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县王洼乡镇电话是多少
Ⅰ 原州区的建制沿革
战国时为秦北地郡乌氏县(为今宁夏地区建置最早的县)、朝那县辖地。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辖21县,郡治高平。
十六国时,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高平县自立为大夏天王。
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镇,北周时改高平镇为原州,领高平、长城二郡。
隋为平凉郡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为原州。天宝元年(724年)为平凉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原州治。
宋以故原州城置镇戎军,属陕西路。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镇戎军为镇戎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镇戎州与原州合并改置镇原州,后又改置开城府、开城路。
明正统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检司,以“故原州”之名,“讳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为固原卫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固原州治,又为固原镇治。
清置甘肃省,固原州划属甘肃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为直隶州,领海城(今海原)、平远(今同心)二县及硝河州判、打拉县丞。
20世纪初,固原州所辖海城(今海原)、平远(今同心)两县及硝河州判、打拉县丞外,州直接管理的地域有6里3堡(兴上里、兴下里、东昌里、永丰里、在城里、固原里,厅山堡、厅川堡、县归州堡)和5监1屯(清水监、万安监、黑水监、开成监、广宁监,固原屯)。
民国二年(1913年)废固原直隶州,改置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之后改属甘肃省平凉专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自陕北西征进入固原县境,在以庙儿掌为中心的地带,成立了固北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固北县撤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甘肃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会宁五县边界地区设置西吉县,划固原的硝河、张易等乡村归西吉县。
民国初年(1912年),废州改县,固原县行政区划沿用了清时的里堡制,废除了军屯牧地的监屯。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实行区、村制,全县设6个区,即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中区和万安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区村制为乡镇保甲制。全县设附郭镇1镇和大营、张易、硝河、柳营、三营、七营、城阳、草庙、万安等9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区管乡镇,先设为5个区,后调为4个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裁区,划小乡镇,原10个乡调整为城关、王洼、三营、七营、蒿店、黑城等6镇和大营、城阳、万安、大湾、张化、张易、硝河、头营、李俊、附郭等10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硝河乡划归西吉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李俊乡划归海原县;海原县的杨郎镇划归固原县。经此调整,全县共辖7镇8乡。后增置4个区管乡镇,其中第一区辖城关镇、附郭乡、大营乡,共30保;第二区辖王洼镇、城阳乡、万安乡共23保;第三区辖蒿店镇、大湾乡、张化乡、张易乡,共30保;第四区辖杨郎、三营、七营、黑城4镇,共27保。
1949年8月,固原县解放。全县重新调整为1市,12区,79乡,291村。城关市驻县城,辖5个街;附郭区驻杨坊,辖11乡;大营区驻彭堡,辖6乡;张易区驻张易,辖7乡;大湾区驻大湾,辖6乡;王洼区驻王洼,辖7乡;三营区驻三营,辖6乡;黑城区驻黑城,辖6乡;杨郎区驻杨郎,辖6乡。
1950年1月,大湾区驻地迁至开城,更名为开城区;撤销附郭、杨郎、黑城3个区,其所辖各乡分别划给三营、七营、大营和开城区。其他各区辖乡也做部分调整。此时,全县辖1市、9区、5街、71乡。 城关市及张易、张化、蒿店、王洼4个区所辖的5街26乡未变动; 城阳区在原有阳洼、上洼、杨坪、海巴、上王、野王等6乡的基础上增设了陈坪乡,共辖7乡; 开城区辖开城、新庄、大湾、牛营、青石、郭庙、万崖(自附郭区划入)和廿里铺(新增置)等8乡; 大营区原辖6乡中,撤销硝口乡,保留吴磨、蒋口、彭堡、堡黎、中河5乡,划入原附郭区的海坪、沈河、上营、明庄、大堡、十里及原杨郎区的石羊、头营乡,新增置了杨中堡乡,共辖14乡; 三营区在原辖6乡中,撤销红城、河南2乡,保留老三营、新三营、白垧、铁家沟4乡,由原杨郎区划入杨郎、三岔、大白山3乡,由原黑城区划入黄铎堡乡,新置了杨河乡,共辖9乡; 七营区原辖6乡中,撤销了北嘴、张堡、砖窑3个乡,保留双井、七营、四营3个乡,由原黑城区划入黑城、苋麻2乡,新置马莲、南坪2乡共辖7乡。4月,将王洼区的店洼乡改由县直辖。 1953年1月,城关市改为城关区,所辖5街以原名改为乡;增置中河、大湾、礼拜寺、孟塬、炭山5个区;店洼乡划归新成立的礼拜寺区。此时,全县辖15区,乡由71个调整至125个。
