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潤一個月
㈠ 多少年才有同一個閏月啊(農歷)
因為公歷一年365天或366天,而農歷每年360天,所以4年一次閏月,就差不多把這一個月補回來了吧~~
農歷為保持和公歷(陽歷)的回歸年同步,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解決。
古代歷法有24個節氣,分節氣和中氣。農歷每月二氣。月初叫節氣,月中後叫中氣,「比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
公歷兩個節氣的長度平均是30.5日,農歷每月只有29.5日,相差1天。因此,每月的中氣會比上個月晚1-2天。這樣下去,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沒有中氣的這個月被歷法規定為「閏月」,稱作「閏某月」。
為什麼沒有閏正月?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一年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時近時遠。地球離太陽遠時,是公歷6月左右,運動慢,所以兩個中氣的間隔長,最長超過31天。按之前平均30.5天的長度算,月份中沒有中氣的可能性大,閏月可能性就大。所以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機會多。
公歷12月左右,地球運動快,中氣間隔短,最短時只有29天多一點,比農歷一個月還短,所以正月、十一月、臘月這3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小。相對,閏月出現機會就少
㈡ 請問每隔幾年潤一個月
4年
㈢ 每幾年要閏個月
陽歷、陰歷、農歷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歷法。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歷,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歷",一般人叫它"陰歷",那是不對的。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
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歷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
現在所有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歷"。至於"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農歷為何要設置閏月?
目前我們所用的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回歸年而制定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2天。陰歷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而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天。農歷是以陰歷為基礎,它的日期既能顯示月亮的盈虧變化,又能與公歷的四季保持同步。
廣東天文學會的專家說,農歷一年按12個朔望月計算,只有354.4天,比陽歷回歸年少10.9天。如果今年不安插閏二月,那麼,明年春節就會出現在2005年1月10日。再過幾年,農歷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現象。為了協調陰歷與陽歷的季節關系,我國在春秋時代就採用「十九年七閏月」,即在19個回歸年(6939.6天)中,農歷要安插七個閏月。19個農歷年有228個朔望月,再加上七個閏月,就有235個朔望月(6939.7天)。因此,農歷19年安插七個閏月,就能使農歷的寒暑變化與公歷基本一致。
閏月怎樣安插最恰當?
閏月怎樣安插才最恰當呢?這要從24個節氣談起。24個節氣,我國在漢朝就有了。它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從立春數起,逢單數的稱為節氣,逢雙數的稱為中氣。農歷月份是以中氣作為標志的。一年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這四個中氣為最重要。我國從1645年起就在沒有中氣的月份安插閏月,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19個回歸年中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朔望月比中氣多七個。因此,有七個朔望月沒有中氣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閏月。今年農歷閏二月,就只有「清明」一個節氣,而沒有中氣。
㈣ 幾年是閏年,閏幾月
農歷每3年閏一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 ,有閏月的那一年就被稱為閏年。 閏年中具體閏幾月則是由24節氣決定的。 24節氣中的雙數節氣,也就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也被稱為中氣。閏年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這一年的閏月。今年丙戌年的處暑在農歷七月三十,秋分在再下一個月的初二。中間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白露,沒有中氣,所以這一個月就是今年的閏月。閏月在七月的後面,所以今年就是閏七月。
㈤ 每隔幾年潤一次月
閏月每兩年或三年一次,在我們民間的傳統歷法農歷當中,每隔2到4年,每逢閏年都會增加一個月,閏月,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歷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若有閏月的那一年有13個月,歷年長度為384或385日,這一年也稱為閏年。
閏幾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現在的置閏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
俗語有說:三年一閏,好歹照輪 ,民間也有十九年七閏的說法,即是說,在十九年裡,我國農歷大致應該有七次置閏月的年份,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
到底在哪個月的後面增加閏月合適,要看哪個月與二十四節氣差的懸殊而定,因為農歷的二十四節氣與陽歷日期,還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況下,農歷的臘月和正月後面,是不置閏月的。
