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資水平 » 厚祿一年多少錢

厚祿一年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4-21 11:24:18

㈠ 富裕的北宋為何最終窮途潦倒

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里描繪了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的繁華與熱鬧,唐代的長安尚且不及,畢竟人家宋朝可沒有宵禁這回事。根據統計,北宋全盛時期的GDP佔世界總量近一半,超過當時整個歐洲的總和。然而縱觀歷史,每個朝代的是衰亡都是從財政危機的開始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每個朝代最後都是窮死的,曾經富到流油的北宋最後也走上了這條路。

從某方面講,富,是一般人對於北宋的理解,同時也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誤解。譬如我們說一個人有錢,不單是說這個人收入高,同時也要看這個人的存款有多少。而北宋恰恰就屬於收入高,但是卻存不下錢的一群。不可否認,透過開放榷場、土地私有和抬高商人地位等手段,北宋相對於其他朝代,跳脫了土地稅和人頭稅的迴圈,多了更多的稅源,也讓北宋的收入在宋仁宗及宋神宗執政期間達到了歷代高峰,但建國八十年後,各種內憂外患生生壓垮了宋王朝的財政系統。外患大家都耳熟能詳,如遼、西夏和女真,下面著重說說內部問題。

三、變法的失敗

過高的財政杠桿,外加不待見的老天爺,促使北宋君臣開始思考應對之策,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及後來幾個皇帝出台一系列昏招的背景因素,但也導致第三個內部問題,荒唐的政策。這里不去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功過評價,但不可否認地,以王安石變法為分界點,為了推動變法,提高行政效率,原本還算分權的政治制度逐漸權力集中(集中到執政黨,導致黨爭)。雖然變法失敗,但權力因此集中,對外政策也失去彈性。北宋晚期,頻繁對西夏用兵,導致財政逐漸被掏空。為了彌補財政損失,從宋哲宗時期,開始瘋狂印鈔票,交子大幅貶值。宋徽宗時,參考了後世布列頓森林協議的方法,發布錢引替代交子,並宣布一緍錢引可以換一千枚現錢,變相洗劫民間財富,著名的水滸及方臘起義便是這段時期的寫照。至此,北宋的命運跟它的財政狀況一起走向末路。

結語

北宋的富裕來自於它稅收制度上的開明和相對健康的君臣關系,稅入之豐,歷代王朝未有能及者。不幸的是,先天不足(國土無戰略優勢),外加後天災難(小冰期),它只能留給後人一道柔弱的身影,和積貧積弱的評價。所幸,張擇端用一支筆留住了三十萬禁軍都留不住的開封城,令我們後人還能一睹這個繁麗的王朝。

參考文獻

1. 脫脫等;《宋史》

2. 劉守剛;《中國財政史16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3.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灣商務印書館

㈡ 古代官僚等級特權制度對中國走向法治的影響

古代官僚等級特權制度對中國走向法治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群體龐大,耗費驚人

中國自秦漢以降,官員之多、之濫,機構惡性膨脹之難以遏制,尤為歷代史家所詬病。據宋史記載,王安石施行變法,一次就裁減冗員十九萬人。據此作粗略估計,北宋在編官員的總數,起碼應跟當時一百多萬的常備兵總數相當。宋代版圖不大,全國人口至多不超過一億;官員所佔比例如此之高,在一個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里,民眾負擔之沉重,可想而知。又據漢代史料記載說:「漢宣以來,百姓賦錢,一歲為四十餘萬萬。吏俸用其半,餘二十萬萬,藏於都內為禁錢。」這就是說,當時官員的薪俸,已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還多。

而以上兩條史料,還只是官方統計數據。實際上,各郡縣的地方官僚們,還要聘用大量的書辦、雜役之類編外人員或曰臨時工,這些人的薪酬及日用開支,還要靠向百姓攤派苛捐雜稅來滿足,所以民間負擔之沉重,可謂超乎想像。

(二)、機構重疊,多生弊端

中國的官僚制度,從構建之日起,就確立了從中央到郡、縣、鄉、亭(里)的四級或五級垂直對口管理體制。這一體制在後來雖稍有變動,但基本的框架卻一直沿襲了下來。在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這種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也許是一種唯一的選擇,因為它確實有

利於

君主的集權和國家的大一統。

但由於機構重疊過多,加之道路遙遠信息不暢,中央政府政令的貫徹實施和下面的信息反饋,必然產生困難。由於山高皇帝遠,地方官員們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判斷來行政,久而久之,就會演化出一套對中央政策作選擇性執行的潛規則來。所謂「瞞上不瞞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之故,在地方官貫徹實施中央政令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逐級遞增或逐級遞減的效應。對利官不利民的政令,比如增加或催繳稅賦之類的,官員們往往聞風而動,雷厲風行,甚至上頭放個屁,下面唱台戲,鬧得民間雞飛狗跳,人心惶惶。而對利民不利官的政令,比如減免稅賦禁止苛派之類的,官員們則會消極應付,拖著不辦,甚或陽奉陰違,另搞一套。

(三)、關系復雜,結黨營私

由於群體龐大,機構重疊,組織人事的管理又無嚴格的章法,而較多人為的干預,因此,必然導致官僚集團內部產生諸多利益的交集與勾連,從而形成復雜的人際關系網路或利益鏈條;有些官僚,還會通過姻親朋黨等關系網,聯接成一個個緊密的利益集團。利用這種復雜的關系網路,官僚們可以互為奧援,互通聲氣,撈取經濟利益,操控人事安排,甚至左右朝政,興風作浪。

官場的人際關系網雖然極其復雜,但最常見者不外乎以下三種:

一為上下勾結。各級地方官,會千方百計在中央部門尋找後台或靠山,通過利益輸送,為自己的仕途上保險。「朝里有人好做官」,即便不能因此得到提拔重用,但犯了事的時候,起碼能夠得到庇護轉圜。所以就連《金瓶梅》里西門慶那樣的一名縣衙小吏,也要通過關繫到京師的太師府尋找依靠,為此不惜大把使錢。而京里的大官們,其實也需要在各地尋找樁腳、爪牙或曰代理人,替他們廣為搜刮民間資財。就是這種自下而上的利益輸送和自上而下的權力庇護,構成了歷朝歷代最主要的官場利益鏈,自古及今,延綿不絕。

二為橫向聯結。勢力與地位相近的官僚們,往往通過姻親、故舊、宗族之類關系,形成一種同氣連枝的利益集團。他們官官相護,勾結串通,「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正是在這樣一種難以撼動的勢力背景庇護下,《紅樓夢》里的呆霸王薛蟠,才敢於公然搶奪良家婦女,並毫不在乎釀出命案;王熙鳳也才有膽子大放高利貸,有能力包打官司,大把收取銀兩。至於國民黨掌控中國大陸時期盛極一時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那就更是這種官場利益勾結的現代版和頂級版。不過也正是這種結黨營私,最終導致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覆亡。

