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標准固定值是多少
Ⅰ 上海的防洪(潮)標准
1 上海黃浦江的潮洪澇災害
上海市全境位於太湖下游黃浦江流域,市區地面高程一般為3.0~3.5m,最低處僅2.2m,地面低於常年的高潮潮位。黃浦江幹流段河長79.8km,上接太湖、下於長江口入海,水面比降十分平緩,水流呈往復流,高潮時為反向流,低潮時為正向流。上海地區氣候濕潤,汛期雨量充沛,每年受台風影響平均有2次,最多年份可達5~7次(例如1884年,1911年)。實際的潮波可以分解為天文潮波和風暴潮波兩項,利用非台風時期的潮波資料,通過調和分析,得出潮波的調和參數,從而可推算出任何時刻的天文潮波,由實測潮波減去相應時刻的天文潮波,即可推求出風暴潮波過程。上海地區吳淞站的潮波中天文潮波是主要部分,根據差額得出的風暴潮波誤差較大,往往出現鋸齒狀高頻隨機波動,有必要也有可能通過平滑處理,得出風暴潮增水波的潮位增額過程。
對於黃浦江河口吳淞站年最高潮位資料系列長達87年,並經過一致性修正和隨機性檢驗,因此採用潮位頻率分析途徑,得出的潮位頻率曲線基本穩定,可以綜合反映黃浦江河口潮位的頻率特性,定量表徵當地天文潮和風暴潮及其遭遇的特性。
「可能最高潮位」途徑是尋求潮位確定的上限值,一般是先將潮波分解為天文潮和風暴潮兩項,分別尋求各自上限再求和。風暴潮波受眾多因素作用,採用水文氣象成因途徑模擬生成多次,從中選取最高的增水波。天文潮波可根據調和參數,直接解析得出其最高潮波。在疊加時必須解決兩波的時間相位差,考慮到風暴潮增水波歷時為3~4d,每一增水波必然要與6~8個天文潮波相遭遇。風暴潮增水波是受台風控制的,各年風暴潮增水波峰值可以出現在台風季內的任一天的任一時刻。因此,推求最高潮位的上限時,假定風暴潮和天文潮的峰現時間重合,兩波的峰值疊加是合理的。
吳淞風暴潮可能最高增水波的推求,首先根據本地區典型實測特大台風觀測資料,對台風氣象因子(台風中心氣壓及氣壓場、最大風速及風場、台風中心位置及其移動路徑等)作合理的移置、組合、放大和調整,構成8次可能發生的,有利於吳淞風暴潮增水的台風過程。其次是建立海洋動力模擬模型,模擬該次台風過程生成的風暴潮增水波過程,最後推求出相應各次台風在吳淞的潮位增水波峰值,即作為當地的可能最高增水。計算成果見表1。
黃浦江防洪(潮)安全風險分析的核心內容,是分析所有各種風險因子相互遭遇組合的概率,即解決公眾所關注的「三碰頭」或「四碰頭」問題,天文潮、風暴潮和太湖汛期泄洪水量三者,或再加市郊雨洪排水四者遭遇的可能性。
表7 吳淞潮位、米市渡潮位、區間暴雨和太湖暴雨相關關系分析
站名 吳淞潮位~區間暴雨 吳淞潮位~太湖暴雨 米市渡潮位~吳淞潮位 米市渡潮位~太湖暴雨
相關系數 0.188 0.148 0.756 0.306
表8 吳淞年最高潮位與相應30d太湖暴雨遭遇的概率(%)
0.01% 0.1% 1% 2% 5% 10% 20%
0.01% 0.000 0.000 0.001 0.001 0.002 0.002 0.006
0.1% 0.001 0.001 0.003 0.005 0.010 0.015 0.028
1% 0.003 0.007 0.024 0.043 0.085 0.136 0.261
2% 0.005 0.012 0.040 0.075 0.162 0.259 0.511
5% 0.009 0.024 0.090 0.163 0.377 0.616 1.214
10% 0.013 0.036 0.151 0.286 0.654 1.102 2.259
20% 0.021 0.062 0.260 0.487 1.166 2.006 4.232
--------------------------------------------------------------------------------
在此基礎上,採用一維非恆定流計算模型,推求指定組合頻率的黃浦江水面線,該水流模型是以吳淞潮位過程Zpz(t)為下邊界,可根據年最高潮位頻率曲線確定指定頻率Pz潮位Zpz,由指定頻率潮位Zpz與典型年的潮位Zd之間的比值Zpz/Zd,對典型年潮位過程Zd(t)放大得出。上邊界是米市渡的流量過程Qpx(t),根據太湖流域30d雨量頻率曲線間接確定,由指定頻率Px雨量Xpx與典型年的雨量Xd之間的比值Xpx/Xd,對米市渡典型年流量過程Qd(t)放大得出。依據得出的吳淞高潮潮位與太湖流域30d雨量遭遇的概率聯合分布,得出黃浦江相應不同遭遇的組合頻率P(Pz,Px)條件下的水面線,可作為進一步分析在規劃控制運用條件下,幹流任何位置處的防洪(潮)風險的基礎。
5 結語
黃浦江防汛牆的防洪(潮)設計標准為千年一遇,由各控制站潮位頻率分析成果,參照各地歷史最高潮位記錄,擬定沿岸相應「同一的」千年一遇頻率的潮位,構成一條「確定的」設計水面線,作為防洪(潮)安全設計標準的具體體現。
基於風險分析和管理的現代防洪理念,認為防洪(潮)安全設計標准不應是「同一的」和「確定的」。沿岸各個地區、不同圩垸或河段成災的概率和災害的損失是有差異的,各地的防洪(潮)安全標准不應是「同一的」,而應具體分析當地的風險,再根據風險—投資—效益來綜合評價。考慮到洪(潮)災的形成和發展,存在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大量的致災因子,防洪安全保證不能也不應以「確定的」設計標准來劃分,一方面無論是採取多麼高的設計標准,也無法排除發生超標准潮位引發災害的風險。另一方面致災因子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即使是在低於設計標準的常遇的潮位條件下,仍然存在安全事故和成災的風險。因此,需要對所有各種致災的風險因子,分析它們在不同條件下遭遇組合的可能性,及其引發的災害後果。有必要也有可能通過風險分析和管理,論證有關改進和完善防洪(潮)體系的備選方案,提升遠景的承擔防洪(潮)安全風險能力。
Ⅱ 堤防的級別如何劃分防洪標准如何確定
