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量单位 » 潮汕四点金多少平方米

潮汕四点金多少平方米

发布时间: 2022-12-23 10:42:12

❶ 潮汕四点金平面图,立面具体尺寸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厨房的宽×高为800×2100。

卫生间的宽×高为700×2100;

居住房间的宽×高为1000×2100。

浴室的宽×高为700×2100。


(1)潮汕四点金多少平方米扩展阅读:

建筑平面图通过一栋房屋的门窗洞口水平剖开(移走房屋的上半部分),将切面以下部分向下投影,所得的水平剖面图,就称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既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又反映各建筑空间与围合它们的垂直构件之间的相关关系。

❷ 潮州东凤1亩地有多少间厝地

潮州东凤1亩地有3到8间厝地。一亩地等于666.6平方米,以80平为单位计算,666.6除以80等于8.3,大约8间。以200来计算,大约3间。潮汕一间厝地80到200多平方,因为四点金也是传统潮汕民居建筑的基本单元,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比较常见的一间就是一整间屋子了,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这个时候的一间,称谓一间厝或者间厝,这个按照传统的话指的是旧时的居民楼,并非现在城市的小区楼房,面积方面根据个人经济能力来定的低的一两层大约80到200多平方。

❸ 介绍汕头的民居作文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编辑本段]主要样式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话说“细仔弟住厝耳”。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现在,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看到。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豪华气派 类于皇宫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潮阳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陈北科“申请”来的。
规模庞大 宏伟壮丽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轻巧通透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 ;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注重装饰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艺精致
潮汕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潮汕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中国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讲究风水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
原料一般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寮”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编辑本段]传承变异
作为汉民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伴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潮汕商帮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剧、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关注。而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精美的艺术装饰。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四点金向横发展为五间过,七间过!向纵发展有三座落,三厅串。如向纵横同时发展则形成了四厅相向,八厅相向,三壁连,四马拖车等,还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楼方寨。
古时潮州的民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后来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而版筑这一形式本身就来自于中原汉文化。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潮人陈北科进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而大惊失色,即装欲钻入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须躲于桌下避雨,方免淋湿衣衫。于是皇帝恩准陈绘图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从此潮州才有类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样。传说毕竞是传说,潮州的传统民居并不是嘉靖年间才得到发展的,它是从唐至清历代潮州先民在生产活动和区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筑文化的渗透,同时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建筑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在漫漫潮汕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在历史上潮汕民居的变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潮汕汉人大多是从中原经福建南迁而来的。 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汕头的开端口,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陈慈黉故居了。
最后是民国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汕头端口的商业中心是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园是汕头开端口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在整个潮汕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既有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结晶,也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精华。这一点也正体现了潮汕文化开放的一面,但同时潮汕民居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对潮汕民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大片建筑规模和风格都一样的“四点金”让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建设的水泥砖洋房,也由于缺乏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了许多的不足。所以,聪明的潮汕人将潮汕民居的传统装饰风格与现代的洋房有机会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楼房。这也更好地促进了新时期的潮汕民居的发展。虽然这种中外结合的方式从诞生至今都具有极大的争议,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传统民居眷恋所表达的一种方式。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
[编辑本段]实例举证
构筑得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太多,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许驸马府的宋代风格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慈黉旧居的改良形式
陈慈黉旧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
陈慈黉旧居陈慈黉旧居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间建筑的百凤朝阳的传统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围二层洋式楼房,形成一完整的独立结构。楼房面朝庭院,后墙向外。自外远望,大面积的粉墙与黝黑的屋顶,对比鲜明。宅第的这种外观形式中,蕴含着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墙后面,宅院成为一个同外界隔绝的空间,保持了静谧和安宁,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蕴含的礼制秩序,同样显得稳定难以改变。
这组建筑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或饰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书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饰以西式图案瓷砖,彩色玻璃,金碧辉煌。这些不管是物质外观还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极大差别的样式被并置在一处,使整个装饰变得十分不协调。但正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
由于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楼房代替了围墙,陈慈黉旧居的总体布局已经有了新变化,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建筑群在文化景观学上,应属于准传统型民居。陈慈黉旧居建筑形式的新变化,显示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民居文化的影响。它对研究潮汕民间建筑及其演进,对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观念变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樟林民居的历史序列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北缘,古时滨海,是韩江北溪出海口—个小渔村,明代后期建寨。清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干隆嘉庆间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港口。自晚清起,沧海桑田,樟林变成内陆农村,但仍是一个着名侨乡。
现存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为方形,中间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间绕庭院建成一围,门户朝着院子开。夯土墙壁,向外的后墙较厚,窗小而高。房顶的坡面,朝外一面,较陡而短,朝里一面,则平缓而长。整座民居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相通,大门关闭,即与外界隔绝。从起居的舒适和方便考虑,这种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缺陷,但它却有显而易见的防御功能。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经常受到山贼海寇侵袭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干隆嘉庆年间,随着商贸经济的繁荣,樟林的民居面貌大变。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使得樟林人有资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一时期,樟林兴建了许多高大宽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民居。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樟林出现了一些以“街”为名的新聚落,聚落以街道为中心,两旁盖建店铺栈房,多数兼作居宅之用。由于地点的限制,这些建筑平面一般为狭长形,面窄而进深深,布局采用潮汕“竹竿厝”传统建筑形式,并改造成二层楼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间。临街下层门面多用作商店,后面是起居室和厨房,中间或留小天井,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上层做栈房屯积货物。在沿河而建的新兴街很多民居临河的后门,有用条石修砌起来的私家码头。当地人叫它做“踏步头”。厨房就设在后门,妇女们利用码头掏米、洗菜、洗衣服。店里货物,也通过码头进出。一个小小的私用码头,却给主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当时的樟林,南北商贾往来如云,不少商号构建了精巧雅致的庭园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当推“西塘”为佼佼者。西塘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光绪间富商洪植翁购得残址,仿苏州园林风格重建。宅第进门有一小院,中开月洞门与大院相通。大院左边是一堵花墙,右边是居室,前面为庭园。庭园以假山为主体,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桥流水。亭台水阁,上下呼应,间以奇石异卉。庭园占地虽仅亩余,而各种造园手法,摩不具备。其厅堂居室,则保持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民国初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南洋经济萧条。樟林侨商多携资归梓,大兴土木,建造宅第。这些以“里”命名的民居聚落,大多数为传统的驷马拖车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来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传统;在建筑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构件、洋瓷砖、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显示出这一时期民居建筑的进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历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变化的影响