(5)多少年潤一個月擴展閱讀
閏月生日的過法
農歷閏月出生的人兩次生日之間往往要跨越很久時間,數十年、數百年過一次生日顯然不太現實,那麼,閏月出生的孩子怎麼過生日呢?古人的做法是,閏月是附屬於需要置閏的那個月的,閏月出生的那一年如果沒有閏月,就按同月的那一天過生日。
比如,閏七月初一的生日,就在七月初一過,還有一種情況,假如是大年三十齣生,如果這一年沒有三十,就在大年二十九過生日。
按傳統的說法,生日緊前,不緊後,閏月過生日,如果是整十的生日,要提前一個月的,小生日(凡年齡逢十的生日叫大生日,其餘的叫小生日)則無礙。
閏月可以過兩個生日嗎?是可以過兩個生日,不過從民俗角度出發,一般人還是過第一個月的生日。
㈥ 農歷多少年出現一個閏月
農歷閏月是3年潤一次,5年閏兩次,19年閏七次!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廿四節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秋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多加一個月以作為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正好是個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閏七月來作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也就是說,哪個月沒有中氣就閏那個月,所以具體要閏哪個月並沒有固定規律。你想知道哪個月潤的次數最多的話,只有自己去數咯!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哪個月閏的次數最少:那就是臘月,這個月還沒出現過閏月。不過據推算,3358年將會首次出現史無前例的閏臘月!也就是說那年會過兩次年啊!不過也跟我們沒關系...呵呵...
㈦ 閏月是怎樣算的多少年一閏
閏月兩年或三年一次。
閏月的計算方法:
1、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2、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
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
(7)多少年潤一個月擴展閱讀
閏月的計算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㈧ 閏月幾年一次
閏月不是固定的,一般是每三年或每五年有一個閏月,累積到十九年的話,就會有七個閏月。
除了有閏月之外,還有閏年。閏年則指的是二月份比平年多出一天的年份,因此閏年有366天。閏年是每四年一個周期,它的計算方法比較簡單,能夠被四整除,但不能被一百整除的年份就是閏年。除此之外,閏年還可以分為普通閏年和世紀閏年兩種。
(8)多少年潤一個月擴展閱讀:
閏月的計算方法:
1、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2、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
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
㈨ 閏一月多少年才會出現一次
兩年或三年一次。民間有「十九年七閏」的概括法。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是,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准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麼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0.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為了彌補這個差值,歷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另附加規定,凡遇世紀年(末尾數字為兩個零的年份),必須能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閏年,即「百年不閏」。如1996年即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閏年。陽歷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為閏日,陽歷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歷閏年的二月並不叫閏二月。說「閏月」,則為陰陽歷(漢歷、藏歷等)所特有。
關於中國的農歷(實際應叫做漢歷),許多人存在著誤解,常常把農歷混同於陰歷。
世界上的歷法共有三類:一類是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年的月數和月的日數可人為規定;一類是陰歷,就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以人為地規定;第三類是陰陽合歷,就是以月球平均繞地球轉一周的時間為一月,但通過設置閏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數又與地球平均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相等,如中國的漢歷、藏歷。
所以,中國的漢歷並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漢歷中的陰歷成份和陽歷成份各有用處。陰歷可以指明月亮的盈虧,還可以預告潮汐的大小。
陽歷的用處更大,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最適合指導農事活動,因此作為陰陽合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才叫做農歷。所以,農歷並不等同於陰歷,如果把農歷稱為陰歷就不妥當了。
太陽、月亮是人們掛在天上的日歷。年復一年,地球圍繞著太陽不停運轉,地球上的萬物也在日月輪回中生息繁衍。
閏月指的是陰陽歷中的一種現象,陰陽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陽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陽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十二個朔望月構成漢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陽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如果改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