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状型的姜灸一盒多少钱
① 陈醋泡生姜方法
生姜,多加工成丝、片、末、汁来入菜,是炒、煮、炖、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生姜的运用范围是最广泛,我们常说的老姜,泛指生姜。
子姜,则是生姜的嫩芽,为时令鲜蔬,季节性强,可作辅料、腌渍成泡姜或切丝生食,如子姜肉丝、子姜爆鸭、泡子姜就是用子姜或泡姜作的。
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主温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脾胃虚寒、吐泻、亡阳、寒喘咳等症状。干姜在川菜中常用来煮汤食用。
养生经验:每天三片醋泡姜。
醋泡姜做法:
1、生姜切片
2、把切好的姜片放到一个罐子里,倒入米醋或陈醋。
3、醋倒满,没过生姜。
4、取一小块保鲜膜,折迭成一小块。
5、把迭好的保鲜膜包裹在罐子口上。
6、盖上盖子,密封结实。放到冰箱里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吃了。
食用方法:每天2-4片,早晨吃最好,长期食用效果最好。
含姜的方法是:
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开水,再用开水冲到盛有姜片的碗中消毒处理,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含10~30分钟,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姜的食疗功效
生姜甘辛而温,具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帮助消化。鲜姜可用于“风寒邪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止气、止呕、祛痰下气”。干姜适于“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消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民间在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许多用生姜治病的验方,而且具有良好疗效。
1、治呕吐不止:生姜汁一汤匙,蜂蜜2汤匙,加开水3汤匙调匀,煮沸后一次服下。
2、治风寒骨疼、关节疼:
①生姜、葱白各适量,捣烂炒热,用布包好熨敷患处,一日数次。
②生姜数片放患处,用艾条灸之。
3、治胃病发作:生姜、桂皮各12克,加水适量煎汤服下,一日2次。
4、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生姜25克切碎,放在一个猪肚中,加水用文火炖烂,分数次食用。
5、治中暑昏厥:生姜、韭菜各适量,大蒜1头,共捣烂取汁灌服。
6、治急性菌痢:生姜25克,红糖50克,共捣成糊状,一日3次分服,连服数日。
7、治产后腹疼:生姜、当归各150克,羊肉1000克,加水适量炖汤,分次服下。
8、治跌打损伤、腰扭伤:生姜、芋头各半捣成泥状,加面粉适量调匀,贴敷患处,每日更换2次。
9、治急性肠胃炎:生姜5片,茶叶20克,大蒜1头,捣碎,煎水调红糖适量饮下,每日3次。
10、治寒痢:生姜4片,茶叶15克,煎浓加半汤匙食醋,趁热饮服,每日3次。
② 三伏贴不如三伏督灸
三伏贴(也称天灸)偏于保健,三伏灸偏于治疗,督灸是艾灸中作用比较强的一种。想了解具体情况的请阅读下文,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促进皮肤排除汗液,清除细菌、病毒的代谢产物,扶正固本、截治病根,驱除夙根,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老幼皆宜的治疗方法。
督灸, 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一、适应症
(一)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二)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禁忌症
(一)哺乳期或崩漏的女性患者,孕妇。
(二)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高血压者。
(三)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
(四)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合并有其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及皮损者。
三、操作流程
(一)施术前准备
1、忌食:腥、膻、辛、甘、油腻、厚味及寒凉之品,如酒类,水产品,羊肉、鸡肉、狗肉,黄瓜、韭菜、香菜、辣椒等。
2、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青菜等等。
3、患者自带生姜1公斤,浴巾一条。
(二)操作方法
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
1、选择体位: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
