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怎么看加多少水
① 煎的中药都浮上来了,怎么看水加了多少啊
药厂提取中药加水常用2种方法:一是用液位计;二是计量罐。你如果直接加水相当于液位计,但你的锅小而且药是漂的多。所以看液位不适用。就采用计量罐的方法,先把水放入有刻度的量器中再加入煎锅里。其实中药的加水量不要求绝对准的。加水越多越好,煎煮次数越多越好。只不过水加的多次数多,药液多,浓缩麻烦。一般药厂煎2~3次。一煎10倍水,二煎8倍,三次6倍。那是为了提高出粉率所以加的多。我做过考察如果药物不是特别难提其实8,6,6也差不多。你的药漂建议你煎药时不停常用筷子按一下(药厂经常开泵打循环,这样漂的药才能提取完全),或用干净的重物压一下,或将重的根茎、矿物药压轻的叶子草类药(药厂提取时投料先后次序很讲究的),这样提的效果好。前几遍液采用少量单独缩,次数频繁一些。尽量减少加热时间(因为前几煎药液含药量多,缩时间长损失也多)。后几遍药可以大火一块缩(含药量少)。切不可一块缩,那样损失可大了。缩时看锅底剩下薄薄一层就停火,因为再缩你就不好控制了,很快就冒烟糊了。还有就是倒出时从锅边流出的地方容易胡,浪费药也不好刷锅,可以用勺子舀出来。最后希望你能早日健康!
②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2017
如今,更多的朋友会选择西药来治病,所以对煎制中药的方法并不了解,有朋友在煎中药的时候一直加水,很怕烧干,但是中医提醒,这样的煎中药方法是错误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的知识,欢迎阅读。
煎中药一直加水不利于药物分解
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煎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煎中药如何掌握水量
有很多人从医院药房或药店买回中药后,不知该加多少水煎药,水量不是多就是少。加水太多,则延长了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去固有的疗效,况且药液太多,病人不能全都喝下;而水太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来说,其水量应以药液沸腾时高出药面一横指为宜,用水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药师认为,属于调理、滋补一类的药物头煎需加水700-1000毫升,二煎400-500毫升;解表类中药头煎需加水400-600毫升,二煎250-300毫升;一般药物头煎需加水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
此外,还应当根据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来确定。有时医生根据病情开出的处方药味多剂量大,一剂药多达20味以上;再如夏枯草、金钱草、鱼腥草、竹茹、通草、灯心草等应特别考虑它们吸水性强的特点,这类药常可选下列加水法:
1、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药汁煎熬其他药物。
2、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3、将全部中药合在一起煎,煎上2-3次,每次煎取约300毫升药汁将杂质滤掉后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2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物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③ 熬中药都有哪些讲究熬中药的时候应该填多少水
熬中药都有哪些讲究?熬中药的时候应该填多少水?千万不要用热水煎中药。同样,煎药前也要浸泡一段时间,让水能渗透到药的内部组织中,以便于煎药的有效成分,但千万不能用热水,只能用冷水。具体如何加水,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煎药时要怎么加水重量与水法:根据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配药后,取中药(药)1片,称量。然后,按照加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将总水量的65%加到次煎煮中,剩下的35%留作次煎煮。例如补益人参阳荣汤,药的总重量为150克,水应1500毫升,次煎煮时应加65%,即975毫升,次煎煮时应加35%,即525毫升。特别适用于品种多、用量大的中成药处方。虽然这种方法比上述两种方法更麻烦,但更准确。
④ 熬中药该放多少水
熬药,一般加药材重量的5~6倍比较好,药材会吸收掉自身重量的三倍,剩余约1~2倍,第二次加水三倍,剩余约2倍,芳香性药物,首次煎煮沸腾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所以要加水少一些,煮前浸泡1小时。
⑤ 中药煎药机的放水量是怎么定的
首先,根据六剂中药的量得多少(药量多时最易用煎药机好,量少时用煎药机效果差)
其次,加水量为中药剂量的八到十倍(如六剂中药剂量为100克者加水为800-1000毫升)
最后,煎完药后一包药的量为150-200毫升
⑥ 我们一般需要根据药方自己熬中药,熬中药的时候要放多少水呢
有时看中医会根据我们的病情开药方,让我们回家煲药,而熬中药怎么加水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加水的量是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那么,熬中药要放多少水?
