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鄭芝龍對日本貿易一年多少錢
1. 鄭芝龍是見風使舵,卑躬屈膝,還是因為他粗人出身沒啥民族意識嗎
「愛國在他眼裡只是一場生意」
鄭芝龍是明末風雲中的亂世梟雄,他為人們所知,不僅是因為他傳奇的一生更是因為他與兒子鄭成功的強烈反差。鄭芝龍早年經商,於日本站穩腳跟,而後從事海上貿易,漸漸建立起了強大的海上船隊。崇禎元年率眾投降明朝,為明朝鞏固海防。崇禎帝死後,鄭芝龍擁立唐王為皇帝。僅僅半年後就被清軍捉拿,解送入京,被編入漢軍正紅旗。降清之後,鄭芝龍屢屢勸降鄭成功,但都被鄭成功嚴詞拒絕。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公元1661年,鄭芝龍與親族被殺。
(多爾袞)
與其說是見風使舵,倒不如說是形勢比人強,鄭芝龍打錯了算盤。依據當時鄭家在東南以及台灣的基業,鄭芝龍完全可以與鄭成功合兵一處。今可以割閩越與清軍周旋,退可以一起攻佔全台。但是,鄭芝龍看到了清軍的勇悍使他喪失了勇氣與決心,作為生意人,他沒有必要為大明王朝殉葬,這也應該是在當時大多數降清大臣心中共同的想法.
2. 鄭芝龍早期發家史
一、發跡海外
其先世居固始縣(今河南省潢州縣),「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於三山(福州),於莆(莆田)、漳(漳州),於潮(潮州),是不一處。獨吾五郎公隱石興,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附,意味投合,遂於(泉州南安縣)楊子山下石井家焉。」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鄭芝龍出生在南安石井一個小官吏家庭,原名一官,字飛黃,後改芝龍。荷蘭文獻案閩南音,拼寫作Iquan,或連教名稱作尼古拉·一官(Nicholas Iquan)。
石井為閩南漁村,鄭一官「少落魄」,從小習海事。《台灣外記》說他「性情逸盪,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跅弛放縱,漸流盪逸,失父愛。
鄭一官十七歲時,因家庭生計艱難,偕其弟芝虎、芝豹赴當時中外貿易中心地點之一的廣東香山澳(澳門)依舅父黃程。黃程是個海商,在澳門從事海外貿易。他留下鄭一官在身邊做幫手,協助商務。鄭一官在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學會經商貿易,到過馬尼拉,並學會了盧西塔語和葡萄牙文。在與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響,接受天主教洗禮,取教名賈斯帕,另名尼古拉,外國人稱他尼古拉·一官。
黃程營商置舶,興販東洋,見鄭一官能幹,明·天啟三年(1623年)譴其附日本平戶華僑李旦(泉州人)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從香山澳放洋,遠赴日本,僑居長崎。人地生疏,始以「賣履」為業,或兼「為人縫紉以糊其口」。後轉經商,為其舅黃程販賣白糖、奇楠、麝香等物。鄭一官從事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後寄身李旦門下,幫助李旦做生意,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並「以父事之」。李旦資本雄厚,擁有一支船隊,專門從事海外貿易,是當地華僑的首領。李旦覺得一官能幹可靠,「撫為義子」,交給一部分資產和船隻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大利。不數年,鄭一官成為巨賈,常往來中國、日本間,居日華僑,咸推重之。
鄭一官還熱心學習劍術,認識了「為邑主鍛刀劍」起家的「泉州冶工翁姓者。」 鄭一官以領袖華僑之資格,晉謁日本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於駿府(今之靜崗)獻葯品,家康親問以中國事,大喜,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鄭一官受幕府召見,日本人視為光榮顯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貴常從交遊,稱為「老一官」。
平戶島為當時日本對外貿易中心,各國商船雲集。由於鄭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為日本政府所重視,初召後「屢訪藩士家」。後遷肥前國平戶,受到松浦侯優遇,松浦侯為在長崎附近平戶的河內浦千里濱(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里濱)賜宅地建新居,並介紹平戶侯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締婚。
田川昱皇即翁昱皇,是中國遷平戶的僑民(一說是泉州駐日本的海商),在日本為田川氏。田川松日本人,系翁昱皇養女,故又稱翁氏。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成婚翌年,以明·天啟四年(1624年),歲在甲子古歷七月十四日辰時,田川氏出遊千里濱,拾文貝,俄將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濱內巨石以誕,是為長子鄭成功(幼名福松)。此石呼為兒誕石,至今仍立「鄭成功兒誕石」紀念碑。1629年生次子七左衛門。
二、亦商亦盜
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已是西方海洋經濟世界的「超級大國」,他們的軍事和商業復合體「東印度公司」到處攔截葡萄牙、西班牙商船,攻佔伊比利亞人的海外要塞、商館,在日本平戶建立商館,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大本營。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說服荷蘭人退出,轉移台灣。
鄭一官個性不能安份守己。明·天啟四年(1624年)1月底,鄭一官離開田川氏和還沒有出生的兒子,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事(翻譯)。但荷蘭人這時正與明軍進行軍事對峙,雙方沒有交往,中國商人也不可能與荷蘭人交易,故鄭一官的通事派不上用場。荷蘭佔領澎湖艦隊司令雷約茲在1624年2月20日發給東印度公司總督德卡本特的信說:「等候好多時的帆船<好望號>於1月21日由日本出航,月底到達此地。…我們接納了來自日本的一名通事,雖然給予優厚待遇,但目前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
不過,荷蘭人 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一些中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掠奪,鄭一官也是和荷蘭人合作的海賊之一,為荷蘭人執行在台灣海峽上截擊前去馬尼拉的中國帆船的海盜任務。後來擔任荷蘭第二任台灣長官的德韋特,這時正在澎湖服務,他在一封信中寫到:「經過雷約茲司令的批准,我們每天都期望能夠在這里集中二、三十艘中國帆船,通事一官被派往北方去截擊於俘獲一些船隻」。