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作為道路的路基,按堤與路的不同結合形式鋪築路面結構的道路工程。在城市防洪段,市政設計和城市規劃人員也將堤防道路稱為濱河(江)路,山區公路不少路段與河道並行,路基的一側成為山區河流的河岸,這種公路稱為沿河公路,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規劃建設問題和發展策略與方向等方面。盧臻傑等從城市堤路結合工程設計的角度對堤路結合形式、堤基處理、堤身壓實度等細節進行了探討;田偉平等對沿河公路的水毀災害和沖刷防護進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對堤防道路的建設有一定指導作用,但未涉及堤防道路在不同環境下的實際功用情況。由於堤防道路在設計中簡單套用公路或城市道路標准,沒有考慮自身的特點,沒有合理的分類和分級,無法體現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在目前的建設中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本文以我國堤防道路的發展進程和功能演變為依據,參考我國已建堤防道路(濱水路)的工程情況,提出堤防道路功能分類的設想,研究堤防道路的分類依據,建立了堤防道路分類分級體系。
1、堤防道路發展概況
作為防洪設施,堤防道路能夠改善堤頂交通條件,使工程查險、報險、搶險快速及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地理情況復雜,堤防建設情況不盡相同,防汛道路發展有較大差異。從我國堤防道路建設進程來看,其發展和功能演變大體經歷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功能階段。1949年以來,我國多數堤防標准低、質量差、防洪能力不足,大江、大河沿岸受洪水威脅嚴重,堤防建設的核心主要放在堵口復堤、加固堤防和建設達標堤防上。該時期防汛車輛主要利用未鋪裝的土堤堤頂或戧台通行,即使個別堤頂鋪築路面結構,也是採用低級路面,如泥結碎石路面、泥灰結碎石路面或石渣路面。偶有重要城鎮防洪段,堤頂採用簡易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這段時期堤防道路通行能力差,遇到雨天易遭受各種車輛的破壞。這一時期堤防道路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基本保證堤防管理車輛和防汛搶修車輛的正常通行。
第二階段:功能擴展階段。隨著堤防建設越來越受重視,人們對防洪的交通要求也逐步提高,各地區堤防道路的修建陸續拉開了帷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黃河下游堤防道路採用瀝青碎石鋪裝路面,能達到三級公路的標准。另外一些城市濱水道路開始呈現出多功能的發展趨勢。這些堤防道路建設標准高、寬度大、交通設施完善,大多採用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等高級路面,在城市范圍內集防洪、交通、景觀、休閑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第三階段:功能豐富階段。進入21世紀,各地區河道綜合治理陸續展開,作為河道治理的一部分,堤防道路的建設也加快了速度。2002—2008年完成的黃河下游山東段、河南段的標准化堤防是把黃河兩岸大堤建成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3種功能於一體的標准化堤防體系。城市防洪段堤防道路的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如2005年廣西省南寧市邕江堤路園工程、2010年重慶市主城區濱江路等堤防道路更加註重景觀、親水、休閑等功能,並大量引入多功能的社會公共服務和活動等內容,對於開發沿線土地價值、建設商業網點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堤防道路功能分類
2.1 功能分類意義
新時期堤防道路的功能逐漸多元化和綜合化,因地制宜地確定堤防道路的各項功能,對於明確堤防道路的性質,對其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和指導,使堤防道路能夠綜合利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a.正確劃分堤防道路的類型。如果堤防道路在建設時未充分考慮擴展功能,導致建設指標低,將不能滿足長遠需求,面臨重建、改建的可能。目前對堤防道路等級的劃分都是參照城市道路或公路的標准,然而從主要功能看,堤防道路與它們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有必要明確堤防道路可能具備的多項功能,以及不同的功能組合所對應的等級劃分。
b.合理確定路幅布置形式。確定好堤防道路功能的主次,利用有限的寬度合理分配各個功能區域,科學布置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以及分隔帶的尺寸和位置,使各類車輛和行人都能順利通行,給出適應不同功能需求的斷面形式,供決策者合理選用。
c.合理確定路面結構形式。行駛在堤防道路上車輛軸載差別很大,例如遠離城市路網的堤防道路,枯水季行駛的車輛多是小客車或是農用車輛,交通量不大;在抗洪搶險期間,堤防道路則要承受重載車輛和工程機械的反復碾壓。確定行駛車輛的主要類型和行駛特點,才能確保路面經受車輛軸載作用而保證使用壽命。
d.明確堤防道路管理歸屬。通常情況下作為防汛設施的堤防道路由水利部門管理,但當其增加了交通、景觀等功能後,究竟是繼續由水利部門負責還是由水利與交通或城建部門共同管理維護,以及如何分擔各自的責任和許可權,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2.2 功能影響因素