1954年6月,张易区的什字路、官堡、尉湾3乡划归西吉县。
1955年5月,平凉县安国区第五乡的吊川村划归固原县。
1956年5月,将七营乡秦家滩村12户划归海原县。11月,撤销七营、中河、大湾、礼拜寺4个区,七营区并入三营区,中河区并入大营区,礼拜寺区并入张化区,大湾区并入蒿店区;孟塬区更名为草庙区;城关区改为城关镇,所辖的5个乡改为居民委员会;10个区所辖的乡由120个调整为72个。
1957年5月,将张易区中寨乡的大小刺沟、菜家沟17户划归西吉县管辖;3月,将城阳区民乐乡陈坪社209户划归西吉县;镇原县将张岘乡和平社62户划归固原县;4月,撤销大营、开城两区;大营区的吴磨、石羊2乡划归三营区,十里、张洪、彭堡、西梁、中河5乡改为县直属;开城区的青石乡划归蒿店区,开城、团结、羊坊3乡改为县直属;8月,将蒿店区的什字、胜利2乡合并为什字乡;将三营区的黑城、苋麻2乡合并为黑城乡。全县辖8区、1镇、70乡,5个居民委员会;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区、乡建制,组建为政社合一的42个人民公社。两个月后,调整合并为21个,即城郊、三营、七营、张易、新集、开城、炭山、寨科、河川、罗洼、官厅、双井、交岔、什字、彭堡、冯庄、孟塬、草庙、古城、城阳公社。
1958年,撤销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其辖地划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在此设立固原专区,后又改称固原地区,固原县属其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故原城内。
1961年5月,撤销城郊公社,增置西郊、南郊、中河、头营、杨郎、黑城、彭阳、红河、沟口、小岔、大湾、蒿店、川口13个公社,全县辖33个公社。设立三营、彭阳两个区级办事处,分管22个公社。三营区办事处管理三营、头营、杨郎、黑城、七营、炭山、双井、寨科8个公社;彭阳区办事处管理彭阳、古城、新集、川口、庆岔、王洼、罗洼、小岔、冯庄、草庙、孟塬、红河、城阳、沟口14个公社;其余西郊、南郊、开城、大湾、什字、彭堡、张易、河川、官厅、蒿店、中河等11个公社属县直管。
1963年4月,撤销两个区级办事处,设置三营、王洼、彭阳3个区公所。恢复城关镇建制;增设红庄、黄铎堡两个公社。三营区辖原三营办事处管辖的8个公社和新置的黄铎堡公社共9个公社;彭阳区辖原彭阳办事处管辖的川口、古城、沟口、新集、红河、城阳、彭阳7个公社;王洼区辖原彭阳办事处管辖的其余7个公社;县直管的公社增加红庄公社,共12个。
1973年8月,成立城郊片办公室,统管原由县直管的12个公社和城关镇。
1976年10月,城关镇划归县直管。
1980年3月,三营区增置高台公社;王洼区增置石岔公社。12月,城郊片该置为城郊区。
1983年1月,什字公社更名为什字路公社;双井公社更名为甘城公社。10月,划固原县彭阳、王洼两区的15个公社置彭阳县。同年,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设为乡。
1984年9月增置马渠、程儿山2乡。11月,撤销城郊、三营两区。
1986年1月,三营乡改置为三营镇。至此,全县共辖城关、三营2镇和蒿店、什字路、大湾、开城、张易、红庄、南郊、西郊、中河、彭堡、头营、杨郎、黄铎堡、黑城、七营、甘城、炭山、高台、马渠、寨科、官厅、程儿山、河川等23乡。
2000年,固原县辖5个镇、20个乡。总人口470741人。
2001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
2003年,将原州区的大湾乡、蒿店乡、什字路镇划归泾源县。
2003年7月25日,原州区原有乡级行政建制22个(其中建制乡18个,建制镇4个),按照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则及要求,将22个乡镇合并为15个乡镇(街道),即8镇6乡1个街道。 七营镇、黑城镇、炭山乡、官厅乡、中河乡、河川乡行政区划、政府驻地保持现状, 彭堡乡改设为镇,行政区划、政府驻地保持现状。 高台乡和甘城乡合并为甘城乡, 马渠乡和寨科乡合并为寨科乡, 黄铎堡乡和三营镇合并为三营镇, 杨郎乡和头营乡合并为头营镇, 东郊乡和西郊乡合并为清河镇, 红庄乡和张易乡合并为张易镇, 南郊乡和开城乡合并为开城镇。 撤销城关镇,成立中山街。 2008年06月,将黑城镇,七营镇,甘城乡及炭山乡的五个村划给海原县。至此,原州区下辖6镇5乡1街道。
2009年,撤销中山街道,成立北塬街道,南关街道,新区街道。至此,下辖3街道,6镇5乡。
2011年08月,将官厅乡和清河镇合并为官厅镇,将三营西部(原黄铎堡乡)和头营镇四村成立黄铎堡镇。至此,下辖3街道7镇4乡。
2014年11月固原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原州区新区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原州区古雁街道办事处。
Ⅱ 固原彭阳县分几个乡镇村都是什么名称
