重生活中掙扎的「時差」困境。嘀嗒,嘀嗒,「生命鍾」就這么響起來了。
要與丈夫一樣上班工作,下班後還要繼續承擔絕大部分家務,女性自然開始感到疲於奔命。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1989年,社會學家阿莉?霍赫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創造了一個詞,「第二班」(the second shift),用以描述有工作的女性還要繼續做大部分家務的現象。大概十年之後,她觀察到許多女性實際上還承擔了「第三班」,多出來的這一「班」用來處理前兩班帶來的的情緒問題——在她們意識到「兩邊兼顧」往往只意味著「啥都得干」後,女性感受到的強烈負罪感和怨恨。
對「生命鍾」的無窮討論,使得女性平衡工作和生活面臨的困難聽起來更像是一種折磨個體女性的疾病,而非一種大尺度的社會問題。(想想前文中患有「子宮凋零綜合征」的那位精神病理學家和她的單身朋友們。)
它掩蓋了真相:真正的矛盾在於社會的優先順序。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幾乎從未頒布過法定產假或是為育兒提供幫助,這使得決心生育的女性不可能平等地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去。「生命鍾」的歇斯底里將其描繪成每個女人卵巢里的定時炸彈,使得每位女性必須獨自應對這些障礙。
技術被用來解決表面問題,但觀念不平等還在不少職業女性默認了這一切。最起碼,她們沒有組織起來要求更多的產假和育兒補助,她們聽信了專家對女性的老生常談:「你問題很嚴重啊!不過好在總有些昂貴的新奇玩意兒,你可以花錢解決問題。」
就在記者們開始嚷嚷「生命鍾論」的幾個月前,醫生們掌握了體外授精(IVF)技術。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Louise Brown)在英國奧爾德姆綜合醫院降生,路易斯寶寶一時名揚全球。但如果一支營銷團隊想要在廣告銷售中不落下風,忽悠更多婦女接受體外授精,那恐怕沒什麼比編造一大堆「生命鍾論」來得更高明了。而理查德·科恩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文章就是這一風潮的始作俑者。
體外授精的本來目的是解決一個特定的醫學問題,路易斯·布朗的母親因為輸卵管阻塞而無法正常懷孕。但到了1981年,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用激素 *** 卵巢一次性排出多枚卵的技術。不必再依賴於月經周期,醫生們開始多多益善地從病人身上提取遺傳物質,很快,他們就在向完全沒有輸卵管問題的女性推銷體外授精技術了。
在嘗試九年都無法自然懷孕後,路易斯·布朗的父母選擇了試管嬰兒技術。圖中為路易斯·布朗的父母、她本人和她的大兒子卡梅倫。圖片來源:
在1983年,華盛頓疾控中心的兩位醫生,塞夫吉·阿拉爾(Sevgi Aral)和威拉德·凱茨(Willard Cates)發表的一篇文章宣告了「流行性不孕不育」的到來,這篇文章廣為流傳,恐慌開始蔓延,而輔助生殖技術產業也應運而起。到八十年代中葉,提供體外授精的診所在全美遍地開花,到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提供卵子捐獻和代孕等服務的機構,同時出現的還有「單精注射」技術(ICSI,全稱卵胞漿內 *** 注射,二代體外授精技術,做法是直接把 *** 注射到卵子裡面使之受精)
體外授精幫助了不少女性成功懷孕,但這可不是個簡單的活。這種技術很昂貴,在2015年的美國,一個用「新鮮」卵(即新取出的卵子)人工授精的流程平均費用為12400美元,還要外加三到五千的葯費,許多患者要經受好幾次流程才能成功懷孕,而且很少有健康險種可以報銷這筆錢。在英國,每個流程的花費在4000到8000英鎊之間,而且不是每個女性都能從國民衛生服務體系中獲得這項服務。不但如此,體外授精畢竟是一項侵入性的操作,它伴隨著顯著的生理和心理風險,有數不清的研究詳盡說明了這對許多女性而言帶來了負面影響。