根據所處位置和環境不同,堤防道路主要任務和作用有所不同。堤防道路的功能定位主要取決於以下4個要素:
a.防汛任務的輕重。有些城市防洪段堤防工程等級高,防汛壓力不大,堤防道路的交通運輸需求與日俱增。但我國許多江河堤岸仍經常遭受洪水侵害,每到汛期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各級地方政府仍高度重視防汛工作,這時堤防道路的主要任務還是抗洪搶險。需要根據防汛任務的輕重以及保護區的人口、面積和防護對象來確定堤防道路的主次功能。
b.管理部門的政策。除了河務部門以外,堤防道路的管理還可能涉及交通和市政部門等。由於職責不同,這些職能部門對堤防道路的管理辦法和政策並不一致,不同的管理政策會影響堤防道路功能的發揮。
c.堤防道路服務的對象。以防汛為主的堤防道路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堤防管理車輛和抗洪搶險車輛,即包括防汛車輛和社會車輛;堤防、道路、公園相結合的道路上還包括旅遊車輛和步行的遊客。
d.所在區域的規劃。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大,已建低標准堤防道路可能無法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周圍環境不相適應。堤防道路的功能要結合當地城鄉規劃,根據河岸沿線地區的發展前景和方向,超前考慮各種需具備的功能。
3、堤防道路分類體系
3.1 堤防道路分類方法
不同級別的堤防工程,其安全加高值、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堤身設計等指標不同。堤防工程級別越高,堤身壓實度越大,堤頂寬度越大,修建堤防道路的基礎越好,道路的建設標准越高。高等級堤防工程防洪任務重,防洪標准越高,堤防道路級別越高,才能滿足抗洪搶險工作的需要。
地處鄉村、郊外的堤防道路,與地方道路網聯系較少,社會車輛駛入不便,通行的車輛多為防汛車輛和堤防管理車輛,堤防道路發揮的功能主要是防汛。地處城市郊區的堤防道路,連接鄉鎮較多,交叉口較多,車輛進出方便,社會車輛可以利用部分路段通行。如果不實行交通管制,堤防道路除了承擔防汛任務以外,還兼具一定的交通運輸功能。穿越或毗鄰城鎮的堤防道路,所經地區人口稠密,交通運輸需求大,不可避免地構成了地方道路網中的一部分。
當堤防道路成為交通幹道時,其屬性就可以看成是市政設施或交通設施,其設計、施工就應參照交通行業的標准實施。
將堤防道路的功能、堤防工程的級別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堤防道路分類體系。首先根據堤防道路防汛任務的輕重、功能的擴展和沿線地區土地利用的整體規劃分析可能具備的各項功能;其次分析堤防道路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當地路網的聯系以及地位,明確主次功能關系;最後依據堤防工程的級別和各項功能的強弱對堤防道路進行分級,構建合理和完整的堤防道路分類體系。
3.2 堤防道路性質劃分
堤防道路的功能可以劃分為抗洪搶險、堤防管理、交通運輸、社會服務和配套設施等。在保證堤防道路抗洪搶險和堤防管理功能的前提下,為了在非汛期能夠充分利用道路資源,將其性質劃分為防汛性、綜合性、交通性和景觀性等4類。對於各種性質的堤防道路,其各項功能的重要性程度用★的數量來表示,其中★★★★★表示很重要,★表示很次要,如表1所示。
a.防汛性。防汛性堤路以抗洪搶險和堤防管理功能為主,是為江河、堤防服務的專屬道路。在任何情況下,防汛性堤路的主要作用不能改變。只有保證防汛車輛和人員的順利通行,才能確保堤防工程的監測、維修、養護、搶修等活動正常進行和救災物資的運輸。防汛性堤路優先服務的車輛是與防汛有關的所有車輛。這種堤路與地方道路的銜接較少,在僅有的路口實行管制就可封閉交通,確保抗洪通道的暢通。防汛性堤路交通量往往不大,路幅布置形式簡單,多傾向於無分隔帶的單幅路。路面類型和結構主要以考慮防汛車輛通行的需求為主,一般要求簡單實用,損壞嚴重時能夠快速修復。防汛性道路一般不具有社會服務和景觀功能,簡單實用是其最大的特點。目前在我國漫長的江河湖泊堤防線上,防汛性堤路所佔比例最大。
b.綜合性。當堤防道路位於郊區,沿線農業生產發達並存在一些工礦企業時,會吸引社會運輸車輛通行。盡管此時堤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交通運輸的功能,但其防洪、防汛的基本功能不變,只在非汛期臨時扮演交通道路的角色。在汛期綜合性堤路優先服務於防汛車輛,通過限行等措施禁止社會車輛駛入。在非汛期沿線居民有利用堤防道路通行的需求,除了堤防管理車輛外,堤防道路上還行駛著運輸物資和旅客的社會車輛,因此利用率較高。
當不同車輛在行駛運輸過程中發生沖突時,堤防管理車輛具有更高的優先通行權。只有在保證堤防道路防汛和堤防管理的功能前提下,才考慮給當地沿岸民眾提供一定的交通運輸服務。綜合性堤路既要滿足防汛的需要,還要盡可能方便沿岸居民的通行,分擔路網壓力,其交通組成主要是速度較快的貨運車輛,非機動車和行人一般較少,其路幅布置主要以車輛的快速通行為考慮重點。
c.交通性。河流穿越或毗鄰城鎮,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城市繁重的交通運輸需求與日俱增。
堤路結合的形式能夠節約土地、節省投資,這對城鎮來說很重要,是河流穿越城鎮堤防道路最常採用的建設方式。另外由於堤防工程的堤身更高、堤頂更寬,也使得建設高標准城市幹道成為可能。在堤防道路建好以後,往往成為當地道路交通網的一部分,成為濱河(江)交通動脈,主要承擔著地方交通運輸的任務。交通性堤路的交通組成絕大多數是城鎮交通的各類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其路幅布置形式也多傾向於城市道路的布置類型。紅線寬度大,橫斷面要素和市政設施齊全,照顧各類交通服務對象,與其說是防汛道路,不如說是一條市政道路,兼具水利設施和交通市政設施的性能。
