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黃麴黴毒素標准多少合格
A. 1斤發霉的大米含多少克黃麴黴素
這個必須檢測。不是所有發霉大米都含有黃麴黴,不是所有的黃麴黴毒素都屬於黃麴黴毒素B1。
國標規定,每公斤大米不得超過10微克的黃麴黴毒素B1,就是1斤不超過百萬分至5克的黃麴黴毒素B1,否則就不合格
B. 國標中黃麴黴素的標准含量是多少
中國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最高允許含量
1、玉米花生,花生油,堅果和乾果(核桃杏仁):20ug/kg(黃麴黴毒素B1);
2、玉米,花生仁製品(按原料折算):20ug/kg(黃麴黴毒素B1);
3、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ug/kg(黃麴黴毒素B1);
4、其他糧食(麥類麵粉,薯干),發酵食品(醬油食用醋,豆豉腐乳製品),澱粉類製品(糕點餅干,麵包裱花蛋糕):5ug/kg(黃麴黴毒素B1);
5、牛乳及其製品(消毒牛奶,新鮮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煉乳,甜煉乳奶油,黃油)新鮮豬組織(肝,腎血,瘦肉):0.5ug/kg(黃麴黴毒素M1)。
(2)大米黃麴黴毒素標准多少合格擴展閱讀
AF的產生
AF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不同的菌株產毒能力差異很大,除基質以外,溫度、濕度、空氣均是AFT生長繁殖及產毒的必要條件。研究者發現AF和寄生麴黴的最佳生長條件為33~38℃,pH為5.0和Aw(水分活性)為0.99。
溫度在24~28℃之間,相對濕度在80%以上,黃麴黴菌產毒量最高。故南方及溫濕地區在春夏兩季易發生AF中毒,有的作物甚至在收獲前或收獲期就可能被AF污染。
AF的分布
AF常常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穀、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AF。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中AF的檢出率比較高。在中國總的分布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區較少。
C. 一斤發黃的大米多少克黃麴黴素
摘要 您好,國標規定,每公斤大米不得超過10微克的黃麴黴毒素B1,就是1斤不超過百萬分至5克的黃麴黴毒素B1,否則就不合格,所以一斤發黃的大米中的黃麴黴素是比上述描述多的。建議可以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會放心一點,目前來看,已經過去8天了,應該沒有什麼事情,但為了寶寶的安全,去檢查一下。
D. 發霉的大米中的黃麴黴素
有些食品由於存放不當會發生霉變,凡是霉變的食品都有可能存在黃麴黴素。黴菌易在糧食、油類及其製品和堅果上生長,如花生、棉籽等,乾果類中的核桃、杏仁、榛子,奶製品、干咸魚、海米、干辣椒、干蘿卜條等,其中花生及其製品黃麴黴素的含量最高。實驗證明,黃麴黴素是由黃黴菌產生的真菌黴素,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最強的物質之一,主要損害肝臟功能並有強烈的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能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黃麴黴素具有比較穩定的化學性質,只有在280℃以上高溫下才能被破壞,它對熱不敏感,100℃/20小時也不能將其黃麴黴素完全去除。
為了防止產生黃麴黴素,平時存放糧油和其他食品時必須保持低溫、通風、乾燥、避免陽光直射,不用塑料袋裝食品,盡可能不囤積食品,注意食品的保存期,盡可能在保存期內食用。生活中可改用茶樹油、橄欖油等不易產生黃麴黴素的植物油。此外,不吃霉壞、皺皮、變色的食品。發霉的中劃葯含有大量的黃麴黴素,不宜再吃。
黃麴黴素為分子真菌毒素。我國規定大米、食用油中黃麴黴毒素允許量標准為10ug/Kg,其他糧食、豆類及發酵食品為5ug/Kg。嬰兒代乳食品不得檢出。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食品、飼料中黃麴黴毒素最高允許量標准為15ng/kg。30~50ua/kg為低毒,50~100ug/kg為中毒,100~1000ug/kg為高毒,1000ug/kg以上為極毒。,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此外,黃麴黴毒素有很強的致癌
E. 國家對大米含黃米粒標准有何規定
1.0%以內 。
修正一下qiongxing10的說法,黃粒米不一定是因黃麴黴毒素引起的黃色,大米變黃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稻穀或大米發熱產生,是不含黃麴黴毒素的,根據我掌握的數據,糧食行業曾經針對中國國內發熱黃變的大米作出黃麴黴毒素的檢測,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不含該有害成分,我是糧食行業的,對大米檢測黃貢黴毒素根本沒出過問題。
需要關注的是,若種植水稻的田地之前曾種植過花生等易感染黃麴黴的作物,其在種植水稻後大米容易出現黃麴黴毒素超標。
綜上大米霉變不一定就是黃麴黴,是黃麴黴也不一定產生黃麴黴毒素(因為產生毒素是要有一定條件的),黃粒米就更不能等同於有黃麴黴了。
選購大米建議選擇色澤潔白,表面光潔,氣味清新的產品,一般就不會有問題。
F. 急問……急問……關於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是微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 致癌
G. 食物中對黃麴黴素的含量要求是多少呢
我國規定大米、食用油中黃麴黴毒素允許量標准為10ug/Kg,其他糧食、豆類及發酵食品為5ug/Kg。嬰兒代乳食品不得檢出。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食品、飼料中黃麴黴毒素最高允許量標准為15ng/kg。30~50ug/kg為低毒,50~100ug/kg為中毒,100~1000ug/kg為高毒,1000ug/kg以上為極毒。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
H. 關於黃麴黴素