2、取穴:医者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脉)凸处按压“十”字痕迹。
3、施术部位消毒:以碘伏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规消毒3遍。
4、涂抹姜汁: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处涂抹姜汁。
5、撒督灸粉: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点撒督灸粉呈线条状。
6、敷盖桑皮纸:将宽10厘米,长40厘米的桑皮纸敷盖在药粉的上面,桑皮纸的中央对准督脉。
7、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3厘米,高2.5厘米,顶宽2.5厘米,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梭形艾炷,艾炷直径如病人手指的中指中节直径,长度与姜泥一样。
9、点燃艾炷:以线香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
10、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
11、移去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姜泥可用于泡脚,姜汁可用于擦搓关节。
12、轻擦灸处: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药泥及艾灰。
(三)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2~3小时,7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一)调节饮食:要求患者在治疗前7天开始调节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蔬菜等等。忌食一切酒类和水产品鸡、羊、狗肉及肥甘之品,以免降低疗效或发疱过大。
(二)排烟通畅:治疗室内应有排烟设施,及时排除艾烟,以免污染空气。
(三)防火设备:治疗室内应准备1个水杯,贮存点燃过的火柴柄,以防火灾。
(四)治疗后保暖:适当休息、不能熬夜和久居空调室。
(五)发疱后的 护理 :起疱后在腰间放置直径5厘米,长10厘米的卫生纸衬垫,起内衣及腰带作用,保护水疱。放疱后勿须抓、挠和涂抹任何药物。
(六)医者在操作时要密切注意患者情况,防止由于患者活动引起艾炷的脱落;患者治疗结束后,医者应嘱其缓慢坐起,并在治疗床上静坐5分钟~10分钟,以免出现体位性眩晕而摔倒。
③ 有一种艾叶直接放在穴位上烧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
隔姜灸演示图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图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④ 四岁小孩牙痛怎么快速止痛
以下几种牙痛快速止痛的方法不妨试一试: 一、含漱方 盐水漱口:取盐1匙,开水小半杯,搅拌使其溶化,待冷却后,频频漱口,每可解燃眉之痛。因为盐水既可清除残留口腔内之食物残渣,又能消炎杀菌解毒。 蜂矾含漱方:露蜂房5克,白矾3克。水煎待温,含漱。1日4次,每日1剂,用至痛除。 二、冷敷 用湿冷毛巾或冰袋、冰块敷近牙痛部位的脸颊部。每次约15分钟,1天3~4次,可起缓解疼痛作用。 三、掐合谷穴 用指甲或指尖掐压合谷穴(拇指骨与食指骨交叉处),可使牙痛减轻或消除。左侧牙痛掐右合谷,右侧牙痛掐左合谷。取一块冰搓摩拇指与食指骨头相连的“V”字地带,轻轻地将冰块压在此部位5-7分钟。这方法可缓解50%的疼痛. 四、姜灸法 鲜姜1片,艾绒2~3壮。鲜姜片切成五分硬币大小,置合谷穴或牙痛穴(掌面第3、4掌骨距掌指纹1寸处),艾柱放姜片上,连灸2~3壮。左侧牙痛灸右侧穴,右侧牙痛灸左侧穴。仍不止,可同时灸颊车、下关、丝竹空,上颌牙痛还可配四白,下颌牙痛还可配承浆。 五、外用方 花椒油滴齿:花椒10克,麻油100毫升。麻油放锅中烧热,投入花椒,炸焦,去花椒,待温,滴入龋齿中,可速止龋齿牙痛。 鲜毛莨方:鲜毛莨叶2~4克,洗净,捣成泥状。充填龋齿中或外敷印堂穴,用胶布固定,至痛止即去药。另方:鲜毛莨全草1000克,洗净,捣烂,纱布绞汁,加入95%酒精15毫升备用。牙痛时用棉签蘸药液擦抹痛牙,可治各种牙痛。 蒜泥方:新鲜蒜头,捣成泥。取少许填入龋洞中。可止龋病牙痛。 六、内服方 牙痛速效汤:生地30克,生石膏30克,丹皮10克,青皮12克,荆芥9克,防风9克。先煎生石膏30分钟,加入余药,再煎30分钟;二煎3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1~7剂。适于龋齿或牙龈炎齿痛、牙龈肿胀、出血等症。 清热解毒方:黄连3克,黄苓9克,黄柏9克,紫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青黛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7剂。适于牙龈肿痛、出血、舌红苔腻、口渴、口臭等症。 通络止痛方:川芎15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细辛9克,大力子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7剂。