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量单位 » 新生儿食道多少厘米

新生儿食道多少厘米

发布时间: 2023-01-25 09:03:35

①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小婴儿成长到大人的的,婴儿期通常是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不同时期成长特点不同,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1

1、身体发育规律: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这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2、身高发育规律: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间,男、女新生儿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厘米,5厘米为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3、头尾发育规律: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头半年比较快,但总变量较小,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两三厘米。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4、囟发育规律:很多人认为,宝宝的囟门是命门,不能碰,碰了囟门会变哑。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也有个 体差异。但宝宝前囟门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2

1、体重婴儿在生后第3~4天虽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喂养得当7~10天可恢复至出生体重。合理的喂养和护理使日后体重增长迅速,前6个月体重增长速度大于后6个月。1岁时的体重达到出生时的3倍。

1岁以内的婴儿体重计算公式是: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2、身长婴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的身长增长。1岁时平均75cm,约是出生时的1.5倍。

3、头围出生时相对较大,约为32~34cm,生长速度与身高体重相似,前3个月的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1岁时平均为46cm。

4、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萌出,最早可于4个月萌出。

5、生长发育迅速由于每天需要的总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再加上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主动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此期若护理不当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患感染性疾病,如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简述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征3

体格发育特点

1、体重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为3.3kg(2.5-4.0kg)。

6个月以前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6kg,在4-6个月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2倍。

7个月以后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5kg,1岁时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时的3倍。

生后第一年是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

婴儿体重可按下面公式估计:

前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 +月龄x0.6(kg);

后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 +3.6kg+(月龄-6) x0.5(kg)。

2、身长

身长是反映婴儿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为从头顶部至足底的垂直长度。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在1岁时增长约50%,达75cm。

3、头围和胸围

头围反映婴儿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婴儿出生时头围约34cm。婴儿期头围平均每月增加1cm。

胸围是婴儿胸廓及胸肌发育程度的指标。

婴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但增长速度快,7个月至1岁时,胸围和头围基本相等,称之为胸围交叉。

胸围交叉的时间与婴儿营养、胸廓的发育有关。胸围交叉时间越早,婴儿身体越健康。

消化系统发育特点

婴儿的消化路官发育未成熟,功能未健全。

新生儿的唾液腺欠成熟,唾液分泌较少,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

3-4个月时睡液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淀粉酶分泌也逐渐增加,7个月起作用增强。

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为20~50mL,出生后第10天时增加至约100ml,1-3月时为90-150ml, 6个月时为150-200mL,1岁时达250-300ml。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在喂奶后易出现溢奶或呕吐。胃排空母乳的时间为2-3小时。

新生儿的小肠为自身长度的6-8倍,肠壁肌层薄弱,通透性强。

新生儿消化道已能分泌消化酶,但消化酶活性较低,出生后第4个月胰淀粉酶才达到正常水平。

胰脂肪酶的活性亦较低,肝脏分泌的胆盐较少,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较差。

脑和智力发育特点

人的智力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越小,神经系统发育速度越快。

出生时脑的重量约为370g,到6月龄时脑的重量约增加1倍,7岁已经接近成人脑的重量,脑神经细胞的分化在3岁时已基本完成。

3岁前是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期,3岁后脑细胞数量不再增加,主要是脑细胞的重量和体积以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因此,在3岁前的婴幼儿期,脑细胞处于快速分化增殖期,合理的营养供给对脑组织和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②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两个月的婴儿在外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妈妈们需要时刻的注意这样的改变,这样才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发育间去,一起来看看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吧。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1

1、这个时期,男婴儿的身体高度可以达到52.2~65.7厘米之间,重量比刚出生的时候增加了不少,可以达到33.94~7.97公斤,而对于女宝宝女婴儿来说,数值就相对小一些,身体的高度是51.1~64.1厘米,体重保持在3.72~7.46公斤。

2、婴儿的动作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可以和妈妈发出会心的微笑,对于近距离的东西能够看的很清晰,所以要在婴儿的床前方,悬挂色彩艳丽的毛绒玩具或者红色的气球,及时的进行移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婴儿视力很好的进行发育。

3、在生活中如果是用妈妈的乳汁来给婴儿喂养,母亲的一日三餐,多吃那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并且交叉的食用瘦肉鸡蛋鱼,采取一些好的烹调方法,尽量避免到外面吃那些油特别大的食品,同时也要减少购买超市里的速食产品,因为这些食材里面肯定加入了添加剂,很容易对身体带来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有哪些

