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一吨工业淡水多少钱
❶ 世界上平均每个国家有淡水多少吗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可是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 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I~Ⅲ类水质要求。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下去,究竟还有多少水是我们能饮用的。
排污:冲破最后防线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上海篇
市内河道蜿蜒、黄浦江水身边流、紧贴长江与东海的上海,享有“东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45立方米,比北京还少,大大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全国排名仅为第23位。
上海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下游,水质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资源上的最大问题是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是一个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城市。据环境部门对上海主要河道的断面监测,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仅剩下1%,劣V类水质却占到68.6%。
黄浦江的污染危机
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市民8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黄浦江环境整治力度,但“隐形”污染依然触目惊心。目前,每天仍有数百万吨废污水排入黄浦江,一年则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致使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终年维持在Ⅲ类至V类之间(国家规定饮用水水源水质必须在Ⅱ类水以上),这已经给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形成较大压力。由于黄浦江取水量的不断增加,而上游来水不足以稀释排入的污水,影响到黄浦江的自净能力,加重了水质污染程度。同时,又因黄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极大威胁。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这座城市的水源——黄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经让在水资源方面颇富优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惊。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于水。然而,水乡江南,却面临着缺水的困境,“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区,河网纵横,尤其有钱塘江、太湖和长江水可资利用,看似水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用水量已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资源保护不当,大量水体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这一地区尤为突出。
在浙江境内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宁波市,最缺水时一些运水车在日夜不停地奔跑着,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象山县着名的针织企业巨鹰集团,为了解决缺水困境,雇用了6辆载重24吨的大槽车,24小时不停地向厂里送水。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舟山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政府不得不花费巨大的成本大规模向海取水。
在着名的国际商贸城市义乌,市区有时每周正常供水仅9小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称,在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即水桶和水泵。
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付出的惨痛代价
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对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异常沉重。据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统计部门所做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测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6.8亿吨。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届时,生态环境将面临异常沉重的压力。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自然界的报复,江南水乡遇上了和塞北边陲同样的境遇,不仅工业用水,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有水却不能喝。面对严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称,缺水已经击中了江南水乡可持续发展的软肋。
中国水质性缺水样本之广东篇
被誉为“空气中也能拧出水”的广东,近年来却面临着缺水的困扰,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而且还有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过,其水资源总量为4190亿立方米,高居全国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的紧张警戒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拥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粤西湛江地区仅为1500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几年连年干旱,广东干旱缺水问题已十分突出。
据统计,全省约有1600万人饱受水质性缺水之苦。粤东、粤西及沿海地区,以及粤北石灰岩山区已威胁到供水安全,东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也潜伏着用水矛盾。广东省地质勘察局预测,到2010年广东省缺水量将达到82.6亿立方米。
广东水环境调查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年平均拥有3300亿立方米水资源。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河道几乎“有河皆污”,水生态环境恶化,不少河道已到难以治理的地步。根据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对珠江三角洲区域5147家重点工业污染源的调查统计,工业废水折合每天的排放量为235.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每天660.5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240万吨。这些尚未包括该区域内1000余万外来工带来的负荷。从2003年以来,广东省的降雨量减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创历史新低,严重的干旱又引发了咸潮上溯等诸多问题,破坏了淡水水质。这一切造成全省1600万人水质性缺水。
中国水质性缺水之损失篇
地表水不够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们就转向地下水。但是,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却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恶果。
水质性缺水谁来埋单
•环境埋单:长三角的地面沉降之忧
为了应对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由苏、沪、浙三省市地质矿产调查部门历时5年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并且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经济埋单:缺水遏制珠三角发展
2004年袭击珠江三角洲番禺、东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灾害,使得大量的海洋咸水逼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导致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咸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袭击工业企业
中山市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生产塑化原料、树胶制品为主的台资大型企业,年产量10万吨,占据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类产品的1/5。
当咸潮袭来的时候,联成公司尽管颇有准备地启动了此前花费5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蓄水量3000吨的化工消防两用储水槽,造价150万元的咸水淡化设备也紧急开动,但产量还是下降了两成。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以年产10万吨,360个工作日,每吨产品9000元计,仅减产20%一项就意味着每日公司要白白损失至少54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启动咸水淡化设备每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