尚沒有多少研究著眼於人工授精採用的激素干預對女性身體的長期影響。2015年十月,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255000個在1991年到2010年間接受過體外授精的英國女性,他們發現較之對照組,這些女性卵巢癌的發病率高出了37%。我們無法知道這究竟是因為她們接受過體外授精,還是因為她們的生育問題來自某種未被診斷的疾病,但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是什麼好事。
然而,我們的文化太理所當然地覺得女人要想懷孕就應該承受痛苦,而這些醫療技術又是這么利潤豐厚,以至於極少有研究者被資助研發替代方案。甚至當一對夫婦不能生育的原因出在男人身上時,女人還是非得接受體外授精。
輔助生育技術往往被描述為一種突破生物體限制的途徑,但在經受了體外授精的巨大痛苦和成本後,人們也還是要冒一無所獲的風險。美國生殖醫學會在2012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任一特定的體外授精的成功率都是很低的,對於42歲以上的女性來說,一次體外授精流程讓她們懷孕的成功率為3.9%。
如果一個女人打算指望這些醫療手段來建立家庭,那麼希望破滅的打擊恐怕是毀滅性的,對高科技的過度期望會讓她更加覺得生不出孩子是自己的錯。
冷凍卵子也不該是把責任推給女性的理由就像任何產業一樣,輔助生育技術也會尋求擴展新的市場。研究顯示,新世紀以來,女性開始在越來越小的年齡關注自己的生育力。2002年,美國疾控中心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22到29歲之間的少女中,接受生育治療的人數較之過去七年翻了一番,達到了23%。在2006年,一本來自奧蘭多的雜志《孕》(雜志的標語是「我們是備孕專家」)發現,他們46%的讀者年齡低於30歲。
有了並不成熟且價格高昂的冷凍卵子技術,女性是否就應該給自己「上保險」呢?圖片來源:nautilus
在過去數十年間,輔助生育技術產業正開始向並不需要的人羣大肆營銷那些昂貴的療法。冷凍卵子本是為罹患癌症的婦女設計的備用手段,但在2014年,FertilityAuthority公司啟動了一個叫做「卵子銀行」(Eggbanxx)的機構,來為醫生冷凍卵子提供便利。這個機構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市場擴展到沒有生育問題的女性身上,「我們將會以優步(Uber)那樣的方式推行卵子冷凍服務。」公司的CEO,吉娜·巴塔西(Gina Bartasi)在2015年春天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說。
我們會用「存貨」或是「禮物」之類的字眼來形容 *** 或卵子捐獻,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些機構把冷凍卵子比喻成「保險」。提供冷凍卵子的診所常常在廣告中使用金融界的術語。他們拿「凍結資產」開玩笑,誠摯地討論「風險對沖」的智慧。冷凍卵子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期權」,與華爾街的交易員口中的「期權」別無二致,女人得花上一筆錢來冷凍卵子,在美國一般是首付15000美元再加上每年的保存費,好在將來把自己的卵子拿回來。
跟體外授精一樣,冷凍卵子最早也是出於特殊目的而被研究出來的:年輕的女性癌症患者預先冷凍卵子,使之免受化療影響。但在最近幾年,各個小診所紛紛向健康女性提供這種試驗性療法,而且還鼓勵女性越早冷凍卵子越好。
要求女性付錢來接受昂貴而不必要的措施聽起來並不像是什麼特別正經的生意,更何況這種措施還在試驗階段,而且女性也還需要很多年才有可能需要其「療效」。然而,冷凍卵子的邏輯已經說服了美國許多最成功的企業。2012年,谷歌、臉書和花旗銀行宣布,他們正在考慮為每位公司女員工報銷最高兩萬美元的冷凍卵子費用,作為一項健保福利。許多人將這類活動吹捧為打破仍然肆虐職場的性別不平等現象的靈丹妙葯,《時代》雜志在其封面報道中宣稱,「冷凍卵子就是實現平等的那個偉大因素。」
