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男子肝脾多少厘米
A. 人体所需所有营养和所有微量元素
人体需要的几大类营养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
1. 常量元素
一般来说,在人体中,元素的含量在0.01%以上的称为常量元素(也称主要元素或宏量元素)即氧、碳、氢、氮、硫、磷、钙、钠、钾、氯和镁等11种元素。它们构成人体总量的99.95%.其中前6种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核酸的主要成分,占人体总重量的94%,又称基本构成元素;后五种是体液的必需成分,又称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把钙、磷、硫、钾、钠、氯和镁称为必需常量矿物元素。
2. 微量元素
人体中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目前已发现人体必需的或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十四种,即铁、锰、钴、铜、锌、硒、钼、碘、氟、钒、镍、砷、铬、锂、硅、锡等十六种,另一类微量元素是必需性尚不明确的微量元素。另外铅、镉、汞、砷、铝、锡和锂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并具有潜在的毒性。
按生物学作用而言,微量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被确认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认为有:铁、锰、钴、铜、锌、硒、钼、碘、氟、钒、镍、砷、铬、锂、硅、锡,某些元素的必需性还在研究中,有待确认。另一类微量元素是必需性尚不明确的元素,它的含量已查明,但生理作用还不太清楚。
无机盐既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也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的无机盐,来自土壤,动物需要的无机盐可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或直接供给动物所需要的无机盐。人类则主要是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中摄取无机盐,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三)矿物质的特点
1.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每天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摄入体内的矿物质经过机体的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从粪、尿、汗、头发、指甲及皮肤粘膜脱落而排出体外,因此矿物质必须不断地从膳食中供给。
2.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如钙和磷主要分布在骨骼和牙齿,铁分布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钴分布在造血系统,锌分布在肌肉组织等。
3.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如膳食中钙和磷比例不合适,可影响该两种元素的吸收;过量的镁干扰钙的代谢,过量的锌影响铜的代谢;过量的铜可抑制铁的吸收。
4.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需要量很少,但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如硒易因摄入过量引起中毒,对硒的强化应注意用量不宜过大。
(四)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矿物质(无机盐)不能产生热能,但无机盐在人体内有十分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矿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Ca、Mg、P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P、S是构成组织蛋白的成分。(Fe是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的重要成分;胰岛素中含有Zn等。)
2.矿物质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维持着细胞内、外液酸性和碱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
3.维持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在组织液中的各种离子,特别是保持一定比例的钾、钠、镁离子能够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4.无机盐是构成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重要成分。如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系统中的铁,甲状腺素中的碘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的硒。
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有必要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在食物中的分布很广,一般都能满足机体需要。从实用营养的观点看,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元素有Ca和Fe,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缺碘、硒和锌的问题。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他们易发生铁、钙、碘、锌的缺乏。
二、主要常量元素
(一)钙(Ca)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为1200克左右,相当于体重的1.5~2%,是体内最多的矿物质元素。其中99%的Ca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的钙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其中血清钙的浓度较恒定。这种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的钙称为混溶钙池(miscible calcium pool)。并与骨骼中的钙保持动态平衡。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的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定形的水合磷酸钙,另一种是结晶状态的羟磷灰石[Ca10(PO4)6(OH)2],它是一种磷酸钙和氢氧化钙的复合物,在骨中占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骨骼含无定形状态的钙较多,成熟的骨则含较多的羟磷灰石。