同年夏秋之交,荷蘭人在明軍的壓力下撤出澎湖,轉移到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在台灣建築「熱蘭遮」和「赤嵌城」兩個要塞,侵佔了台灣南部地區。同年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台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荷蘭得勝,獨佔了整個台灣 ,這是歷史上台灣第一次為外國人佔領。
在隨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安平)立定足跟以後不久,鄭一官就奉荷蘭人之命率領幾艘中國帆船襲擊前去馬尼拉與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國船隻,直到第二年(1625年)的3月20日才回到大員。
明·天啟五年(1625年)四、五月間,也許是在荷蘭人手下沒有太多的發展,或因奉義父李旦之命,鄭一官離開荷蘭人,開始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1625年4月底,他已經帶著手下活躍在台灣海峽了。一名荷蘭船長曾經給第一任台灣長官宋克寫信說:「(4月)27日,星期天,…突然首領一官,作為代表,後面跟著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向我們寒暄。」
兩個月後,身為日本長崎、平戶僑領的李旦向宋克長官請領了出航許可證,在7月3日從大員啟程回到平戶,但一個多月後的8月12日,就在平戶去世了。李旦死後,他在台灣的產業和事業都歸鄭一官所有,為鄭一官合並當時台灣既有的其他漢人武裝勢力(主要在今雲林北港地區),及從大陸招收新的勢力到台,創造了條件。
三、稱雄台灣
顏思齊(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精熟武藝。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顏思齊遭官家欺辱,怒殺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兼營中日間海上貿易,數年後漸富。其間,顏思齊與經常到長崎貿易的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深交,結識了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人。由於他廣結豪傑,遐邇聞名,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甲螺(頭目)。
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因不滿日本德州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斗爭。農歷六月十五日,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海澄人)、鄭一官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眾推顏思齊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顏思齊率眾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駛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島洲仔尾,陳衷紀建言:「吾聞琉球(台灣舊稱)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余之業可成也。」
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顏思齊率船隊抵台灣,在笨港(今北港)靠岸,乃率眾伐木闢土,構築寮寨。與此同時,派楊天生率船隊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後計三千餘眾。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開始了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活動。同時組織海上捕魚和島上捕獵,發展山海經濟,以解決移民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需要。
明·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競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歲,葬於今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的尖山山巔。顏思齊臨終,召眾人告之:「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顏思齊故後, 十二月,眾推鄭一官為盟主,繼統其業,樹旗招兵,下設參謀、總監軍、督運監守、左右謀士等,代統一寨眾目,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鄭氏地方統治政權。
鄭一官自立門戶後,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他將部下分為十八先鋒,結為「十八芝」, 並從此改名為「芝龍」,而不再稱「一官」。鄭芝龍繼續拓墾大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凡我內地之虛實,瞭然於胸。加以歲月招徠,金錢所誘餌,聚艇數百,聚徒數萬……禮賢而上(尚)士,劫富而施貧,來者不拒,而去者不追。」(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一》)
明·天啟六至七年(1626~1627年),閩南發生嚴重旱災,遍野赤土,許多村落連草根樹皮都被吃盡。陰歷二月,鄭芝龍利用此機會,自率船隊襲擊福建漳浦,劫掠金門、中左所(今廈門)和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師福建,再犯廈門,襲銅山(東山),陷舊鎮,擊敗金門游擊盧毓英、福建總兵官俞咨皋的進剿,縱橫東南海上,聲勢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奔襲中,鄭芝龍等還招撫了泉州飢民數萬人赴台拓墾,沿海飢民及無業者競往投靠。這一仗鄭芝龍打敗官兵和許心素,使廈門從此成為鄭氏的地盤,勢力日益強盛,官兵不能敵,也代表著泉州幫勢力的興起。
3. 明朝為什麼出現很多有錢的商業大家
前朝不同,明朝商人都是抱團形成極其強大的勢力,沒有特別出門的商人。只有某勢力的代表人物
1.晉商八大家!靠賣國變成皇商八大家!崇禎窮成狗.西北農民餓的義軍四起!他們卻家中窖銀上億兩。相當大明二十年財政收入(大明一年財政收入四五百萬兩,崇禎加稅加到七千萬兩就加到義軍四起)
2.江南財閥 以東林黨為代言人,開創中國歷史上商人集團控制朝政的先例(資本主義萌芽不是吹的),降低商業稅,提高農業稅為大明的悲劇的罪魁禍首
3.沿海海貿商人集團 亦商亦匪。以汪直,鄭芝龍為代表。比如鄭芝龍一年收入數百萬兩白銀,養兵十數萬,後面更是帶著數千萬白銀投降了滿清
贊同1
暫無評論
一二三丿木頭人
關注
明朝是以盛產太監而聞明。至於商人嗎,肯定也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太監名氣大而已,哈哈,開個玩笑!
