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头炮直径多少厘米
Ⅰ 花炮节有何来历与习俗
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三月三日龙胜县城,山道花香鸟语,姑娘小伙笑上眉梢,货郎担一路唱着歌,憧憬着今天的收获。镇上震天价响的鞭炮声,唢呐高奏、锣鼓齐鸣,金童玉女、飘髯长者和神采飞扬的人群,簇拥着三个流光溢彩的花炮盒和烧猪、红蛋、糯米酒等奖品。
姑娘的银项圈、银耳环、银头簪,节日盛装的花边彩丝,展示着姑娘甜美的心愿,后生哥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糖果最多,她就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这将使她永生难忘。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
比赛不限时,以将铁圈交到指定地点的为胜方,三炮两赢的一方获得最后胜利。头炮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为财炮,寓意财源广进;三炮为贵炮,寓意加官晋爵。各地侗族都过花炮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农历三月三的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炮口放一直径四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
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
Ⅱ 富罗镇的地方特产
昭平县富罗镇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孕育了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镇内生态、山林、水电、旅游、矿产以及土特产品等资源十分丰富。盛产茶叶、黄姚豆鼓、蚕茧、松香、沙田柚、晒烟、八角、肉桂、木耳、灵芝、青梅等。其中茶叶、黄姚豆鼓、蚕茧、沙田柚、松香、八角等远销粤、港、澳及东南亚各国。 民间音乐:自古以来二胡、笛子、唢呐、锣鼓钹等,是县内普及的民间乐器。大部分自然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班、吹鼓手,逢年过节,农闲时间,凑在一起吹吹打打,自娱自乐。入宅祝寿,婚嫁丧葬,皆有固定的锣鼓点子和吹奏曲调,至今不衰。民间吹打乐尤以北陀、木格的八音为最着名,是由大小锣各1面,大小钹各1副,唢呐2支,鼓1面,木鱼1只联合演奏。
民间舞蹈:除舞狮、舞龙之外,还有汉族和瑶族的师公舞,各地传统节日的灯彩及庙会的扮色等。尤以瑶族的捉龟舞飞盘王舞、长鼓舞、蝶蝴舞等最具特色。
捉龟舞:瑶族重要的宗教祭祀性舞蹈之—,相传在远古时候,人们因乌龟精劝说伏羲兄妹成婚,而对乌龟恼恨并纷纷捉拿煮食,舞蹈随之而产生。捉龟舞气氛热烈,表演者手执铜钹,每拍一下均以唢呐伴奏。表演形式有双人、四人、八人舞三种。舞蹈程序为找龟、捅龟、赶龟、捉龟、串龟、背龟、挂龟、剖龟、分龟、吃龟等。整个舞蹈古朴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盘王舞:瑶族祭祀性舞蹈,在仙回乡茅坪一带的瑶族中广为流传。相传为纪念神话中的“盘王大神”而跳。起初,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随着年代推移,舞蹈动作逐渐增加,后固定为24个段落,以双人、三人及集体舞等三种形式为主。该舞强调内在感觉基调轻松、幽雅,节奏比较缓慢,以膝上动作为枢扭,身随膝动、头跟肩摆。