d.景觀性。如果堤防道路地處郊區,且非交通幹道,除了滿足防汛的需求外,為了創建堤岸生態景觀,美化城市環境,發展沿岸經濟,可將堤防道路建設成一條集防汛抗洪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景觀大道。依堤而建的堤防道路,視野開闊,風光秀美,可吸引市民前來遊玩觀光。作為景觀道路,景觀和綠化要求高,路幅的布置形式、路面材料的選擇也都以此為出發點。
3.3 堤防道路等級劃分
堤防道路等級劃分是確定路幅寬度和形式以及路面材料和結構組合等相關指標的重要依據。各類堤防道路應按照堤防工程的級別、相應的交通量和對沿線的各項服務功能分為2個或3個等級,同時考慮到防洪安全,堤防道路不宜按照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規格建設,各等級堤防道路的特徵見表2。
a.Ⅰ級堤路應以2級以上堤防工程為依託,設置必要的分隔帶或設施帶,能實現交通連續通行,雙向2~4條機動車道,或專設單獨防汛通道,應設有配套的安全和交通管理設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應分道行駛,城鎮段應考慮行人的出行需求。
b.Ⅱ級堤路應以3級以上堤防工程為依託,雙向不應少於2條車道,非機動車道應獨立或與機動車道共板,人行道可不設。
c.Ⅲ級堤路應為單幅路,為單車道或雙車道,不設專用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3.4 堤防道路分類分級體系
在上述堤路性質劃分的基礎上,將堤路性質、等級、區位、主要功能等內容匯總於表3,構成堤防道路分類分級體系。表3中各類堤防道路均要以滿足防洪需要為前提。4結語我國堤防道路功能演變經歷了單一功能、功能擴展和功能豐富3個階段。進行堤防道路功能分類,對正確劃分堤防道路類型、合理確定路幅布置和路面結構形式,以及明確行政歸屬都有重要意義。
堤防道路功能影響因素有防汛的任務的輕重、管理部門的政策、堤路服務的對象和所在區域的規劃。
按照堤防道路發揮抗洪搶險、堤防管理、交通運輸、社會服務和配套設施等各項功能的重要程度,將堤防道路分為防汛性、綜合性、交通性和景觀性等4類,並將每一類劃分為2個或3個等級。建立分類分級體系的目的是為了給堤防道路提供設計依據,制定合理的建設標准,促進防洪工程滿足現代水利的需求。
近日,由日照市園林管理局牽頭組織編制的《日照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6-2030年)》通過專家評審。
評審會在濟南召開,專家組由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省城建設計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山東分院、山東建築大學、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與會專家聽取了規劃編制情況介紹,認真審議並通過《規劃》。
《規劃》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遵循「統籌兼顧、系統協調、理念先進、經濟適用」原則,在日照主城區(含山海天,不含嵐山區和濤雒)范圍內進行規劃建設。
《規劃》確定了日照市主城區未來3-15年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澇標准,確保城市河道防洪標准30年一遇,山洪標准50年一遇,城市防潮標准100年一遇,城市內澇有效應對不低於30年一遇暴雨,雨水徑流總量控制率75%。
經過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規劃》通過評審,認為規劃編制目標明確、內容全面,資料翔實,達到國家有關規定的深度要求,並建議結合評審意見作進一步修改完善。
下一步,日照市園林管理局將對排水防澇規劃進行完善,使其與日照市城市總體規劃、道路交通規劃、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充分做到統籌兼顧、周密安排,增強規劃的指導力和可行性。
Ⅲ 請問武漢關設防水位,警戒水位等分別是多少
武漢防洪三級水位,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武漢市防洪水位分為三級,以武漢關水位(以長江漢口站)為基準,分別為設防水位25.00米,警戒水位27.30米,保證水位29.73米。
通俗理解:設防水位就等於水位已與武漢路面的最低處相平齊,警戒水位意味著長江水位已經比多數城市道路高度還要高,保證水位則是國家防總規定的武漢市必須確保的水位。
相關內容解釋
警戒水位(warning water level)是指在江、河、湖泊水位上漲到河段內可能發生險情的水位,一般來說,有堤防的大江大河多取決於洪水普遍漫灘或重要堤段水浸堤腳的水位,是堤防險情可能逐漸增多時的水位。
總之,它是我國防汛部門規定的各江河堤防需要處於防守戒備狀態的水位。到達該水位時,堤防防汛進入重要時期,這時,防汛部門要加強戒備,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險情發展變化,由有關領導組織帶領部分防汛隊伍上堤參加防汛,做好防洪搶險人力、物力的准備,並要做好可能出現更高水位的准備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警戒水位
Ⅳ 臨時性水工建築防洪標准根據什麼考慮