彭阳县辖3个镇、9个乡:白阳镇、王洼镇、古城镇、新集乡、城阳乡、红河乡、冯庄乡、小岔乡、孟塬乡、罗洼乡、交岔乡、草庙乡。
Ⅲ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矿区街社区居委会、北洼村委会、李寨村委会、路寨村委会、石岔村委会、山庄村委会、孙阳村委会、邓岔村委会、李岔村委会、李洼村委会、尚台村委会、花芦滩村委会、陡沟村委会、王洼村委会、赵沟村委会、姚岔村委会、梁壕村委会、杨寨村委会、团庄村委会、马掌村委会、崖堡村委会。
Ⅳ 王洼镇的历史沿革
彭阳县得名于彭阳城。秦代置朝那县,属北地郡。汉代属安定郡。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废朝那县,在阳晋川(今红河川)置黄石县(今沟口乡境内),为长城郡治。正光五年(524年)在茹河川置白池县(今城阳乡境内),大业二年(60年)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属平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为原州。武德八年(625年)百泉县驻地由阳晋川迁至茹河川(今白阳镇境内)。宋咸平六年(1033年)在今县城置彭阳城(相当于县级军事设置),属镇戎军。彭阳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东山县(今古城乡境内),属镇戎州。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改东山县为广安县。五年后升广安县为广安州,属开城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广安州并入开城县,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广安州并入开城县,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成化十年(1474年)在今古城乡置广安州。弘治十五年(1502年)广安州并入固原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固原州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又改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固原,在今县境北部置固北县,1938年撤销。1949年8月解放后至1983年10月,境内隶属于固原县。1983年设立彭阳县,以固原县东部地区的彭阳、王洼两个区的15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10月,划固原县的彭阳、王洼2区共15个公社设置彭阳县。当时彭阳区辖彭阳、城阳、红河、沟口、新集、古城、川口等7个公社;王洼区辖王洼、草庙、孟塬、冯庄、小岔、罗洼、交岔、石岔等8个公社。不久,公社体制改革,各公社改称乡。1985年1月,由草庙乡的何沟、米塬、牛湾、刘塬、王岔5个村组建为刘塬乡;由彭阳乡的崾岘、李岔、阳洼、中庄、丰台5个村组建为崾岘乡。1987年1月,由王洼乡的北洼、路寨、李寨和城镇2个居民委员会组建为王洼镇;将彭阳乡的彭阳、海巴2村改为姚河村和城镇的2个居民委员会组建为白阳镇。全县辖白阳、王洼2镇和彭阳、城阳、红河、沟口、新集、古城、川口、王洼、草庙、孟塬、冯庄、小岔、罗洼、交岔、石岔、刘塬、崾岘等17乡。(*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2000年,彭阳县辖3个镇、16个乡。总人口230981人,各乡镇人口:白阳镇13821王洼镇4829古城镇23049新集乡17273沟口乡14714彭阳乡14460崾岘乡9694城阳乡20183红河乡21856川口乡7930王洼乡11097冯庄乡9874小岔乡6950石岔乡10351孟塬乡17173罗洼乡6824交岔乡5987草庙乡10300刘塬乡461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彭阳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Ⅳ 固原几个区县
固原有5个区县;分别是原州区(辖下有三营镇、头营镇、官厅镇、张易镇、开城镇、彭堡镇、黄铎堡镇、寨科乡、炭山乡、中河乡、河川乡、南关街道、古雁街道、北塬街道);西吉县(辖下有吉强镇、兴隆镇、平峰镇、将台堡镇、新营乡、红耀乡、田坪乡、马建乡、震湖乡、兴平乡、西滩乡、王民乡、什字乡、马莲乡、硝河乡、偏城乡、沙沟乡、白崖乡、火石寨乡);隆德县(辖下有城关镇、沙塘镇、联财镇、陈靳乡、好水乡、观庄乡、杨河乡、神林乡、张程乡、凤岭乡、山河乡、温堡乡、奠安乡)、泾源县(辖下有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黄花乡、大湾乡、兴盛乡、新民乡)和彭阳县(辖下有白阳镇、王洼镇、古城镇、红河镇、新集乡、城阳乡、冯庄乡、小岔乡、孟塬乡、罗洼乡、交岔乡、草庙乡)。
Ⅵ 彭阳的变化300字作文彭阳有哪些变化
考古发现,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岭儿、刘河遗址及其层位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都说明远在3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境内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已大量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境内曾是伏羲、女娲等人文始祖活动过的地方。[11]
