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裸鲤多少钱一斤
❶ 裸鲤鱼和鲤鱼哪个贵
裸鲤鱼贵,市面上裸鲤鱼三十元左右一斤,天然的五十元左右一斤。市面上鲤鱼一般十五元一斤。所以裸鲤
鱼贵。裸鲤
鱼和鲤鱼的区别:裸鲤鱼与鲤鱼科属不同,裸鲤鱼是亚科裸鲤属,鲤鱼属于亚科鲤属,裸鲤鱼比鲤鱼深长较长,鲤鱼身上的鳞片比裸鲤鱼多,裸鲤鱼分布于青海湖周边,鲤鱼除澳洲和南美洲外都有分布。
❷ 青海湖的鱼学名称裸鲤,它多少年长1斤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故此鱼生长缓慢,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00克者约为10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25龄;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公斤。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
❸ 羊卓雍措的“遗产”:8亿公斤鲜鱼财富,为何白送都不敢吃
羊卓雍措,在藏语当中的意思是“碧玉湖”和“天鹅池”,当地人也称之为羊湖,但这并不是西藏北边的羊湖,所以没去过的人容易搞混了。羊卓雍措被誉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距离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
羊卓雍措是属于大型的淡水湖,湖面海拔高度为4441米,湖水平均深度在20 40米之间,最深的地方大约有60米左右。羊卓雍措由东至西长度约为130公里,总面积约为638平方千米,最大容水量为146亿立方米,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
由于羊卓雍措湖汊众多、纵横交错,在地图上看上去如同珊瑚枝一般,所以在藏语中也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羊卓雍措湖不仅风景迷人,并且湖藏有大量的“财富”,据统计整个羊卓雍措湖内,拥有8亿多公斤的渔业资源。那么,这么多的鱼是从何而来,为何当地没人敢吃?
羊卓雍措在西藏当地享有“西藏鱼库”的美誉,就凭这个称呼,可想而知里面的鱼要多到什么程度。实际上这些鱼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长时间持续性地繁育而成。羊卓雍措的8亿多公斤鱼类当中,其中最多的是 高原裸鲤 。
高原裸鲤又称瓦氏裸鲤,是属于鲤科类鱼种,鱼肉食用价值较高,主要分布于西藏的羊卓雍湖、多钦湖、哲古湖、克鲁昂成湖、莫特里湖及定日鲁曲河等湖泊、河流等。高原裸鲤是底栖鱼类,主要是以蓝藻、浮游动物和枝角类幼虫等。
高原裸鲤这种鱼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的6月份是它们繁殖期,雌鱼每次怀卵数量约在1086~11400粒之间。与此同时,在整个羊卓雍措水域里,几乎没有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没有天敌威胁的环境下,使得栖息在湖泊里的鱼,才得以大量的繁殖。
其实,羊卓雍措之所以能让鱼儿很好的繁衍生息,实际上还是要归功于当地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羊卓雍措的水质非常纯净,并且没有任何的污染源,但湖水中却富含大量的浮游生物,鱼儿的食物来源很充足,因此这里也成了鱼类的天堂。
其实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一直纠结藏民到底吃不吃鱼?所以很多人认为藏民是不吃鱼的,其实这种说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有几个同学是阿坝州人,我看他们在吃饭时就经常吃鱼。不仅如此,他们有时间还会和我们一样去钓鱼。
据他们说当地人绝大多数是不吃鱼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吃鱼。既然藏族人吃鱼,那么羊卓雍措的鱼为何没人吃?实际上并不是羊卓雍措的鱼不能吃,而是与西藏当地民风习俗有关。羊卓雍措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很多人将她信奉为藏区女护法神,所以对“圣湖”里所有的东西都心存敬畏之心。
从藏民的饮食习惯来看,他们主要是牛羊肉为食物,所以也会屠杀自己饲养的牛羊。虽然这也是属于杀生,但当地人认为杀一头牛,全家可以吃上将近一个月,一只羊可以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由于藏族人大多数是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如果选择吃鱼就要经常杀生,因为鱼虾这些动物份量少,这也是为了减少和避免伤害小动物。
另外,实际上在西藏地区,不止羊卓雍措的鱼没人敢吃,几乎所有的藏区鱼类都没有人捕捞,因为在西藏地区曾经流行水葬的习俗。在藏民心目中,“圣湖”里的鱼是可以将死者亡灵通向极乐世界,因此当地人认为鱼的身上还附属着先人的灵魂。所以,在羊卓雍措湖边钓鱼和抓鱼的行为,都会被当地人所制止。
整个羊卓雍措里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湖内的鱼多到徒手就能抓到,尤其是在6月份的繁殖季节,大量的裸鲤会游向岸边繁殖。但在这些鱼儿繁殖的时候,有时会遭到游玩的人捕捉,如果是被当地的藏民看到,他们则会劝说请不要伤害它们,这些鱼儿都是有灵性的。
栖息在羊卓雍措湖内的鱼,算得上是太幸运了,不仅没有天敌的威胁,更不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所以在这里栖息的鱼儿,大多数都是老死的,因为藏民从来都不吃“圣湖”里的鱼。
❹ 西藏羊卓雍措里的鱼多达8亿公斤,随手就能捞到,为何无人敢吃