中山市另一饱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业老板郭先生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响,他的企业目前已前后停工好几次,损失无法计算。
咸潮袭农:1/3早稻无法下插
咸潮也给“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番禺石楼镇的一些稻田边,尽管水沟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却龟裂着。因为咸潮,沟里的水咸度已达5%o,而如果农作物“饮用”咸度超过4%o的水,半个月后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枯萎。
水质性缺水对当地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番禺区2005年全区早稻面积计划完成6.5万亩,同比减少2.1万亩,近1/3的稻田无法下插;甘蔗面积5.2万亩,同比减少0.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同比减少1.8万亩。
广东省水利专家表示,华南一带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相应的环保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是当地咸潮入侵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来珠三角一带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河床,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频率大大提高,范围扩大。
❷ 上海淡水路金凌东路打车去中山医院多少钱
上海淡水路金陵东路打车去中山医院,白天要50元左右,夜晚要六六十到70。
❸ 中山发展现状
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人民收入持续增加,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超过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万元,分别比20年前增长11.3倍和7.4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8.19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个一”工程全面推进,目前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20万人次,其中农民44万,占农业人口应参保人数66.8%,年内实现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明年应保尽保。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建、新建,努力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政府决定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共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四年共投入2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去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800多人。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空气质量优良率、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新增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投入约23亿元建设18家镇区污水处理厂,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投入2000万元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启动。投入5.9亿元建设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市镇共投入3.1亿元整治内河涌。开展重点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0.2万吨和0.6万吨。“绿化中山大地”工程成效显着,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达10.9平方米。
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2007年以来,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3%、超收收入的60%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各项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投入近300亿开展十项重要民生工程。投入超过100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投入120亿开展350公里交通路网建设。年内市财政投入2亿元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基本满足本市住房困难家庭需求。年内争创全国生态市。24个镇区全部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山成为全省第三个教育强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提前竣工,在全国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单位GDP能耗下降3.9%;全市24个镇区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部分镇区实现12-15年义务教育。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一大批重大水利重建加固项目稳步推进,内河整治253公里。平安中山建设成效显着。完善平安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加快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1701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投入使用,“大平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村村(社区)建警务室并配备社区民警,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5%,破案率同比上升6.7%,各类事故宗数下降2.4%。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指数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殊荣。
经济发展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40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50.6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60.8:36.1调整为3.1:60.4:36.5。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6106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8102美元,增长10.1%;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96612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3951美元,增长9.0%。民营经济增加值636.39亿元,增长12.0%,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7.0%。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14.3%、2.1%、2.4%、3.0%和3.8%;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6.7%、0.4%和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城镇从业人员2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1元,增长10.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5万亩,增长6.4%;甘蔗种植面积0.53万亩,下降63.1%;蔬菜种植面积38.81万亩,增长12.1%;水果种植面积10.97万亩,下降0.2%。粮食总产量6.75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52.27万吨,增长12.0%;水果产量18.70万吨,增长4.7%;甘蔗产量3.21万吨,下降61.3%。
全年出栏生猪51.91万头,增长25.1%;出栏三鸟1097.56万只,增长17.8%。肉类总产量4.98万吨,增长12.9%。全年水产品产量32.17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2.12万吨,下降0.9%,淡水产品30.05万吨,增长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91.04亿元,增长11.2%;工业增加值811.89亿元,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2.36亿元,增长10.1%。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6%,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0家,增加332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93.04亿元,增长11.7%。其中,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1944.49亿元,增长11.1%。轻工业总产值2221.55亿元,增长9.1%;重工业1471.49亿元,增长15.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906.49亿元,增长18.0%。