从出生到一周岁的婴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表现为体重从出生时的平均3kg增至1岁时的9kg以上,身高从50cm增至75cm,头围从34cm增至46cm,上臂围从11cm增至16cm等。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等尚未发育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对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较低。因此,膳食组成、烹调方法及餐次等应顾及其生理特点。

婴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婴幼儿生长发育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尤其在出生3个月内。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各系统发育快慢与不同年龄生理功能有关。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

3、婴幼儿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有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运动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站和走;先抬臂和伸臂,后控制双手的活动;先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等。

4、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因此婴幼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应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2

2个月婴儿发育特点

项目 男 婴 女 婴

体重(平均) 6.03公斤 5.48公斤

身高(平均) 60.30厘米 58.99厘米

头围(平均) 39.84厘米 38.67厘米

胸围(平均) 40.10厘米 38.78厘米

坐高(平均) 40.00厘米 39.05厘米

动作发育 孩子仰卧时,大人稍拉其手,头可以自己稍用力,这完全后仰了。他的双手从握拳姿势逐渐松开。如果给他小玩具,他可无意识地抓握片刻。要给他喂奶时,他会立即做出吸吮动作。会用小脚踢东西。

语言发育 婴儿在有人逗他时,会发笑,并能发出“啊”、“呀”的语声。如发起脾气来,哭声也会比平常大得多。这些特殊的语言是孩子与大人的情感交流,也是孩子意志的一种表达方式,家长应对这种表示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感觉发育 当听到有人与他讲话或有声响时,孩子会认真地听,并能发出咕咕的应和声,会用眼睛追随走来走去的人。

如果孩子满2个月时仍不会笑,目光呆滞,对背后传来的声音没有反应,应该检查一下孩子的智力、视觉或听觉是否发育正常。

睡眠 两个月的孩子睡眠较一个月的孩子要短些,一般在18小时左右。白天孩子一般睡3-4觉,每觉睡1.5-2小时左右,夜晚睡10-12小时。白天醒一觉后可持续活动1.5-2小时。

2个月婴儿发育标准3

2个月宝宝的体格发育状况

1、体格发育

体重:男婴平均体重约为5.60千克左右,女婴体重约为5.10千克左右。

身长:男婴平均身长58.5厘米左右,女婴平均身长56.8厘米左右。

头围:男婴头围为39.6厘米左右,女婴为38.6厘米左右。

2、神经精神的发育

宝宝会把头转向发出声响的方向;会用眼睛跟踪看到的东西(如哗啷棒、人脸等);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明亮色彩(如红色和橙色)。当在耳边鸣铃时,孩子的表情有变化;当把哗啷棒放到他手心里时,他会握住它,但马上又松手丢掉。

3、身体技能发育

这个月的宝宝还不能主动把手张开,但会把攥着的小拳头放在嘴边吸吮,甚至放得很深,几乎可以放到嘴里,但不会把指头分开放到嘴里,也就是说这么大的宝宝不是吸手指,是吸拳头,和大宝宝不同,小婴儿攥拳头是把拇指放在四指内,而不是放在四指外,这是小婴儿握拳的特点。

4、视觉发育

两个月以内的婴儿最佳注视距离是15~25厘米,太远或太近,虽然也可以看到,但不能看清楚。

能够很容易地追随移动的物体,两眼的肌肉已能协调运动,能够追随亮光,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

对看到东西的记忆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现在,当看到妈妈爸爸的脸时,会表现出欣喜的表情,眼睛放亮,显得非常兴奋。妈妈爸爸也会送给宝宝爱的眼神,这种对视就是母爱、父爱的体现,宝宝会很幸福,对宝宝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5、语言发育

此时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已经有表达的意愿。当妈妈爸爸和宝宝说话时,您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宝宝的小嘴在做说话动作,嘴唇微微向上翘,向前伸,成O形。这就是想模仿妈妈爸爸说话的意愿,妈妈爸爸要想象着宝宝在和你说话,你就像听懂了宝宝的话,和宝宝对话,这就是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训练。尽量多和宝宝说话,开发宝宝语言学习能力。

6、情感和社交发育

这个月内,孩子每天将花费更多的时间观察他周围的人并聆听他们的谈话。他明白他们会喂养他,使他高兴,给他安慰并让他舒服。当看到周围人笑时他感到舒心,他似乎本能知道他自己也会微笑。而他咧嘴笑或做鬼脸的动作和表情将变成真正的`对愉快和友善的表达。