适于牙本质过敏牙釉质破损牙痛者。 七、内服镇静止痛剂 牙痛剧烈时,可临时给予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剂,也可给予阿司匹林、去痛片、三七片、云南白药等止痛药暂时止痛。只是此等药不宜长服,且小儿、老人需注意减量。 更多饮食自疗法 方一:咸蛋蚝豉粥 咸鸭蛋2个,蚝豉(干牡蛎肉)100克,大米适量煲粥,连吃2-3天。适宜虚火上炎牙痛者食用。 方二:皮蛋腐竹咸瘦肉粥 皮蛋2个,水发腐竹60克,咸瘦猪肉100克,大米(或小米)适量煲粥,连吃2-3天。适宜虚火龋齿疼痛者食用。 方三:蚝豉皮蛋盐渍瘦猪肉粥 蚝豉100克,皮蛋2个,盐渍瘦猪肉100克,大米适量煲粥吃。适宜阴虚牙齿肿痛、咽喉声嘶者食用。 方四:牛膝生地黑豆粥 牛膝12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黑豆60克,粳米100克。将各物分别用水洗净,地黄切碎,加适量清水煮成粥,去牛膝、地黄的药渣,用少许盐调味随意食用。适宜体虚正气弱的老年患者食用。 方五:贻贝苁蓉黑豆汤 贻贝(淡菜,为海产品)、肉苁蓉各30克,黑豆150克。洗去贻贝砂泥,黑豆洗净,肉苁蓉切片,共放锅里加清水适量熬煮1小时以上,然后去取汁,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天,牙痛痊愈为止。贻贝入肾经,滋阴降火;黑豆补肾,除胸中热痹,散五脏积热。适宜龋齿牙痛及虚火上炎的牙龈肿痛者食用。 方六:狗肝菜豆腐汤 狗肝菜(草药)250克,豆腐250克,二味用水洗净,加适量水煮熟,去狗肝菜,加调味料,饮汤吃豆腐。适宜肝火风热龋齿红肿热痛者食用。(虚火者忌用) 方七:柳根煲瘦肉 柳树根50克,猪瘦肉100克。二味洗净加适量水同煲,调味后饮汤吃肉。适宜牙龈肿胀、腮部红肿的风火牙痛者食用。 方八:绿豆鸡蛋糖水 绿豆100克,鸡蛋1个,冰糖适量。将绿豆捣碎,用水洗净,放锅里加水适量,煮至绿豆烂熟,把鸡蛋打入绿豆汤里,搅匀,稍凉后一次服完,连服2-3天。适宜风热牙痛、口腔红肿热痛的风热牙痛者食用。 方九:虎坠火汤 生石膏30克,怀牛膝9克,丹皮6克,绿豆100克,大米适量。先将石膏、绿豆捣碎,然后将各药放入纱布袋里,缝口,放进砂锅里,加适量清水和大米煮粥,粥成去药袋,喝粥。石膏大寒为消炎坠火之品;牛膝引热下行以散郁热;丹皮行血散瘀;绿豆清热解毒消炎。适宜实热火盛的壮实的患者食用。体弱胃气虚者忌服。
⑤ 姜灸贴艾灸贴是适合所有人用的么
如果穴位是对的就是适用所有人群的。
⑥ 艾草到底有什么作用真如网上吹的那么神吗
艾草不神奇吧,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并且见过艾草,还有更多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还亲手拔过艾草。只不过艾草的作用很广也很实用。艾叶属于中医常用的一味中草药,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祛湿止痒,温经通络的作用。
总的来说,艾草的作用非常多,不管是在医药应用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使用,都留有它的身影子,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种草很神奇。
⑦ 女生呕吐是什么原因
呕吐,俗称反胃、恶心,是由于胃和肠道内容物(食糜)由于受到强力积压经过食道由口腔吐出的动作。为什么女生会呕吐呢?以下就是我整理的女生呕吐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女生呕吐的原因
药物反应
如果服用了磺胺、阿司匹林等胃肠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就会出现呕吐的现象。另外,如果出现呕吐的症状也有可能是毒物刺激的征兆,如吞服强酸、强碱、汞、砷等毒物,以及大量食入细菌性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等都能引起呕吐。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黏膜下层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往往伴有干呕、疼痛或者异物感、干燥感、梗阻感等症状。由于咽后壁常有较粘稠的分泌物刺激,可导致早上起床或者刷牙时出现干呕,但没有吞咽困难、腹胀、反酸等症状。
消化系统性疾病
如果经常无故的出现干呕,要警惕消化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胆囊炎、胰腺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极性阑尾炎、肝炎、腹膜炎、胆石症、肠梗阻、幽门梗阻等均可造成上述症状。
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出现呕吐的症状,要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呕吐、癔症、各种脑膜炎、脑梗阻、脑出血、高血压脑病、颅内肿瘤、脑外伤以及脑震荡等,这些疾病都会因为颅内压增高引起引发呕吐,且呕吐多为喷射样呕吐。
代谢系统疾病