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158.13亿元,增长10.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2.00亿元,增长3.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资本保值增值率114.9%,流动资产周转率2.7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3.3%,资产负债率61.7%,产品销售率96.5%,全员劳动生产率82290元•年/人。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7.6%。全市建筑企业施工产值91.71亿元,增长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9.22万平方米,下降15.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8.94万平方米,下降39.8%。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6万元,增长24.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45.08亿元,增长1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6.90亿元,增长12.5%;更新改造投资40.41亿元,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投资191.61亿元,增长8.6%。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60.18亿元,增长59.3%;集体投资26.13亿元,增长1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04.49亿元,增长6.0%;私人及其他投资254.28亿元,增长5.9%。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资结构调整为13.52:5.87:23.48:57.1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0亿元,增长62.1%;第二产业投资157.65亿元,增长6.0%。其中工业投资157.14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287.03亿元,增长14.7%。投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0.06:37.25:62.69调整为0.09:35.42:64.49。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839.24万平方米,增长17.2%;商品房竣工面积350.30万平方米,增长4.2%;商品房销售面积320.43万平方米,下降37.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74.43万平方米,增长12.9%。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64.35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59.4%、26.8%和34.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5亿元,增长20.5%。分地域看,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19.21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257.74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1.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12.17亿元,增长2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00亿元,增长22.2%;其他行业零售额0.78亿元,增长3.5%;分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全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4.20亿元,增长28.6%;汽车类零售额37.53亿元,增长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3.14亿元,增长24.5%;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2.20亿元,增长1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8.04亿元,增长25.4%;日用品类零售额5.66亿元,增长20.5%。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259.09亿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187.02亿美元,增长8.1%;进口72.07亿美元,下降2.2%。贸易顺差114.95亿美元,增长15.8%。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6.08亿美元,增长14.8%;加工贸易出口120.93亿美元,增长4.8%,占全市出口的64.7%。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出口15.63亿美元,下降3.7%;集体企业出口28.89亿美元,增长5.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0.07亿美元,增长10.0%;私营企业出口22.40亿美元,增长10.7%。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18.13亿美元,增长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0.11亿美元,增长5.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0.90亿美元,增长9.3%;从出口市场看,对香港市场出口56.25亿美元,增长5.9%;对欧盟市场出口32.57亿美元,增长17.7%;对美国市场出口42.03亿美元,下降0.1%。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个,下降40.6%;合同规定利用外资7.15亿美元,下降45.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33亿美元,增长13.4%。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6.23亿美元,占全市的74.8%;外资资金来源地主要是港澳、美国、日本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全年实际投资6.9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3.5%。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1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5.17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61.93万辆,增长4.6%。其中,汽车保有量27.80万辆,增长12.4%。其中个人汽车22.32万辆,增长15.9%。全年货物周转量57.00亿吨公里,增长7.0%;旅客周转量70.29亿人公里,增长1.5%;港口货物吞吐量2756万吨,增长0.1%。
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58.92亿元,增长18.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4亿元,增长6.1%;电信业务总量155.98亿元,增长18.8%。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4.72万户,下降7.1%;本地电话用户167.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9.84万户,下降5.1%;小灵通用户78.05万户,下降3.0%。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45.33万户,增长0.4%。
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528.13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际游客65.18万人次,国内游客462.95万人次。旅游景点接待游客850.64万人次,增长10.1%;旅行社接待总游客259.22万人次,增长6.5%。组团国内游109.44万人次,增长3.6%;出境游16.17万人次,增长14.8%。全年旅游总收入97.23亿元,增长13.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7亿美元,增长4.7%。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1家,星级酒店客房数0.52万间,客房开房率58.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23.1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447.69和1080.4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4%和19.8%。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44.27亿元,比年初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295.21亿元,比年初增长6.2%;中长期贷款491.68亿元,比年初增长17.2%。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5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住房贷款236.77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全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204.69亿元,净增29.61亿元。
