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复姓氏
Ⅰ 复姓都有哪些啊
从古至今,复姓有很多种,如欧阳、慕容、司马、太史、巫马、乐正、令狐、羊舌、段干、公良、公羊和颛孙等,下面是对复姓的详细介绍及分类:
一、复姓的来源
复姓,由超过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有从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有些由职业而来,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以先祖名字而来的。像公孙、仲孙由爵系而来,叔孙由族系而来。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拓跋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二、十大知名复姓名:
1、欧阳
欧阳是人数最多的复姓,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欧阳姓人口约为90万,位列姓氏排名(以人口数量为依据)第188位。历史名人:欧阳修、欧阳询、欧阳奋强。
2、慕容
慕容源于秦汉时期的鲜卑族,“慕容”二字自带诗意,所以许多武侠小说中多有慕容姓的人。历史名人: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复。
3、司马
司马源于西周程氏,是晋朝的国姓。历史名人:司马迁、司马昭、司马光。
4、诸葛
大多数的诸葛姓人,是由葛姓衍化而来的。历史名人:诸葛亮、诸葛瑾。
5、公孙
公孙源于5000多年前的传说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名人:公孙轩辕、公孙策、公孙鞅。
6、东方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据说源于“伏羲八卦”,“出于震,位主东方”。历史名人:东方朔、东方显。
7、西门
西门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有一位大夫居住于城的西门,故以“西门”为姓。历史名人:西门豹、西门庆。
8、上官
据说上官源自“芈”姓,始祖是战国时楚国公子子兰。历史名人:上官婉儿、上官云相。
9、南宫
南宫源于姬姓,源于“周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子。历史名人:南宫子、南宫适、南宫权。
10、宇文
宇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名人:宇文恺、宇文化及。
三、历史上的复姓
A:阿布、阿罗、阿单、阿典、阿里、阿跌、阿会、阿仑、阿那、阿每、阿沛、阿速、阿蹊、哀骀、艾岁、霭牙、爱绅、安陵、安平、安期 安都、安阳 安是 安丘 安国 安迟 安金 安末 奥鲁 奥屯 奥敦 奥里
B:巴公 巴哩 巴剡 把利 拔也 拔拔 拔列 拔略 罢敌 白玉 白寘 白公 白狄 白亚 白侯 白男 白冥 白马 白象 白鹿 白乙 白石 白岳 白鸾 百里 柏侯 柏高 柏成 柏常 班麻 班丘 阪上 阪泉 苞丘 鲍俎 鲍丘 卑梁 卑徐 北宫 北海 北殷 北髦 北人 北附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北堂 北野 北乡 奔水 倍利 倍俟 比人 比丘 必兰 必力 必喇 苾悉 辟闾 闭珊 表纥 表黎 逼阳 别成 宾牟 邴意 播吾 波斯 伯昏 伯封 伯比 伯夫 伯有 伯德 伯州 伯宗 驳马 伯常 伯鸾 薄奚 薄野 补禄 卜成 卜梁 布埒 步叔 步温 步扬 不第 不更 不夷 不茅 不蒙
C:蔡仲 蔡林 蔡丘 仓颉 苍舒 苍梧 曹牟 曹丘 刹利 差师 单于 常丘 常庄 常涛 长鱼 长儿 长狄 长桑 长柳 长梧 长芦 长卢 长庐 长沙 长勺 长兴 长梧 长仲 朝臣 车非 车门 车遽 车成 车焜 辰放 陈锋 陈留 陈没 成公 成功 成垣 成王 成纪 成阳 城父 城阳 承桑 乘马 乘丘 鸱夷 赤张 赤章 赤松 赤诵 赤将 赤盏 敕力 敕勒 叱列 叱李 叱利 叱豆 叱干 叱门 叱丘 叱吕 叱卢 叱奴 叱罗叱灵 丑门 重丘 出就 出连 樗里 鉏丘 鉏从 厨人 楚丘 楚季 楚宗 褚师 处师 黜容 穿封 纯狐 淳于 啜剌 茨芘 趣马
D:答禄 达步 达薄 达奚 大成 大夫 大公 大狐 大季 大贺 大连 大临 大陆 大罗 大彭 大食 大叔 大野 大孙 大心 大庭 大张 大戊 带曰淡台 登北 登侯 登徒 邓林 邓侯 邓陵 地连 地伦 迪古迪姑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牒云 迭里 丁若 东皋 东蒙 东灌 东楼 东丘 东王 东方 东里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闾 东关 东阳 东野 东莱 董阏 冬日 洞沐 斗讷 鬭谷 鬭乳 鬭比 鬭门 鬭缗 鬭耆 鬭强 鬭斑 鬭文 鬭于 鬭者 鬭子 窦公 覩斯堵师 堵敖 敦洽 豆卢 都尉 独孤 独吉 端木 段干 多于 铎遏
E:妸荷 娥陵 耏门 尔绵 尔朱
F:樊仲 凡闾 范师 范姜 方雷 方叔 方吾 方相 房当 防风 蜚廉 飞廉 飞龙 费莫 费连 费听 费羽 棼冒 丰将 封人 封父 封贝 封具 风胡 夫蒙 夫余 佛图 扶余 扶登 伏羲 浮丘 浮屠 福子 弗忌 弗羽 甫奚 甫爽 傅余 傅其 富父 富宜 复生 复陆 复隆 付里 驸马 付马 附庸
G:盖娄 盖楼 干已 干将 干类 甘公 甘士 甘先 甘州 甘庄 赣娄 高丘 高式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高唐 高丽 皋落 哥逻 哥舒 葛伯 葛萨 根牟 根水、庚桑 庚市、梗阳 宫孙 工尹 工娄 工偻 工师 恭叔 弓里 弓如 共叔 巩伯 贡娄 公保、公哀 公车、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公成 公城 公仇 公畴 公梼 公都、公房 公父 公甫 公行 公何 公华 公荆 公肩 公建 公金 公扈 公季 公纪 公甲 公林 公刘 公孟 公旅 公吕 公明 公南 公旗 公綦 公齐 公祈 公丘 公牛 公群 公冉 公若 公沙 公尚 公舌 公申 公慎 公胜 公师 公施 公石 公士 公叔 公帅 公思 公玊 公索 公佗 公罔 公为 公巫 公务 公析 公息 公夏 公先、公襄 公休 公绪 公婿 公宣 公阅 公之、公正 公朱 公子、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公输、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乘 公祖公晰 公族 公文 公德 公锄 句龙句章 钩弋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成 古里 古冶 古野 古孙 谷梁 谷那 谷浑 谷会 谷阳 瓜田 官师 关龙 关其 冠军 毌丘 广成 广武 鲑阳 归生 虢射
H:邯郸 函治 函井 函舆 馯臂 韩馀 韩褐 韩侯 韩籍 韩厥 韩献 韩婴 罕井 罕父 罕夷 罕开 翰公 浩生 浩星 浩羊 何奈 何丘 合博 纥骨 纥干 纥奚 纥于 贺拔 贺赖 贺娄 贺若、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侯史 华胥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混沌 何阳