出名的也就一些商會商幫,比如江南以東林黨為代表的財閥,徽商的商幫,沿海的對外貿易集團,還有明朝晚期的晉商八大家等。
至於著名的人物,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元末明初的大富豪沈萬三,還有像王登庫、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等較為出名之人。
明朝雖然也是以禮治國,有著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但是明朝的商業可是很繁榮的。
無論是糧食,人口亦或是對外貿易,明朝都是有著很大的成就。
就拿鄭和下西洋這件事來說,不光在周邊打響了明朝朝廷名氣,而且金錢收益那是相當的巨大!
於國內而言,雖然朝廷是不鼓勵商業,但是國庫進的可是真金白銀,所以呢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當時的各地商業區,都有很多商會的。他們都有在北京建立會館,方便貿易。
不僅如此,明朝的紙幣可是很盛行的。這個也為貿易的進行打開了方便之
4. 為什麼明朝末年朝廷要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
縱觀整個明代的中日之間的往來,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經濟封鎖,古人也不懂這個,禁海也沒有打擊走私呀。
明初時對海外諸國的政策,其實是天朝朝貢體系下的勘合貿易,大明給藩國發勘合,在制定的時間、制定的位置、限定的船隻量進行貿易,當時大明對海外最重要的門戶港口就是寧波。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豐臣秀吉計劃征服明國後在寧波建都的原因,當時得外國商人只能在寧波完場貿易,完成之後須立即離港,所以豐臣秀吉所能知道的大明最繁華的地方也就只有寧波了。
後來的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控制了琉球王室,也控制了琉球對明朝的勘合貿易,冒琉球之名與大明貿易往來。
到了明末時,朝廷已經完全控制不了海域了,先有大海商顏思齊,後有李旦、鄭芝龍,明政府那這些亦商亦盜縱橫七海的海賊王們毫無辦法,畢竟,自薩爾滸之後,明廷防禦重點轉到北方,南方的事務束手無策,後來又有西北的農民軍,更是雪上加霜。
後來崇禎用熊文燦招撫了鄭芝龍,才算是勉強維持住了朝廷的體面,但自此之後,東南海上的霸主就變成了鄭芝龍,長期壟斷明日貿易,連葡萄牙人、荷蘭人都插不進來。
所以,明朝政府在當時根本談不上對日進行貿易封鎖,因為海上霸主是鄭芝龍這個大海賊,但凡在東南沿海想要做生意的海商,都要給他們鄭氏交高額保護費,然後打著鄭氏旗號才能去日本貿易。這一時期的中日貿易,其實十分之紅火。
5. 鄭芝龍的身份
鄭芝龍(1604年-1662年),又名鄭一官,號飛黃,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為官,鄭成功的父親,台灣鄭氏王朝的開創者。
詳傳
[編輯本段]一、發跡海外
其先世居固始縣(今河南省潢州縣),「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於三山(福州),於莆(莆田)、漳(漳州),於潮(潮州),是不一處。獨吾五郎公隱石興,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附,意味投合,遂於(泉州南安縣)楊子山下石井家焉。」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鄭芝龍出生在南安石井一個小官吏家庭,原名一官,字飛黃,後改芝龍。荷蘭文獻案閩南音,拼寫作Iquan,或連教名稱作尼古拉·一官(Nicholas Iquan)。
石井為閩南漁村,鄭一官「少落魄」,從小習海事。《台灣外記》說他「性情逸盪,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跅弛放縱,漸流盪逸,失父愛。
鄭一官十七歲時,因家庭生計艱難,偕其弟芝虎、芝豹赴當時中外貿易中心地點之一的廣東香山澳(澳門)依舅父黃程。黃程是個海商,在澳門從事海外貿易。他留下鄭一官在身邊做幫手,協助商務。鄭一官在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學會經商貿易,到過馬尼拉,並學會了盧西塔語和葡萄牙文。在與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響,接受天主教洗禮,取教名賈斯帕,另名尼古拉,外國人稱他尼古拉·一官。
黃程營商置舶,興販東洋,見鄭一官能幹,明·天啟三年(1623年)譴其附日本平戶華僑李旦(泉州人)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從香山澳放洋,遠赴日本,僑居長崎。人地生疏,始以「賣履」為業,或兼「為人縫紉以糊其口」。後轉經商,為其舅黃程販賣白糖、奇楠、麝香等物。鄭一官從事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後寄身李旦門下,幫助李旦做生意,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並「以父事之」。李旦資本雄厚,擁有一支船隊,專門從事海外貿易,是當地華僑的首領。李旦覺得一官能幹可靠,「撫為義子」,交給一部分資產和船隻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大利。不數年,鄭一官成為巨賈,常往來中國、日本間,居日華僑,咸推重之。
鄭一官還熱心學習劍術,認識了「為邑主鍛刀劍」起家的「泉州冶工翁姓者。」 鄭一官以領袖華僑之資格,晉謁日本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於駿府(今之靜崗)獻葯品,家康親問以中國事,大喜,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鄭一官受幕府召見,日本人視為光榮顯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貴常從交遊,稱為「老一官」。
平戶島為當時日本對外貿易中心,各國商船雲集。由於鄭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為日本政府所重視,初召後「屢訪藩士家」。後遷肥前國平戶,受到松浦侯優遇,松浦侯為在長崎附近平戶的河內浦千里濱(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里濱)賜宅地建新居,並介紹平戶侯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締婚。