在媒體上,選擇冷凍自己卵子的女性往往會宣稱她們感覺自己「被賦權了」,然而,比起攀登事業高峯,這類報道中的采訪對象似乎更加擔心在生命鍾滴答作響的同時尋找愛情的困難程度。
2011年《時尚》雜志描繪了「一位35歲,苗條的媒體公司總經理」,她剛剛冷凍了她的卵子。她強調了這樣做為她的約會生活帶來的好處。「利亞知道她正危險地逼近一個年齡節點,符合她要求的男人們將會從她的眼神中尋找恨嫁的急切,那生命鍾嘀嗒作響的陰霾。『冷凍卵子是我的小秘密』她說,我需要這種有備無患的感覺。」
「他說的是甜言蜜語,她想的卻是『生命鍾』的滴答聲」。圖片來源:
2013年,記者莎拉?伊麗莎白?理查德(Sarah Elizabeth Richards)出版了一本名為《成為人母:重新計劃》的書,此書追蹤了五名女性的卵子冷凍過程。作者說她本人對此感到狂喜,這卸下了她的壓力,讓她可以重新開始愛情生活。「冷凍卵子……撫慰了我的傷痛,我在一個並不想和他一起生孩子的男人身上浪費了二十多歲的時光,又為一個我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想不想要孩子的男人浪費了更多三十多歲的光陰。但這項新技術化解了我近乎懲罰性的尋找新伴侶的壓力,並幫助讓我在42歲時再度獲得愛情。」聽起來,冷凍卵子與其說是一種促進職場平等的工具,更像是延長尋覓如意郎君時限的昂貴手段。
冷凍卵子廣告中亮相的女強人往往會採用「選擇」或者「自我賦權」之類的字眼,但實際上,冷凍卵子迫使女性接受關於浪漫和生育的性別偏見,這種做法越普遍,就會越強化一種觀念——女人理應承擔生育的責任和經濟負擔。不難想像,機遇會轉變成義務:公司都提供了冷凍卵子的福利了,那麼拒絕冷凍卵子的女員工就會被認為是沒把事業放在心上。這種「賦權」形式看起來有點奇怪:花上幾萬美元,讓你在約會時更自在些。或是讓你得以攀爬事業的階梯,但這架階梯不會為生育期的女性員工做出哪怕一絲一毫的遷就。
現如今,美國一半以上的勞動力是女性,而在英國,67%的女性在家庭之外從事全職工作。現在讓你在兩種政策改革間選擇:更好的健保和產假政策,或者是能「凍存青春」的技術,我們真會覺得,對於職場傳統帶給女性的困擾,把青春「凍存」起來是更現實的解決方案嗎?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個女人會選擇冷凍卵子,但是冷凍很少能解決問題,相反,冷凍只是延長了問題的存在。
「生命鍾論」讓人口延續的負擔應該幾乎完全由女性承受這一點顯得天經地義、不可避免。這一觀念既有道德暗示,也有現實層面的言外之意:要是你沒有把人生規劃得恰到好處,你就活該孤獨終老。
D. 月薪8000-9000左右,在重慶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作為一個重慶土著,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月薪8、9K在重慶屬於一個中等!我老婆是江蘇人,現在在重慶萊寶高科上班,月薪稅後大概9K~12K之間,她自己就覺得這個工資在重慶生活最多屬於中等!如果你不需要存錢、不需要還房貸車貸,每個月月光,那你1萬多的工資是可以過得滋潤一點,但是。。。一般人怎麼可能不存錢呢(存不了錢的當我沒說)?怎麼可能不買車,不買房呢?就算不買房,你也得租房吧(當然了,父母全款買房那就另當別論了)!孩子以後的教育問題、房貸、車貸、油錢、保險費、看病的錢,這些都是必要的,即使你現在用不到,以後也會用到(富二代除外)!那麼你還覺得你月薪1萬能在重慶過得很滋潤么?其實不能!
另外我想說一下,很多人抱怨重慶工資低,什麼月薪3、4K,那麼我想請問一下,你覺得你憑什麼要求月薪7、8K甚至上萬呢?你是高學歷嗎?你有什麼特殊技能嗎?你智商情商超人嗎?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特長,那你就只配拿3、4K咯!我大學同學,現在在北京外企,他們公司招聘前台,要求外貌得體+本科+英語能熟練和外國人對話,月薪1萬,來來來,不是很多人覺得自己工資低么?不妨可以去試試這個月薪1萬的前台工作嘛,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的話!