禹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彭阳境属雍州,世居戎狄部落。[11]
彭阳境内居鬼方、羌方等族落。据《周易》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高宗妻妇好统兵攻羌方。《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周易》又记,殷商后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说明当地人口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11]
《史记·周本纪》裴骃集解引《汲冢纪年》载:“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据《汉书》记载:“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戎族的最大一支——昆戎(即犬戎)就生活在彭阳及附近地区。西周时称固原一带为大原之域,至周穆王时,戎狄不贡,发兵西征犬戎,俘五王,迁戎于大原。周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周宣王五年(前823)猃狁攻周到泾水北岸,尹吉甫反攻到大原,有兮甲盘铭文记其事。《史记·周本纪》载:“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大原。”就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当地调查民数。[11]
《史记·匈奴列传》载: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彭阳境内属义渠戎居住范围。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自“平王东迁,以岐西地赐秦后,秦地愈大,秦乘势励精图治。”霸西戎,兼并弱小诸侯,仅秦穆公三十年(前623),用由余计攻戎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居住于“。
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秦攻义渠,并俘获义渠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义渠,取郁郅(今甘肃庆阳),更元十一年(前314)再攻义渠,得二十五城,灭乌氏戎,置乌氏县(今泾源县境),此后秦惠文王欲伐楚,曾投文诅楚于朝那湫(今彭阳古城镇境内)。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秦灭义渠国,于其地设北地郡,以今彭阳境内的朝那邑为中心置朝那县(今古城镇),县境长城遗迹即为朝那县北缘。[11]
秦灭六国后,废分封诸侯之制,分全国为36郡,朝那县属北地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视北地、陇西途经朝那。始皇三十三年(前215)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疆域北扩,朝那县相对处于内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重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于列臣朝请。”据文献中零散史料印证,今县境新集乡剡堡(焉氏塞)和城阳乡吴堡(乌氏堡)均与乌氏倮有关。[11]
西汉初,地方建置仍沿袭郡县制,郡有郡守、都尉等职,朝那县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上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郡都尉,虏掠月余而去。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区),上隶凉州刺史部,领高平、朝那、乌氏等21县。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湫渊祠朝那”,史学家司马迁随驾记胜,汉武帝在位曾先后6次北巡安定,往经朝那。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变更大部分地名和官名,然朝那县依旧。[11]
中国设十二刺史部(州)和一个司隶州,朝那县仍属凉州安定郡。汉安帝永初五年(111),由于北方羌族起义,下诏安定等三郡内徙,乌氏、泾阳、朝那等属县及汉族百姓随安定郡迁至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诏内迁三郡还旧土,“使谒者郭璜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候驿。”并省泾阳入朝那县,县域范围扩至平凉西北。永和六年(141)东西羌会合,势力大盛,又徙安定郡于扶风(今陕西新平县境)。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风两郡置新平郡,朝那县随郡迁还。
曹魏恢复《禹贡》九州建置,朝那县属雍州安定郡(治临泾)。此时因高平县(今原州区)处在曹魏政权和羌胡的分界线上,废高平县入朝那县。安定郡的管辖区域也大为缩减,只有高平以南的朝那等6县。[11]