全年代理证券交易额1952.83亿元,下降39.5%。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1941.21亿元,下降39.8%。年末证券市场投资额122.92亿元,下降56.2%,其中客户保证金总额23.67亿元,股票市值99.25亿元。全市证券投资累计开户数31.73万户。
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34家,增加8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8家、人寿保险公司16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54.56亿元,增长42.5%。其中,财产险收入12.20亿元,增长8.2%;寿险收入42.36亿元,增长56.8%。保险机构各类赔款和给付13.47亿元,增长56.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89亿元,寿险赔款和给付7.58亿元,分别增长28.6%和88.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3万人,增长3.4%;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42万人,增长3.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3.39万人,增长2.1%;小学在校学生24.39万人,增长2.5%;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增长11.3%。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0%和106.8%,高中升学率达83.3%,普通高考录取率达8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1%。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山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镇一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现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新增1个;8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增2个。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4家,新增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11家,新增21家;各级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省级新增3家、市级新增28家。
全市有1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市级科技奖93项,其中科技重大贡献奖1人、产学研合作奖3项、科技进步奖89项;市级专利奖项目42项,其中专利金奖9项、专利优秀奖32项、优秀专利发明人1人。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全市专利申请6901件,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5件,增长89.4%;专利授权4342件,增长27.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9个,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13个,文化艺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镇区文化站24个。全年举办省级以上高雅文艺演出22场、群众文化活动5140场、营业性演出4800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22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开通模拟电视节目46套, 开通数字电视节目78套。全年出版报纸3945万份,图书馆总藏书量89.0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3个,医院床位8258张,分别增长10.4%和12.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099人,增长20.6%。其中,执业医师3884人、执业助理医师674人、注册护士4432人、检验人员479人,分别增长10.6%、39.0%、17.9%和20.7%。
2008年,成功承办中国国家队与黎巴嫩、叙利亚国家队的南非世界杯亚洲区外围赛的对抗赛、中国队与古巴女篮热身赛、全国武术套路(女子)锦标赛、全国第13届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等体育赛事。全市492名运动健儿在25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150枚、银牌120枚、铜牌122枚。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57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34元,增长15.1%。年末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人均37.98平方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868元,增长8.4%。年末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3.39平方米。全年城镇(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696元,增长13.7%。
全市非农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共有460.12万人次,增加39.83万人次。其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1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07.7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09.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6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18.93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人数为53.20万人,增加9.73万人。参加城乡住院医疗保险人数为90.00万人,增加37.52万人。
全市社区服务设施数388个,其中城镇167个,农村221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12425万元,增长9.0%。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3528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8605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292万元。全年社会困难救济人口40741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852人,其中集中供养929人,分散供养923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23人。全市共有9249户2712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7247人,农村19879人。全年全市发放低保金额3972万元,增长12.8%。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70宗,死亡362人,受伤3505人,直接经济损失2025.03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2%、11.1%和18.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5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5.2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1.91,分别下降13.3%、16.1%和1.6%。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51.09万人,城镇化水平86.14%,常住人口出生率6.63‰,死亡率1.50‰,自然增长率5.13‰。公安户籍人口146.43万人,其中按居住地划分的非农人口为77.26万人。
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00个,增长11.4%;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额2.16亿元,下降4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1.7%。
全年累计灰霾天气日数136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43.1小时,增长1.2%;全年平均降雨量2090.8毫米,增长 33.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个,增加5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5.4%,全市森林覆盖率1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
年末全市水库蓄水总量4027万立方米,增加46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7419.3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7471万吨,工业用水20730.3万吨;全市监测评价河长274.25公里,其中达标河长240.15公里,超标河长34.1公里;全市共监测14个水库,水质全部优良。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注:1、本公报中各项数据均为初步数,所有数据应以此后出版的《中山市统计年鉴--2009》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4、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5、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发展重点