防洪設計標准指防洪工程抗禦洪水能力的規定限度。防洪水工建築物設計時,選用過於大的洪水作為設計依據,雖然安全,但不經濟;若選擇的洪水偏小,投資雖然減少,但不安全或達不到預期的防洪要求。因此,需權衡安全和經濟兩個方面,為工程的防洪能力規定一個恰當的限度,即防洪設計標准。符合此標準的洪水即為設計洪水。防洪設計標准一般用洪水出現的概率或重現期表示。個別工程和有些地區的防洪規劃,也有以防禦某次大洪水作為防洪設計標準的。通常分為正常運用設計標准(簡稱設計標准)和非常運用設計標准(簡稱校核標准)兩種。當洪水超過正常運用設計標准時,工程的正常運用將遭到破壞;當洪水超過非常運用設計標准時,工程的安全將受到威脅。不同規模和不同重要性的工程分別採用不同的防洪設計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8年頒布了《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准》(山區、丘陵區部分)(SDJ12-78)(試行),表中所列的是永久性水工建築物正常運用的洪水標准。對於特別重要的工程,在上述文件中規定以可能最大洪水作為校核標准。
設計洪水,為防洪等工程設計而擬定的、符合指定防洪設計標準的、當地可能出現的洪水。即防洪規劃和防洪工程預計設防的最大洪水。設計洪水的內容包括設計洪峰、不同時段的設計洪量、設計洪水過程線、設計洪水的地區組成和分期設計洪水等。可根據工程特點和設計要求計算其全部或部分內容。
設計洪峰、洪量和洪水過程線的計算
根據工程的性質和水文資料條件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在一般情況下,採取多種途徑計算,綜合分析論證和合理選用成果。常用的計算方法有:
①直接法
即根據流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當工程所在地或其附近有較長的洪水流量觀測資料,而且有若干次歷史洪水資料時,逐年選取當年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時段(如 1天、3天和7天等)的最大洪量,分別組成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時段最大洪量系列,然後進行頻率分析,以確定相應於設計標準的設計洪峰和時段設計洪量。最後,選擇典型洪水過程線,按求出的設計洪峰和各時段設計洪量,對典型洪水過程線進行同頻率或同倍比放大,作為設計洪水過程線。
②間接法
即根據雨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當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洪水流量資料系列過短,不足以直接用洪水流量資料進行頻率分析,但流域內具有較長系列雨量資料時,可先求得設計暴雨,然後通過產流和匯流計算,推求設計洪峰、洪量和洪水過程線。該法假定,一定重現期的暴雨產生相同重現期的洪水。
③地區綜合法
如果工程所在地的洪水流量和雨量資料均短缺,可在自然地理條件相似的地區,對有資料流域的洪水流量、雨量和歷史洪水資料進行分析和綜合,繪製成各種重現期的洪峰流量、雨量、產流參數和匯流參數等值線圖,或將這些參數與流域自然地理特徵(流域面積和河道比降等)建立經驗關系,然後藉助這些圖表和經驗關系推算設計地點的設計洪水。
指當河流設計斷面發生設計頻率的洪水時,其上游各控制斷面和區間相應的洪峰、洪量和洪水過程線,它表示下游斷面的設計洪水和上游各個控制斷面設計洪水之間的關系。在制定流域開發方案、分析單一水庫的防洪作用和研究梯級水庫或水庫群的聯合調洪作用時,需分析設計洪水的地區組成。為了分析和比較設計洪水不同地區組成的防洪效果,常需擬定若干種地區組成方案,經調洪演算和綜合分析,從中選取能滿足工程設計要求的,作為設計的依據。
計算方法
設計洪水的地區組成的計算方法有:
①典型年法。即從實測資料中選出若干次在地區組成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如洪水主要來自上游,或主要來自區間,或在全流域均勻分布)、對防洪不利的大洪水作為典型洪水,以設計斷面某一時段設計洪量為控制,按同一倍比對各斷面及區間同一時段的典型洪水進行放大,求得各斷面及區間相應的洪量或洪水過程線。
②同頻率地區組成法。指根據防洪要求,選定某一時段一個分區的洪量與設計斷面的洪量為同頻率,其餘各分區的相應洪量和某一次洪水的地區組成作為典型,進行分配,並以同頻率洪量和分配的時段洪量作為控制,放大典型過程線作為設計洪水和各地區的相應洪水過程線。
根據流量資料計算 依據實測或調查洪水流量資料,分析洪水的某些特徵值的出現頻率,推求設計洪水的頻率分析方法,已被許多國家廣泛採用。中國現行設計洪水計算規范規定,當設計斷面或其上下游有20年以上實測洪水資料,並有歷史洪水調查和考證資料時,可根據流量資料分析計算設計洪水。其主要步驟如下:
(1)資料的搜集整理及插補延長。流量資料的插補延長多採用與長系列站的資料建立相關的方法。此外,還要重點復核大洪水資料的可靠性。
(2)歷史洪水調查及考證。包括野外洪痕、洪水發生年代、時間的調查,以及洪峰、洪量的推算;進行歷史文獻記載的考證,藉以確定歷史洪水的排位順序,估計其重現期。
(3)系列代表性分析。一般通過與鄰近地區長系列站資料的對比分析,以及根據實測及調查考證的歷史洪水資料,分析洪水豐枯年變化情況、大洪水出現的周期、不同年段大洪水出現的頻次以及分段計算的統計參數的變化情況等,以判別系列代表性的好壞。
(4)進行洪水頻率計算。
(5)成果的合理性檢查。常用的檢查方法:①本站洪峰流量及不同時段洪量的頻率分析成果相互比較;②與上下游及鄰近地區河流的頻率分析成果相比較,以分析判斷統計參數和設計值是否符合地區變化規律;③與通過暴雨推求的設計成果和比較。
(6)根據設計要求,推求設計洪水過程線、分期設計洪水或施工設計洪水、擬定設計洪水的地區組成等。
根據雨量資料計算 暴雨是形成洪水的主要因素,許多流域暴雨觀測年限大於流量觀測年限。中國現行設計洪水計算規范規定,當設計斷面所在流域及鄰近地區的雨量站有20年以上實測暴雨資料,並且有實測或調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產流匯流分析用的暴雨洪水對應觀測資料時,可根據暴雨資料,採用頻率分析方法,計算流域設計暴雨,通過流域產流匯流計算(參見暴雨徑流關系、單位線),推求相應頻率的設計洪水。
