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酒器数量的多少以什么为标志
A. 青铜器有哪种类型
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
青铜酒器:其中又分蛊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斝、觯(又名“五爵’)。
青铜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
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
青铜兵器:有戈、矛、铍、戟、铖、戚、剑、镞、刀、胄等。
青铜杂器:多为实用品,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案,车马饰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炉等。青铜度量衡有尺、量、衡、权。青铜货币有布币、刀币、贝币等春秋战国铜币。凭证信物有符和玺印。
另外,也有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B. 青铜酒器的简介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斝,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C.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最重要的是以什么为代表的青铜礼器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远古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与鼎一同出现的还有簋,通常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为单数而簋为双数。青铜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出现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开始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尔雅》记载“鼎之款足者,谓之鬲”。鬲鼎也称为分裆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鼎从商代开始铸有各式样的神秘纹饰,多为兽面纹,如饕餮纹、蝉纹、象纹等等,纹饰变化巧妙。容器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闻名铜器
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商代人面纹铜鼎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D. 商朝时青铜酒器数量的多少是区分什么的标志
5000——4000年的铜器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E. 古代酒器文化
酒器指饮酒用的器具,在中国古代,酿酒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酒具应运而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代酒器文化,希望大家喜欢。
酒 器
酒为液体,必须盛之以容器,注之以杯盏,方可饮用,这些器物便称为酒器。酒器分盛酒器和饮酒器两大类。最早的装盛器皿均为陶制,进入青铜时代后,逐渐被青铜酒器取代。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巅峰,商人嗜酒,商代青铜酒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最为繁多。
商代主要饮酒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
兽面夔龙纹青铜觚。
随着中国青铜时代的式微,战国秦汉时期(前475—220),青铜酒器逐渐被漆制酒器取代。当时的盛酒器多为圆筒状的卮(zhī)、樽,而饮酒器则是一种椭圆浅腹且带左右把手的耳杯。
战国 “曾侯乙”铜鉴尊
战国 彩漆耳杯
东汉时期,中国瓷器烧造技术初步成熟,此后逐渐取代漆器,成为古代最常见的日用器皿。酒器 亦不例外,大约自唐代起,瓷质酒器普遍流行,一直沿用至今。唐代之前,饮酒需配勺,以勺捋酒。唐代出现了“注子”,形状类似今天的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从而取代了酒勺。宋代时,又在注下配碗,使用时,将盛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即可温酒。
唐 莲瓣花鸟纹高足杯
南宋 影青瓷酒注及温碗
此外,中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特殊材质(象牙、金银、玉石等)的酒器。其中,产于今甘肃酒泉的夜光杯和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最为有名。夜光杯以当地出产的墨玉制成,杯壁很薄,呈半透明状,注入葡萄酒,就能在杯外看到艳红的酒色,唐代诗人王瀚(生卒年代不详)就留有“葡萄美酒 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句。渎山大玉海则是一块重达3500千克的巨大玉石瓮, 可贮酒30石(这里的“石”是一种古代体积单位,元代的30石约相当于现在的2.8立方米),堪称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酒器,从中也体现出蒙古人善饮、豪迈的民族特征。
唐 牛首玛瑙杯(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元 渎山大玉海
古人的饮酒用器
青铜斝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
兽面纹斝
凤柱斝
商代 方斝
饮酒器:爵(jue音决)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在酒器当中,爵曾是官位、品级的代表,直到现在还有加官晋爵的词汇。
夏代 爵
觚(gu音估)
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商 兽面夔龙纹觚
商天觚
角(jue音决)
古代炊酒器。《礼记.礼器》篇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青铜角
觯(音志)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据有人研究,“鍴”即是“觯”
已其仲觯
铜斝:温酒酒器 青铜精品
文物名称:铜斝
文物年代:夏代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偃师二里头遗址
斝(jiǎ)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温酒的酒器。1987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铜斝,通高26.8厘米,口径14.8厘米,腹径8.9厘米,侈口、圆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个伞形柱,颈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pàn),是我国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斝之一。
1、三足素面造型古朴
明清以前,由于蒸馏酒尚未发明,酒精纯度较低,因此,饮用前常需要温酒。“铜斝就是一种用于温酒的酒器。”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介绍,铜斝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件件弥足珍贵。
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就出土了这样一件温酒酒器:通体素面,通高26.8厘米,口径14.8厘米,腹径8.9厘米,侈口、圆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个伞形柱,颈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
张玉芳表示,由于该铜斝纹饰古朴、造型稚拙,故显得卓尔不凡,当属夏晚期铜斝之精品。
2、源于陶斝用途广泛
铜斝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铜斝主要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张玉芳介绍,铜斝的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而且,斝的形制也比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腹有直筒状、鼓腹状等;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不同类型。
作为我国古代用于温酒的小型盛酒器,斝有时还作为酒礼器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据《诗经·大雅·行苇》载:“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而《礼记·礼器》载:“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可见,在作为酒礼器时,斝在等级上是比较低的。
明清以后,由于蒸馏酒出现,酒精纯度越来越高,酒具也相应变小,铜斝无用武之地,最终消失了。
青铜提梁卣
酒器——酒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造型、用途各异的酒器,则是其重要载体之一。
