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多少厘米
Ⅰ 关于一些海洋生物的详细资料
白鳍鲨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学名:灰三齿鲨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
特征:白鳍鲨在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
喜好: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动
食物:吃鱼 章鱼 龙虾 螃蟹
种名: 长吻真海豚
学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别名: 繁齿海豚、 热带真海豚
科属: 鲸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态: 体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较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位于体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鳍肢末端尖。体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样,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上额每侧具小型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倍以上,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有些学者认为本种为真海豚的一个亚种,系长吻真海豚。
大小: 成体体长2~2.5米。
生态: 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栖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 中国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
物种名称→ 大翅鲸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须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12000-15000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1-2吨
成年重量→ 25-30吨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区→ 大型族群 简介
大翅鲸又称“座头鲸”,是非常活跃的大型鲸,素以壮观的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与胸鳍拍水而知名,也是极易鉴别的鲸。独特的尾鳍通常从远处就可以分辨出来;近距离观察时,多突瘤的头部,以及长的胸鳍不致误认。然而,没有两只大翅鲸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鳍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因此专家能够借以辨认,并为全球数千头个体命名。在繁殖区内的雄鲸素以能唱出动物界最长且复杂的歌曲而闻名。捕鲸人已经屠杀超过100000只大翅鲸,虽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复育中,但是现存的数量只占原来的一小部分罢了。
行为
可能会一连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以及胸鳍拍水数次。经常浮窥;会侧卧或仰卧,将一只或两只胸鳍举到空中。对船只有些惧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缓慢;潜水通常持续3至9分钟(有时可达45分钟),之后喷气4至8次,间隔约为15至30秒;在繁殖区,两次潜水之间通常会喷气3至6次。当竞逐雌性伴侣时,雄鲸可能变得非常强悍。摄食技巧变化多端。
别名
座头鲸(日文“座头”义为乐器“琵琶”,用来指鲸背的形状。
雄/雌
头顶与下颚有节瘤,头部侧看颇修长,背部呈蓝黑,黑或暗灰色,体型大而粗壮,背鳍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矮钝的背鳍基部宽大(个体差异明显),雄性可能有打斗留下的伤痕(通常在背鳍附近)尾鳍背面呈蓝黑或黑色,下颚末端附近有圆形隆起,头部可能有藤壶造成的环状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纹,喉腹褶有12-36道,间隔颇大,胸鳍非常长,前缘有节瘤,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为局部白色,尾干相对而言算窄,宽大的尾鳍后缘不规则,有许多节瘤。
鲸须
每侧270-400 长须鲸的鲸须最长可达70至90厘米,宽度可达20至30厘米。鲸须和头部一样,具有罕见的不对称色调:右侧前1/4至1/3的鲸须呈白,乳白或黄白色,期于的右侧鲸须与整个左侧则都呈暗灰色(经常间杂着黄白和蓝灰色的条纹)。鲸须刚毛比蓝鲸的软,呈黄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侧的所有鲸须都呈暗灰色。
胸鳍
大西洋大翅鲸 胸鳍两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则有黑色条纹。 太平洋大翅鲸 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鳍
中央凹刻明显,后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尾鳍有黑白花色斑块(有个体差异)。
