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汽车占多少总值
⑴ 目前中国市场日系汽车的比例是多少
如下:
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表明,日系车在中国总销量中所占比例为37.3%。按厂商所在国家和地区来划分的话,欧洲厂商的份额为25%,美国厂商为16%,韩国厂商为10%额。中国本土品牌的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仍维持在23%。
介绍
日系车凭借其较高的性价比、节油性能、优秀的做工在全球赢得了较大市场。
主要品牌有:丰田TOYOTA、日产NISSAN、本田HONDA、斯巴鲁SUBARU、马自达MAZDA、三菱MITSUBISHI、五十铃ISUZU、铃木SUZUKI、大发DAIHATSU等。
⑵ 日本对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贡献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从1904年吉田真太郎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车厂--东京汽车制造厂并生产出第一台日本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算起,日本汽车工业已经走过115个年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出台政策进行扶持支持。1936年,汽车制造行业法正式在日本国内开始实施,日本汽车真正国产化的序幕由此拉开。二战后的二十年(1945-1965年)是日本现代汽车工业的基础阶段。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二战的毁灭和战后十年的复苏之后,在1955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也在这一段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务车比例稍有下降,出租车加快发展,私人用车开始起步。1965-1975是日本汽车工业从普及到过渡的十年。这十年是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国内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1970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达到238万辆,千人平均保有量达到170辆。比1950年增加了将近60倍。在这段时间,普通劳动者成为汽车的主流买主,汽车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成为了代步工具;70年代的石油危机重创了欧美车商,但是却让推崇小排量车的日本车企从中受益,1976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250万辆之多,首次超过国内销量。1975年以后是日本汽车市场的成熟期。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速放缓,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左右。从1975年开始到1988年,日本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减缓,年销量在300万辆左右,每年的增幅不大;相反,出口依然强势,推动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可简单概括为:产能旺盛、国内汽车市场接近饱和、出口优势明显。产能旺盛:在1990年产能达到1348万辆的顶峰之后,日本汽车生产曾经进入低迷期。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其产量稳步攀升,平均年增幅超过2%。据来自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日本汽车产量从06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07年日本汽车产量1160万辆,同比增长1%,产值超过21万亿日元,同比上涨7%。同时日本也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国,07年其乘用车产量接近1000万辆,中国以640万的产量紧随其后。08年日本汽车产量微降,达到1156万辆。市场接近饱和:2007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新车加旧车)共计1288.4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接近600辆,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这也导致日本汽车国内需求量连年下降。日本国内汽车需求量在2000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滑,2007年下滑趋势更是明显。新车销量和二手车销量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日本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新车需求量已经进入了饱和期。据来自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否认十年时间日本有六年新车销量同比下滑,平均增幅-2.6%。06年、07年连续两年同比下滑,07年新车销量535万辆,08年更是暴跌至508万辆,同比下降5%,为二十年来最低值。日本二手车销售量超过新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此以后,日本二手车销量与新车销量的比值在波动性上升。到2007年,这一比值已从98年的1.35上升到1.41。虽然与新车市场相比,二手车市场较为活跃,但是近十年日本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并不容乐观。近几年,日本二手车销量一直稳定在800万辆左右,同比增幅除了在2000年达到3.55%、2005年达到1.31%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2007年同比下降了6.9%,销量仅为753万辆,与1993年持平。出口优势明显:日本的汽车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却并不活跃。可以想见,其汽车产品应该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事实上,自知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人从汽车工业起步不久,就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了发展目标。日本汽车的出口量从1970年开就已经占据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三十年这一比例一直在保持着上升趋势。200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占到产量的56.5%。虽然和同样以出口立命的韩国70%的比例无法相比,但是654万的出口总量已经超过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德国两百万辆。日本继续牢牢地保持着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地位。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造成了不小冲击,日本汽车工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产量微降、国内市场全面萎缩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在08年却依然保持增长,达到672万辆,增幅3%。日本汽车强大的出口优势可见一斑。汽车工业经济贡献作为日本的支柱型产业,汽车工业在解决就业、出口创汇、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这样一组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截止到2007年,日本制造