此外,對於短缺暴雨洪水資料的小流域,可採用推理公式(參見小流域設計洪水)、經驗公式或單位線等推求設計洪水。
經驗表明,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採用幾種方法推算設計洪水,並根據資料的長短與可靠程度,有側重地對計算成果綜合分析,合理確定具體工程的設計洪水數據,是提高成果精度的有效方法。
以實際年洪水作為設計洪水 世界各地大江大河較多地採用某一實際發生過的大洪水作為設計洪水。如1954年長江洪水是近百年長江中下游出現的一次最嚴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在《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中,長江中下游平原區以1954年實際洪水作為主要防禦對象。考慮上游水庫建設情況、中下游防洪情況和中下游防洪狀況,確定以1954年洪水實際最高洪水位為基礎,適當提高堤防設計水位。
分期設計洪水
指年內不同季節或時期,如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其他指定時期的設計洪水。在水庫調度運用、施工期防洪設計或其他需要時,要求計算分期的設計洪水。分期的原則是:①要使各分期的洪水不僅在成因上,而且在數量級和洪水特性等方面有明顯差異。一般根據洪水成因,把全年劃分為暴雨洪水期、凌汛期和融雪洪水期等。在可能條件下,暴雨洪水期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梅雨期和台風雨期等。②滿足工程設計的需要。例如,為選擇截流時間,合理安排施工計劃,常需求出枯水期、平水期和洪水期的設計洪水或分月設計洪水。分期一般不宜短於一個月。分期設計洪水的計算方法原則上與全年設計洪水的計算方法相同,但其計算成果一般誤差較大,要作認真的合理性分析。
Ⅳ 三峽大壩防洪原理
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的骨幹工程,主要解決幹流的防洪問題,適時削減洪峰,減輕長江中下游荊江、城陵磯等地的防洪負擔。三峽水庫擁有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加上上游一共21座納入調度的水庫,防洪庫容合計380億立方米,由長江防總和國家防總統一調度。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專家程曉陶指出,當年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為防洪、為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於武漢上游、枝城下游,不論是南決還是北決都可能危及800萬以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過去有一種說法,叫「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三峽大壩這一防洪功能,沒有任何其他措施能夠替代。
(5)防洪標准固定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可以分為「救人」和「自助」兩個部分。「救人」,指的是三峽大壩保證下游防洪安全的防洪控制能力,即幫助下游防洪的能力。遇到不大於「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超過8.37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三峽工程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過每秒5.67萬立方米,不啟用分洪工程,沙市水位可不超過44.5米,荊江河段可安全行洪。
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通過枝城的相應流量不超過每秒8萬立方米,配合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運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從而可避免荊江南北兩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地區可能發生的毀滅性災難。
「自助」,則是指對於三峽工程本身而言,防洪標準是按照「千年一遇」設計、「萬年一遇」加10%校核,即當峰值為每秒9.88萬立方米的「千年一遇」洪水來臨時,大壩本身仍能正常運行,三峽工程各項工程、設施不受影響,可以照常發電。
當峰值流量每秒為11.3萬立方米的「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時,大壩主體建築物不會遭到破壞,三峽大壩仍然是安全的,個別設施正常使用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
Ⅵ 鐵路防洪的抗洪標准
鐵路的抗洪能力主要取決於路基和橋梁。
路基抗洪能力 中國國家《防洪標准》和鐵道部《路基設計規范》都對路基的路肩高程做出了規定。新建的特大和大中橋的橋頭路基,水庫和濱河地段可能被水淹的路基,其路肩應高出設計水位加波浪侵襲高加壅水高再加0.5m,設計水位的洪水頻率標准:Ⅰ,Ⅱ級鐵路為 1/100,Ⅲ級鐵路為1/50。此外的路基,雖然絕大部分並不受江河洪水侵襲,但是卻都難以避免暴雨的沖刷而產生水害。路基的抗洪能力,實質上有抵禦洪水侵襲和抵抗暴雨沖刷兩個方面。對於暴雨沖刷雖然有多種防護措施可以預防,但由於資金、設計、施工、養護等原因,防護設施不足或失效,不能保證雨季邊坡的穩定。對於路基坑暴雨沖刷的安全度,至今仍難以作出正確量化與統一的評估。眾所周知,對於小流域洪水而言,主要是暴雨的總量,而雨季路基坍塌則不僅僅與降雨總量有關,還與不同歷時的降雨強度,即雨型、雨強的關系更為密切,對路基承受的暴雨統一規定一個頻率標準是困難的,另一方面,又有路基作為工程地質產物的自身因素,要對其抗洪能力加以量化,確實不易。