田川昱皇即翁昱皇,是中國遷平戶的僑民(一說是泉州駐日本的海商),在日本為田川氏。田川松日本人,系翁昱皇養女,故又稱翁氏。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成婚翌年,以明·天啟四年(1624年),歲在甲子古歷七月十四日辰時,田川氏出遊千里濱,拾文貝,俄將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濱內巨石以誕,是為長子鄭成功(幼名福松)。此石呼為兒誕石,至今仍立「鄭成功兒誕石」紀念碑。1629年生次子七左衛門。
[編輯本段]二、亦商亦盜
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已是西方海洋經濟世界的「超級大國」,他們的軍事和商業復合體「東印度公司」到處攔截葡萄牙、西班牙商船,攻佔伊比利亞人的海外要塞、商館,在日本平戶建立商館,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大本營。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說服荷蘭人退出,轉移台灣。
鄭一官個性不能安分守己。明·天啟四年(1624年)1月底,鄭一官離開田川氏和還沒有出生的兒子,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事(翻譯)。但荷蘭人這時正與明軍進行軍事對峙,雙方沒有交往,中國商人也不可能與荷蘭人交易,故鄭一官的通事派不上用場。荷蘭佔領澎湖艦隊司令雷約茲在1624年2月20日發給東印度公司總督德卡本特的信說:「等候好多時的帆船<好望號>於1月21日由日本出航,月底到達此地。…我們接納了來自日本的一名通事,雖然給予優厚待遇,但目前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
不過,荷蘭人 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一些中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掠奪,鄭一官也是和荷蘭人合作的海賊之一,為荷蘭人執行在台灣海峽上截擊前去馬尼拉的中國帆船的海盜任務。後來擔任荷蘭第二任台灣長官的德韋特,這時正在澎湖服務,他在一封信中寫到:「經過雷約茲司令的批准,我們每天都期望能夠在這里集中二、三十艘中國帆船,通事一官被派往北方去截擊於俘獲一些船隻」。
同年夏秋之交,荷蘭人在明軍的壓力下撤出澎湖,轉移到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在台灣建築「熱蘭遮」和「赤嵌城」兩個要塞,侵佔了台灣南部地區。同年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台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荷蘭得勝,獨佔了整個台灣 ,這是歷史上台灣第一次為外國人佔領。
在隨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安平)立定足跟以後不久,鄭一官就奉荷蘭人之命率領幾艘中國帆船襲擊前去馬尼拉與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國船隻,直到第二年(1625年)的3月20日才回到大員。
明·天啟五年(1625年)四、五月間,也許是在荷蘭人手下沒有太多的發展,或因奉義父李旦之命,鄭一官離開荷蘭人,開始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1625年4月底,他已經帶著手下活躍在台灣海峽了。一名荷蘭船長曾經給第一任台灣長官宋克寫信說:「(4月)27日,星期天,…突然首領一官,作為代表,後面跟著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向我們寒暄。」
兩個月後,身為日本長崎、平戶僑領的李旦向宋克長官請領了出航許可證,在7月3日從大員啟程回到平戶,但一個多月後的8月12日,就在平戶去世了。李旦死後,他在台灣的產業和事業都歸鄭一官所有,為鄭一官合並當時台灣既有的其他漢人武裝勢力(主要在今雲林北港地區),及從大陸招收新的勢力到台,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三、稱雄台灣
顏思齊(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精熟武藝。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顏思齊遭官家欺辱,怒殺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兼營中日間海上貿易,數年後漸富。其間,顏思齊與經常到長崎貿易的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深交,結識了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人。由於他廣結豪傑,遐邇聞名,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甲螺(頭目)。
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因不滿日本德州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斗爭。農歷六月十五日,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海澄人)、鄭一官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眾推顏思齊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顏思齊率眾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駛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島洲仔尾,陳衷紀建言:「吾聞琉球(台灣舊稱)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余之業可成也。」