這個不好計算,因為不是發霉的花生就一定產生黃麴黴素,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以下是我從網上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黃麴黴素為分子真菌毒素。我國規定大米、食用油中黃麴黴毒素允許量標准為10ug/Kg,其他糧食、豆類及發酵食品為5ug/Kg。嬰兒代乳食品不得檢出。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食品、飼料中黃麴黴毒素最高允許量標准為15ng/kg。30~50ua/kg為低毒,50~100ug/kg為中毒,100~1000ug/kg為高毒,1000ug/kg以上為極毒。,其毒性為氰化鉀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屬黃麴黴菌、寄生麴黴菌產生的代謝物,劇毒,同時還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黃麴黴素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最強的物質之一。黃麴黴菌廣泛存在於土壤中,菌絲生長時產生毒素,孢子可擴散至空氣中傳播,在合適的條件下侵染合適的寄生體,產生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被黃麴黴素污染過的糧食、油及其製品中。例如黃麴黴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為常見,在乾果類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動物性食品如肝、咸魚中以及在奶和奶製品中也曾發現過黃麴黴素。
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黃麴黴的農作物之一,黃麴黴毒素對花生具有極高的親和性。黃麴黴的侵染和黃麴黴毒素的產生不僅發生在花生的種植過程(包括開花、盛花、飽果、成熟、收獲)中,而且在加工過程(包括原料收購、乾燥、加工、倉儲、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
花生中黃麴黴毒素主要有B1、B2、G1、G2,其中B1的毒性最強和產毒量最大。為確保花生的食品安全,各國制定了嚴格的黃麴黴毒素限量標准,如歐盟規定直接用於食用和直接用於食品原料的花生黃麴黴毒素B1的最高限量為2微克/公斤,B1+B2+G1+G2的最高限量為4微克/公斤。日本規定花生黃麴黴毒素B1的最高限量為10微克/公斤。
花生黃麴黴侵染和黃麴黴產毒主要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一是品種抗性。花生黃麴黴毒素的污染程度與栽培品種的抗性有關,即花生對黃麴黴具有品種抗性。
二是土壤。土壤本身也含有大量的黃麴黴菌,研究表明,花生黃麴黴感染與土壤的類型有關,變性土壤比淋溶性土壤的感染少。如果土壤缺鈣,會影響花生果殼中果膠鈣的積累,使果殼組織變松,產生爛果,從而給黃麴黴菌的侵染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溫度和水分。特別是在花生收獲前的30至50天即進入飽果前到成熟飽果期,高溫乾旱時(土壤含水量35%以下),容易發生黃麴黴侵染、生長、產毒。乾旱使花生莢果含水量降低,造成莢果代謝活動變弱,使花生抗侵染能力降低。 此外,高溫乾旱有利於黃麴黴的生長,高溫濕潤的土壤抑制黃麴黴菌的生長。研究表明,在乾旱條件下,黃麴黴侵染的起始溫度為25℃~27℃,最適溫度為28℃~30℃。乾旱程度與黃麴黴的感染率和產毒率成正比,即乾旱越嚴重,黃麴黴的感染率和產毒率越高。
I. 國家規定黃麴黴素的范圍是多少
黃麴黴毒素(AFT)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均為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它們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中,特別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是黴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對人類健康危害極為突出的一類黴菌毒素。國家規定黃麴黴素的范圍是:
玉米、花生、花生油,堅果和乾果(核桃、杏仁)≤20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玉米及花生仁製品(按原料折算)≤20 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 μg/kg (ppb)≤10μg/kg (ppb)≤2、4μg/kg (ppb)
其它糧食(麥類、麵粉、薯干)、發酵食品(醬油、食用醋、豆豉、腐乳製品)、澱粉類製品(糕點、餅干、麵包、裱花蛋糕)≤5μg/kg (ppb)≤5μg/kg (ppb)不得檢出
牛乳及其製品(消毒牛乳、新鮮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煉乳、甜煉乳、奶油)、黃油、新鮮豬組織(肝、腎、血、瘦肉)≤0.5μg/kg (ppb)≤0.5μg/kg (ppb)≤0.05μg/kg (ppb)
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
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B1是最危險的致癌物,經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種子,一些乾果中常能檢測到。它們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產生熒光,根據熒光顏色不同,將其分為B族和G族兩大類及其衍生物。AFT已發現20餘種。
AFT主要污染糧油食品、動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麥、豆類、堅果類、肉類、乳及乳製品、水產品等均有黃麴黴毒素污染。
J. 玉米一般黃麴黴素含量多少
按照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規定,常見食品中黃麴黴素的含量最高不得超過20微克/千克,如在玉米、玉米面及玉米製品中的限量值為20微克/千克,在稻穀、糙米、大米中的限量值為10微克/千克,在小麥、大麥、小麥粉、麥片中的限量值為5.0微克/千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誤食含有黃麴黴素濃度超過1毫克/千克的食物,有可能引起黃麴黴素中毒。
(10)大米黃麴黴毒素標准多少合格擴展閱讀:
黃麴黴是黃麴黴菌群中的一種,通常呈現出肉眼可見的黃色或黃綠色,最適宜在30攝氏度到38攝氏度、pH值為5.5的環境下生存,易長於土壤、有機物、糧谷中。
黃麴黴素不是一種化合物,而是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的總稱,至今已分離出的黃麴黴素及其衍生物有20種,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
在天然食物中,以黃麴黴素B1最為常見,其危害性也最強,它多存在於花生及其製品、堅果和干制水果中。而黃麴黴素B1的代謝物為黃麴黴素M1,它多存在於牛奶及奶製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