⑶ 世界各国的汽车占世界市场的比例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4个阶段。
开创阶段 19世纪80年代,德国首先制成有实用价值的汽车(轿车)。由于当时巴黎有宽阔的道路和奢华的社会风气,汽车工业在法国最先得到发展。后来,在欧洲和美国出现过上千家作坊式的汽车制造厂,生产过3000种以上的车型。但早期的汽车有华丽的装饰,又分散在许多小厂小批生产,成本很高,售价昂贵,销售量增加很慢。许多小厂因此关闭,只有一些生产过马车、自行车、缝纫机和煤气机等产品的厂家还能继续进行小批量生产。1905年美国渥尔茨汽车公司年产商品汽车为6500辆,这是当时年产量最大的一家公司。
发展阶段 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H.认为,汽车应该去掉不必要的装饰,简化机构,他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大幅度降低售价,使汽车从富人的奢侈品变成一般人的实用的交通工具,以扩大销售量。他还主张减少车型,集中生产单一车型,并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1907年,他推行了在轻武器、钟表等工业行之有效的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加工方法和技术管理措施。1908年,他又将简朴无华、简单实用、易于维修的 T型轿车投入市场,取得很大成功。到1909年底,T型轿车销售量已达15万辆。1913年,福特首先建立汽车的流水装配线,改变汽车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行计画生产、同步生产和连续生产。这种大量生产技术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引起再一轮的降价,进一步扩大销售量,采用适合于更大批量生产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快资金的周转。1923年,他的汽车销售量将近 200万辆。1908~1927年间共生产 T型轿车1500万辆。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数量几乎占世界产量的一半。T型轿车对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机械工业和大量生产技术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在这期间,汽车工业成为机械制造工业中的最大部门,大量生产技术得以在机械工业中扎根,并得到推广和发展。
福特的成功促使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公司陆续改变汽车设计,采用大量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和售价,从而扩大了销路。1929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为 500万辆,英、法、德等国的年产量也都接近20~30万辆。在汽车大发展的这一时期,许多中小汽车制造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不能采用先进的大量生产方式,产量低而售价高,陆续被淘汰或兼并。到1930年初,美国仅剩下44家汽车制造公司,欧洲的汽车制造公司也从90家减少到41家。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在欧洲建厂或购买汽车厂,形成为跨国公司。
垄断阶段 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汽车生产受到打击。但在3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先于其它机械工业恢复并有所发展,而且有不少中小汽车制造公司破产或被合并,在几个主要汽车生产国中,都出现了大公司垄断的局面。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大公司生产的轿车,约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世界市场的30%以上。法国的雷诺、别儒和雪铁龙 3家公司,德国的奔驰、曼恩和奥佩尔 3家公司,英国的奥斯汀、摩立斯和标准3家公司,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都在本国的汽车工业中居于垄断地位,并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都投入到本国的战时生产中,民用汽车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大发展和市场的重新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汽车工业先后恢复起来,继而转入大发展。全世界汽车的年产量从1950年的1058万辆增加到1978年的4249万辆。1982年,由于经济衰退降到3673万辆。从50年代起,除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已恢复原来就很发达的汽车工业外,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汽车工业也已逐步恢复。日本、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汽车工业纷纷引进技术,从装配到制造,发展迅速,出现了新的竞争局面。美国由于各公司主要注意生产大型轿车,忽视产品更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地位下降,其汽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75.68%降到1982年的19.02%,而西欧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却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中,汽车生产在所有生产国都有继续和加快集中的趋势。
日本的汽车工业,从50年代起发展很快。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将汽车零件的生产列为重点扶植对象,使汽车零件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建立了汽车工业的牢固基础。特别是生产耗油量小的紧凑型轿车的方针,使日本的汽车年产量由1950年的3万多辆增加到1982年的1073万辆,超过了美国,占世界产量的 29.23%。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市场和技术预测、组织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质量较好。他们对管理工作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各国陆续降低汽车的进口税率,减少进出口的障碍。1969年,日本出口的汽车占总产量的10.4%,1982年增至52.09%。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这两个因素促进了统一的国际汽车市场的形成。由于客车和货运汽车的用途不断扩大,产量继续增加,这两种汽车就成为汽车生产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82年,日本的客、货车产量为 385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5.88%,其中有47.38%出口。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日本和联邦德国生产的紧凑型轿车畅销,美国的大型轿车失去了大部分国外市场和一部分国内市场,造成市场重新分配的局面。