长鼓舞:为盘瑶的一种娱乐性舞蹈,富罗瑶山的瑶族中流行。相传为纪念他们的祖先“盘王圣帝”,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盘王醮”中进行,起源于明朝末期,初由“群舞”形式出现,以击乐伴奏,表演者手拿木棍围看乐队跳,动作比较简单。随着舞蹈发展,后逐渐固定为“双人舞”,道具也由木棍演变为长鼓,该舞共128小节,舞蹈场面热烈奔放,动作粗犷有力。 昭平民歌源远流长,早在400多年前,黄姚镇的群众就把民歌搬上了戏台;仙回鹿呜村有一块专门用采搭擂台对歌的“唱歌田”,相传有300多年历史。民歌体裁也丰富多彩,有来源于山间田野的山歌,有产生于河川峡谷的号子,有婚嫁丧葬的仪式歌,表示地名的塘步歌,还有乡村短曲飞街巷小调和风趣诙谐的打油诗,清新活泼的儿歌等等。内容或讴歌生活飞爱情,或赞美大自然,或抨击时弊等。一些外地传入的民歌,经长期流传或民间艺人加工,与本地语言、风俗已融合贯通,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歌词结构大体都是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韵,通俗流畅,一般短小精悍,也有叙事歌长达数百至千言,曲调以宫、商两调为主。
对联亦称楹联,为群众普遍喜爱。有春联、婚联、新宅联、寿联、挽联。喜庆对联用红纸书写,挽联用白纸书写(高寿者用红纸),以春联最盛行,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会贴上鲜红的对联。 清末明初,县城较着名的有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的庙会。城隍庙庙会是农历五月十一,关帝庙是五月十三,真武庙是三月初三,天后宫是三月廿三。此外,明源洞的马圣宫是七月初七,黄姚镇白山村的狮子庙是正月二十,西坪的五将庙是正月十六。每年庙会来临,善男信女潮水般涌到庙堂朝拜,从早到晚香火不断。同日,还举行抢炮活动,故又称“炮期”。全县以县城关帝庙五月十三会期最热闹。
关帝庙敬奉关公和岳飞两尊比真人还要高大的木雕坐像,庙会当天由地方上推荐三四人把神像抬下大厅,为其更衣洗澡。正午十二时,开始抬神像游街。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身穿红袍的汉子各背一支大红旗,鸣锣开道。接着是身穿黑色长衫、骑着高头大马的游行总指挥,后面跟着来的是两张方桌,每张四人抬着,桌上摆檀香炉,大龙凤蜡烛,塔香等供品,另外扛“八宝”的还有八人,分两行走,他们身披彩服,扛李铁拐等八位仙人的刀叉剑戟,紧跟在香烛台后面,接着是枪炮队,边走边打火枪、放土炮,关公和岳飞的神像,就出现在这硝烟弥漫的队伍之中。关公在前,岳飞在后,都是由几人抬着走。神像后面,是两张摆着蛋糕、塔饼、大寿桃等供晶的八仙桌。麻蛋糕表皮呈橙黄色,大如海碗,塔饼和寿桃表面都嵌有精致的花草。供品都用煮熟的黄糖浆沾于桌上,以免来回滚动。扮色八音、醒狮队走在供品后面。扮色分地色和桃色两种,地色扮相人均为步行,桃色则将扮相人扎于高高的铁枝上,表演着各种固定的姿势。道士走在后面,他们身穿红长袍,手持铁剑,边走边拖着腔喃唱。队伍在街上游行,相距不远便要停下来,让街旁士民朝拜。朝拜者奉上一张张写着“驱魔镇妖”、“六畜平安”之类吉祥语的红纸,让一个手执“降魔大帝”大铜印的司印者盖印,拿回家中张贴于门楣或牲畜栏中,据说便可“消灾解难,人畜兴旺”。在游行中,人们不时地进行“换香”,即从家里拿去点燃的香插于台的大香炉中,然后又从香炉中取回一小撮别人点燃后插在香炉中的香,插在祖宗的神位前。据说可“驱邪镇妖”,四季吉祥。
神像游街仪式结束后,接着在放炮坪(今县四中)举行“放炮”活动。关帝庙共有20多个炮,放最先的为头炮,放完一个又一个,直到放完20多个为止。头炮最大,装炮前先将地雷(用生铁铸成的圆形空心铁管,高约30公分,宽约4厘米,中间储火药,下端有一小孔,作点火用)放在地上,把炮胆(用红头绳缠实,直径3—5厘米的铁圈,又叫炮圈)搁在地雷顶端。法师做完仪式后指令炮手燃炮。随着“嘭”一声炮响,炮胆随着一股青烟腾空飞起几十丈高。当炮落下来时,成千上万的围观者便蜂拥而上,拼命去抢夺炮胆。抢到的便是胜利者,称为当年炮期炮主,便可把镜屏领回家去敬奉。如果这一年发了财或添了丁,这家人要具备有“三牲”,有钱人还要抬着烧猪到庙“还愿”,有些急着想得到花炮的人,自己力量不足,事前请采几个彪形大汉,收买他们帮抢炮。放炮每年一次,等到次年炮期到来之前,炮主便要举行隆重的还炮仪式,扛着三牲礼品,舞狮奏乐,敲锣打鼓,列队把炮送回庙中。
草树皮房
2012年4月27日,对于富川瑶族自治县富罗镇牛角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好日子:只见桃枝屯里机声隆隆、货车来回不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原来是该村的茅草树皮房改造工程在进行建设中。