❹ 中国民居的潮汕传统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其主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百鸟朝凰”俗称“三座落”、 “三厅亘”,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单地说,“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可以达到100间的规模。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俗称“从厝”,以“火巷”隔开,“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即广场),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屋十分相似。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围护而成,要有总数100间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百鸟朝凰”。 湘黔滇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以清秀灵逸的风格见长。如:
湖南芙蓉镇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 湘西吊脚楼湖南湘西回龙阁吊脚楼 湖北荆州古城 贵州镇远古镇 贵州贵阳青岩古镇 贵州侗族民居 云南建水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海南传统民居是海南琼北地区居民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琼山等传统类四合院似汉族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民居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民居也逐渐加入岭南风格。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 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进院落中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门相对、屋相连,前后一条线、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从外观来看,多进院落中的这几户人家更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内里他们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间,海南民居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谋生,带回了其时经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随之融入了欧洲风格,不仅影响了传统民居形式,带来了新的民居形式——骑楼。
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点。

❺ 黄冈威惠庙:开漳圣王影响潮汕的见证

    黄冈威惠庙,即是饶平县陈氏宗祠,位于县城黄冈镇北郊顶宫路一侧的坡地上,邻近现在的饶平看守所不远,从前当地人俗称这一带为“刺围”。黄冈威惠庙供奉的祖先是历史上的陈元光——开漳圣王。据笔者了解,福建、台湾供奉陈元光的祠庙很多,如漳浦、云宵的威惠庙规模巨大、宏伟壮丽,但潮汕罕能发现颇具规模的开漳圣王庙宇。黄冈威惠庙,既是历史上开漳圣王影响潮汕的见证,也是闽南和潮汕陈氏宗族血脉紧紧相连的象征。