最後說一點:其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古人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自己拿3、4K月薪,那你周圍圈子都差不多這個工資,所以你就會誤以為大多數人都是這個工資!但是當你月薪2、3萬,那你周圍圈子都差不多這個數,如果你年薪幾十上百萬,那你周圍都是些有錢人,你看到的景象也自然與月薪3、4K的不同!所以,當你質疑重慶工資低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拿高薪,而不是怨天尤人!
重慶,別稱山城。是國家級中心城市,總面積824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01.79萬人。重慶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國家重要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
一、首先,先來看看這座城市的GDP:
但這座城市的GDP表現並不是很好,2019年GDP總量是23605.77億元,在省級行政區中的排名與2018年相同,均為第17名。
二、其次,再來看看這座城市的工資水平:
在網路上有關於各城市平均工資的調查數據非常多,結果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某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平均工資7818元/月,位居全國第11位。
不清楚這份數據調查過多少案例;所以,我們再來看看統計局提供的數據。
去年,我在重慶長期出差半年,對比其他直轄市或省會城市,重慶的消費水平和工資水平並不是很高。按照你自述8000至9000元左右的月薪,稅前已經過萬了, 在重慶屬於中上等水平。
按照這樣的水平,如果你在重慶有房子或者並不想長期在重慶生活。那你除去每月的固定開支後,完全是可以有比較多的富餘。
如果你還需要在重慶當地結婚、買房、養小寶寶,那就另說了。
三、再來看看重慶的房價
衣食住行,關鍵在於「住」。其實,重慶的房價還是比較「良心」的。因為從平均水平來看並不是很高。
· 重慶市2020年2月新房均價在11830元/㎡
以常用的房價收入比計算:假設你買一套普通兩居室新房100平米,按單價11830元/平方米計算,平均120萬左右;再假設你家庭只有您一人收入,月工資為9000元,年收入為10.8萬元(不計算年終獎等),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11.1(標准為3到6之間)。
當然,這只是按照重慶市平均房價來估算的。重慶市下轄有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每個區域的房價都不一樣。有很高的,也有比較低的。
江北區的房價(均價17522元/㎡)居高不下,同樣也十分搶手。
我們公司在重慶有兩家分公司,其中一家是永川區,當然這是一個比較「低收入」的轄區,公司員工本科入職起步5000+,工作四五年的基本上都買了房子和車子。
總體感覺,在重慶只要不追求高消費、超高品質生活,那麼8000-9000+的薪資水平,算是比較舒適和自由了。
以上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算是不錯的工資了,普通的工作一般4000有技術的6000高級技工7000以上
本人就是重慶老土著一名,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在不考慮的買房的前提下,月薪8000到9000元屬於中上水平,生活還是可以過得比較滋潤的。重慶的生活成本不高,吃飯購物這些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屬於中下水平,一般一個人吃一頓飯不到30元,看重慶最大的中
式快餐連鎖鄉村基的價格就可以看出來,一天的飲食成本在60元左右,一個月也就1800元,偶爾吃飯請客算上去一個月吃飯的成本大概2500元,其他的話費,水電,交通費等等算一起,一個月1000元吧,如果是租房租個一居室的話價格大概在1500左右每個月。那麼扣除這些成本,自己每月還可剩餘3000到4000元。這樣看上去還是比較不錯的。
再聊聊重慶各個行業的工資收入。低端崗位如保潔員,保安,小餐館服務員,網管等等,每月收入一般為2000到3000元。普通工人如建設廠,嘉陵廠等藍領工人月收入大概為3000到4000元。普通白領如寫字樓里的文員,資料員,行政人員等收入大概為4000到5000元。再往上就是技術類崗位收入基礎工資基本是5000元左右,算上績效和提成一般一個月有10000元左右,再往上就是管理層或者經驗豐富,技術更高的金領了。重慶的平均工資水平應該在5000到6000元左右,但是被平均的人不少。
