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的補償標準是多少
㈠ 征地補償標準是怎麼樣的
法律分析:房屋拆遷的補償款、安置補償費、土地上附著的青苗費、拆遷造成的損失補償以及獎勵。每個地方的具體征地補償政策會根據具體的經濟情況和其他因素來決定。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徵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徵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㈡ 征地社保補償標準是多少
法律分析:1、土地補償費的計算標准:
土地補償費=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6
2、征地安置補助費的計算標准:
(1)(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15
(2)(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
3、地上附屬物和青苗補助費的計算標准:地上附屬物和青苗補助費補償的計算標准=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一般按市場價格進行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五條: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㈢ 高速公路征地補償標準是多少一畝
法律分析:市區1級區域的農用地補償標准由40000元/畝調整到46750元/畝,
2級區域的農用地補償標准由37200元/畝調整到43200元/畝,
3級區域的農用地補償標准由35250元/畝調整到41125元/畝,
4級區域的農用地補償標准由33350元/畝調整到38775元/畝。
各區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補償標准為農用地補償標準的一半。其中,市區I級區域由於目前執行的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高於省政府規定的標准,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按原標准執行。
1、耕地佔用稅,按每平方米2元計算。
2、商品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按每畝1萬元計算。
3、征地管理費,按征地總費用的3%計算。由國土資源部門嚴格按有關規定使用。
4、耕地佔補平衡造地費,平均每畝4000元,由省征地事務服務處具體組織實施,統籌調劑使用,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監督驗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㈣ 國家徵用農村土地補償標準是多少錢一畝地
國家徵用農村土地補償標準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農民土地徵用賠償有三部分組成,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等。
1、土地補償費。
土地補償費是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土地補償費的具體計算公式為:土地補償費=被征地畝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
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安置補助費的具體計算公式為: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被征地數÷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數。
3、青苗補助費。
青苗補償費是指農作物正處於生長期未能收獲,因徵用土地需要及時讓出土地,致使農作物不能收獲而使農民造成損失,所給予土地承包經營或者土地使用者的經濟補償。
青苗補償費的標准一般農作物最高按一季產值計算,如果是播種不久或投入較少,也可以按一季產值的一定比例計算。青苗補償費的具體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規定並公告。
青苗補助費的計算公式為:青苗補償費=年產值÷耕種季數。
(4)征地的補償標準是多少擴展閱讀: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征地補償的標准實行動態調整機制,每兩到三年調整一次。現各省補償價格差異比較大,特別是農村中的農用地、建設用地的補償差異比較大。
1、河北省的補償價格最高。河北省區片綜合平均價格67038元/畝。石家莊市主城區價格達到了45W元/畝,京津冀一體化最集中的廊坊香河、大廠等地也達到20多萬/畝,邯鄲市一類地區補償標准也達到了22萬/畝。
2、浙江省徵收耕地、其他農用地(除林地以外)和建設用地,一類地區不低於5.4萬元/畝、二類地區不低於4.5萬元/畝、三類地區不低於3.7萬元/畝。杭州地區一般在20萬元/畝左右,又區分開發性和貨幣補償兩種,後一種的補償價格更高。台州一般在5W-8W元/畝左右。
3、江蘇省政府確定將土地分為一等,最低補償價格為土地補償費1.6萬元/畝,安置補助每人1.4萬元。泰州市、揚州市補償價格大約在2.1萬元/畝,安置補助費用大約為2.3萬元/畝,南京市8W-14W之間。
4、福建省全省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劃分為四個地區類別。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最低標准分別為一類區38750元/畝、二類區37750元/畝、三類區36750元/畝、四類區35750元/畝。
5、江西省南昌市的各個經濟開發區在實行區片綜合價,西湖區超過25萬/畝,景德鎮市的91140元/畝為最高,大部分地區多在3W-6W浮動。
㈤ 最新征地補償標準是多少
1、土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2、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3、青苗補償標准。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4、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
㈥ 征地補償的標準是多少
法律分析:征地的補償標準是指在市鎮行政區的土地根據政府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范圍內,依據土地類型、土地年產值、土地區位登記、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等因素,再依據片區劃分用於征地補償綜合計算的標准。1、具體標准來講,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2、就大的標准來講: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需按照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則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來計算。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標准規定。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4、若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由於各地的土地價值有所差異,所以各省的規定也各不相同,且如果想知曉片區內的具體補償標准,還是要以補償安置方案為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㈦ 政府徵收農民土地補償標準是多少
政府徵收農民土地補償標準是按照土地原用途進行補償,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並安排被征地人群的社會保障費用;如徵收的土地是耕地,則補償費應當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
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徵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㈧ 征地補償費用標準是什麼
一、征地補償費用項目:1、土地補償費: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2、青苗補償費: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3、附著物補償費: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4、安置補助費: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二、征地補償標准: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溫馨提示:政府徵收農民土地,應有合法項目,按照法定程序,給予被徵收人合理補償,先補償,再徵收,任何違反以上基本原則的徵收行為都屬於違法徵收。被徵收人可以拒絕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以申請信息公開,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