如果体内新陈代谢紊乱,很可能导致尿毒症、慢性酒精中毒、急性肝坏死等疾病,从而可影响中枢系统,出现呕吐的症状。
精神因素
如果精神过于紧张、或是过度疲劳,情绪有较大的波动等,都会引起呕吐。
妊娠反应
身体健康的适龄女性,如果出现晨起呕吐等症状,可能是孕早期的妊娠反应所致。
女生呕吐怎么办救护 措施
(1) 禁食、禁饮水4~6小时,以防误入气管。呕吐停止后逐
渐进食。
(2) 昏迷病人头侧位,及时擦净口腔内呕吐物,禁止用毛巾堵住鼻、口腔。警惕呕吐物呛入气管。
(3) 一般呕吐可给予镇静药、止吐药治疗,如安定、胃复安、阿托品、吗丁啉等。
4) 剧烈呕吐者尽快送医院检查处理。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食疗 方法
1、萝卜叶捣烂取汁,用开水送服或加红糖水冲服,治呕吐。
2、甘蔗汁1小杯,生姜汁1汤匙,混匀后加热饮服,每日2次。适用于反胃吐食或干呕不止。
3、柿饼1~2个,捣成泥状,每次15克,开水送服,或蒸熟连服数日。适用于反胃呕吐。
⑧ 女人老是呕吐是什么原因
呕吐,俗称反胃、恶心,是由于胃和肠道内容物(食糜)由于受到强力积压经过食道由口腔吐出的动作。为什么女人老是呕吐,以下就是我整理的女人老是呕吐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女人老是呕吐的原因
1、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稍大的孩子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肠炎、胃炎、阑尾炎由于炎症对于胃、肠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恶心、腹泻、腹胀。
3.身体功能异常:如果发生全身性感染或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中毒症状。
4.脑神经系统疾病:如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能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并不恶心,但伴有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等其他神经性症状.
5.中毒: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呕吐。
女人 老是呕吐怎么办救护 措施
(1) 禁食、禁饮水4~6小时,以防误入气管。呕吐停止后逐
渐进食。
(2) 昏迷病人头侧位,及时擦净口腔内呕吐物,禁止用毛巾堵住鼻、口腔。警惕呕吐物呛入气管。
(3) 一般呕吐可给予镇静药、止吐药治疗,如安定、胃复安、阿托品、吗丁啉等。
4) 剧烈呕吐者尽快送医院检查处理。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食疗 方法
1、萝卜叶捣烂取汁,用开水送服或加红糖水冲服,治呕吐。
2、甘蔗汁1小杯,生姜汁1汤匙,混匀后加热饮服,每日2次。适用于反胃吐食或干呕不止。
3、柿饼1~2个,捣成泥状,每次15克,开水送服,或蒸熟连服数日。适用于反胃呕吐。
4、核桃1个,烧成灰,研成细末,治呕吐,胃寒者用姜汤送服;胃热者用黄芩20克煎水送服;气郁者用黄酒送服。
治疗 呕吐的偏方方1
【组成】生姜31 克、人参9 克、半夏10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方2
【组成】干姜、人参。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常嚼服。
【主治】虚寒呕吐。
方3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方4
【组成】干姜6 克、炙甘草3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方5
【组成】干姜30 克、附子15 克、炙甘草9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呕吐。
方6
【组成】干姜、肉桂、白术。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方7
【组成】姜汁1 份、蜂蜜2 份。
【用法】姜汁煎沸,入蜂蜜炼熟。
【主治】呕吐。
方8
【组成】姜汁适量、砂仁3 克、半夏6 克。
【用法】后二药浸姜汁内,炒干,水煎服。
【主治】呕吐。
方9
【组成】生姜31 克、半夏6 克、灶心土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呕吐。
方10
【用法】二姜煎取汁,再人粳米煮粥,食。
⑨ 艾草的四大美容功效
艾草对于女性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植物,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艾草具体的功效。下面我就给各位详细介绍艾草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艾草的美容效果
1、艾草泡脚
有些美眉会喜欢用艾草来泡脚,而这样也会养出好皮肤哦!别以为艾草美肤,只能作用于皮肤表面,每天临睡前,用艾草来泡泡脚,不仅解乏,而且就算不涂抹晚霜,不敷面膜,就这样坚持用艾草来泡脚,也能够让暗沉的皮肤嫩白回来。坚持每晚用艾草泡脚,会收获健康的肤色哦!