2012年富罗镇茅草树皮房改造任务是81户,分布在交通不便的牛角、瑶山两个行政村,是全县改造量最大的乡镇。在昭平县下达2012年农村茅草树皮房改造任务后,该镇就组织专业人员和干部进村屯调查,对危房等级进行评定,造册登记,建立台账,摸清底数。通过多方协调,该镇选定了交通相对较为方便的瑶山村上冲、京贤、牛角村桃枝三个点共20多亩山地,采取“集中搬迁、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建设”的模式,并与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进行项目建设。
据悉,该镇定的三个茅草树皮房改造点,分别是瑶山村上冲、京贤、牛角村桃枝,共投资800多万元,涉及81户农户400人。这三个点均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力争6月底全面竣工,并迎接自治区验收。
Ⅲ 南丰过年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群众过节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实心),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团年饭”,酒菜丰盛。农村许多地方,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称之为“守年”。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烟火,并点“长明灯”, 以示“长庆”好意。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放炮竹“接年”。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习惯吃甜汤丸、面条,也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见面,均敬礼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糖 果。各家备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招待宾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气洋洋。 年初二为开年日,许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年初一吃斋、吃素的,此日即宴丰餐 盛。 此后,各地都习惯相互拜年,走亲戚,访好友,城乡呈现一片节日欢乐气氛。醒狮 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串乡贺新年,受贺者要备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 有舞狮采青、武术表演,放鞭炮、送红包等,观看场面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县境大洲 泗科的陕筋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和采茶戏等民间传统节目,在四乡巡回表演,还到毗邻 广西苍梧县木双等地演出。 年初七为“人日”,一般不出门,不探亲访友。 元宵节 许多地方过元宵习惯吃汤丸,示意新的一年开始“心中有数”。县境内南丰 和金装望高过“元宵节”则比过除夕、年初一还要热闹。渡头城西庙是日举办炮会,许 多商户或居民合伙备金猪(即烧猪)拜菩萨,祈求神灵保钻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炮地内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
占卜 县内许多地方(尤其农村),当家人有病时,都习惯到寺庙求签,问凶吉,求神“保 佑”,虽经医生治疗康复,亦多认为是神显灵,其家属要具三牲酒礼祭品“还神”;有的 人家遇大小事务,先找巫婆问吉凶,谓之“问花”、“问米”;遇天旱、虫害、疫病流行, 就到庙宇中祭神,祈求“神灵保始”,消灾灭病;还有人遇生病,即去神前跪拜并取香灰, 谓之“神药”,或叫人用纸“画符”,烧灰服用。若不愈则认为神心不诚。 解放前,因县境地处偏僻,群众文化低,缺乏科学常识,均相信自己一生都由“命 运”、“风水”决定,因而迷信占封、算命、看相、看“风水”,由此引起争坟地或房屋纠 纷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导致宗派械斗事件。