三為底層官吏的糾結。由朝廷派遣的州、縣地方官員,都是實行任期制的流官,流動性強。而他們手下的師爺、門子、牢頭、聽差等役吏,則多是本地人,一般由現任官員據情錄用,身份等同於今日所謂的臨時工。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長期操持本職的老油子,諳熟官場的一切明暗規矩,並且跟本地鄉紳土豪的關系十分密切。外面派來的官員,無論行政、司法,還是欲搜刮以自肥,都要借重這一班人,因而他們便得以作威作福,橫行鄉里。他們身著公服,背靠官府,但乾的卻是強盜的勾當。他們敲詐勒索,巧取豪奪,占人田地,霸人房產,製造冤獄,坑人性命,無惡不作。這一類人對百姓的壓迫與危害,最直接也最兇殘。他們既是官僚特權政治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歷代政權忠實的掘墓人。

(四)、特權壟斷,經營自肥

官僚特權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官僚依法享有眾多特權。官員高踞於民眾之上,一貫強行為民作主,實即民之主宰,並按不同級別,在居住、服飾、出行等方面,享受諸多特權。經濟方面,官員不僅可按級別的不同,享有本人或全家免除稅賦徭役的優惠待遇,還要享受高薪厚祿,並得到皇上賞賜的職田。

以上依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往往並不能滿足官僚們的胃口,他們還會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盡可能撈取更多的利益。比如,明令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販鹽、冶鐵、鑄錢、漕運等資源性、暴利性行業,即所謂的國營行業,就只不過是名義而已,實際權力,都掌控在那些「有關部門」的官僚手中。他們依靠壟斷經營所獲取的暴利,除部分上交國庫,更多的獲利,都進了官僚們的私家。靠此而終致富可敵國的官僚,歷朝歷代皆有,可謂不乏傳承。

還有更多的官員,雖不能得以介入上述國家壟斷性行業以獲取暴利,但憑藉手中的權力,他們亦可介入民間的非法經營而自肥。這其中,最為常見也最能讓他們快速致富的途徑,就是進行官商勾結,獲取非法收入。因為從漢代開始的大中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廣大的全國統一市場,商業資本的規模之大,之活躍,早超過了十三世紀的歐洲;靠市場弄錢,就成了官僚們的一大發現。所以早在兩千年前,中國社會就已產生了第一批權貴資本主義的老祖宗。

本來,在中國傳統的專制制度下,商人一直都是備受歧視的社會群體,經商一直都被視為「末業」甚至是「賤業」。傳統主流社會對商人的態度,就如同當代馬列主義者之看待資產階級,認為他們是天生帶有原罪的;從事經商的人,被錄入「市籍」,屬於另類,連兒子都不能做官的。可是,金錢的吸引力畢竟太大,依法禁止經商的官員們,會私下跟商人勾結,充當商人的保護傘,支持他們操控市場,壟斷經營,甚至做「子錢家」放高利貸獲取暴利,然後共同分肥。

(五)、貪腐成性,頑症難治

馬克思揭露資本家的天性,說在百分之二百的利潤誘惑下,他們就會甘冒殺頭的危險去追逐利潤。而事實證明,古今中外的官僚們,也同樣具備這樣的貪婪本性;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大筆撈取錢財時,一切的道德說教和法律警示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官員貪腐,可說是一種普世的頑症,而且在那些權力失去監管的地方,它更會像瘟疫一樣四處蔓延,遍地流行。

不過,由於西方人普遍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相信死去之後,靈魂是要到上帝那裡接受審判的,所以官員的貪,也只是想在末日審判到來之前,弄些錢揮霍一度,享受一生。而在中國,持奉的卻是視死如視生的古老信條。所謂「子子孫孫,萬世之基業也」;皇帝和官僚們,無不希望保有千秋香火,以便萬代血食。因此一旦掌權之後,就不僅要為自身謀,為今生謀,還要為死後謀,為兒孫謀。故而在中國的官場里,貪官不僅繁殖迅速,產量奇高,並且普遍都格外貪婪。

「千里做官只為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都是官場上背地下流行的私話、實話。而官僚們弄錢的途徑,又可謂門道多多。下屬的貢獻,審理獄訟時原被告的賄賂,截留賑災款物,瞞報稅賦收入,虛支工程款項,等等等等,真是鑽頭覓縫,無孔不入。漢代的大司農田延年,相當於農業和建設工程部部長,他在為漢昭帝築墓時,雇民間牛車三萬輛運沙土,每輛雇價一千文,他虛報為二千文,一次就貪污三千萬錢。按當時的比價,十萬錢就相當於一戶中等之家的家產;田延年一次貪污就弄到三百個中產之家的財富,你叫他如何不貪?

中國的貪官,不僅貪得無厭,而且前仆後繼,跡近瘋狂,因此歷朝歷代,治吏治貪都是最高統治者最感迫切也最為頭疼的問題,為此可謂想盡了辦法,用盡了手段。派監察御史,派八府巡按,甚至皇帝微服私訪,但大都治標不治本,按下葫蘆又浮起瓢。貧農出身的朱元璋,恨貪官恨到極點,不僅殺掉貪官無數,還使出了古今中外最為殘酷的手段。他命令將貪官殺死,然後「剝皮實草」,做成動物標本那樣的貪官標本,擺放到官衙大堂上以儆效尤。可是,大明朝的貪官依然春風不吹都會生,朱皇帝臨死時只能悲嘆:「貪官怎麼就殺不絕啊!」

(六)、以官為本,以利維系

貪官既然殺不盡,於是就有了用高薪以養廉的說法。那麼,高薪養廉的效果又如何呢?其實,這只不過是糊弄老百姓的一個千年鬼話罷了。因為高薪的目的並非養廉,故而也就不可能養廉,該貪的,他照貪。清代的和珅,貪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卻依然不肯收手。宋代的嚴嵩父子,貪到家裡的金銀堆如山積,仍貪臟不止,還專門做了個帳簿計數,每貪滿五百萬,就置酒高會,以表慶祝,時人稱之為「害錢癆」。

故而所謂高薪養廉,不過是最高統治者的一種政治盤算而已,其目的,無非是要用高薪厚祿,把官員們聯接成為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或者照魯迅的說法,讓他們一起加入這人肉的盛宴,以便讓他們齊心合力,共同來維護這一桌千古不散的筵席。從這一點上來看,效果倒是明顯的,特別是在加強內部團結、共同維護特權體制和鎮壓民眾反抗方面,確實實現了官心的高度一致。

這一高薪厚祿以官為本的國策,還產生了另一個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結果,那就是在國人心中,樹立了一種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做官,成了一千多年來中國讀書人畢生追求與奮斗的目標和方向。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考到痴迷,考到瘋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目的在當官,當官的目的在獲利,打破頭也要擠進那個權力的圈子,就是為了進去共享那人肉的筵席。

然而歷史證明,這種收買官心的做法,也並不完全保險,到了新主子強勢崛起,或是外族大舉入侵之時,予原政權以致命一擊的,往往都是那些享受高薪厚祿的前朝官員。這類故事,在宋元之際,明清之際,以及日本人大舉侵華之際,出得最多。奇怪嗎?不奇怪。因利而效忠者,亦必因利而背叛,這也是人之常情。

(七)、近親繁殖,逐代退化

中國特權專制社會權利的延續與繁衍,跟其它專制社會一樣,所採取的也必然是一種近親繁殖模式,因而,出現逐代退化將是無可避免的。一般而言,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近親繁殖類型:

其一為皇族的生物性近親繁殖。出於門當戶對的考慮和世襲制下政治聯姻的需要,皇族一般都較多姑表或姨表姻親。這一方面固然有利於權力的順利交接和平穩過渡,但是,也就必然造成皇位繼承人品種的逐代退化,他們多半黯弱愚魯,或執拗乖戾,從而為王朝的衰落埋下病根。

其二為官僚集團內的組織性近親繁殖。官僚們在物色、推薦和選拔權力繼承人時,通常要受到親緣、裙帶、師生、同門等關系的影響,從而只考慮親疏,不注重才德。這種組織性的近親繁殖,也必然會造成官僚集團繼承人能力的逐代退化。比如漢代的推舉孝廉和賢良方正制度,演化到後期就完全變了味。以致漢末童謠這樣唱道:「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樣的歷史宿命,其實是無法避免的。

其三為思想性的近親繁殖。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本來倒是一個不錯的人才選拔制度,可以吸納一些新人進入統治集團,猶如輸入一些新鮮血液。但由於主考的官員們,一個個都是經歷了數十年官場生涯、被打磨得光溜圓滑的頑固分子,故而經他們挑選出來的,起碼也是些能在思想上跟他們基本保持一致的人物。而歷代許多思想敏銳才華出眾的考生,就因為在試卷里表露出了思想不正確或政治不正確而遭考官刷卷,以致屢考不中,抱憾終身。這樣在經過了幾代的逆淘汰之後,滿朝里站立的,便多是些平庸之輩了。

以上三種近親繁殖,最終就決定了一代王朝的「氣數」。因為這種退化與衰落一旦跟腐敗蔓延引發的社會動亂疊加,改朝換代的時刻,也就到來了。

(八)、黑暗專制,民不聊生

官僚特權制度,必然是一種專制的制度。由於權力的授予和監管是自上而下來的,政權的秉性也是從上而下逐級克隆出來的,所以它的運作,就必然是專斷的、蠻橫的和不透明的。這種制度以長官意志為法律,強調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全國對君主的絕對服從,故而特別強調一致性。因此盡管官員們各自肚裡都打著各自不可告人的主意,但表面上卻顯得思想高度一致,圈子裡千篇一律的官話、假話、套話盛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樣一個專橫的特權制度,卻堅持要用儒家仁義道德的脂粉來粉飾自己,但又總是騙不了老百姓。從前民間流行一句話,用來形容清朝和民國的那些官員。說他們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可謂一語中的,十分形象傳神。

正是由於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官僚對社會的壓迫和 不平等才導致中國當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進行法制建設。法制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保障。

這種本性野蠻兇殘、專橫暴戾,表面上卻打著儒家仁義道德旗號的特權專制制度,在處理獄訟時、在對百姓進行橫征暴斂時,其濫權的特性表現得特別露骨和淋漓盡致。對待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官員們可因稍不遂意就無端製造罪名,進行抓捕,而一旦投入監牢,又無錢打點,囚犯就會隨時面臨死亡。

看看《水滸傳》里,武松在監牢里耳聞目睹的那些治理犯人的手法,是不是件件堪稱經典?特別是那種讓犯人吃飽喝足之後,再使人把他用草席捲成一筒頭朝下豎立到牆角的辦法,可以讓人死後身上什麼傷痕都見不到。外面的人如果要問起來,管營和差撥就會說,他那是喝開水死的,吃飯撐死的,娛樂死的。

至於官員們下鄉催交稅賦,征索財物,那就更是飛揚跋扈,甚於猛虎了。柳宗元在《捕蛇者》中寫道:「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晚唐詩人杜荀鶴在《題所居村舍》里寫道:「家隨兵盡屋空存,稅額寧容減一分?衣食旋營猶可度,賦輸長急不堪聞。」白居易的《杜陵叟》,講的就更是一個千古的傷心故事。春秋兩季接連遭災莊稼苦無收成的杜陵叟,面對的卻是「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等等等等,引不勝引,摘不勝摘,兩千年來官僚特權制度和官僚們對無辜百姓犯下的惡行,可謂罄竹難書。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現代民國政府統治時期,亦未改變。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教書的

㈢ 宋代厚祿制實施的原因

  1.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稱帝頻繁,宋太祖因此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政策,制定優待士大夫的國策,體現在祿制上,就是採取「益俸」政策。

  2. 威力避免五代十國以來官吏盤剝百姓的情況,實行厚祿養廉,以免社會矛盾加劇。

  3. 宋初國家財政實力雄厚,商業發展,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厚祿政策。


衍生知識點——宋代厚祿制

宋代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大多均以錢支付。還有謙人(僕役)、衣料(官員使喚之僕役,每人每年糧食折錢3000文,綢絹每匹折錢一貫,布每匹350文,綿每兩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舉。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宋初基本沿襲後周之制,採用俸戶制。太宗初年廢俸戶制,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初期俸祿較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如規定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元豐改制,調整了官階與俸祿,又有增加。南宋初,財政困窘,俸給和米麥均減半支給。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復雜,如仁宗年間定41等,每等內依官職不同又多少有差,詳參見《宋史 職官志》。
宰相、樞密使一級的高官,每月俸錢三百千(即三百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月一百石;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 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以至喂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數量皆相當可觀。宋真宗時外任官員不得攜帶家屬,而家屬的贍養費則由官府財政供應,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還有「公用錢」(即招待費),如節度使兼使相公用錢可高達二萬貫,而且上不封頂,「用盡續給,不限年月」。公用錢之外,又有「職田」。諸路職官,各有職田,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直至邊遠的小縣,尚有七頃。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戶租種,官員坐享其成。

㈣ 貞觀政要 貪鄙原文及翻譯

《貞觀政要.貪鄙》吳兢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見金錢財帛不懼刑網,徑即受納,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群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榮,遂妄受財物,贓賄③既露,其身亦殞,實可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群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之手,亦為可笑。」

譯文: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侍臣們說:「人們手中有一顆明珠,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如果拿去彈射鳥雀,這難道不是很可惜嗎?何況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見到金銀錢帛不懼怕法律的懲罰,立即直接收受,這就是不愛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彈射鳥雀,何況更加珍貴的性命,怎麼能用它來換取財物呢?群臣如果能夠全力竭盡忠誠正直,有益於國家,利於百姓,那麼官職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這種受賄的手段求取榮華富貴,隨便就收受財物。贓物賄賂暴露以後,自身也將受到損害,確實是可笑的。帝王也是這樣,任性放縱,無限度地徵用勞役,信任小人,疏遠忠誠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豈能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而自認為賢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裡,也是很可笑的。」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至如內外官五品以上,祿秩優厚,一年所得,其數自多。若受人財賄,不過數萬。一朝彰露,祿秩削奪,此豈是解愛財物?規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儀休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詩》雲:『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固非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徑,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師隨而伐之,蜀國遂亡。漢大司農田延年贓賄三千萬,事覺自死。如此之流,何可勝記!朕今以蜀王為元龜,卿等亦須以延年為覆轍也。」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曾經說過,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愛惜財物。像五品以上的官員,他們高官厚祿,一年所得的財物,數目非常大。如果接受別人的賄賂,數目不過幾萬。然而,一旦醜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這樣做,哪裡是愛惜錢財呢?他們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過去,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但從不接受別人進獻的魚,因此他得以長期享受魚的美味。國君貪婪,必定亡國,臣子貪婪,必定喪命。《詩經》上寫道:『大風颳得迅猛,貪心的人敗壞家族。』所言不虛啊!過去,秦惠王要攻打蜀國,但不熟悉蜀國的道路,於是,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並把金子放在石頭身後。蜀國人看見了,以為石牛可以屙金子。蜀王便叫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國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這樣開辟出來了。於是,秦國大軍尾隨而至,滅掉了蜀國。漢代,大司農田延年接受賄賂三千萬,事發他自殺身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現在以蜀王為警戒,你們也要把田延年當做前車之鑒。」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業業,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寧,自身常得歡樂。古人雲:『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此言可為深誡。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譯文:
貞觀四年,太宗對公卿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長久以來小心謹慎以敬畏天地。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這話可以深以為戒。如果徇私貪污,不但是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呢?你們應當深刻地思考這些話。」

