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郑姓人口有多少
① 全国郑姓的人口数量大约有多少人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100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以上,而在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新疆西北,郑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② 百家姓郑姓在全国的分布
(一)华北、东北地区郑姓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总数的0.797%,在辽宁占0.567%,分别位居两个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据公安部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内蒙古113944人,辽宁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龙江271902人,山东688479人。 1、山东郑姓 郑姓人向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的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郑国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东境内,他大约还是目前所知在当地居住最早的郑姓人。至于在此以后不同时期的郑姓聚居地,历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临淄、泰山、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当代又有掖县、临沂、日照、淄博、宁津、益都、沂南、临朐、枣庄、章丘、揭县、济南、蓬莱、东平、巨野、黄县等地。其中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原炮兵副司令郑惕是临沂人,山东总工会主任郑干是日照人,原东北义勇军旅长郑兴是淄博人,原东北联军某师政治部主任郑友荣是宁津人,原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心亭是益都人,华东野战军某团政委郑玉杰是沂南人,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亦尼是临朐人,戏剧导演郑亦秋是枣庄人,山东政协副主席郑纬尼是揭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抗越功臣郑宪桐是章丘人,郑宝武是巨野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其籍贯所在的地区都颇为广泛,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2、山西郑姓 山西省郑姓入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本书《秦汉郑姓寻根》一章中所及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相继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凤翔节度使郑注、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着名人物。其中郑注家于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枣园村),本姓鱼,时称"鱼郑",以剪除藩镇割据、兵败甘露之变而知名。至于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3、河北郑姓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为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御史郑铭、清代江苏巡抚瑞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其中郑端是今天的枣强人,平时生活简朴,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处吏民欢迎,因而名闻远近。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繁衍发展。 4、北京郑姓 北京郑姓来源比较复杂,历代迁入、迁出不断,自元朝以后逐渐引起重视。由于这里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只是因为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这里的郑姓人显着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一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4%。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相继出了明代御史郑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着名人物,说明至少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5、东北郑姓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当地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地区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入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着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山东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时迁居奉天铁岭(今属辽宁),遂落籍为奉天铁岭人。至于当代,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资料,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42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0.567% ,排在辽宁大姓的第31位。这些郑姓人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家族历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并各有人知名于世。 (二)华东地区郑姓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另外,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郑姓也都拥有广泛的影响。根据公安部的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苏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郑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其中龙骧将军郑昭西晋末年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迁入,我们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提及,而当地的研究者也称郑姓历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三次移民在时间上也与我们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别在西晋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迁移也与当时的移民大潮有关,《建瓯县志》卷19的"礼俗志"中也记载:"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还对《建瓯县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为何姓氏作了明确说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际、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郑姓入闽的人来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为中心的荥阳郑氏后裔。至于郑姓第二次入闽,是在唐高宗时,主要迁居闽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区。其原因是由于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玉铃卫左郎陈政奉命担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000人入闽。这次随他入闽的将领相传有58姓,其中就包括郑姓。后来,在五代乱离之际,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之机率兵转战江西、广东后入闽,并建闽国,当时也有郑姓人随军,从而形成第三次入闽高潮。在此后的闽国统治福建时境内相对安定,加上其统治者又注意罗致人才,拓展良田,发展生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这里也成了动荡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难之地。随军和前来避难的人不仅仅是中原士人,还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全唐诗》卷763也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体、郑麟、韩渥、归傅懿、杨赞图、郑戢等皆避乱入闽。"在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郑姓就占了二位。加以当时"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本来就是荥阳世族的郑姓人因出身高贵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当地人前来联宗,从而使郑姓在当地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进行具体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人曾对福安县甘棠堡数十姓调查,发现郑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别在唐宋之际入闽,并与林、苏、陈等姓一起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此外,在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再者,福建郑姓人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趋势,如今则以闽中、闽南为中心。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些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郑孝胥是闽侯人,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而当郑姓人迁居这里并在各地发展繁衍以后,由于本来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对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同时,不少人还继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建设,建造祠堂和编修家谱,使家族内部始终保持一种雍睦有礼的和谐气氛。其中如在周宁县浦源村,由于其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八世孙郑晋在宋代由荥阳迁来,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郑氏宗祠,从后历代都进行维修或扩建,19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整修。