J: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京城 京兆 泾阳 九百 九方 雎鸠 沮渠 巨母 夹谷 蒋申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孔令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甪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俟 慕容 木门 木易 牟孙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纳兰 女娲
O:欧侯 欧阳 欧冶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齐季 齐貌 祁射 耆门 崎邱 清尹 潜龙 亓官
R:壤驷 扰龙 容成 汝鄢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司寤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商丘 舒龙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涂山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跋 屠岸 天波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韦开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武安 武疆 毋将 毋丘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歆颖 修鱼 徐吾 徐定 徐离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胥弥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羊舌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于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元亓 芋尹 郁厘 御龙 有巢 有鬲 有穷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书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玉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鬷夷 祖龙
二、现存复姓
(一)汉族复姓
B:百里、北堂、北野、北宫、辟闾
C:淳于、成公、陈生、褚师
D:端木、东方、东郭、东野、东门、第五、大狐、段干、段阳、带曰、第二、东宫
G:公孙、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阳、公析、公肩、公坚、郭公、谷梁、毌将、公乘、毌丘、公户、公广、公仪、公祖
H:皇甫、黄龙、胡母、何阳
J:夹谷、九方、即墨
L:梁丘、闾丘、洛阳、陵尹、冷富、龙丘、令狐、林彭
N:南宫、南郭、女娲、南伯、南容、南门、南野
O:欧阳、欧侯
P:濮阳
Q:青阳、漆雕、亓官、渠丘
R:壤驷
S: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士孙、申屠、申徒、申鲜、申叔、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孙
T:澹台、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唐古
W:闻人、巫马、微生、王孙、无庸
X:夏侯、西门、信平、鲜于、轩辕、相里、新垣、徐离姓
Y:羊舌、羊角、延陵、于陵、伊祁、吾丘、乐正
Z:诸葛、颛孙、仲孙、仲长、钟离、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长儿、仉督
(二)少数民族复姓
C:单于、叱干、叱利、车非
D:独孤、大野、独吉、达奚
G :哥舒
H:赫连、呼延、贺兰、黑齿、斛律、斛粟、贺若
J:夹谷、吉胡
K :可频
M:慕容、万俟、抹捻
N:纳兰
P :普周、仆固、仆散、蒲察
Q :屈突、屈卢、钳耳
S :是云、索卢、厍狄
T:拓跋、同蹄、秃发
W:完颜
Y:宇文、尉迟、耶律
Z:长孙
(三)由两个单姓自我组合形成的新姓氏(双姓)
C:常夏 陈梁 陈林 曹岳
D:邓李
F:范姜
G:郭罗、高陈
H:胡杨、黄方、贺陈
J:蒋申
L:刘付、刘谭、陆费、陆叶
Q:钱王、钱赖
S:石邵
W:巫许、吴刘、吴沈、王曹
Y:有琴
Z:张包、张简、张廖、钟任、章项
(四)来源不明的复姓
司琴、、还闵、游子、游走、孔司秆、水城、仲贤、尚官、石官、五兆、秀山、公保、千秋、金狐、青柳、太阳、明哲、命提、丰召 、尧乐、瑛黄、相令、相望、洛松、南方、韦开、相呈、相礼、阳迟、张官、袁州、淑鸟、善续、杨(羊)若、秋山、楠龙、单徒、迟辟、宣谈、相续、续相、宁成、欧南、泽久、阎法令、归海等
Ⅱ 中国姓氏有多少个复姓
中国姓氏共有81个复姓:
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万俟、闻人、夏侯、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子车、亓官、司寇、巫马、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独孤、南宫、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段干、百里、呼延、轩辕、令狐、公仪、梁丘、公户、公玉、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谷梁、拓跋、夹谷、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
复姓有以下3种概念:(一)姓氏名,可能源于嬴姓、姜姓、子姓,例如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复中翁。(二)因过继、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及后归宗,要求恢复本姓者,称为复姓。(三)复姓是指由2个以上汉字的组成的姓,如欧阳、上官、司马、公孙和诸葛等。
复姓的来历:1.由封邑而来,例如:上官、令狐
2.由官名,族系而来,例如:公孙、叔孙
3.因居地而来,例如:东郭、南宫
演变过程:因过继、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及后归宗,要求恢复本姓者,称为复姓。清制,凡官员复姓,京官由各该衙门咨部,旗员由本旗咨部,分别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和本佐领图记。在籍候补汉京官,由本籍总督巡抚咨部;外官,由所隶总督巡抚咨部。汉军复姓者,由本旗咨报户部,户部按档而复,准予归宗者,仍移咨吏部复姓,凡吏员出身者,皆不准归宗复姓。
Ⅲ 中国姓氏中有多少个复姓
复姓(fù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Ⅳ 中国的复姓都有什么姓氏