从50年代后期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进口整车征以重税的同时,降低汽车散装件的进口税,鼓励外国在国内建立汽车总装厂,再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直至国内能自制汽车。如西班牙于1956年利用旧飞机厂建立货车厂,1959年在零件装配的基础上建立轿车厂,1982年的汽车年产量已达107万辆。巴西于60年代初,从开设欧洲的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开始,70年代初已发展到本国制造汽车,1982年产量已达到86万辆
⑷ 各国的汽车产业占其GDP实多少,急用,谢谢
中国汽车占国民生产总值是15%,菲亚特占意大利的是42%,日本是30%.大美国是25%
⑸ 日本的三大支柱产业是什么
目前日本的经济支柱产业是汽车,机床,机器人,动漫。具体情况如下
一、汽车产业
1.产业规模 据日本汽车工业会统计,2012年日本汽车产业总产值为47.3万亿日元,占日本制造业总产出的16.4%;2012年汽车出口12.75万亿日元,占汽车行业产值的27%,占总出口额20%。汽车出口贸易顺差13万亿日元。设备投资为7549亿日元,占全制造业设备投资的19.3%。
2012年至2013年汽车产业总销售规模52.46万亿日元,总资产73.01万亿日元,直接从业人口20.76万人,丰田、日产、本田三大企业合计销售额占全行业的75.2%。汽车零部件总销售规模22.31万亿日元,总资产22万亿日元,直接从业人口21.04万人。
2.技术研发 日本极其重视汽车节能技术的进步和研发,2011年日本汽车行业研发费用达2.18万亿日元,占制造业研发费用的20.2%。日本汽车企业与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免碰撞、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和测试,推进汽车智能化进程。日本汽车工业可能迎来新一轮变革。
3.市场情况 日本汽车市场高度发达,本土企业实力雄厚,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铃木、日野、五十铃、三菱八大车商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因此,除雷诺和福特分别持有部分日产和马自达的股份、韩国现代及其他欧美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和销售网点外,目前没有外资车企在日开展生产。
二、机床产业
1.基本情况 日本机床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步,60年代发展,70年代数控机床获国际市场认可,1972年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成为出口产业。2012年机床业产值11500万亿日元,其中出口9456亿日元,占比达82%。生产数控机床82175台,96%用于出口。日本现有机床企业约200家,从业人员2.4万人,2011年统计显示,日本有6家企业进入全球10强。
2.主要市场 由于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日益成为日本机床海外出口重要市场,并推动日本机床海外订单比例持续上升。该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30%提升到2010年的约70%,其中亚洲地区订单高达54.7%,2012年升至60.9%。
3.技术趋势 日本机床业在中高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领域拥有较强竞争力和集成开发能力,据经产省统计,2012年日本生产的82175台数控机床中,数控加工中心45998台,占56%。
三、机器人产业
1.国内应用广泛。日本机器人产业始于1969年,川崎重工研发出第一台产业机器人。2011年,日本产业机器人产值42.7亿美元,占全球(85亿美元)50.2%;电子零部件安装机器人领域占70%份额,两项合计占比57.3%。日本投入使用的产业机器人达30.72万台,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为北美(18.47万台)、德国(15.72万台)、韩国(12.42万台)、中国(7.43万台)。
2.产业向外拓展。据日本海关统计,2002年日本产业机器人出口数量1.8万台,金额为496.9亿日元。2011年出口数量7.3万台,增长4倍,金额为1217.9亿日元,增长2.5倍,创历史新高。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26.4%)、中国(20.5%)、荷兰(14.9%)、韩国(12.1%)、德国(6.6%)。
3.企业各有专长。日本机器人生产企业十分专注各自细分领域,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在焊接领域,有神户制钢、大变、松下焊接系统、法纳克、安川电机、川崎重工、不二越。在喷漆领域,有川崎重工、法纳克、安川电机。在搬运领域,有大仓运输机、川畸重工、法纳克、不二输送工业、三菱电机、安川电机、不二越。在玻璃板搬运领域,有日本电产三协、平田机工、不二越、安川电机。在硅晶搬运领域,有川崎重工、大变、平田机工、安川电机。在水平多关节领域,有精工爱普生、电装DENSO、东芝机械、三菱电机、YAMAHA发动机。在垂直多关节领域,有IAI、东芝机械、YAMAHA发动机。其中,精工爱普生是世界最大水平式多关节机器人厂家,纳博特斯克拥有全球精密减速机市场60%的份额。部分生产企业还十分重视跨领域发展,最有影响力的是法纳克和安川电机。两家企业2013财年销售收入分别达1460亿日元和1220亿日元。
四、日本动漫业
动漫业是囊括杂志、图书、录像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并涉及玩具、电子游戏、文具、食品、服装、广告、服务等领域。近十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平均每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日元,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实际上,加上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收入,广义的动漫产业在日本 GDP中的比例平均在 6%以上。2005年整个动漫产业占日本 GDP的比例甚至超过了16%,超过了汽车工业。2007年美国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是50多亿美元,而日本的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
信息源
人民论坛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01/content_228363.htm
日本出口结构现状和优势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
http://osaka.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501/20150100876449.shtml
⑹ 日本汽车中国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在我国自主品牌居首位,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22%,其次为日系、德系、美系、韩系、法系和意系,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8%、20.44%、14.07%、5.56%、4.52%和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