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鏈蛇一年能長多少
⑴ 赤練蛇一生蛻皮幾次
蛇蛻皮時,要用嘴在堅硬的物體上摩擦,先把嘴邊的皮擦破,然後把整個身體從破裂處慢慢爬出來。蛇蛻皮是為自身的生長發育解除束縛。蛇的皮長老變硬後,是要妨礙它的生長和發育的,蛇蛻去老皮換上新皮,並趁新皮柔嫩時,讓身體長大。可是新皮也是會變老的,所以蛇一年就要蛻三次皮,來適應身體生長發育的需要。 赤練蛇蛻皮期間一般不會吃食物,需要靜養,此時的赤練蛇脾氣更加暴躁,行動非常遲緩。飼養赤練蛇在蛻皮期間,需要給它們更多的清水,建議給它們有洗澡的地方,蛇蛻皮的時候如果濕度不夠,就影響他們的蛻皮,這樣就會出現皮膚蛻皮必需造成的皮膚病,以至於不吃食,慢慢的死亡。
⑵ 紅環蛇有毒嗎
紅環蛇又稱赤鏈蛇,通常被認為是無毒的,紅環蛇的毒性一直飽受爭議,事實上紅環蛇是後溝牙毒蛇,是一種微毒的毒蛇,雖然絕大部分被紅環蛇咬後沒有問題,但對紅環蛇毒液過敏者可能會致命。
(2)赤鏈蛇一年能長多少擴展閱讀
赤鏈蛇的分布較廣,屬廣布性蛇類。該蛇對濕度、溫度和環境等養殖條件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人工養殖時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等優點。赤鏈蛇對胃癌、食道癌、喉癌有抑制、鎮痛作用,蛇膽有排毒養顏功效,該蛇近幾年身價倍增。赤鏈蛇頭扁大,呈明顯的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吻鱗高。體背面黑色,具有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斑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腹面呈淡黃色或白色。尾短細,為標準的毒蛇尾狀,有時尾下呈灰黑色。此蛇屬中性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為1~1.25公斤,最大者可達1.5公斤。
平時性情比較溫和,白天蜷曲不動,將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面。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主要以蟾蜍、淡水小雜魚、泥鰍、雛雞、幼鳥及鼠類為食,此蛇有食蛇習性,在食物供給不足時吞食同類,養殖時應加以注意。
此蛇屬繁殖系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每次產卵7~15枚,孵化期40~50天。赤鏈蛇的食慾旺盛,每隔7~8天便要攝食一次。重500克左右的蛇,每次可吞食2~3條小雜魚,多者可達5條。幾十厘米長的小幼蛇亦能吞食較大的蟾蜍。在吞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相互咬傷或吞食現象,在食物缺乏時尤為明顯。在喂養時,可輪換喂些水蛇、雜蛇、老鼠和泥鰍等,盡量使投餌多樣化。赤鏈蛇吞食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驚擾它,如果受到過分驚嚇,它會將腹內的食物吐出來。
⑶ 一圈紅一圈黑是什麼蛇
是赤鏈蛇,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赤鏈蛇全長1至1.5m。
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 具多數(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麵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
生活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見於田野、竹林、村舍及水域附近,[1]在村民住院內也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半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3)赤鏈蛇一年能長多少擴展閱讀:
不主動攻擊人,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鏈蛇
⑷ 一節紅一節黑是什麼蛇
一節紅一節黑是赤鏈蛇或者粉鏈蛇。
1、赤鏈蛇是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鏈蛇屬於無毒蛇。是一種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
赤鏈蛇全長1-1.5m。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 具多數紅色窄橫斑,腹麵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
2、粉鏈蛇,游蛇科鏈蛇屬物種,體中段背鱗19行,中央3-9行微弱起棱,脊鱗明顯大於相鄰背鱗;背面黑色,具28-35+8-13個粉紅色橫斑。
全長1米左右。頭較寬扁,頭與頸界限明顯,吻端圓而寬,瞳孔圓形。橫斑兩端在體側分叉伸至腹鱗,分叉部及腹麵灰白色並散有黑褐色碎點。頭背尚有1個粉色弧形斑。
(4)赤鏈蛇一年能長多少擴展閱讀
赤鏈蛇生活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見於田野、竹林、村舍及水域附近,在村民住院內也常有發現。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赤鏈蛇以蛙類、蜥蜴及魚類為食。性較兇猛 ,無毒。多在傍晚出來活動,屬夜行性蛇類。晚10時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蜷曲不動,常將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面。
赤鏈蛇不主動攻擊人,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⑸ 一節黑一節紅是什麼蛇
赤鏈蛇(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是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鏈蛇屬於無毒蛇。是一種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
形態特徵
赤鏈蛇全長1-1.5m。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 具多數(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麵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
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頰鱗1,常入眶;眶前鱗1(2),眶後鱗2;顳鱗2+3,上唇鱗2-3-3或3-2-3(2-2-3)式。背鱗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鱗184-225;肛鱗完整,尾下鱗45-95對。
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