酒器,是指用于盛酒、温酒或饮酒的`器具,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yǒu)、瓿(bù)、杯、卮、缶、豆、斝、盉(hé)等。按其用途,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按酒器的材料,可分为木制酒器、陶制酒器、青铜酒器、瓷制酒器、玉质酒器、金银酒器等。其中,青铜酒器多为贵族之具,主要用于皇室贵族间的宴飨、朝聘、会盟等礼仪交际场合;而用于陪葬的青铜酒器,作用相当于铭功颂德的纪念物品。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可见,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青铜尊
盛酒器: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竖颈,圆腹,下部微鼓,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顶面饰涡纹。盖、腹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的龙。提梁饰龙纹,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器内有铭文“史”宇。此器出土时内盛透明液体,有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青铜斝 商后期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两件自造型相同,均为椭圆形,横置提梁,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自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日己觥:觥筹交错的西周酒器
日己觥
日己觥,西周文物。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
日己觥是一整体作长方形的觥。盖前端为一海兽,高突的双角呈圆柱体,圆柱上饰对角三角纹两组,高鼻鼓目,两耳外张,牙齿用阴线刻划。盖中部起脊为一只小龙,龙头在海兽的眉心,龙身弓起一直延伸到尾部,龙尾上卷。龙的两侧各饰长尾凤鸟,钩喙,三条尾羽向后延伸。龙的后端是一立耳兽头。器方,口曲,宽流,四角起扉棱,纹饰通体分三层,上部施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壁饰卷角饕餮纹,圈足和盖的边缘都辅饰一周小鸟纹,这种小鸟纹的年代约在昭穆时代。觥鋬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并排的锁链状刻纹,如孔雀尾羽上的宝珠形羽毛,象征凤尾。器盖同铭各18字,内容是说此器是作器者为亡父日己铸造的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觥是古代盛酒器,兼做罚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通常而言,觥的造型为椭圆腹,上有提梁,底有圈足,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颈,可用于斟酒。也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是一种仿生器,并附有小勺便于取酒。
有成语叫“觥筹交错”,是形容众人聚集饮酒的热闹场面。《诗·周南·卷耳》说:“我姑酌彼兕觥。”《醉翁亭记》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交错”的宴饮自商周时期开始,觥虽然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宋代人的酒宴中还能看到如此热闹欢愉的气氛,可见宴饮中娱酒、推杯换盏的习俗已经保留了下来,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日己觥,造型、纹饰极为华美,整体外观庄重、大方,设计、制作精巧奇异。全身布满的浮雕纹样多种多样,兽面、夔龙、鸟、虎纹等同处一器,繁而不乱,构图合理,主次分明,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堪称西周青铜器的典范之作。(文图/记者 金叶 资料/董理 提供)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北方草原的舀酒器
羊首勺是商代文物,1977年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商代墓葬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羊首勺通长28.5厘米、勺径9.5厘米。长形,勺体为半球状,扁柄。柄端做成羊首形,双目圆睁,作张口嘶鸣状。柄面一前一后铸圆雕立犬与行虎。犬两耳直立,口微张,目视前方。虎长尾曳地上卷,立耳,张口作捕食状。
古代舀水、舀汤、舀酒都用勺。早期的勺都带柄。勺柄有长短、宽窄之别,勺有圆、椭圆之分,材质则有竹、木、铜、铁的不同。一般说来,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汤和酒的勺柄长、斗小。羊首勺出土时和酒器伴出,因此学者们推断应该是舀酒器,但羊首勺的勺体又比通常所见的舀酒器深,最为特别的是在长不过盈尺的勺柄上竟铸有三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勺柄端羊头的方向与老虎和立犬相背,给人以处乱不惊、顺应自然的印象。
这件铜勺设计精巧,做工精细,各种动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商代北方地区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尽管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但在兵器和用具上,北方民族保留着更多的独立风格,除器形与中原器物截然不同外,装饰上大量采用圆雕动物形象是北方青铜器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当与其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
勺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设计新颖如羊首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青铜器艺术的瑰宝。中国古代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崇拜强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早期人们经常表现的主题。在有限的空间和特定的范围内,用火和金属锻造出如此活灵活现的情景,且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三千年前商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说明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热爱生活的。
F. 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 文化 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下面我整理了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铜器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原始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 乐器 、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2、夏朝时代
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 历史 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现已 清理 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3、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 浮雕 ,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 动物 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4、商代中期
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 收藏 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5、商代晚期
①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②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古代青铜器器类与用途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 酒器
酒是祭神享祖、 礼仪 往来、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 自然 成为礼器了。青铜酒器种类最为繁多。夏商时流行饮酒的习俗,因此商代的青铜器中,酒器已是五花八门,形制各异。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gu),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觚为圆柱形酒具,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 成语 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此外爵、角、斝(jia)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gong)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流行。