骨中的钙与混溶钙池中的钙保持动态平衡,骨中的钙从破骨细胞释放进入混溶钙池,而混溶钙池中的钙又沉积于成骨细胞中,这种平衡要受甲状旁腺素,VD和降血钙素的调节。例如,当血钙(混溶钙池)下降时,甲状旁腺分泌开始增加,刺激1,25-二羟VD3的生物合成,使Ca在肠道内的吸收和骨骼钙的吸收增加。相反,血钙升高时,甲状旁腺素减少而降血钙素增加。
Ca的更新,成人每日700mg,更新的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幼儿的骨骼1-2年可更新一次,成人则要10-12年,40岁以后,骨中的无机物质减少,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女性一般较男性明显,故骨质疏松症较男性多,骨质疏松是由于蛋白质合成失调,骨基质不能形成,骨盐无法沉积所致。
1.生理功能
(1)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2)钙与神经(细胞)肌肉的兴奋性有关。当液体中Ca2+浓度降低时,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增高,肌肉出现自发性的收缩,严重时出现抽搐;若体液钙增加,则抑制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但是,钙对心肌的影响较特殊,钙离子有利于心肌收缩,它与有利于心肌舒张的钾离子相拮抗。
(3)钙参与凝血过程,是一种凝血因子。
(4)钙还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如三磷酸腺苷酶),此外,钙还是各种生物膜的一种成分,维持细胞内胶质完整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5)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2.吸收和排泄
钙主要在酸度较大的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被主动吸收。食物中的钙仅有少部分由肠吸收,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钙的吸收需要能量,故要受能量代谢的影响,影响食物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中的钙的浓度和机体的需要情况。若其它条件相同,钙的吸收量大致与肠道中的钙的浓度成正比,但是,钙的吸收还要受机体对钙需要情况的影响,也就是说体内钙的水平要影响钙的吸收,体内缺钙时吸收率较高。
(2)钙的溶解度。溶解的钙盐才能被吸收,由于乳酸、醋酸、氨基酸都能与钙形成可溶性的钙盐,因而促进钙的吸收。另外,乳糖可与钙鳌合,形成低分子的可溶性络合物,也可促进钙的吸收。而植酸、草酸、膳食纤维、糖醛酸、海藻酸钠、油脂、酒精等,它们与钙形成难于消化吸收的不溶性物质,对钙的吸收有阻碍作用。
(3)VD可促进钙的吸收。VD对小肠钙吸收的影响是通过1,25-(OH)-D3实现的,后者促进钙结合蛋白的合成,钙结合蛋白参与钙的运载以促进钙的吸收。
(4)年龄和肠道状态。钙的吸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例如乳儿每日钙的吸收量占食物总钙量的60%,11-16岁为35-40%,而成人仅为15-20%,老年人更少。
钙的吸收还与肠道状态有关,若肠道蠕动过快,则食糜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不利于钙的吸收,如小儿腹泻就容易缺钙。还有在脂肪消化不良时,也常使钙的吸收减少,其原因可能是钙与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形成钙皂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5)膳食蛋白质对钙吸收的影响。膳食蛋白质供给充足,有利于钙的吸收,可能是由于蛋白质消化所释出的氨基酸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促进钙的吸收。
钙的排泄主要有以下途径:
(1)食物中未被吸收的钙,肠粘膜细胞脱落和消化液分泌未被吸收的钙,由粪便排出,其量与食物钙量有关。
(2)体内代谢的钙由尿液排出,排出量为100-350mg/d。
(3)体内还从汗液排出少部分钙,但对高温作业工人,排出的量高达100mg/d。
(4)乳母还要从乳汁中排出一定量的钙,为150-300mg/d。
(5)其他损失:理发,剪指甲和皮肤脱落等都要损失少量的钙,妇女月经也要损失少部分钙。
体内钙的储留随供给量提高而增加。机体对钙的需要也影响钙的储留,需要多时,储量较多。因此,只要食物中钙的供给量超过机体钙的消耗量,则机体将根据体内对钙的需要,增加或减少钙的吸收,排泄和储留,使成年人维持钙平衡,使正在发育儿童维持正钙平衡。体内的甲状旁腺,VD和降血钙素对调节钙平衡起重要作用。
3.缺乏症
由于膳食和机体存在着许多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加上食物钙的来源不足,以及某种生理条件下钙的需要量增加等多种原因,人体(尤其儿童、孕妇、乳母)很容易出现钙的不足与缺乏症。
正常人的血钙浓度为2.25-2.75mmol/L,在一定时间内低于此水平时,就会出现神经肌内抽搐,儿童的骨骼和牙齿发育迟缓,严重的缺钙婴幼儿可出现佝偻病,成人发生骨质软化症及老人出现骨质疏松症。
(二)磷(P)
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约占人体重量的1%。大约有80%~90%的磷与钙一起构成骨骼和牙齿。其余的以磷脂、磷蛋白及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和血液中。
1.生理功能
(1)磷是骨骼和牙齿组成成分。影响磷吸收的因素与钙相似,磷在体内的代谢也要受V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调节,但磷从尿中排出量比由粪便排出的量大,约占60%
(2)参入能量代谢。体内磷主要以磷酸根的形式参与许多非常重要的物质代谢过程。生热营养素的氧化都有含磷化合物参与,热量代谢中的氧化磷酸化及储备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中都有磷。
(3)构成生命物质成分。磷脂是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遗传物质DNA和RNA中含有磷,磷还是脑神经组织和脑脊髓的构成成分。
(4)调节酸碱平衡。磷酸盐还参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因为从尿液中可以排出不同量和不同形式的磷酸盐,对机体的酸碱平衡进行调节。
(5)酶的重要成分。磷是体内很多酶的辅酶或附基的组成成分,如焦磷酸硫胺素、磷酸吡哆醛、辅酶I、辅酶II等。
2.磷的吸收
人体能利用的磷都是磷酸化合物,吸收的部位在小肠上段,磷的吸收形式主要为酸性磷酸盐(H2PO4- ),维生素D对磷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它可以同蛋白质、脂肪等结合形成磷蛋白,核蛋白,磷脂等。也有部分是以无机磷和有机磷化合物形式存在,大多数都能被机体利用。
植酸是植物种子的组成成分,在谷物中含量为10-20%,植酸磷占植物总磷的60-70%,植酸磷的可利用率很低,谷类的磷也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但通过发酵,浸泡,则可大大降低植酸磷的含量,从而提高磷的吸收率,同时,钙的吸收率也提高。