在熬煮中药以前,最好是可以将药品用冷水冲洗整洁以后开展浸泡,而且加水流量应当可以将药材浸入,最好是可以高出大概三厘米是较好的。实践经验证明,在煎制中药以前,浸泡药材的水的温度最好是可以在四十℃到五十摄氏度中间,那样可以令水份迟缓的深层次药材机构当中,那样药材的构造就会越来越松散鼓起,可以更快的融解,药材当中的绿原酸也可以更快的煎出。
⑦ 熬中药大概要放多少水
一般需要放400-500毫升水,煎取200-300毫升
煮中药还要看是何种药,如果是解表的药,一般开锅5-10分钟就可以的,滋腻的药一般开锅35-40分钟的
⑧ 熬中药需要多少水
煎煮前药物的浸泡和加水量
煎煮前应将药物预先浸泡湿润。因为植物性中药大多数是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厚度。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其目的为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便渗透扩散到药材组织细胞外部的水中。同时可在加热煎煮时避免药材组织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渗出。白头翁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证明,在浸泡20~30分钟后第一次煎液的抑菌直径为17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5毫米,而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抑菌直径为15毫米,第二次煎液为14毫米,即未浸泡的第一次煎液只能达到浸泡后的第二次煎效力。所以在煎煮前应将药材进行冷水浸泡。
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
煎药的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药多水少,会造成“煮不透,煎不尽”。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稍一蒸发药汁即干涸,药物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药少水多,虽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但汤药液量过大,不宜病人服用。
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着差别,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个别的如胖大海可达20倍,因此,煎药用水量,要根据药物的用量及质地而定。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轻松其容积必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必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其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
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
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有人研究煎煮中药加水量的计算公式:
Q=W×K+R+T×V
式中 Q—加水量
W—原药量
K—吸水量
T—煎煮时间
V—单位时间水分蒸发量
R—药液得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 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本计算式适合老秤1~8两药物,直火加热煎药应用。加热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准,遇药物吸水率过大或煎煮时火力过大过小时,可按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加水量。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中药浸泡方法)
⑨ 熬中药要加多少水与方法推荐
熬 中药 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会经常熬中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熬中药究竟要加多少水是最合适的,那么这篇文章你就要看了。以下是我推荐熬中药要加多少水知识,欢迎阅读!
熬中药要加多少水
中药材 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 自然 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熬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熬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一般的中药通常加水量为浸泡后用手指轻按时,水面高出一横指左右,当然,加水量与熬煮时间长短成正比,如熬煮时间要求长的多加一点,熬煮时间要求短的少放一点。
治虚弱病证的补养药,水量可多些。头熬加水应漫过药面约1寸左右,二熬和三熬则应根据熬煮时间而定,一般漫过药面即可,如果熬中药时间超过25分钟,则可适当增加水量。
熬治 感冒 的解表药或通利大便的攻下药,水量不宜过多,头熬只要水漫过药面就可以,第二熬加水只需与药 面相 平即可。
熬中药加水的方法
传统加水法
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若药中花(如旋复花、袋袋花等)、叶(如桑叶、枇杷叶等)类较多时,还可适量多加些水。
量器加水法
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药物及其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一般而言,调理、滋补类药,头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解表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其他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重量加水法
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将配好的中药(1剂)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例如,滋补调理药人参养荣汤,药物总重量为150克,加水量应为1500毫升,头煎应加65%即为975毫升,二煎加水35%为525毫升。该方法加水准确,特别是药物种类多、药量大的中成药 方剂 更为适宜。此法虽然比以上两种方法麻烦,但较准确。
熬中药的 注意事项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煎药的时间讲究有哪些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 疾病 的 清热 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 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 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 性病 ,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 血压 病、 心血管 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 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 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 肾虚 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 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 分钟。
4、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 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5、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 化学 成分可能发生变化。
猜你感 兴趣 :
1. 中药泡脚方法
2. 中药补水美白偏方
3. 中药白术的功效作用食用方法以及炮制方法
4. 芦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5. 喝中药伤胃的处理方法和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