将围绕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的目标,“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保平安”。重点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质量,一手抓民生事业。
一是变制造业的单轮驱动为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目前中山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亿,但服务业的比重已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下来,要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与重化工中下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适度重型化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动专业镇升级为重点,用中山特色的产业优势来增强发展后劲和质量。
在生产服务业方面,要沿着以研发和流通为两端的“微笑曲线”,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的区域分工环节从制造加工向研发、流通延伸。研发上,要一手抓建设企业自主研发中心与构建重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一手抓现有410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做强做大,成为单打冠军。流通上,要加快建设物流“聚集区”,打造珠江口西岸物流中心,依托3580亿工业产值构建工业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等金融产品,扩大市镇投资非经营项目的代建制范围,引入战略投资者,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整合公有物业资源为抓手,分批注入约100亿非经营性物业资产,成立市公建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拓宽城市发展融资渠道;以鼓励企业上市为突破口,发挥优质企业直接融资的主体作用;利用我市毗邻粤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的条件,引进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我市企业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为基础、资本运营为先导,争创发展优势。
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全面推进综合旅游业发展。扩大孙中山品牌作用,重新打造两个5A级景区,整合六大旅游板块,实现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景点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转变,从观光旅游为主向文化、产业、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综合旅游转变。
推动专业镇升级方面,要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中山19个镇拥有省级以上专业镇13个,2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以专业镇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要实现专业镇二次创业,完善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增强专业镇发展动力。建设好11个产业转移园区,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专业镇产业高级化。
二是变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为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提出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最终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向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做到“四个全面加强”。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年内创建全省第一个全国生态市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保育工作。年内投放20多亿元实现镇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全面加强内河整治与污染源在线监控。
全面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以“三个一”工程确保全民安居乐业,让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确保财政收入57%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其中新增财力20%用于增加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确保今年内实现基本住院医疗保险应保尽保,明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通过设立青年创业基金、政府贴息贷款等形式,推动每个农民都有一个工作机会向每个农民都有一个良好创业机会转变。
全面加强民生产业发展,以投资拉动推进民生工程。投入近300亿实施“十大民生工程”。3年内投入100亿全面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六项村级工作”。在实现国内率先村村通宽带、省内较早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加快做好“六项村级工作”,即村村建有候车亭、村村建有卫生站、村村有村庄规划、村村耕地连片开发、村村农路实现硬底化、村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年内确保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基本满足我市需求。还要以推动国企集团整体上市,将水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公用科技”获国家证监会批准为契机,做强社会公共服务资本,为民生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面加强市内四大组团建设,探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早在2003年,开展了24个镇区的组团发展规划,将全市划为四个组团,形成以4个中心镇区为主的4个增长极带动若干个镇区发展。四大组团通过托管、镇区联盟等形式,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面对新一轮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大胆借鉴上海借地建港的做法,加快“外联内合”。通过“内合”,促进资源快速有效集聚交流,形成组团发展聚合优势,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外联”,加强产业对接,获取更多生产要素支撑,寻找更大发展空间。
❹ 惠州惠阳淡水到中山三乡有没有班车要多久大概多少钱越详细越好
没有直达的。据我经历,惠阳淡水到珠海的车有某一趟是有经过中山三乡的。应该可以在三乡下车。每天从淡水去珠海的车也就两趟。搭车地点是万联那边的淡水汽车站。车费好像是100左右。具体我也不太记得。你要去那边问问才行。
❺ 一半是沙漠的以色列,几乎不下雨,为何能让一吨淡水仅卖五块钱
以色列地处中东沙漠地区,国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大一些。不过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以色列的降水非常稀少,这也导致他们淡水资源非常紧缺,据统计以色列800万人口每年需要20亿立方米的水,而降水以及河流只能提供11亿立方米,这还没有算上蒸发的损失,可见以色列缺水严重。物以稀为贵,以色列的淡水应该非常贵才对,实际上以色列一顿淡水也只有3到5元钱。
虽然靠着自然界的降水获得淡水有限,但是以色列人却用 科技 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现如今拥有很多途径获取淡水。首先便是海水淡化,世界很多的缺水国家都采用海水淡水的手段。实际上中东的土豪国家普遍采用这一技术,像沙特也是用海水淡水获取淡水,而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非常出色。据统计仅仅依靠海水淡化计划,他们每年就能提供6亿立方米的淡水给全国,在淡水产量惊人的同时,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是世界顶尖水平,他们刚刚建国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毕竟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满足国民的需求,就一定需要水。所以他们在1997年开始在全国大量地修建淡化工厂,也正是因为以色列顶尖的海水淡化技术,才能让以色列国民每天生活都用淡水,也依然不会有什么负担。
除了海水淡化,以色列人还从太阳的“手”中抢夺水资源!咱们知道在太阳的炙烤下,很多淡水都蒸发成了水蒸气,无法被人类利用。而以色列科学家发明了“空气制水机”,能够吸入蒸发在空气中的水,将它们变成淡水!有了多种淡水来源和途径,以色列的淡水也能做到便宜了!
换个视角看看中东的其他国家,早在很久之前就嚷嚷着要进行海水淡化工程,但每次都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个上面,导致现在还需要去以色列进口淡水。
一半是沙漠的以色列,几乎不下雨,为什么一吨淡水仅卖5元?