比较常见的复姓有: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南宫、西门、东门、左丘、百里、拓跋、尉迟、端木、皇甫、东方等。复姓是指由超过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中国姓氏以单字为主,排名前100名姓氏都是单姓,复姓在生活中不常见。
复姓有以下3种概念:
1、姓氏名,可能源于嬴姓、姜姓、子姓,例如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复中翁。
2、因过继、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及后归宗,要求恢复本姓者,称为复姓。
3、复姓是指由2个以上汉字的组成的姓,如欧阳、上官、司马、公孙和诸葛等。
复姓的来历:
1、由封邑而来,例如:上官、令狐。
2、由官名,族系而来,例如:公孙、叔孙。
3、因居地而来,例如:东郭、南宫。
Ⅳ 中国共有多少复姓氏,分别是什么
共计61个复姓,如下: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锺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
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南宫
1、司马
司马(sī mǎ):西晋、东晋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
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
2、上官
复姓之一,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约有7.5万余人。
3、西门
西门,中国复姓。西门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有一位大夫居住于城的西门,其子孙便以“西门”为姓。西门姓重要人物有战国时期魏国官吏西门豹。
(5)中国有多少复姓氏扩展阅读:
来源不明的复姓
司琴、司秆、水城、仲贤、尚官、石官、五兆、秀山、公保、千秋、金狐、青柳、太阳、明哲、命提、丰召 、尧乐、瑛黄、相令、相望、洛松
南方、韦开、相呈、相礼、阳迟、张官、袁州、淑鸟、善续、杨(羊)若、秋山、楠龙、单徒、迟辟、宣谈、相续、续相、宁成、欧南、泽久、阎法、还闵、游子、游走、孔令、归海等
1、东郭(Dōng guō 东郭),主要源流有二:
一、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得姓始祖:齐桓公。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二、出自虢国。
2、南郭(Nán guō)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姓源出有二:
一、出自姜姓,以居住地方位名称为氏。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郭为外城,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
二、出自周初,周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后人有南郭氏。历史名人如:南郭子綦、南郭处士。
3、闾丘(lǘ qiū):姓氏,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尚友录》上的记载“邾国闾丘氏食邑于此”,说明闾丘是“以邑为氏”的。
闾丘,原来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当时在周天子统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采于此,所以,这一家族的后代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闾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齐国的闾丘婴之后世子孙,也以“闾丘”为姓,称为闾丘氏。
Ⅵ 中国的复姓有哪些
1、比较常见的复姓有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南宫、西门、东门、左丘、梁丘、颛孙、子车、百里、谷梁、宰父、夹谷、拓跋、尉迟、公羊、壤驷、乐正、漆雕、公西、巫马、端木、皇甫等。
2、中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内、公上容、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Ⅶ 目前,中国共有多少姓氏,分别是什么
5662个。
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也没有计算在内。
姓氏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
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等。
姓氏的命名: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黄、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
3、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首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
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姓氏
Ⅷ 中国的复姓有哪些复姓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南宫、独孤、东方、司马、夏侯、诸葛、尉迟等等。
复姓,又称复氏,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姜姓、子姓。姓复的名人有复中翁、复阳、复伏生等。该姓氏是多源流古老姓氏之一,但人口比较少。
复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咸阳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
Ⅸ 中国复姓大全
一、复姓: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例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二、复姓大全如下:
1A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2B
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北冥
3C
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于
4D
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5F
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6G
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7h