原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自九成宮赴京,違法取驛家麩數石。太宗賜其麩,今自負出以恥之。

譯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從九成宮去京城,他在驛站人家處違法取得幾擔麥麩。唐太宗知道後,就把這些麥麩賜給他,讓他自己背出宮,以此來羞辱他。

原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諸山大有銀坑,采之極是利益,每歲可得錢數百萬貫。」太宗曰:「朕貴為天子,是事無所少之。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且國家剩得數百萬貫錢,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見卿推賢進善之事,又不能按舉不法,震肅權豪,惟道稅鬻銀坑以為利益。昔堯、舜抵璧於山林,投珠子淵谷,由是崇名美號,見稱千載。後漢桓、靈二帝好利賤義,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將我比桓、靈耶?」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

譯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宣州、饒州的大山裡埋藏有銀礦,如果把它們開采出來,可獲得極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繳錢數百萬貫。」唐太宗說:「我貴為天子,這樣的事知道得很多,現在,我需要的只是對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善事。國家增加數百萬的收益,又有什麼用呢?你不推舉賢能,表彰善事,也不揭發姦邪之人,肅清豪強,只知道上奏銀礦這些有關實利的事情。過去,堯舜把美玉扔進山林,把寶珠沉沒於深淵,贏得了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後漢時,桓帝、靈帝重利輕義,是近世有名的昏聵之君。你這樣做,是要把我與桓帝、靈帝相比嗎?」就在這一天,他下令將權萬紀削官為民。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雲:『鳥棲於林,猶恐其不高,復巢於木末;魚藏於水,猶恐其不深,復穴於窟下。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害,長守富貴矣。古人雲:『禍福無門,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卿等宜思此語為鑒誡。」

譯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古人說:『飛鳥棲息於樹林,唯恐樹木不高,所以築巢於樹木的頂端;魚藏於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於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們所捕獲的,都是因為貪餌的緣故。』現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能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啊!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那些以身試法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什麼不同呢?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作為借鑒和告誡。」



評析:
貪欲,乃是罪惡的源泉。帝王貪得無厭,就會勞役無度,信任奸臣,疏遠忠良。太宗能夠克制自身的貪欲,並以此警戒群臣,在處置權萬紀、陳萬福等貪官時,體現出了反對貪鄙的精神。

㈤ 明朝的俸祿制度是怎樣的

有關明代俸祿制度的研究,從顧炎武到趙翼以及當代的
許多學者都給與了足夠的重視與研究,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
的真知灼見。本文的重點想從造成明代薄俸的原因及其危
害方面作些補充性的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明代俸祿制的形成
明代俸祿以品級制度為基礎,其共分為十八等,實行年
俸、月俸雙軌制。明代官員俸祿制度的確定最初始於洪武四
年(1371年)。是年,明太祖命中書省、戶部制定文武官員的
俸祿標准,規定:「正一品九百石,從一品七百五十石,..正
九品六十石,從九品五十石。省、部、府、縣、衛、所、台憲諸司
官驗數月支。」 作為俸祿制度的補充,明初沿用歷代做法,
「聽武臣墾荒為業,文吏悉授職田」。 洪武十三年,重定內外
文武官歲給祿米、祿鈔之制,「制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
之數。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內外衛官七百六十人,凡田
四千六百八十八頃九十三畝,歲人米二十六萬七千七百八十
石」。0明太祖在給戶部的敕書中指出:「稽古建官,略知等第,
其依品級次第.. 朕觀古今之無品也,則以祿為式,是尚質
量也,惟魏之定品是尚文也。其與文質之道,雖華朴之有殊
亦模範之可徑,守之不紊,履之不煩。今之任官煩資,食祿法
品,勒石昭示,命戶曹司之,毋紊輕重之條,依期而給與之,斯
之公良哉,故茲制諭。」④這一年,明太祖普遍增加了俸米歲
額,從五石到二百石不等。同時,因「大明寶鈔」的發行按官
品增加了祿鈔這一項目,所增加的祿鈔從3O貫到300貫不
等:正一品至從四品均300貫;正從五品150貫;正從六品90
貫;正從七品60貫;正從八品45貫;正從九品3O貫。史載:
「洪武時,鈔一貫,抵米一石。」⑤隨著政權的逐步鞏固和經濟
實力的不斷增強,明政府有條件改善官員的待遇,增俸的范
圍開始擴大,幅度也大為提高。綜合洪武時期來講,此次官
俸定製應是官員生活較為寬裕的一個時期。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終確定乃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先是
對公、侯、伯的俸給制度進行改革,「令公、侯、伯皆給祿米,論
功定數,責成他們各歸舊賜田於官」⑥,廢除了明初「勛戚皆賜
官田以代常祿」⑦之制;其次,把核定官俸與文武官員的品、
階、勛相結合,根據官制統一按月發放官俸,規定:「正一品月
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
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
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
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 這次俸祿改制與洪武十三年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9卷
相比。正一品增加44石,正從八品和正九品分別增加1~3
石,其餘則大多減少了俸祿,多的減至188石,少則2石不等。
顯然,這一次改制大大降低了官俸的基本標准,進一步縮小
了品級歲俸的差距。此後歷代相沿,「自後為永制」。
二、明代俸祿制的類別及其演變
明代俸祿類別繁多,在各朝有較大的差異,大體分為本
色和折色兩大類。在具體發放過程中,呈現出十分繁雜的特
點,尤其是俸祿的折支是一種嚴重的變相降俸。明代最常見
的折支有米折鈔、米折物、米折銀等幾種形式。下面分述之:
1.米折鈔。洪武七年(1374年)設寶鈔提舉司,第二年印
制「大明寶鈔」,通行民間。但由於寶鈔的發行不設鈔本,發
行額沒有限制,且又易於偽造,致使「大明寶鈔」迅速貶值,形