开始会表现出悲痛、激动、喜悦等情绪了。可以通过吸吮使自己安静下来。在宝宝情绪很好时,对着他做出多种面部表情,使宝宝逐渐学会模仿面部动作或微笑。敏感地对待宝宝最初的情绪体验,尽量细心和耐心地与宝宝打交道。

贴心提示:每个婴儿之间都有差异,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均值。您孩子的发育或早或晚于这个标准都是正常的,如果相差得太远,建议您向专家咨询。

宝宝怎么护理

1、2个月宝宝护理之睡眠问题

宝宝的睡眠开始有规律,晚上睡眠时间可延长至4-5个半小时,睡眠时要观察小儿的姿势是否正确,一般吃饱后夜里尽量不要再喂,一般不尿也就不要换尿布,任其熟睡至天亮,宝宝盖的被要轻软、温暖、舒适,不宜太多。

2、2个月宝宝护理之着装问题

保温性好的织品,以毛织品为最、棉织品其次。透气性好的织品可以把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污气散发出去,使皮肤保持干燥,并调节体温。一般毛、绵、纤维吸湿性好,并能较快散发,使织品保持干燥,有利于皮肤的清洁。

3、2个月宝宝护理之洗澡问题

给新生儿洗澡最好一天一次,室温保持在26℃~28℃,水温在38℃~50℃之间,选用婴儿专用的浴液,擦洗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并在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及会阴部,以保证新生儿舒适、干净。每次洗澡的时间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引起吐奶。

4、2个月宝宝护理之皮肤问题

4.1、水温要得当。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天洗一两次脸就够了,还要注意水温不要过高。反复帮宝宝洗手洗澡,特别是常用洗手液沐浴露等,水温过高和使用碱性用品都容易冲洗掉孩子肌肤上的油分,宝宝的皮肤就会出现干、裂、红、痒等症状。

4.2、选择适合婴幼儿肌肤的护理产品。事实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清水其实是最好的清洁剂。给婴幼儿选择面部或身体的清洁用品时,首先要选择功能比较简单的产品,除了清洁之外的功能越少越好,尤其是不要有杀菌等功能的,免得刺激孩子幼嫩的皮肤,引起过敏。另外,可以会为婴幼儿配制一些像维生素E霜或是硅霜等等。

2个月的宝宝有什么变化

1、动作活动逐渐协调

现在宝宝的颈部力量已有所加强,可以趴在床上或大人的胸前,以腹部为支撑,把头稍稍抬起一会儿,而且还能左右转动他的小脑袋。如果你把宝宝抱起来,或靠坐在你的身上,宝宝的头已可以直立片刻,但时间不要长,以免宝宝疲劳。宝宝胳膊和腿的动作也协调了一些,说明他控制肌肉的能力有所加强。

2、辨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

这时的宝宝已能辨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即使妈妈不在眼前,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宝宝就会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如果宝宝正因寂寞无聊而啼哭,听到妈妈的声音,宝宝也会很快安静下来。

3、睡眠、吃奶有规律了

现在宝宝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睡眠、吃奶和排便规律及习惯,有的宝宝夜里已能睡4~6个小时的长觉,但宝宝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宝宝夜里还需要妈妈喂2~3次奶。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吃奶间隔时间短,因为母乳比较好消化,所以吃母乳的宝宝大便次数也比吃牛奶的宝宝多,需要妈妈更多的照料。

③ 食管壁分为几层

食管壁分为4层,分别为:

1、粘膜层,粘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粘膜层的上皮较厚,属于未角化复合体扁平上皮,它具有抗摩擦和保护食管的作用。在食管和贲门交界处,层状扁平上皮会突然变成单个柱状上皮,固有层是一致密的结缔组织,内有食管腺管,而粘膜的肌层则由纵向肌肉组成。

2、粘膜下层,粘膜下层由厚而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含有通过导管将粘液分泌到食管腔内的食管腺体。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七个到十个纵向褶皱,横断面呈星形。当食物通过食道时,皱襞会消失。

3、肌层,食管肌层分内环、外纵两层,厚约2毫米,二层之间夹有弹力纤维,食管上段的肌层属横纹肌,其后方缺乏纵行的肌纤维。在食管的两端环行肌较为发达,类似括约肌。食管中段是横纹肌与平滑肌混合存在的区域,食管下段全由平滑肌组成。