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顏思齊率船隊抵台灣,在笨港(今北港)靠岸,乃率眾伐木闢土,構築寮寨。與此同時,派楊天生率船隊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後計三千餘眾。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開始了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活動。同時組織海上捕魚和島上捕獵,發展山海經濟,以解決移民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需要。
明·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競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歲,葬於今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的尖山山巔。顏思齊臨終,召眾人告之:「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顏思齊故後, 十二月,眾推鄭一官為盟主,繼統其業,樹旗招兵,下設參謀、總監軍、督運監守、左右謀士等,代統一寨眾目,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鄭氏地方統治政權。
鄭一官自立門戶後,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他將部下分為十八先鋒,結為「十八芝」, 並從此改名為「芝龍」,而不再稱「一官」。鄭芝龍繼續拓墾大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凡我內地之虛實,瞭然於胸。加以歲月招徠,金錢所誘餌,聚艇數百,聚徒數萬……禮賢而上(尚)士,劫富而施貧,來者不拒,而去者不追。」(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一》)
明·天啟六至七年(1626~1627年),閩南發生嚴重旱災,遍野赤土,許多村落連草根樹皮都被吃盡。陰歷二月,鄭芝龍利用此機會,自率船隊襲擊福建漳浦,劫掠金門、中左所(今廈門)和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師福建,再犯廈門,襲銅山(東山),陷舊鎮,擊敗金門游擊盧毓英、福建總兵官俞咨皋的進剿,縱橫東南海上,聲勢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奔襲中,鄭芝龍等還招撫了泉州飢民數萬人赴台拓墾,沿海飢民及無業者競往投靠。這一仗鄭芝龍打敗官兵和許心素,使廈門從此成為鄭氏的地盤,勢力日益強盛,官兵不能敵,也代表著泉州幫勢力的興起。
[編輯本段]四、接受招安
荷蘭人還不能統治環中國海。其原因是:東方海洋經濟世界不是權力的空白。明朝官方從海洋退縮,海商和海盜成為海上的統治者。鄭芝龍海上勢力的日益擴張強盛,引起明朝統治者的恐懼,多次派兵追剿,但均失敗。明政府既無力剿滅鄭芝龍,又為了利用這支海上勢力與荷蘭人抗衡,鎮壓其他「海盜」,只好對鄭芝龍施行綏撫。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經擔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任泉州巡海道,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率眾到了泉州,見到了蔡善繼。鄭芝龍之弟鄭芝虎、鄭芝豹在會見後,認為朝廷沒有誠意,於是鼓動鄭芝龍等馬上離開泉州,重新過起海上稱雄的生活。
由於鄭芝龍集團力量的大幅度發展,對荷蘭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脅,荷蘭船隻一在中國海露面,就為鄭芝龍集團截獲,為此,天啟七年(1627年)還發生一場駐台荷軍與鄭軍的戰爭,結果荷軍敗北。
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即又於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招撫鄭芝龍。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
明·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又遭大旱,飢民甚眾。鄭芝龍在熊文燦支持下,再度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台灣墾荒定居。在台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明·崇禎三年(1630年)季春,鄭芝龍在晉江安海鎮建置豪華府地,歷時3年又2個月告峻。安平成為鄭芝龍擁兵自守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據清·《嘉慶·赤店鄉土志》載:鄭府位於安平橋以北,西從西埭抵西港,北達西垵頭,南臨安平橋頭,直通五港口岸,佔地138畝。 主構為歇山式五開間十三架,三通門雙火巷五進院落。兩旁翼堂、樓閣,亭榭互對,環列為屏障。東有「敦仁閣」,西有「泰運樓」,前廳為「天主堂」,中廳為「孝思堂」,規模宏聳。大厝背後辟有「致遠園」,周以牆為護,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橋、曲徑、佳木、奇花異草。 迄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毀家復明,自焚宅第。
[編輯本段]五、靖海揚威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後,原先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劉香一股勢力心有不甘,拉到廣東,繼續其海上劫掠營生。劉香勢力與荷蘭人勾結,在一段時間內對鄭芝龍造成很大威脅。劉香勢力在廣東崛起後,台灣海峽又轉趨不平靜。新上任的福建巡撫鄒維璉宣布恢復海禁,並力阻鄭芝龍與在台灣的荷蘭人私下通商。鄭芝龍勢欲掃除劉香。而在此之前,原為鄭芝龍舊部的李魁啟和鍾斌也先後叛離,但都遭到鄭芝龍掃除,劉香成了他原先一起結伙的海寇中最後的對頭,也是最難應付的一股勢力。