2 論明代俸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其影響
同廢紙;通貨膨脹直接沖擊了明代正常的俸祿體系,折鈔與
減俸無異。
官俸折鈔始創於明太祖,史載:「洪武時,官俸全給米,問
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 洪武九年二月令:
「文武官吏俸、軍士月糧,自九月為始,以米、麥、鈔兼給之。
其陝西、山西、北平給米十之五;湖廣、浙江、河南、山東、江
西、福建、兩廣、四川及蘇、松、湖、常等府給米十之七。其悉
以錢鈔准之。儲麥多者,則又於米麥兼給。每錢一千,鈔一
貫,抵米一石;麥減米價十之一」。 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定鈔
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充祿賜」。 至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乃
「命庄浪、河州、洮州、泯州、西寧、涼州、寧夏、臨洮八衛官吏
月俸,每石折鈔二貫五百文」。 總體而言,明太祖時期,米折
鈔制僅是局部施行,且折支比例無常。
折鈔全面施行則是從明成祖統治時期開始的。其定例
如下:「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品、四
品米鈔中半兼支;五品、六品六分米四分鈔,七品、八品八分
米,二分鈔。每新鈔二錠折米一石。該各衙門按月自赴該庫
關支。」 至於折鈔的具體數額在各朝略有異:永樂時,每米一
石鈔十貫;洪熙時,每米一石給鈔二十五貫,在洪熙元年頒布
的<郊恩詔》之諭令日:「天下諸司文武官吏俸給,每石折支鈔
二貫五百文,近年米價騰涌,日用不給,除原本色米外,其餘
俸米每石折鈔二十五貫,候年豐糧積,再行定奪。」 ;宣德初
年,「米一石用鈔五十貫」 ,宣德八年,每米一石減至十五貫;
正統中,每米一石鈔十貫;成化時,每米一石給鈔十貫。據洪
熙元年尹松的上書:「四方米貴賤不同,每石四十五貫者有
之,六七十貫者有之,官員俸米所折之鈔僅能買不及其所折
數目之一半。」0綜觀有明一代,米鈔兼支例幾經變化,愈折愈
少,脫離市場行價,以致「卑官日用不贍矣」。
2.米折物:胡椒、蘇木、絹布等。永樂初年,決定京官俸
給,「春夏折鈔,秋冬則蘇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
下則十之四至十之三」。 永樂二十三年,令在京文武官員折
俸鈔俱給胡椒、蘇木,胡椒每斤准鈔一十六貫,蘇木每斤八
貫。宣德九年(1434年),進一步提高胡椒、蘇木價格,胡椒每
斤准鈔五十貫。與永樂二十三年相比,均提高了6.25倍。
而八年的米鈔比例為鈔十五貫折米一石,這意味著相當於胡
椒每斤折米6.67石,蘇木每斤折米3.33石。成化二年。「1日
例,兩京文武官員折色俸,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
椒」。 胡椒、蘇木作為一種調味品和染色品,大抵從外國進
74
口;在明朝人眼裡,是只有宮廷才能享有的一種奢侈品。將
這種奢侈品作為俸祿發放,且朝廷規定的折色比例遠遠低於
市場行價,官員用薪俸所折之胡椒、蘇木在市場上只能換回
極少的必需品。實際上朝廷是用這種折支的辦法掩蓋其對
官員俸祿的剋扣。
折絹布始於明宗宣德六年,規定:「以承運庫中的生絹折
支在京文武官員的俸給,絹每匹折米二石。八年,令兩京文
武官員折色俸,每鈔十五貫折米一石,仍以十分為率,七分折
絹,三分折布,絹每匹准鈔四百貫,布每匹一i百貫。」 此即所
謂的米折絹和米折布;不難看出經過折算後,絹一匹折米26.
7石。布一匹折米13.3石。到了成化七年,戶部尚書楊鼎請
「以甲字型檔所積之布估給。布一匹當鈔二百貫。是時,鈔法不
行,一貫僅值錢二三文,米一石折鈔十貫,而布值僅二三百
錢,布一匹折米二十石,則米一石僅值十四五錢」。 成化十六
年,又令「以三梭布折米,每匹抵三十石,其後粗闊布亦抵三
十石」。 然而當時,「三梭布一匹,極細者不過值銀二兩,而米
價遇貴則有一石值銀一兩者。今布一匹折米三十石,輕重已
自懸決,後乃至以粗闊棉布值銀三四錢者,亦抵米三十石,則
是粗布一匹而價銀至三十兩,自古未有也」。

3 論明代俸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其影響
以正五品官為例:一個正五品官員的年俸米為192石,1
匹布按成化十六年3O石之折算比例折支給官員,而1匹細
布價值不過2兩白銀,其年俸實際值銀僅6.4兩;1匹細布如
此。更何況僅值銀三四錢的粗闊棉布之折支。顯然,明廷米
折絹布的情況達到了一個荒唐的境地。因此,史家嘆「自古
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3.折支銀兩。清人趙翼在<廿二史 .明官俸最薄條》
中記載:「成祖遷都北京。以漕運不便,百官俸米,皆另赴南京
關支,惟英國公張輔,以功大許北京支領。其百官俸米,領票
後賣於商人赴領,每十石只直銀一二兩。周枕以江南正苦糧
重,建議量折銀,每石銀四錢,以充百官俸。折銀之例始
此」。 <續文獻通考.田賦考》亦記載道:「先是京師百官月俸,
皆持帖赴領,南京米賤,時俸帖七八石,僅易銀一兩。江南巡
撫周枕,請減重額官田,極貧下戶兩稅,准者金花銀。每兩當
米四石,解京充俸。至是副都御史周銓言,行在各官俸支米
南京,道遠費多,輒以米易貨,貴買賤售,十不及一。朝廷虛
糜廩祿,各官不得實惠。請於南畿、浙江、江西、湖廣不通舟
楫地。折收布、絹、白金(銀)。解充京俸。」
同時,據(明會典》載:成化二十年,令五府六部等衙門官
員三分四分本色俸,每石暫折銀七錢,以後如舊例。至孝宗
即位,重令上述衙門官員的本色銀折俸關支。弘治四年,折
銀官員的范圍又擴大至該支南京本色俸者。米一石折銀七
錢。 百官折銀情形乃與米鈔例相似,任隨其意,缺乏一個合
理的折支尺度,取之於民與發之於官的比例相差很大。誠如
顧炎武所雲:「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鈔,其後鈔不行而
代以銀,於是糧之重者愈重,而俸之輕者愈輕,其弊在於以鈔
折米,以布折鈔,以銀折布,而世莫究其源流也。」0在米折銀
的時候,明廷並未嚴格執行這一措施。而是在銀、物之問反復
的折騰;加之商人的盤剝,高者為原來的幾分之一,低者僅為
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直接導致了清廉官吏入不敷出的狀況日
益嚴重。