西藏羊卓雍措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众多旅行者梦寐以求的地方。其标志性景观羊卓雍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它不但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还孕育着多达8亿公斤的淡水鱼,随手就能捞到,但却几乎没有人吃。
先回答一下读者心中可能产生的疑问。8亿公斤鱼,没有大规模捕捞,也没有放光湖水计数,是怎么算出来的?8亿公斤自然不是精准的数据。但是可以通过 标志重捕法 获取大概的数字。用标志重捕法估算鱼类种群数量已经有100多年的 历史 。方法很简单,比如说可以从湖里先捕捉100条鱼做标记,然后再放回湖中,待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中时,再捕捉200条,看其中带标记的鱼有几条,根据比例推算出河里大概有多少条鱼,再根据鱼的平均重量推算出有多少斤鱼。
羊卓雍湖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总面积638km²,是杭州西湖的70倍左右。容积约有146亿m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所以这样庞大的湖泊中,完全能成为鱼类的天堂,有8亿公斤鱼也不是不可能。
渔业的过度保护
在19世纪70年代,羊卓雍措湖是较早进行渔业捕捞开发的湖泊之一,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当时渔业产量较低。但到了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迅速发展,捕捞产量从1985年的450吨迅速增至1995年的1291吨。由于连续的过度捕捞,导致许多土着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从2005年的11种下降到了2010年的7种,鱼类个体平均体重也下降了一半。
鱼类走向灭绝,捕捞量也大大减少,所以意识到必须保护当地的种群多样性。于是后来在藏区广泛开展了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计划,2004年进行了最早的科学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流放各类土着鱼苗1000万尾以上。至今为止,整个西藏地区每年可繁育土着鱼800万尾鱼。藏民也养成了很深的鱼类保护观念,群众自发性的放流活动也有很多。所以土着鱼的数量每年都在稳固上升,加上禁渔期的限制,像羊卓雍措湖这样的地方逐渐成为了鱼类的天堂。
外来鱼类入侵
曾经人们为了片面追求渔业产品的经济利益,所以人为引进了外来鱼种。大部分藏民不懂得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家家户户都会在每年5月的放生节上购买大量的鱼类在各个流域放生,其中不乏一些外来鱼种,从而造成了外来物种在地域上的广泛入侵。一些外来物种很快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水质,在缺乏天敌制约的环境下泛滥成灾。
在羊卓雍措地区泛滥的鱼类大多为高原裸鲤,这种鱼肉质鲜美,但是在当地却几乎无人问津?主流的说法有两个。
跟藏族的信仰、生活环境、文化风俗有关
西藏处于高原高寒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需要大量食用肉类才能满足每天大量的能量消耗。但在大多数藏族人民的信仰中,能不杀生尽量不杀生,一定要杀生的话,要做到杀少不杀多。湖中的鱼都属于中小型鱼类,一条鱼还不够一个人吃一顿,如果把鱼当做主食肉类,每户人每天至少需要捕鱼10条左右才够吃。而且鱼类肉少脂肪少,能够给人体提供的热量也低。而牦牛肉热量高,肉多,一头牦牛够一家人吃一年,所以大型的牛羊肉才是他们的首选。而且羊卓雍措湖是藏民心中的圣湖,又是重点保护区域,是不允许外地人来这里垂钓或捕捞的。
受传统水葬影响
在《佛本生经》里,记载着释迦牟尼前世割肉喂鹰的、舍身饲虎的故事。在佛教引入藏区后,这个故事给了信佛的藏族人民启发。佛家认为,灵魂和躯体是分开的。人在死后灵魂会去往极乐世界,而躯体与其遗留人间,不如施予众生。于是藏族的丧葬方式就分为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树葬和水葬这几种。喇嘛为死者占卜后会决定采用哪种丧葬方式。经济条件差雇不起喇嘛、孤寡人家、夭折的幼童这三类人一般都是用水葬。水葬时一般是先将尸体抬到河边肢解后再投入河中,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住,然后坠上大石沉入水底,以供奉河神。遗体抛入水中会被鱼类分食,所以在信奉佛教的藏民眼里,吃鱼约等于是吃逝者血肉,心理压力较大。
其实,雅鲁藏布江流域范围内的藏族先民有很多都从事捕鱼生产活动,而且藏民吃鱼的 历史 非常悠久,有文字记载的相关 历史 已经有1400多年,后因佛教传入,吃鱼之分才逐渐减弱。既然如此,为何不将这些鱼捕捞起来运到这些地区售卖呢?经研究表明,湖里的天然鱼类不适合食用。
羊卓雍措湖里的水酸碱度在8.0~9.0之间,属于高活性的碱性水,营养贫瘠,矿物质高。鱼类的食物大多是浮游生物和藻类植物。虽然高原裸鲤这种高原冷水鱼能够适应湖水的水质,但由于水温较低,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很难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鱼类不能从这些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所以鱼类会汲取湖中的矿物质来获取营养,鱼类的体内也可能含有大量矿物质,并不适合食用。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羊卓雍措湖里的鱼已经呈现单一化的特点,湖里8亿公斤的鱼已经呈现泛滥趋势。人类频繁的干扰让生态失衡,让鱼量不断呈现极端化,这是我们应该反思和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