鲸尾扬升
大翅鲸尾鳍的后缘带有节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纹,非常独特。
摄食
大翅鲸的摄食技巧是所有须鲸中最多样,且最壮观者。它们穿越包含磷虾或鱼群的水团,大口吞食者,甚至会拍动胸鳍或尾鳍来震慑食饵。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摄食技巧莫过于“气泡捕鱼法”:先在鱼类或磷虾群下方绕圆游行,从喷气孔喷出气体,使之形成直径达45米,包围食饵的气泡网。接着张开大口,从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气泡网通常会在海面显现一圈或一道圆弧泡沫。
头部
鸟瞰大翅鲸,头部宽阔且相当浑圆,约占体长的1/3。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喙形上颚(喷气孔前方)以及下颚的大部分有一连串节瘤。节瘤的数目与位置因个体而异。高尔夫球大小的节瘤是毛囊,中心长有约1至3厘米长的粗糙毛发,可能具有某种感觉功能。 2个喷气孔明显,不明显的单一纵脊从喷气孔延伸至吻尖附近,节瘤从气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着隆脊外,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喷气孔前卫突起,鲸须在比例上算短而宽:最长可达70-100厘米;最宽可达30厘米,鲸须颜色通常从黑色至橄榄棕色不等,但是偶尔会带点白色;通常也会有灰白色的刚毛,下颚末端附近的圆钝突起似乎会随着年龄增长,喉腹褶。
喷气
喷气非常清楚且独特呈树丛状,高度可达2.5至3米;与其高度相较,宽度也显得有些大。
下潜程序
1.喷气孔前卫与喷气孔首先浮现海面。
2.当背鳍出现时,独特的斜背与海平面形成浅浅的三角形。
3.躯体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时背部的隆起特别清楚。
4.随着尾鳍没入水中,尾干明显拱起,并翻滚下潜。
5.当大翅鲸将下潜角度变陡时,尾干会降得更低,并持续向前翻滚。
6.大翅鲸潜得更深时,尾鳍开始浮现海面。
7.潜水时,尾鳍多会高举出水;但在浅水区则不然。
达摩鲨全长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卵圆形;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
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出绿光。
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米处。
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等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一下松开牙齿,就随着大鱼游上一阵子。
身体下半部发出的鬼魅样绿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较大动物的一个方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异的是,原来达摩鲨的下颌能够旋转。它吸附在大型猎物体上,如果它想离开,会旋转双唇和下颌,噌地从活体上镟下椭圆形的一块肉,一边吞噬,一边走开了。
达摩鲨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隶属铠鲨亚科达摩属。本属第一背鳍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约与腹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不具硬棘;下颌牙尖,基部涵盖整个齿根,不另具一刀状突出。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具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的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也没有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别名>>
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雄/雌>>
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鳍呈单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两侧有黄或黄褐色块,尾干接近尾鳍处突然变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背鳍下方有白色带,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条纹沿着整个身躯分布,体型粗壮,尾干非常粗,有明显的隆脊
区别>>
大西洋斑纹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时,通常黄色与白色色块同时浮现
白喙斑纹海豚
浮升呼吸时,浮现灰色块
尾鳍>>
末端尖锐,后缘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上下两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为>>