1632年12月4日,鄭芝龍與劉香的船隊在福州附近遭遇,發生血戰,從早上打到傍晚,雙方各死傷800~1000人。鄭芝龍弟弟鄭芝虎在身上兩處負傷的情況下,沖入敵陣,被劉香的人用四爪錨和鐵鏈纏住,幾乎不能脫身,後來是部下拚死救出。劉香本人則向南逃逸而去。 明·崇禎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企圖用武力強佔大陸沿海,在劉香的幫助下,不宣而戰,派出8艘戰艦,對剛剛追剿劉香回到廈門沒有戒備的鄭芝龍部和明朝官兵發動突襲。擊沉、燒毀和弄沉港內鄭芝龍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幾艘戰船。這些船隻是鄭芝龍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上武裝船隊,船上配備完善,架有十六、二十到三十六門大炮。
明朝的廈門官員在駐軍遭到荷蘭人痛擊後,採取息事寧人態度,找人與荷蘭人疏通,表示願意通知廈門、金門、烈嶼、鼓浪嶼及附近各島的百姓送上二十五頭牛、二十五隻豬和一百隻雞,希望荷蘭人不要再傷害百姓,使他們可以繼續安心耕種。9月,普特曼斯與劉香在台灣的大員匯合,准備再度進攻鄭芝龍。
福建巡撫鄒維璉檄調諸將,大集舟師,准備痛擊荷蘭侵略者。身任「五虎游擊將軍」的鄭芝龍擔任戰斗前鋒,實際負責運籌指揮這場戰斗。鄭芝龍舟渡漳州海澄,誓師出發。不久在澎湖的遭遇戰中,焚毀荷船一艘,生擒荷將一名,溺死荷兵數百。 10月22日,由鄭芝龍帶領,明軍150艘左右的帆船(其中50艘為特大戰船)在金門料羅灣追上荷蘭大船九艘、劉香船五十多艘。鄭芝龍報仇心切,奮勇當先,使用鐵鉤鉤住敵船縱火焚燒戰術,共焚毀荷蘭快艇一艘,並捕獲另一艘快艇。劉香臨陣敗逃,普特曼斯狼狽退回台灣。
福建巡撫鄒維璉在奏捷書中稱:「此一舉也,生擒夷酋一偽王、夷黨數頭目,燒沉夷眾數千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戫斬夷級二十顆,燒夷甲板巨艦五隻,奪夷甲板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創聞。」
經此一役,鄭芝龍聲勢大振,普特曼斯只好放棄與劉香勾結,改與鄭芝龍修好,轉而表達今後想在台灣、而不是強勢前往福建尋求對華貿易的意願,由鄭芝龍派船到台灣進行貿易。鄭芝龍也不原長期樹敵,因此在一位住在熱蘭遮城的同安商人林亨萬居間協調下,雙方同意進行貿易往來。於是福建商船開始駛抵台灣。東印度公司史料說: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須把一官這一根刺從公司腳下拔除。鄭芝龍勢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見。
九死一生的劉香不滿荷蘭人又與鄭芝龍修好,在1634年4月9日清晨天亮前,利用月亮被遮住,以部眾六百多人襲擊大員(今台南安平)的荷蘭人城堡熱蘭遮城,並且已經用雲梯爬上了城牆。被荷蘭哨兵發覺,經開槍和炮轟後,劉香率部眾逃散而去。數天後,這支海盜從高雄離開台灣,5月20日與鄭芝龍在金門外洋遭遇,李旦之子李國助倒戈投降明軍。
明·崇禎八年(1635年)5月23日,鄭芝龍在廣東田尾洋擊潰劉香海上武裝集團,劉香引火自盡;但在此役,鄭芝龍最心愛的胞弟鄭芝虎不幸戰死。劉香死後,台灣海峽恢復安寧,原來害怕海賊伏擊的中國商船開始源源駛向台灣。如1636年11、12兩月,自大陸到台灣的船隻有33艘,次年8月達29艘,1638年6月更達31艘之多。
鄭芝龍剪除群雄,並把海上力量納入地方官府體制,取得制海權,合法掌控東西洋貿易制度的運作。崇禎十二年(1639年),日本襖地鎖國,退出東亞海洋競爭;荷蘭殖民者也不得已與鄭氏達成海上航行與貿易協議,規定荷蘭的對日本貿易,需經鄭芝龍將中國特產運至台灣,轉手之後,方由荷蘭方面運往日本出售。鄭芝龍遂成為東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強權。
至此,東南海疆各股武裝集團李魁奇、楊六、楊七、鍾斌等均唯鄭芝龍之命是從。幾年間,鄭芝龍平粵寇,征生黎,擊退侵廈荷夷,消滅海上巨盜劉香,福建巡撫表奏朝廷:「芝龍果建奇功,俘其丑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
[編輯本段]六、紅頂商人
鄭芝龍集團在掃清海上障礙之後,「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
他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中國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鄭芝龍「自就撫後,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往來。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芝龍以此富敵國。自築城於安平(今晉江安海),海舶可直通卧內,可泊船徑達海。…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他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同荷蘭、日本、南洋各國商貿公司競爭逐角,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人物。至南明·唐王政權,也以鄭氏海上力量為支柱,正如鄭芝龍所說:「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即無家。」
鄭芝龍從事海外貿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城日誌》與《平戶荷蘭館日誌》記錄:崇禎四年(1631年)鄭芝龍兩艘商船從日本長崎載貨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禎十二年(1639年)駛往長崎的鄭芝龍商船多達數十艘。崇禎十三年(1640年)兩艘鄭芝龍商船滿載黃白生絲及紗綾、綢緞等貨物,運往日本。另據《長崎荷蘭商船日誌》記錄,從1641~1643年(崇禎十四至十六年)間,鄭芝龍運載大量生絲、各類紡織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葯物,運往日本,頗受歡迎。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占當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系。他運往日本的絲織物,有一部分是從澳門購進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鄭芝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咬留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相繼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數十般。