4、外膜,外膜由疏松的纤维组织组成,包含大血管、淋巴管以及与食管周围器官相连的神经。

(3)新生儿食道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食管是咽和胃之间的消化管。位于脊柱的前方。上端于第6颈椎下缘高度与咽相接,下端穿过膈肌于11胸椎左侧与胃的贲门口相连,全长约25厘米,从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长度约40~42厘米。食管在全身发育开始时长度是非常的短,,随着颈部的伸长和心肺的下降,而逐渐增长。

食管作为人体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上连咽部,下接胃部贲门的重要作用。食物在食管的推进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迫使食物进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④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根据新生儿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是否符合标准和正常,这样能够帮助新手父母更好的照顾孩子,下面一起看看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1

1、外观特点

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皮肤表面有一层薄白色胎脂。足月儿胎毛不多,仅在颅部或额面、骶尾部可见;胎毛多,未脱落表示未成熟。由于新生儿的皮肤细嫩,毛细血管丰富,保护功能不强,稍不注意容易损伤,细菌感染后容易发生脓疱疮、疖子和其它病症。新生儿头颅较大,头长占身长1/4,颅缝可能未闭或颅骨边缘重叠(为产道内受挤压所致)口腔粘膜光滑薄嫩;牙龈及上腭可见白点为上皮珠,粘液腺阻塞,对吸吮无妨,不可挑破。

2、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体温不易稳定。因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过多,故须对新生儿注意保暖,防止低体温,以免引起硬肿症。

3、体重

新生儿由于排胎粪,皮肤也开始排泄水分,一般吃奶又较少,在出生后4~5天内,会出现重量性的体重下降,约下降出生时体重的3%~9%,随后体重逐渐回升,大约在第10天左右又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但如果喂养不当,或奶量不足,都可影响体重的增长。

4、新生儿黄疸

出生后3~4天约50%的新生儿皮肤与巩膜出现黄染,多在7~10天后自然消失。新生儿血液中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质,因新生儿肝功能不健全不能使间接胆红质变为直接胆红质从胆道排出,结果过多的胆红质集存在血液内,发生黄疸。若黄疸持续不退并加重,多为病理现象,应检查有无败血症、母婴血型不合等所致的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畸形或肝炎等疾病。

5、新生儿消化道

新生儿的胃最初只能容不足30毫升的流食,两周内可逐渐增到50毫升左右,新生儿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故常见新生儿哺乳后溢乳或吐奶。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粪便,呈深绿色或黑色粘稠糊状,称为“胎便”,它是胎儿在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角化上皮和肠道分泌液、胆汁等混合物,以后随着哺乳,转为过渡性粪便,逐渐转黄色,胎便约于3~4日内排尽。若出生后24小时尚不见胎便排出,应检查婴儿肛门、腹部,有无肛门闭锁或其他异常。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2

新生儿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是什么

1、身体发育规律: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这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2、身高发育规律: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间,男、女新生儿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厘米,5厘米为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3、头尾发育规律: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头半年比较快,但总变量较小,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两三厘米。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4、囟发育规律:很多人认为,宝宝的囟门是命门,不能碰,碰了囟门会变哑。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也有个 体差异。但宝宝前囟门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

新生儿期保健的要点是什么

1、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频繁吸吮促进乳汁分泌;有助于胎便排出,促使黄疸消退。

2、被服:选择柔软,吸水,宽松,透气,颜色浅淡的棉织品。尿布要勤换洗。

3、保温:室温20-22℃之间,湿度55-65%。空调不宜过低可在27-28℃左右为宜。

4、脐带:脐带保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每日用碘伏棉签清洁,不用龙胆紫、消炎粉、脐带粉。

5、皮肤粘膜: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皮肤褶皱处的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擦伤,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臀部。不要挤压婴儿乳房硬结。

新生儿发育的五大特点3

新生宝宝的生理发育有以下特点:

1、体重增加迅速

新生儿刚出生时体重约为3000克,身高约50厘米。过三四天后,体重会稍微有所减轻,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周后,体重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以后,新生儿的体重会以平均每天30-40克的速度增长。

2、不停地睡觉

新生儿没有昼夜之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经常是小肚子一饿就会哭起来。等吃完奶、换好尿布,马上又会接着睡,每天就是如此反复生活。

3、容易溢奶

新生儿的食道下部括约肌松弛,容易溢奶,并且消化功能不完善,如提早喂淀粉(米、面)类食物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

4、有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均比较高,黄疸也较普遍。

5、体温高

新生儿的体温比成人高,常在37℃左右。吃奶后和哭后就更高。新生儿自己还不能适当地调节体温,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能让他太热也不要让他太冷,要将室温保持在20℃左右。当新生儿的体温在37. 5C以上或36C以下时,就是生病了。

