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你腰围多少
Ⅰ 如何测量腰围
1、正常量腰部尺寸的方法。
用准备好的软尺,身体挺直站立,两脚呈25cm至30cm左右的距离分开。挨着身子,在腰部的最细处绕上一圈,得出的尺寸就是腰围。
(1)如何知道你腰围多少扩展阅读:
一、腰围简介:
腰围(WC),指的是经脐点(om)的腰部水平围长,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至30厘米,体重均匀分配。
腰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人们很关注体重,其实更应该关注腰围。欧洲科研人员对超过35万人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医学调查发现,一个人的腰围如果过大,不仅不美观,还暗藏健康隐患:大腰围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最高可达到正常人的两倍。
二、瘦腰饮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新鲜水果等,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网络腰围
Ⅱ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腰围是多少
测腰围的方法:
1、去腰部覆盖的衣物,轻松站立,两手自然下垂。
2、皮尺绕过腰部,调整尺子的高度使能通过左右两侧的肠骨上缘和肋骨下缘的中间点,注意皮尺要和地面保持水平,紧贴但不挤压皮肤。
3、保持正常的呼吸,吐气结束时,量取腰围。
提示:如果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0公分,表示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者,平时要注意减腹部肥胖:经常测量腰围;适度运动,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度运动量;饮食上减少脂肪摄取量,平日多吃蔬果,避免过多摄取肉类,肉类尽量选择白肉和鱼肉,少吃红肉,避开不正确的烹调和饮食习惯。
Ⅲ 腰围怎么量
腰围就是指测量绕自己肚脐一周的腰长,在购买衣服的时候,确定自己的腰围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方式测量腰围可以让你测量的更加准确。
工具:卷尺。腰围的测量方法如下:
1、脱掉或拉高上衣。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测量值,测量者需要脱掉或拉高挡住腰的多层衣服。
Ⅳ 如何判断自己腰围
1、拿出准备好的尺带,要那种长一米的那种皮尺带最好,一般有专用的测量尺。
注意事项:
平时买裤子,裙子对照码数的时候一定要对照准确,S,M,L的码数概括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一般建议可以跟销售人员咨询一下,或者自己拿皮尺带测量一下。
Ⅳ 正常的腰围是多少 腰围怎么量
1、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测量腰围的正确方法是使用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在空腹时进行。测量时要去除腰部覆盖的衣物,被测者双手自然下垂,两脚分开30-40cm,腹部放松,自然呼吸。
2、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12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也就是腰部最窄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绕腹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呼气的状态下测量腰围的长度。腰围是中心性肥胖,系腹型肥胖的重要标准之一,腰围超标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着增加,因此民间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的说法。
Ⅵ 腰围怎么量
测量方法如下:
1、为了是测量结果准确,测量者需要将整个腰部漏出并且需要保持自然站立,为了使体重均匀分配双脚需要分开25至30厘米。
腰围的定义:
腰围指的是经脐点(om)的腰部水平围长,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
腰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人们很关注体重,其实更应该关注腰围。欧洲科研人员对超过35万人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医学调查发现,一个人的腰围如果过大,不仅不美观,还暗藏健康隐患:大腰围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最高可达到正常人的两倍。
Ⅶ 在没有皮尺的情况下如何知道自己的腰围
拿一根绳子在腰上缠一圈,确定起始点,解下绳子,拿直尺量一下,然后换算一下就可以。
尺:chǐㄔˇ、chěㄔㄜˇ。会意字 。《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说文解字》:“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古人以自己身体作为参照来度量。最早金文字形是人字下加点为“尺”以示度量。演化为从尸从乙(jué)。尸是人之变体,加标识符号。尸、乙两范式叠加。用于标识参照的身体部位为尺之范式。
康熙字典
尺【寅集上】【尸部】康熙笔画:4画部外笔画:1画。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石切,音赤。《说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动衇为寸口,十寸为尺,规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
《家语》布指知尺,舒肱知寻。《前汉·律历志》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蔡邕·独断》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周礼·司市》疏置丈尺于绢布之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