鐵路的各工務段根據多年來管內降雨量與坍方的關系,決定不同區段橋路設備抗洪能力,制定降雨兩級警戒值,即注意警戒值(冒雨出巡雨量)及危險警戒值(限速或封鎖區間雨量),分別採取不同的措施,力求達到既能保證行車安全又不致過分影響鐵路運輸。「降雨兩級警戒值」由工務段制定後經上級防洪辦批准實施。
新線和復線改造工程,其抗洪能力普遍較差,應針對不同地點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度汛措施。
總之,路基抗洪能力不足或是由於填料的物理力學性質決定在暴雨作用下容易失穩,或者由於缺乏必要的防護,或者防護工程設計不當及施工質量欠佳等原因造成的,必須採取工程措施才能解決。
橋梁抗洪能力 系指橋梁孔徑、高程和基礎埋入深度這三方面共同提供的過洪能力(洪水通過能力),更確切地說是指作為一個整體的橋渡所具有的抗洪能力。橋渡包括橋涵建築物、導治建築物、橋涵附近路堤等在內的一個整體。它應該是按不同河段的特點、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並能與站場、路基排水設施以及農田水利、城鎮周圍環境保護相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橋梁抗洪能力習慣上是用可以安全通過的洪水的頻率大小來表示的。
Ⅶ 洪水的多少年一遇是怎麼劃分的
洪水的多少年一遇是是按照洪水頻率來劃分的,如:洪水頻率為1%,則為百年一遇洪水。
例如:百年一遇即在一百年內可能重現一次,累計頻率為1%。按照自然規律,特大洪水出現次數少,一般洪水出現次數多,須根據長期實測資料及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求得。水文行業一般採用0.01%、0.1%、1%、10%、20%來衡量不同量級的洪水。洪水頻率為1%,則為百年一遇洪水。
洪水頻率即在多年時期內,該特徵值等於或超過某定量的可能出現次數,也可摺合成每一年內可能出現的概率,以百分數表示,其倒數即為「重現期」。按照自然規律,特大洪水出現次數少,一般洪水出現次數多,須根據長期實測資料及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求得。
(7)防洪標准固定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防洪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洪水等級劃分標准重新進行了修訂,按洪水要素重現期小於5年、5-20年、20-50年、大於50年,將洪水分為小洪水、中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四個等級,具體如下:
1、洪水要素重現期小於5年的洪水,為小洪水;
2、洪水要素重現期為5年~20年的洪水,為中洪水;
3、洪水要素重現期為20年~50年的洪水,為大洪水;
4、洪水要素重現期大於50年的洪水,為特大洪水。
洪水頻率的作用:
1、估算洪水損失減少工程的經濟效益。
2、在指定的目標超越概率水平下進行洪水控制措施的分級和設計。
3、建立水庫運行准則,報告性能業績。
4、建立泛濫平原管理規則,
5、制定地方土地利用管理規則
Ⅷ 什麼是防洪標准
各種防洪保護對象或工程本身要求達到的防禦洪水的標准。通常以頻率法計算的某一重現期的設計洪水位防洪標准,或以某一實際洪水(或將其適當放大)作為防洪標准。
Ⅸ 西大洋水庫的防洪標准
您好! 地理位置 西大洋水庫位於大清河系唐河出山口唐縣境內的西大洋村下游1km處,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420k㎡,總庫容11.37億m3,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庫。工程等級為Ⅰ級。 水庫修建情況 西大洋水庫由河北省水利廳設計院設計,始建於1958年1月,1960年1月完工。 1963年大洪水後,經驗算水庫防洪標准偏低,不能滿足防洪要求,1970年4月,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開始對西大洋水庫續建, 1972年6月工程竣工。 工程續建完成後,保壩標准提高到1000年一遇洪水,但經1982年「三查三定」復核,水庫實際防洪標准僅為500年一遇洪水,遠低於規范要求標准,另主壩下游壩坡較陡,在正常使用和地震情況下不能滿足規范要求。正常溢洪道存在閘門埋件、閘門部分構件強度不夠等問題。故於1992年按2000年一遇標准進行以建非常溢洪道和大壩加固為主的出險加固工程,1994年4月底完工。 3、2001年6月29日對西大洋水庫進行大壩安全鑒定,鑒定結果為水庫大壩存在防洪保壩標准低,下游壩坡抗滑穩定不滿足要求等問題,根據大壩安全分類標准,西大洋水庫大壩鑒定為三類壩。目前,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即將實施,加固後水庫防洪標准將達到5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4、目前水庫防洪標准不足2000年一遇,經過30多年的運用,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方面均發揮了較大作用。攔蓄了1963年、1964年、 1979年、1994年等大洪水,1963年特大洪水由於當時庫水位遠低於汛限水位,洪水初期為填蓄階段,到8月7日庫水位庫水位開始快速上漲,至8月8 日20點30分上漲至140.11m(大沽高程,大沽高程-1.151=85國家高程基準,以下同),最大入庫7940m3/s,同時水庫由溢洪道和泄洪洞泄洪,最大泄量為1670m3/s,削減洪峰79.0%,攔蓄洪量5.57億m3。