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象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激浪。约每10至15秒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狼。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与白喙斑纹海豚极类似。沿着分布范围的东部,偶尔能发现出没在范围北界的巴伦支海南方,很少超过英吉利海峡以南。分布范围的西部据记录显示,从西格陵兰至美国科德角以北),美国缅因湾数量似乎特别多,同时大型的族群可能会溯游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向岸,离岸的季节性迁徙。似乎特别喜爱有陡峭海床及大陆架边缘的地区。
鉴别清单>>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条纹沿着体侧分布
背鳍下方有白色色块
尾干有黄色色块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鳍高耸,呈镰刀状
体型粗壮,尾干厚实
擅长空中绝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宽吻海豚
大小: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们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
帮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
Ⅱ 法医鉴定胳膊轻伤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肢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十厘米,儿童达八厘米或者创口累计总长度达十五厘米,儿童达十二厘米,伤及感觉神经、血管、肌腱影响功能的即可鉴定为胳膊达到了轻伤程度。一但法医鉴定为轻伤的,打人者将会涉嫌故意伤害罪。
法律分析
发生伤害应当及时报警,决定适用调解还是追究责任。伤情要达到轻伤,才能最究其刑事责任。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轻微伤害的损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脊柱四肢损伤轻伤一级:1、四肢任一大关节功能丧失25%以上。2、一节椎体压缩骨折超过1/3以上;二节以上椎体骨折;三处以上横突、棘突或者椎弓骨折。3、膝关节韧带断裂伴半月板破裂。d)四肢长骨骨折畸形愈合。4、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或者两处以上骨折。5、四肢长骨骨折累及关节面。g)股骨颈骨折未见股骨头坏死,已行假体置换。6、骺板断裂。7、一足离断或者缺失10%以上;足跟离断或者缺失20%以上。8、一足的第一趾离断或者缺失;一足除第一趾外的任何二趾离断或者缺失。9、三个以上足趾离断或者缺失。10、除第一趾外任何一趾及其相连的跖骨离断或者缺失。11、肢体皮肤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45.0cm以上。轻伤二级:1、四肢任一大关节功能丧失10%以上。2、四肢重要神经损伤。3、四肢重要血管破裂。4、椎骨骨折或者脊椎脱位(尾椎脱位不影响功能的除外);外伤性椎间盘突出。5、肢体大关节韧带断裂;半月板破裂。6、四肢长骨骨折;髌骨骨折。7、骨骺分离。8、损伤致肢体大关节脱位。9、第一趾缺失超过趾间关节;除第一趾外,任何二趾缺失超过趾间关节;一趾缺失。10、两节趾骨骨折;一节趾骨骨折合并一跖骨骨折。11、两跖骨骨折或者一跖骨完全骨折;距骨、跟骨、骰骨、楔骨或者足舟骨骨折;跖跗关节脱位。12、肢体皮肤一处创口或者瘢痕长度10.0cm以上;两处以上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15.0cm以上。打架致人轻伤,涉嫌故意伤害罪,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并且判处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Ⅲ 世界上什么动物的尾巴最厉害
鲸鱼。
蓝鲸最大的力量能达到近2000马力。有人估量,一只大型蓝鲸的力量约1700马力,相当于一辆中型蒸汽机车的功率,这个力量已经超过了一般捕鲸船的马力。所以,当捕鲸炮抓到一只大型蓝鲸,而蓝鲸全力逃跑时,捕鲸船只能被它拖着走。
鲸鱼是哺乳动物的祖先,鲸鱼身体上的脊柱横突是比较大的,而棘突相对于来说就要小一点,而附着在上边的肌肉上下摆动来发力的话能够更有劲儿。
(3)棘突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蓝鲸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说,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
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当蓝鲸觅食的时候,张开大嘴,吞进大量海水,而海水中的大量磷虾也就随着海水一起被吞进去。
Ⅳ 肋弓角距正中线多少cm
是以后正中线为轴,5cm为半径的圆柱和十二肋角的交点处。
Ⅳ 中棘龙:欧洲大型肉食恐龙长8米/有25厘米长小棘突
中棘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一般只有8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长有25厘米的小棘突,第一批中棘龙的化石出土于欧洲的英国,其中包含的并不完整,只有骨盆、脊椎以及四肢等。
中棘龙的体型
中棘龙属于大型的肉食恐龙,体长可达8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234位,和艾伯塔龙、崇高龙以及阿贝力龙等都有着相似的大小,体型比现代的一只亚洲象还要更大,其中尾巴占到了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中棘龙的外形特征