[編輯本段]七、擁明抗清
明清鼎革之際,神州震盪,天下大亂。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農民軍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縊煤山,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中原,清軍定京師。清·攝政王多爾袞入北京之後,反客為主,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未至一年,席捲明朝半壁山河。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定江南。
明馬士英、史可法等遺臣,擁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為南明,以史可法晉師江北。八月,鄭芝龍與鄭鴻逵原任總兵,加封安南伯及靖魯伯。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鄭鴻逵、鄭彩自京口退至杭州,迎唐王朱聿鍵入閩。
清·順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立唐王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受封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二弟鄭芝虎前戰死),三弟鄭鴻逵(原名鄭芝彪)為定西侯,旋進定國公,四弟鄭芝豹(小字莽二)封澄濟伯,侄兒鄭彩亦封永勝伯,鄭家官居極品。八月,隆武帝詔賜,晉平國公鄭芝龍加太師。
[編輯本段]八、降清身死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疇向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提出招降鄭芝龍的建議,與招撫福建御史黃熙胤(晉江人)寫信勸鄭芝龍降清。六月,清軍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鄭芝龍既得貝勒書,決意降,鄭芝龍兄弟擁兵不進。八月,鄭芝龍盡撤水軍回晉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逃竄,清兵陷仙霞嶺,隆武帝奔汀州,被執,後絕食死於福京。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兵占福州。不久,清兵乃疾取興化、泉、漳諸郡縣。同月,博洛遣泉州紳士郭必昌持書往安平招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於十一月十五日北上福州降清。十一月三十日,清兵進劫安平,翁夫人(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乃自縊而死,享年四十五。
鄭芝龍後被挾持上京,授精騎呢哈番。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封鄭芝龍為同安侯。鄭成功已在閩南奠定抗清戰斗基礎。二月,清廷命鄭芝龍派其家人李德與鄭、賈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人閩,招成功降,福建總督劉清泰並附書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勸之。鄭芝豹、鄭彩皆降,唯鄭成功不受。
十一月,鄭成功派遣五鎮營兵及戰艦百餘艘南下,會西寧王李定國並力勤王破敵。十二月,鄭成功攻漳州,屬十邑俱下;轉攻泉屬,各縣望風迎降;轉大擾福州、興化等郡。清廷無法,特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等,偕同鄭芝龍四子渡,送漳、泉、潮、惠劃分鄭成功安屯兵將,敕命入閩。鄭成功於安平見使臣,請其諳詔。清使曰:「爾等既無剃發者,不為清臣,不能出詔。」遂回泉州。鄭成功冷笑曰:「忽來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書鄭芝龍,言表拒未投降之因:「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清廷怒囚鄭芝龍於高牆、鄭芝豹於寧古塔。
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督師北上,克閩安及羅星塔,攻連江,進攻羅源、寧德等邑,於護國嶺擊殺清將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鄭芝龍差家人謝表持巡撫佟岱書到寧德見鄭成功,再度相勸就撫。鄭成功怒叱不理,令謝表持書還,自是撫議永絕。
順治十八年(1661年)農歷三月初一日,鄭成功在金門祭海誓師,進軍台灣;四月初一(公歷4月30日),鄭軍登陸台灣;四月初八日登陸安平,佔領台灣南部;五月,鄭成功攻台灣東都,改赤崁城為承天府;荷蘭人戰敗,降於安平。十月初三日,鄭芝龍及其子孫家眷11人被清廷殺於北京柴市,鄭氏在北京老少無遺。
鄭一官以領袖華僑之資格,晉謁日本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於駿府(今之靜崗)獻葯品,家康親問以中國事,大喜,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鄭一官受幕府召見,日本人視為光榮顯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貴常從交遊,稱為「老一官」。
德川死於1616年,鄭12歲。懷疑資料有誤
6. 明朝鄭芝龍,明朝海軍和鄭成功之間的關系
