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斤多少钱
A. 汉代一斤合现代多少
西汉一斤相当于现在256克,东汉一斤相当于现在224克。
古今度量衡换算简述: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1)汉代一斤多少钱扩展阅读:
古代的另一重量单位一石与现代重量的比较:
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而各个朝代不一样。
在战国时期,一石是现在的五分之一市石,即10公斤。
在汉代,一石等于60公斤,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三十斤即15千克为钧,四钧为石,因此一石就是60千克。现在说“一石”一般都是用重量来计的,不是容量。而多以汉代的一百二十斤为主要换算标准。
现行斤制的来历:
现行的一斤十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
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 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
B. 古代一斤是现在多少钱
古代,1两=10钱
中国古代以黍,铢,两,斤作为重量的单位。
汉代、晋代:1斤=16两,1两=4分,1分=6铢,1铢=10黍。
宋代: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
元,明,清沿用宋制,没有变动。
C. 汉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以汉代官方银价为例: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汉书·食货志》)
这是说,朱提银的成色好,8汉两为1流,价值汉五铢钱1580枚,其他的银子8汉两,价值1000汉五铢钱。
西汉1斤,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重量可知,一枚等于一斤,称量为247克到250克左右,汉代一斤为十六两,则1两=15.43克或15.625克。
西汉金饼
朱提银1两=197.5五铢钱,它银1两=125五铢钱。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一直到唐、北宋,白银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一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的官定价格,实际上与实际流通计价的铜钱的“购买力”是直接挂钩的,而铜钱的铸造流通量,哪怕在一个王朝的几百年内,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价进行约略折算,没有任何可以贯穿2000年的一般等价物,而历史记载的米价又和货币量、地区、丰欠、消费人口直接相关,最多就是个大致判断。
比如:
汉文帝时,粟至十余钱。(《史记·律书》)
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藁粟数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宣帝时事)
元康四年,比岁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宣帝时事)
永光二年,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事)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行三铢钱,汉武帝后才行五铢钱,而五铢钱铸造了一百多年才280亿枚,在宣帝、元帝时代,五铢钱的货币供应量实在不多,边地谷价便宜,很大成分上来自于“钱荒”,即“钱贵物轻”。
如果按照宣帝时面临羌人战争时的标准,张掖以东的粟价,则1两它银也不过买1石粟罢了。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120斤,则汉代一石粟相当于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东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价格是6.8元。
也就是说,汉代1石粟=408元人民币,当然,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称量为原粮,还要削掉一定比例,此处先忽略了。
大体上,可知,西汉1两白银=408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25.5元人民币。
同样的算法,以宣帝丰收时粮价为准。
则1两银=125钱=25汉石=1500市斤小米,则为10200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661元人民币。
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等于差了25倍,这种数据的差距,在相关记载中毫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