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的標準是12小時降雨量多少
⑴ 按照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等級可劃分為級
按降水強度可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於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1)暴雨的標準是12小時降雨量多少擴展閱讀
降水量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⑵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雨量科學標準是多少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雨量科學標准如下:
1、小雨:雨點清晰可見, 沒漂浮現象;下地不四濺;窪地積水很慢;屋上雨聲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時內降水量小於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小於10mm的降雨過程;
2、中雨: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濺;窪地積水較快;屋頂有沙沙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5~15mm 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25mm的降雨過程;
3、大雨: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窪地積水極快;屋頂有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50mm的降雨過程;
4、暴雨: 凡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mm的降雨過程統稱為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30~7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過程;
5、大暴雨: 12小時內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過程;
6、特大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大於140 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大於250mm的降雨過程。
(2)暴雨的標準是12小時降雨量多少擴展閱讀:
降雨量等級防汛部門規定: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按12小時降雨強度和24小時降雨強度劃分大小降雨量等級。
降雨量等級水文部門規定:通常說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另外,人們也可以從降水情況來判定雨的等級:
1、下小雨時,一般雨點清晰可辯,沒有飄浮現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濺;地面泥水淺窪形成很慢;至少兩分鍾以上才會潤濕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
2、降中雨中,雨水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濺;水窪泥潭形成很快;屋頂有沙沙聲;
3、下大雨時,雨如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處飛濺,水潭形成很快;屋頂雨水有喧鬧聲。
⑶ 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的雨量分別是多少
中雨:24小時內降雨量小於10.0~24.9毫米之間,或小時內降雨量小於2.6~8.0毫米之間。
大雨:24小時內降雨量小於25.0~49.9毫米之間,或小時內降雨量小於8.1~15.9毫米之間。
暴雨:24小時內降雨量小於50.0~99.9毫米之間,或小時內降雨量超過16.0毫米。
特大暴雨:24小時內降雨量小於100.0~199.9毫米之間,達到或超過200.0毫米。
暴雨的形成
暴雨形成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一般從宏觀物理條件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和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暴雨。引起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切變線、低渦、槽、台風、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等。
此外,在乾旱與半乾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暴雨常常是從積雨雲中落下的。形成積雨雲的條件是大氣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並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把水汽迅速向上輸送,雲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急劇地降落到地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雨
⑷ 降雨量多少毫米算暴雨
降雨量在24小時50毫米以上算暴雨。
我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雨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50毫米以下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
我國屬於季風氣候,是多暴雨的國家,除西北個別省區外,幾乎都有暴雨出現,從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氣且戰且退。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形成一場暴雨。
大陸上主要雨帶位置亦隨季節由南向北推移。華南(兩廣、閩、台)是我國暴雨出現最多的地區。4至9月是雨季。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為長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帶移至黃河以北,9月以後冬季風減弱,雨帶隨之南撤。由於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從東南向西北內陸減少,山地多於平原。而且東南沿海島嶼與沿海地區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減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別山、南嶺、武夷山等東南面或東面的坡地,都是這些地區暴雨日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