4.廢除職田。明代薄俸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廢除了歷代
的職田制度。古代職田制度是官員俸祿制度的重要補充。
自秦漢實行土地私有制以來,歷代均承襲授百官田為職田的
制度,以此作為官員俸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初仍有職田
制,史載:「勛戚皆賜官田以代常祿。」國洪武十年,「賜百官公
田,以其租人充祿。指揮沒於陣者,皆賜公田」。 <明太祖實
錄》亦載:「制賜百官公田,以其租人充俸之數。公、侯、省、
府、台、部、都司內外衛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八
頃九十三畝,歲人米二十六萬七千七百八十石。」但隨後「令
還田給祿米」。 職田的取消,大大降低了官員的實際俸祿水
平,尤其是地方官的俸祿。<明史.職官志》載:「周自卿以下
有田不稅,晉有芻田,後魏宰人之官有公田,北齊一品以下公
田有差,唐制內外官給職田。」 然「惟本朝官仰俸薪,別無所
賜,郡邑所在,田皆起科,亦不聞有公田之名」。0顧炎武分析
道:「前代官吏,皆有職田,故其祿重。祿重則吏多勉而為廉。
. . 是國初此制未廢,不知何年收職田以歸之上,而但折俸
鈔,其數復視前代為輕,始無以則吏之廉矣。」
職田制度對於增祿,穩定地方低級官僚隊伍有著重要意
義;職田制度的廢除加大了明代官員收人的不穩定性,也大
大增加了明政府整頓吏治的難度。
三、明代薄俸制的原因及其危害
與唐宋時期的厚祿相比,明代的俸祿可謂相形見絀,不
可同日而語。對此,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清乾嘉時期的
考據學家趙翼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顧炎武在總結明亡時
深情的說道,「今日貪取之風,所以固膠於人心而不可去者,
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 明代官俸的折支制度,以鈔
折米,又以米折鈔,而官員幾經折騰到手之鈔則如同廢紙一

4 論明代俸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其影響
般。以致顧炎武認為折支制度是造成明代官俸低微的主要
弊端。
折支制度無疑是造成官員俸祿低微的直接原因,但是我
們如果進一步思考,明代為什麼要這樣折騰百官,使官員俸
祿連養家糊口都有困難呢?我們認為造成明代薄俸的狀況
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代俸祿之薄與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直接關
系。朱元璋出生於一個典型的貧困農民之家,父母兄長「農
業艱辛,朝夕彷徨」,他自己年幼時亦飽受官吏欺壓和飢寒流
離之苦,對社會各階層的人情世故有很深的了解,並目睹了
元末「百官多貪暴」的黑暗政治現實。朱元璋的閱歷和思想,
決定了他對土豪劣紳們奢侈豪華的生活有一種本能的仇恨,
而對官吏們的腐敗蠢民尤為深惡痛絕。其執政後即貫徹「重
典懲貪」的治國思想,並告戒群臣,「朕向在民間,嘗見縣官奸
而弄法,蠢政害民,靡所不至。遂使君聽不宣,政事日壞;加
以凶荒,弱者不能聊生,強者去而為盜」。 一向以簡朴著稱的
皇帝,雖視「前代差已薄」,但在他的觀念之中乃認為,官員的
俸祿只要足夠養家糊口略有剩餘即可。正是朱元璋的這種
心理致使其幾次調整官俸,導致官俸越來越薄。
其次,戰後的明王朝百廢待興、財政緊張,而各種俸祿,
如宗藩俸祿、勛戚俸祿、軍士俸餉、百官俸祿,成為一種沉重
的財政包袱,從而造成了明代一開始就不得不實行低俸,而
其中宗藩俸祿尤為明廷之痼疾。龐大的宗俸支出使得明政
府每年耗費巨額財政來維持其「食祿而不治事」的寄生生活,
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嚴重負擔,客觀上影響了官員的實際俸祿
水平。
明朝初年,諸王公主人數不多,國家財政尚能支付。至
明中葉以後,宗室人口繁衍迅速,數量龐大,史稱:「國初支庶
不繁,定製因略;金麟趾蠡斯其麗不億,視昔時數百倍矣。」
根據徐光啟計算,宗藩人數大約每3O年增加一倍,洪武時
「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而到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則
「見存者不下八萬」。∞以河南開封之周王府為例:「洪武中河
南開封惟一周府,今(嘉靖初)郡王已增三十九府,將軍至五
百餘,中尉儀賓不可勝計。」∞嘉靖時擔任禮部尚書的梁材道:
「河南初封周王一府,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俸
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
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o同時,梁材列舉了山西、
山東宗藩及祿米數量,指出:「山西宗藩數為1851人,歲支祿
米872306石;山東宗藩數為361人,歲支祿米139237石。」
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上書朝廷,不無憂慮的談
了宗祿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他說:「今天下之事
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 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
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如山
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
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就是二萬石。是二省之
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俸、軍餉皆出其中
乎!」 禮科給事中張國彥也說:「天下歲供京師者止四百萬
石,而宗祿糧則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國課之數,不足以供宗室
之半也。」
再次,漕運困難。漕運是我國兩千餘年封建集權王朝的
生命線,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補給線。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
視,視為國家之大政。史載:「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
陸兼挽,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0後因「海運多險,陸挽亦
艱。」 永樂九年二月乃命尚書宋禮、侍郎多純都督周長浚會
通河,歷經數年,「自是漕運直達通州,海陸運俱廢」。 在明
代,京杭大運河承擔著漕運之重任,漕糧北運主要倚仗大運
河。因此漕運的興衰客觀上也制約了明代官俸政策的推行。
附表:明代(1421~1570)的漕糧實運數: (單位:萬石)
分析上表可看出:與明初相比,運河每年漕糧的實際運

5 論明代俸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其影響
量總體呈遞減趨勢(明初平均為40O萬石左右);至明末萬曆
三十年,漕運抵京僅百三十八萬石。總之,因大運河中段借
黃河作道,常因黃河的多決、改道,漕運屢遭破壞;加上官府
腐敗、漕運軍官剋扣食贓,沿途販賣漁利,造成了漕糧短缺,
明政府只得以漕糧改折加以應付。漕運的困難,致使漕糧不
能及時到位,此亦為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相離的明代官員俸
薄、採取折銀方式之重要原因。