2、自制艾草爽肤水
使用艾草来美肤,美眉们也可以自己制作爽肤水,做法也非常简单方便哦!首先,将艾草煮水,而后去除水放凉,加入少量的柠檬汁,随后放进冰箱里冷藏,每天早晚代替化妆水来涂抹在面部皮肤上。其美肤作用在于,可以驱散皮肤的暗沉、净化皮肤角质层、提升皮肤的活力。艾草爽肤水几乎是零花费,又花费不了多少时间,非常简单方便,但美肤效果可是其他爽肤水不可比拟的。需要注意的是,出门前要涂抹好防晒霜,为肌肤做到更好的保护。
3、自制艾草嫩肤面膜
除了制作艾草爽肤水之外,美眉们还可以自制艾草嫩肤面膜,做法也非常简单方便。首先,将艾草煮水,取出煮好的艾草水之后,加入少量蜂蜜,混合搅拌,然后将面膜纸浸泡在其中,半个小时左右,将面膜纸取出,敷在面部皮肤上,二十分钟之后,取下,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经常敷艾草面膜,可以令皮肤滋润嫩滑、充满弹性。
4、艾草去头屑控油
实际上,艾草不仅有着美肤功效,它还能够美发护发哦!艾草的抗菌抑菌效果对于去除头屑是非常有效的,美眉们在洗头发之后,可以将艾草捣碎,当作护发素来使用,敷在头发和头皮上,几分钟之后再冲洗干净,不仅可以止痒去屑,而且还能令秀发变得更加有光泽有弹性。同时,艾草的植物清香还能够令秀发芳香四溢、舒缓你的精神压力。还在为头屑、头发出油等问题烦恼的美眉们,不妨就来试试艾草护发吧!
艾草的功效作用
1.治疗各种炎症
慢性支气管炎:可用艾叶油胶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可连服2-4个疗程,对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有很好疗效。亦可用鲜艾叶 1000g,洗净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浓缩为3000ml。每次服40ml,每日3次,对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气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缓解症状。
2.治疗月经不调
经期延长:白术、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乌贼骨各10g,远志、甘草、木香、艾叶炭、棕榈炭各6g,黄芪15g,人参3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对气虚型经期延长疗效佳良。
不孕症:用艾叶与其它药物配合制成食疗药膳,治疗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有较好疗效。用法:取鹌鹑2只,去毛和内脏,阿胶、菟丝子、鹿角胶各15g,人参、川芎各10g,艾叶30g。先将菟丝子、艾叶、川芎、人参水煎去渣取汁250ml,后将鹌鹑和药汁放蒸碗内,隔水炖烂熟,趁热兑入阿胶、鹿角胶吃肉喝汤。
3.针灸
面瘫:将干艾叶搓成花生米大的绒团,取2分硬币大生姜8片,用针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柱,先灸下关学x,然后由下关至颊车学x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片隔姜灸3壮为宜。灸之皮肤温润红热,患者能忍耐为宜。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 (口歪斜向左侧,则灸右侧;反之,灸左侧)。
减肥:操作方法,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分别靠近关元、丰隆两学x位,熏学x10分钟左右,至局部发红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3~5个疗程能起到有效的减肥效果。
4.其他
艾叶浴:取新鲜艾叶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程。
艾叶虽然用途广泛,但应注意也有其副作用,对消化道及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大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一系列中毒症状。
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⑩ 盐放在肚脐眼有什么功效
单独放盐在肚脐眼并不会产生什么功效,盐放在肚脐眼配合艾灸对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有很好的作用。这叫做隔盐灸。
隔盐灸使用最普遍,小小的盐粒发挥着救逆、固脱等作用。操作时,需要先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然后在盐上放一片薄姜,在姜上加艾炷点燃施灸,以肢体恢复正常体温,脉搏正常搏动为度。
(10)泥状型的姜灸一盒多少钱扩展阅读:
其他类似养生方式:
1、隔姜灸
姜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呕家之圣药”,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凡是因受寒导致的呕吐、腹痛、痛经及风寒痹痛等,隔姜灸都有用武之地。操作时,只需取鲜姜切成直径3~4厘米、厚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再将姜片放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就可以进行艾灸了。
2、隔蒜灸
这是隔物灸中最“刺激”的。大蒜具有强烈的辛辣味,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临床上,隔蒜灸对肿块(包括淋巴结核、肺结核)、疮疡(未溃疮疖、乳痈),和虫、蛇、蝎、蜂蜇咬伤后形成的包块都具有较好的去腐生新作用。
操作时,将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蒜如泥,贴敷于施灸部位,上面加艾炷点燃,灸至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3、隔附子饼灸
这类隔物灸最具有“中医范”。附子是不可轻易使用的有毒中药,但借助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的药效,隔附子饼灸在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疾病方面有独特疗效。
临床应用时,可将附子打碎成粉末,加黏合剂制成饼状,放置于进补要穴,如关元、气海、命门上,加艾炷点燃施灸。艾灸的剂量以7壮(每点燃1个艾炷实施1次艾灸称为灸了1壮)、9壮为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隔盐灸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隔盐灸治疗各种腹痛隔蒜灸能够去腐生新艾灸有四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