据了解,黄冈威惠庙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从建筑格局看,黄冈威惠庙仍属于传统潮汕地区的“四点金”式,呈严整的左右对称,主庙两侧有两条通巷。

虽然黄冈威惠庙属于祠堂,但陈元光是被宋代朝廷赐封的王,品秩很高,于是祠堂仿宫殿形而建。主庙屋顶是双龙朝火宝,凤凰展翅,祥瑞花鸟;屋内是雕梁画栋,木瓜斗拱。石雕木刻诗词、对联、贺联、贺匾和芳名榜于祠内随处可见。从施工规模、工艺水准看来,黄冈威惠庙在近年潮汕重建的宗祠中,相当突出。

    走近黄冈威惠庙,但见大门上有石刻横匾,上书“威惠庙”三个大字。大门两侧还有对联:“威灵显赫正气森然昭社稷,惠泽流光大恩浩荡济江山”。进入大门,还有不少楹联文字,都是推崇或纪念开漳圣王的功德,如:“一代功勋标忠应忠毅”、“千秋庙貌傍饶水饶山”“斩棘披荆雄开伟业”、“横剑南疆匡清禹域”、“兴文岭表觉悟黎烝”、“启土兴文将军自布化”、“追封赐号唐史岂书勋”,等等。

  庙中有石刻五律《圣王漳州府落成之咏》,“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筮宅钟灵地,承恩燕翼宫。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轮奂云宵望,晶华日月通。”此诗点明开漳圣王庙祠在闽南、潮汕互相呼应的情况。

还有一诗是石刻七律《宋蔡襄咏陈政将军》:“曾凭水栅誓长江,报图全躯事不双。力屈已嗟关羽死,势孤犹笑李陵降。宿坟古剑友腥匣,坏壁灵旗兽缠杠。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钱祈福暗尘窗。”陈政是陈元光之父。

    黄冈威惠庙中,还有一些横匾,如“威惠泽民”,由诏安县陈元光纪念馆赠送。另有“功着闽粤”的匾额,同为诏安陈元光裔孙所赠。

    庙中主祀的陈元光和夫人坐于后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主神像之前,还有唐总章二年(669)的《唐高宗敕陈政镇守泉潮》,这是朝廷诏令陈政率军前往闽粤交界靖寇,其中令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绥安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神像之前另有陈政、陈元光父子下属的六员大将的神位,分别是宣威将军许天正、游骑将军张伯纪、定远将军李伯瑶、明威将军马仁、宁远将军欧哲、游击将军沈世纪。

    黄冈威惠庙中,还有一幅《海阳县笔山秋溪陈氏族谱图》,海阳县是今天潮安县的旧称,据庙中老人透露,秋溪陈氏和饶平陈氏渊源关系不大。

潮汕地区信仰非常复杂。单以黄冈而论,因为处于闽粤之交,本地供奉的、较有影响的神灵就有观音娘娘、北帝、关帝、妈祖、三山国王、城隍神、开漳圣王,等等。黄冈威惠庙供奉的神灵是陈元光,该庙出现于黄冈北郊,是和黄冈北郊一带的地理分不开的。

在历史上,黄冈威惠庙一带,是福建漳、泉二州进入潮汕地区的必经之路,原来的国道三二四线也在庙的南面。从前接待闽地入粤过往官员食宿的黄冈驿馆就设在这里。如从前的饶平知县、后升知府邓全慎有《黄冈公馆》题诗,其中称“五岭东来第一关,半依村舍半依山。”说明了黄冈威惠庙一带地理位置的重要。

黄冈威惠庙原来所处的古行道又称“东京路”,相传当年唐军入潮札营的地就在这一带。由于此故,这里曾建有一座奉祀陈元光之父陈政的庙宇,后来被拆除。据称,当年震惊中外的丁未黄冈起义在举行起义誓师大会之前,义军首领陈涌波曾到庙里祭祀。起义失败,陈涌波避难出洋时,他又到该庙与陈政挥泪拜别。