一,先来看看以色列的淡水来源, 一,海水净化成本较高,二,约旦河,三,戈兰高地,号称“中东水库”。
二,以色列的经济发达,虽然没有中东其他国家那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但是凭着先进的 科技 ,以色列的每个产业都很发达,平民就业率异常的高。这也要求淡水的价格不能高,虽然以色列淡水代价高,但是售价不高,才能保证以色列工农业的发达。
三,都说以色列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为了 社会 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色列在水价,粮价,房价等保障民生的资源上,应该是让利给平民百姓的。单以水为例,为戈兰高地为例,“中东水库”太重要了,以色列在该地驻军多少,用导弹来击落来袭的火箭弹,而且以色列军人收入待遇高,装备特先进,一年军费不知多少亿美元?
以此来计算,以色列在以水为代表的民生资源上,是完全让利给老百姓的。在我眼里,以色列是一个真正的以民为本,目光长远的政权啊!
犹太人以商业闻名于世,人们的印象往往定格在“会做生意”,实际上这个民族会干好很多事情。比如说农业,古代犹太人就十分擅长耕种,只是后来流散世界各地,不被所在国允许务农。
现在的以色列,可以说发迹于农业,那些犹太移民在干燥缺水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开辟出一块块绿色的家园。 到1948年的时候,犹太移民的农业已经能够满足自身50%,为以色列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一半国土是沙漠的以色列,在年降水不足的情况下,又如何让用水变得廉价呢?
一战后,巴勒斯坦地区长期被英国托管,对这块土地比较有研究。英国经济学家曾经认为,巴勒斯坦地区水源匮乏,能够承载的人口不会超过200万。
事实上,现在巴勒斯坦地区住着1200万人口,超过英国人估算多达1000万人口,其中800万人住在以色列。 以色列的供水系统,不仅为国内提供廉价水资源,而且为巴勒斯坦人、约旦人提供大量水资源。
应该说,以色列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做得很到位,值得很多国家的借鉴。在以色列国内,水资源被定义为国有资源,有专门的1部法律——《水法》。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是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规划水资源利用,并且规范、监督用水情况。
以色列的 地表淡水 ,集中在北部带去,主要是以约旦河(年径流5.2亿立方米)、太巴列湖(约40亿立方米蓄水量)为中心的水系。以色列人从太巴列湖(又名“加利利海”) 每年 抽取湖水,总量约4亿立方米,大概占全国用水量的30%。
除去地表淡水资源外,以色列的中部山区和沿海平原的 地下水 资源也很重要,每年大约抽取2.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9%。不过,地下水抽取过多,容易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问题。现在,以色列已经对地下水抽取,采用严格的控制制度。
第3个淡水来源是 海水淡化 ,这是以色列人增加新水源的重头戏,被认为是解决以后以色列以及整个中东地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以色列共有31座海水淡化厂,规模较大的有阿什凯隆淡化厂、哈德拉淡化厂等几家,年产量约为5.05亿立方米。
国家就在这块干燥地,水资源就这么多,以色列政府也是没有退路,在提高利用率上痛下功夫:
1、 第1个强制使用双冲式马桶的国家。 以色列这一招节省约一半的马桶用水,平均到每个国民是 节省1700加仑水,总计约 节省135亿加仑水。
2、掀起滴灌技术为先锋的农业革命。 传统灌溉的方式,淡水在被植物根部吸收之前,超过 50%会蒸发掉或排干。以色列人用 滴灌技术,直接将水一滴滴浇到植物根部 只有4%的水被浪费。像这一类的节水高新技术,以色列在全球各国里算出类拔萃,每年创造巨大价值。
3、让 85%的污水 重新变为净水。 以色列采用 沙土蓄水层处理法,污 水通过沙土下渗到蓄水层,实现所有杂质被移除。这些水被政府大力推广,使用者将获得极大优惠,被广大国民所接受。
以色列水资源匮乏,为什么水价不高呢? 合理的规划,让水资源的效用翻番;合理的使用,让国民的水资源需求大大减少; 科技 的使用,让水资源的浪费变小……
简单可归纳为一句话:政府、国民都极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现在以色列占据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确保太巴列湖的淡水资源安全,已经到不惜承受战争的境遇。
所以,你到以色列去,千万不要感叹水价的低廉。关于珍贵而低价的淡水,以色列人确实是做到极致,也堪称是传奇……
以色列长期的水问题
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国家资源。水对于确保人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以及保护农村农业部门至关重要。以色列多年来长期缺水。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已发展成一场严重的危机,人们担心可能越来越难以充分供应城市和家庭用水。目前以色列可再生水资源的累积赤字约为20亿立方米,相当于国家的年消耗量。赤字还导致饮用含水层水资源的质量恶化,这些水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微咸水或受到污染。