最後,如果要考慮買房,一個人8000到9000元有些困難,如果一個家庭,兩個人都有這個收入的話,那買房也是指日可待的。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的官方數據,2018年重慶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78928元, 也就是一個月6577元。
可以看出,其實重慶的平均收入水平並不高, 月薪8000-9000左右,已經可以超過大多數重慶人了。
但是,重慶不同城區的收入會有一些差異。
重慶平均 工資最高的地方是主城片區 ,平均月薪能達到7082元,接下來的排名分別是渝東南片區、渝西片區和渝東北片區,平均工資分別為6740元、6052元、5878元。
如果分行業來看的話,情況也會有所不同。
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平均工資水平最高的三個行業是 金融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月工資分別是11121元、10261元、9614元。
可以看出,如果是這三個行業的從業者, 那麼月薪8000-9000還達不到平均水平 。
而如果是在 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或者農、林、牧、漁業 ,這三個行業的月均工資水平都不足4200元,那麼月薪八九千可以達到平均收入的兩倍,絕對算是里頭的有錢人了。
同時,雖然重慶的平均收入不高,但是重慶的平均房價也不高,也就一萬出頭,相當於現在很多三線城市的房價水平了,所以如果在重慶月薪能有8000-9000左右,那麼日子還是能夠過得比較滋潤的!
重慶工廠流水線人員的工資在4000左右。
重慶高端 游戲 App,軟體開發類工資年薪幾十萬的也有。
如果普遍大眾型的計算8000-9000屬於中等水平計算。
重慶工資相對於北上廣工資低一點。
重慶物價高,工資低。
現在重慶工資薪酬普片不算太高,工資薪酬低一點的清潔工2-3千元,營業員3-5千元。企業上班的工人工資薪酬大致在4-6千元。相對來說做建築行業的工作薪酬較高,大致在7000-20000元。還有從事高 科技 的員工或者私企管理人員工資薪酬大致在6000-20000元。綜上所述,你8000-9000元的工資也不錯,也是中等偏上了。
還算可以了,中等水平吧。如果買房早的話壓力不是很大,當然重慶原住民就可以忽略不計了,畢竟這部分人沒有還貸壓力,掙多少花多少,而且手頭緊的話還可以「啃老」。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八九千的收入還是不錯的,如果夫妻雙方都有這樣的收入,那日子過得應該比較滋潤,可以成為所謂的小資了。一句話,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現在這個發展水平賦予物價很大的彈性空間,有錢的可以享受奢侈生活,沒錢的也可以簡單的生存下來,保留逆襲的希望。
電子廠12小時3千多點,對比一下,8千是什麼水平
不錯了,是我固定有這么多,我就心滿意足了,不求大富大貴,只求生活無憂。
E. 宇航員冒著「生死」上太空,在空中待一個月,能有多少工資
宇航員在太空呆一個月能拿到的工資僅僅只有5000~8000塊錢,但是太空補貼比較高,基本上每個月能夠拿到三四萬,平均下來宇航員每年收入能夠達到七八十萬。
也有一些網友希望國家大力提拔一下科技人才,尤其是那些對國家有用處的科學家,提高一下他們的工資待遇,這樣的話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搞科研的行列當中去。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錢這種東西多多益善,其實只要足夠就可以了,人一旦學會滿足就會帶來很多幸福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F. 宇航員的收入是多少,在太空執行一次任務,能賺多少錢
很多人會好奇從事著神秘太空事業的宇航員的收入幾何?他們是否也屬於國家機關工作者?或者是否像運動員那樣一次性能夠收獲一筆巨額工資?事實上,各個國家宇航員的工資不盡相同,年薪多則可達一千多萬,少則在幾十萬元左右。
提高宇航員的工資,首先可以體現出國家對航天事業的重視和支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航空事業,對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也非常有利。其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航空航天事業領域,這類高科技事業人才是關鍵,只有更多的人願意做航天員,願意投入航空航天事業,航天事業才會後繼有人,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