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邯郸
8j
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9k
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10l
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11m
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木易 万俟
12n
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女娲
13p
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14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15r
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16s
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侍姚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17t
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涂山吐火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18w
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无钩 五鹿
19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20y
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于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运奄 运期
21z
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22现存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三、流派
中华复姓氏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南宋史学家郑谯在其名着《通志·氏族略》中,把西汉到隋唐约1000多年期间的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和“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代北复姓”:泛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录的代北复姓有赫连、宇文、尉迟、长孙、慕容、万俟(Mòqí)、呼延等姓,历史上的姓氏叱罗、叱温、叱门、叱奴、叱吕也属于代北复姓。
“关西复姓”:泛指生活在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区域内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复姓。比如:钳耳、莫折、荔菲、弥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鲁步等,这些都是羌族人的复姓。
“诸方复姓”:泛指从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移民来华者使用的复姓。如夫余、佛图、迦叶、黑齿、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臾、且末等。根据郑谯考证,这些复姓的渊源分别来自今中亚、西亚、印度、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丽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这些复姓后来多同化为汉族单姓,现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四、字数
中国最长的复姓有17个字,叫做“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7个(如: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中国最长的复姓有17个字,叫做“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五、来源
复姓有很多来源,如下:
由封邑而来
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因居地而来
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楚怀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
东方之姓,是以方位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姓了“西门”。
属于此类的还有贺兰(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台(湖名)、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公元前445前,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佗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车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由人名而来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由部落名而来
独孤氏,刘进伯的后代中,有着名的尸利,史称谷蠡王,他以祖先刘进伯的自称为号,称独孤部。其子孙后代皆以其部落名称为姓氏,称独孤氏。
尉迟氏,尉迟部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汉字谐音“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
自创姓氏
赫连氏,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刘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
由山水之名而来
澹台氏:春秋时期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氏,称澹台氏。
完颜氏:“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是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
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