食用牛奶的婴儿,吸收的磷相当于摄入量的65-75%,食用人奶可超过85%,吃混合膳食的成年人,磷的吸收率为50-70%。
(三)镁(Mg)
1.生理功能
人体内含镁20-30g,其中70%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骨中,参与骨和牙齿的形成,25%的镁存在于软组织和肌肉中。
细胞内的镁离子主要浓集于线粒体中,对很多酶系统,特别对氧化磷酸化酶系统的生活活性更为重要。它参与了体内的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DNA的合成等。
镁在神经肌肉传导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离子如钙、钾、钠共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和结构,镁缺乏,可使动物发生心肌坏死。
2.吸收和排泄
镁摄入量差别很大,有许多因素影响镁的吸收,主要是食物中镁的含量,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吸收速率与膳食中钙、磷和乳糖的含量有关。镁大多数经粪便排出,其次经尿液排出,另外,汗液和皮肤脱屑也要损失一部分。体内无激素直接作用于镁,只有甲状腺素和降血钙素间接调节血清镁和尿中镁的浓度。
三、主要微量元素
(一)铁(Fe)
铁(iron)是人体营养极为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成年人一般含铁总量约为4~5g。其中73%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3%存在于肌红蛋白中,铁蛋白和血铁黄素中储存有16.4%。铁在人体的分布以肝、脾含量最高,其次为肾、心、骨骼肌和脑。体内铁含量因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正常男性血清铁为127ug/dl,女性113ug/dl。体内的铁都与蛋白质结合,无游离状态的铁。
1.生理功能
(1)铁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负责人体内氧气的输送,并将各组织中的二氧化碳送至肺部排出体外,对机体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红蛋白是由一个球蛋白与四个铁卟琳组成的,与氧进行可逆性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的功能,参与体内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
(2)铁是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肌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在组织呼吸、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肌红蛋白由一个血红素和一个球蛋白组成,肌红蛋白的基本功能是在肌肉组织中起转运和储存氧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释放氧以促进肌肉运动;细胞色素为含血红素的化合物,其在线粒体内具有电子传递作用,对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3)铁在肌红蛋白中与一氧化氮结合,生成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可使肉制品保持鲜红色,在肉制品加工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红细胞中含铁约占机体总铁的2/3。铁在骨髓造血细胞中与卟琳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再与球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缺铁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甚至影响DNA的合成及幼红细胞的增殖。
(5)参与维持正常免疫、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肝脏解毒、胆固醇代谢等。铁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有关,研究发现缺铁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另外,研究显示在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嘌呤与胶原的合成、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解毒等方面均需铁的参与。同时发现铁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随着铁缺乏程度增高,脂质过氧化损伤加重,铁的缺乏还可使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下降。
2.吸收与排泄
人体铁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食物摄取;二是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铁。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铁绝大部分可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血红蛋白,很少丢失,故正常成年人对食物铁的需要很少,成年男子和绝经期妇女每天对铁的生理需要量为0.5~1.0mg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大多以高铁状态的氢氧化铁和铁盐的形式存在,即非血色素铁。动物性铁则多为血色素铁。
(1)非血素铁
主要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与其络合的物质有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这种形式的铁需要与有机物分开,并被还原成二价离子才能被吸收。在酸性介质中的高价铁离子可被还原为亚铁离子。故胃酸和食物中的有机酸有利于铁的吸收。硫基化合物(如半光氨酸)和抗坏血酸(有利于铁的吸收),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并且还可与二价铁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促进铁的吸收。
食物蛋白质也有利于铁的吸收,可能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氨基酸)能够与铁形成可溶性鳌合物。肉类食品可提高植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肉类中可提高铁吸收率的因素称为“肉类因子”。
在高磷酸盐膳食中铁的吸收减少,因为铁与磷酸根形成难溶性的盐,膳食中植酸盐和草酸(盐)也同铁形成难溶性的铁盐而干扰铁的吸收。谷类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这是因为植酸和磷酸盐含量较高的缘故。口服碱性药物也会降低铁的吸收。
(2)血色素型铁