盛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bu)、罍(lei)、壶、盉(he)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较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以为尊贵之"尊"即由此而来。罍和瓿都是象坛罐的形状,习惯上把矮而粗的称为瓿,而将器体较高的称为罍,二者用途相同,在器物组合中居同等的地位。壶,根据不同形状可分为圆、方、扁壶三种,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盉盛行于商代至西周,造型多为深腹、圆口、有盖,前流后鋬,三足或四足,多为温酒之用。有些盛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此外,中国古代尚有许多动物形状的酒器,或像鸟、象、牛等,动物多有神话色彩,这类器物也称为尊。
禁也可归属为酒器类,它是承托酒器的长方形台座,此类置酒器出土较少。
二、食器
青铜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应的贵贱等级。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饪食器又细分为用于烹饮的鼎、鬲(li)等和用于盛装黍稷的簋(gui)、簠(fu)、敦、豆等。附属于饪食器的有刀俎。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后来青铜鼎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史书有载,夏朝首领禹广聚 天下 之铜,熔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从此鼎便成为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里最常见和最神秘的传国重器。若按具体形制分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可分为有盖和无盖的两种。无盖的,器耳立于腹壁上,叫立耳;有盖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称附耳。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随着礼乐制度的日趋完善,不同的列鼎数目代表王公贵族相应的身份等级,自成一套完整严格的用鼎制度。据文献及考古发现,天子十二鼎,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而庶民不能拥有,否则就是死罪。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今的大碗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渐为敦所替代。商周时期簋是与鼎一样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均有精美的纹饰,为避免薰黑影响美观,于是演变为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期,青铜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豆作为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礼记·礼器》载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之说。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三、乐器
古人使用的乐器品类繁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nao)、钲、钟、镈(bo)、錞(chun)于、鼓、铎等,都是于商代后期才流行开来。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钲和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钲的形体似铙,而比铙高大和厚重,俗称为大铙。钟是西周和东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铎是撞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古文献记载看,铎应是一种军阵乐器,具体用于军旅和田猎。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单翼铃。錞于也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据古文献考证,錞于用途较广,既是军阵乐器,又可用于祭祀集会等。鼓在古代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商周时期的鼓大部分是木质的,也有陶质的,而青铜鼓遗存的只有两具。
四、水器
水器主要有盘、鉴等形式:
盘 承水器,与匜配合使用,以之水浇于手,以盘承接弃水。青铜盘初见于商代中期,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战国。形制为敞口、浅腹下有圈足或三足,两侧有耳。
匜 盛水器,与盘配合使用。青铜匜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匜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弯曲的流,椭圆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战国时代为平底。
鉴 盛水器,也可盛冰为冰鉴。形体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两侧有兽耳。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五、兵器
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戈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的,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戈有长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戟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 是用以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交雨部分,锋又分前锋和雨翼,交即矛的銎,矛有用整条藤制的,也有用积竹制成。青铜矛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钺 是砍杀的兵器,也可作为刑具。有些钺形制很大,而制作又精的,可作为仪仗用具。青铜钺初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刀 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青铜剑最初见于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是剑最为流行的时代,剑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剑的形式愈到后期,体部愈益增长。
匕首 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见,大多是战国时期器。
弩机 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最早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机均无廓,仅有钩弦用的牙、作瞄准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悬刀,西汉以后弩机均有廓。
矢镞 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青铜矢镞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大量铸造。
胄 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猜你感 兴趣 :
1.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2.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3.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4. 夏朝青铜器的特点
5. 青铜器是什么颜色
G. 古代喝酒的器皿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标志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 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 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商周以后,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瓷制酒器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其它酒器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