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
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
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此蛇屬中型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達1000~1250克左右,最大者可達1500克。
分布范圍
赤鏈蛇分布在東亞的大部分地區,從北部的朝鮮半島(並延伸到俄羅斯最東端)到南部的寮國北部和越南;大部分分布在中國東部。大陸種群全部歸入提名亞種(L. r. rufozonatus);第二個亞種,L. r.walli,發現於日本南部的琉球群島。
行為與生態
赤鏈蛇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它可以從接近海平面到高達 2,000 米(6,600 英尺)的地方找到,並且在河流平原附近最為常見。
它通常在地面上被發現,但偶爾會被看到在溪流中游泳。它是夜間活動的,以魚、青蛙、蜥蜴、蛇和幼鳥為食。
赤鏈蛇有一個普遍溫和的性格,捲曲成一個球形團塊,靠近時頭部隱藏。然而,個體可能是不可預測的,有些人會很容易咬人。很少有關於赤鏈蛇叮咬的毒理學的臨床報告,但該物種似乎是無毒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赤鏈蛇
⑹ 赤鏈蛇的資料
赤鏈蛇 (《綱目》)
【異名】赤鏈(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綱目》),火赤煉(凍義《動物學》),火練蛇(薛德焴《系統動物學》),火赤鏈蛇(《脊椎動物分類學》),紅斑蛇(《生物學通報》(2):8,1958)。
【來源】為游蛇科動物赤鏈蛇的全體。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動物形態】亦鏈蛇
體長可達1.2米。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
棲於田野;村莊及水源附近地帶。以蛙類、蜥蠍及魚類為食。性凶暴,但無毒。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
【炮製】捕得後,打死,燒存性,研末用。
【功用主治】治慢性瘺管及潰瘍。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撒於瘡面;或以葯線粘粉插入管內。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結核性瘺管
【葯理作用】
1.抗炎作用,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對蛋清及瓊脂性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且與氫化可的松15mg/kg的療效相近,同時不同劑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腫脹。
2.鎮痛作用,熱、電、化學(酒石酸銻鉀)刺激均可證明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對化學刺激鎮痛作用尤為顯著,對熱刺激作用最弱。
3.鎮靜、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對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有較強的催眠作用,並有抑制小鼠自發活動的作用,還能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100%醇提取液對小鼠有明顯的直接催眠作用,強度與35mg/kg戊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作用不明顯。
4.抗驚劂作用,赤鏈蛇醇提液對回蘇靈、士的寧、電體克年至厥均有對抗和保護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為明顯。強度與25mg/kg苯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無作用。
將赤鏈蛇打死,置於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燒枯,研為細末過篩備用。用時按瘺管口徑大小,用紙捻粘赤鏈蛇粉末插入;瘺管大時用紙捻或紗條粘葯少許送入;對潰瘍面可將赤鏈蛇末薄薄撒布於上,紗布包紮。每間隔2日換葯1次(亦可酌情增減次數)。治療80餘例,皆治癒,但有2例復發。治療期間未發現不良反應。
⑺ 赤鏈蛇的飼養
隨著蛇的生長,舊的皮會限制它的長大,所以需要蛻皮。一般一年蛻皮6-7次左右。當然,長得越快蛻皮頻率越高。蛻皮前蛇的眼睛會變成灰濛蒙的,身上皮膚也顯得白一些,等眼睛又變回清澈,就快要蛻皮了。蛻皮前的蛇比較敏感,可能出現拒食情況
長時間厭食可能是因為食物種類不合適,或者是氣溫過低。現在溫度已經比較低了,不加溫的話蛇會拒食
一般來說不需要曬太陽,只要溫度夠就可以。要曬的話也不必經常曬,偶爾拿到太陽下曬一會兒,要有能夠遮蔭的物體,供蛇自己選擇曬太陽還是躲蔭涼~~~~~~~
⑻ 一年的赤練蛇有多大
看種類,一米多
⑼ 赤鏈蛇有多大
赤鏈蛇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齒,成年狀態體長可達1—1.8米。頭較寬扁呈明顯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布滿紅黑相問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較短細。
赤鏈蛇被認為是無毒蛇,但其口腔分泌物或對人體有害。大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⑽ na你了解赤鏈蛇嗎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蛇亞目 Serpentes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屬: 鏈蛇屬 Dinodon
種: 赤鏈蛇 D. rufozonatum
二名法
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1842)[1]
赤鏈蛇(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為游蛇科鏈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紅斑蛇、火赤鏈、桑根蛇。分布於朝鮮、日本、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1331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舟山群島。
赤鏈蛇
形態
體長可達1.2米。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小。赤鏈蛇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
生長繁殖
此蛇繁殖系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每產7~15枚,孵化期40~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