6、呼吸数、脉搏数高于成人2倍

刚出生的新生儿的呼吸运动较浅表,呼吸频率较快,呼吸不规则,呼吸以膈肌为主。新生儿由于是腹式呼吸,所以,在测量新生儿的呼吸数时,要把手轻轻放在新生儿的小肚子上,数肚子上下运动的次数。测量脉搏则要把手贴在新生儿手腕的动脉部位。

7、头大、心跳快

与四肢相比新生儿的头要相对大些,但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神经鞘没有完全角成,触动身体的某一处,全身都会抖动。这时,新生儿的心脏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20 ~140次,常可听到杂音,以后会逐渐减慢。

8、大便多样

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就会排出发黑的胎便,但慢慢就会正常了。大便次数和形状因新生儿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不用担心。大便颜色有绿色或金黄色,撒尿的次数也各不相同。不论是哪种样子,只要新生儿吃奶吃得好、睡觉睡得好就没问题。

9、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有脱皮的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这种脱皮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自然脱落即可,无需特别的保护措施或强行撕下。注意:若出现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需要就诊。

⑤ 食道在什么位置

食道位于身体上半身脊椎前方,上部连接咽喉,沿脊柱椎体下行,下部胃的贲门相连,全长约25厘米,其直径平均为2cm。是输送食物的扁圆形肌性管道,由环节肌层和纵行肌层组成,食管的粘膜湿润而光滑,呈粉红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浅灰色。

食管依照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腹部三段。食管主要。由于这两种肌肉的收缩蠕动,迫使食物进入胃,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5)新生儿食道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食管作为运输食物的器官,对人体营养吸收有着重要作用,为保护食管,在日常饮食中,需注意避免以下行为:

一、趁热吃喝

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温度在40℃~50℃,超过这一范围就容易发生损伤,造成破损、溃烂等机械损伤。虽然黏膜上皮有增生和修复功能,损伤后会自行恢复,但长期反复刺激会导致黏膜慢性损伤,可能诱发癌变。

二、喜食腌制、熏制、烧烤食品

腌制会使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明显增高,亚硝酸盐含量越高,致癌性越大。此外,烧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等也含有很多亚硝酸盐。

三、无辣不欢

有研究表明,过量吃辣椒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过于辛辣的食物容易损伤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细胞变性,造成黏膜炎症,影响细胞核酸代谢,增加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

四、吃饭太快

吃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咀嚼,颗粒粗糙的饭菜容易损伤食管黏膜上皮,引发急性炎症。久而久之,急性炎症很可能形成慢性炎症,增加食道癌风险。

⑥ 生物问题

物质代谢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

消化道内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

消化系统

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才能促使机体生长,修补衰老凋亡的组织细胞,并提供身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些营养物质都是从我们所摄人的食物中提取出来的。把食物从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简单的、容易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做消化吸收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消化系统这组器官来完成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食物通过的一种管道,它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构成。消化腺有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肠腺和十二指肠腺。

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包括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两种。食物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切割咀嚼以及舌的搅拌,和唾液混合成食团,然后借助吞咽活动,使食团经咽腔和食道送人胃内。在胃内,通过胃壁的蠕动起到机械加工作用(又叫物理性消化作用),加上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参与的化学性消化,使食物初步消化成粥样食糜。食糜进入小肠后,借助各种消化酶和肠蠕动最后完成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工作。余下的食物残渣进人大肠,其中水分被吸收,其余的则逐渐被腐化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可见,消化管上部以物理性消化为主,消化管下部则以化学性消化为主。总之,消化过程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物理性和化学性的联合消化作用而完成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参考: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和吸收
参考资料:
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区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是人为的,它是根据其在Treitz韧带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于此韧带以上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管道称为下消化道。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又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老年人消化道结构上有何特点,功能有何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消化道结构上发生了改变,功能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改变:
(1)运动功能的改变:老年人的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方面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肌肉及骨骼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退化,导致咀嚼功能减退,吞咽功能欠佳,食物不易嚼烂。因此,老年人在食物选择上受到限制,只能进软食、精食,结果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乃至相应营养素缺乏。另外,老年人食管、胃的蠕动及输送食物的功能均减弱,胃张力、排空速度亦减弱,小肠、大肠均萎缩,肌层变薄,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上述胃肠运动的变化,均会致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便秘等。
(2)吸收功能的改变:老年人吸收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小肠对木糖、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A、胡萝卜素、叶酸以及脂肪的吸收减少。造成老年人吸收功能减退的原因,除胃酸及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外,与肠壁供血欠佳(老年人常有肠道血管粥样硬化或心脏疾患,使血流灌注不足)以及肠壁粘膜萎缩、小肠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3)分泌机能的改变:老年人分泌机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胃酸、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减少,其活性亦减低,从而导致老年人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机能减退,进而亦影响到吸收机能。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虽然老年人分泌机能较青年人差,但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4)组织学上的改变:老年人消化道组织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口腔粘膜过度角化,舌上味蕾数量减少、萎缩,牙齿脱落或磨损,牙周组织退行性变;食管、胃、肠的各种腺体均萎缩,平滑肌萎缩,粘膜、肌层均变薄,胃和结肠扩张,内脏易出现下垂,食管、小肠和结肠等处易发生憩室。老年人消化道组织学上的退行性变导致了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及吸收功能的减退。