復次,官僚機構的不斷膨脹,官俸支出的增幅遠遠不及
官僚隊伍的膨脹速度。洪武時,全國武職人員約2.8萬人,
到成化年間,已增至8.1萬余員;文職人員,洪武時約2.4萬
人,正德以來,僅吏員就增至5.1萬余員。在嘉靖年間,劉體
健就上書指出:「以歷代官數,漢七千八百餘員,唐萬八千員,
宋極冗至三萬四千員。明代文職官數在國初五千四百有餘,
武職官員在國初為二萬八千餘員,自憲宗五年,武職已逾八
萬,全文武官數蓋十餘萬。至武宗正德年間,文官二萬四千
六百八十三員,武官十萬,衛所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六
千,吏五萬五千,其俸祿糧約數千萬,全國夏秋糧大約二千六
百六十多萬石,出多人少,俸給無法提高。 由於冗員冗官享
受政府俸祿人員的范圍大大擴大,個體官俸就大為減少,以
致造成各級官吏所得大多人不敷出,嚴重影響了官吏的實際
生活水平。
明代薄俸制對當時政治與社會造成的危害是顯著的。
明代的薄俸制,在「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的明
初,對緩解國家財政困難、樹立廉政之仕風雖有一定積極意
義;但明中葉以後,則加深了吏治的腐敗和政治的腐朽,造成
「貪風不息,廉吏難支」 的局面。俸薄如此,使得小官舞弊以
救貧、大官貪污以致富,導致吏治敗壞,加重了百姓負擔,擴
大社會矛盾,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筆者認為,明代大小官
員之所以竟相走向貪污的道路,除與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腐
敗、貪婪的本性所決定外,與明代官員俸祿制度的重大缺陷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對於俸祿厚薄與廉政之間的關系前人早有許多深刻的
闡述。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孝
宣皇帝在給低級官吏加俸的詔書中指出:「今小吏皆勤事而
俸祿薄,欲使其勿侵漁百姓,難矣。」 宋太祖更是一針見血指
出:「吏不廉則政治削,祿不充則飢寒迫,所以漁殺小利,蠹耗
下民,由茲而作矣。」 對於明朝的官俸現狀,其時人亦頗多議
論。永樂時任雙流知縣的孔友諒說:「國朝制祿之典,視前代
為薄。今京官及方面官稍增俸祿,其餘大小官員自折鈔外,
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首之資,以道路往來,費
安所取資。貪者放利行私,廉者終萎莫訴。」 正統年間御史
陳泰也說:「今在外諸司文臣去家甚遠,妻子隨行,祿厚者月
給米不過二石,薄者一石,又多折鈔,九載之間,仰事俯首之
資,道路往來之費,親故問譴之需,滿罷閑居之用,其祿不贍,
則不免失其所守,而陷於罪者多矣。」
在俸祿普遍低微的情況下,眾多官員侵漁百姓,相互影
響,勢必造成貪污成風。到明中葉以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均留有貪污之痕跡。史稱:「嘉靖時期,貪官暴吏,布滿中外;
嘉隆以後,更是『惟賄是舉,而人皆以貪墨以奉上司。」舊微薄
的俸祿,使得明代官場「禮義淪亡,盜賊競作,貪婪和無恥之
風彌漫」。 在薄俸制下,更是使得廉吏生活拮據,難以維持生
計。洪武年間,官至正三品的通政使的曾秉正,去職時竟「貧
不能歸,鬻其四歲女」。 成化年間,曾以廷試第一名為翰林修
撰的羅倫,在被貶為福建市舶副使時,因微薄的官俸不足開
支,只好靠賣字謀生;大清官海瑞,在死的時候,同僚在其家,
更是只見麻布帳子破箱子,只好由其同僚湊錢辦了喪事。

在這樣一個連正常生活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的朝代,即

6 論明代俸祿制度演變的原因及其影響
使重典酷法也無法阻止官吏涉牽貪賄之途。顧炎武一針見
血地指出:「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於人心不可去者,以給俸
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國在明代官員其家庭成員普遍多達數
十人的情況下,單單靠低微的俸給,絕大多數是無法滿足其
生活享受的,入不敷出是迫使他們競相走上貪污之路的重要
原因。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明代官員的俸祿在歷史上為典
型的「薄俸」。筆者認為,俸祿水平與廉政密切相關,在封建
時代厚祿未必養廉,但是適當的俸祿水平是確保吏治清廉的
必要條件;「俸薄不足以養廉」,「吏俸薄則犯贓者必多」;0隻
有俸祿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然後嚴肅法紀,才能收到止貪勵
廉的功效。誠如明代正統年間御史陳泰上書所言:「乞量增
祿廩,俾足養廉,然後治貪污,則貪風息」, 單靠重典懲貪難
以收到成效。官吏的俸祿水平需因時制宜,適應社會經濟的
發展,適時調整官員待遇;俸祿水平偏低,影響官吏的積極
性,與其地位和作用不相稱,弱化行政效率;同時易造成官吏
生活拮據,導致貪風盛行,殃及百姓。一個朝代官俸的設計
科學與否應遵循這樣原則:一般官吏的俸祿需足以養家,使
其無後顧之憂,並不得低於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

㈥ 文言文:貞觀政要.貧鄙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見金錢財帛不懼刑網①,徑即受納②,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群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榮,遂妄受財物,贓賄③既露,其身亦殞,實可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群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之手,亦為可笑。」
【譯文】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侍臣們說:「人們手中有一顆明珠,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如果拿去彈射鳥雀,這難道不是很可惜嗎?何況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見到金銀錢帛不懼怕法律的懲罰,立即直接收受,這就是不愛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彈射鳥雀,何況更加珍貴的性命,怎麼能用它來換取財物呢?群臣如果能夠全力竭盡忠誠正直,有益於國家,利於百姓,那麼官職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這種受賄的手段求取榮華富貴,隨便就收受財物。贓物賄賂暴露以後,自身也將受到損害,確實是可笑的。帝王也是這樣,任性放縱,無限度地徵用勞役,信任小人,疏遠忠誠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豈能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而自認為賢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裡,也是很可笑的。」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至如內外官五品以上,祿秩優厚,一年所得,其數自多。若受人財賄,不過數萬。一朝彰露,祿秩①削奪,此豈是解愛財物?規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儀休③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雲:『大風有隧,貪人敗類。』固非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徑,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師隨而伐之,蜀國遂亡。漢大司農⑤田延年贓賄三千萬,事覺自死。如此之流,何可勝記!朕今以蜀王為元龜⑥,卿等亦須以延年為覆轍也。」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曾經說過,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愛惜財物。像五品以上的官員,他們高官厚祿,一年所得的財物,數目非常大。如果接受別人的賄賂,數目不過幾萬。然而,一旦醜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這樣做,哪裡是愛惜錢財呢?他們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過去,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但從不接受別人進獻的魚,因此他得以長期享受魚的美味。國君貪婪,必定亡國,臣子貪婪,必定喪命。《詩經》上寫道:『大風颳得迅猛,貪心的人敗壞家族。』所言不虛啊!過去,秦惠王要攻打蜀國,但不熟悉蜀國的道路,於是,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並把金子放在石頭身後。蜀國人看見了,以為石牛可以屙金子。蜀王便叫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國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這樣開辟出來了。於是,秦國大軍尾隨而至,滅掉了蜀國。漢代,大司農田延年接受賄賂三千萬,事發他自殺身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現在以蜀王為警戒,你們也要把田延年當做前車之鑒。」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業業,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寧,自身常得歡樂。古人雲:『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此言可為深誡。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譯文】
貞觀四年,太宗對公卿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長久以來小心謹慎以敬畏天地。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這話可以深以為戒。如果徇私貪污,不但是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呢?你們應當深刻地思考這些話。」
【原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自九成宮赴京,違法取驛家麩數石。太宗賜其麩,今自負出以恥之。
【譯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從九成宮去京城,他在驛站人家處違法取得幾擔麥麩。唐太宗知道後,就把這些麥麩賜給他,讓他自己背出宮,以此來羞辱他。
【原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諸山大有銀坑,采之極是利益,每歲可得錢數百萬貫。」太宗曰:「朕貴為天子,是事無所少之。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且國家剩得數百萬貫錢,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見卿推賢進善之事,又不能按舉不法,震肅權豪①,惟道稅鬻銀坑以為利益。昔堯、舜抵璧於山林,投珠子淵谷,由是崇名美號,見稱千載。後漢桓、靈二帝好利賤義②,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將我比桓、靈耶?」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③。
【譯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宣州、饒州的大山裡埋藏有銀礦,如果把它們開采出來,可獲得極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繳錢數百萬貫。」唐太宗說:「我貴為天子,這樣的事知道得很多,現在,我需要的只是對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善事。國家增加數百萬的收益,又有什麼用呢?你不推舉賢能,表彰善事,也不揭發姦邪之人,肅清豪強,只知道上奏銀礦這些有關實利的事情。過去,堯舜把美玉扔進山林,把寶珠沉沒於深淵,贏得了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後漢時,桓帝、靈帝重利輕義,是近世有名的昏聵之君。你這樣做,是要把我與桓帝、靈帝相比嗎?」就在這一天,他下令將權萬紀削官為民。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雲:『鳥棲於林,猶恐其不高,復巢於木末;魚藏於水,猶恐其不深,復穴於窟下。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害,長守富貴矣。古人雲:『禍福無門,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卿等宜思此語為鑒誡。」
【譯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古人說:『飛鳥棲息於樹林,唯恐樹木不高,所以築巢於樹木的頂端;魚藏於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於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們所捕獲的,都是因為貪餌的緣故。』現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能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啊!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所召。』那些以身試法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什麼不同呢?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作為借鑒和告誡。」