其他迷信禁忌的陋习有: “立春”、“惊蛰”时节忌舂米。 正月初二开年,杏花、罗董等地禁忌小孩用脚踩上大门口门槛。 新郎到岳父家接新娘,进大门口忌用脚踩上门槛,违者,则要饮洗米水(意是像 “愚牛”)或烧炮仗,表示道歉。杏花等地则将新郎穿的鞋斩断。 孕妇禁忌剪头发,不准动床,不准动土,更不准建筑,以免犯“胎神”。 孕妇忌参加别人的婚丧事。 产妇忌水、火,忌见父母,食不能与家人同桌,碗碟另设,衫裤另处洗晒,忌“月 胎风”。 身死异地者,只能停棺于村边,不准进入住宅。 船民开船忌洗鞍、洗头,用膳时,忌筷子往饭桌上柱齐,桌上汤匙忌背底朝天。以 免行船搁浅滩或遭遇其他意外。 眼眉跳动,视为不吉利,有人要用小片红纸贴到眼皮处。 首次吃新米饭,忌用汤或水渗饭吃,期望天气晴好,不沤坏新谷。
菩萨出游打醮 是为神庙、社坛做道事,说是使菩萨、神像显灵,为百姓“消灾灭祸”、风调 雨顺保平安。县有神庙、社坛的地方,至民国时期均有打醮习俗。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打 一次酿。搭竹棚,立“大山士”,设醮坛,择定良辰吉日,请道士多人闹三天三夜(最少 也有一昼夜)。经过哺斋,念经,搞“水陆道场”,悬嫁接榜,请会气功的人舞弄上刀山、 蹈火海(炭)、“打砂”、“放灯河”等法术。其开支,有的从其神庙、社坛所占有的山林 场地、水旱田地公尝收入(或炮会费)中解决,也有从各村寨祖宗公尝中筹集。 菩萨出游 多在秋收结束,初冬农闲,神庙诞日前后举行。时间为三至五年一次不 等。设有筹备机构。菩萨出游前,先将神像彩油一新,庙内陈设亦作一番修聋。出游路 线走向、八音锣鼓乐队、罗伞彩旗、醒狮队随行,以及到哪个村寨摆设“迓圣”等等,都 有一番周密部署安排。民国时期,县境内一些地方抢菩萨出游,一般为一天,走地方多 的,亦加两至三天。游期到来,会友聚集宴饮,第一天为入席日,第二天为诞日,第三 天为散席日。菩萨出游所到村寨摆设的“迓圣”,由当地村民组合承办,其“迓圣”摆设 有金猪、鸡、猪肉、海昧、果晶、糕点、油橙、香烛等。菩萨被抬到“迓圣”前停下,即 由人们跪拜、敬酒、焚烧香烛、鸣烧火药炮或鞭炮等等。 解放前,开建县渡头城西庙菩萨出游在冬季。因神庙在贺江西岸,到县城南丰,菩 萨过江不乘船,要由人凫水抢着过。下水前每人饮上一碗酒热身,登岸后即备有火堆取 暖,无论天气多冷,亦要按例进行。城西庙的菩萨出游为县境内民间习俗中所喜闻乐见, 由于组织有庞大的八音鼓乐队、罗伞彩旗队、舞龙队、醒狮队,还有飘色队跟随,气氛 热烈,所到之处,都吸引成千上万人观看。 解放后,菩萨出游活动消失,多数庙宇和神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拆除,被焚烧。80 年代以后,许多神庙,神像重新建立,但无菩萨出游活动。
庙会炮会县境内的庙宇、神坛,经考证多建于明清,少数在民国时期重建。知名的神庙有:封 川附城的北帝庙、东狱庙、华光庙、关帝庙,渔涝河儿口锣鼓岗的华伦庙,莲都清水的 圣堂庙,杏花斑石山下的圣妃宫,其它区域的蓬莱宫、留星宫、镇东宫、呈本富、广寒 宫、青山宫;开建县城的城隍庙、北帝庙、关帝庙、华光庙、七圣庙、盘古庙、龙母庙 和宝月宫、天后宫、太微宫、新福社、归天社,西岸洲的城西庙、渡头莲塘庙、金装庙, 赤黎的灵胜庙、灵田庙,大玉口的龙门庙,都平的永胜宫,南丰平滩的城都庙,簕竹的 石鼓庙,时学的张仙奶庙,开明的双福寺,侯村的金山寺,汾塘的正明寺,江贝的大同 寺、文昌寺、宝胜庙,小洞的东江庙等等。 各个庙寺神社有各自的诞辰,其诞辰日就是庙会期,庙会活动,按庙而异,有每年 一次的,也有相隔2—3年或4—5年一次的。 炮会是民间在各个神庙涎期举行的带传统的群众性活动,四乡群众云集。炮会设有 头炮、二炮,还有三炮和四炮的,各炮获得者则负责庙会事宜,包括动员组织一方群众 筹款、祈祷神灵保佑诸事如意吉祥。炮会放炮期,先由上届承办单位(或个人)将炮屏 (称之谓菩萨的象征、化身)由八音鼓乐队、醒狮队、彩旗罗伞仗仪队护送到放炮地点, 称之“还炮”。在炮地用竹木材料搭起高台,安设一门六七厘米口径的火药钢炮筒,炮口 上放上一只“炮圈”(直径五六厘米,周边用红线或红绸布条缠绕着)。各村寨为得到炮, 均事先组织好一帮青壮年上阵,放炮开始,炮圈坠落,即时你抢我夺,热闹非常。得炮 者就成为炮首和下届炮会的承办者,还可获得炮会奖金。
