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多少是如何定义的
Ⅰ 下雪的降水量如何界定
下雪的降水量用“雪量(snowfall)”来衡量: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下面列出各等级降雪量的降雪等级标准(12小时):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水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
另外衡量雪大小还有一个词:积雪深度,单位为厘米.
假定雪层均匀地分布在积雪地面上时,从雪层表面到雪下地面之间的垂直深度,叫积雪深度.观测积累积雪深度的资料,掌握各地积雪深度的变化情况,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上都有一定作用.
雪量与积雪深度没法直接换算,大致上1毫米的雪量能积到1厘米的深度的样子.
Ⅱ 降雨量和降雪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降水量(包括降雨量、降雪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
降雪量是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
Ⅲ 降雪量怎么定义的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表示.
量降雪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另一种是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结果都一样.
注意: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而降雪量是得融化以后再测.
在天气预报中,不同强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来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个级别: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在很多地方,有时降雪量会远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预报也参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两个等级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这两个概念.
大暴雪: 24小时内降雪量20.0~30.0m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mm以上的降雪过程.
好吧,我承认我网络的.
Ⅳ 下雪量多少多少毫米是什么意思
降雪量远大于10毫米,增加大暴雪和特大暴雪等级。
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20.0~30.0m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mm以上的降雪过程。
降雪量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
雪量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
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在天气预报中通常是预报白天或夜间的天气,这主要是指12小时的降水量。
(4)积雪多少是如何定义的扩展阅读
降雪量,实际上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发生降雪时,须将雨量器的承雨器换成承雪口,取走储水器(直接用雨量器外筒接收降雪)。观测时将接收的固体降水取回室内,待融化后量取,或用称重法测量。
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时要观测雪深,观测地段一般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或较有代表性的、比较平坦的雪面。测量取间隔10米以上的3个测点求取平均;积雪深度以厘米为单位。
在规定的观测日当雪深达到或超过5厘米时需要测定雪压。雪压以克/平方厘米为单位。雪量越大积雪越深吗?不一定,受到气温和地温的影响,降雪量大的地方积雪不一定最深。如果地温较高,前期降雪容易融化,积雪深度将比地温低的地区小。
Ⅳ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计算是什么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计算分别是:
“降雪量”是气象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融化成水后,再用量杯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与“积雪深度”相比,“降雪量”更加标准、更加准确。因为每次降雪的雪花含水量可能不同,温度条件也可能不同,这就可能造成相同的降雪量出现不同的积雪深度,所以目前气象部门主要用“降雪量”来衡量一次降雪过程的雪量大小。
“积雪深度”是指从积雪表面垂直向下到地面的实际积雪厚度,以厘米为单位。积雪深度就是计算雪堆积了多厚,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测量地段一般选在气象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或着有代表性的、比较平坦的雪面。测量过程必须在下雪时定时测量,直至下雪结束。
降雪量的分类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3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3厘米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5~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5厘米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8厘米的降雪过程。而且在很多地方,有时降雪量会远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预报也参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两个等级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这两个概念。
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20~30毫米的降雪过程;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毫米以上的降雪过程。
Ⅵ 降雪10毫米是指雪的厚度 还是积雪化成水的高度
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降雪量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
降雪量同降雨量一样,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也有类似降水量的等级之分。一般都采用24小时降雪量标准。
(6)积雪多少是如何定义的扩展阅读:
在天气预报中,不同强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来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个级别: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在很多地方,有时降雪量会远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预报也参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两个等级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这两个概念。
大暴雪: 24小时内降雪量20.0~30.0m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mm以上的降雪过程。
Ⅶ 天气预报里雪的厚度是怎么计算的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
降雪等级划分标准及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对应关系
降雪等级的划分通常以规定的时间段内降雪融化成水后折算成降水量来划分的。24小时内,降雪折算成降水量在0.1~2.4毫米时为小雪,在2.5~4.9毫米时为中雪,在5.0~9.9毫米时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当降雪落地后无融化时,在北方地区1毫米(是指融化成水)降雪形成的积雪深度有8~10毫米,在南方地区积雪深度有6~8毫米。
Ⅷ 降雪量是怎么计算的
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简单的说,降雪量就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气象上对于降雪量有严格的规定。它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也有类似降水量的等级之分。一般都采用24小时降雪量标准。
(8)积雪多少是如何定义的扩展阅读
全球
冰岩芯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全盛时期(距今2万年)南极冰盖气温下降10℃,降雪量减少了一半。现阶段流域物质平衡观测和雷达测高结果指出,大陆冰盖中心区域雪积累率在增加。虽然还有其它地区也发现随着 温度 升高降雪量增加,但是全球雪总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目前监测结果还难以定论。从近20多年来NOAA卫星观测得出的全球积雪面积时间序列上,也未能发现出任何变化趋势。
中国
全国尺度的雪量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成正相关,其年际波动与火山活动相位相反,多雪冬季与厄尼诺一南方波动相同步。CO2增温将加剧雪量分布的区域差异导致北方平原、盆地积雪日数减少,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降雪量增加。
Ⅸ 降雪量的等级标准(降雪量)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降雪量的等级标准,降雪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降水量 英文名称: amount of...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降雪量的等级标准,降雪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降水量 英文名称: amount of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 其他名称: 降水深 定义1: 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
2、以毫米为单位。
3、 所属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大气(二级学科) 定义2: 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 算的水层深度。
4、 所属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 ;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 ;应用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定义3: 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单位面积累积的深度。
5、以毫米为单位。
6、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7、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8、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9、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10、 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11、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12、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
13、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14、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15、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16、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17、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18、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19、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20、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
21、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22、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 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23、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24、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
25、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
26、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27、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28、 等级划分 降雨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 降水 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29、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30、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 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31、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32、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
33、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34、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35、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36、 降雪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37、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38、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39、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Ⅹ 气象学是如何定义降雪量什么是“积雪深度”
“降雪量”是气象人员用标准容器在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的眼睛溶解在水里后,用再用杯子测量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气象学上,天上云下的雨(液体)和雪、冰雹(固体)都被称为降水,降水的量被称为降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水深)。根据从天而降的雨、雪、冰雹等融化后蒸发、渗透、无损地堆积在地面上的深度计算。“眼睛深度”是从眼睛表面垂直下降到地面的实际眼睛厚度(厘米)。
每次下雪,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所以雪的深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当降雪降临地面后不融化时,北方地区降雪量为1毫米时,可以形成的积雪深度为8 ~ 10毫米,南方地区的积雪深度为6 ~ 8毫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观测设备逐渐取代了人工观测。计量降水传感器可以自动测定降水量。超声波眼睛深度探测器可以利用超声波距离测量自动持续观测眼睛深度,使观测数据更加准确和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