血红素铁,是指与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中与卟啉结合的铁。血色素铁以卟啉铁的形式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在细胞内卟啉被破坏释放出铁,铁与脱铁蛋白结合。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胃和空肠上段也可吸收铁。一般情况下,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比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易于吸收。例如,动物肌肉,肝脏铁的吸收率为22%,血红蛋白为12%,鱼类为11%,蛋类含有丰富的铁,但其吸收率仅为3%,这是因为它含有一种磷酸糖蛋白,称为卵黄高磷蛋白,可干扰铁的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较低,如小麦为5%,玉米和黑豆为3%,菠菜和大豆为2%,莴苣为4%,大米为1%。另外,芹菜叶和莴苣叶中铁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最好能提高其有效的利用。乳类是一种贫铁食物。
人体铁的排泄主要有以下途径。胃肠道粘膜脱落失铁的约0.6mg/天,皮肤脱落屑失铁约0.2mg/天,泌尿道失铁约0.1mg/天。
妇女、月经期妇女,孕妇、乳母、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铁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3.铁缺乏症
血红蛋白,原卟啉,血清运铁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等都可以反映体内营养状况。
血中红细胞数目,红细胞体积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时,称为贫血;因缺铁所致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指甲脆薄、食欲不振等,儿童易于烦躁、智力发育差。
(二)锌(Zn)
锌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成人体内约含锌1.4-2.3克,以肝、肾、肌肉、骨骼、视网膜、前列腺和皮肤中的含量比较高。通常皮肤、头发和指甲中的锌水平可反应营养状况。
1.生理功能
(1)锌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和酶的激活剂,在组织呼吸和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70种左右的酶含锌,如碳酸酐酶,DNA聚合酶,乳酸脱氢酶等。锌的主要作用(生理)可通过这些酶表现出来。
(2)锌与DNA和RNA,蛋白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并加速创伤组织的愈合。
(3)锌与免疫功能有关。能够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体内锌降低时,免疫功能降低。
(4)锌不但影响味觉和食欲,还与性机能有关。锌缺乏时,食欲减退。唾液内有一种唾液蛋白,称为味觉素,其分子内含有两个锌离子。锌主要通过味觉素影响味觉和食欲。其次,味觉素是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营养因素。缺锌后,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大量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能掩盖和阻塞舌乳头中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以接触味蕾,不易刺激味觉,进而影响食欲。
(5)锌参与胰岛素合成与功能,并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每一胰岛素分子中有两个锌原子,锌同胰岛素的活性有关。
(6)锌还具有能使细胞膜或机体膜稳定化的作用。维持细胞膜结构,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锌与VA还原酶的合成有关,影响暗适应能力。与心血管疾病和癌肿有一定的关系。
2.吸收和排泄
锌主要在小肠内吸收,与血浆里的蛋白或铁传递蛋白结合进入血液循环。
锌的吸收和利用与铁相似,可受多种因素影响,钙、植酸盐和食物纤维均能降低锌在肠道内的吸收,尤其是谷类食物中的植酸盐含有量较高,可降低人体对锌的吸收。植物中含有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膳食纤维过高会干扰锌的吸收。磷酸盐也会干扰锌的吸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如组氨酸和半胱氨酸可促进锌的吸收。铁对锌的吸收有相互竞争的作用,锌铁比为1:1时影响不大,锌铁比太高影响锌的吸收。牛奶内锌的吸收率较人奶低。是由于牛奶中的配体分子量较大,不易吸收。锌的吸收也要受到肠道粘膜细胞含锌量的控制。
锌主要由粪便、尿液、汗液等途径排泄,女性月经和乳汁中排泄一定量的锌,男性精液中锌的含量很高,指甲和头发中也有部分锌。
3.锌的缺乏症
在某些条件下,如长期食含植酸较高或含锌量较低的食物,或处于某些疾病状态,都可能发生锌缺乏,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发育比较旺盛,对缺锌较敏感。主要表现为:儿童生长发育停滞,骨骼发育障碍,形成侏儒状态,脑垂体调节机能障碍;食欲不振,味觉与嗅觉减退;皮肤干燥粗糙,脱发、创伤难愈合;男性性成熟推迟和性腺机能减退,出现性幼稚型,即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性功能低下,女性无月经;肝脾肿大,贫血、嗜睡、肠炎性肢端皮炎等。
(三)碘(I)
成人体内含碘20-50mg,约20-30%的碘存在于甲状腺组织中,正常成人甲状腺含碘8-12mg左右。其余分布在骨骼肌、肺、卵巢、肾、淋巴结、肝、睾丸和脑组织中。
1.生理功能
碘是甲状腺素的必需成分,其生理功能主要由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来的。甲状腺素具有调节人体能量代谢、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作用,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能够激活体内许多重要的酶,如细胞色素酶系等一百多种酶;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可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和增加基础代谢,是胎儿正常发育的必需物质。
硒是目前研究最活跃的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成人体内含硒约14~21毫克,多分布于指甲、头发、肾脏和肝脏,肌肉和血液中较少。硒的生物活性形式为含硒酶和蛋白(GPx等)。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科学工作者发现了克山病和缺硒的关系,为硒的研究开创了新阶段。
1.生理功能