钟离氏:周朝时期,伯益的后人有封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临淮一带),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淳于氏: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山东安丘,原为州国都城),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
义渠氏,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义渠戎族服于狄人猃狁。商文丁和武丁时期,季历和商朝继续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胜利,迫使鬼方远移蒙古草原,义渠等戎则臣服于商。周王朝建立后,义渠又臣服于周。公元前650年前,义渠在吞并了北地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公兀前352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从此,义渠东面和南面均同秦国接界,双方磨擦又起。公兀前331年,秦趁义渠国内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从此义渠臣服于秦,双方时战时和,秦对义渠地稍蚕食之。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经过几十年的和战公元前272年,也即34年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残义渠,义渠国亡,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义渠氏也成了一个新的复姓。
由职业而来
漆雕氏:相传漆雕最早出现时是职业称谓,是那些油漆装饰工的古称。他们的后代就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艺的名称中得姓,称漆雕氏。
谷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梁命姓。
由排序而来
第二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二复姓。
第五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五复姓。
是以血缘关系为姓
夏、商、周三代,禄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荣耀至极。他们的后人,纷纷自称“公孙”,以显血统高贵。所以《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是以社会影响为姓
春秋时代,鲁国的学者少正卯,聚徒授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声誉鹊起,世称闻人,他的后裔便拿“闻人”作了姓氏。
是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
如赫连、单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独孤(鲜卑族)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赖氏族被楚灵王灭掉,他们的子孙改“赖”为“罗”或者“傅”。
汉代时曾与匈奴和亲,因为匈奴的习俗是富贵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
三国时,鲜卑人莫护跋投靠司马懿,曾立下战功,被封王,当时北地汉人流行戴一种叫做“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弄了一顶天天戴着,因为当地方言“步摇”和“慕容”同音,所以后来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干脆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慕容氏是汉人的姓,出自汉代。
另有许多少数民族,比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后来他们的后代纷纷改姓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南征蛮族,有一支姓龙佑那的蛮人部落,投降后被赐姓张。
西晋时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他们后来自称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时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扫除奴隶旧制给北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汉化,措施之一就是将很多原属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还有“独孤”改成了“刘”。此外还有“拔略”改为“苏”,“莫胡卢”改为“阳”,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统统改成了“贺”,“大汉”改成了“韩”,多罗、叱罗改成了“罗”,吐伏卢、伏卢、卢浦、莫芦改为“卢”,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为屈,叱吕、叱丘、俟吕陵改为吕,丘林、丘敦改为丘,浊浑、朱可浑改为朱,侯莫陈改为陈,叱李改为李,破多罗改为潘,贺鲁改为周,谷合改称谷,乌石兰改为石,吐谷浑改为何,步六孤改姓陆。
南朝梁的大将王僧辨,本是鲜卑人,姓乌丸,后来投奔梁朝后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车,后改为狄。北魏灭亡后,有些姓独孤浑的改为杜。
大唐时,太宗大败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为祖上曾经在金国作过兵马检军,所以他改姓马,后来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灭亡后,许多蒙古人改为汉姓,其中就有耶律改为王,有些姓完颜的也改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军征讨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赐姓金。
满清亡国后,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许多满人为了保全族人及家人,也取了汉姓!比如满清皇上的姓氏爱新觉罗,改为罗、金。[1]
由其他复姓转写而来
淡台氏:为澹台氏转写而来。后来,并没有另成一族,而是与澹台氏渐渐融合。如澹台灭明,也写作淡台灭明。
白侯氏:上古诸侯柏成子高之后有柏侯氏,后转写为白侯氏。汉代有柏侯奋,姓柏侯;又有白侯携、白侯子安,姓白侯。
阳成氏:阳城是春秋时郑国的地名,被封在那的人,有的就以阳城为姓。后来转写为阳成氏。汉代有阳成昭信,为阳成氏;又有阳城修,阳城氏。
璞阳氏:为濮阳氏所改。汉代有璞阳逸,为璞阳氏;三国时又有东吴人濮阳兴,为濮阳氏。