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一年收入多少
1. 宋朝每年向遼進貢非常多的錢,為何還那麼富裕
因為宋朝經濟非常發達,每年向遼進貢錢,在遼國看來是非常多錢,可是對宋朝來說,是非常少的,加上宋朝的人會做生意,遼國的人不會做生意,這樣折騰下,就把輸給遼國錢掙回來了。
據氏賀說,合約談好後,北宋談判代表曹利用回到都城,宋真宗得知每年要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匹時,竟然高興地說:「才30萬銀絹,這么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於是,宋朝就以以每年30(後來增加到50萬)銀絹的代價,換得了100多年的和平。
宋朝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雙方沒有打仗的時候,宋朝的商人還是跟遼國做生意,這樣折騰下去,還把國家每年進貢給蠢態遼國的錢掙回來,試問宋朝能不富裕嗎?
2. 宋朝的財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北宋財政收入峰值為1.6億貫(兩、石、匹、圍),南宋峰值為1億貫(兩、石、匹、圍),看著好牛逼是吧,給個對比數據,金國財政收入峰值約3億貫(兩、石、匹、圍),相當一段時間超過2億貫(兩、石、匹、圍),當然這其中有宋朝歲幣的功勞,宋代給人財政收入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都按明清的財政收入標准不加換算的計算了宋朝的財政收入,簡單的認為一貫就是一兩白銀,但由於宋朝發行交子,加上年年歲幣,國家戰爭不斷,銀貴錢賤非常明顯,宋代交子一貫僅兌制錢770文,4貫制錢(4000文)才兌1兩白銀(南宋),北宋約2500制錢一兩白銀(37.5克),而宋代是實物稅收和貨幣稅收並行的,實物糧食以石計,藁秸、薪蒸(軍馬糧草)以圍計,布帛以匹計,金銀、絲綿以兩計,其中藁秸、薪蒸基本不值錢,一圍也就100文,一石糧食北宋大概300到600文,南宋則要2貫(1540文),帛基本與一貫錢一匹,絲綿一兩約0.4兩白銀,即800到1600文,而宋代歲入70%的數量是糧食和藁秸、薪蒸,而這些東西在明清時不計入我們一般認知的財政收入裡面的,明清計入中央財政收入的都是白銀,所以若是換算一下,將宋朝財政收入按明清標准摺合成白銀(50克一兩),那麼北宋峰值約1200萬兩(不考慮白銀成色,若考慮白銀成色背誦應該低於1000萬兩)正常約500到550萬兩,南宋峰值約450萬兩,正常在270到300萬兩。
3. 宋朝的GDP有多少
宋朝GDP佔全世界80%,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資料。一般是根據當時的官方對於生產的記載。根據各國當時記載推斷的佔全世界80%,確實有可能,因為當時的GDP產值橋州主要是由農業敏知蔽提供的,而中國的農業相當發達,所以GDP自然就高了。宋朝人均GDP達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的GDP的65%,還有80%的說法,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而且歐洲當時還處於封建王朝的形成時期尚未成熟,而中國從商鞅變法就過渡封建了,且宋朝是中猛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生產力遠高於歐洲。
4. 宋朝到底富裕到什麼程度
宋朝人口已扒衫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占春拍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賀碰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5.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裕的是哪個王朝,有多富裕呢
宋朝很渣返富,富得流油。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如此描述宋朝:“歷史進入了宋朝就好像從古代進到了現代” 。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老百姓也很幸福。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從宋代開始,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
6. 宋朝有多富宋仁宗的稅收是唐朝最鼎盛時的4倍
電視劇《清平樂》 高開低走,已經斷崖式收官,但關於宋仁宗趙禎的故事仍在流傳。偶然看到一個數據: 宋仁宗時期,國家稅收達到3680餘萬緡,是唐朝最鼎盛時期稅收的4倍。
緡(mín),本來是古代穿銅錢寬慎用的繩子,後來行渣演變成計量單位慎帶敬。一緡,也就是一串銅錢,共一千文。
3680萬緡是什麼概念呢?
1萬緡約等於1000兩黃金,大概相當於人民幣800多萬元。換句話說,宋仁宗時期的國家稅收收入,按照現在的標准換算,大概是300億人民幣。
300億元有多少?
拿火爆的電影市場舉例,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296億。也就是說,宋仁宗時期的稅收水平,超過了2014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額。
也許,你不了解電影市場,那就用大家熟悉的GDP和熟悉的城市分析。蘇州,新一線城市的代表。據《蘇州統計年鑒》記載,1990年蘇州地區生產總值為202.14億元,意味著1.5個蘇州的GDP才能達到900年前全國的稅收水平。注意,是當年的稅收,而不是當年的GDP。
關鍵是,這些稅收並沒有剋扣人民、增加賦稅,在國庫充裕的同時,百姓也安居樂業。由此可知,宋仁宗時期簡直太富裕啦!