中秋节,封开人俗称“八月十五”或“月光节”。根据周代《礼记》祭礼一书中关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意庄稼成熟之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到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俗语云:“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可见,中秋节饮食的重要。旧时,封开地区中秋的节日气氛特别浓烈。在封川古城旧街,早在节前十天,各茶楼饼家就开展节前筹备:门前扎作彩绘、披红挂绿、搞出各式月饼的美点、挂上宫灯、走马灯之类。
在县衙内举行“唐宣宗游月宫”,东山河畔游“八仙过海”;在北山顶搞“大闹天宫”,在学宫举办“貂蝉拜月”;在攀桂坊搞“吴刚伐挂”;“ 在贺江两岸搞山歌对唱”;在封川沙滩搞“放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大型活动,一派节日景象。
家家户户还举办“祭月”仪式,家有天台的在天台,没有天台的在自家门前,摆开八仙桌,备上贡品,由妇女主持拜祭之礼,家人朝月祝祷,焚香礼拜,少年儿童则在旁唱:“月光光,月娘娘,打开房门嫁衣裳……”或做各种游戏。拜月的贡品除月饼之外、还有封开油栗,沙田柚、杨桃、柿子等时果和吮田螺,眼睛更明亮之意。此外,还有“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八月十五,兴狂未尽,“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要在八月十六夜再过一次,名为追月。是夜,邀约亲朋好友、到内景优雅的地方赏月,封川街的一些商家还专门举办“追月”茶会之类,招待顾客。
Ⅳ 今天不舒服医生就开这些药头炮克胶囊双黄连颗粒对宝宝有影响吗
您好 您一点点不舒服,千万不要吃药的,您这些药物都是不好的,头炮克胶囊是抗生素,顾名思义:抗击生命的要素,您想呢毒副作用大的很呢,黄连颗粒是很寒凉的药物,同样会给宝宝带来伤害的,所有的药物千万要记住不能乱吃
Ⅳ 100万响鞭炮,一秒钟响多少响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过年的来历和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有一年除夕,人们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大家说,只要让他住一晚,就能帮助他们将年兽驱走。当年兽闯进村里准备行兇作恶时,身着红衣的白发老人点燃爆竹,年兽浑身颤栗,落荒而逃,原来年兽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里返回村里时,发现所有的一切完好无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他们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发现了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人们都要贴对联、挂灯笼、燃放爆竹,守更待岁,这个习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穷,但过年却简约而不简单。可能是秃小子的缘故,与穿新衣服、吃饺子、挣压岁钱、走亲戚相比,我更喜欢放鞭炮。每到腊月,每每看到那些家境相对好一点和父亲在外地上班挣工资的孩子,耀武扬威拿着一挂鞭炮在开心地燃放,我就羡慕得不得了。甚至连晚上做梦也在想,如果能有几串鞭炮该有多好,那红色红的晃眼,那响声响的悦耳。走在路上,听到远处传来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我就朝着那个方向驻足观望,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了。等啊盼啊,到了腊月十九,学校放寒假了,我坐在家里的小马扎上,当着父母的面专心致志地做寒假作业。我心里有个"小九九",提前把老师留的作业完成了,父母就认为我懂规矩爱学习,他们一高兴,就会答应给我买鞭炮。同时,我还主动帮大人做家务,表现得既听话又积极。三四天后,寒假作业提前完成了,得到了父母的口头表扬,我趁机提出了我要购买鞭炮的要求,父母连头也没抬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