晋分全国“凡十九州,郡国一百七十三”,朝那县仍属雍州安定郡。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南迁移,当地除原有汉、氐、羌族以外,还有匈奴、鲜卑、休屠、白狄、黄石等族,史书所称的“平凉杂胡”就是指朝那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东晋十六国时,朝那县境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前赵时,朝那县属雍州安定郡和后置的陇东郡(治泾阳,今平凉安定国镇境),并在高平(今原州区)置朔州牧。后赵沿袭前赵建置。前秦苻坚永兴二年(358)在原朝那县境阳晋川置平凉郡,郡治在今新集乡境,以当地居住的休屠族首领金熙为第一任太守。后秦时,平凉郡属北雍州“岭北五郡”之一。赫连夏时不置郡县,唯以城为主。县境平凉城(今新集乡境)属梁州。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即位于平凉城,作临时国都近三年时间。胜光二年(429)于“姚秦时之黄石固(今红河乡境)置长城护军”。[11]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统辖今县境。北魏太武帝于神麚三年(430)率军亲征平凉城(今新集乡境),城陷,夏帝赫连定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平凉城归魏。神□四年(431),魏迁县境平凉郡治于阴槃(今甘肃平凉市东)。延和三年(434)魏杀县境休屠族首领金崖,休屠族人立金崖从弟金当川为首领,起兵反魏。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镇(今原州区),辖县境战国秦长城以北地区,长城以南属泾州陇东郡朝那县。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置原州,辖高平、长城二郡。长城郡领黄石、白池二县,郡治驻黄石县,即赫连夏置长城护军故址---黄石固(今红河乡友联村古城址)。黄石县为原朝那县辖境,白池县(县治待考)为原高平镇辖境,仍以今县境长城为界,朝那县废。西魏初沿北魏建置,废帝二年(553)改黄石县为长城县。北周时置原州总管府,领平高(今原州区)、长城二郡。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阳晋川平凉城(今新集乡境)置平凉县,属长城郡,白池县废。[11]
隋初改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文帝开皇二年(582),整顿州县,罢长城郡,长城、平凉二县直属原州。炀帝大业二年(606)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大业三年(607)省并州县,废州复郡,改原州为平凉郡(今原州区),县境范围分属平凉郡的平凉县、百泉县和安定郡(治甘肃泾川北)的湫谷县(治甘肃镇原县)。湫谷县只辖今县境的一小部分(约为孟塬、冯庄、小岔等地)。[11]
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为十五道,地方建置为州、县两级。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凉郡为原州(今原州区),属关内道,辖今县境平凉、百泉二县。武德八年(625)百泉县城由阳晋川(红河乡境)迁至茹河川(今县城附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在百泉县设置了兵部直辖的彭阳折冲都尉府。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将原置于阳晋川(今新集乡境)的平凉县治移至泾河南的古塞城(今平凉安国镇境)。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关,陷原州,县境百泉县大部分地方陷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复关陇,原州归治平高(今原州区),百泉县复。唐未黄巢起义后,吐蕃又乘机入寇,百泉县再陷吐蕃被废弃。[11]
五代时彭阳境内大部一直被吐蕃占据,只有今县境东北一小部分区域(也就是隋时湫谷县的辖境范围)属北方各割据政权。即先后属岐(李茂贞的割据政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辖地。[11]
宋初因高平、百泉、平凉“三县落蕃”,县境仍只有原五代各政权的辖境范围属北宋秦凤路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直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才收复故原州失地。至道三年(997)设镇戎军(今原州区),与原州同属秦凤路,庆历元年分置泾原路后,又同属泾原路。镇戎军辖今县境一县二寨,即彭阳县(今县城)、东山寨(今古城镇)、乾兴寨(今王洼镇梁壕古城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阳县为彭阳城。原州辖今县境三寨,即靖安寨(今小岔乡耳城)、平安寨(今城阳乡转湾)、绥宁寨(今孟塬乡苏喇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部署边防,将泾原路扩编为十一将,其中第四将驻绥宁寨,第六将驻彭阳城。