7. 中國古代最富庶的朝代是哪個人均年純收入,如果換算成今天的人民幣,大概有多少
第一名當然是宋顫喚皮朝,人均收入11萬,市民人均收入更是高達32萬。哪怕是知名的清官包拯,年薪居然高達1200萬,還有各種補貼,假期更是高達165天。
第二名則是明朝,人均收入7萬9千元,市民人均年收入24萬元左右。一個給政府拉車的「公務員」年薪11萬,各種補貼更是高達22萬。不過明朝假期倒數第二少,官員一年下來假期只有17天!
倒數第一名是滿清,如果不算滿八旗,人均收入只有可憐的800元,市民收入也不過1700元。不過滿八旗收入倒是直追宋朝。滿清入關時下達了包括「占房令」「圈地令」「滅無糧」等入關六大經濟政策。
所謂占房是全北京所有居民趕走,且必須遠離北京城300里,有不走者殺無赦。騰出來的房屋供滿八旗子弟居住以及日後收租。
所謂圈地是指的,跑馬圈地,將背景周圍所有土地以跑馬的方式「自助餐」式的分配給滿八旗子弟。
所謂襲人是指,蒙古女子嫁給滿人給賞,稱妻。滿女子嫁給蒙古人要罰款,稱妾。漢、回等族只能做奴,且一旦懷孕母子皆殺。(朝廷賜婚除外,清中期就已逐漸變形廢棄。)
六大政策執行後,雖然滿八旗收入大幅提升,但也導致迅速腐化失去戰鬥力。
滿清前中期滿八旗平均收入為55萬,皆為市民鏈游(皆居住在滿城)。所謂滿城是一種類似堡壘城中城,用來監視其他民族。但滿人只佔極少數。且滿人自己不事生產,又視富裕的各族地主、商人為肥羊,隨時滅門。所以滿清人茄差均收入一直極差。
8. 宋朝時一年稅收多少
問題一:宋朝一年稅收多少兩 北宋年間,宋朝最高時的稅收一年有錢一億六千多萬貫,摺合白銀一億六千多萬兩
問題二:中國古代各個朝代一年稅收多少 各個朝代稅制不一
據說宋朝最高時的稅收一年有錢一億六千多萬貫,但摺合白銀卻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銀流入,摺合的白銀增多。
明朝稅收一年是400萬兩白銀,清朝一年的稅收是5000萬兩到7000萬兩,
因為宋朝是全部收上來再派發給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後上次國庫。而且到了最後,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稅畝八百萬余頃(一億兩千萬畝),征糧2950萬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
結果到後期,一個耕地面積十億畝以上,人口接近二億的國家,賦稅收入居然少到連招募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明代的稅收過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
明代的稅收幾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沒有增加(實際上是不斷減少,農業稅減少,商業稅減少的更多)
明代晚期人們對任何一次增稅的行為都叫苦連天,以至當 *** 試圖增加賦稅時阻力重重
秦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報所佔有土地的數額,規定每頃(15畝)土地繳納飼草3石(120斤左右,每個朝代有出入,差比誒不大),禾稈2石。
漢
初期的賦稅承襲秦制。但鑒於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減低了田賦的稅率,先規定十五稅一,以後又減為三十稅一。 這一時期主要稅收是田賦和人頭稅,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不過總體稅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有文景之治。
魏晉南北朝
曹魏正式頒布法令,實行計畝而稅、計戶而征的賦稅制。每畝納粟四升,每戶納絹二匹(一匹十丈33.33米)、綿二斤。
晉武帝規定丁男(16~60歲)按50畝繳田租,丁女按20畝繳田租,每畝租八升。每年繳絹三匹、綿三斤;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頒布《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男子授種植穀物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男子每人授種植樹木的桑田20畝。產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畝。次年頒布徵收租調法令,規定一夫一婦年繳納租粟二石、調帛一匹,1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分別負擔相當於一夫一婦的租調額。
這一時期對鹽、鐵一般實行由國家專營專賣。對酒一般實行課稅,有的也設官專賣。市稅分為對行商徵收的入市稅和對坐商徵收的店鋪稅。
對交易行為徵收佐稅,分為對數額大、立有文據的買賣奴婢、牛馬、田宅的輸佐和價值小、交易不立文據的散佐兩種。
對富戶家貲滿50萬貫及僧尼滿20萬貫者徵收貲稅。此外還有口錢和通行稅等。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頒布均田令及租調法。規定丁男(21歲)和18歲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永不歸還),80畝為口分田。同時頒布《租庸調法》,規定受田丁男應繳納的田租、調賦和應服的徭役(見租庸調)。
唐中期安史之亂(755~763)以後,由於戶口流亡,土地兼並,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遂改行兩稅,實行「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見兩稅法)。
這是中國田賦稅制史上一項重要的改革,使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向土地財產稅轉變。並將各種租稅加以合並,分夏秋兩季徵收,簡化了徵收手續。
這一時期對食鹽、酒、茶有時課稅,有時免稅,有時專賣。唐代後期除恢復徵收礦稅、關市之稅外,還開征以房屋為征課對象的間架稅和對交易所得與公私支付錢物征稅的除陌錢。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為民田與官田兩類,仍沿用兩稅法,一般按每畝年納一斗(10斤左右),江南等......>>
問題三:宋朝一年的稅收是多少 1億兩白銀
問題四:國家一年稅收多少2o15 清中期約有7000至8000萬白銀 清後期約有1.2至1.4億白銀 當時一兩銀子=120元 北宋中期以後平均年財政收入在六千萬貫上下 南宋的財政收入則常年保持在一億貫以上,宋朝財政收入的最高數字一億二千萬同樣是南宋創造的 一貫=1000文 宋朝一貫大約相當於現在600元 明朝一年稅收就少的多,約200萬兩,當時一兩=240元。因為當時明朝稅收收不上來。
問題五:宋朝 *** 的年收入有多少? 宋朝最高歲入有1.6億兩白銀,按照一兩白銀等於20斤熟牛肉,一斤熟牛肉等於20元人民幣計算。
宋朝的財政收入達到了640億人民幣弧而當時的稅率是坐商3%,行商2%,農業稅收只佔30%,稅率
不知。都按3%算,GDP已經達到640/3%=21333億人民幣。
問題六:明朝一年稅收多少啊? 不同時期是不場樣的,一般就維持在三四百萬兩白銀。但是,我大明朝的稅率為歷史最低,四十稅一,商稅是三十稅一,秦朝是十稅六或者八,其他朝代也都很高