危机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以色列连续四年遭受干旱。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用水的需求增加,加上根据国际承诺供水的需要,导致了对可再生水源的过度利用。
水部门的政策,特别是过去十年的政策,加上面对迫在眉睫的水短缺局势缺乏适当行动,导致了目前危机的严重性。
农业部门受危机影响最大。由于短缺,对该部门的水资源分配不得不大幅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目前的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需要制定一项政策、体制和业务改革的总计划,以稳定局势,从长远角度改善以色列的水平衡。
水资源和水供应
常规水资源
可再生水的年平均总潜力约为1800 MCM,其中约95%已经开发并用于家庭消费和灌溉。大约80%的水势在该国北部,只有20%在南部。
以色列的主要淡水资源是:基内雷特湖——加利利海,沿地中海沿岸平原的沿海含水层,以及中部南北(卡梅尔)山脉下的山区含水层。其他较小的区域资源位于上加利利、西加利利、贝特谢恩河谷、约旦河谷、死海裂谷、内盖夫和阿拉瓦。主要水资源的长期平均可补充水量约为每年1800 MCM。
以色列在利用几乎所有现成的水资源和促进有力的保护计划之后,长期以来一直把通过开发非常规水源来扩展现有水源,同时促进保护作为一项国家使命。这些努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废水的再生;截流和人工补给;人工降雨;海水淡化。
因为以色列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科研资源在水利用研究上,他们的水系统在世界上绝对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常规水资源的开发,以色列还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这项技术帮助以色列得到了大量的淡水。同时,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从每一滴水中获取最大的价值,他们的滴灌技术,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技术均为世界领先水平。
在以色列,90%的污水会被循环再利用,用于园艺或农业。
90%,这个数字单看好像并没有很震撼,但是我们如果看看世界各国污水处理回收率排名就知道了。排在第二的国家是西班牙,他们的污水处理回收率为17%。
90%和17%,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污水再利用,不仅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用水,同时也防止河流,泉水和海洋受到污染,到目前为止,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污水污染极大的改善了环境。
不管有多少人指责以色列在中东穷兵黩武,我始终对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抱有极大的敬意,真的很了不起。
以色列建立之初,国家财政一开始就有钱,以色列也不是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合成的什么人工水,主要还是利用其本身就有的约旦河,通过运河、节水灌溉等等这些并不高端的技术手段,让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的高效率利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曾经将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技术在中国西北广大缺水农村推广,可惜结果很不理想,农民们积极性不大,因为这项技术一亩地成本起码要二百二十美刀,而中国西北农民一亩地产值不过二百元人民币。
这个不得不说以色列的国企是真的良心企业!以色列把淡水资源列入国有管控物资,尽量的以成本价提供给国民,这才有了5块一吨的淡水。相比之下,科威特沙特等国的同类国企就很不是东西了。
以现在的淡化海水技术,每一吨淡化海水的成本大约是1.1~1.3美元之间,我们国内则在8.3~8.7元之间,以色列的淡水来源有42 %是来源于叙利亚戈兰高地的,我们把戈兰高地的淡水跟淡化海水的花费总额平均除一下就可以计算出以色列国现在的淡水总价大约在4.8~5.2块之间。这也直接得出以色列淡水5块一吨确实是成本价了。
而同比之下,科威特的淡水价格就是顶天了。科威特的淡水价格大约是10美元/吨,按目前国际汇率来计算大约是71块/吨。而科威特方面的淡化海水技术大约跟以色列持平,生产淡水的价格也差不多,这也足以看出这其中的利润所在了,这是科威特皇室的另外一个小金库。
说白了,
就是不赚自己人的钱呗!
越紧缺重要的资源,政府越重视,否则会政局动荡,影响 社会 的稳定,这是任何政客都绝对会重视的重点问题。
例如我国的粮食:大米的价格控制!
每一个国家,民生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