(1)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OD)活性中必需成分。在机体中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清除体内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2)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机体缺硒可引起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硒的缺乏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心肌纤维坏死、心肌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研究发现高硒地区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率较低。
(3)硒是重金属的天然解毒剂。因为硒与金属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以与许多重金属(如汞、镉、铅等)结合成金属-硒-蛋白质复合物而起解毒作用,并促进金属排出体外,硒是有希望的抗癌元素。
(4)硒还具有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及抗肿瘤的作用。研究发现,硒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及神经性视觉损害,由白内障核糖尿病引起的失明经补硒可改善视觉功能。
2.缺乏病
缺硒可导致克山病的发生。克山病属于一种地球生物化学病,缺硒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其症状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失常、心率失常等。用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可取得良好效果。大骨节病也是与缺硒有关的疾病,其主要病变是骨端软骨细胞变性坏死、肌肉萎缩、发育障碍。用硒、维生素E防治大骨节病亦有效。
(五)铜(Cu)
人体各器官均含有铜,以肝、脑、心、肾较多,肝是铜贮存的仓库,可以调节血中的含铜量。成人体内含铜量约80微克。
1.铜的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铜蓝蛋白在肝脏合成,可催化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对生成运铁蛋白、促进铁的吸收和转运具有重要的作用;铜蓝蛋白还能促进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缺铜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维护中枢神经的完整性。神经髓鞘的形成和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均需含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及酪胺酸酶的参与。铜缺乏可引起神经元减少、脑萎缩等症状,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3)促进骨骼、血管和皮肤健康。含铜的赖氨酰氧化酶能促进骨骼、皮肤和血管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交联。铜缺乏可使赖氨酰氧化酶活性降低而影响上述交联形成,引起骨骼脆性增加,血管和皮肤弹性降低等现象。
(4)抗氧化作用。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重要成分,SOD是体内重要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的酶,铜为该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它催化超离子成为氧和过氧化氢,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超氧离子引起的损伤。
另外,铜与胆固醇代谢、心脏功能、机体免疫功能及激素分泌等有关。
(六)铬(Cr)
1.生理功能
(1)三价铬是胰岛素正常工作不可缺少的元素。
(2)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并维持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
(3)铬能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并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4)缺铬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六价铬及其化合物有毒、有致癌作用,不能为人体利用。
B. 小学教师资格证体检要求是什么
教师资格证体检标准是幼儿和小学都一样吗
教师资格证的体检,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一样的,因为体检就是检查身体,有没有什么毛病,有没有什么缺陷等等。
教师资格证体检被通知复检
首先复检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下面介绍体检不合格的情况:
一、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教师资格体检不合格。
1、凡有下列病史之一者:癫痫病、癔病、夜游症、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者。
2、凡有下列疾病之一且未洽愈者:结核病、支气管扩张、慢性肾炎、麻风病、甲型肝炎、晚期血吸虫病。
二、凡有下列疾病者,视为教师资格体检不合格。
1、器质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频发性期前收缩、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2、各种结缔组织疾病(胶原疾病)、大动脉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病、肢端肥大症等),并伴有并发症者。
3、类风湿脊柱强直、严重慢性骨髓炎。
4、肝大、质中等硬度以上;肝脾同时触及,肝在肋下2厘米以内(肝生理下垂除外),脾在肋下2厘米以内,肝功能不正常;单纯脾大超过2厘米,脾功能亢进;单纯脾大3厘米以上。
5、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未愈者,艾滋病患者。
6、未纳入体检标准的其他影响健康和教学工作的严重疾病。
三、凡有下列情形者,视为教师资格体检不合格。
1、肺切除超过一叶;肺不张一叶以上。
2、血压大于140/90mmHg或者小于90/60mmHg,并伴有器质性改变者,具体情况可由体检医院认定。
3、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疾病(陈旧性或稳定性眼底病除外);色盲、色弱,申请幼儿园、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教师资格者。
4、两眼矫正视力之和低于5.0者(体检实施中遇此情况,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相应的小数记录法,记录两眼视力之和再折算成5分记录数值)或有明显视功能损害眼病者。
5、两耳听力均低于3米或一耳听力低于5米、另一耳全聋。