    陈政的庙宇拆除之后,人们又在地方举建了“黄冈圣王祠”,该庙规模较小。现在看到的黄冈威惠庙,应是在先前的“黄冈圣王祠”变化而来的。

    在此附带提及,饶平县陈氏的人口约十三万,约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历史上,饶平县陈氏很多属诏安县白叶陈氏的分派。鉴于白叶陈氏是陈元光后裔,饶平县陈氏一般视本宗族为陈政、陈元光后代。

从黄冈威惠庙的供奉情况看来,开漳圣王对于本县陈氏宗族理所当然是先祖,但由于开漳圣王被神格化,早升级为地方重要神灵。黄冈威惠庙对于地方而言,已经超越了一般宗祠的意义,这是黄冈威惠庙较普通潮汕宗祠的重要区别。

      ——作者是中大史学硕士、资深媒体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❻ 潮汕 “下山虎” 多少平方米

170平方米

❼ 传统的潮汕民居有什么特色

潮汕人以饰木结构、壁画、中脊和嵌瓷、木雕和彩绘、厝头等形式,铸就了潮汕七大特色古民居:(1)“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被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 (2)“潮州一绝”己略黄公祠 要欣赏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筑工艺和装饰风格,当首选己略黄公祠。它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筑面积只有550平方米的二进祠堂。规模虽然不大,建筑也不显雄伟辉煌,但是却以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着称、有“潮州一绝”的美誉。 (3)“石雕瑰宝”潮安从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们往往会提到一句俗语:“一条石牛索激死三个师父”——而这一典故出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潮安彩塘的从熙公祠,它被称为潮汕地区清代石雕中的顶极艺术精品而享有“民间瑰宝”的声誉。 从熙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富商陈旭年专程回乡所修建的资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前后历时14年,耗银26万两,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 (4)“驷马拖车”澄海陈慈黉故居 在潮汕传统的古民居中,“驷马拖车”无疑是最规范、且最具规模的,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花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如今在潮汕地区,要想看到这种传统的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也许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了。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 (5)“民居殿堂”潮阳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于2001年10月,占地二万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吴姓企业家发家致富后,为光宗耀祖,历时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轴对称,八座“四点金”抱一座两进祠堂连后库,五街六巷,典型的“四点金”式潮汕传统民居。据说这一建筑格局又称“九龙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区也十分罕见了。 (6)“潮居典范”潮安龙湖寨 坐落在韩江西岸的龙湖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的美誉——古寨始建于南宋,原称塘湖寨,旧志称塘湖市;明嘉靖年间易名龙湖寨,据说其得名源于重修的龙首庙,以及城寨内犹如龙脊的中央直街。 (7)“宋代遗风”潮阳波美村 坐落在潮阳西胪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龙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间离任的潮州府知军州事黄詹所创建的。清一色的明清潮汕古建筑,彩塑嵌瓷、红桁蓝桷,至今仍延续着些许宋代遗风。

❽ 潮汕民居的特点

民风朴素

❾ 一般潮汕民居"下山虎”的占地面积,还有长和宽各是多少

一般都是200到300平方,两个主房,两个偏房,加一个大厅跟天井。长的话一般都有差不多十七八米到,宽一般是差不多15米左右。

潮州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也就是常说的“下山虎”。

(9)潮汕四点金多少平方米扩展阅读:

“下山虎”的建筑格局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

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下山虎”建筑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

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❿ 简述潮汕的“四点金”和“下山虎”。

所谓“四点金”,即是前后四个正房齐向着天井,称为“四厅会”,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

“下山虎”多为一厅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厅为嘴,2个前房为两只前爪,俗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大房为后爪。“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有开正门和开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边门的。

(10)潮汕四点金多少平方米扩展阅读:

潮汕民居的其它分类:

1、驷马拖车

“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因它的外形看起来像四匹马拉着一架马车二得名。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

2、百鸟朝凰

“百鸟朝凤”也称“百鸟朝凰”,俗称“三座落”、 “三厅亘”,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单地说,“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可以达到100间的规模,在潮汕古民居中,百鸟朝凤较为少见。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92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9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31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94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4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5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01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8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