该宗祠造型独特,形同古船,其形状相传是因其先祖郑尚的一个梦而来。郑尚当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树下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如今,该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称为"灵樯"。整个祠堂为三进式殿堂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厅供奉着其历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郑姓 浙江郑姓的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大约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又有来自江西上饶的郑姓人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阳,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也在各地有较大发展。总计在当代以前,郑姓已分布于省内的永嘉(温州)、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括苍、浦江等地,并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朝请大夫郑宗强是金华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阳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在这些人中,郑伯熊是南宋着名学者,以开明的政治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归旨闻名于世,也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郑伯英也是浙东硕儒,与其兄并称"大小郑公"。其季弟郑伯海、从弟郑伯谦也都继承家学,名闻一方,被《宋元学案》誉为"永嘉之学宗郑氏"。此外,浦江郑氏从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郑姓史上着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财异居后相继迁到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河南、云南、山东、陕西等地,发展嬗变情况在郑姓中有典型意义。 当代,郑姓在浙江的分布更为广泛,仅在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就达到3% 以上,而临海也有2万多人,被认为是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3、江苏郑姓 江苏郑姓入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入迁时间和血统源流看,江苏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今南京)一带。特别是郑庠,被后人誉为渡江始祖,其后裔也散处于江苏中南部一带,并繁衍发展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至南北朝时期,出自荥阳郑氏的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徐州郑氏又迁居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 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燮(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原江苏省长郑谦(溧阳人)、畜牧学家郑丕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仅知泗阳县有1万多人,兴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统计。 4、江西郑姓 江西郑姓在历史上主要由邻省迁来,或者因做官的缘故而留居当地,着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当代,郑姓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其中心主要在东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为多,影响也较大。今天的郑姓之所以仍在这些地区知名,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正是从历史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安徽郑姓 安徽郑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郑氏形成最早,约为秦汉之际由陈郡或宋城分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沛郡郑氏曾有人随孙策起兵,从此南迁皖南或江浙地区。历史上,安徽郑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的繁衍发展。 安徽各地的郑姓知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歙县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汶(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当代则有哲学家郑昕(庐江人)、艺术家郑榕(定远人)、少将郑兰荪(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郑锁(长丰人)、基督教名人郑建业(芜湖人)等。在这些名人中,元代奉义大夫郑玉父郑千龄,家于今歙县西郊郑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被尊称为"师山先生"。由于有恩于乡里,他的子孙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建筑,又名郑氏宗祠。整个宗祠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空间高大。宗祠门厅七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人议事的主要场所。后面寝堂放祖宗牌位。整个宗祠气势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现被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 6、上海郑姓 上海郑姓入迁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青浦郑氏等,代表人物有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近代以后,随着上海的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由于不同原因相继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样资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郑,占被抽样总数的0.634% ,居当地大姓的第36位。另据当地人对1994年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郑姓居当地大姓的第32位。
③ 郑姓是不是贵族姓呢
郑姓是贵族姓。
郑姓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陈、宋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④ 郑姓的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 前祖地, 莆田市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 。 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 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 尤其是莆田,还是最近几年的统计,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 已经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万多人姓郑, 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西晋年间五胡乱华 ,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 侯官县,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 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莆田 南湖山。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 和福建莆田,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 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 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⑤ 2018年姓郑的人有多少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400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
⑥ 郑性人口是多少
现在郑姓在我们的中华姓氏当中排名第21位,也是个大姓,人口有11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0.9%,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中原已经不是郑姓的主要聚居地了。现在郑姓人口最多的是哪个省呢?你想不到的:广东省。广东郑姓的人数占了郑姓总人口的12%,有100多万。
⑦ 郑姓人口数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多少
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
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
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⑧ 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表格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⑨ 全国郑姓的人口数量大约有多少人
据统计,目前郑姓人口总数已超过4321万人。
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⑩ 郑姓辈分表
郑氏每个地方的字辈都不一样,具体如下:
1、福建泉州惠安: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2、福建泉州安溪: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3、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4、湖北十堰: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5、湖北广水: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6、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
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
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