6、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用;两下肢不等长超过5厘米;脊柱侧弯超过4厘米,肌力三级,显着胸廓畸形。
7、严重的口吃、嘶哑,口腔有生理性缺陷及耳、鼻、喉疾病之一,妨碍教学工作者。
8、面部畸形在3cm以上的疤、麻、血管瘤或白癜风、痣或身上明显纹身等。
四、凡有下列情况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1、若发音异常,应进一步检查声带。
2、若心电图不正常或心律严重异常或心脏杂音明显,均应再做心电图或心脏彩超。
3、若肝、脾肿大或腹部有肿块,应做腹部B超或CT等检查。
4、若肝功能ALT及AST均高于正常值需进行肝炎相关检查,所有关于肝炎项目的检查中一律不得进行乙肝项目检测(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
5、若血糖异常,应进一步检查是否糖尿病。
五、附加检查项目。
1、对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淋球菌、梅毒螺旋体、滴虫、外阴 *** 假丝酵母菌(念球菌)(后两项指妇科)检查项目。
2、对出现呼吸系统疑似症状者增加胸片检查项目。
公招教师体检标准是些什么
教师体检要求
一、有下列疾病或生理缺陷者,为体检不合格:
(一)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者除外)、频发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不正常、心肌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二)血压超过 18.66/12kpa(140/90毫米汞柱),低于11.46/7.46kpa(86/56毫米汞柱)。单项收缩压超过21.33kpa(160毫米汞柱),低于10.66kpa(80毫米汞柱),舒张压超过12kpa(90毫米汞柱),低于6.66kpa(50毫米汞柱)。
(三)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均为体检不合格:
l、原发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性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两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四)支气管扩张病,未治愈者。
(五)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肝炎病原携带者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者。
(六)各种恶性肿瘤。各种结缔组织疾病(胶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血液病(单纯缺铁性贫血除外)。
(七)慢性肾炎。急性肾炎治愈不足两年。
(八)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游症。
(九)肺切除超过一叶;肺不张一叶以上。
(十)类风湿脊柱强直。慢性骨髓炎。
(十一)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疾病(陈旧性或稳定性眼底病除外)。
(十二)色盲、色弱,申请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者。
(十三)两耳听力均在2米以内者,或佩带助听器两耳听力均低于5米者。
(十四)仪表仪容,有下列情况者均为体检不合格。
l、四肢。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缺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缺影响板书写字者。
2、体型。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弯外曲超过3厘米。
3、五官。五官不端正,面部有较大面积(3×3厘米)疤痕、血管瘤或白癜风、黑色素痣者。
(十五)口吃,吐字不清,声音严重嘶哑,声带病变,严重慢性咽喉炎或口腔有生理缺陷及耳鼻喉疾病之一而妨碍发音影响教学者。
二、申请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相关专业有特殊要求的,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增加相关体检项目。其标准按1999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相关专业的规定执行。
(3)小学教师资格证体检要求是什么扩展阅读
2012年,王丽来到目前就职的幼儿园工作,主要负责带班,教小朋友唱歌、跳舞、绘画,并组织孩子们做活动,到目前为止,王丽已从事幼儿教学工作8年。
2015年2月,拿到大专毕业证书后的王丽报考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2016年6月,王丽得知自己的笔试和面试全部通过。7月2日,王丽按要求来到义乌市中医院参加教师资格认定体检。
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体检表的视力检查项目中,由于“右眼义眼无眼球”,她被判定为“不合格”。3天后,她接到义乌市教育局的电话通知,被告知由于体检未达标,她的教师资格不能被认定。
7月14日,王丽向义乌市教育局递交《关于要求依法颁发‘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申请》,在义乌市教育局的书面回复中,王丽得到“依据医院的体检结论,我局不能颁发你教师资格证”的回应。
和王丽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杜银玲。杜银玲是成都的一名听力障碍者。2010年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后,她一直在从事手语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在手语节目担任主持人,在网上免费进行手语教学。
去年10月,杜银玲报考了四川省的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分通过笔试后,她却因为听力障碍无法获得参加面试的资格。“听不见,没有普通话证,就没法参加考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省市对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体检标准,是由各省级人民 ***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
主要依据2000年6月22日教育部以部长令形式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该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体检项目由省级人民 ***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其中必须包含‘传染病’‘精神病史’项目。