另外,西大洋水庫還承擔著下游城市、工業和農業的供水任務,現狀情況下,向保定市城市工業、生活供水5000萬m3,規劃供保定市9460萬m3,唐河灌區50萬畝農田供水;15000萬m3,規劃向定曲電廠供水3200 萬m3。 技術指標 1、流域特性:西大洋水庫位於唐縣唐河出山口西大洋村下游1km處,控制流域面積4420k㎡,占唐河流域面積的88.7%。唐河流域河流總長 273 km,其中山區流長182km,河道坡陡流急,縱坡一般為0.2%~0.5%,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511mm,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約 1511 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8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182萬t。歷史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為7940 m3/s,發生在1963年8月8日,歷史最高洪水位140.11m,發生在1963年8月8日。 2、大壩:現狀攔河壩包括一座主壩、四座副壩。主壩為均質土壩,上游設漿砌石防浪牆,下游壩基為砂礫石覆蓋層,上游設防滲鋪蓋,下游設褥墊式排水,並設壩後反濾溝減壓。 3、溢洪道:西大洋水庫正常溢洪道位於主壩右端黑風山東麓。1958至1960年水庫初建時期,正常溢洪道為無閘門控制的寬頂堰, 1970至1973年水庫工程續建,將正常溢洪道堰型改建為「克-奧」型實用堰。在閘室兩側為開敞式實用堰。 溢洪道工程由進口引水渠、閘室段、泄槽收縮段、泄槽窄槽段四部分組成。 非常溢洪道位於坡上一副壩南端,結構型式為固定口門,上建自潰壩。 4、出水洞:出水洞包括泄洪洞和輸水洞。泄洪洞位於主壩左側,洞身為圓形壓力隧洞,輸水洞位於主壩左岸,橫穿六軸坡山包及灌渠後進入唐河,洞身為圓形壓力隧洞。 5、水電站:電站位於主壩後河道左岸,共裝機4台。 6、水庫淹沒處理:西大洋水庫征地高程為145m,淹沒耕地4.27萬畝,移民高程為143.95m,遷移人口32199人。 7、灌溉及供水:西大洋水庫承擔著下游較多的供水用戶,現狀情況下,向保定市城市工業、生活用水5000萬m3,唐河灌區50萬畝供水15000萬m3。規劃供保定市9460萬m3,規劃向定曲電廠供水3200萬m3。 水庫特徵值 現狀指標:總庫容11.37億m3,調洪庫容7.58億m3,興利庫容5.15億m3,死庫容0.799億m3,死水位120.0m,起調水位134.5 m,汛限水位134.5 m,正常蓄水位140.5m,設計洪水位149.01m,校核洪水位151.08m。 加固後指標:總庫容12.58億m3,調洪庫容8.79億m3,興利庫容5.15億m3,死庫容0.799億m3,死水位120.0m,起調水位134.5 m,汛限水位134.5 m,正常蓄水位140.5m,設計洪水位147.53m,校核洪水位152.96m。 防洪標准 西大洋水庫初建時,設計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63年大洪水後,以校核發現防洪標准偏低,僅為300年一遇洪水,故於1970年進行續建,設計標准仍為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後經「三查三定」復核,水庫工程僅能抗禦500年一遇洪水,經 1992年~1994年加固後,現有防洪標准為50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除險加固後防洪標准為500年一遇洪水設計, 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下游保護對象及范圍 1、城鎮及重要工、礦區:5個縣及華北油田; 2、人口數量:340萬人; 3、耕地面積:460萬畝; 4、鐵路:京廣鐵路、京九鐵路; 5、公路: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107國道。 歷史大洪水調度運用 西大洋水庫建庫以來除1963年外再未遇到特大洪水,汛期的運用基本是按上級批復的運用方式運行的。1979年入庫洪峰2960m3/s,最大出庫360m3/s,削減洪峰88.0%,攔蓄洪量1.32億m3,最高庫水位138.37m,1996年入庫洪峰1208m3/s,最大出庫 352m3/s,削減洪峰70.9%,攔蓄洪量0.74億m3,最高庫水位138.58m。 1963年特大洪水由於當時庫水位遠低於汛限水位,洪水初期為填蓄階段,到8月7日庫水位庫水位開始快速上漲,至8月8日20點30分上漲至 140.9m,最大入庫7940m3/s,同時水庫由溢洪道和泄洪洞泄洪,最大泄量為1670m3/s,削減洪峰79.0%,攔蓄洪量5.57億m3。
Ⅹ 城市排澇標準是什麼
第二節 防洪排澇工程
第171條 城市防洪排澇標准
防洪(潮)標准:主城區近期100年一遇,遠期200年一遇;其餘片區近期50年一遇,遠期100年一遇。山洪20年一遇設計,50年一遇校核;防潮50年-100年一遇。排澇標准:近期按10年一遇24小時最大暴雨,遠期按20年一遇24小時最大暴雨(中順大圍),在遭遇5年一遇的外江水位,以及1994年以來4次洪澇災害的外江最高水位中最高值作為外江設計水位,要求達到2天排干。
第172條 防洪(潮)堤
防洪(潮)堤走向盡量與現狀堤防和沿江道路結合。在用地緊張、拆遷困難、無規劃道路通過的地段,可採用防洪牆設防。堤頂高程要綜合考慮防洪和城市景觀要求,在保證防洪標準的前提下盡量降低生活岸線堤頂高程。
第173條 排澇方式
城市排澇採用自排方式,並通過新開、拓寬和清淤河道,拆除阻水建(構)築物,新建、改擴建水閘,保留農田低地和城市水面等措施提高排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