小儿消化道有何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口腔:婴儿口腔粘膜细嫩,供血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其中淀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个月唾液腺发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也增多。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表现为流涎现象,即所谓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及乳儿的食管缺乏腺体,食管壁肌肉发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婴儿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层亦发育不全,且贲门较宽,括约肌不发达,其关闭作用不够强,故婴儿易发生呕吐和溢乳。
不同月龄的婴儿,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儿胃容积为30~60毫升;3个月时为100毫升;1岁时约为250毫升。
小儿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水为1~1.5小时,母乳喂养 2~3小时,牛乳喂养为3~4小时,因为牛乳乳块较大,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此外,由于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较易消化。
(3)肠:小儿的肠管较长,总长度约为其身长的6倍(成人约为4倍)。肠粘膜发育较好,含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肠有发育良好的绒毛,由于婴儿的肠粘膜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尤其对微生物的通透性较成人和年长人为高,故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肠的肌层发育不足。肠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钟摆式运动,它能促进肠内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种是蠕动式的运动,它可以推动食物向下运转。食糜的刺激可增强肠蠕动。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从12~36小时不等,人工喂养者可延长到48小时。
(4)小儿粪便: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出胎便,呈黑绿或深绿色,粘稠状,无臭味。2~3天后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人乳喂养的婴儿其大便次数较多,每日排便2~4次,质较软,呈糊状,偶或稀薄。1周岁以后,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喂养儿的大便次数较人乳喂养者为少,约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较人乳所含的蛋白质的比率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块凝集较大,难于消化,加之小儿肠壁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量不够大 ,造成残糜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难于排出。当然,小儿每天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多少不等。小儿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时坐盆,在2岁前后即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孕妇消化道有何生理特点?
妇女在妊娠期,由于妊娠的影响,各个系统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其消化道的生理改变如下:
(1)口腔变化:由于孕妇摄取钙不足或胎儿生长过快均可引起缺钙,而导致孕妇的牙齿松动;由于孕妇体内大量雌激素的影响,导致孕妇齿龈充血、齿龈软变和齿龈肿胀;由于孕妇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孕妇唾液分泌量增多。以上诸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孕妇的进食, 如进食量减少、喜进软食或进食过于精细等。
(2)胃肠变化:妊娠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择食等;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易返流于食道下端,产生烧心感;由于胎盘产生的孕激素的关系,使孕妇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活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孕妇常会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便秘等情况。

⑦ 人体的食道有多长

小肠长5-7米,大肠长约1.5米。直肠长约10-14公分。肛管长约4公分。

另外,食管长约25公分,从嘴唇到食管上端长约15公分,胃中等充盈时长约25公分

⑧ 食道口在身体的哪个位置

食道口位于脊柱的前方。上端于第6颈椎下缘高度与咽相接,下端穿过膈肌于11胸椎左侧与胃的贲门口相连,全长约25厘米,从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长度约40~42厘米。

食管的粘膜湿润而光滑,呈粉红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浅灰色。粘膜上有7~10条纵行皱襞,凸向内腔,有助于液体下流。

(8)新生儿食道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食管在气管后方下降,经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横断面,显示管壁肌层及微细结构,食管、膈、胃(上部)的冠状切面,示膈食管韧带将食管连于膈,此韧带使得食管随吞咽和呼吸而运动,但限制食管向上的过度移动

食管有内环、外纵两层肌肉。上1/3的外层由骨骼肌组成,下1/3由平滑肌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888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360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46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725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87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810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1949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593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574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