申请认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的,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申请认定初级中学及其以上教师资格的,参照《高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而各省制定的体检标准中不乏对五官及面部有不涉及教学能力的限制性条款,对视力、听力也均有具体要求,长期以来被指涉嫌歧视。
记者查询发现,多数省份制定的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中,将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下肢不等长、脊柱侧弯等肢体残障视为不合格。五官不端正,面部有较大面积疤痕、血管瘤或白癜风患者也被排斥在外。
部分省份的体检标准中甚至对申请人的身高体重提出要求:四川、江西曾规定“男子身高低于160厘米,女子身高低于150厘米;男子体重低于45公斤,女子体重低于40公斤”视为不合格;广西曾规定“男性身高在155厘米以下、女性身高在150厘米以下者,不能认定教师资格”。
2013年,广东省对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对比该标准2011年修订版发现,新规中各种“不合格”条款从21条减为15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第十三条中多种性病及艾滋病“不合格”的条款被删除;此外,对于部分肢体、视力及听力等残障群体从教,新规也取消了限制。新规大幅放开这些限制,赢得广泛好评。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发函联系教育部,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刘小楠认为:“教育部统一制定体检标准也无法确保没有歧视性规定。”
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4日,教育部曾在其官网上发布《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428号建议的答复》,称目前教师法没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法律暂时无法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这一资格类型。
但教育部高度重视特教教师职业准入问题,探索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含听力合并言语残疾)及言语残疾人员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相关制度措施,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残疾人保障法禁止残疾歧视、要求提供合理便利,以及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需要体检标准进行支持。现在的体检标准,各地不统一,制定程序也没有听取相关群体比如不同障碍者群体的意见和看法,也没经过包括公共卫生、法学、社会工作等各领域的科学论证。”
“总的来看,这和残疾人保障法和就业促进法的相关条款是违背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认为,部分省市教育厅制定的这些要求和限制条件是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违反了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
在周伟看来,各级教育机构录用残疾人作为教师或者教学辅助人员也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生如果常态性地看到残疾人,他们从小就会认识到残疾人是我们的社会成员,”
“而且是需要社会尊重和提供便利的成员,也是我们社会的财富。长大以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包容的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是营造包容社会和包容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方法。”周伟说。
教师资格证申请认定何时体检
教师资格证申请认定一般是3月和11月教师资格证认定于每年3月、11月各举行一次。报名时间为每年1月、9月。教材由自考办供应。 教学技能测试每年举行1—2次,一般在上半年的5月和下半年的11月报名,具体时间由当地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确定后公布。
教学技能测试的内容为:备课、说课或上课、面试。 根据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意见,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前允许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考试,但在申请参加教学技能测试时,应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4)小学教师资格证体检要求是什么扩展阅读申请各类教师资格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 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 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者,向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③ 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该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该校提出认定申请。
报考教师资格证时对体检有要求吗
有要求。体检要求如下:
有下列疾病或生理缺陷者,不适宜从事教师工作或相关教学岗位的工作。
一、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癔症史。
二、精神疾病(以二级以上专科医院诊断为依据)。包括:
1、重度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反复发作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无法归类的精神病性障碍、急性心因性精神障碍。(注:经一年以上系统治疗、未达治愈或影响社会功能者)
2、各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颅内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癫痫及脑血管病等。
3、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因迷信气功、巫术等影响职业及社会功能者。
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毒品、酒精、安眠药依赖并影响社会功能者。
5、人格障碍的某些亚型。如:反社会型、冲动型、分裂型人格障碍。
6、神经症的某些类型。如因难治性强迫症、癔症等影响职业及社会功能者。
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性病等各种传染性疾病。(经二级以上医院或专科医疗机构检查确已治愈者除外)