問題七:宋朝城市居民繳納的稅多嗎 (1) 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如我們農業經濟的急速發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經濟寬裕,經濟拮據。
經濟,人有著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質資源因而得以認知與定義,而同時,貨物有著其自身的界限與范圍,因人的需要而產生作用。這樣的一種基於人體需求而存在的時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維認知之下,而給予了它一種表面性的客觀價值,從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維下被普遍接受,從而形成一種基本的思維常識。
如此,貨物得以確定規格,在人的相互認定之下繼而得以流通,人與人之間也就有了置換與交易...而同時,人有著自我意願上的偏向與取捨,這也就決定到了所需物質的每個方面...或許,這樣的一種以貨物的客觀價值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願為前提,由此而產生的合理有序的人類活動,是為經濟。
經濟之下,由人的意願和對貨物的價值認定,而產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則,而同時,各種各樣的意識、行為、交易的出現和發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許,這樣的一片、整體的意識思維的承載,就是場,隨著人的意願而自由伸展。
問題八:宋朝到底富裕到什麼程度?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准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准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ZF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樑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
問題九:宋朝時中國有多富有? 有多富只要看史書上這句話:當時的遼國、金國、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宋朝經濟
宋太祖建國時就確立了土地私有產權制度,買賣自由,並採取不抑兼並的政策,租佃經營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租佃契約期滿後佃農可以自由決定終止或續約[15]。人口流動性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學者認為宋代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6]。宋代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總計58個國家[來源請求]通商。南宋初期對華南地區的大規模的全面深度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從此完全取代華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農業
北宋初期大面積開荒,土地不抑兼並,農田規模擴大,為提高耕種效率,注重興修水利,改進農具,改良品種,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宋廷掌握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到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達到耕地面積頂點7.0億畝.各種新的農具在宋代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到一石半,江淮,兩浙,福建,川陝,荊湖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7]。兩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宋朝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18],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19]。
手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仁宗在位時代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盛唐年間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南宋時,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南西路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廷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第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東南亞、南亞、中西亞等地。北宋時,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桿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
問題十:宋代的稅收來源主要依靠哪一地區? 兩宋的賦稅,主要是繼承唐代兩稅法而來的二稅以及其他一些承繼五代弊政而來的苛捐雜稅。二稅是對土地產權所有者收地稅,其征稅對象既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其他的苛捐雜稅,有隻針對產權所有者的,如支移、沿納、折變等;也有針對所有國家居民、按人頭攤派的,既有地主、自耕農和半自耕農,也包括佃農在內,如丁鹽錢、丁絹等。從理論上來說,在產權私有的狀態下,無論何種賦稅徵收方式,都是來源於土地收益權的再分配。因此,宋代的賦稅是建立在地租基礎上的再分配,是集中化的地租。
而宋朝時經濟重心的南移基本已經完成,南宋真正完成。賦稅主要來字南方江南一帶
9. 宋朝是歷史上比較富裕的朝代,北宋全國官員數量和年薪是多少
宋代,除去軍隊層面不太順利以外,它的經濟發展、政冶、文化藝術這類層面全是十分繁榮的,因此宋代在我國古代歷史擁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宋代也是推行過「抑商」,但宋代是古代歷史僅僅一個不長期推行這一「抑商」新政的皇朝。自打宋代創建來,很多農戶解放出來,許多人不僅務農,還資金投入到商業和手工業中,因此,這毫無疑問影響了民間經濟發展,促使民間經濟發展水準一躍而起,也就完美呈現了宋代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
因此說,宋代的經濟興旺,確實算作前所未有的水準,此外在政冶、教育水準等層面也做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