鄭芝龍當然是中國人,只不過當了海盜,他的勢力較大,從事打劫走私等,與日本有很多貿易往來,後來被明朝政府招安,先當了游擊將軍,後來因剿滅海盜有功成為福建總兵。手中有十幾萬軍隊和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支水師。清軍南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勸投降清軍,隨後被囚禁,最後被殺。
鄭芝龍娶了個日本女人當妻子,生出的兒子叫鄭森,就是後來的鄭成功。
料羅灣海戰,鄭芝龍率水師大破荷蘭艦隊。鄭芝龍的水師是明朝正規軍,不過主要的人馬還是鄭芝龍當海盜時的手下,只聽命於他本人,所以說是他的私人軍隊也可以。後來鄭成功起兵反清,鄭芝龍很多部下都投奔了鄭成功。
鄭芝龍的勢力范圍主要就是在福建台灣日本一帶,靠貿易和走私年收入大約數十萬兩白銀,絕對算是一個貿易巨頭。但他的缺點是必須依附於大陸而生存,一旦自己的根本被本國政府拔出,鄭芝龍就等於什麼都不是,這也是為什麼他接收明朝招安的原因,他根本不是中央政府的對手。另外,數十萬兩白銀對於葡萄牙或荷蘭這樣的小國家是巨款,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就什麼都不是了。因此,鄭芝龍的貿易集團雖然強大,但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國家的價值觀和經濟基礎。
7. 明末的世界貿易與海商傳奇
172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廠
從16世紀到17世紀40年代,東方的商業大權幾乎為荷蘭人所獨占。荷蘭人以馬來半島、爪哇、香料群島為根據地,既向中國、日本發展,又向印度發展,蘇門答臘、爪哇、馬六甲等地出產的胡椒、香料的經營,成了荷蘭人的專利。
荷、葡競爭的結果,終於導致武裝沖突。早在1603年,荷蘭人先後攔截從澳門開往馬六甲、從澳門開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奪得價值昂貴的貨物。
這樣的武裝襲擊一直持續了很多年,使得葡萄牙人的澳門中轉貿易損失慘重。由此,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主要的中國絲貨市場。
文/樊樹志
本文摘編自《晚明大變局》,獲中華書局授權刊登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GHISTORY
8. 你怎麼看明朝的海外貿易呢
15世紀的英國進行了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家的第一輪資本積累,大航海時代促進了資本的積累與流動過程,尤其是美洲的發現使得全世界的經濟活躍了起來,因為美洲是最大的產銀地而當時的全球基本上以銀本位為主,這就像是經濟危機中大量印發紙幣一樣,它雖然會導致貨幣貶值但確實有刺激經濟的作用,這些產銀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
菲律賓的馬尼拉港是墨西哥與明朝貿易的重要中轉站
但是西班牙人卻競爭不過葡萄牙人,相對於呂宋而言澳門的位置更加重要,因為澳門也是對於日本航線的重要站點,貨物大多都是從廣州先運往澳門再從澳門運往長崎,又或者從澳門轉運到南中國海地方,西班牙雖然在海上獲利很多卻比不上葡萄牙,這也使得西班牙由此記恨葡萄牙,因為爭奪海貿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因此不合。
可能有人不懂為什麼爭搶買中國的東西,因為當時的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我前面說到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產銀地,在十五世紀末年歐洲人發現了美洲,隨著對美洲的開發,美洲廉價的金銀大量流入歐洲沖擊歐洲金融體系,物價上漲迅速,這種物價上漲隨著歐洲開辟的新航線一路向東,歐洲人發現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市場,明朝南方的手工業很是發達,大量破產的農民勞動力廉價所以商品價格自然也低,於是歐洲人便願意用金銀換取商品。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物價上升。
白銀流入還因為當時中國不需要外國商品。明朝和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貿易關系,不過白銀的流入是因為外國需要中國的東西而中國卻不需要外國的東西。
在瓷器、絲綢、茶葉風靡全世界的時候外國卻沒有什麼能夠賣給中國的,他們一直無法打開中國市場。當時的西班牙在呂宋的殖民者寫信給西班牙國王求助說「中國人把銀子都弄走了,我們卻沒有貨物給他們,問國王該怎麼辦。」當然西班牙國王也沒有辦法,在自產自足的小農生活下的中國家庭根本不需要外國的產品,貿易順差很大,這種白銀內流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直到外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情況才改變。
9. 鄭芝龍是不是很有錢:鄭芝龍財富都去哪了
鄭芝龍智勇雙全,雖然是大海盜,但是人家可是劫富濟貧的俠盜,很快就擁有數千艘船舶和十萬大軍,自身實力的加強,加之海上資源的豐富性,鄭芝龍斂財的速度極快,加上當時明朝末期「海禁」政策的寬松化,因為國內漸漸需要外國商品,看到外國商品的優勢,同時也想把自己一直以來的傳統技藝流傳世界。
鄭芝龍對貿易的控制讓他收益不少,貿易壁壘減少了,來往的就特別頻繁,鄭芝龍的海軍遠近聞名,大家都樂意把貨交給鄭芝龍,在委託他從國外換來想要的東西。就這樣鄭芝龍和他的船隊,把國內的絲綢、布匹等手工產品運往國外,從荷蘭西班牙等海上實力較強的西方國家進口農作物,貴金屬。
在對荷蘭的貿易中,鄭芝龍聯合東印度公司,與荷蘭商人建立了密切的貿易關系,將中國出產的砂糖運往歐洲,他憑借船隊規模的龐大,資金積累的雄厚,貿易往來的多渠道,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在海上的貿易中,鄭芝龍幾乎掌握了整個台灣的制海權,還向來往的外國船隻徵收賦稅。光靠這來往船隻的貿易通行費,鄭芝龍就足以日進斗金。
有了資金,鄭芝龍也不自己享樂,打造船隊,擴張實力,收攏人心,培養有才能的人。正因為這樣,鄭芝龍在抗擊外國列強侵略的時候,才能胸有成竹,當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鄭芝龍還能毫不退縮,為我國海軍漲了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