中棘龙和大部分肉食恐龙不同的是,它脊椎部分的神经棘没有那么高,但是却又比高棘龙更短。中棘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背部长有非常细小但明显的棘状突起,因此科学家推测它可能与棘龙类恐龙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不过它并不像异特龙和棘龙那样在背上长出非常硕大的帆状物,因为棘突实在太小,并不足够撑起背部皮肤。
中棘龙的化石发现
最早的中棘龙化石是出土于英国的多塞特郡,这批化石中缺少颅骨、尾椎骨等,只有盆骨、脊椎以及四肢碎片,所以科学家还无法对中棘龙有更好的了解,只能通过它的近亲来还原它的大致样貌,不过科学家根据它80厘米的股骨骨骼,还是能够判断和计算出它的体重可能在1吨左右。
在1932年的时候,休尼曾经将中棘龙化石归于了比克尔斯棘龙的种属中,但直到1964年,艾力克·沃克才发现这些化石拥有着非常修长且位置较高的神经棘,而比克尔斯棘龙是没有长神经棘的,最终才将其建立为了独立的种属,并且取名为中棘龙,而它的种名则是以当时的发掘者派克命名。
Ⅵ 食虫植物是怎样的
在缤纷的世界中,绿色植物作为能量的转化者,通常是处在生物界食物链的第一环,即被食者。然而在千百万种的植物中,也不乏个别的“异类”,它们不是被食者,而是捕食者,以昆虫为食。根据科学家统计,它们的祖先有可能是生长在氮素养分十分缺乏的酸性土壤和池沼中,经过长期的适应,一部分的叶子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捕虫器,靠捕食和消化小虫作为营养的补充。据统计,全世界共有食虫植物约400余种,我国约有30余种。
第一,猪笼草
又名雷公壶,为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植物,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硕果栗色,长0.5厘米左右,种子丝状,长约1.2厘米,花期4~11月,果期8~1月。
初见这种植物,你也许会认为它身上那瓶子一样的东西是它的果实。其实,那是它的捕食器。这些长8~16厘米不等的“瓶子”是一些贪吃的小昆虫的葬身之地。猪笼草的瓶子盖的边缘腺体和瓶子里面的腺体能够分泌一些类似于蜜汁的液体,这些蜜汁对苍蝇和一些小昆虫很具诱惑力。贪吃的昆虫爬到瓶口舔食蜜汁时,会受瓶体内的更多的蜜汁的诱惑爬进瓶内,而瓶子的上半部分的内壁是由蜡质构成的,十分光滑,昆虫很容易落入瓶子的底部。一旦昆虫落入瓶内,瓶盖就会紧紧地盖住,昆虫想跑也跑不掉了,只得慢慢地被瓶子底部的消化液消化吸收掉。捕虫器的颜色非常美丽,大小不一样,小的只有拇指一般的大小,而大的甚至可以容纳1~2升水。在北京植物园和华南的植物园均有栽培观赏。
猪笼草科的植物有2属,约68种,主要产于加里曼丹等热带岛屿,少数分布至大洋州的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印度半岛。有的种类瓶内生长有倒刺,昆虫落入其中更是难逃活命。我国的分布较少,仅有一属,产于广东西部、南部,主要生长于海拔50~400米的沼地、路边、山腰和山顶等灌丛中、草地上或林下。
第二,毛毡苔:属茅膏草科,为茅膏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茎短,叶基生,密集,具长柄,叶片圆形或扁圆形,长3~9毫米,宽5~12毫米。
我国产于黑龙江和吉林,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和湿草丛中,也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和美洲北部等寒冷的地区。
因为这种植物的叶片上表面长有带着腺体的长丝条,每个腺体的外面包有大滴粘稠的分泌物,太阳灼照时闪闪发光,所以这种植物又被诗意地称为“夜露草”。一次,有关研究者随机采集了56片叶子,发现有31片粘有已死的昆虫或残骸,而其它未展开的叶片以后无疑还可能逮到更多的昆虫。毛毡苔捕虫主要依靠其上表面带有腺体的长丝条,即“触毛”和其上部分泌的粘液来完成。
由于腺体分泌的物质粘度比较大,可以拉成长丝,因而当昆虫飞落时,就会被粘住,难以挣脱,这时毛毡苔的叶片触毛就会开始运动把虫子裹住。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小昆虫或蚊蚋落在其上,如果持续几秒钟想挣脱束缚的话,那么腺体末端的细胞就会像人的神经末梢一样,把信息传导开来,这样以小昆虫为中心,周围的触毛会逐渐地向中间卷曲,有的甚至能达到180度的扭转,最后触毛按在小虫的身上。这个过程中,触毛的腺体会分泌大量的粘液,随着触毛的运动而涂在小虫的身上。这种分泌物是呈酸性的,大家都知道,动物的胃液含一种酸和一种酶,消化时两样都不能少,毛毡苔的分泌液也是一样的。动物的胃受到机械刺激后,分泌一种酸,而毛毡苔的腺体因触毛的运动而增加分泌物的分泌量,使之成为酸性。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依靠一些前次消化残留的酶和酸共同作用吸一部分氮物质。而这部分氮物质的吸收,会使其腺体受到作用,分泌出酸和酶,对小虫进行消化,而腺体会逐步把消化液吸收掉。它的捕食时间从小虫的触动到完全卷合要1~6个小时,而完全消化掉一只小虫则要3~7天。在植物学家的实验中,毛毡苔能将软骨这样坚韧的东西很快溶解,消化吸收。
事实上胃液消化软骨与消化肉类的方式和过程也是一样的,和毛毡苔消化它们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毛毡苔的分泌液能消化骨头,乃至牙齿和珐琅质,是由于分泌液中含有大量的酸类的缘故。可能是出于这种植物对于磷的急迫需要,分泌液中的酶,只有在骨头中所含的磷酸石灰全部被酸溶掉,并且分泌液中有了游离酸时,才发挥作用,这时纤维基物质便很快溶解掉。
这种植物的根起固定作用和补充水分的作用,因为那么多的腺体不停的接受日光的灼烤,蒸发是很厉害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分来补充,这就是它们的根饿作用,而植物叶片一般的合成营养成分的功能则被叶片这一特殊功能——吸食虫液替代了。