金初沿袭辽制,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升镇戎军为镇戎州,隶凤翔路,辖今县境东山县(宋东山寨升)领彭阳、乾兴二堡。原州改属庆原路,仍辖今县境三寨(靖安、绥宁、平安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破德顺州(今隆德县境),避署于六盘山,县境属蒙古政权管辖范围。[11]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省并州县,撤销县境东山县建置,直属镇原州(今甘肃镇原县)。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设立王相府于开成(今原州区开城镇),徙民屯耕。至元十年(1273),在开成府设开成路,于金东山县旧址置广安县(今古城镇),至元十五年(1278)升广安县为广安州。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降开成路为开成州。[11]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降开成州为开成县,撤销广安州并于开成县,隶属陕西布政司关西道平凉府。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并移治原州故址(今原州区),县境属固原州辖地。明代彭阳县境曾为官营畜牧业基地,设灵武监(后改清平监)驻今彭阳县城,领清平、万安(今环县车道乡境)二苑,隶属陕西苑马寺。[11]
清初建置基本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康熙四年(1665),固原州上隶的平凉府改属甘肃行省,固原州辖今县境东昌里,永丰里,清平里和万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州升为甘肃省直隶州,辖县境兴上里、兴下里、东昌里、永丰里及清平监和万安监。[11]
民国初年,改固原直隶州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县以下建置基本沿袭清制。民国十八年(1929)实行区村制,县境属固原县东区、万安区和南区一部分。民国二十三年(1934),实行乡镇保甲制,县境有城阳、草庙、万安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境设王洼镇、城阳乡、万安乡、张化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设区制,县境属第二区和第三区。[11]
1949年8月,彭阳全境解放,仍为固原县管辖范围。后历经区、乡等建置更换。
1962年,在彭阳村成立彭阳人民公社。
1963年,在县境设立彭阳、王洼两区,辖14个人民公社。
1965年,改为太平公社彭阳大队。
1983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固原县东部彭阳、王洼两区成立彭阳县。[11]
1985年1月,划草庙乡的何沟、米塬、刘塬、牛湾、王岔5个村新设刘塬乡;3月划彭阳乡的崾岘、李岔、庞阳洼、中庄、丰台5个村和草庙乡玉洼村、城阳乡白岔村新设崾岘乡。同年12月增设白阳、王洼2镇。析王洼乡北洼、路寨、李寨3个行政村归王洼镇管辖。同时,将罗洼乡原6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1个;城阳乡将原12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103个。
1986年6月,将彭阳乡的彭阳、海巴2个村合并更名为姚河村,以所属刘沟、赵洼、郑沟、姚河、岭儿、河对面、小河口7个村民小组,归白阳镇管辖。同时,将原彭阳村的斩刀山、刘河、杨树峁3个村民小组,分别划入彭阳乡的南山、任湾、余沟3个村管辖;将冯庄乡雅石沟村窑庄村民小组的石堡梁划归王洼乡王洼村管辖;包山、南梁2个村民小组,分别划归草庙乡的崾岘、包山2个村管辖;石岔乡由李洼村分设李岔村。李岔村辖李岔、前台、墩底、庙峁4个村民小组;李洼政村辖李洼、驮水沟、唐川、王堡、阳洼5个村民小组。
1988年9月,在境外中宁县大战场设立马家梁乡,辖白岗、七敦、马家梁、彭建、沙沟5个行政村。
1993年6月,为设立宝中铁路彭阳火车站,固原行政公署决定将固原县开成乡五里山村划归彭阳县古城乡管辖。
1997年5月,根据区人民政府的批复,撤消古城乡,设置古城镇,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划不变。
2000年1月,彭阳县移民吊庄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辖。
2002年3月,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白阳镇郑河街社区。全县为19个乡镇156个行政村831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
2003年8月,区划调整后,全县辖9乡3镇156个行政村831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12]
2014年,自治区政府(宁政函[2014]98号)批复同意彭阳县撤销红河乡,设立红河镇。
Ⅶ 云南省富宁县各乡镇派出所电话是多少
你可以直接在富宁县当地打110电话!
然后咨询110
他们都知道各乡镇派出所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