㈦ 女29歲,想買份重疾和醫療,養老型壽險,收入三千左右,請問哪種險比較適合我

月人收入3000
年收入36000
年交費建議:年收入10%(考慮到孩子,可能會再給孩子買)

3600元涉及重疾,住院醫療(住院,體質差的話就上,身體健康的話等40歲了在上,喲不很浪費哦,住院的是消費型的,基本有醫保就夠了)和養老

中國人壽
瑞鑫兩全分紅型

——————————————————————————————
年齡:29歲 性別:女 交費期:20年

年交保費: 3669.3元 基本金額:27000.00 元
——————————————————————————————

福: 風險保障高,福澤更綿長
至80周歲擁有風險保額81000元

祿: 三年一返還,輕松享厚祿
每三周年領取2160元紅包直至80周歲,共計36720 元
不領取,可放在公司3%復利生息,隨時可領取;

壽: 八十退休金,壽比南山松
至80周歲可領取81000 元養老金

康: 十二重疾險,健康來保障
在80周歲前擁有81000 元十二種重大疾病保障金

財: 年年有分紅,財源滾滾來
每年享有公司的投資收益,預計復利累積可達163588 元

總投入: 73386元 預計總收益:281308 元

保險顧問: 湯曉雄 CALL:15980692169 福州

附————重大疾病列表:
一、惡性腫瘤:二、急性心肌梗塞:三、腦中風後遺症:四、重大器官移植術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五、冠狀動脈 搭橋術(或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六、終末期腎病(或稱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七、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八、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償期:九、癱瘓:十、嚴重帕金森病:十一、嚴重Ⅲ度燒傷:十二、主動脈手術:

——————————————————————————————————————————————————————————
以下內容可參考下關於養老險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25歲到30歲左右的年齡段是投保養老險最佳時期

保費支出最好不要超過自己年收入的10%

選擇購買養老保險時需要牢記三大原則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與商業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社會保險的原則是「廣覆蓋,低保障」,也就是說,從個人角度,你如果想退休後有與現在消費水平持平的生活水準,你就需要選擇適當的商業養老保險來補充自己的養老生活。

養老金具有三個特點:必須是一筆穩定增長的現金;必須保證這筆錢專款、專管、專用;這筆錢應該是可持續的,最好能與我們的在生之年長度一樣。針對養老金的這種特點,為自己做養老保險規劃還真有些門道。

何時應該考慮購買養老保險?

不少人認為,養老是老了才會考慮的事。其實,由於保費及保費生成的利息是保險公司最終給付客戶的養老金來源之一,所以保費交納得越早,保險公司運作的時間就越長,相同保額需要繳納的保費也就相對更少。而養老險在各類保險中屬於保費較高的產品,投保年齡不同會使保費差別比較明顯。據相關測算,一般年齡相差1歲,每年保費可以少繳2%左右。而25歲到30歲左右的年齡段是投保養老保險的最佳時期。

應該買多少養老保險才算合適?

從理論上說,被保險人身上負有多少經濟責任,就相應買多少保額的保險。但養老保險是一種遠期計劃,從投保人繳費到年金領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年齡、生活水平等。所以先要根據年齡、目前收入、通貨膨脹等因素估算出未來的收入趨勢和未來的養老費用,再結合交費能力、養老金籌集方式,如有無社保及企業年金、財產性收入等找出養老保險的缺口,最後才能估算出合適的養老保險額度。當然這都是保險公司要為你做的事。

還有一種簡單的方式,就是先確定自己希望退休後每月從保險公司領多少養老金,再請保險公司幫助你規劃和計算出需要購買的保險額度。一般來說,保費支出不能超過自己年收入的10%。

應該買哪種養老保險產品?
目前,市場上的養老保險產品主要有傳統型、分紅型養老、投連型和萬能型等幾種。傳統型養老險預定利率確定,領養老金的時間、金額也可以在投保時明確選擇和預知,回報固定,但劣勢是很難抵禦通脹的影響。而分紅型養老,有保底的預定利率,利率比傳統養老險稍低。但分紅險除固定生存利益之外,每年還有不確定的紅利分配。傳統型和分紅型養老保險比較適合工薪階層;而投連型和萬能型保險由於投入較高、風險較大,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收入人群。

選擇養老保險應牢記三大原則,一是選公司。養老保險往往會伴隨自己的一生,因此不能只看價格,必須選品牌好、實力強、服務好的公司。二是只有適合自己的養老保險才是最好的,否則再便宜也不能稱為價廉物美。三是購買順序不能顛倒:先保障後儲蓄盈利,先大人後小孩。即優先選擇純保障型的險種,如疾病和意外等險種,再考慮養老保險。大人是家庭經濟的支柱,先為大人投保高保障的壽險或健康保險,再考慮小孩的教育和醫療險。

㈧ 李白一年揮霍30萬銀兩,為何不拉貧窮潦倒的杜甫一把

因為李白四處游歷,在杜甫貧困時並兩人天各一方沒有聯系,李白想幫也幫不上。

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他比杜甫大10歲。他和杜甫見面的時候,李白已經是詩仙級的人物,當時的杜甫只是小有名氣的小詩人,但是兩人還是欣賞彼此的才華成了忘年交。杜甫給人的印象就是李白的一個小迷弟。杜甫一生中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三首詩。李白和杜甫的文學風格也不一樣,處世風格也不一樣。李白瀟灑自如,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杜甫卻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在權貴之中。接下來我來分析一下兩人的處境。

三、杜甫和李白的感情

李白這么有錢,杜甫這么窮,李白卻也幫不到杜甫。當時李白已經辭官游歷他鄉,杜甫也流落異鄉,兩人無法聯系,也再沒有見面。李白詩句曾經寫過:“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從這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們倆的感情特別好。

你覺得他們的感情是不是特別好,給我留言吧!

㈨ 每個月的房租應該占工資的百分之多少以下比較合適

每個月的房租應該占工資的16%左右比較合適,如5000元/月
房租應該控制在800以下
不然你其他生活開銷後幾乎成為月光族了,想省錢就是找親戚朋友同學關系好的合租!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865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33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62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7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65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78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923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568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54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