四、各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者,不宜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食品科学等相关工作。(根据京教人[2010]14号文件,删除此条)
五、严重口吃,吐字不清,持续声音嘶哑、失声及口腔有生理缺陷并妨碍发音。
六、两耳听力均低于2米。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达到5米,但另一耳全聋,不宜从事幼儿教育、音乐学、医学等教学工作。
七、嗅觉迟钝或丧失者,不宜从事与化学类、食品科学等相关的教学工作。
八、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4.5(0.3)。
九、色觉检查异常者,不宜从事化学、生物等以颜色作为技术指标和实验数据的教学工作。
十、面部有较大面积(3×3厘米)疤痕、血管瘤、白癜风、色素痣或严重影响面容(如斜颈、面瘫、唇腭裂及其手术后遗症、一眼失明及五官先天或后天性残缺、畸形等)。
十一、步态跛行,着装后脊柱侧弯、驼背,脊柱、四肢有显着残疾及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肢体残缺、畸形、功能障碍。
十二、脊柱侧弯大于4厘米,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厘米、显着胸廓畸形、主要脏器(心、肺、肝、脾、肾、胃肠等)做过较大手术或男性身高低于170厘米、女性身高低于160厘米,不宜从事体育类教学工作。
十三、严重下肢血管疾病影响站立或行走(经手术治愈者除外)。
十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反复发作,引起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等合并症。
十五、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病(单纯缺铁性贫血除外)以及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炎等)。
十六、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其身体条件是否合格,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酌定。
十七、未纳入体格检查标准、有影响健康和教学工作的其他疾病或生理缺陷者是否视为体格检查合格,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上北京市卫生局确定。
(5)小学教师资格证体检要求是什么扩展阅读
学历要求
我们国家规定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小学教师资格体检都检查什么
您好,血液类:血脂
血糖
肝功能
肾功能
血常规
hiv
hcv
rpr
体液类:
尿液常规
血压
体重版
视力含眼底
b超
妇科检查权
胸透x光
另
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
各用人单位不允许检查乙肝
乙型肝炎不得用此理由拒绝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教师资格证体检合格标准是什么
各省均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体检标准,因此各地标准并不一致。各省在指定标准时,主要参照以下三个文件:
1. 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二〇〇三年三月三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2. 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于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日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
3. 教育部、卫生部于2010年11月1日开始实行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 教育部令第76号)。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体检哪些是不合格的
1、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者。
2、血压过高或过低者。
3、结核病未治愈者。
4、支气管扩回张病,未治愈者。
5、慢答性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除外)。
6、有各种恶性肿瘤病史者。各种结缔组织疾病(胶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7、麻风病患者,未治愈;性病患者。
8、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疾病(陈旧性或稳定性眼底病除外)。色盲、色弱,申请幼儿园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者。
9、两眼矫正视力之和低于5.0者(体检实施中遇此情况,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相应的小数记录法,记录两眼视力之和再折算成5分记录数值)。根据专业要求检测辨色力不合格者。
10、两耳听力均低于2米。
11、上肢或下肢不能运动;两下肢不等长超过5厘米/脊柱侧弯超过4厘米,肌力二级以下;显着胸廓畸形。
考教师资格证要体检哪些项目
有下列疾病或生理缺陷者,不适宜从事教师工作或相关教学岗位的工作。
1、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癔症史。
2、精神疾病。
3、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性病等各种传染性疾病。
4、严重口吃,吐字不清,持续声音嘶哑、失声及口腔有生理缺陷并妨碍发音。
5、两耳听力均低于2米。
6、嗅觉迟钝或丧失者,不宜从事与化学类、食品科学等相关的教学工作。
7、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4.5(0.3)。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试题满分是150分。最后核算成绩时以学生的实际考试分数乘以0.8,为最后分数,最后分数70分为合格。教师资格证面试满分100分,60分则合格。
但在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报告单中,并不会显示分数,直接显示的是合格与不合格。面试合格与否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面试合格后,会有相应的教师一个考试合格证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考小学教师资格证时 , 有什么样的体检要求啊
考小学教师资格证时, 体检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进行,没有另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