第三,捕蝇草:与圆叶毛毡苔一样,同属于茅膏菜科。草本,地下为球茎,植株高2.5~3.5厘米,叶片两瓣,每瓣的上表面都长有3条尖锐的小突或刚毛,排成三角形。这些刚毛对于触动极为敏感,不仅它们本身能运动,还能引起叶片的运动。叶缘向外延长成多数尖锐刚直的突起——棘突,像一个老鼠夹上的两片铁齿一样,相互交错。背面的叶中肋发达得很大而隆起,叶片表面除了近边缘上,都排列着带红色或带紫色的腺体,叶片的其余部分为绿色,棘突和叶片状叶柄都没有腺体。腺体由20~30个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中充满紫色的液体。腺体上面突出,下面有短柄,栖中没有螺纹导管,能分泌,也具有吸收能力,带有8个红褐色或橙色分叉的极小突起。显微镜下很像精致的小花朵,大量的散布在叶柄上,叶背上和棘突上,叶瓣上也有少数。敏感的刚毛由几列长形而充满紫色液体的细胞构成,细小纤弱,向顶端渐渐的削尖。
捕蝇草生长于潮湿的湖滨、沼泽地区。我国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西藏南部;北美洲也有分布。这种草由于动作迅速有力,被称为“爱神的蝇夹子”,是世界上的奇异植物之一。
叶片上的刚毛对于短暂柔软的触动非常的敏感,但如果以硬物去触动刚毛,则很难使叶片达到闭合的状态。由于捕蝇草两片叶瓣间的分泌物质有类似于花蜜的特殊的气味散出,因而能引诱很多种类的小昆虫前来“投网”。而一只小虫只要任意碰一条刚毛,两片叶瓣即以惊人的速度合拢。由于两瓣间彼此对折成的角度小于直角,所以逮住任何撞上来的昆虫的机会很多。如果关闭后,其消化液溶解不到含氮物质,在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张开,继续进行捕虫。这对它们很重要,因为关闭着是无法捕虫的。
如果叶片因刚毛受刺激关住一只昆虫,叶片就不再保持凹形中间留下的空腔,而是将两瓣慢慢地互相贴紧,就在这时,叶缘渐渐有些向外翻转,叶瓣相互挤压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个力使腺体分泌液体,从而腐蚀和消化昆虫,通过腺体吸收。一般捕蝇草在消化完一只昆虫张开以后反应会迟钝很多,甚至对以前很敏感的刺激都不产生反应。这一点捕蝇草比不上圆叶毛毡苔,后者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捕捉昆虫,并把它们消化掉。
棘突在叶片闭合后彼此向内弯曲而靠拢时,尖端首先交叉,最后基部相错。叶瓣边缘相遇以前,棘突之间留下的缝隙是开放着的,这样一些较小的昆虫会因为叶瓣的关闭与产生的黑暗而惊恐地从缝隙中逃掉。相反,一只较大的昆虫,想要从空隙内逃走,一定会被挡回来,再逃进墙壁正在向内凹陷的牢里,因为叶缘相遇前棘突已渐交错,如栅栏般挡住较大的昆虫。这就如鱼网网住大鱼而漏掉小鱼一样,因此,就可以捕捉较大的昆虫,而不将能量浪费在小虫身上。
第四,轮藻:蚊子除了传染疟疾、丝虫病、黄登热和登革热等多种疾病外,还能将80多种病毒传染给人,其中有半数为病源病毒。世界上每年由于蚊子传染疾病的患者多达数亿人,死于疟疾的就有100万人。藻类是蚊子幼虫的主要食物,因此防疫工作者灭蚊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清除孳生蚊幼场所的藻类。但是本世纪初起,人们发现淡水藻类中,轮藻具有毒杀幼蚊的作用。
轮藻门是淡水藻类植物中个体较大、形态特殊、结构复杂的一大类群,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和半咸水中,尤以湖沼、池塘、水田等不流动的浅水水体中常见。它具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茎上有明显的节,节上轮生叶状小枝,体外多被大量的钙质,使植物体坚硬而粗糙。在小枝的节上有藏精器,它成熟时成金褐色,藏卵器成熟时是黄色,因卵内贮存较多的淀粉,往往在显微镜下呈暗黑色。
轮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是水生植被中一个极其繁茂的类群,而现在地球上只有左旋轮藻目中的一个科——轮藻科了,目前已知它有400余种左右,分6个属,即丽藻属、鸟巢藻属、拟丽藻属、灯枝藻属、丽枝藻属和轮藻属。我国的轮藻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除狸藻素外,其它各属均有分布。
轮藻为什么能灭蚊子?从1919年起就有人进行研究。但是,布隆根据在马达加斯加的观察和室内实验,认为轮藻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杀死幼蚊的物质,而是轮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改变了水环境的条件。后来的许多人进一步指出,这种水对鼠、鱼和人均无危害,是无毒的。1954年,艾马浩里将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幼虫和卵分别放入培养有柔曲丽藻、硬丽藻、尖头丽藻、珊瑚轮藻、锡兰轮藻和球轮藻的试验瓶中,它们对幼蚊的生存和蚊卵的发育都有影响,但丽藻的效果较好,5天内几乎杀死全部蚊幼。他还报道说,在靠近东经附近的一个池塘里,因塘底被茂盛的柔曲丽藻覆盖,没有蚊子,居民们不用蚊帐。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轮藻杀死幼蚊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证明,轮藻是一种优质磷肥,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都有挖取轮藻泥或利用冬水田栽培轮藻的习惯。同时轮藻植物形体美观,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水生植物,可以在美化城市水体中发挥作用。
Ⅶ 这是什么的幼虫,黄绿色,背部有棘突,有三四厘米长
绿尾大蚕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